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什麼是血管纖維瘤?

什麼是血管纖維瘤?

血管纖維是是真皮纖維化伴小血管擴張之疾病。傳統上係指結節性硬化患者,臉上特有之腫瘤,即舊稱之皮脂樣腺瘤。但相同之組織相亦見於鼻子纖維丘疹、陰莖珍珠樣丘疹、指甲下及指甲旁纖維瘤。血管纖維臨床表現以米粒至豆狀,膚色或微紅半球形丘疹,常多發對稱,集簇分布於鼻唇溝、兩頰及下巴。病理下血管纖維由擴張之微血管、纖維化基質及被包圍而呈萎縮之毛囊及皮脂腺構造三部分所組成。其中纖維化基質內細胞常呈星形或三角形,細胞較大,偶有多核,免疫染色Factor XIIIa 呈陽性,可視為真皮樹突細胞。在較大而纖維化之病灶,微血管擴張較不明顯。蔡呈芳 醫師建議在治療上若為美容目的,可用冷凍、電燒、切除、磨皮或雷射等破方法處理。但並無惡性化轉變的可能。美觀,可以考慮手術切除或冷凍治療。

心靈的運轉沒有打卡鐘

心靈的運轉沒有打卡鐘

在人類許多的發明中,最不符合人性的一項發明就是「打卡鐘」!這種為了因應工業時代生產線運作所產生的發明,只能讓員工的「身體」準時在公司出現,而完全無法規範他們的「心靈」運作。事實上,一個人的心靈運轉,可能遠比目前所知的超級電腦還來得複雜與快速,而且人類心靈的運轉範圍是無法用時間或空間來規範限制的。因此,對於上班時間卻發現自己的心思情緒還是受到私人世界所發生的事情影響,必須先對這件事情採取適度接受的態度,而不是一昧地責怪自已不該有這樣的念頭。因為如果只是否認或是抵抗自己的情緒,反而需要付出更多的能量消耗,不如先以一種「利己而不損人」的方式先讓負面的情緒找到暫時的釋放。例如,先離開位子十分鐘,到一個能給自己安全感的地方(洗手間、停在地下室的車子裡,)發洩完情緒後,反而比較能集中精神在工作上。勿讓情緒衝動變成行動  儘管我們都願意相信自己是理性的動物,但是人類的感性特質在許多時刻還是強過理性特質。許多人可能有著類似的經驗:當情緒來時,就像海嘯一般擋也擋不住,因此作出讓自己事後悔恨的事情!但是在心理學上卻有一些技巧可有效的不讓一時的「衝動」進一步變成「行動」。其中最大的原則就是延遲讓衝動變成行的的時間!舉例來說,你聽到某位同事在公開場合上對你不客氣的批評,你心裡有一股想要「豁出去,跟他拼了」的衝動,似乎罵人的話都已經衝到嘴邊了。這時候不妨嘗試這個方法:告訴自己在罵人之前,先想出六種不同的花名。這時當你的腦子在遍尋記憶庫想出六種花名(百合、玫瑰、向日葵、蘭花、鬱金香、康乃馨)的短短幾秒鐘時間,你已經大大減低將衝動(想要罵人)變成行動(動口罵人)的可能性了!這是因為在這幾秒鐘內,你給了大腦寶貴的黃金時間去徵詢你的「理智部門」,有哪些合理的行動可以採取。當你嘗試幾次而六種花名變的太熟悉時,你可以將題目變化成六種泰國菜名稱、六種狗的名稱,或是六種礦泉水品牌…。紓解情緒VS解決問題  :  為了協助自己儘快重整混亂的情緒,回復正常的工作表現與動力,可以嘗試下列的方法。至於是應該「先紓解情緒再解決問題」,還是「先解決問題再紓解情緒」,就要視當時客觀的情況而定了。紓解情緒的技巧:◎ 拿出一張白紙,痛快地將想吶喊出來的話「畫」出來。◎ 拿著一個抱枕,跑回車子裡或沒人的會議室中摀著頭大聲喊叫。◎ 到洗手間內,用冷水洗臉一分鐘。◎ 看著最能令你放鬆的相片(如去年度假時的相片),閉起眼睛冥想自己正重遊故地。◎ 使用「腹式呼吸法」(一種以下腹吐納呼吸的技巧)直到自己情緒穩定下來。

突然胸口痛,當心壓力悄悄找上門

突然胸口痛,當心壓力悄悄找上門

孫老師任職於北部某所大學,某日下午,剛剛結束實驗室的工作正走在校園的他,突然感到胸口一陣劇烈的疼痛以及呼吸困難,由於從來沒有過這樣的經驗,他幾乎無法站立,孫老師以為自己就將如此死去,幸好過了約五分鐘左右,剛剛那些症狀逐漸消失,他這才逐漸恢復力氣慢慢走回自己的車上。隔天,孫老師立刻到醫院作了全身健檢,檢驗報告出來後,醫生告訴他除了壓力賀爾蒙偏高外,其餘一切正常。而那天下午侵襲他的怪病可能是「恐慌症」!醫生除了開給他有助穩定情緒的藥物外,還要求他與心理師配合,進行認知行為治療。幾次心理治療下來後,瞭解了自己要求完美的個性以及過多的研究與教學工作,都是導致他這次差點被壓力擊敗的關鍵原因。【教師的360度壓力】《從上而下的壓力》評鑑項目太多以及政府教育當局所制定的政策經常改變,除了經常讓教師們感到無所從之外,也使這份工作的社會地位與受尊重的程度不如以往。《從下而上的壓力》E世代的學生從小成長在網際資訊時代,吸收知識的速度快、角度廣,無形之中帶給教師們「時間不夠用」的壓力。《平行而來的壓力》許多教師除了教學與研究工作之外,仍需兼任學校行政事務,因此往往有「瑣碎事務太多」的困擾。另外,少子化的結果也讓許多學生家長對於自己的兒女更加保護,相形之下教師們面對學生以及家長時更須戰戰兢兢。許多教職「僧多粥少」,想要獲得理想的職位,更得與成千上萬的同儕教師們競爭,壓力極大。聯合心理諮商所 邱永林 心理師表示,真正瞭解「壓力管理」的一項重要原則,那就是造成壓力的通常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所採取的反應。

注射肉毒桿菌擺脫考前手汗症

注射肉毒桿菌擺脫考前手汗症

考試季節加上天氣酷熱,讓患有手汗症的考生可說是吃足苦頭。壓力過大或緊張的情緒產生容易使考生汗流浹背、手心及額頭、臉上也滿滿都是汗,濕答答的汗水容易沾濕考卷,影響考生作答時的心情,根據一項非正式統計,目前國內約有0.3%的多汗病人正為此所苦。鄭國良皮膚科診所院長鄭國良醫師表示:「多汗症是指汗腺過度分泌的疾病,局部性多汗症一般好發於腋下、手掌及腳掌,容易受情緒、環境、溫度所影響,只要一緊張或溫度升高就會大汗淋漓。」為了不想造成考試、工作或人際關係上的困擾,許多患者都希望可以甩掉擾人的多汗症,尤其是鄰近七月考季的學生們。研究報告指出,目前在國外,肉毒桿菌素已經廣泛被應用在多汗症的治療上,而國內針對局部多汗症在治療藥物上普遍採用止汗劑、口服藥及離子導入等方式,但效果短暫。外科手術效果雖然較為持久,卻可能導致代償性出汗的後遺症,讓許多人望之卻步。鄭國良醫生進一步表示:「近幾年來,國內也慢慢使用這項新的技術,因為肉毒桿菌素對於抑制神經細胞分泌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的效果很好,人體的汗腺分泌也是藉由乙醯膽鹼作為傳導介質,因此可以達到止汗的效果。施打肉毒桿菌素,雖無法長期控制多汗症,卻可以暫時解決多汗症所造成的不便。」針對治療方式,鄭國良則提出:「將肉毒桿菌素依嚴重程度及部位不同注射,以每次極少量注射真皮,施打後一星期內就會有明顯效果,一般可維持四到十二個月,平均一年打一至二次,追蹤至目前並無抗體產生。但若施打於手掌部位,少數病人會有輕微的副作用,即可能影響手掌的小肌肉,做精細的動作會較不靈活,如穿針、開罐頭等,但開車、開門、打字、寫字皆不受影響,即使發生一般幾週內便會恢復正常,不會影響日常生活。」若家長擔心多汗症會影響考生情緒,不妨在考試前諮詢皮膚科醫生,評估是否適合施打肉毒桿菌素,也許可以幫助家裡的考生減少一份考前恐懼,進而增加一份考試的自信。

眼周長出的小肉芽,與化妝品無關聯

眼周長出的小肉芽,與化妝品無關聯

汗管瘤好發於眼圈,但也可擴展到臉頰部位,由於外觀呈肉色,或僅有微紅,美容界往往稱這些肉色突起為「肉芽」,但一些息肉〈垂疣〉,也是肉色,也會被稱為肉芽。一般而言,並不會有不舒服的感覺,表面也不會有脫皮或粗糙現象。女性得到的機會較男性為高,出現的時間約在青春期,之後逐漸增加;另外有些會長在特殊部位如女陰、四肢末梢。也有所謂「發疹性汗管瘤」,數目可上百,好發在前胸、腹部,一般顏色較深。一旦形成後,汗管瘤的大小變化不大,但在天熱出汗時有時會較為明顯。 汗管瘤成因上,多數並不清楚,但與化妝品的使用並無關聯,一般與遺傳體質也無關,汗管瘤與正常汗腺並不相通,可能是發育過程中殘存的汗腺胚細胞增生而引起。在唐氏症,有較高的汗管瘤罹患率。蔡呈芳 醫師表示由於汗管瘤是良性的,也無不適症狀,在處理上一般是基於美容考量,健保不給付,除非偶爾基於診斷需要而切片。目前最常用的是雷射處理,以二氧化碳或鉺—雅克雷射將病灶逐一燒除。由於汗管瘤存在的位置是在真皮內,因此雷射燒除的目的,是在改善外觀,而非完全去除汗管瘤。一般在處理上會將皮膚燒灼至輕微凹陷,等待日後皮膚自行結疤復原而達到外觀的改善,但如果燒灼太深,容易形成永久凹陷的坑洞及色素缺失,太淺,則復發性太高,因此深淺之間拿捏需要專業的判斷。至於其他的方式,如傳統電燒、手術逐一切除或冷凍治療,則較罕採用;而在藥物治療方面,口服維生素A酸Roaccutane〈羅可坦〉,或外用維生素A酸〈tretinoin〉也可能有效,但一般需持續使用,較不方便。

痘子別亂擠,雷射別亂打

痘子別亂擠,雷射別亂打

【斑】有時候甚至還在妳人生最高興的時候:懷孕,留下孕斑。偏偏太陽不識相, 還不時落井下石, 把斑重新描黑了好幾遍。蔡豐州 醫師常叮嚀消費者要防曬,但是做到徹底的少之又少, 就像減肥要少吃一點--人都有惰性!斑和痣是好”兄弟”,又好像冰山的一角,往往只看到一部份,很難一次鏟除,永遠只掃了表面。 移除太深, 得小心留下疤痕, 所以必須適而可止,不要挖過頭了!! 慢慢來。通常色斑不按牌理出牌,長的形狀很不規則。市面上所有的治療方式,往往令人心灰意冷,便成為頑固的斑。斑有很多分類的方法,基本上談得太學術對於妳意義不大,所以實際點將它分為淺層與深層兩類:(1) 淺層的斑:通常黑色素細胞的原汁原味比較浮, 所以看起來較黑。 如雀斑就是這一類,通常很好對付,不要說強的雷射了,就算是溫和的脈衝光,一打, 很快就結痂脫落。(2) 深層的斑:一般因為黑色素細胞的位置深,所以物理學原理看起來青青藍藍的,有時若隱若現,這就像石頭丟在很深的溪流一樣,看不太清楚, 所以雷射也很難穿透到深層。這類深層斑如顴骨斑,只求能改善就不錯了。打強的雷射才會有機會,即使會有傷口,七到十天才會好,即便十個人裏頭約有四個人會不淡反而變本加厲(返黑)。

不治療就是最好的治療-多發性皮脂腺囊腫

不治療就是最好的治療-多發性皮脂腺囊腫

多發性皮脂腺囊腫與表面皮膚並不直接相通,當把周圍皮膚向下拉緊時,囊腫會更明顯。皮脂腺囊腫是一種不算少見的疾病,會出現很多顆大小不一的無症狀肉色或黃色表淺性皮膚小囊腫。多數患者是顯性家族遺傳性,也有部分與遺傳無關,特別是在一些只有單獨一顆病灶的人〈稱為單發性皮脂腺囊腫〉。多發性皮脂腺囊腫一般從青春期逐漸形成,男女都會產生。主要發生在前胸、腹部及手臂內側。但大腿、背上、陰囊、額頭也會產生。當發在陰囊時,陰囊外觀可能會像是苦瓜般凹凸不平。皮脂腺囊腫與青春痘不同,病灶處並不會有開口或毛囊阻塞現象,用力擠壓或戳破時,則會排出乳白或黃色油狀液體。多數多發性皮脂腺囊腫並無大礙,不痛不癢,只要不刻意擠壓,發炎疼痛並不常見。不過有少數患者會合併其他疾病,如先天性厚甲症、疣樣肢端角化症、肥厚型扁平苔蘚、少汗症、化膿性汗腺炎。多發性皮脂腺囊腫的位置是在真皮的中央部位,在結構上,是一種毛囊皮脂腺管的發育異常,第十及十七型角蛋白呈現特殊異常。在切片下,可以在囊腫壁上找到有皮脂腺,偶爾還會有毳毛混雜。臨床上所看到的黃色油狀液體,正是皮脂腺所分泌的液體,有時因有少量角質成分,所以也可能呈現乳白狀。一般而言,多發性皮脂腺囊腫並不會影響健康,主要只是美觀問題。特別由於治療十分花時間,所以多數醫師也是抱著消極的治療態度。治療上如果只是單純的以針挑開,把內容物擠掉,只是暫時讓病灶變小,不出數月又會長回原來大小。如果是不挑開而只是用力擠破,則原本肉色的囊腫反而會紅腫,更難看。至於開刀自然是一勞永逸,然而因為病灶數目一般不少,除較明顯部位或大顆病灶外,較少以手術解決。而更務實的想法,即使開刀拿掉,身上其他地方仍然會產生新的囊腫,何況凡開過刀必留下痕跡,並不一定值得。另有一種精細的囊腫外翻手術,是以細縫劃開囊腫,再將囊腫壁全數翻出清除,在術後外觀可達最佳效果,但並非每個囊腫都能輕易翻出,十分費時,也需要高度技巧,因此做的人不多。至於藥物治療,如維生素A酸,雖可以稍微減少囊腫大小,但只是一時性效果,一旦停藥又會逐漸變大。但如果是囊腫破裂發炎,則可以給與口服藥物治療,如抗生素〈並非殺菌,而是因抗生素本身也有消炎效果〉、維生素A酸,或直接病灶內注射類固醇。有時不治療就是最好的治療,多發性皮脂腺囊腫就是一個例子。目前沒有任何飲食、藥物,真正能改變多發性皮脂腺囊腫的病程,因此放寬心,把多發性皮脂腺囊腫當作身體的一部分,不要刻意擠壓,對多數患者而言,可能是最佳選擇。

「脂漏性角化症」人人都會有,出現早晚不同

「脂漏性角化症」人人都會有,出現早晚不同

脂漏性角化症與日光性小痣是最常見的老人斑,脂漏性角化症在臨床上分為增厚型、過度角化型、腺型及群落型四大類。過度角化型較易在四肢產生,表面為白色厚皮,很少大於一公分。而腺型則多為向內生長,表面只是微凸,比較像是「斑」。最常見的是增厚型,此種脂漏性角化症外觀呈現黑到褐色,為界限分明之突起斑塊,表面泛油光且呈乳頭狀突出,感覺上很容易摳掉,但摳掉後又很快會長回來,仔細看,還往往可以看到表面很多的小凹陷存在。蔡呈芳 醫師指出一般無症狀,但偶爾微癢,一旦出現即緩慢擴大或增厚,罕有自癒性。有時在短期內,突然大量出現多數脂漏性角化症,有如雨滴狀布滿軀幹,曾經有報告指出,可能反應身上有其他臟器的癌症。此種徵象是否可能是癌症的皮膚徵象,目前醫界其實多數持否定態度,有此現象者,不必過度緊張。脂漏性角化症在三十歲後就逐漸形成,事實上每個人都會有,只是出現早晚不同罷了。因為分布以陽光照射部位優先,主要是手背及臉部,之後才在軀幹等處出現,因此年齡、日曬可能是主因。此外在懷孕、荷爾蒙治療及癌症早期也可能大量出現。另外新的研究顯示,不少脂漏性角化症其實是人類乳突狀病毒感染的結果,尤其是長在生殖器或陰部的脂漏性角化症。診斷確定,在醫學上並無處理之必要,因此處理主要是基於美容之考量。處理的方式可分為抑制性及破壞性兩大類。抑制性的方法為使用藥品或美白化妝品以抑制黑色素形成、加速色素排除,或還原淡化黑色素,但一般而言治療效果不完全,且多半需要持續使用,醫療上常配合塗抹維生素A酸來治療。破壞性的治療,切除當然是最一勞永逸的方法,但因切除也會留下疤痕,同樣不利於美觀,因此除非為了診斷需要,並不常使用。目前因雷射的盛行,逐漸成為治療的主力,至於使用的雷射種類,依病灶外形而分為除斑雷射即紅寶石、紫翠玉或石榴雷射,以及銣雅各雷射或二氧化碳雷射等換膚雷射兩類。至於脈衝光對老人斑效果,日光性小痣要比脂漏性角化症適合。

醫院血壓計,可能也是傳染來源

醫院血壓計,可能也是傳染來源

疥蟲是一種肉眼不易看不到的小蟲,寄生在皮膚最外層的角質層內,形成極癢的丘疹及線痕。蔡呈芳 醫師指出,疥蟲可以侵犯身體任何部位,但以胳肢窩、手指間、肚皮、陰囊、陰部及手腕處最常見,疥瘡引起的癢,倒不見得是蟲咬反應,因為疥蟲其實不會咬人,癢是因為對其糞便等產物過敏。據統計,一般患者身上的蟲體數目不過二十來隻,數量越多越易傳染,嚴重者每公克皮屑可有4700隻蟲。多數的疹子是自己抓出來的。不過在生殖器部位,倒是會出現大到近一公分的大型癢疹,稱為「巨大苔癬」治療後仍可持續數月。另有一型患者,以全身,包括手足脫皮來表現,全身上下可以有數萬隻的蟲體存在,醫學上特稱為「挪威型疥瘡」,最早是在麻風病患報告,但這些患者反而不太會癢。所以最近有到醫院探病者及有親人在安養院及洗腎中心者,都屬於高危險群。治療上只要一天一次,洗澡後全身,至少脖子以下都要塗抹BHC、crotamiton、benzyl benzoate或含硫磺藥品,一周內即可痊癒,絕對不能把這些藥物當做止癢藥物,只塗抹癢處。但患者換下的衣物、毛巾和被單,也要以50度以上熱水燙過或包在塑膠袋二周來處理。熨斗燙過也是有效殺虫方式。在醫院中,血壓計也是可能傳染來源。在同一家庭中,所有與患者密切生活或有皮膚接觸及受感染者都需要同時治療,才能避免乒乓傳染。一般患者,只需專心把自己治好,但在前述的「挪威型疥瘡」患者,蟲體在家中到處都是,特別在沙發、地毯、床上,因此居家環境的消毒也很重要。

女人別忘三點不漏!新式抹片,精準偵測子宮頸癌

女人別忘三點不漏!新式抹片,精準偵測子宮頸癌

經過十多年的防癌抹片宣導,台灣地區的子宮頸侵襲性癌(第一期以後)已逐漸減少,然而每年仍有近四千位原位癌(零期癌)和數萬例的輕度到重度的細胞病變,隨著社會的性開放,勢必逐年增加並且年輕化,因此如何早期偵測,避免日後演變成侵襲性癌,一直是婦女健康的一大課題。傳統的子宮頸抹片大約有10-40%,平均至少有15-20%的偽陰性率,也就是說明明有問題,但抹片卻說是正常,這是抹片檢查的最大弱點。過去醫學界認為只要每年做抹片,不大可能年年都碰上偽陰性,而子宮頸癌化的過程又相當緩慢,因此偽陰性不是大問題。所幸近年來由於「薄層抹片」的問世,抹片品質得以改善不少,偽陰性也有機會大幅度下降了。 鄭丞傑 醫師表示,薄層抹片則是將採取檢體的的刷子直接放入特殊的溶劑中,因此可以取得較多的子宮頸上皮細胞。新柏薄層抹片「比傳統抹片可檢測出較多的低階病變和一些更嚴重的病變,且抹片品質也比傳統抹片好」。超柏薄層抹片則是「偵測細胞病變的能力和傳統抹片相似,但比起傳統抹片而言,品質不良的抹片較少得多」。第二代薄層抹片麗柏薄層抹片,和超柏薄層抹片類似,採用離心原理及重力自然沉降法,且可採集更多的細胞,並不需要做檢體的前置處理,又不需如同第一代的兩種方法一樣,另採購兩三百萬的儀器,預料未來可能成為市場的主流。新一代的薄層抹片可以使抹片上的細胞幾乎都是單層,清晰易判讀,偽陰性率可降到10%以下,乃至5%以下也有可能。美國婦癌醫學界目前的共識已指出:如果使用薄層抹片檢查為正常,且HPV檢查為陰性,可以改為兩、三年做一次抹片了。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