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子宮肌瘤「有腺」、「無腺」大不同

子宮肌瘤「有腺」、「無腺」大不同

大多數女性可能都搞不清楚「子宮肌瘤」和「子宮肌腺瘤」的差別。一般說來,「子宮肌瘤」是子宮肌肉層的細胞發生變化,在雌激素的刺激下異常增生,慢慢形成一個硬梆梆的肌肉瘤,與周邊的組織界線清楚,因此切除時可拿掉整個腫瘤,不會傷害到周圍正常肌肉組織。子宮肌腺瘤、子宮肌腺症、子宮腺肌症則是同一疾病的不同表現與翻譯。「子宮肌腺瘤」是子宮內膜由子宮腔內直接穿透進入子宮肌肉層,而在肌肉層內衍生新的子宮內膜組織,就像子宮內膜異位跑到骨盆腔內;因此有人稱子宮內膜異位為子宮外異位,而子宮肌腺症為子宮內異位。天主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婦產科-胡偉敏醫師說明,子宮肌腺瘤的患者,其子宮內膜通常四散在子宮肌肉層各處,尤其以子宮後壁的肌肉層內最常見,有時會集中一處,類似一團腫瘤,這時才稱為「子宮肌腺瘤」。由於並非單獨的腫瘤,因此要切除「肌腺瘤」而不傷到肌肉組織是不可能的。很多時候,子宮可能同時存在肌腺症和肌腺瘤,不少患者也合併有子宮肌瘤,有人甚至在子宮外還有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腺瘤有時並無症狀,但當症狀出現,通常是子宮變大、骨盆腔疼痛和經血過多。胡偉敏醫師表示,經痛是最常見的,可以是嚴重絞痛或類似刀割、針刺般的疼痛;有的子宮會整個成球狀增大或局部增大;月經量可能很多還帶血塊,嚴重者會導致貧血,且經期會滴滴答答拖很長。臨床上,子宮肌腺症的診斷主要依賴症狀、內診和超音波檢查。超音波掃瞄可見子宮整個腫大起來、子宮壁增厚;而聚成一團的肌腺瘤,也可藉由超音波與肌瘤辨別,因為肌腺瘤沒有外圍莢膜,肌瘤則有。腫瘤指數CA-125也可協助診斷,肌腺症患者血清中的CA-125指數大都會上升,但也有不少病例是在正常範圍內,所以這個指標僅供協助診斷及追蹤治療成果之用。「子宮肌瘤」的原因單純,治療也簡單。「子宮肌腺症」則相反,手術無從切起,最好的療法是切除子宮。如已完成生育,尤其四十歲以上婦女,經痛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時,切除子宮是一勞永逸的辦法。若部份切除,常需加上止痛藥、抗痙攣藥等藥物療法;情況較輕者,也可單採藥物治療,雖能改善症狀、控制病情,但停藥後常會恢復原狀,因此唯有想生育或排斥手術者,才建議嘗試。

提前預防流感 疫苗接種開打

提前預防流感 疫苗接種開打

臺灣每年約11月下旬即開始進入流感流行季節,為提早預防12月中旬的高峰期,臺北巿衛生局配合衛生署97年度流感疫苗接種計畫,自10月1日起實施第一階段疫苗開打。此外,針對75歲以上長者,提供免費肺炎鏈球菌疫苗,衛生局表示可與流感疫苗同時接種,可降低因肺炎鏈球菌感染引發中耳炎、肺炎、腦膜炎等侵襲性病症,與嚴重併發症、甚至死亡之機率。流感疫苗與肺炎鏈球菌疫苗都是一種相當安全的不活化疫苗,接種後只有少數的人可能發生注射部位疼痛、紅腫,發燒、倦怠的輕微反應,但一般均於接種後1、2天內即可恢復,極少發生嚴重副作用;為即時處理接種後發生率極低的立即型嚴重過敏反應,衛生局建議民眾於接種後在接種單位或附近稍做休息,觀察至少30分鐘,無恙後再離開。接種後如有特殊不良反應,應儘速就醫。此外,流感疫苗一般於接種後2週才能達到充足的保護力。在流感流行季節,兩種疫苗若於同時接種,將能更有效預防流感併發症的發生,且中央已補助診察費,則不需另予收取診察費,如僅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民眾則需自付掛號及診察等注射費用。若有以下六項接種禁忌者,則不予接種或延後接種流感疫苗:已知對「蛋」之蛋白質(Egg-protein)或疫苗其他成份過敏者不予接種年齡6個月以下者不予接種過去注射曾經發生不良反應者不予接種其他經醫師評估不適合接種者不予接種發燒或急性疾病患者,宜予延後接種懷孕者是否接種由醫師評估。第一階段流感疫苗免費接種對象包括:( 1) 65歲以上長者(民國32年12月31日前(含)出生)、(2) 居住於養護機構住民、(3)  罕見疾病患者、(4) 出生年滿6個月以上3歲以下(94年10月1日至97年4月30日出生)之幼兒、(5) 97學年度第一學期註冊為國小一、二、三、四年級之學童、(6) 醫事及衛生等單位之防疫相關人員、(7) 禽畜養殖等相關行業人員、動物園工作人員及動物防疫人員、(8) 健保IC卡內註記為重大傷病或領有重大傷病證明卡者。衛生局提醒符合第一階段接種條件之民眾,務必把握免費流感疫苗接種機會,於10月1日起即可攜帶相關證件(身分證、健保IC卡,罕見疾病者請攜帶罕見疾病證明或重大傷病卡或診斷證明書)至北市合約醫療院所進行接種,另國小一至四年級學童將由市立聯合醫院到校設站接種。有關97年度流感疫苗接種與肺炎鏈球菌疫苗接種相關資訊,包括臺北巿97年度兩種疫苗合約醫療院所、接種須知等,為便於民眾查詢,皆已公布於衛生局網站(http://www.health.gov.tw)「主題專區--流感資訊」,民眾亦可於疾病管制局-流感防治網 (網址:http://flu.cdc.gov.tw/index.asp) 逕行查詢;或是撥打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或電洽臺北市十二區健康服務中心,將有專人說明。

牙痛斷斷續續?!當心是三叉神經作祟

牙痛斷斷續續?!當心是三叉神經作祟

一位40歲的中年女性左臉反覆抽痛已一個多月,像電鑽在鑽,痛到她說不出話來,連吃東西也會引發劇痛,這種劇痛有時會痛一個多鐘頭,嚴重的影響到日常生活,令她十分難受;原以為是牙痛曾服用止痛藥、求助牙科醫師,但左臉疼痛仍未改善,經牙科醫師的建議才至神經科門診就醫。經檢查並無明顯的神經學症狀,疼痛位於左側下頷處,醫師診斷為「三叉神經痛」。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神經內科郭璨銘醫師表示,「三叉神經痛」是一種出現在臉上嚴重、重覆的疼痛,是因為它出現在臉上三叉神經所分布的區域而命名的,主要特徵為突然劇烈、尖銳、刀割、撕裂或燒灼般的劇痛,某些日常生活的動作如吃飯、洗臉、刮鬍子、抽煙、說話及刷牙時會引發疼痛。三叉神經痛的致病原因有85%是三叉神經的根部被彎曲的血管壓迫所引起的,其他病因如腦幹腫瘤、血管畸型、動脈瘤、帶狀皰疹、多發性硬化症等,也會引起類似三叉神經痛的症狀。郭醫師指出,三叉神經痛被誤認為牙痛的例子時常會發生,醫療界甚至有個笑話說,「全美國一年有一萬顆牙齒因三叉神經痛被誤診而拔除」。由於因為我們口腔內的感覺(包含牙齒在內)是由三叉神經來傳導,所以常被誤認為牙痛。如何區別三叉神經痛與牙痛?有個簡單的方法就是依照臉痛與否以及疼痛的持續性來判別,通常三叉神經痛會伴隨臉皮疼痛,且疼痛為陣發性;而牙痛不會伴隨臉皮疼痛,且疼痛較為持續性。三叉神經痛的治療方法,可用藥物控制,對藥物反應不佳的病患則可以考慮手術治療,方法包括阻斷三叉神經傳導及減壓手術等。郭璨銘醫師表示,減壓手術也是治本之方法,目的就是隔開壓迫三叉神經根部的血管,去除神經短路,效果達90%以上。治療的方式各有其利弊得失,應與就診的醫師討論後再選擇治療方式。另外,對於三叉神經痛應該要有基本的認識,才不會誤認牙痛而病急亂投醫,甚至拔了寶貴的牙齒,得不償失。

擺脫老煙槍 藥物輔助成功率高

擺脫老煙槍 藥物輔助成功率高

香菸存在人類的生活已經有很長的歷史,早在公元前一世紀的記載,人類就開始使用菸草了。在當時人們使用菸草有吸煙、嚼煙甚至菸草肛塞,隨著時代演進,菸草從人類當成玩賞植物進而成為大量種植的經濟作物。台灣接觸菸草可追朔1575年時西班牙人將菸草運到菲律賓種植,中國福建的航運人員將菸草從呂宋島傳至中國,爾後台灣經常成為中途轉運站而接觸菸草。目前為止,吸煙人口在全球屢創新高,吸煙對人體的危害也幾經醫學報導證實,戒菸和創造無菸環境已是不可擋的全民運動。所有癌症死亡人口中,為恭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湯夢彬醫師指出,約有30% 和抽菸有關,雖然大部分的致癌物是燃燒以後產生的,但無煙菸草仍然會導致口腔癌和胰臟癌。肺癌是最早被發現與吸煙相關的癌症,現在也證實所有細胞種類肺癌都與香菸有關。但是不同的器官對香菸有不同的反應,例如子宮頸癌中主要的鱗狀細胞癌與吸煙有關,其他種類則沒有相關。根據2004年一份研究指出,與吸煙有關的癌症有:肺癌、肝癌、大腸直腸癌、膽囊癌、腎上腺癌、小腸癌、鼻竇癌、睪丸癌…等。不少的吸煙族群有喜好淡菸的迷思,認為香菸內的焦油量低對身體的傷害小,不過依據Cancer Prevention study II大型研究的結果,低焦油(8-14mg)或極低焦油(<8mg)的菸,與中度焦油的菸(15-21mg)相比,並不能減少肺癌發生的機率,市面上也很少有高焦油的菸。當吸煙族享用淡菸時,會增加吸入深度、停留肺部時間等來維持對尼古丁的依賴,最終造成有害物質比預期的吸收量高很多。吸菸除了增加癌症的機會外,亦會造成身體其他面的病變。湯醫師強調,目前已明顯證實心臟病、腦血管疾病、粥狀動脈硬化、肺部疾病等與吸煙有相關,吸煙也會增加糖尿病、格雷氏症、不孕症、男性勃起障礙、乾癬、消化性潰瘍、骨質疏鬆症、白內障、口腔癌、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等的發生率或嚴重度。針對戒菸有不少理論在討論其行為科學,綜觀改變的階段可分為:1. 懵懂期:未來六個月不考慮戒菸。2. 沉思期:未來六個月內考慮戒菸。3. 準備期:計畫一個月內要戒菸。4. 行動期:已戒菸,尚不滿六個月。5. 維持期:已戒菸超過六個月。6. 終止期:永久戒除吸煙。一般吸煙民眾若未進入沉思期或準備期,規勸戒菸的成效是很差的,主要還是衛教的宣導能夠讓吸煙人口有趨動力去戒菸,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戒菸是不容易的,吸煙族群對尼古丁的依賴常常是不斷增加,以意志力來對抗尼古丁戒斷的戒菸合併症成功的人實在不多,以藥物輔助戒菸是目前能夠增加成功率的方法之一。湯夢彬醫師表示,目前戒菸的藥物可簡單的分類為:■ 尼古丁替代療法(NRT):如嚼錠(口香糖)、貼片、鼻噴劑、吸入劑等。使用尼古丁嚼片要定時給予,比有需要時給予有效,但偶有苦味、氣脹等副作用。尼古丁貼片在身體同一個部位上使用要間隔七天以上,以減輕皮膚過敏機會,少數人使用貼片會有睡眠障礙的問題,可試著在睡前撕下貼片來改善。但心臟病患者是使用尼古丁替代療法的禁忌,還有孕婦若要使用尼古丁替代療法則要在醫師的指導下進行,以免造成胎兒畸形。■ 非尼古丁藥物:如bupropion、varenicline、clonidine、nortryptline。Bupropion是美國FDA於1997年通過的第一種口服戒菸藥,根據其藥物的作用機轉,特別適用於憂鬱症病史,及害怕肥胖的病人。醫學研究指出尼古丁貼片與口服bupropion共用,效果比單一使用其一種方法來的好。睡眠障礙亦是常見的副作用之一。目前第一線的戒菸治療是尼古丁替代療法和口服bupropion,使用藥物加上對菸害認知的意志力,能使戒菸效果達到最高境界。湯醫師鼓勵吸煙族群,不要太早認定戒菸一定會失敗,長期吸菸導致對尼古丁的依賴,的確很難說戒就戒,倘若自己對菸害的認知有進入沉思期或準備期,就去尋求家庭醫師或胸腔科醫師的協助,成功戒菸就不是夢想。

《醫點通》何謂「社區特別門診」?

《醫點通》何謂「社區特別門診」?

什麼是「社區特別門診」?高雄立市凱旋醫院社區復健中心-夏榮輝醫師表示,為了精神疾病患者重返社會時,所面臨到的就業問題,特別開設「社區特別門診」,服務內容就是針對高屏地區精神疾病患者的生涯規劃作探索,探索患者們的復健潛能、就業能力與未來工作安置前景。根據「精神衛生法」第六條定義社區復健治療:「係指為協助病人逐步適應社會生活,於社區中提供病人有關工作能力、工作態度、社交技巧、日常生活處理能力等之復健治療」協助對象為在醫院或社區中,需要長期且持續照顧與復健的慢性精障者。夏醫師指出,「社區特別門診」就是幫有工作意願卻不知如何找工作的患者提供協助。「社區特別門診」由精障者、家屬、醫師與職能治療師等人,針對精障者的職業性向、工作能力與其對未來生活的期待共同討論。評估患者目前生活功能、職能角色型態與患者症狀影響復健的程度作為轉介的依據。轉介機構主要分為三大類型:1. 一般性職業訓練機構或就業市場:如「高雄市勞工局訓練就業中心」、「高雄市勞工局就業服務站(楠梓、左營、前金、三民、前鎮、旗津站)」或「民間建教合作訓練班」等,提供職業訓練與就業服務。2. 庇護性職業訓練機構或就業服務機構:如「高雄市勞工局博愛職業技能訓練中心」、「高雄市勞工局身心障礙者就業開發中心」等,輔導精障者外出就業、回歸就業市場成為社會中具生產力的ㄧ員。3. 庇護性工作訓練:如「高雄市立凱旋醫院附設社區復健中心」、「高雄市立凱旋醫院大寮百合園區附設社區復健中心」等,提供社交技巧訓練,工作態度、習性、技巧訓練與獨立生活訓練等。訓練職種包括餐點飲料類、實習商店、環保類、洗車類、加工類、農園藝類、工作助理等類別。夏榮輝醫師強調,「社區特別門診」會依據精障者的現況,為精神疾病患者的就業規劃做專業諮詢,及說明相關就業資源,協助精障者進入職場或重返職場,充分發揮所長,邁向獨立自主,重新增添生活中的色彩。

避免多重性伴侶 降低感染病毒HPV

避免多重性伴侶 降低感染病毒HPV

在擔任台灣婦產科身心醫學會理事長之前,有四年的時間我是台灣性教育協會的理事長,長久以來,我對性教育一直保持關心的態度。大家恐怕不一定知道,造成子宮頸癌的病毒HPV,九成九是由性行為感染。女孩18 歲以前,子宮頸發育還沒有完全,比較不容易對病毒產生抵抗力,因此避免太早發生性行為,並且避免多重性伴侶是降低感染最好的方法。但是要做到這兩點並不容易,因為現在觀念開放,初次性行為的年齡逐年降低,而每一個戀愛的對象都會說他是真誠的,至於轉過身會不會劈腿就無法知道了。新世代「性行為調查」的三點結論當然外在因素的改變也很重要。我們學會針對年輕人性行為做調查,對象是13 到25歲青少年,男女各半,在1068 位接受訪問的對象中我們發現三個結論,第一是隨著新世代的的出現,第一次性行為發生的時間越來越早;第二是父母的認知跟年輕人實際性行為有很大的落差;第三是交往的進程不按牌理出牌,從認識到上壘,壘包跟壘包之間的距離越來越短,越跑也越快;年齡層越低,發展得越快,甚至有直接跳過去,直奔本壘的現象。如果發生性行為的年齡層一直降低,性的觀念持續開放,那麼我們對於HPV的警戒就要更加提升。注意的方法,一方面是要多留意多了解所交往的對象,另一方面是例行的抹片檢查不要忘掉;如果檢查報告出現異常,就要根據醫生指示做後續的檢測處置。「第一個可以預防癌症發生的疫苗」在HPV 病毒侵襲下,幸運的是2006 年6 月8 日,美國FDA 正式核准預防子宮頸癌的疫苗上市,接下來歐盟和其他先進國家也可能陸續跟進,台灣相信也不會例外,人類因此進入一個新的世紀。過去疫苗都只能預防感染性疾病,這個疫苗也是在預防感染性疾病,但是HPV 感染會造成子宮頸癌,所以意義上就變成是「第一支可以預防癌症發生的疫苗」。這種情況跟肝病防治一樣,阻絕了肝炎,就減少了後續肝硬化、肝癌的可能,大家只要想想肝病防治,經過施打疫苗所帶來的成效,就可以想像目前臺灣每年6000位子宮頸癌患者,接近1000 的死亡人數,在疫苗施打之後,會讓人有什麼樣的期待了。對於菜花,疫苗也有預防功能剛剛通過的四價疫苗,臨床證實可以100%預防第16、18 型HPV 引起的子宮頸病變,而七成的子宮頸癌是這兩型病毒所引起。這疫苗對於會引起菜花的第6、11 型HPV 也有預防功能。每個人終其一生,可能有七、八成機率會感染HPV,這些人中間有80﹪是暫時性感染,只有20﹪是持續性感染,持續性感染的患者中才會有部份發展成癌前病變或子宮頸癌。以前衛教宣導防制HPV 的感染及子宮頸癌,呼籲男士要戴保險套(但是有些地方還是遮不住);呼籲女性可以做抹片檢查(但是這只能降低子宮頸癌或癌前病變,不能預防HPV 感染);要求終身單一性伴侶(這已經快要變成神話了);在以上三者都不容易完全阻絕HPV 的情況下,如今疫苗的出現,無疑是最容易做到的一種預防感染方式。

解出血便?!預防大腸癌 最好每年定期篩檢

解出血便?!預防大腸癌 最好每年定期篩檢

大腸癌,以往都被認定是歐美西方人的疾病,但這幾年來,台灣大腸癌罹患人數節節昇高,已經超越胃癌。根據衛生署統計,台灣地區癌症死亡人數,大腸直腸癌分別各佔男、女癌症第三大原因,僅次於肝癌和肺癌。隨著國人飲食方式,越來越接近西方飲食,缺乏纖維素攝取,大腸癌也將越來越多,更不容我們輕忽。臺安醫院一般內科蔡青岩醫師表示,大腸癌患者依據腫瘤發生部位不同,各有不同的表現。比方說,左側大腸癌常會排便習慣改變、突然間便祕、解出的糞便變細,或便祕腹瀉交替、解出血便、腸阻塞。如果腫瘤接近肛門,可有解不乾淨、裡急後重感;對於右側大腸癌患者,並不會出現阻塞症狀,多以貧血、腹部腫塊、腹痛表現。如果出現上述症狀,建議患者還是先拜訪腸胃科醫師,評估是否須要進一步檢查。對於完全沒有症狀的人,就必須靠篩檢。蔡青岩醫師指出,大腸癌篩檢方式依據發生的危險機率,分為一般危險群和高危險群,其定義如下:一般危險群:汎指五十歲以上民眾。高危險群包括:家族史中有人罹患大腸癌或有人於六十歲前發現有腺瘤,即腺體型息肉。過去曾罹患大腸息肉、大腸癌、乳癌、卵巢癌、子宮癌病人。炎性大腸炎患者。多發性腺體型息肉症候群。多發性幼年性息肉患者。非息肉型遺傳性大腸癌家族。針對一般危險群,篩檢建議:每年糞便潛血檢驗,若為陽性反應則必須接受大腸鏡檢或大腸鋇劑攝影+乙狀結腸鏡檢。每五年接受乙狀結腸鏡檢,如發現息肉且經切片證實為腺體型息肉,或發現超過一公分之息肉,均必須再接受大腸鏡將全部大腸檢查。或結合1與2,每年糞便潛血檢驗+乙狀結腸鏡檢。蔡醫師強調,對於高危險群中1.家族史,特別是兄弟姐妹、父母、子女中,有人於五十五歲前即有大腸癌,或有人於六十歲前有腺瘤者,更須確實篩檢,建議於四十歲時開始檢查,方式如同一般危險群建議,其餘高危險群各有不同建議。大腸癌是一種生長較為緩慢的惡性腫瘤,對於各種治療,均有不錯效果。較早期大腸癌治療,預後五年存活率常可達八成以上,因此更值得早期篩檢。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改善經前症候群 吃巧克力能找回好心情?!

改善經前症候群 吃巧克力能找回好心情?!

很多年輕女性在月經來之前或情緒不好時,會想吃巧克力、糖果(黑糖)或是麵包,你知道為什麼嗎?這是因為大腦裡需要一些血清素或多巴胺與腎上腺素,而甜食或高澱粉食物,可以快速滿足這個需求。這是個頗為複雜的機制,但值得你進一步了解。首先,我們知道色氨酸(Tryptophan)是大腦中血清素的重要來源,而血清素會使人心情愉悅。酪氨酸(Tyrosine)是大腦中多巴胺與腎上腺素的來源,使人精神振奮。如果月經快來或身體飢餓時,身體會特別需要這些氨基酸(色氨酸與酪氨酸),應該吃高蛋白食物才對,但是,為何吃巧克力可以快速滿足呢?巧克力屬於高糖零食,並不含氨基酸啊?高糖和高澱粉食物,可以令人快速愉悅的原因,是因為吃下去後,會使胰島素快速增加,而胰島素會使酪氨酸與苯丙氨酸在血中濃度降低,使色氨酸在競爭上處於優勢,很快進入細胞中轉換成血清素,進入腦中,使人有愉悅感。所以,身體內的色氨酸的濃度依然很低,但卻達到增加血清素的目的。這種吃甜食或麵包會使人快樂並不是治本的方法,而且養成習慣後會愈演愈烈。打個比喻,就好像銀行帳戶裡沒錢、向別人借錢吃飯一樣,老是這樣並不是辦法,應該努力去賺錢才對。很多年輕人身體很瘦、沒長什麼肉,但卻喜歡吃甜食或精製澱粉,也是這個道理。支鏈氨基酸(Branched-Chain Amino Acids, BCAA)包括白氨酸(Leucine)、異白氨酸(Isoleucine)、纈氨酸(Valine)。這三種氨基酸是要讓肌肉有力氣和長大的重要原料,但是如果吃甜食,會使胰島素迅速增加,如此會使這三種支鏈氨基酸在肌肉中的濃度與利用程度快速降低五○%至六○%。於是,喜歡吃甜食的年輕人,吃了甜食心情會不錯,但是身上的肌肉卻容易發育不良,很多人皮包骨沒什麼肉,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要徹底根治經前症候群、血糖不穩引起的情緒不穩、季節性的憂鬱症、以及瘦弱的人想長肌肉,我不建議用吃甜食的方法來快速滿足,而是必須平時注意蛋白質的攝取,不論是三餐或零食,都要有一定比例的蛋白質(約二○%至三○%),這才是最健康的方法。(文案擷取自『吃錯了,當然會生病!』一書,由新自然主義發行。)

「市民健康卡」集點換取健康服務

「市民健康卡」集點換取健康服務

為建立臺北市民健康生活型態,提醒市民重視及加強個人健康管理,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特別於96年7月推行「市民健康卡」集點政策,鼓勵市民「多用健康卡、少用健保卡」。為擴大服務市民,97年度新增「市民健康卡」服務項目,希望提供更多元可近性服務,促進民眾自我健康管理之行動,以預防疾病發生。新增服務包含:每集2點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16個院外門診部就醫,可免「門診掛號費」1次,且不受次數限制,同時邀請臺北市立關渡醫院、萬芳醫院一同加入提供「市民健康卡」集點後健康檢查服務等。同時結合捷運公司及市立聯合醫院的合作,更進一步將「市民健康卡」結合悠遊卡,使「市民健康卡」除了具備集點及換取健康服務功能外,更具有搭捷運、看診批價的便利性,只要「人手一卡,就能悠遊自在,成為健康好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首先推出中西醫聯合門診,由中西醫相關專科醫師針對特定疾病共同診療,使市民朋友享有「一次就醫、雙重服務」的便利性,該院更率先引進悠遊卡繳費功能,未來民眾在林森(中醫)院區各診間看診後,可以直接在診間持悠遊卡完成批價作業,再到專屬櫃臺領取收據及領藥,可減少市民等候批價繳費的時間。

疑似食用三聚氰胺民眾 市醫就診篩檢結果通報

疑似食用三聚氰胺民眾 市醫就診篩檢結果通報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接受疑似食用三聚氰胺污染奶粉及奶製品民眾門診就醫計畫,9月29日就診人數:泌尿科14人、小兒科13人;一歲以下幼兒腎臟病變篩檢人數2人。截至9月29日午夜12時止,累計就診人數:泌尿科374人、小兒科239人;一歲以下幼兒腎臟病變篩檢人數20人。診察結果為腎結石者,新增人數0人,累計人數16人,包括泌尿科14人、小兒科1人;一歲以下幼兒腎臟病變篩檢1人。有疑慮的民眾,可撥打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8888(外縣市請撥02-2192-6068),由專人為您服務。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