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放假久坐追劇玩手遊 國中生發痔瘡

放假久坐追劇玩手遊 國中生發痔瘡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一名國中男生因肛門腫脹坐立難安而求醫,醫師以肛門鏡檢查發現肛門口有一顆3公分大的「痔瘡併血栓」病灶,造成原因恐是連日熬夜玩手機遊戲引發痔瘡。臺中慈濟醫院大腸直腸科醫師林北江提醒,智慧手機普及後,臨床上已出現痔瘡年輕化現象,生活作息不要被3C產品操控,以免影響身體健康。林醫師進一步了解家族史,此名國中生的爸爸也有痔瘡病史。林北江醫師指出「家族史遺傳會讓子女體質比較容易發作痔瘡」。孩子放假後作息大亂,連續幾天熬夜上網追劇、久坐玩手機遊戲,再睡到自然醒,同一個姿勢維持太久,在不正常的壓擠下血流不順,導致靜脈曲張,引發肛門出血或疼痛。痔瘡的產生與肛門邊緣靜脈叢的血液循環不良,導致靜脈擴張形成血管瘤有關,根據發生的部位,痔瘡可分為內痔和外痔或兩者混合,它平時沒有症狀,但惡化時常會發炎、疼痛或出血症狀。造成痔瘡常見的原因:痔瘡是現代人常見的疾病,好發年齡為20至60歲,而痔瘡的高風險群為長期便秘、蔬果水分攝取不足、缺乏運動、長期臥床或懷孕婦女等族群,痔瘡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久坐或久站、排便時用力過度、長期便祕或腹瀉、懷孕時下腔靜脈壓力增加、舉重、家族遺傳等。痔瘡常見的病症:1)出血,解便時出現少量鮮紅血漬。2)痔脫或脫肛(脫肛是因肌肉老化,引起內外括約肌自肛門脫落而出的現象)。3)肛門疼痛。4)肛門灼燒感、便意感、膿瘍形成。痔瘡也會引發併發症,例如:脫肛、出血過多導致的慢性貧血或腫脹、組織壞死等症狀。避免痔瘡發生的方法:1)生活作息正常,放假期間仍應維持正常作息2)不要帶手機進廁所,避免排便過久3)飲食方面少糖、少刺激食物,儘量採用高纖飲食,如蔬菜、木瓜、香蕉、番茄、奇異果、黑木耳、黑棗果乾等。4)避免久站、久蹲或久坐,上班族在辦公室最好每100分鐘起來倒水喝起來動一動。5)養成定時排便的好習慣。 6)每日至少喝水2000cc(每小時200-300cc)。罹患痔瘡年輕化 術後維持也很重要一般的痔瘡多半不會影響生活也不需手術治療,只有少數因痔瘡出血厲害、無法久坐、疼痛不適等因素需要尋求外科手術治療。至於痔瘡手術後的注意事項,手術前可先練習溫水坐浴(泡盆)5-10分鐘,術後泡盆就能駕輕就熟。林醫師說「痔瘡併血栓」屬於外痔,前幾天的急性期會讓屁股變得很敏感,就算不碰也很痛,門診的處理方式可以打麻藥後把血塊取出,達到緩解疼痛目的。由於國中男生求醫時已過急性期,痔瘡被碰到才會痛,所以開藥膏塗抺並囑咐泡水坐浴以加速消腫、減緩不適。林醫師強調「肛門出血、疼痛並不等於痔瘡」,千萬不要因為害羞而諱疾忌醫,尤其臺灣大腸癌發生人數與死亡人數年年快速增加,有症狀最好由專科醫師檢查,排除重大疾病可能性,避免延誤治療時機。

寶寶胃口差?把握關鍵營養乳鐵蛋白

寶寶胃口差?把握關鍵營養乳鐵蛋白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夏季炎炎,作息改變,家中剛滿一歲左右的寶寶是否出現精神不振、食慾減退的情況?營養攝取對於一歲左右、面臨換奶階段的寶寶來說很重要,如何挑選營養均衡又可銜接母乳保護力(例如:乳鐵蛋白)的奶粉,對新手爸媽來說,總是傷透腦筋。江姿瑩營養師指出,寶寶先天來自母體的保護力大約在六個月大時開始逐漸下降,而在一歲銜接換奶的期間,透過規律作息和均衡的飲食習慣,為體質打下扎實的底子,可說是關鍵中的關鍵。假使因為最近天氣變熱了而影響寶寶的食慾,而在母奶、副食品的銜接上有了落差,具有近似母乳保護力成分的配方奶,是爸媽們可以參考的選擇,可協助寶寶建立自我保護力,並且降低外在環境對寶寶健康所帶來的影響。乳鐵蛋白與免疫球蛋白 母乳中的珍貴保護力很多人都知道母乳對寶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卻不太清楚這是由於母乳中兩大特殊的保護力成分──珍貴的「乳鐵蛋白」和具有高生物活性的「免疫球蛋白」。乳鐵蛋白能與鐵結合,對成長中的寶寶來說格外重要。乳鐵蛋白的補充能幫助人體消化系統吸收所需養分,使消化道功能完整,尤其是對年紀愈小的寶寶幫助愈大;另外具有高生物活性的免疫球蛋白,也是增強寶寶身體自我保護力的一大幫手,協助寶寶由內提升自我保護力。守護消化道 好菌不能少人體的消化系統主管營養吸收和消化,也可以說是構築自我保護力最主要的器官,在寶寶的消化系統尚未發育完全的同時,如果可以把握機會顧好消化道健康,就是打贏建立好體質的第一場戰爭。如何能顧好寶寶的消化道健康呢?除了選擇富含優質營養素的配方奶和副食品之外,維繫寶寶健康還有一個關鍵,就是益生菌。江姿瑩營養師表示,益生菌具有特殊的保健功能,可強化消化道屏障、干擾大分子食物的刺激等。不過,益生菌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需要考慮益生菌的菌種、是否能通過胃酸、膽鹼考驗、能在體內存活才能達到效果──例如Bbi得益氏菌、乾酪乳酸菌、嗜酸乳桿菌等就能改變體內菌叢生態,進而讓寶寶自然而然提升保護力 、妥善吸收營養,建立起鑽石級的好體質。

重視普渡供品衛生 慎防食品中毒

重視普渡供品衛生 慎防食品中毒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中元普渡幾乎家家戶戶都會準備豐盛的牲禮、酒菜等祭品,祭拜祖先與好兄弟。由於時值夏季、天氣炎熱,不論準備的供品是魚、雞、豬肉等葷食或素三牲會在供桌上擺放一段時間,容易長時間暴露於空氣中,成為細菌的溫床、導致民眾食品中毒。衛生局特別提醒儘量減少在室溫中保存的時間,祭拜後的供品最好盡快放回冰箱保鮮、妥適處理,食用前也應該充分加熱,不要超量準備且儘快吃完,才能真的「普渡保平安」。營養師籲:選購包裝、標示完整商品中元普渡澎派拜拜,也要兼顧營養衛生保健康:1)購買前先擬訂採購單:在採買前應先擬訂採購單,依需求購買食材及數量,才不會買超量。2)選購健康食物吃的安心:為了環保應減少燃燒冥紙,祭拜供品可以穀類取代精製白米,以及選購當季新鮮蔬果,減低農藥的殘留。3)注意食品衛生狀況:注意食品貨源是否安全、包裝及標示是否完整、店家環境是否乾淨衛生,烹煮及祭拜過程的衛生也要重視。4)充分加熱再食:熟食供品於室溫下祭拜完後,置於常溫以不超過3小時為限,並採「先進先出」原則,以維持產品的品質。冷藏庫溫度應控制在7℃以下,而冷凍庫溫度則應維持在-18℃以下。食用前應將食物復熱至中心溫度達70℃以上後再食用。供品應完整包覆 勿將線香直接插入食品內將食物放在微生物生長繁殖快速的危險溫度帶(5~57℃)下祭拜時,儘可能將食材連同外包裝或用保鮮膜包裹覆蓋後再擺上桌,且不要將線香直接插入食品內,以減少空氣中細菌等掉落造成污染。祭拜時間要愈短愈好,結束後可清洗的食材要充分清洗乾淨,熟食食品要儘快回鍋高溫煮開後再吃,以確保食品衛生安全,過一個平安健康的中元節。

黑戶寶寶無法接種疫苗?疾管署澄清

黑戶寶寶無法接種疫苗?疾管署澄清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網傳部分外籍移工在台生下沒報戶口的「黑戶寶寶」,這些孩子無法享有台灣的醫療、社福、教育等資源,移民署卻無相關數據及作為。移民署表示從2007年至2019年5月底,生母為失聯移工或不實身分者的非本國籍新生兒共通報734人,內政部、移民署及社政單位均依規定進行安置、協尋、收養及歸化工作。衛福部疾管署也發出澄清,基於防疫及維護非本國籍或未具戶籍等收容機構兒童的健康權益,均會協助安排各項常規疫苗接種,以建立兒童免疫力,並非無提供疫苗。移民局取得失聯的移工的相關數據報告,從2007年至2019年5月底,移民局已登錄9,381名未有國籍身份的出生孩童。透過篩檢數據得知,754名移工媽媽失聯或無法識別身分。由於「無國籍」孩童沒有身分記錄或相關辨別身分的資訊,因此他們無法正常的獲取醫療服務或教育資源等,進而在我國引發許多層面的社會問題。這些「無國籍」的非台灣兒童皆由相關的社會機構進行處理,並依據母親的國籍獲取暫時性的居留許可。則當內政部確定孩童的母親確定失聯後,才會進行收養孩童和歸化新國籍身分的後續處理。2019 (108)年起衛福部為積極掌握該等對象提供必要之醫療照護,其中對於政府部門收容安置或開案輔導中之13歲以下非本國籍兒少,由相關單位造冊通知本署轉知地方政府衛生局(處),協助個案完成預防接種。本年截至7月底,本署計接獲9縣市社政單位轉介39名兒童,已轉請各縣市衛生局協助該等兒童疫苗接種事宜。若有相關疑問,可撥打國內免付費1922防疫專線(或0800-001922)洽詢。

醫療補助計畫 助胸椎骨折患者睡好覺

醫療補助計畫 助胸椎骨折患者睡好覺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54歲尤女士,一動就會痛,背部痛到不能躺,痛苦難當的前往醫院,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因骨質疏鬆引發胸椎第六節壓迫性骨折。由骨科部以經皮椎體成形術進行手術治療(灌骨水泥),總算解決心頭大患。不過由於健保的骨水泥顯像較不清楚,施作時會增加手術危險性,因此選用脊椎專用骨水泥。同時醫療團隊得知她經濟困難,隨即啟動慈善醫療專案補助並獲得全自費醫材的全額補助。尤女士術後恢復良好,終於能躺著睡覺。骨鬆患者大意不得!大林慈濟醫院骨科部楊昌蓁主任表示,一般骨質疏鬆的病人沒有明顯的受傷,但會出現背痛的現象,而嚴重骨質疏鬆的病人,稍為咳嗽或動作大一點,就骨折了,甚至用力搬物品或稍微扭到就痛起來。這類骨折病人通常會有一些病史,例如:不小心跌坐在地。但是不見得每位病人都需要灌骨水泥或開刀,病況輕微者休息1個月左右會慢慢自癒,而身體一晃動就痛得很厲害的嚴重者,約要痛個2至3個月才會好轉,此時就會傾向灌骨水泥,早日緩解病人的疼痛。脊椎(低溫)骨水泥手術補助 為經濟弱勢族群的一大福音多年來走入社區往診的楊昌蓁接觸過許多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的家庭,家人為了照顧脊椎壓迫性骨折的病人,常無法外出工作,易使生活陷入困境,為此他思索假如醫療上能為病人解決問題,家人就不需要騰出時間照顧他,因此,提出「脊椎壓迫性骨折─經皮椎體成形術手術」自費醫材補助計畫。手術使用的醫材需自費,醫療團隊關懷時了解尤女士為經濟弱勢,便為她申請慈濟醫療財團法人專案慈善醫療類計畫,分別由醫療法人和大林慈濟醫院共同補助,擔心醫療費用的她頓時輕鬆而開懷。脊椎(低溫)骨水泥等手術,針對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或中收入戶,有不同程度的補助,對經濟弱勢族群來說是一大福音。

尿失禁難以啟齒?中醫藥方有效減緩

尿失禁難以啟齒?中醫藥方有效減緩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據統計女性常有尿失禁的困擾,且年紀愈大,發生率愈高。許多尿失禁的發生,與骨盆底肌肉功能失調有關。依據國民健康署顯示,40歲以上女性19.2%的人近一年內有無法控制小便的情形,其中79.2%是在咳嗽、大笑、打噴嚏或腹部用力時發生,但只有17.7%的婦女尋求西醫治療。患尿失禁的婦女大部分選擇隱忍,以為是年紀到了就會發生的症狀,導致身心不適,嚴重甚至影響人際社交。很多人不覺得這是疾病,但卻會影響生活品質,除了泌尿科或婦產科的醫療協助,中醫科也可以協助調整體質,改善尿失禁等症狀,提升日常生活品質。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中醫科張慈文醫師表示,輕微的尿失禁不一定要服用藥物,可以先訓練肌耐力,可透過膀胱運動訓練—凱格爾運動或定時排尿等方式,來改善尿失禁的狀況;如果效果不佳或者情況較為嚴重,現代醫學也有藥物、手術來協助。中醫學會針對尿失禁的種類及體質做分辨,提供保養、減緩退化速度的治療:1)咳嗽、大笑、跳躍、搬重物時就漏尿:張慈文醫師表示這屬於應力性尿失禁,多發生於運動時,腹部用力腹壓增加的情況。中醫學認為這主要與中下焦氣不足、氣虛下陷有關,導致骨盆腔肌肉韌帶萎縮鬆弛或者損傷後恢復緩慢,除了常見於生產後或停經後的婦女,另外與長期容易腹瀉、脾氣虛、脾虛下陷有關,這時候就要強化肌耐力及提升中氣。中藥方面可使用補中益氣湯加減覆盆子、益智仁做治療。2)頻尿、來不及到廁所尿液就漏尿:這屬於急迫性尿失禁,主要是因膀胱肌肉痙攣引起,大多是發生在情緒緊張或是膀胱發炎的情況,中醫認為這類病患分屬於肝陰虛陽亢、或是濕熱下注的體質。急性發炎期可使用導赤散加白茅根做治療;慢性患者必須調理交感與副交感神經的平衡,可採用黃芩、生地、甘草、山茱萸、覆盆子等藥物;若是高齡者,則與腎氣虛、腎陰不足有關,可依照體質服用縮泉丸。3)中風、糖尿病、脊椎受傷造成神經受損:這就必須針對原本的疾病先做治療,輔助修復神經的藥材。正視排尿器官 耐心治療急迫性尿失禁是長期忽略排尿器官而衍生的問題,因此面對治療必須有耐心。隨著科技進步,對尿失禁的治療有更進一步輔助療法,病患對病情了解越多,對治療的參與越主動,療效也就越好。尿失禁不僅麻煩,還會造成社交上的困擾,民眾不要羞於治療,若有症狀應就醫,在中西醫聯手下,可以減緩症狀。

個人化精準治療 解乳癌患者心慌

個人化精準治療 解乳癌患者心慌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由於醫學進步,在台灣乳癌的平均存活率高達87%,但另一個數據是每4人之中就會有1人會在治療後5年,甚至10年後復發或轉移。台東馬偕一般外科魏銓延醫師提出:傳統的乳癌治療都是依照癌種及期別給予固定的醫療,但治療成效卻因人而異;隨著分子醫學的進步,乳癌治療也進入個人化的時代,乳癌患者已能透過基因檢測,分別癌症的類型,給予最適當的醫療。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黃淑芳理事長也特別提到癌症治療在地化的重要性,也以自身對抗癌症的經驗鼓勵病友不要輕言放棄。乳癌治療可精準治療 包含基因檢測和標靶藥物魏銓延醫師提到:以前遇到癌症擴散,往往都束手無策,只能看著腫瘤越來越大,而病人越來越小。隨著抗癌藥物的日新月異,轉移性乳癌已不再是絕症,乳癌治療也進入個人化量身訂作的精準治療時代。精準醫療主要有二部分:基因檢測和標靶藥物。針對有家族史(家族中有2人以上有乳癌卵巢癌)、已復發轉移、或對化療有疑慮病友,施予基因檢測,可提早了解本身乳癌復發機率的高低,避免不必要的化療。有些類型的患者可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標靶藥,避免化療的副作用。不論是那一種類型的乳癌,現在都有最新型的標靶藥可以治療。像是最新的CDK4/6抑制劑,可延長轉移患者存活期達24.8個月。針對Her2陽性轉移患者,健保已開放使用效果很好的雙標靶藥物。乳癌預防復發轉移三大重點:1) 定時回診。2) 健康生活(運動+飲食)。3) 適時舒壓。伸展運動 有助乳癌開過刀的患者復元台灣乳癌病人好發年齡約在45~55歲間,相較於歐美國家大約年輕了10歲,乳癌的危險因子除了家族史、基因異常、初經早、停經晚、生育少外,不健康飲食、缺乏身體活動及肥胖都與乳癌有密切的關係。魏醫師也特別提到癌症治療過程會產生的「癌因性疲憊」,等級可分為十分,若疲憊低於四分屬輕度,高於四分則屬中重度,則可能要用藥物治療。魏醫師特別示範癌友早中晚都要做的伸展運動,雙手上舉深呼吸的動作,可伸展到肩頸背部,特別對有開過刀傷口沾粘的乳癌患者,有復元緩和效果。

簽訂存臍帶血契約 五大重點停看聽

簽訂存臍帶血契約 五大重點停看聽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臍帶血又稱為「胎盤血」,是指嬰兒出生並剪斷臍帶後,存在於臍帶與胎盤中的血液。臍帶血中含有造血幹細胞與間質幹細胞,再生能力和速度是成人細胞的10-20倍,然而根據國外研究顯示,臍帶血用於自身的機率少於20萬分之一。至於適應症,主要是用於治療造血細胞功能失常方面的疾病,例如嚴重貧血如地中海性貧血,或白血病在治療後需要造血機能重建時,都可應用到臍帶血。目前衛生福利部公布臍帶血適應症有29項,「未來可能會增加」。保存臍帶血 需找持有效期內許可函的臍帶血保存庫現代人孩子生得少,若想幫孩子保存臍帶血,該如何知道那一家業者的保存場所合乎規格的呢?食藥署表示我國目前現有18家臍帶血保存庫,設置於14家機構,包含4家醫療機構、9家公司及1家法人(僅10家提供商業寄存服務)。自「人體器官保存庫管理辦法」施行以來,所有儲存臍帶血者,皆應符合人體器官、組織及細胞優良操作規範,只有經食藥署審查並實地履勘通過,且持有效期內許可函的臍帶血保存庫,其機構名稱、保存庫類別及設置地點才得以公告於食藥署網頁,相關業者應具備完善的作業系統,以確保儲存臍帶血的安全與品質。為保障消費者權益,食藥署定期請地方政府衛生局,配合辦理臍帶血保存定型化契約宣導及查核事宜。依據107年度查核結果,我國10家提供臍帶血商業寄存服務業者所用的契約,皆尚符合「臍帶血保存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規定。同時,為避免有業者未向食藥署報備,便私自向民眾收費保存臍帶血的情況,食藥署自105年度起,每年請地方政府衛生局,針對業者可能招攬臍帶血保存業務的轄下處所,如:醫療機構婦產科進行抽樣清查,3年間總計抽查497家次,皆無不符合之情事。簽臍帶血契約前 5大重點要注意1)多看:簽約前看清條文,如保存地點是否取得衛福部許可、收取費用衛生局核備字號、履約保證,以及賠償條件是否符合規範等。2)多問:有問題當場問清楚。針對臍帶血保存問題可詢問醫師、專業人員或衛生主管機關。3)多想:在考慮簽訂保存契約時,善用至少5日的審閱期,務必參考「臍帶血保存定型化契約範本」,以減少未來消費糾紛。4)多洽詢:可向全國消費者1950電話、各縣市政府消保官及衛生局尋求諮詢與協助。5)多比較:多比較不同業者的契約內容,確保自身權益。

三陰性乳癌如惡霸 免疫療法現曙光

三陰性乳癌如惡霸 免疫療法現曙光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三陰性乳癌有如乳癌惡霸!當癌組織病理化驗呈現ER– (<1%)、PR-(<1%) 及HER2-,出現「三個陰性」結果,只能手術切除及搭配化療和電療,無法以荷爾蒙和標靶藥物治療,且相較其他類型乳癌,術後復發率要高出2.5倍、死亡率逾3倍!國家衛生硏究院分子與基因醫學研究所徐欣伶副研究員發現,MCT-1致癌基因(Multiple Copies in T-cell Malignancy 1)可做為三陰性乳癌臨床診斷與治療的生物標記,透過抑制MCT-1致癌基因表達,同時結合IL-6及IL-6R免疫療法,將能夠加強抑制三陰性乳癌細胞的生長和轉移效果,可望提供三陰性乳癌患者新的治療方向。乳癌一直是國內婦女近年來癌症的頭號威脅,其中又以三陰性乳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TNBC)的治療特別棘手。所謂的三陰性乳癌是指雌激素(ER)、黃體素(PR)和第二型人類上皮生長受體(HER2)等三種荷爾蒙受體呈現陰性,代表患者缺乏這些荷爾蒙受體,導致患者大多只能選擇化療,而無法採用荷爾蒙療法以及標靶治療,治療方式相當有限。透過抑制MCT-1致癌基因 能削弱癌細胞轉移與侵襲的能力徐欣伶研究團隊長期致力於瞭解MCT-1致癌基因的致病機轉。硏究發現,MCT-1致癌基因在各類預後不良的侵襲性乳癌組織呈現高度活躍的表現,推測該基因具有顯著的致癌性。徐欣伶副研究員表示,MCT-1致癌基因高度表達擾亂了正常乳腺管的形成過程,同時也會刺激上皮細胞間質轉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和侵襲細胞外基質(extracellular matrix invasion),造成乳腺細胞進一步惡化與異常增生。另一方面,MCT-1致癌基因高度表達也會促進三陰性乳癌細胞分泌白細胞介素(Interleukin-6, IL-6),並刺激IL-6與IL-6受體(IL-6R)進行結合而引發一系列發炎反應,不僅造成癌細胞增生並破壞細胞周邊組織微環境,同時改變免疫系統中巨噬細胞的功能。徐欣伶博士指出,巨噬細胞是人體免疫系統的重要角色,藉由吞噬癌細胞來消除其造成的威脅。然而,當MCT-1刺激IL-6與IL-6R結合後,將會誘導腫瘤周邊的巨噬細胞從抗腫瘤M1巨噬細胞變成腫瘤促進型M2巨噬細胞,使得巨噬細胞不但不會攻擊癌細胞,相反地,還會供給癌細胞生長、轉移所需的細胞激素與環境。此外,MCT-1過度表現也會增加乳癌幹細胞數目和功能活性,並且降低腫瘤抑制性小分子核醣核酸miR-34a表現,上述因素都會導致三陰性乳癌的病程持續惡化。因此,透過抑制MCT-1致癌基因在三陰性乳癌細胞的表現量,將能夠降低巨噬細胞轉變腫瘤促進型M2巨噬細胞的機率,進而削弱癌細胞轉移與侵襲的能力。同時也能減少乳癌幹細胞的自我更新能力,降低發生腫瘤異質性、抗藥性和癌症復發的機率。目前相關研究指出,運用人類化IL-6R抗體(如:Tocilizumab)合併阻斷MCT-1活性的治療方式,確實能夠有效阻斷IL-6與IL-6R結合,進而抑制三陰性乳癌細胞的生長與轉移能力,同時減少巨噬細胞不良分化的機率,以及改善組織內微環境與減緩腫瘤惡化等,有效降低三陰性乳癌的復發及轉移。期盼這項三陰性乳癌治療的新策略,不僅提供患者更多臨床治療的選擇,也能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

爸爸比媽媽更享育兒樂?

爸爸比媽媽更享育兒樂?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育有孩子的家庭,照顧孩子大多以女性為主,男性偶而協助或幫忙,造成育兒感受不同,甚至產生夫妻間的相處負面感受。孩子是夫妻倆一同產生的結晶,若想讓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父母必須有健康正向的育兒感受,與愉快的親子氣氛,為此夫妻一起同心、一同承擔育兒生活,不但有助夫妻感情,對孩子的心理狀態也有助益。根據一篇2019年2月刊登於《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學報》的研究,超過 1 萬 8 千人的資料,進行快樂、幸福感、憂鬱症狀、心理滿足感和壓力的分析,探討父親或母親是否從父母的角色中獲得更大的快樂。結果發現,「父親」角色與較多的幸福感有關,與同年齡無孩子的男性相較,「父親」呈現較少的憂鬱症狀,且較滿意自己的生活及與他人的連結。然而女性方面,與無孩子的女性相較,「母親」產生更多的憂鬱症狀,且男性在與孩子平日的互動所呈現的幸福感高於女性。多營造遊戲和休閒的氣氛 增加正向感受與親子關係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兼任教授林家興表示,正向的情緒和親子連結可以預測照顧者的幸福感,上述研究對少子女化的台灣特別有意義,雖然父親參與照顧子女的比例越來越高,和孩子的相處,父親普遍多以從事遊戲和休閒活動為主,照顧上仍以母親承擔較多的工作和責任,因而生養小孩對於男性可增加幸福感,女性(特別是職業婦女)則感覺到較少的快樂和較多的罪惡感。他建議,家長在照顧孩子的同時,可營造遊戲和休閒的氣氛,增加正向感受與親子的連結,當父母和子女玩樂及互動變多,作為父母的快樂和幸福感自然也會提升。父母在孩子教養上 應採取輪流或分擔 以提升育兒幸福感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無論是教或養上,通常在照顧子 女時,像是孩子的飲食、生活作息、學校作業…等,大部分女性承擔的幾乎都是 「必須」或「不得不」要做的事項,而帶孩子出遊、做運動、逛大賣場,這時父親的角色才會想當然爾要出現。如同研究顯示,男性照顧的時間較短,「要求」成分較低從事分擔的項目自然會提升幸福感,而女性則常常因為時間不夠用,常產生壓力及負面情緒。議女性特別是職業婦女,可和先生討論商量,在「輪流」、「分享」、「分擔」的照顧過程,另一伴也更能體會教養孩子的樂趣及辛苦,平日即建立可尋求協助的親友及鄰居的口袋名單,或找相近年齡孩童的家長共組照顧網絡相互支援。同時在工作和教養孩子之餘,留有自己的時間,即便是一星期的某天晚上,或是每天一個小時,從事自己想做的事情,例如聽歌、追劇、玩遊戲,媽媽自己轉換情緒後可增添照顧孩子的品質及幸福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