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治療新選擇 二代ALK肺癌新藥問世

治療新選擇 二代ALK肺癌新藥問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中市一名60歲老婦人,7年前因背部、大腿骨頭痠痛難耐,至骨科就診後竟發現其肺部左下葉有一顆將近5公分大的腫瘤,經進一步檢查後,確診為ALK陽性型肺癌。而後,該老婦選擇了標靶治療做為療程,在第一線治療失敗後,老婦服用舊型第二代ALK抑制劑,然歷程七、八月後,即出現治療抗藥性。所幸,第二線ALK型肺癌標靶藥物中已有新型第二代藥物問世,過往的限制也終於突破。針對接受第一代口服ALK抑制劑無效後的患者,新型第二代口服ALK抑制劑,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延長至16.7個月,整體存活期可以延長至34.1個月,且對腦轉移的患者也有相當高的顱內反應率。肺癌二線治療曙光 最新的第二代口服ALK抑制劑有望高效控制腫瘤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副主任夏德椿醫師指出,肺癌是沉默的殺手,因初期症狀不明顯,患者容易忽略;當患者查覺到病症時,往往已是肺癌局部晚期或已發生癌細胞轉移。此外,因其腦轉移機率高且惡化容易,其致死率在近十年來,也一直穩居癌症死亡之首。我國約有九成患者屬非小細胞肺癌,約佔所有肺癌患者九成。此外,肺癌分為多種基因型,其中EGFR陽性約佔半數,ALK陽性約佔4-6%仍不可輕忽。若確診為ALK陽性肺癌患者也不用灰心,隨醫療科技發展,今日第二線的標靶藥物中,已有新型第二代口服ALK抑制劑問世。根據大型臨床試驗結果統計,第一代口服ALK抑制劑治療失敗後,患者採用新型第二代口服ALK抑制劑後,其疾病控制時間可達16.7個月以上,整體存活期也可以延長至34.1個月。針對肺癌患者常發生的腦轉移,新型第二代ALK抑制劑亦有高達67%的顱內反應率,有望延長腦轉移患者無疾病惡化存活期達18.4個月。 患者應與醫師討論用藥情況 一同量身訂定肺癌療程夏德椿醫師解釋,今日臨床上的治療武器日益多元,除了考量單一藥物的療效外,是否能讓患者持續接受不同標靶藥物治療也是關鍵。醫師已可依據患者的情況,為其制定個人化療程,雖然不能保證每名患者都能對藥物有反應,但只要確定了患者突變的基因型,就可以為其規劃標靶治療療程,一旦患者對藥效有反應,治療效果就會很快展現。夏德椿醫師表示,如今治療方式進展快速,患者千萬不要放棄任何治療機會。鼓勵民眾積極接受肺癌治療,若發生治療抗藥性也無須害怕,第二線治療也突破過往限制,仍可提供高成效的治療,肺癌治療的戰線也有望延續至第三線治療。

吃東西狂吐變紙片人 竟罕見腸阻塞

吃東西狂吐變紙片人 竟罕見腸阻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一名19歲的女大生一年多前開始無法正常進食,常常吃一點東西就覺得飽,最後甚至吃東西就有噁吐感,體重從59公斤降到42公斤,家人擔心她是壓力太大,陪同至身心科求診,醫師排除心理因素造成的身心症後,高度懷疑可能是罕見的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引起,會診一般外科確診後,女大生接受3D微創腹腔鏡十二指腸空腸吻合手術治療,術後狀況恢復良好,逐漸恢復以前的食量,又可以吃愛吃的美食了。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 嚴重會吐膽汁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一般外科醫師古君平表示,主動脈與上腸繫膜動脈的夾角正常人約為45度到60度,這名患者的夾角只有約11度,距離縮短而壓迫到由兩動脈間通過的十二指腸,會造成十二指腸阻塞及急性胃擴張的症狀。大部分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與後腹腔脂肪或結締組織流失有關,常見原因如癌症、嚴重外傷、營養吸收不良症或是神經性厭食症等,因病而變得太瘦,脂肪消失,使得腸子被血管夾住;另外也有解剖位置異常,使得十二指腸懸吊太高或上腸繫膜動脈起源處過低,都增加十二指腸被夾住的機會。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罕見,發生率約0.013~0.3%,好發於10~39歲女性。輕度患者吃的少就有飽脹感;嚴重時會吐出膽汁胃液、體重下降等。治療上仍以保守療法為主,約可得到八成的成功率。醫師通常先以保守療法,若有噁心嘔吐明顯者,則以靜脈補充液體及電解質,或以鼻腸管灌食及全靜脈營養支持,若以上治療都無法改善或不願拖長病程時,就需考慮手術治療。一口飯至少嚼30下 少吃重鹹至於如何保養健康的腸胃,古君平醫師建議:1.吃飯時細嚼慢嚥,一口飯至少咀嚼20~30下。2.均衡飲食多吃蔬菜,減少攝取太鹹太辣的食物。3.可以吃一些腸道益生菌幫助消化。

路跑男孩車禍險截肢 顯微術救回左腳

路跑男孩車禍險截肢 顯微術救回左腳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差點讓一名熱愛路跑的年輕人截肢,在醫護團隊搶救下,讓他得以繼續走人生道路。這名30歲的男患者者,在上班途中車禍,造成左腳粉碎性骨折,腳內部整個大面積撕裂傷並深可見骨,救護車送至鄰近醫院,醫師診視後表示需要截肢,家屬希望能保住腳,經轉院手術終免於截肢命運。努力復健 盼重新感受跑步快感童綜合醫院整形外科蔡穎瀚醫師表示,確認患者受傷部位深層仍有微弱的血流及神經反應,先安排清創手術與高壓氧治療後,再進行精密顯微血管皮瓣重建手術,取下右大腿外側的皮瓣(包含皮膚、肌肉與血管等),然後將取下的皮瓣縫補在撕裂的左腳傷口上,藉由顯微鏡仔細地接合血管、神經,手術歷時約6小時才完成。術後確認皮瓣手術部位血液循環良好,再由骨科醫師黃清順進行脛骨復位固定手術,患者住院40多天後出院休養,並展開復健,目前出院一個多月,已經能用助行器行走,期盼能再穿上慢跑鞋感受跑步與流汗的快樂。取自身皮瓣縫補重建部位蔡穎瀚醫師指出,皮瓣是指患者身上某部分的組織連同供應組織的血管神經,將其取出後再將其皮瓣縫補至患者需要重建的部位,手術需要藉由顯微鏡來進行血管與神經接合,術後護理完善讓血液循環良好,即能重建壞死的受傷部位,避免截肢的發生。

子宮頸閉鎖不全 此術胎兒存活率9成

子宮頸閉鎖不全 此術胎兒存活率9成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一名31歲女性妊娠23周時陰道出血,經超音波檢查發現子宮頸擴張,內診發現子宮頸開了一指幅,該名女性接受子宮頸環紮術,於妊娠35周拆除子宮頸縫線, 36周順產下一名男嬰。子宮頸閉鎖不全是導致第二孕期早產最常見的原因。當子宮頸被撐開時,通常都是無痛性的擴張,有時會有少量的陰道出血伴隨腹部悶痛的感覺,但大部分的孕婦並不會有特殊的症狀,孕婦通常開始陰道出血或陣痛,就醫才發現子宮頸打開2到3公分,甚至全開而造成流產。子宮頸閉鎖不全7個危險因子郭綜合醫院婦產科醫師黃閔暄表示,一般婦女的子宮頸在平常與懷孕期間幾乎是閉鎖狀態,直到懷孕足月進入產程,子宮頸變短,並隨著子宮收縮,子宮頸漸漸擴張,才讓胎兒通過子宮頸。若孕婦於未足月時,子宮頸口在無任何子宮收縮的症狀下時就自發性擴張,使得羊膜掉入陰道中,導致破水、胎兒產出稱為子宮頸閉鎖不全。子宮頸閉鎖不全的危險因子有以下幾點:1.有子宮頸閉鎖不全早產病史2.先天子宮異常(如雙角子宮、單角子宮、縱隔子宮)3.先天性子宮頸長度過短4.有特殊手術史(子宮頸病變曾做過手術、多次子宮頸擴張術或人工流產)5.前一胎生產時造成子宮頸裂傷6.多胞胎及羊水過多7.母親服用DES己烯雌酚避孕藥,造成生殖道異常。當子宮頸被撐開時,通常都是無痛性的擴張,有時會有少量的陰道出血伴隨腹部悶痛的感覺,但大部分的孕婦並不會有特殊的症狀。如何診斷子宮頸閉鎖不全?*懷孕史:在第二孕期間(妊娠12至28周),連續兩次以上發生自發性早產。*超音波:之前有一次於第二孕期間自發性早產,之後在妊娠24周前,經超音波發現子宮頸長度小於2.5公分。*內診檢查:子宮頸變薄併有擴張情形。黃閔暄醫師建議接受子宮頸環紮術(也就是子宮頸縫合術),手術時於陰道有限的空間中,使用不可吸收縫線將子宮頸做環形縫合,手術時間約30分鐘至1小時不等。另外搭配使用子宮縮抑制劑抑制子宮收縮。之後於妊娠36至38周再將子宮頸縫線拆除;總體胎兒存活率可達8成至9成。子宮頸閉鎖不全可以預防嗎?在下一胎懷孕12至16周時可接受預防性子宮頸環紮術,並搭配補充黃體素。懷孕期間接受經陰道超音波測量子宮頸長度,查看子宮頸內口情況。並且應多休息、少提重物,如此才能再次擁有健康的小孩。

玫瑰鹽較健康?國健署揭隱藏危機

玫瑰鹽較健康?國健署揭隱藏危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碘是人體重要的營養素,是合成甲狀腺素的物質,幫助新陳代謝等生理機制,攝取足夠的碘可以預防甲狀腺腫大。為了避免甲狀腺腫大的問題,政府於民國60年代實施家用食鹽的碘強化政策,因為我們的食鹽攝取量十分穩定,因此利用攝取食鹽的同時來攝取到碘,讓台灣民眾遠離甲狀腺腫大的問題。長期吃玫瑰鹽 碘攝取不足然而,因為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鹽品開放進口,但這些鹽品並不全然都有碘強化,且消費者會認為玫瑰鹽、海鹽等進口鹽比較時尚或健康,進而選購這些沒有添加碘的鹽品。國健署指出,在近年來的數起調查中發現,民眾開始有碘攝取不足的狀況。由於過去發生甲狀腺腫大的問題十分普遍,民眾可能認為碘缺乏只與甲狀腺腫大有關,但這並不是正確的認知,因為碘是合成甲狀腺素不可或缺的營養素,而甲狀腺素參與許多生理作用,包含新陳代謝、神經發育等。孕婦缺碘 胎兒恐智力不足尤其是育齡婦女,一旦懷孕會讓身體的碘需求量大增,若依照現行的攝取狀況,可能會發生碘不足的現象,不只會造成孕婦自身的新陳代謝低落,還有可能造成胎兒的發育遲緩,嚴重者會產生稱為「呆小症」的先天性碘缺乏症,出現智力不足等症狀,因此碘的攝取並不全然只為了預防甲狀腺腫大的問題。除了碘鹽以外,民眾也常認為海帶、海菜、紫菜等的碘含量豐富,可以做為良好的來源,但實際上海帶碘含量的多寡差異極大,且過度依賴海帶可能會造成碘攝取過多的問題,因此還是建議民眾要以碘鹽做為主要的碘來源,購買鹽品時要認明「碘鹽」,才能攝取足夠的碘,以免造成碘缺乏的危害。

在家上班易分心?5法則助提高效率

在家上班易分心?5法則助提高效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防疫期間越來越多公司實施在家上班,對許多人來說,舒適的居家環境是效率殺手,動不動就容易分心,5大法則助你全面提升高效率,照著做就能準時下班。1.營造辦公空間家中過多抱枕容易使人昏昏欲睡,而第一要務,就是打造一個辦公室,放置合適的家具、助於集中注意力的小物,也要避免有家人、室友、寵物干擾,也可以放一些背景音樂營造工作環境氛圍。2.別穿得太邋遢既然不用去公司,當然不需大費周章化妝,但職業心理學家Suzy Dale建議維持良好習慣,「雖然穿睡衣很舒服,但不能使你保持正確的思維。」可以選擇休閒服飾或襯衫,也請盡量在9點半前吃完早餐、穿好衣服。3.保持與同事聯繫即使在家工作可以遠離那些討人厭的同事,但千萬別低估與人聯繫的重要性。因為在家工作容易被FB、IG等社群軟體分散注意力,職業心理學家Suzy Dale表示可以常常與同事互動、寫Email或打電話,或互相監督工作進度,也要記住老闆可能在監視著你,以維持與在公司時同樣的效率。4.設定待辦事項與時間因為沒有同事在周遭,想必你不時會看一下Youtube、滑一下IG,這些瑣碎時間累積起來都很可觀,從一天開始工作前,就明確列出今日待辦事項與預計完成的時間,完成每一項後可以短暫休息一下,站起來伸展或呼吸新鮮空氣,有助於集中注意力。5.遠離零食誘惑在家工作好處之一,就是不需要遵從午餐及午休時間,但也因此養成吃零食的壞習慣,保持良好飲食習慣對生產力很重要,建議在書桌旁邊放點水果、維持三餐進食,其他時間就別再跑廚房、好好工作吧!

偏方治子宮內膜異位 囊腫竟增大2倍

偏方治子宮內膜異位 囊腫竟增大2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0歲未婚的小周,三個月前因經痛難耐到婦產科就診,經檢查卵巢內有一顆4公分的巧克力囊腫,並合併有子宮腺肌症和肌瘤,不料日前回醫院追蹤,發現囊腫在短短三個月內竟暴增到8公分!醫師詢問後,小周才坦承這段期間並沒有服用醫師開立的藥物,反而自行尋求偏方治療,不僅經痛症狀沒好轉,還加速囊腫長大的速度,錯過了黃金治療時間,只能接受手術治療。別輕忽經痛 把握黃金治療期萬芳醫院婦產部王樂明醫師表示,子宮內膜異位症是生育年齡女性常見的疾病,最常見的症狀就是經痛,門診常碰到經痛患者長期依賴止痛藥,最後止痛效果不佳,疼痛難耐才就醫,錯過最佳治療時間。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容易造成腸胃不適,從輕微的消化不良、胃痛,到嚴重的胃潰瘍、胃腸道出血。提醒習慣使用止痛藥的經痛患者,若發現使用頻率變高或止痛效果變差,應儘快至婦產科尋求治療。王樂明醫師指出,子宮內膜異位症是一種與荷爾蒙相關的疾病,持續影響女性直到更年期,因此須將子宮內膜異位症視為「慢性疾病」來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好發於25-40歲女性,考量到患者仍有生育需求,國際治療指引建議先以藥物治療,除非病灶過大、懷疑惡性腫瘤或藥物治療沒有改善時,才會採取手術治療。不過手術治療並非一勞永逸,5年內近七成患者會復發,建議手術後搭配新型口服黃體素治療,服用2年復發率趨近於零。新型口服黃體素 治療新趨勢王樂明醫師補充說明,過去口服藥物常使用雄性素類藥物治療,但容易產生體重增加、皮膚出油等副作用,導致患者排斥服用而影響治療效果。目前新型的口服黃體素副作用較輕微,患者接受度高,大幅改善經痛問題,成為子宮內膜異位症患者的治療新選擇。(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天天戴口罩6小時 當心酒糟肌惡化

天天戴口罩6小時 當心酒糟肌惡化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67歲廖太太本身患有酒糟性皮膚炎,因新冠肺炎疫情延燒不止,她不敢鬆懈,除在家休息及用餐外,出門絕對要戴上口罩,且一戴就是5、6個小時。近日她因酒糟性皮膚炎引起的臉部泛紅、刺痛及乾癢等病症,較過往嚴重,就醫診斷是長時間戴口罩,使臉部肌膚長期處於空氣不流通、悶熱的狀態導致,經藥物治療後,廖太太的病情已獲控制。每半小時透氣1分鐘 避免上妝台北慈濟醫院皮膚科陳志斌醫師表示,酒糟性皮膚炎俗稱「酒糟肌」,好發於20至40歲女性,常見症狀有血管擴張、臉頰紅斑持續不退、反覆熱潮紅等,另可能合併乾燥脫屑、膿皰、刺癢等病癥。致病原因多種,個人先天體質及後天清潔習慣、免疫系統失調、皮膚蠕形蟎蟲、紫外線刺激、酒精等皆可能為惡化因子。長期戴口罩也會加劇原有的皮膚疾病,因口罩多以不織布材質為主,長期下來會對臉部肌膚形成接觸性的刺激,且因不透氣,汗水和熱氣停留在皮膚表層,使水份和油脂分泌失衡,再加上飛沫沾附於口罩內層,更易造成細菌滋生等問題。陳志斌醫師建議,應依照各地政府建議戴口罩時機配戴,視情況摘除口罩通風透氣,如戴30分鐘,取下休息1分鐘;盡量不要上妝,避免更容易出油、出汗,成為細菌溫床;防曬方面,可使用防曬係數SPF 30以內、PA系數較低的清爽型防曬,避免皮膚悶熱導致病情復發。濕疹患者 洗完手速擦乾塗護手霜針對患有手部濕疹的患者,陳志斌醫師提醒,部分民眾為求強力清潔及便利,會使用酒精消毒、洗手,但忽略其在揮發過程的瞬間,帶走皮膚角質層上的水分,破壞皮膚屏障,且搓洗動作也會帶走溶解的皮脂,造成皮膚乾裂等問題,建議手部濕疹嚴重的患者避免頻繁接觸水及酒精,應遵守洗手5步驟使用肥皂洗手,水溫切勿超過40度,洗後立即擦乾、塗抹護手霜。如出現乾癢、脫皮、裂傷,甚至長出小水珠,即是濕疹症狀發作,務必前往就醫,以免延誤診治。

傳益生菌可防疫 食藥署:無科學根據

傳益生菌可防疫 食藥署:無科學根據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從「多吃韭菜,可以預防武漢肺炎」、「多喝醋、煮沸的濃大蒜水可防疫」,各種治療武漢肺炎的偏方滿天飛,近日網路又流傳「聽說吃益生菌,可以預防武漢肺炎」。對此,食藥署澄清,益生菌屬食品,並無治療疾病效果。勿輕信也不要轉傳親友普洱茶、大蒜水、韭菜到蔥,疫情爆發以來,食藥署闢謠專區頁面幾乎被各種偏方塞爆,面對不時就冒出新謠言,食藥署不斷澄清,就怕民眾誤信。食藥署提醒,目前醫學研究針對武漢病毒的特性仍未完全了解,在沒有確切的科學實證下,民眾切勿輕信,也不要轉傳給親朋好友。衛生局也強調食品標示或廣告不可誇大或宣稱醫療功效,違反者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規定,最高可處500萬元罰鍰。聽信偏方恐延誤就醫時機食藥署在闢謠專區提到,益生菌屬食品,並無治療疾病的效果,若有身體不適情形,如發燒、咳嗽及流鼻涕等呼吸道症狀,應依循正規醫療管道醫治,配合醫囑治療,勿聽信偏方而延誤就醫時機,並請民眾遵循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的措施防疫。食藥署提醒,均衡飲食、適度規律運動及保持正常作息才是提升免疫力的不二法則。

推嬰兒車上下公車 這樣做才安全

推嬰兒車上下公車 這樣做才安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帶孩子出門,使用嬰兒推車最安全方便?!嬰兒車是北鼻出門最好的交通工具,但一不小心也可能成為意外傷害的導火線。推嬰兒車帶寶寶出門要注意哪些問題?上下公車、火車怎麼做最安全?快來看專家怎麼說! 推嬰兒車出門雖然是最方便、輕鬆的選擇,不過風險也不少,來看看哪些細節是推嬰兒車時應該注意的呢? 嬰兒車安不安全?盯「這5點」 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指出,挑選嬰兒車時應檢查是否有標準局核發的檢驗合格標章、收合過程是否安全、螺絲卡榫有無鬆脫、煞車功能是否正常以及是否有長條狀配件。可以快速收合的推車,很容易讓孩子夾傷;附手繩、綁帶等條狀配件容易捲入車輪或風扇,也不安全。此外,每個孩子的特質不一樣,有的孩子好動、有的孩子怕生,應該根據孩子的生活習性選擇適合的款式。 包包提袋 須放在推車下置物籃 使用推車前須確保每個卡榫都有鎖上,將包包及育兒用品放在下方的置物籃,避免吊掛在把手上;同時避免在遮陽罩及兩側扶桿吊掛長條狀物品。將孩子抱上車後應扣緊安全帶,隨時留意孩子的動態,防止孩子盤腿坐或觸碰車上機關。 許多人都會把嬰兒車當成購物車,在推車把手上掛滿提袋,這樣做很容易讓推車失去平衡,在轉彎或上下人行道時傾倒。 推嬰兒車過馬路 最好在側邊牽拉 林月琴表示,小嬰兒的脖子很軟,在崎嶇不平的路面推車,孩子的頭頸容易受傷。應該儘量走在平坦的路面;上人行道時將推車整個抬起、小心輕放,下人行道時轉身倒退,先將後輪抬起、放下,再用後輪為支點翹起前輪,慢慢往後滑動再放下。如需停留最好鎖緊車輪避免車子滑動。 過馬路時最好有兩個人一前一後跟著推車走。如果只有一個人,標準型推車應改從側邊牽拉;輕便型傘車可收起掛在臂彎,用另一隻手抱起孩子過馬路,無論在馬路或人行道,都應該避免讓孩子幫忙推推車。 搭公車停放無障礙座位 一定要鎖緊車輪 林月琴表示,推嬰兒車搭公車,低地板公車是相對安全的選擇。上公車以後可以直接推到無障礙座位鎖緊車輪,坐在旁照顧孩子。若搭乘一般公車,上車後先將推車收起放在安全處,再抱孩子到座位坐好;搭車時扣緊安全帶;下車時將車子推到門邊,轉身抓緊推車兩側抬起,再慢慢倒退走下階梯。 列車進站風速大 月台候車最好站在中間 到中長程目的地,通常需要搭火車或捷運。林月琴提醒,列車進站時風速較大,在月台候車時最好選擇中間或中間靠後的車廂位置,將車子推到安全的黃線區就定位鎖緊車輪,列車到站後再解鎖。 林月琴表示,小小孩開始會爬、會站以後活動力特別強,上車後一定要將孩子身上的安全帶繫緊。如果孩子容易怕生,可以將遮陽罩放下阻隔陌生人的視線。火車上下車的方式可比照公車。無論是搭捷運或是搭火車,到站前兩站就要開始慢慢移動到車門旁邊,以免推車卡在人群中增加風險。 上、下手扶梯 和前方行人保持距離 雖然嬰兒車一般不建議搭手扶梯,但難免還是會碰到電梯故障的時候,此時要怎麼做比較安全呢?林月琴表示,推嬰兒車上手扶梯應該與前方行人保持兩個階梯的距離,防止前面的人在出口處逗留阻礙推車前進。上手扶梯時順勢將推車推上階梯,先將前輪抵住接縫固定位置,再稍微抬高後輪讓推車保持平衡;下手扶梯時轉身抓緊推車握把慢慢倒退踏上階梯,將推車前輪抵住接縫固定位置,再稍微抬高後輪讓推車保持平衡。推嬰兒車搭手扶梯應避開人潮擁擠的時段,以免增加風險。 無論孩子的年齡在1歲以下或是1歲以上,單獨帶小小孩搭大眾交通工具都是一大挑戰。外出帶孩子搭車盡量不要獨自一人。另外,小小孩的體力不比成人,出門不要在外面逗留太久。就算孩子可以躺在推車上休息,也要控制時間。畢竟公共場所有各式各樣的病菌,環境也不如家中舒適,多多留意才能確保孩子的健康及安全。 (文章授權提供/嬰兒與母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