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骨鬆患者四成服藥頻率低、無治療效果

骨鬆患者四成服藥頻率低、無治療效果

國內65歲以上女性每三人就有一人罹患骨質疏鬆症。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宋永魁醫師表示,因骨鬆症引起的髖部骨折,一年內的死亡率為15%,約等於乳癌末期患者的死亡率。衛生署九月份已正式核准一項ㄧ年只要施打一劑的骨鬆新藥,可降低七成脊椎骨折發生率及三成髖關節骨折死亡率。未來將可免除骨鬆患者於服藥上不便性以及提高治療意願,降低骨折死亡風險。骨鬆導致髖部骨折發生率每年增加5%,患者第一年死亡率相當於乳癌末期。根據國民健康局健康訪問調查顯示,國內65歲以上人口約有50萬人罹患骨質疏鬆症,其中女性盛行率約為三成,而骨鬆症除了影響患者的身高及體型外,嚴重將造成脊椎或髖關節骨折。宋永魁醫師表示,罹患骨鬆症者發生骨折的機率約為腦中風的2-4倍;且骨鬆引發髖骨骨折人口每年約增加5%,而發生髖關節骨折第一年的死亡率,男性為22%,女性為15%,相當於乳癌末期死亡率。宋醫師也說明,髖部骨折患者每年總計耗費21.3億的直接醫療成本,間接成本如看護、失業等支出約有68億5;一但發生骨折,將造成家庭劇大負擔,也耗用極大的社會成本。如要防範骨折發生,應先從骨質疏鬆症的預防、正確診斷及治療多方下手。台灣地區骨鬆患者服藥頻率低,有治療等於沒治療!骨鬆症的治療目標就是要防範骨折的發生,國人普遍以為有吃藥就有療效,但事實上根據美國梅約醫學中心針對年長骨鬆女性所做的研究報告指出,若患者在使用藥物的頻率十次低於七次,就不能有效降低骨折的風險;低於五次,則治療效果與未用藥者無差異。中華民國骨科醫學會理事長陳文哲醫師說明,骨鬆患者必須長期接受藥物治療,一但中斷治療或是服藥頻率過低,治療效果都等於零;且患者的用藥順從度與治療時間長短有關係。陳醫師分享國內外骨鬆患者的用藥順從度調查指出,國外超過五成接受骨鬆藥物治療的女性,往往無法堅持用藥超過一年,且治療二年者約三分之二中斷用藥。國內服藥一年的患者約有三成未能達到有效服藥頻率,服藥二年的患者則高達六成,其中甚至有近三成患者已中斷藥物治療,與國外趨勢相同。患者中斷用藥的原因可能與藥物使用頻率過於頻繁有關,調查顯示,使用藥物頻率較低,患者接受度較高。衛署核准骨鬆新藥上市 醫師籲「一年一針 骨頭不跳針」衛生署於九月核准長效型雙磷酸鹽類藥物用於治療停經後婦女的骨質疏鬆症新適應症,尚未取得健保給付。針對這項骨鬆新藥,林口長庚新陳代謝科黃兆山醫師表示,此藥於臨床研究中證實能有效降低七成脊椎骨折及四成髖關節骨折風險,更可降低近三成髖骨骨折患者術後死亡率。黃醫師說明,新藥作用機轉時間較長,能持續藥物治療效果長達一年,患者接受治療後僅需持續補充鈣質,於隔年按時回診接受治療即可。未來應能有效改善骨鬆患者在治療上順從度不足之現況。根據現有調查資料顯示,國外八成婦女對使用頻率越低的藥物有興趣,國內亦有近七成骨鬆患者最希望使用每年一次的治療藥物。

感恩教師節 提供老師喉嚨保養撇步

感恩教師節 提供老師喉嚨保養撇步

開學已過了一個月左右,根據以往經驗,在耳鼻喉科門診形形色色的聲音沙啞患者中,又將見到許多老師的身影。老師是標準的職業聲帶過度使用者;學生吵鬧時要維持秩序,嗓門總不能比他們小;趕課業進度時,又恨不得自己能變身成機關槍;人員不足時,一天要上七、八堂課…種種因素下,想維持健康的聲帶真是件不容易的事。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耳鼻喉科廖伯武醫師,貼心的在教師節前夕,介紹一些有助保養聲帶的方法,除了可供老師參考,業務員、服務業等必須經常說話的職業,也不妨多注意:1. 不要在背景噪音過高的環境下,勉強提高音量,如果無法避免,建議可使用麥克風、擴音器等輔助工具。2. 講話速度不宜過快,要給自己換氣休息的時間;在連續說話一段時間(約20分鐘)後,最好休息幾分鐘。3. 衣著宜寬鬆一些,太緊的衣服會妨礙正常發聲。4. 保持喉部的濕潤,乾掉的聲帶不僅發不出聲音,還更容易磨出繭來,可以在身邊放一杯溫開水或草藥茶飲,盡量利用說話的空檔休息喝水,不要等刺痛感出現才想到。5. 飲食要注意,避免接觸辛辣油炸刺激的食物,另外像巧克力、甜點、菸、酒和堅果類也是少碰為妙。6. 如果聲帶平常已經使用很多,其他聊天、唱歌、夜生活的負擔盡量減少,並保有充足的睡眠。7. 感冒咳嗽時盡速就醫,避免在發炎狀況下依舊過度使用聲帶。必須注意的是,聲音沙啞的原因很多,廖醫師表示,除了過度使用外,聲帶結節、聲帶息肉、聲帶水腫、聲帶發炎、聲帶囊腫、聲帶溝症、聲帶白斑、聲帶感染、聲帶麻痺…等,也都是可能成因。此外,許多人在聲音沙啞之外,同時有著其他問題,如鼻涕倒流、胃酸逆流、胸式呼吸、發聲過度用力等,最好由醫師詳細評估,再依照個人的狀況來安排不同的治療課程。最後廖醫師提醒,少部分的聲音沙啞背後其實隱藏著嚴重疾病,如喉癌等,所以當沙啞伴隨著劇烈疼痛、反覆嗆入、其他神經學症狀、頸部腫塊、或是沙啞持續無法改善等情形時,一定要儘速就醫,以免延誤治療。

二代星語小站 重新凝聚肯納力量

二代星語小站 重新凝聚肯納力量

星語小站(1999-2004),曾經是一群肯納兒的職訓場所,也是家長們在此休憩交換「星語」的心靈角落,曾有一群相繼地提早離開學校教育的肯納兒在此凝聚,展開後學校教育的職能學習。「肯納兒」並不是壞小孩,只是不容易被瞭解;他們不是個性叛逆,只是先天不善溝通與理解的缺陷,不小心闖禍讓他們成為學校的問題人物。但離開學校的這群青少年,能何去何從?學校可以選擇放棄這群孩子,家長卻沒法不思考他們孩子的將來,於是熱心的澤媽免費提供這些肯納兒一間台北金華街的地下室,成立星語小站,自1999年起家長與治療師們輪番當起了職訓老師,教這些孩子學習生活自理、烹飪烘培、餐飲服務、團隊秩序。    但隨著澤媽將金華街的房屋出售後,星語小站也暫時劃下了句點。一直陪伴著這些孩子成長的詹和悅治療師,回憶地說:「過去的星語小站是為這群孩子量身打照的學習場所,來到這裡的孩子我們關心的是如何幫助他們持續學習,也看重孩子的特質與喜好,適其性格作進一步的職能引導,找出孩子能做的事並從中教導。」那個時期的星語小站並非正式對外營業的環境,大部分的客人都是許多肯納家長與親友。從一開始短期的生活營隊,逐步開放到整天的日間課程學習,這群中功能障礙的肯納兒在後學校教育中,仍持續在家長的規劃與用心下,不斷學習。在第一代的星語小站走入歷史時,肯納自閉症基金會也正悄悄誕生,銜接起星語小站任務,在台北開啟了成年溝通訓練班與職能訓練班,接續星語小站所賦予的教育意義。2007年8月過去在第一代星語小站出現的大孩子們,也正式入住社區家園-豐田肯納園,該會社區家園的服務開啟已滿一年,沒間斷的學習之路伴隨著這群跌跌撞撞的大孩子們持續摸索。對肯納家族來說,未來依舊是一條必須抱著希望在暗夜中前行的路。但可喜的是,星語小站在今年9月重新正式開張,過去的星語小站陪伴著一群中功能障礙的肯納青年走入肯納園,融入社區生活、擁抱自然。而今第二代的星語小站,則是則採義賣商品的模擬複合式商店規劃,以零售各類紀念性商品的形式來從事星語小站的經營,義賣的所得將提供做為肯納兒的教育經費使用。重新開幕的星語小站也如同過往設有咖啡吧台與休息座椅區,希望留住第一代星語小站的精神,讓肯納的家長們與大大小小肯納兒都能常來星語小站走動,在此認識交流與相互扶持。未來期許「星語小站」能延伸成為社會大眾共同參與的環境,讓更多新朋友藉由選購星語小站的義賣商品,獲得價格實惠的購物經驗並從中認識肯納症,也藉此消費的機會讓星語小站能實質模擬商店經營。在肯納基金會歷來組織青年聯誼會及服務高功能肯納青年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即使有工作意願與能力的肯納青年,也常因為未能熟悉職場倫理及社會適應不良的問題,而在職場中挫敗而退縮。下一個階段,肯納希望能邀請有工作意願且能自行往返星語小站的肯納青年前來擔任志工,讓他們有機會藉由參與星語小站的義工服務,感受複合性商店工作的模擬環境,也藉由志工的服務來學習社會適應與客戶應對的職能態度。肯納青年志工召募辦法:http://www.kanner.org.tw/News.aspx?NewsID=96

學童飲食亮紅燈 影響成績滿江紅

學童飲食亮紅燈 影響成績滿江紅

不少孩子為了符合父母期望,每天下課還來不及吃晚飯就要趕場上補習班,但調查卻顯示,學童營養攝取狀況其實會影響學業表現,學業成績70分以下學童有53.8%每週至少一次以速食當晚餐,而且肥胖比例更高達32%,遠高於整體學童平均14.8%的肥胖比例。醫師建議,正確攝取營養才是改善學業表現的首要步驟。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務副院長暨小兒神經科葉健全醫師指出,智力、視力、生長力、和免疫力是學齡兒童生長發育的四項指標,可以稱為「健康四力」,不但是評估生長發育的重要指標,更會影響到學童的各項表現。門診中的確常見因學業表現不佳而帶著孩子求診的家長,他的建議就是先從飲食上改變,6-12歲是四力成長發育的黃金六年,父母應注意兒童在此階段的營養攝取,透過正確的飲食攝取習慣,補充身體所需營養素,才能幫助這四力健康發展。■ 五成國小學童BMI值不標準 晚餐營養不合格!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蘇秀悅主任,公布一項針對北中南國小三到六年級學童的營養調查中發現,超過五成學童的晚餐在包括五穀根莖類、蛋魚肉豆類、蔬菜和水果四大類食物的攝取完全不合格,其中尤其以蔬菜和水果攝取不足的比例最高,有79.5%學童平均每天晚餐攝取不足一碗蔬菜,而71.0%學童每天晚上攝取不足一碗水果。至於完全符合標準的學童,則只有0.6%,換句話說,幾乎每個學童都有營養不均衡的問題!蘇秀悅表示,食物攝取狀況也會反映在學童的身材標準BMI値上,分析學童的身高體重,有將近五成受訪學童BMI値不符合標準,超過三成(32.3%)孩子有過重或肥胖的問題,換言之,一個班可能有超過10個小胖子,還有17.1%學童過輕。 ■ 營養攝取影響學業表現從營養攝取與學業表現的關連性分析,蘇秀悅表示,平均學業成績不到70分的孩子有32%屬於肥胖,且高達五成以上每週超過一天用速食當晚餐,可見飲食攝取不良,除了會影響身體健康,也會對學業表現也有影響。至於早餐攝取情形上,有87%學童天天吃早餐,另仍有一成多的孩子並未每天吃早餐,而進一步分析發現,早餐攝取均衡的學生學業表現也更佳,根據調查,學業表現優異的學生,在早餐攝取五穀根莖或奶蛋肉豆類等主食,也明顯高於學業表現落後的學童。■ 學童飲食亮紅燈 家長要負責!!至於兒童飲食攝取亮紅燈的問題,家長也要負很大的責任,因為調查發現,雖然有五成學童營養攝取不合格,但卻有近半數(44.2%)受訪家長認為小孩營養攝取已經均衡;蘇秀悅指出,以蔬菜類為例,79.5%的學童晚餐的蔬菜攝取明顯不足,但是其中只有56.4%家長意識到學童應加強補充蔬菜類,有43.6%的家長則不認為孩子需要補充蔬菜;水果的問題更嚴重,7成學童晚餐攝取的水果不足,但是其中只有40.9%認為需要加強水果攝取。而更值得注意的是,當孩子偏食時,有高達58.9%的父母會採取減少份量、隨學童意願和不再烹調該項食物等不積極的處理方式。■ 正確攝取營養  四力健康、成長超能蘇秀悅主任建議,學齡兒童在這階段應特別注意營養成分如:蛋白質、維生素及微量元素(如:錳、鋅、鎂)的攝取。若因為家長忙碌無法好好為孩童準備豐富的營養食物、或孩子本身有乳糖不耐症、過敏等先天體質問題,無法自食物中獲取所需營養素,父母可以透過兒童保健食品來對症下藥,在三餐外選擇適當的營養補給品,如:鷄精、鈣片、維他命C等營養補給品為兒童補充營養,替健康打好基礎,未來才會有良好發展。這項「小學生營養大調查」由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室針對台灣北、中、南三區、九所國小共1660位學童家長,採用問卷方式進行,目標對象為7-12歲國小學童,有效樣本數共1016人。調查指標包括實際營養攝取情形、BMI值、學業表現與父母的處理態度。

掌握飲食、運動要領 拒當心臟早衰族!

掌握飲食、運動要領 拒當心臟早衰族!

為響應全球對心血管疾病急遽年輕化危機的關注,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中華民國心臟學會、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於97年9月28日(星期日)上午假國父紀念館東側廣場,與全球100多個國家同步舉辦「世界心臟日活動」,今年的世界心臟日以「你知道你的危險因子嗎?(Do you know your risk?)」為主題,呼籲全民遠離危險因子,拒當心臟早衰族!臺灣近年來,隨著經濟快速成長,醫療科技發達使國人平均餘命延長,民國96年零歲平均餘命兩性合計估計為78.25歲,其中男性估計為75.09歲,女性估計為81.90歲(內政部,2008),但國人飲食及生活型態改變,吃多、動少,加上生活緊張等因素,致罹患心血管疾病者,有日益增加與年輕化的趨勢。根據臺北市96年衛生統計,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與高血壓性疾病,分別為北市第二、三、十一位的死亡原因,其死亡百分比各佔11.3、8.9、0.97,合計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百分比為21%,亦即本市約每5名死亡個案中,即有1名與心血管疾病有關。依據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程俊傑研究指出,在15年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平均年齡67,現在平均約50到60歲,其中百分之10,是50歲以下者,由此可見罹患心血管疾病者,有日益增加及年輕化的趨勢。 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高齡、肥胖症、完全不運動者、抽菸 患者等。■ 預防心血管疾病三大要領第一、飲食要均衡:應多吃蔬菜、水果,天天蔬果五、七、九(兒童五份、成年女性七份、成年男性九份),及多吃全穀食糧、魚、瘦肉、豆類、低脂乳類及葵花油、玉米油、橄欖油及油菜子,少吃肥肉及豬油、牛油等,可以緩和心臟的老化。第二、規律運動: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有關危險因子的研究顯示,缺乏體能活動,每年造成全世界死亡人數達200萬人以上;而缺乏運動者與經常運動者比較,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機會增加1.5至2.4倍。以健走運動為例,國外的研究顯示,每日健走1萬步就能保持足夠的運動量,1萬3,000步至1萬5,000步,即可促進心肺功能,甚至達到減重效果,又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報導,一週健走3小時以上,可降低35~40%罹患心臟病的風險。對於心臟病人,其運動量應要與醫師討論,病情已穩定的病人,其運動量一般在自覺輕鬆愉快的程度內較妥,如運動出現胸痛或呼吸困難,應立即停止,儘速就醫。第三、戒菸:戒菸可以使好的膽固醇增加(高密度膽固醇),降低血管阻塞的風險,二手菸對健康的影響等同抽菸,希望癮君子特別注意公德。為了讓市民了解自己的「心臟」,當天現場會設置免費闖關活動,讓民眾檢測心臟健康狀態,更邀請專業醫師現場分享心臟保健知識。且現場也設有血壓、血糖、動脈壓、一氧化碳、體脂肪檢測,讓參與的民眾可以輕鬆學習各項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方法。歡迎民眾帶著您寶貝的心與家人同心共享一個健康的「世界心臟日」之旅。

怕寶寶喝到毒奶粉?三歲以下嬰幼兒,免費超音波檢

怕寶寶喝到毒奶粉?三歲以下嬰幼兒,免費超音波檢

毒奶粉事件持續發酵,民眾無不人心惶惶,擔心自己曾吃到黑心毒奶粉,影響健康。而三歲以下的幼兒因為食用乳製品的機會更高,讓家長們都非常緊張,最近幾天,光田綜合醫院小兒科門診亦有許多擔心的家長前來洽詢醫師的專業建議,深怕寶寶也成為毒奶粉的受害者,對健康造成長遠影響。為此,光田綜合醫院於即日起至10月8日(三)止將提供台中縣地區三歲以下疑似食用過大陸奶製品的嬰幼兒免費腎臟超音波檢查,自提供該服務後,許多民眾便帶著小朋友前來接受檢查,所幸至目前為止,接受檢查的小朋友結果都很健康,看到檢查報告,家長們頓時鬆了一口氣。光田綜合醫院小兒科周宇光醫師表示小孩子的腎小管較小,腎臟每單位時間的濾過率不若成人高,要將三聚氫胺代謝本來就比成人更花時間,而主要飲食又是以奶類為主,所以食用含有三聚氫胺的毒奶粉更容易於腎小管或腎盂結石,嚴重則造成腎功能受損、尿毒症或腎衰竭。建議家中嬰幼兒若疑似喝過含有三聚氫胺的奶粉,首先是停止食用該可疑奶粉,讓孩子多喝水促進代謝。而未滿7、8個月的嬰兒則建議換喝安全可靠的品牌即可,以免因開水喝太多,取代營養攝取而影響成長。光田綜合醫院腎臟內科王守玠主治醫師也指出,一般上國小以後的孩子,營養的攝取都改以米、麵食、蔬菜等其他食物為主,較不會受到三聚氫胺的影響,民眾如果擔心自己吃到含有三聚氫胺的食品,只要多喝開水促進代謝,同時避免憋尿狀況發生,就能降低結石的發生率,而常有尿道感染、吃止痛藥或患有高血壓等泌尿道結石的高危險群,也應增加水分的攝取。若要確定結石是否與攝取到三聚氫胺相關,可透過尿液檢驗和結石化驗來確認。而目前並無確切的資料或研究顯示三聚氫胺與癌症、腫瘤的發生相關,故民眾不須太過擔心。由於腎臟超音波檢查需要時間等候報告結果,醫院建議民眾選擇下午門診時間帶孩子前來。同時院方也將與沙鹿、大甲、清水、龍井衛生所合作,於各衛生所提供相同的嬰幼兒腎臟超音波檢查服務,方便民眾就近帶孩子前來檢查。符合下述三項條件的小寶寶,即日起到10月8日將可到光田綜合醫院沙鹿與大甲分院掛兒科門診,免費作腎臟超音波檢查:(1)設籍台中縣(2)三歲以下嬰幼兒(94年1月1日以後出生者)(3)疑似曾經食用大陸奶製品《 提供檢查服務時間》◎ 沙鹿院區:1.星期一至星期五下午兒科門診2.請病患至7號批掛窗口專屬辦理◎ 大甲院區:1.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五下午兒科門診(星期四除外)2.請病患至5號批掛窗口專屬辦理《 於各社區衛生所免費篩檢時間》沙鹿:9/30(二)13:00~15:00龍井:10/1(三)9:00~11:30清水:10/7(二)13:00~15:00大甲:10/8(三)13:00~15:00

想要抗老化 先解決內分泌系統障礙

想要抗老化 先解決內分泌系統障礙

隨著年紀逐漸增長,在老化過程中,確實荷爾蒙是逐漸減少,臨床上會因老化而產生內分泌系統障礙,像是胰臟之胰島細胞、甲狀腺、性腺、腎上腺、肝等。光田綜合醫院皮膚科醫師針對以下幾個老化常見問題,加以說明。(一) 胰島細胞障礙六十至八十歲的人口中,約百分之四十,八十歲以上之老人有半數出現血糖耐受不足或糖尿病現象,然而有一半血糖異常的老人被忽略而沒診斷出來,還些人會呈現因血糖過高而導致血管病變,原因是胰島細胞分泌胰島素能力降低,對胰島素產生抗性,飲食攝取不均,身體活動能力下降,增加腹部脂肪比率,這些異常可藉由飲食控制、運動、口服降血糖藥、胰島素來加以控制,避免糖尿症併發症產生。(二) 甲狀腺荷爾蒙變化老化過程中,體內甲狀腺素通常變化不大,但三碘甲狀腺素及甲狀腺促進素會呈現輕微不足的狀態,此時會產生怕冷、反應遲滯等類似老人癡呆之現象。(三) 性腺荷爾蒙退化光田皮膚科醫師表示,女性停經之年紀在五十歲左右,此時女性荷爾蒙中之動情激素下降尤甚,因此骨質疏鬆、心肌梗塞、中風、老年癡呆症等疾病危險性也會增加。男性六十歲以上其體內男性荷蒙為年輕人之一半,此時可導致陽萎及動脈硬化等。此時補充荷爾蒙可以降低這些疾病,女性補充動情激素及黃體素可以改善停經後之生活品質,但仍有其危險性,即會增加乳癌,子宮頸癌等發病率,所以補充荷爾蒙之前應對其效益及其潛在之危險性做通盤了解,每年定期做乳房及抹片檢查。目前醫學界有一派不主張補充女性荷爾蒙。市面上有一種植物性或雌激素,以大豆製造的,服用可以降低更年期不適應狀,其副作用極少,光田皮膚科醫師建議,若不想服用傳統的女性荷爾蒙,足以代替的,但其長期益處仍待研究。致於男性荷爾蒙補充,可以改善性功能,維持體內強壯及骨本,但對於攝護腺癌者是不可服用的,會助長癌細胞生長。(四) 腎上腺活力降低老化體內之硫酸去氫表雄脂酮(DHEAS)的濃度會降低。醫學研究發現DHEAS可以止防止肥胖、糖尿病、癌症及心臟病發生,可以增加免疫力。不過有些報告指出,服用DHEAS來治療老化有些可能導致卵巢、攝護腺及其它癌症之危險,所以未經詳細評估而冒然使用,可能會發生不好之反效果。類似胰島素因子減少,目前為止所知仍有限,光田皮膚科醫師表示,老人之生長激素逐年減少,之後類似胰島素減少,此因子它可防止肌肉萎縮,增加肌肉強度,增加骨本。但生長激素會產生肢端肥大、糖尿病癌症及高血壓等副作用,使用是需要小心的。

擺脫「歐囉肥」!找出合適減重法、建立熱量觀念

擺脫「歐囉肥」!找出合適減重法、建立熱量觀念

近年來,因為社會安定,且隨著經濟發展迅速,人民生活水準提升,生活模式改變、飲食習慣失衡,生活作息不規律,營養熱量過剩、運動不足,導致肥胖的人口增加。肥胖不單單只是外表肥胖而已,其與高血脂、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腦血管疾病、月經失調、關節炎、腎臟病等疾病息息相關,更影響生活品質,降低壽命。所以控制體重,實不可輕心忽略。一般肥胖治療有下列幾種最常見,即飲食控制、運動、藥物、針灸等。想要減肥的民眾,可先建立一簡單方式了解肥瘦與飲食熱量消耗多寡關係:‧食入熱量 > 消耗熱量  = 肥胖 ‧食入熱量 < 消耗熱量  = 消瘦為恭紀念醫院中醫科杜旻峯醫師表示,依上述觀點,只要能讓熱量消耗多於吃入之熱量,則可讓體重降低。所以舉凡用飲食控制熱量攝取,或以運動、藥物、針灸等增加熱量消耗皆可讓體重降低。杜醫師就以下幾種常見減重方式,加以說明。1. 飲食控制在食物熱量中脂肪1公克為 9大卡,蛋白質1公克 為 4 大卡,碳水化物 1公克為 4.1大卡,酒精1公克為 7 大卡。所以減重過程中控制熱量攝取固然重要,而高脂肪類食物更應避免,酒也是應避免之一。但是既是控制熱量攝取,就應多注意減少熱量攝取,哪怕是一小杯飲料,也須克制。 2. 運動運動是減重過程中重要方式之一,既可增加體內熱量消耗,又可增加身體新陳代謝率,更可讓身體更健康。一般運動,建議一周至少三次,每次30分鐘,並且運動時應讓心跳度比平常快一些,若流一些汗會更好。 3. 西藥西藥常見減重藥物有食慾抑制劑、代謝增強劑 、熱量消耗促進劑(燃燒脂肪)、其他如增加飽足感、減少食物吸收等藥。優點是服藥方便,但是停藥後復胖快(甚至體重回升比減重前更高),而且容易產稱心悸、口乾、煩躁、失眠、盜汗、胃痛……副作用。 4. 中藥中醫認為會造成肥胖,主要是因身體出現偏差而造成,所以相對的,體型肥胖者,或多或少會伴隨一些病症:如稍動一下則容易喘容易流汗、身體倦怠、眩暈疲倦、四肢痠痛無力、體力差、水腫身重、身腫脹感、便秘等;所以中醫在治療時會根據每人病因病症不同而給予治療,相對的一段時間後,體重下降,身體也自然變健康了!中醫的辨証型態有痰濕水腫型、瘀血阻塞型、脾虛氣弱型、脾腎陽虛型、氣虛血弱型、胃熱濕盛型,脾虛濕盛型,肝腎陰虛、氣陰兩虛型….等等,根據不同病症型態而給予施治,來調理體質,回復身體活力與元氣,並促進代謝增加,熱量消耗,或水濕排除或清熱涼血等等進而達到降低體重的目的。 5. 針灸針灸的目的和中藥一樣,可透過穴道的刺激來調節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消化系統,提升對物質代謝功能的調節、並促進新陳代謝率的增加,達到促進熱量消耗增加而體重下降的目的。但相較下較少產生如心悸、失眠等副作用。 6. 穴道埋線方法是利用可經人體吸收的羊腸線(需特殊處理過),透過針具器械,植入穴道中,不需取出的一種較新式療法,因不需取出,可在人體維持1-2週時間(或更久),所以對穴道產生一些刺激,而達到如針灸般的效果,但是卻是比針灸持續長久的效果。 其他如胃部手術、抽脂等等,都有相當大的副作用,及風險不等的危險存在。相較於多種治療方式,針灸是一種安全,無副作用的減重方式、當然療效也是顯著的。杜旻峯醫師提醒,減肥是需要持之以恆,間續不斷的運動與控制飲食、規律的生活,才可永保身體健康與苗條的身材。《減肥飲食與注意事項》1. 控制熱量攝取,低熱量飲食。 2. 充足的蛋白質,佔總熱量15%,避免營養不均。 3. 低脂肪,佔總熱量20-25%(不飽和脂肪酸) 4. 低膽固醇,少食內臟;豐富維生素,纖維素。 5. 低鹽,飲食以清淡為主,辛辣刺激重口味量避免 6. 作多一日三餐,不吃宵夜點心,晚餐可少量,晚上八點後不吃。 7. 經常活動,運動每日20分鐘。 8. 每天喝六~八杯水,飯前半小時,服用一大杯水,可增加飽感,降低食慾。 9. 養成每天排便的習慣。 10. 每天補充額外的纖維(蔬菜水果)。多吃蔬菜、生果和穀類食品細嚼慢嚥,飲食六七分飽,勿咬口香糖-促進胃消化液的分泌,增加消化系統負擔,很快感到肌餓。 11. 勿空腹購物逛街,否則容易買下禁忌食物,而且容易買下比預期的還要多。■ 以下食物盡可能避免‧動物性脂肪(牛油、奶油、冰淇淋、全脂牛奶、沙拉醬、油炸食物)。油炸、鹽、咖啡、濃茶、含糖飲料、酒、‧零食、果醬、甜食(巧克力、汽水、蛋糕、水果派、甜甜圈、糖果)。 ‧高熱量蔬果:香蕉、櫻桃、玉米、無花果、葡萄、梨子、鳳梨、蕃薯、馬鈴薯、花生。

新避孕王道不可不知

新避孕王道不可不知

「吞精液會不會懷孕?性器官接觸會不會懷孕?」根據一份年度觀察報告發現,諸如此類的問題常常在諮詢時被年青人所提出,且諮詢者有超過五成都是未成年少女,顯見時下年輕人對性知識嚴重不足。高雄榮總崔冠濠醫師表示,性行為的發生常是突發的、非計畫性的,加上青少女自主避孕觀念不夠,常依賴男性準備避孕措施;但事實上保險套的避孕效果僅有七成至八成左右,要避免意外懷孕憾事一再發生,首先應強化女性自主避孕行為,而避孕藥就很適合年輕健康女性的自主避孕選擇。據估計全球每年有8000萬婦女意外懷孕,4500萬婦女最終選擇人工流產(註1),不安全的性行為已經成為全世界的十大致病致死原因之一,包括愛滋病及墮胎比例的增加。為了加強全世界對避孕觀念的宣導,全球數十個國家共同宣導9月26日的「世界避孕日」。崔冠濠醫師強調「安全的性行為」,須由男方正確配戴「保險套」,來降低性病傳染率,而要達到99%以上避孕效果則是由女方服用「口服避孕藥」!這種「避孕藥+保險套雙重防護措施」在歐美國家早已行之有年,以全球墮胎率最低的荷蘭及德國為例,在政府長期的宣導與教育之下,口服避孕藥的使用率約在5成以上,但台灣卻不到1成。國人口服避孕藥的使用率低,主要是由於女性對於口服避孕藥仍有許多錯誤的認知。崔醫師表示,目前口服避孕藥的趨勢是以”低劑量成分”為主流,除了避孕效果趨近百分之百外,能大幅改善傳統高劑量避孕藥易引發的噁心、嘔吐、頭暈、水腫等副作用,安全且副作用低外,更具備許多調理內分泌機能的功效。避孕藥不但不會引發不孕,反而有助降低骨盆腔炎,保護生育力,有些具有抗雄性化配方還能改善年輕女性常有的長粉刺痘痘、皮膚易出油及四肢體毛生長旺盛等症狀,並使月經前後更舒適。對於擔心體重的女性朋友來說,有些新型配方還具有消水腫、減少經前食慾增加及飢餓感的附加好處,能使大多數女性保持體重穩定,甚至輕微降低體重。其實,墮胎對女性身心的傷害遠高於任何一種避孕方法,未來應加強避孕教育,並宣導女性應該提高身體自主權之意識及對於不預期懷孕之決定權,經由自主避孕的觀念及行動,才能夠有效降低年輕女性因為意外懷孕及墮胎所帶來的傷害。崔冠濠醫師也提醒,想利用口服避孕藥來避孕的女性,初次服用前,應先諮詢婦產科醫師及專業醫藥人員。同時,崔醫師也鼓勵青少年平時應充實正確的性知識,若一旦開始有性生活後,必須具備適當的避孕知識及了解自己的身體,,如此女性可以在安全的防護之下,享受性愛之歡愉。只有安全的性行為才能使雙方盡情的享受親密關係,並避免因意外懷孕尋求墮胎或染上性病的風險。(註1)  The Alan Guttmacher Institute (AGI), Sharing responsibility: women, society and abortion worldwide, New York:AGI, 1999.延伸閱讀:http://www.wewomen.com.tw/blog/doctor_article.asp?dataId=485 

世界心臟日-邀您響應愛心、護心

世界心臟日-邀您響應愛心、護心

一年一度的世界心臟日即將在9月28日(日)熱鬧登場,而台灣中部的世界心臟日今年仍由沙鹿鎮獲選主辦,每年皆吸引眾多民眾闔家參與,與世界同步響應愛心、護心的活動。24日當天,主辦單位沙鹿鎮公所與光田綜合醫院更於「讓沙鹿躍上國際 2008世界心臟日」記者會上,共同宣示守護民眾健康的決心,並熱情邀請大家一起參加世界心臟日的活動。每年9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為世界心臟日,每到這一天,世界各國都會同步舉辦全國性的大型活動,以呼籲民眾重視心臟疾病對建康的危害,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從而預防疾病的發生。沙鹿鎮長蘇麗華於記者會中表示,沙鹿鎮雖然是海線的一個淳樸小鎮,但卻能從眾多大城市中脫穎而出,代表中部地區主辦該活動,實屬難得,也讓沙鹿躍上國際與世界同步,走在營造民眾健康生活的最前線,帶領民眾了解疾病、迎向健康,28日當天,歡迎大家一起來響應世界心臟日活動。光田綜合醫院副院長陳宗瀛表示,根據衛生署統計民國96年國人十大死因中,心臟疾病高居第二名,去年度約有13003多人死於心臟疾病,而其中男性佔了7660人,女性則佔了5343人,男性數目比女性多,不過因為許多女性發病在停經之後,年齡較高,又常合併糖尿病、高膽固醇等疾病一起發生,所以症狀往往較為嚴重。有鑒於心臟疾病預防之重要性,院方有鑒於心血管疾病一直是威脅民眾健康的殺手,自民國85年起便成立海線地區第一個心臟團隊,完成世界罕見之「成人型先天性主動脈阻斷病患之冠狀動脈繞道手術」、台灣第一例「右位心冠狀動脈氣球擴張術」、中部海線第一例「心臟去顫器植入術」等手術,十二年來累積超過6200例成功案例及治療經驗,多年來更積極走入社區,透過活動舉辦與各種衛教宣導,致力於健康觀念的推廣,而每年世界心臟日活動的舉辦,更能喚醒民眾對健康的重視,強化預防醫學的落實。世界心臟日的舉辦主要是為了提倡運動有益健康的觀念,並讓民眾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而主辦單位設計的活動內容寓教於樂,同時又能健體強身,所以每年都吸引數以千計的民眾一同參加。今年的活動更是精采可期,不容錯過。2008世界心臟日活動以「其實你不懂你的心?」為主題,中區活動主場地選在沙鹿鎮登山步道,參加民眾除了能參與活力十足的健身有養操與健走活動外,主辦單位更精心設計一連串的活動,包括「拒菸金頭腦」機智問答、「超級”心”光大道」闖關活動等,民眾每過一關,就能對自己的健康狀況有更多的了解。活動當天更於現場舉辦「決定健康 從”心”開始」國小寫生比賽,得獎者將獲得豐富的獎品。時值週末假日,歡迎大家一起來參加,絕對能讓你滿載而歸!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