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預防病理性近視,減低產生併發症風險

預防病理性近視,減低產生併發症風險

近視是平行於視軸的光線,進入眼睛經過折射後,焦點於視網膜之前。這是從光學角度來看。但因高度近視併發症造成的失明,使得近視也是病理問題。近視的形成,主要是與眼軸增長有關。一般正常的眼軸長度大部分在二二‧五到二三‧五毫米之間。眼軸增長一毫米,大約等於增加二百度以上的近視。常見的近視類型可分為:(1)生理性近視(2)病理性近視。眼軸長度在二十六毫米以下,是屬於生理性近視,其可能產生併發症的機會較少;而眼軸長度在二十六毫米以上,則屬病理性近視,其較易產生併發症。諾貝爾眼科診所主任張朝凱表示,生理性近視是最常見的,主要是因眼球前段的折射力和眼軸長度配合不當,使光線在還沒到達視網膜前就聚焦而造成的。一般只要配上近視眼鏡,即可矯正因光學錯亂造成的模糊視力。病理性近視是因眼球後三分之二部分過度生長,使眼軸太長的一種異常現象,其不像生理性近視會因眼球發育完全而呈穩定狀態,病理性近視直到成人期,眼球仍會繼續長大。除了需戴眼睛外,還易有飛蚊症、青光眼、白內障等併發症。根據研究調查顯示,玻璃體退化造成的飛蚊症,正常人發生的機率是百分之七;近視六百度以下者發生的機率是百分之十一;近視六百度以上者則高達百分之十八。隅角開放性青光眼,正常人罹患的比例只有百分之一;近視者約是百分之三。有白內障的人,近視患者就佔了其中百分之三十七。近視度數超過八百度的人,有百分之六點五曾因白內障開過刀,與同年齡層的相比較,增加了四至五倍。因此,我們要從小做好視力保健;閱讀時,要讓眼睛有充分的休息;有適當的照明設備及正確的學習習慣。若已有近視,要預防近視引發的併發症,唯一的方法,就是不讓近視度數繼續增加。

中老年主要視力問題「白內障」

中老年主要視力問題「白內障」

眼科門診中一些中老年人常主視視力模糊,而其病因除了近視、遠視、散光、老花眼等屈光問題之外,最常見的要算是白內障了。白內障是眼球內的水晶體產生混濁的現象,影響光線進入視網膜,進而導致視力模糊。其發生原因目前尚不明,只知是水晶體的化學成分改變而導致混濁。老化是最常見的原因,年紀越大,得到白內障的機率也越大,七十歲以上的人幾乎有一半以上會有白內障。除了老化以外,其他原因還有眼睛受傷、眼睛或身體的疾病、遺傳或先天異常等。其中,老年性白內障是最常的一種,所謂人老珠黃,「珠」指的就是水晶體,此型水晶體最早在四十歲左右即可發生。嬰兒也可能因遺傳或在母親懷孕期間由於感染或發炎而導致「先天性水晶體」──即胎兒在出生時即已出現水晶體。眼睛受到硬物撞擊、穿刺傷、切傷、高熱、電擊、化學物灼傷等,也可造成「外傷性水晶體」。某些特定的感染、藥物、眼疾、糖尿病等也會造成「併發性白內障」。諾貝爾眼科 張朝凱醫師表示治療仍以手術為主,而藥物治療主要用於預防、延緩其惡化。近幾年來,白內障的手術方法日新月異;從早期的囊內白內障摘除術、囊外白內障摘除術,到近年的白內障超音波晶體乳化術及雷射白內障手術,其進步可謂一日千里。目前最為大家所接受的,即為白內障超音波乳化術,由於它的切口小,術後傷口穩定性高,故很快地取代了以往的各種手術方式。至於雷射白內障手術,理論上雖有切口更小、更安全的優點,但實際上目前的雷射機器仍待改進,雷射白內障的技巧尚在發展之中,所以仍處在尚未成熟的階段。

肌力與伸展訓練可避免高爾夫球的運動傷害

肌力與伸展訓練可避免高爾夫球的運動傷害

春季到來,戶外運動日益熱絡。喜樂聯合診所提醒熱愛高爾夫球的中高年齡者,平時應多做肌力和伸展訓練,以避免運動傷害;同時,有效運用高爾夫養生,可活絡人體全身經絡與經脈、以及臟腑功能,並提升夜晚睡眠品質。喜樂聯合診所主治醫師陳維廉與中醫學博士陳淑俊表示,高爾夫球看似溫和的活動,雖不同於其他運動般劇烈、具潛在健康風險,但因重覆揮杆、缺乏多元化的動作,會讓身體的某些特定部位受到過大壓力,這也是球友們須要加強整體肌力與柔軟度訓練的目的,不僅預防這些部位的運動傷害,也增加其他部位的功能。縱使高爾夫球常不被視為「運動」,但一場球賽下來走路的距離長,能讓人們的心跳加速,促進新陳代謝,且心臟血液循環和下肢可得到不錯的鍛鍊。透過高爾夫,可增強體質、預防疾病,球場良好的環境和新鮮的空氣,能讓平時繁忙的球友們從中釋放壓力,十分有利於身心健康與平衡。高球球友的健康保健之道由於高爾夫球屬於溫和型活動,因此並不容易造成劇烈運動所帶來的健康風險。不過,喜樂聯合診所主治醫師陳維廉仍建議: 1)打球期間內,多做深呼吸,可幫助精神和情緒上的調節 2)飲食以少鹽、清淡為宜,蛋白質的補充尤其重要,以攝取白肉為主,並多吃纖維類食物 3)由於運動加上陽光曝曬,個人應隨時補充身體水分,多喝水、或者含有離子、電解質的運動飲料,但避免含有碳酸的氣泡式飲品 4)定期做健康檢查,適度的強化體適能,保護自己、降低運動傷害風險 5)喜歡一大早起床打球的球友,尤其是心血管病患,得注意溫差和氣候對個人身體之影響高爾夫讓你抗衰老、更年輕喜樂聯合診所中醫博士陳淑俊也表示,若能定期利用高爾夫運動養生,身體將由外而內獲得身軀系統、及臟腑的良好活絡,增進氣血循環。尤其快樂輕鬆地打球,將有助於夜晚的睡眠品質;結合完美運動與休息,能讓自己的細胞更年輕、有效抗衰老。由於高爾夫是一項全身性的運動,從眼睛、手部、肩頸、腰臀、直到腿部都會活動到,因此,過程中勢必會牽動人體的經絡和經脈;且個人體內的經絡平衡度和協調性,也將間接影響高爾夫球者的表現。陳淑俊博士建議,常於清晨早起打球的球友們,起床後可用黃耆、和少量的當歸尾,以溫熱開水泡一杯早安養生茶,其能補氣、活血,維持一整天的好元氣。至於下午、晚上打球的人,則補充些熱量飲食、並喝柑橘類茶飲,以保顧腸胃,維持肌肉力量。重量和伸展訓練能加強身軀柔軟度喜樂聯合診所健身顧問蔡萬裕表示:「肌力的強化,可實際有效地大幅降低高爾夫球的運動傷害風險。除了心肺運動與柔軟度訓練外,透過每週兩次的重量訓練,就可以有效增進球手們的體適能、以及軀幹肢體的穩定性與柔軟度,讓球手的動作更具協調性、且增強擊球力。」尤其肌肉是人體第二個心臟,藉由鍛鍊肌肉收縮,可增加微血管密度與高密度脂蛋白,幫助血液的回流、穩定血壓,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根據Nautilus Academy一項美國麻州體能運動委員-衛斯特卡特博士(Dr. Wayne Westcott)的長期研究顯示:「健身訓練可明顯降低高球的運動傷害。原因是:當人們在揮桿時,身體的各大關節、下背部、骨盤、肩膀…都將承受相當大的壓力,但是透過肌力訓練,將可使球友們的關節彈性和肌肉增加,身體擁有更多的支撐。」適當與安全的鍛鍊,可讓人們在打高爾夫球時擁有足夠的上桿與送桿臂力、揮桿時的腰扭力、以及頭部的穩定性。

常見藥物仍應注意過敏起疹

常見藥物仍應注意過敏起疹

固定藥疹是一種奇特的藥物過敏,它會在病人皮膚上固定的位置反復出現,最常見的是嘴唇、手部、生殖器(龜頭)等部位。常見的藥物有瀉劑、抗生素、磺胺類、鎮痛消炎藥(NSAID)、避孕藥、精神科藥物等,但即使常見的acetaminophen(普拿疼)也有可能。固定藥疹的發作很迅速,患者只要一接觸這種藥物,只要一次的劑量,甚至1小時內就會馬上發作,而且每次發作,除原部位外,發作的部位可能越來越多,而且每次一定會在發作過的部位再度發作,因此稱為固定藥疹。初發病灶呈現圓形或橢圓形的斑塊,紅腫刺痛,嚴重的甚至會引起水泡,最後留下一塊色素沈澱的斑塊。隨著反復發作,顏色漸漸加深。診斷上一般只需臨床判斷,但也可以病理切片證實,至於要找誘發的藥物,可以作貼膚試驗確診。治療效果不佳,但只要不再接觸這個藥,固定藥疹就不再發作,而原先的色素沈澱也會隨時間漸漸消失。但需注意許多藥品結構相近,因此交互多發性過敏並不少見,特別是NSAID。

食物過敏反應不得輕忽

食物過敏反應不得輕忽

所謂過敏性反應,一般是指皮膚及黏膜有突發性皮疹(搔癢、風疹、潮紅或神精水腫),合併有呼吸症狀或血壓下降、昏厥等症狀之一,此外也可能合併有心悸、腹痛、嘔心、頭痛等症狀,嚴重可致死。在2歲前的小孩食物過敏相當常見,包括蛋、奶、麥、黃豆、花生、堅果(樹豆)、魚及帶殼海鮮,但長大後則主要是花生、堅果(樹豆)、魚及帶殼海鮮。美國研究,85%對牛奶過敏者到8.6歲時不再過敏,而蛋過敏者則5歲時66%不再過敏。但對花生及堅果(樹豆)者僅分別有20%及9%不再過敏。抽血也會發現特異性IgE會隨之下降。不同國家的飲食文化會影響食物過敏的種類,美國主要是花生,香港則為海鮮,而以色列則為芝麻。在臺灣的三萬多人問卷調查中,約有6.95%民眾曾有食物過敏的經驗,主要是食用蛋、奶、海鮮及花生,其次為芒果、奇異果、豆、麥及堅果。這些食物引起的過敏,誘發時間由短至數秒,到幾個小時。過敏性休克在小孩食物是主因,在成人則為藥物及昆蟲毒液(如蜜蜂)。在成人皮疹發生率超過9成,在小孩則不到8成。如果有氣喘者,不僅較易產生,發生後死亡率也較高。另外也有些症狀是要在運動後2-4小才會產生,引發的藥物包括酒精、阿司匹靈、降血壓藥(beta-blocker、ACEI)、單胺氧化酶抑制劑、三環抗憂鬱藥。在治療上急性期是用腎上素腺注射(0.01-0.5mg/kg),配合抗組織胺,也有人合併類固醇。另外以重組抗原蛋白,或是以CpG刺激Th1反應,也在研究中。

只愛陌生人,當心傳染性軟疣纏身

只愛陌生人,當心傳染性軟疣纏身

傳染性軟疣是一種病毒藉由皮膚與皮膚密切接觸而傳染的,所以除了性關係以外,親子間密切的接觸,小朋友之間的玩耍,使用別人的毛巾,以及運動選手間都容易傳播。在成人生殖器部位、大腿內側的傳染性軟疣,則可視為性病的一種。傳染性軟疣的傳染力很高,而潛伏期則在二至七周。外觀上,傳染性軟疣像是小的「肉芽」,或是痘子,小兒主要發在身上、四肢,較少在臉上出現;在成人因性接觸而傳染的,則病灶主要發在下腹及生殖器。病灶表面則呈現蠟樣或珍珠般光澤,一般呈現肉色或微黃,但偶會發炎而像是毛囊炎或痘子,摳破後在皮膚上則會擴散,此種現象在異位性體質小孩特別明顯,因此在處理上,避免摳抓是最重要的方式。蔡呈芳 醫師建議在治療上,一般不痛不癢,也不像生殖器疣會有惡性化的可能,雖有少數拖到三至四年,但一般持續六至九個月內,一年內多會因自體免疫力而自行復原,不一定要治療。但因影響社交生活,在成年男女,甚至要過著一般和尚、尼姑的禁慾生活,因此雖然會自行痊癒,還是常有人選擇治療。各式破壞性治療方式,包括冷凍、腐蝕性藥水、或每天以膠布貼換都可嘗試,但除非診斷之需要,應避免切除方式。在愛滋病患嚴重感染,也有人給予電子束放射線治療。蔡呈芳 醫師表示,目前已發展出外用增強皮膚免疫力的藥膏Aldara或抗病毒藥膏Cidovir,但門診最常做的治療方式還是一個一個用鑷子摘除雖然疼痛,但除非幼兒,否則應可接受。至於在預防上,由於傳染性軟疣不一定只發生在保險套所覆蓋到的生殖器部位,因此避免共用他人浴巾及「別愛陌生人」,大概是唯一能做的。

外傷產生的隆凸性皮膚纖維肉瘤

外傷產生的隆凸性皮膚纖維肉瘤

隆凸性皮膚纖維肉瘤是一種由真皮內成熟之纖維母細胞而來之罕見局限惡性腫瘤,發生率每年每百萬人約0.8例,男比女性稍多,好發於20~40歲成年人,但也有先天病例,推測是胎兒在母親腹中就產生基因異常。隆凸性皮膚纖維肉瘤的成因不明,但外傷似乎是其中一個因素,有些案例則發在之前疫苗接種部位。臨床表現上隆凸性皮膚纖維肉瘤以軀幹最常見,其次是四肢近端。多半初期是由膚色或暗紅色真皮內結節緩慢增生,進而廣泛浸潤隆起或在最初病灶周圍產生多發結節,可進而融合。也有少數病灶呈現藍色或反而凹陷。初期只有不到半數患者會有疼痛或壓痛感,但末期可潰爛、疼痛。好發於軀幹屈側、四肢(尤近端)。隆凸性皮膚纖維肉瘤臨床上進展緩慢,多數是在發病一年以上才求診,只有約3﹪會有轉移,包括淋巴節、肺臟及其他內臟,且幾乎所有轉移病例都是經過多次手術與再發的結果。蔡呈芳 醫師表示,隆凸性皮膚纖維肉瘤治療上是以外科切除,但因為腫瘤生長不規則,會垂直及輻射狀生長,往往實際範圍明顯超出表面所見,界限難以有效界定,因此需切除周圍至少2~3公分正常組織,至少也要包括筋膜,甚至深達肌肉以防復發,但局部淋巴結倒是不需做預防性摘除。在一份美國的統計中,術後5及10年痊癒率分別是86及 76%, 整體復發率是16.7%,而復發時間平均是38+/-12 月。放射線治療單獨療效不佳,但有時配合手術進行以防復發,至於化療則一般更少使用,但血小板源性生長因子的抑制因子imatinib值得對末期患者嘗試,或於術前使用以縮小腫瘤。

長時間坐著打牌,應提早預防「重力性溼疹」

長時間坐著打牌,應提早預防「重力性溼疹」

又稱為「地心引力性溼疹」、「鬱血性皮膚炎」或「靜脈〈曲張〉性溼疹」。但因臨床上不一定可見靜脈曲張,故目前多稱為「重力性溼疹」。最初的症狀表現是在下肢接近腳踝內側有水腫現象,因為血液滲出,血鐵質沉著的關係,皮膚漸出現一些紅褐點。表淺的靜脈可能有擴張、彎曲。蔡呈芳 醫師指出皮膚會漸出現炎性反應,可見一些紅斑、落屑,因搔抓又產生皮膚二度溼疹化或細菌感染,經長期慢性的刺激,使下肢皮膚變厚、變硬,若不小心受傷,則非常容易發生潰瘍,癒合非常困難。此時皮膚除變黑以外,由於嚴重的纖維化,小腿會形成倒立的香檳酒瓶樣,也可能反覆紅腫,容易被誤認為蜂窩性組織炎。可以突然發生,也可以不知不覺地發生;多半發生在中、老年之婦女,但男性也會發生;有些病人先前有靜脈血栓、靜脈瓣膜閉鎖不全或靜脈曲張。重力性溼疹若接受一些藥物塗抹或外來的刺激,很容易發生接觸性皮膚炎,使皮膚發生水泡、靡爛、溼潤性變化,亦易續發自體敏感反應。重力性溼疹也常伴隨多發的白色萎縮疤痕,以及淋巴球性微血管炎。發病過程,目前認為因為下肢靜脈壓力高,使得血管擴張,血管內皮細胞間空隙加大,使血管內一些纖維蛋白滲出管外,形成纖維膜圍繞微血管,而這樣的纖維膜阻擋了氧氣及其他營養的輸送,使皮膚產生溼疹及潰瘍,至於皮膚發炎反應,則可能是由於小靜脈內的白血球溢出血管,釋放出一些蛋白及自由基,破壞組織,並刺激纖維母細胞增生,組織因此纖維化。治療與一般溼疹相同,但因為較易發生敏感反應,用藥必須小心,且應塗抹藥性輕的類固醇,以免進一步影響血循,另外不要搔抓,否則容易發生併發症。患者應時常將腳抬高,晚上睡覺也要墊高。當然,若平時也能躺著會更好,此外,肥胖者則要減重;因生活習慣或職業的關係而常坐著或站立著,如老師、護士,其他如經常坐著打牌,一打就是好幾個小時的人,都要提早預防。久坐或久站後,最好按摩雙腿,及抬腿休息,並規律地穿彈性襪,而且組織纖維化或潰瘍發生時,一定要就醫,甚至考慮是否進行植皮手術,並切片檢查是否有惡性變化。

節食也不會變小的「脂肪瘤」

節食也不會變小的「脂肪瘤」

脂肪瘤是指由成熟脂肪細胞增生形成的良性腫瘤,一般發在皮下脂肪層,具有完整而薄的包被,因此摸起來好像一塊在皮下可以滑動的橡皮塊,但如果患者本身脂肪層很厚,或皮膚厚實部位,如背部、頭皮,有時就摸不出這種特殊的質感,當然脂肪瘤不一定長在皮下,在肌肉內〈如額頭〉、真皮層也可以產生。此外脂肪瘤的組成有時內含肌肉、軟骨、骨髓細胞、汗腺、胸腺、甲狀腺,而即使一般的脂肪瘤也有不同比例的血管、纖維組織伴隨增生。一般脂肪瘤不痛不癢,但當血管成分較多時,也可能會有異常的疼痛或觸痛現象,由於是血管收縮引起之疼痛,因此在遇冷時也可能產生。另一種不適,是因壓迫神經或牽涉到旁邊的組織而引起。脂肪瘤臨床上摸到,大概都至少一公分,也可以大到十公分以上。特別在一些遺傳體質時,有多發現象,有時數量多到整個外觀變型。好發脂肪瘤的年齡是在三十歲附近,但遺傳性病例可能出現較早,而一旦形成,脂肪瘤是不會消失的,即使節食,脂肪瘤也不會因此變小。成因多數不明,但有部分是外傷或基因突變而形成,還好由良性轉變成惡性的機會很罕見。惡性脂肪瘤〈脂肪肉瘤〉,但多數發於深層肌肉附近,最常見的是在大腿處,增大迅速。發生於表淺的脂肪瘤,即使是惡性,也較不會轉移到內臟而致死。蔡呈芳 醫師建議,除非有疼痛或壓迫症狀或美觀問題,其實不需要處理,治療一般以切除最常見,由於多數脂肪瘤具被膜,因此傷口不需太大,即可將脂肪瘤取出,如果因傷口美觀問題,即使未完全清除,其實也無所謂。另外也可以打洞方式,將脂肪瘤粉碎後,由小孔用力擠出,可有較佳之術後傷口外觀。最近則有以抽脂方式處理脂肪瘤,但不易清除完全。至於藥物治療方面,頂多是在疼痛控制上,以止痛劑或注射麻醉劑來控制,一般僅用於多發性疼痛脂肪瘤。有些脂肪瘤,界限較不清楚,如額頭的脂肪瘤,就常常延伸包裹在肌肉內,不易手術清除。

夏日雨後,注意「隱翅蟲皮膚炎」

夏日雨後,注意「隱翅蟲皮膚炎」

每到夏日,尤其在雨後的郊區,往往一覺醒來,突然在脖子、手肘或其他外露部分,出現一整片或帶狀的刺痛紅疹,部分不久即轉成化膿,有時患者會以為自己得了帶狀疱疹,但多數是心懷恐懼的求診,不知發生了什麼惡疾。但偶爾也有患者帶著一個小瓶子,展示著一隻被壓死的黃褐色小昆蟲,這就是隱翅蟲皮膚炎。隱翅蟲身長約一公分,俗稱翹屁蟲,為食腐性昆蟲,外形黑黃相間,狀似白蟻,其胸部至尾部會分泌一種含paederin的體液,蟲體具夜行性及趨光性,會飛越紗窗,而白天則藏身於草叢、公園、樹林裡,喜歡活動於潮溼而悶熱的氣候中。隱翅蟲皮膚炎基本上是一種化學灼傷,昆蟲體被拍打,乃至驚嚇時分泌出體液,沾惹皮膚十八至二十四小時後,即引起灼傷或刺激性皮膚炎。蔡呈芳 醫師指出一般呈帶狀,但在對磨部位,如手肘、腳後彎處,則因皮膚接觸,出現對稱性病變。雖然一時之間傷口就靡爛化膿,但如果沒有繼發性的細菌感染,兩周內即可見到傷口痊癒,僅餘少量色素沈澱。蔡呈芳 醫師建議在治療時,依傷口情形可給予收斂劑或單純保護劑,如痱子膏或氧化鋅軟膏,如果發炎明顯,強效外用類固醇也稍有幫助。此外應避免搔抓及暫時穿著圓領衫,以避免磨擦。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