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鞋子不合腳,雞眼的成因

鞋子不合腳,雞眼的成因

雞眼是由於反覆的磨擦和壓迫所造成的,形成境界鮮明、堅硬、黃色的增生角質丘疹或結節,大小通常為數毫米,好發於關節突出處,例如腳底蹠骨末端,以及小腳趾的外側、腳趾縫。在腳趾間的雞眼,因為吸收了趾間的汗水、濕氣,角質層膨脹變白及變軟,又被稱為軟雞眼。另外有一種片狀的角質增厚,病灶通常較雞眼為大(數毫米至數公分),而且境界不明顯,也是由於反覆磨擦和壓迫所造成,被稱為胼胝。雞眼的成因中,不合腳的鞋子最為常見,其他還包括穿著高根鞋,怪異的走路姿勢,解剖學上的骨骼排列異常或是先天畸型等。這些因素造成走路時身體重量集中在腳底的少數區域,反覆摩擦因此形成雞眼或是胼胝。雞眼治療的目標是減輕疼痛的症狀,找出潛在的原因,避免穿太緊、太高根或是太尖頭的鞋子。彭賢禮 醫師指出臨床上常使用的治療方式為,使用有去角質作用的水楊酸藥膏或是藥水,配合削除一些增厚的角質層,通常都可以達到改善症狀的目標。另外還可以採用冷凍、電燒或是雷射治療。如果上述治療方式都失敗,最後才考慮外科手術切除。但是要注意的是,如果潛在的原因沒有去除,切除後仍然有復發的可能性。爲了減輕走路時對於病灶的壓迫,可以在病灶周圍使用環型像甜甜圈樣的雞眼襯墊。另外對於先天骨骼異常所導致的雞眼,常常必須接受骨科手術才能徹底改善。對於糖尿病患者的雞眼治療要特別注意,因為很容易導致潰瘍、細菌感染、甚至引發敗血症。在臨床上,雞眼常常和腳底的病毒疣(蹠疣)混淆,不僅患者搞不清楚,許多的醫師也分辨不清。蹠疣通常是由人類乳突狀病毒的第一型、二型、四型以及五十七型所引起。筆者將雞眼和蹠疣的鑑別診斷要點整理如表。蹠疣因為可能會傳染到其他皮膚的部位,治療上可以採取液態氮冷凍治療,通常每隔1~2週做一次,平均經過3~4次的治療可以治癒。對於角質較厚的病灶,冷凍治療之外,可以配合使用去角質的水楊酸來治療。

夏日流汗,不要留「斑」

夏日流汗,不要留「斑」

「醫師,我兒子身上這些黑黑的,是不是因為他很愛打球,洗澡又沒洗乾淨造成的呢?」 「醫師,我兒子才六個月,臉上白白的是不是白斑啊?」上述的這些患者,病灶雖然有黑、有白甚至有紅色的,長的部位也不同,但是都是同樣的診斷----變色糠疹,也就是一般人所謂的汗斑。汗斑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是由雙樣性、親脂性的酵母菌所引起。此菌是皮膚的正常菌叢,居住在皮膚及毛囊的角質層中,尤其喜好居住於皮脂線密度較高的區域(例如胸部及背部)。彭賢禮皮膚科院長指出,汗斑發生的原因,是由於原本與人體和平共處的芽生型的酵母菌,轉變為致病性的菌絲型所導致。悶熱的氣候與潮濕的環境是外在的誘發因素,而過度流汗、懷孕、營養不良、類固醇治療、免疫抑制、降低細胞免疫、口服避孕藥等是內在的誘發因素。汗斑是否會傳染仍不太確定。汗斑好發於青少年和年輕的成年人,但是嬰兒和老人也可發生,夏季是好發的季節。好發部位為胸部及背部,但是上臂、頸部、腹部也不少見,而臉部、手背、小腿也偶爾可見。臉上病灶以小孩較常見,尤其是額頭。大多數患者沒有症狀,少數有輕微搔癢。汗斑的復發率相當高,多年反覆發作是很常見的。汗斑的顏色可能爲褐色、白色、或是粉紅色,所以又名變色糠疹。臨床表現為多個環形的斑,逐漸融合成較大的斑塊,疹子上常有許多細粉狀的脫屑。對於有經驗的皮膚科醫師而言,診斷是相當容易的。治療方面,可使用外用抗黴菌藥物塗抹;或是以含有ketoconazole(或是含硒的)沐浴乳或洗髮精清洗患部,由頸部至大腿全部塗抹,停留五分鐘再洗掉;或是給予口服抗黴菌藥物治療。通常需要治療2~4週。要注意的是,雖然有效的治療殺死了致病的酵母菌,但是患部皮膚顏色的恢復很慢,通常在停止治療後,仍需要數個月的時間(尤其是白色及黑褐色的病灶)。

皮膚中有毒的玫瑰

皮膚中有毒的玫瑰

「玫瑰糠疹」病名的由來,是因為疹子的顏色像玫瑰花的顏色,且疹子上有糠狀的鱗屑。此病不僅名字好聽,病程也相當良性。但有的病,雖有類似玫瑰糠疹的外觀,卻是有毒的玫瑰。玫瑰糠疹好發於兒童、青少年及年輕人,通常會出現一個二至五公分大,類似體癬的圓形脫屑斑,叫做先驅斑。在一至二周後,身上的疹子陸續出現,疹子多為橢圓形、稍突起,脫屑的丘疹、斑或斑塊,分布區域主要在軀幹,在背部病灶可形成聖誕樹樣的分布。玫瑰糠疹通常併有輕度至中度的搔癢,皮疹通常持續四至八周後會消失,只需口服藥物止癢,及局部使用外用藥膏塗抹治療,是一種相當良性的疾病。彭賢禮 醫師指出梅毒是性病中的一種,感染後,經過約十八至廿一天的潛伏期,可出現生殖器潰瘍的第一期梅毒症狀,潰瘍在一至六周內會癒合。在潰瘍出現後六至十二周後出現第二期梅毒的症狀。通常以掉頭髮、皮膚的疹子或生殖器肛門附近的扁平、疣來呈現。第二期梅毒的皮疹是個偉大的模仿者(Great mimicker)表現非常多樣化,要和許多的皮膚病做鑑別診斷,尤其是玫瑰糠疹。除了像玫瑰糠疹分布於軀幹外,還好發於手掌及腳掌。第二期梅毒的症狀通常在一至三個月後消失,如未治療則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可發展至第三期梅毒,包括皮膚梅毒腫、心血管梅毒及神經性梅毒。梅毒愈早治療效果愈好。目前仍似盤尼西林為優先考慮,如對盤尼西林過敏,則可使用四環素類或紅黴素。

醫生,我的痘痘嚴重嗎?

醫生,我的痘痘嚴重嗎?

青春痘的嚴重程度分級方式非常多,通常分為輕度、中度、重度。「為什麼醫生告訴我是屬於輕微型的痘痘,但是治療了老半天,一點進展都沒有呢?這難道不是頑固難治的痘痘嗎?」臨床上,筆者碰過不少這樣的質疑。追究其原因,因為各種版本的教科書,雖然採用的分類法不盡相同,但都把這種以粉刺病灶為主的痘痘,歸屬於輕微型的青春痘。但是這種封閉型粉刺為主的患者,治療的反應極嫚,有些患者擦外用A酸藥膏三個月以上,幾乎沒有什麼進步,如果醫師一再的告訴他們,這是很輕微的痘痘,恐怕很難得到患者認同。只要粉刺的數目超過100個,即使沒有發炎型的病灶,也列入嚴重型的痘痘。對於深層粉刺的治療,外用藥膏配合果酸換膚,以及專業的粉刺清除術是較快速的方法。在於病患治療後,痘痘都平了、消了,醫師認為改善很多,嚴重度也下降了,但是滿臉的紅色痕跡(紅疤、一種發炎後的血管擴張現象),以及凹洞,看起來仍然是滿臉花花的,好像仍舊是滿臉痘花一般。患者或是他的親友,仍會認為很嚴重、沒改善。發炎越嚴重的痘痘,越有可能形成凹洞性疤痕、紅疤,而合併於凹洞部位的紅疤,通常可持續一年以上,文獻上甚至有持續十年以上的病例報告。對於這樣的患者,彭賢禮皮膚科診所 彭賢禮院長表示,應該告訴患者及家屬,這是屬於疤痕部分,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恢復。如果想要較快速的恢復,可以選擇脈衝光或是染料雷射的治療。對於痘痘嚴重程度的分類法,除了涉及到病灶種類、數目、分布範圍,向病患解釋時,更須顧及病患及其親友的看法,以及治療的反應。當然,不論是何種嚴重程度的痘痘,最好都能尋求皮膚專科醫師的專業診治,才能儘早治癒。

貝比年紀小也冒「痘」

貝比年紀小也冒「痘」

青春痘不僅會發生在青少年身上,也可能發生在成年人、中年人甚至老年人,另外還可能發生在嬰幼兒身上。在醫學上,出生一個月以內叫做新生兒,出生ㄧ年以內叫做嬰兒。茲簡介發生在新生兒及嬰兒的痘痘。1、新生兒痘:通常在出生時或是2~3週大就有。病灶上以白頭粉刺為主,黑頭粉刺、紅丘疹、膿皰較少見,囊腫更為少見。病灶主要分布於臉頰及鼻子,致病機轉上,母體來的雄性素和嬰兒體內內生性的雄性素為可能的原因。新生兒痘通常不需要治療,病灶在1~3個月內會自動消失。新生兒痘不會增加患者在青春期罹患痘痘的機率。2、新生兒頭部膿皰症:在文獻上也常被稱為新生兒痘。統計上大約10~20%的新生兒會有,常在出生時或是2~3週大就有,病灶主要分布於臉頰及鼻子,額頭、下巴、頸部、胸口、背部較少見。病灶通常沒有粉刺,以丘疹膿皰為主。因為沒有粉刺,有些學者認為此病不屬於痘痘的一種,認為不應該稱為新生兒痘。新生兒痘致病機轉上皮屑芽孢菌類為可能的原因。治療上,塗抹抗黴菌藥膏有助於痊癒。但是即使不治療,病灶通常也會在1~3個月內自動消失。3、嬰兒痘:在嬰兒3~4個月大以後才開始出現,男嬰較女嬰常見,嬰兒痘患者的父母,在青春期時通常有嚴重型的青春痘。嬰兒痘的病灶較新生兒痘多樣化,其中以發炎性的丘疹、膿皰最為常見,另外還包括粉刺,以及偶爾有囊腫或是化膿性結節形成。和青春期的青春痘比起來,患部較為局部性,通常侷限於臉頰。致病機轉方面,經由胎盤來的母體的腎上腺分泌的雄性素,在皮脂腺被酵素分解產生睪固酮,導致刺激皮脂腺的肥大以及分泌皮脂,因此引起痘痘。另外,內生性的雄性素也是可能的原因。就病程來說,只有很少數患者會在數週內自行痊癒,大多數患者在3~5歲前痊癒,少數會持續到11歲。至於說為什麼有些患者會持續數年之久,目前仍不太清楚原因。對於持續性嚴重型的嬰兒痘,或是五至八歲才發生的幼兒痘,需要考慮內分泌檢驗,以確定是否有性腺或是腎上腺的異常。和新生兒痘相比,嬰兒痘通常會持續較久,也需要較長期的治療,留下疤痕的機率較高,以及患者通常青春期時會有嚴重且持續性的青春痘。治療上,和一般的青春痘相同,主要依照患者的嚴重度不同,而採取不同的治療方式。因為嬰兒痘患者臉部較ㄧ般正常嬰兒容易出油,建議使用溫和的洗面乳來清潔臉部,而不只是用清水來洗臉。輕度患者需要擦抗生素藥膏或是過氧化苯藥膏,配合外用A酸藥膏治療,因為嬰兒的皮膚較敏感,擦藥膏時需注意要擦薄一點,以免刺激嬰兒的皮膚。口服藥方面,不可使用四環素類抗生素,以免引起牙齒的變色。中度至重度的患者可以口服紅黴素配合外用藥膏治療,有時需要持續服藥治療六個月甚至更久,直到病灶完全消失為止,以減低疤痕形成的機率。嚴重且對口服抗生素有抗藥性的患者,可以考慮口服A酸的治療。

戰痘方法怎麼用最有效?

戰痘方法怎麼用最有效?

青春痘的治療需要至少4~6個月的治療,才算是一個完整的療程,才可以減少復發的機會。此篇所要探討的是,一些可以快速改善痘痘的方法。但是當痘痘已經改善後,仍需要耐心的後續治療,才不會很快的又滿臉痘花。1、局部注射治療:對於很大的發炎性痘痘,尤其是結節或是囊腫,局部注射類固醇可以快速的降低發炎反應,使痘痘快速消腫變平。2、青春痘的光線療法:利用光線或是雷射來達到殺死痤瘡桿菌,及減少發炎的作用,以達到治療痘痘的功效,是目前全世界都很熱門的研究項目之ㄧ。光線療法通常可以作為痘痘的輔助治療方式,如果同時配合傳統的治療方式,可以使痘痘得到較快速的改善。目前已經有多種的青春痘光線療法,像是過動力光的藍光及紅光,ClearTouch脈衝光,Quantum脈衝光,染料雷射(V-star),冷觸雷射等,其中以ClearTouch脈衝光和染料雷射的效果較快,而染料雷射的效果最好。染料雷射原本主要用來治療血管病變,皮膚醫學界已經使用多年也效果良好。但是治療後患部會有7~10天的瘀紫,是比較令患者困擾的地方。染料雷射對於痘痘的治療,是在最近兩年才得到美國FDA的核准。新型的染料雷射因為機種的改良,可以延長雷射的脈衝時間,可以在不出現紫斑的狀況下,有效的改善痘痘。通常在治療後的2~3天內,痘痘就會明顯的消腫。3、果酸換膚配合粉刺清除治療:對於主要是閉鎖性的白頭粉刺的患者,除了使用外用的A酸藥膏外,可以接受果酸換膚去除ㄧ些老舊的角質,另外配合專業的粉刺清除術治療,可以達到快速改善的目的。

青春痘的最佳療法

青春痘的最佳療法

青春痘是ㄧ種罹患率極高的皮膚病,在十多歲的青少年中罹患率高達九成以上。彭賢禮皮膚科診所 彭賢禮 院長表示,應依照痘痘的嚴重程度給予不同程度的治療,最常使用的是外用藥膏,有殺菌作用的抗生素藥膏,口服抗生素治療,口服A酸,荷爾蒙療法,這些都是安全有效的治療。近年來光照療法是痘痘治療中很熱門的研究領域。有治療痘痘效果的方式包括下列事項:1、藍光(動力光的藍光):作用機轉是殺死痤瘡桿菌,並且有間接減少發炎的作用,對於小顆的紅色痘痘,或是小膿包型的痘痘效果最好,對於巨大的囊腫型痘痘,或是純粹粉刺型的痘痘效果不佳。2、紅光(動力光的紅光):紅光的主要作用是細胞的活化作用,所以主要的訴求是用於回春,臨床使用的經驗顯示,對於以粉刺型為主的痘痘患者,在做完果酸加上清粉刺後,馬上加照紅光,可以刺激細胞的活性加速復原。3、除痘脈衝光(spa touch):具用殺死痤瘡桿菌,並且有間接減少發炎的作用,以及特殊的光熱療法,可以減少栓塞的粉刺;臨床使用上對於大顆的囊腫型痘痘效果不錯。4、脈衝光(IPL,Quantum):原本是用來回春,但是臨床使用上發現,對於痘痘具有殺痤瘡桿菌、減少發炎及減少油脂分泌,對於發炎痘痘的控制效果不錯。5、冷觸雷射(Cooltouch):原本是用來治療細皺紋、青春痘的凹洞、以及毛孔粗大。有國外的報告指出,對於發炎型的痘痘也有很好的效果。6、染料雷射(V-star):原本是治療血管病變為主的雷射,現在在臨床的應用包含許多方面,皮膚的回春、各種血管病變、青春痘的紅疤、對於發炎型的痘痘也有很好的效果。特點是,除了治療痘痘還有消除紅色痘疤的效果。彭賢禮 院長表示,目前的科技而言,個人認為口服A酸+擦藥膏+果酸換膚清粉刺是最強的治療組合。碰到頑固的囊腫病灶,可配合局部注射治療,或是Spatouch除痘脈衝光或染料雷射V-star治療。另外,以下的方式都是很好的治療方式:1. 口服藥物+擦藥膏+果酸換膚清粉刺+動力光2. 擦藥膏+果酸換膚清粉刺+動力光+全臉染料雷射或是脈衝光治療雖然光照療法是很好的輔助治療方式,但是治療方式的選擇,還需要依照患者的皮膚狀況,以及經濟能力來做選擇,畢竟光照療法是ㄧ種自費的治療項目。

選錯保養品,臉上粉刺冒一堆

選錯保養品,臉上粉刺冒一堆

化妝保養品通常由多種成分組成,有些成分容易導致粉刺的生成,如果剛好換了保養品,臉上又冒出不少粉刺等生成物,最好暫停使用,趕快尋求專業治療。年近三十的陳小姐,因為嘴巴周圍形成許多的小疹子來求診。檢查後發現,大多是白頭粉刺及幾顆紅色丘疹型痘痘。詢問病史後發現,病患在最近兩個月所用的卸妝油,可能是導致粉刺生成的主要原因。在停用該產品及適當治療後,患者的情況逐漸改善。在青春痘的患者中,有些的確是使用化妝保養品所導致的,其中以超過二十五歲的女性成人痘患者最常見,病灶則以嘴巴周圍的閉鎖性粉刺及痘痘最常見。化妝保養品通常由多種成分組成,有些成分容易導致粉刺的生成,被稱為致粉刺性,另外有一類的化妝保養品成分,會導致皮膚產生膿,或是紅色痘痘樣的疹子,被稱為致痘性;會導致粉刺生成的物質包括綿羊油、凡士林,及一些蔬菜油、印度髮油、傳統香皂中的脂肪酸、脂肪酸酯等。保養品成分是否會導致粉刺的生成,近三十年來,常用兔子外耳道做測試,測試的結果通常標示為零級(不會導致粉刺)至五級(嚴重的致粉刺性),此種測試比人類的皮膚有更高的敏感性。另外一種測試方式為人體測試,準確性較高。美國皮膚科醫學會建議,如果動物實驗不會導致粉刺性,則對人類皮膚也不會導致粉刺生成;如果測試結果為一級至二級,對人體通常不會導致粉刺;如果測試結果為三級至五級,需要重新配方,或是做適當的人體試驗判斷是否有致粉刺性。要注意的是,會導致粉刺生成的保養品,並不是一用就會產生,通常在使用產品數週後產生,有時候會在數個月後,才導致粉刺的產生。如果臉上冒了一堆的粉刺,而在最近幾個月內,又剛好更換過化妝保養品,尤其是擦起來較油膩感的保養品,都要懷疑是可能的原因,應先暫停使用,更換為不會導致粉刺的保養品。另外,有一類的化妝保養品成分,會導致皮膚產生膿,或是紅色痘痘樣的疹子,被稱為致痘性,通常在使用產品大約三至七天後產生。致痘性的測試沒有可靠的動物試驗方式,所以只有做人體測試。會有致痘性的產品通常在兔耳測試中,也會呈現強陽性反應。常見可能有致痘性的物質包括isopropyl myristate異丙基肉豆蔻酸鹽,及類似的化合物,羊毛脂及其衍生物,清潔劑及藥用紅色染料,以及礦物油和凡士林等油脂類。治療期間更換為非粉刺配方的化妝保養品,對於已經形成的粉刺不會馬上有所改善,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才會消退。治療上,可用A酸藥膏、果酸換膚,以及專業的粉刺清除術治療,可以加速閉鎖性粉刺癒合的速度。對於膿或是痘痘樣病灶治療,可以給予抗生素藥膏,或是過氧化苯藥膏,效果都很不錯。容易長痘痘的患者,在選用化妝保養品時,除了選擇水溶性不油膩的產品外,最好選用經過人體測試的非粉刺配方的產品。如果懷疑痘痘、粉刺可能因為使用化妝保養品所導致,最好先停用該產品,並且儘快尋求皮膚專科醫師的治療。

除痘兼消痘疤

除痘兼消痘疤

在青春痘的發炎紅腫病灶中,有許多過渡繁殖的痤瘡桿菌,這些細菌是青春痘致病機轉的四大原因之一,痤瘡桿菌還會把皮脂腺分泌的油脂,分解成游離脂肪酸,而游離脂肪酸可以導致發炎反應的進行。痤瘡桿菌會代謝產生紫質,脈衝染料雷射585奈米波長的黃光照射,可以使紫質中的成對電子,轉變成單一的電子,形成氧自由基,而攻擊痤瘡桿菌的細胞膜,導致痤瘡桿菌的死亡,也間接的降低發炎反應,這就是染料雷射治療青春痘的原理之所在。每當工作壓力大、熬夜、月經期間,痘痘就冒得滿臉,彭賢禮 醫師表示對於忙碌工作的成人而言,發炎型痘痘的治療,染料雷射的快速療效是不錯的選擇;而非發炎型的閉鎖性粉刺的治療,則可採行果酸換膚配合清粉刺的治療。紅疤造成的原因,是由於痘痘發炎後,微血管持續性的擴張所導致。對於這樣的情形,染料雷射可以大幅縮短復原的時間。這是因為染料雷射585奈米波長黃光的能量,可以被血管中的含氧血紅素大量吸收,進而將熱能傳導至血管壁,達到破壞這些不正常擴張血管的作用。

防曬乳液塗抹過薄 當心防護效果打折

防曬乳液塗抹過薄 當心防護效果打折

陽光對皮膚的傷害,包括急性的曬傷、抑制皮膚的免疫功能,及慢性的皺紋、脫屑、乾燥、微血管擴張、曬斑、老人斑及色素不均勻等日光性老化現象,和可能導致皮膚癌的發生。為了預防皮膚受到陽光的傷害,倡導防曬的必須性。防曬乳液可以防止皮膚被曬紅、曬傷,及防止日光性老化和皮膚癌的發生。因為擦了防曬乳液會給人一種安全感,而常使人過度的曝曬。事實上擦了防曬乳液並不是擁有金鐘罩鐵布衫,近年來的研究顯示,對於防曬乳液,醫師及患者都由於過度信任而有若干盲點。塗抹防曬乳液過薄  防護效果打折首先是過於相信防曬係數,所謂防曬係數(SPF),是指延長皮膚被曬紅所需時間的倍數,例如SPF15可使皮膚被曬紅的時間延長15倍。防曬係數的測定標準為,塗抹在皮膚的防曬乳液厚度為每平方公分兩毫克(2㎎/㎝2)所測得的結果。研究顯示,一般人僅塗抹少於零點五毫克,測試了六支防曬,即使防曬係數高達五十的防曬乳液,實際的防護效果都不到三倍,也就是說,即使使用SPF50的防曬,如果塗抹太薄,實際防曬係數僅有不到SPF3的效果。相信這也是許多肝斑、雀斑患者一再複發的重要原因。避免紫外線照射  遵守ABC三點1、A(Avoid)就是避免紫外線的照射:所以早上十點至下午三點紫外線最強的時段,儘量不要出門。2、B(Block)就是阻斷紫外線的照射:因此每天塗抹防曬乳液仍是十分必須的。3、C(Cover)就是遮蔽:外出時儘量使用傘帽子或長袖衣物來遮蔽皮膚。防曬必須從小做起,並持之以恆。此外防曬乳液的選擇除了係數的考量之外,還須注意可同時阻斷長波紫外線UVA的產品。塗抹防曬乳  至少1.5cc防曬乳液建議每天使用兩次以上,防曬乳液塗抹的厚度影響防曬的效果甚大,依照標準的塗抹厚度,每次塗在臉上及頸部、手臂,大約需要一點五西西的防曬乳,以每天使用兩次計算,一瓶一百西西的防曬乳液大約可以使用一個月,即使僅使用在臉部,也須於兩個月內用完。加上外用抗氧化劑  防曬更完善當然僅僅是防曬仍是不夠的,美國皮膚科醫學會雜誌提到,人類的皮膚天生即有許多抗氧化劑,來防止陽光及污染等所造成的氧化壓力。不過人體許多低分子量的抗氧化劑,會在陽光照射下逐漸減損,所以適當的使用外用抗氧化劑加以補充,例如左旋維他命C、維他命E、硒、鋅、植物性抗氧化劑中的Silymarin,大豆異黃酮,及茶多酚等,可以減少陽光造成的皮膚傷害。彭賢禮 醫師建意局部抗氧化劑配合防曬乳液的使用,可以使皮膚有更完整的保護,對於防範皮膚癌及陽光造成的皮膚老化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