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白髮變黑髮,也許不是夢

白髮變黑髮,也許不是夢

是否還記得當第一根白髮竄出時,您的反應?一笑置之、還是不相信老之將至,然後試著把白髮一根根拔除?雖說白髮象徵智慧,但具統計,不論男女,美國60%老人使用染髮劑,顯然年輕比智慧對多數人來說,更具吸引力。白髮常是老化的最初現象,也是老化最普遍的現象。白髮的出現的時間,據統計正常白種人平均在34.2歲,但依個別差異,前後約有10年差異,而在 50歲時,50%的人白髮已佔50%。在日本男性白髮的出現的時間稍早﹝30~34歲﹞,但女性則晚 5年,而黑人白髮則晚10年才出現。在醫學上當白種人不到20歲,黑人不到30歲即出現白髮時,稱為早發性白髮。根據在廣島對原子彈浩劫餘生者之調查,也未發現白髮、早衰、及壽命三者間有明顯關連。早發性白髮有家族性遺傳,往往也不一定代表有任何潛在疾病。然而也有學者發現早發性白髮,與缺血性心臟病之間有一定關係。1995年在「刺血針」雜誌則報導在美國,不論男女,若在40歲時即有50%頭髮變白,則骨質疏鬆機會為正常之4.4倍。根據研究,人體合成黑色素的細胞數目,在30歲後,每10年減少8~20%。造成白髮的因素,雖然多半是生理性老化,然而在一些疾病狀態,如惡性貧血、白斑、甲狀腺亢進等自體免疫性疾病、早衰症、維生素B12缺乏、銅鋅缺乏、或一些遺傳性疾病,也可引起白髮或髮色變淡現象。此外,1996年英國醫學雜誌則報導抽煙者似乎較易產生白髮,若在男性,也與禿頭有關。至於一般常被提起的情緒、用腦過多或生理挫折,也會引起白髮,甚至造成一夜之間頭髮變白的「伍子胥過昭關」現象,或是所謂「白者不禿,禿者不白」,在醫學上並無很好的證據,所以多半相信可能是廣氾性圓禿,即俗稱的「鬼剃頭」現象。患者無故出現錢幣狀或片狀掉髮,而且常只侵犯正常頭髮,而白髮並不受影響。當黑髮都掉落,只剩下白髮時,就產生一夜之間頭髮變白的現象。毛髮的製造呈現周期性,由生長期、衰退期而進入休止期,之後毛髮脫落而重新進入生長期。在每個毛囊根部約有75~100個極為活躍之黑色素細胞,這些黑色素細胞在頭髮生長期時不斷製造黑色素,產生我們所見到的頭髮顏色。然而當毛髮進入衰退期停止生長時,黑色素細胞也隨之退化,而不再製造黑色素,一直到度過休止期進入下一個毛髮生長期,黑色素細胞才再度出現,製造黑色素。然而雖然毛髮生長,終其一生周而復始,但在一定周期後,毛囊的黑色素細胞卻突然消失,而產生白髮。有時在白髮中,偶然可見到死亡的黑色素細胞隨白髮脫落,但至於在這過程中,多數黑色素細胞究竟是死亡消失了,還只是暫時失去功能,並不是十分清楚。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曾有單側交感神經切除的患者,在切除神經的一側,白髮形成的速度較慢,似乎顯示神經末稍所分泌的神經傳導物質,或許與毛囊黑色素細胞的退化有關。另一種假說,是黑色素細胞被自己毒死了。這是因為在黑色素細胞製造黑色素的過程中,原本就會產生許多有毒的中間產物,當這些有毒物質累積,或是外溢,就可能會導致黑色素細胞的死亡。在醫學文獻中,偶有報導原本白髮在接受放射線治療或化學療法後,重新長出黑髮。在門診經驗中,也的確有白髮變黑的個案,說明了要讓白髮變黑可能並非夢想,然而真正要說是否有使用後能使多數白髮變黑的藥品,恐怕目前是不存在的。雖然早在1941年就有報導使用PABA後,能讓髮色變深,但仍非真正的使白髮變黑。導致白髮﹝白毛﹞的基因在許多動物都被發現,但在人類則尚未發現。然而近年的研究則發現其實在毛囊上,存在著潛伏性黑色素細胞,這些細胞正常情形下並不製造黑色素,但在刺激下,可以分化成具製造黑色素功能的黑色素細胞,而填補原本已經消失的正常黑色素細胞。在已經成為白髮處的毛囊處,這些潛伏性黑色素細胞仍然存在,而且仍然能夠被喚醒,製造黑色素。要讓白髮變黑的秘密,也許就藏在這些細胞內!目前已有科學家研發出新的傳輸系統,讓外來黑色素直接進入毛根,達到類似染髮效果。雖然目前技術仍未成熟,但白髮變黑,已經是化妝品公司積極開發的市場。

你真的需要雷射嗎?

你真的需要雷射嗎?

「雷射」彷彿成為一種新的品牌,代表者高科技及高品質,無怪乎有為數眾多的追求者。雷射究竟能作些甚麼?除斑、點痣、除皺、除胎記、去紋身,大概是一般人所知道的,此外雷射也可以除毛、去除血管擴張,大概知道的人較少,然而不只如此,雷射還被用來處理白班、掉髮、黑斑、病毒疣、乾癬,甚至有醫師用來處理香港腳、灰趾甲﹝甲癬﹞、脂漏性濕疹、青春痘、蚊蟲叮咬。簡單說來,經由使用不同雷射,可以達到選擇性破壞黑色素,而治療色素沉著。同樣的,也可以藉選擇性破壞血色素,而破壞血管及治療紅斑。至於既非發紅也非變黑,則可以藉水份吸收,而破壞皮膚。因為水份無所不在,所以雷射似乎也是無所不能。目前治療性雷射,依功能概況可以分為:   (1)治色素沉澱   (2)治紅色胎記   (3)血管擴張   (4)除毛、切割及除皺磨皮   (5)低能量氦氖雷射      ﹝活化細胞、促進癒合﹞   (6)以及光動力學療法      ﹝如皮膚癌處理﹞幾大類。以皮膚科而言,在胎記及紋身處理上,可說是從無到有,輕易的開創了新的治療境界,成為最佳的治療方式。在門診中,不僅醫師樂於推薦雷射,連患者也常指名要用雷射,流風所及,雷射在形象包裝下被過度使用,尤其在「雷射中心」,更順理成章的成為唯一的治療方式。與傳統醫療一個很大的不同,是傳統醫療以病為出發,在現有各種治療中找出最佳方式,而如雷射中心等治療中心,則是以單一治療模式,尋求最大治療空間,換個方式來說,就是拿著鎚子找鐵釘。任何形式的皮膚破壞,都難免伴隨部份副作用,雷射治療並不像媒體所形容,「以橡皮擦輕易抹去認何皮膚的缺點」那麼的簡易,除了效果不一定完全外,在這過程中紅、腫、瘀血都常是必經過程,而在東方人等有色人種,色素不均的現象更是常見困擾,變黑的現象理想上在三個月內消失,然而變的比周圍膚色還白的現象卻多半無法回復。西方人有劃彩妝習慣,在等待痊癒的過程中可較輕易的遮掩,但對許多崇尚自然,認為讓皮膚輕爽無負擔的東方人來說,等待的過程無疑的更顯得漫長。廣告中的治療前、治療後比較的照片雖然吸引人,但並非人人可及,而鮮少有廣告會將痊癒過程中的照片同時呈現。其實雷射治療已成為皮膚治療中不可分割的一部份,目前看來也勢必與其他治療方式同樣流傳並創新。但人人頭上一片天,每種正統治療方式其實都有其存在的價值。醫療不必趕流行,不要問雷射能為你作些甚麼,而要問甚麼以雷射處理最好。

別被 胜肽化妝品洗腦了!

別被 胜肽化妝品洗腦了!

近年來含胜肽的化妝品紅透半邊天,不只是國外專櫃大廠,國產化妝品,還有許多走醫學美容的公司也都搶搭此一風潮,彷彿一旦加入胜肽,就立即晉升生技大廠。 胜肽為何流行?主要是因為人體複雜的生理功能,許多是靠蛋白質及胜肽來完成。所謂胜肽,其實就是小分子的蛋白質,是由胺基酸所組成;膠原蛋白及彈力蛋白是大分子的蛋白質,由於分子大較不易吸收,小分子的胜肽則可為皮膚所利用。 傳統的保養品,如維生素A酸、果酸等酸性物質,塗抹後往往會引發複雜的皮膚反應,在抗老、美白的同時,也會引起刺激,胜肽在理論上可避免掉許多副作用,被視為特定皮膚問題的解藥。 對大眾而言,胜肽似乎就是高科技的代表,但對其功能卻一知半解;美容專家目前是將胜肽功能大致區分為:三胜肽是生長因子,四胜肽有消炎效果,五胜肽可促進膠原蛋白增加皮膚厚度,六胜肽是類肉毒桿菌素,可放鬆皺紋,至於九胜肽則可阻斷促黑激素,有美白效果。 不過,問到胜肽的功能,皮膚科醫師或是生物學家,肯定立刻臉上浮現三條線。原因是,所謂三胜肽只是表示三個胺基酸,但人體至少有20種常見胺基酸,因此三胜肽的組成可能有千萬種,不說明組成胺基酸的種類及排列方式,要談功能,可以說是一種不可能的任務。 例如同樣稱為四胜肽的化妝品,市面上至少有兩種不同組成,分別訴求消炎、消除眼袋,也有另一種六胜肽是促進彈力蛋白的。 以目前的科技而言,超過六胜肽,皮膚已經不容易吸收,因此可以臨床應用的胜肽胺基酸數目重疊性相當高。目前消費者在購買這類產品時,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1.胜肽的作用需要有一定的時間,不可能立即有效。 2.胜肽的作用療效有專一性,無法作全面性訴求。3.胜肽效果在停用後隨即無效,持續使用也可能因生理適應性而有鈍化現象。 4.胜肽作用應添加一定濃度,如五胜肽Matrixyl為3%~5%,而六胜肽Argireline至少需10%,一般市面商品普遍濃度不足。 5.胜肽長期的使用安全性尚待評估。 6.胜肽類本身刺激小,但分子不穩定,產品需要添加防腐劑、抗氧化劑等物質,與一般化妝品一樣有刺激及過敏性問題。

異常增生的疤痕

異常增生的疤痕

蟹足腫是一種異常增生的疤痕組織,患者由於有特異的體質,在外傷、手術傷口、發炎或灼傷處,形成不斷增生的疤痕,有時呈現多角狀蔓生,有如蟹足,有時則邊緣平整,但不斷向外,向上擴張,甚至形成香菇狀。而病灶除不雅外,也可能有癢或疼痛、壓痛等現象。體質及外傷是形成蟹足腫的兩大因素,有報告指出,有家族蟹足腫病史的人,症狀通常比較嚴重。而多數蟹足腫在外傷發生的一個月內形成,但也可能遲至一年才發病,甚至有部分患者並無明顯外傷病史。蟹足腫經過一段時間後,其生長會停頓下來,但卻很少會自行消退。外傷是蟹足腫形成的主要原因,不必是嚴重的外傷,甚至是針刺、蚊蟲咬傷都可能形成,以台灣為例,雖然因手術傷口(尤其開胸手術、剖腹產傷口)所產生的蟹足腫就很常見,但打卡介苗及穿耳洞,也是常見原因之一;另外有些患者,只是因為在胸口或背上有輕微的青春痘,一樣形成突出的疤痕。另一個造成蟹足腫的原因是皮膚或縫合傷口的張力,蟹足腫容易在上臂、上背、肩膀及前胸等皮膚緊張處形成,尤其在大傷口勉強縫合時尤易形成。蔡呈芳 醫師表示手術可是蟹足腫的根除治療,然而也是惡化因子。我們常見到蟹足腫切除後,換來更大的蟹足腫,有時採取植皮方式進行,結果不僅在受皮的病灶周圍產生復發現象,甚至在取皮處形成新的症狀。總體來說,有六成患者會有復發現象,因此一般的切除對蟹足腫來說,可說是一大禁忌。配合皮膚擴張術、手術後皮質素注射,或是放射線療法,雖能降低復發率,但復發率仍高。許多早先報告以手術方式治療成功的案例,其實並非真正的蟹足腫,而僅是增生性疤痕。蟹足腫在台灣,事實上是一種相當常見的問題,而雖然在處理上有許多的選擇,但最好的方式還是預防,以減少不必要的手術。

老人斑根治有方!

老人斑根治有方!

老人斑一詞,雖然在正式醫療文獻上,並不常用,但為了與患者溝通時方便解釋,在日常門診上倒是時常使用。但因非正式醫學名詞,所以不同醫師在使用上,常代表及涵蓋不同疾病。如果以發生在中老年人,因老化,尤其是日光性老化所造成之非隆起的黑褐色斑塊,且表面無顯著增厚或角質化來定義,那麼老人斑一詞,除了最常見的日光性小痣外,至少還包括網狀脂漏性角化症、良性苔癬性角化症、擴散性色素性日光性角化症、曬傷性雀斑、墨點樣小痣,及惡性小痣﹝一種早期惡性黑色素瘤﹞等六種,其中以日光性小痣最常見。日光性小痣外觀上有點類似雀斑,但不像雀斑顏色及形狀那麼規則,日光性小痣的顏色由黃棕色到黑色不等,常呈現斑駁的外觀,而大小由數毫米到數釐米不等,而主要分佈在臉上、手背、前臂、胸口等長期日光曝曬處,許多人以為日光性小痣是一種黑色素細胞增生的疾病,其實不然。在結構上日光性小痣主要變化是表皮下緣呈現短棒狀表皮增生,色素主要存在增生的表皮細胞內,至於黑色素細胞並未明顯增加,但活性較強。台大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蔡呈芳表示,不同種類的老人斑,雖然在皮膚切片上呈現不同變化,但在外觀上有時完全無法區分,尤其當懷疑有惡性變化時,仍需作進一步切片以確認診斷。老人斑在30歲後逐漸形成,在50歲以上的西方人,90%以上都有老人斑,如果所有老人斑都由皮膚科醫師檢查,顯然並不可能,如果基於防癌立場,那麼當老人斑出現不規則擴散、局部變厚或局部顏色變化時,就應該是就醫的時候了。蔡呈芳醫師表示,老人斑的處理,因不同疾病種類而稍有不同,但當診斷確立後,其實除了擴散性色素性日光性角化症及惡性小痣等兩種前期癌外,在醫學上並無處理之必要,因此處理主要是基於美容之考量。如果以最常見的日光性小痣為例,處理的方式可分為抑制性及破壞性兩大類。抑制性的方法如同之前所介紹的黑斑處理,使用藥品或美白化妝品以抑制黑色素形成、加速色素排除,或還原淡化黑色素,但一般而言治療效果不如黑斑,且多半需要持續使用,因此醫療上除維它命A酸外,很少單獨用來治療日光性小痣。老人斑如果擦藥沒效,是不是就要用雷射?破壞性的治療,是醫療上處理老人斑最常用的方式,其中也包括雷射。切除其實是是最一勞永逸的方法,但因切除也會留下疤痕,同樣不利於美觀,因此除非為了診斷需要,並不常使用。冷凍、電氣燒灼﹝簡稱電燒﹞、及化學燒灼﹝或稱化學換膚﹞,是傳統上處理老人斑最主要的方式,至於使用何種方法,是依個人使用習慣、老人斑種類、部位、數目及患者個人偏好而異,這三種方法,如果使用得當,其實都不會留下疤痕。冷凍、電氣燒灼、及化學燒灼,在老人斑的處理上,實際上都是一種非選擇性破壞,換言之就是會傷害到不需要破壞的皮膚,雖然皮膚有很好的復原能力,但有時在復原過程中仍會產生色素不均勻甚至疤痕,因此當雷射治療被引進皮膚科時,由於其選擇性破壞的特性,比較不會傷及旁邊正常組織,因此立即成為老人斑治療的新寵。一般雷射除斑主要是利用紅寶石、紫翠玉或石榴雷射等選擇性破壞含黑色素的部位,但也有人用銣雅各雷射或二氧化碳雷射等「換膚」雷射直接將病變處完全除去。近年來脈衝光處理老人斑也漸流行,整體而言效果近似雷射,但較為昂貴,且緊適用於較為平坦的早期色素變化。由於「雷射」兩字,對消費者而言,往往代表高品質及高消費,其實雷射只是一種工具,電燒若使用得當,在老人斑處理上也可能有不錯效果。

我的寵物們 讓我過敏了嗎?

我的寵物們 讓我過敏了嗎?

家有小寶寶,到底適不適合養寵物?這是每一個飼養寵物的準爸媽常常關心的話題。《致敏性》動物的唾液、尿液以及由皮膚腺體分泌出來的分泌物是非常穩定而不易被破壞的,可以在室內停留許久,甚至在寵物離開後數個月。而這些過敏原可以引起人類的過敏反應,而當寶寶曝露在這樣的環境中是有可能引起寶寶身上的各種過敏症狀,如眼睛紅腫、流淚、鼻塞、咳嗽、甚至於氣喘等。過去的統計都認為有過敏體質的人極易對家裡豢養的動物過敏,一半以上的氣喘病人至少對一種動物過敏。數篇研究指出具對寵物過敏的孩童罹患氣喘的可能性,比沒有的多上數倍。家中有養寵物的人有較高的致敏化反應,包括氣管有較高濃度的嗜依紅性血球,較高的皮膚過敏試驗陽性反應。有研究發現鄉村小孩很早就接觸農莊動物,但發生過敏性疾病的機會似乎比在城市中沒有機會接觸動物的都市小孩低。還有研究發現,孩子剛出生時家中有飼養狗的家庭,其孩子在一歲時患有過敏性疾病的機會,似乎比沒飼養寵物的家庭低。曾俊睿 醫師目前的建議是﹕1. 對寵物的毛皮、排泄物過敏的人若與寵物接觸後,輕者會出現蕁麻疹、紅疹、打噴嚏、流鼻水、眼睛紅、癢、流淚等症狀,嚴重的甚至會有胸悶、氣喘等病情出現。若家中孩童確定是對寵物過敏,甚至一再因接觸寵物誘發症狀時,因盡量避免其與寵物的接觸。2. 家中有飼養寵物的準爸爸、準媽媽或許並不用急著棄養寵物,但務必確實清潔、打掃好您的居家環境,給予寶寶一個乾淨、安全的環境,讓寶寶與寵物能夠安全相處。3. 過敏病症的產生有兩大因素,體質的遺傳與環境過敏原的刺激,有過敏體質的父母在寶寶有明顯過敏症候如眼睛紅腫、流淚、鼻塞、長期夜間咳嗽時應立即尋求小兒過敏專科醫師的助。

電腦族終端症候群症

電腦族終端症候群症

自70年代末期,電腦逐漸普及後,就有不少電腦族抱怨各種病狀,尤其在北歐的挪威報告所謂電腦終端機引起的不明皮膚疹,並於1982年正式報告,引起騷動。原始報告中指出電腦終端機工作時,會引起兩頰暫時性發紅,偶爾也會引起丘疹。但瑞典在隨後從事的流行病學調查中,發現了酒糟、脂漏性皮膚炎,及痤瘡,在這群工作者中較多。並重新檢視原本挪威的患者,發現是酒糟及口圍炎,而不是甚麼新的奇怪皮膚病。至於為何會有此種現象,也有學者作了研究,發現目前的電腦終端機,並不會有X光輻射,紫外線ABC的量也僅有現行瑞典工作安全的1%(UVA 10W/m2, UVBC 30J/m2),所以不太可能是惡化因素。另外靜電引起的灰塵吸附,沉澱在臉上,也沒有確實的證據。目前也發現許多室內工作者都有相同的抱怨,室內空調、電敏感(電磁波)”electrical hypersensitivity (EH)”、密閉大樓(sick building syndrome,SBS) 都被認為有關,但所謂電敏感患者的癒後似乎比傳統的電腦終端機徵候群患者癒後差,特別是在女性。1998年瑞典根據3000名隨機工作者的調查,2006年發表的報告,分析了25種VDU、EH、SBS的常見症狀如疲倦、頭重、頭痛、噁心、頭昏、無法集中精神、眼睛乾澀不適、鼻子不適、喉嚨乾、眼睛癢、臉乾、臉潮紅、臉部刺癢緊繃、身體癢及其他症狀(心臟不適、心悸、胸痛、喘不過氣、關節腫脹、咽喉異物感、口腔灼熱、手腳冰冷、頸或肩背痛)。發現在症狀上,三種後群稍有不同,每天在螢幕前工作4小時以上者較易有所謂電腦終端機徵候群。目前則是對電磁波、螢幕閃光及工作壓力的影響,做進一步研究。

水痘可能發作不只一次

水痘可能發作不只一次

水痘是一種濾過性病毒的感染,台語稱為「出水珠」,至於在英文中原意為「癢痘」,在發疹前三天,常有發燒、胃不適、頭痛等現象,至於皮疹剛開始就是以小水泡來表現,周圍泛有紅暈,如同玫瑰花瓣上的露珠。水泡不久形成膿包,而後乾掉形成痂皮,約二周痊癒。在同一個人身上,常可看到不同時期的病灶。嚴重的水痘,可以伴隨水泡的出血,侵犯腦、肺,引起死亡。水痘一般是終身免疫的,不過少數特殊體質者,可能發作不只一次。由於病灶常常很癢,水泡在摳破後常伴隨細菌感染,留下疤痕。水痘潛伏期約十四到二十一天,一般印象中,水痘好發於冬天及春天,以小孩為多,但許多國家的水痘發作年齡層,都有逐漸高齡化現象。一般而言,溫帶國家得水痘之年齡較輕,而熱帶國家則較晚。以往大家覺得長水痘是小孩成長必經之路,但目前已有安全有效的疫苗上市,以預防醫學角度來看,只要在一歲到一歲半間注射一針,即可防止感染水痘,甚至日後的帶狀疹也可能較輕微,實在值得推薦。蔡呈芳 醫師表示水痘一般是會自行痊癒,尤其在小孩,症狀較輕,甚至許多人得過自己也無記憶。在節省醫療成本的考量上,往往只是給予止癢、退燒的藥物,如果有併發傷口細菌感染,才給予抗生素藥物。然而成人得水痘,尤其是癮君子,其併發水痘性肺炎的機會為一般成人的十五倍,有致死之可能,應予抗病毒藥物治療。此外,長期使用類固醇的氣喘兒、糖尿病、癌症等免疫力差的患者,也應予治療。孕婦在懷孕前四個月得水痘,可能引起胎兒畸型,發生率在百分之二.三到四.九。而在產期前後七天得水痘,嬰兒有較高致死率,也應特別小心。水痘靠飛沫傳染為主,且往往在未發疹前即已傳播出去,因此為怕傳染而請假在家,倒不一定需要。但適度的休息,的確可加速自癒能力,但如果有發疹後仍高燒不退,或是屬於上述高危險群患者,就應特別留意。如果是兒童,應避免使用阿斯匹靈退燒,以免引起雷氏徵候群,特徵是嘔吐、嗜睡及好鬥,之後引發譫妄及昏迷。至於一般處理上,洗澡宜採淋浴,之後輕輕拍乾或吹乾,尤其應避免搔抓,以免細菌感染。

寶寶尿布疹,避免過度清潔

寶寶尿布疹,避免過度清潔

汗水及密封,導致了皮膚表面的溼度增加、酸度下降,使得皮膚的抵抗力降低,細菌、黴菌等易於滋生,外來刺激物質及過敏物質也容易進入皮膚,導致發炎。而糞便內除了細菌外,也有多樣雜質及酵素,可分解尿酸形成氨,而刺激皮膚。 以刺激性皮膚炎最常見,外觀上近似燙傷,表面在尿布打開暴露一段時間後則像是乾掉的羊皮紙,以四個月以下嬰兒最易發生,但在中風、尿失禁之成人也不少見。在皮膚皺折處則不侵犯,而在腰帶及束帶處因磨擦則常較嚴重,更厲害時可形成潰爛。至於對磨疹則在股溝處最嚴重,這是因汗水而引起,在胖寶寶尤易發生,如果併發念珠菌感染,則在病灶邊緣會出現脫皮紅點狀丘疹。 治療以避免刺激為主,選擇柔軟、合身且吸水力強的尿布,並勤加更換是不二法門。一個常見的錯誤觀念,以為尿布疹是由於皮膚不潔引起,反而過度清潔。事實上,相反的,應該減少肥皂使用,並加強保溼。凡士林、氧化鋅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可視不同情況選用。輕度的類固醇藥膏常被使用,可減少紅腫,但不宜長期使用。而如果有念珠菌感染,自然是要使用抗黴菌藥才會有效。許多家長習慣用痱子粉,但需留意,如果皮膚表面在潮溼情形下,痱子粉可能會結塊,反而會磨傷皮膚。勤換尿布並避免過度清潔,而每次以溫水沖洗,輕輕拍乾後,再塗上凡士林,就是最佳的方式。

常被蚊蟲「叮」上,小心惹毛皮膚

常被蚊蟲「叮」上,小心惹毛皮膚

蚊蟲叮咬,每個人都有經驗,但來到皮膚科門診的患者,則絕大部分不相信自己的病症是蚊蟲叮咬而來的,也因此又稱為「急性癢疹」、「蕁麻疹樣苔癬」。一般叮咬反應是形成小膨疹,反覆叮咬後,則因對蚊蟲唾液產生過敏反應,而形成硬實丘疹,數天才會消退。蚊蟲叮咬的反應強弱,也會受到個人體質影響,例如異位性體質,尤其是青春期前的小孩,反應較為強烈,服用止痛消炎藥者,部分慢性病毒感染〈如EB病毒〉、白血病患者〈特別是NK細胞型〉,也會有較強烈的反應,甚至形成水泡、潰爛。一個常被問到的問題,為什麼同樣一群人,就只有一個人被咬?要診斷蟲咬症並不難,但要說服患者相信則有時十分困難,皮膚表面溼度、溫度、二氧化碳、汗水及皮脂成分,乃至血液中荷爾蒙、蛋白質成分,都可能對蚊子有不同吸引力。至於蚊子以外的小蟲,如跳蚤、蟲,則似乎沒有那麼挑食。治療在處理上,止癢是最直接的,口服或外用抗組織胺,尤其是新近上市的外用doxepin可提供一定效果,有時痱子膏、薄荷、樟腦油、萬金油,甚至牙膏,也部分有效,至於類固醇方面,則往往要用到高劑量,或最強效外用類固醇,而且還不一定有用。其實蚊蟲叮咬,預防還是最重要的,塗抹含DEET〈diethyltoluamide,待妥因〉的防蚊劑,濃度百分之四十至五十者可以阻斷蚊子對乳酸的嗅覺,防止叮咬有不錯的效果。另外穿著淺色衣服,避免出入草叢、貓狗出沒處或罕有人跡的工地地下室。當然,避免搔抓破皮而細菌感染,乃至引發丹毒,更為重要。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