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深深法令紋 「線刀美容」整平無痕

深深法令紋 「線刀美容」整平無痕

法令紋在面相學裏是權與壽的象徵,是臉上最長也最明顯的紋路,而且還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加深加長,甚至一直延伸到下巴,可以算是臉部老化的指標之一。澄清醫院平等院區-整型外科魏經岳主任表示,在生理結構上,法令紋位置的皮膚與肌膜的緊密結合,一旦兩頰的脂肪墊下垂到了這個位置上方,便造成明顯的法令紋了。對愛美人士而言,早期並沒有直接的方式改善深陷的法令紋,過去最常使用的方式是中臉拉皮,但手術風險及費用較高,傷口雖隱藏在耳朵附近,但疤痕還是明顯易見。魏經岳主任指出,現在則有「法令紋刀」,又稱做「線刀美容」,鋼絲線刀雖號稱為「刀」,卻只有針與線,操作方式是以針引線的方式將針頭推入皮膚,並引導細小鋸齒的鋼線平行滑過皮層,最後拉出針線就完成了,手術採局部麻醉即可,手術時間約20分鐘,術後除了局部紅腫並無其他不適,約5-7天就可消腫定型。鋼絲線刀的運用,原本是用於凹陷疤痕的治療,能讓明顯的疤痕顯得自然,運用於深刻法令紋及皺眉紋的成果也十分卓越,魏經岳主任說,不論是配合懸吊拉皮手術改善臉頰下垂問題的法令紋,或單獨執行都可以輕輕鬆鬆讓深刻法令紋展現平整,是項十分值得嘗試的手術。值得一提的是,市面上醫學美容盛行,愛美的人應該多方諮詢,選擇值得信賴的專科整型醫師,是美容的最佳保障。

抽菸+喝酒 產生”頭頸部癌”機率倍增

抽菸+喝酒 產生”頭頸部癌”機率倍增

咽、喉及口腔癌及其頸部轉移,是一個密不可分的疾病,更是國人常見的癌症之一。其致病原因通常與香煙、酒精、化學物質、病毒等有關。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主任 - 張君照醫師說明,頭頸部癌包括了鎖骨以上(除了腦部以外)耳、鼻、鼻竇、口腔、鼻咽、口咽、下咽、喉、唾液腺、甲狀腺、神經、血管、肌肉、皮膚、軟組織等之所有惡性腫瘤。食道癌發生率一般為男性多於女性。在病理學上,食道癌主要為鱗狀細胞癌及腺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習慣常影響鱗狀細胞癌發生,例如食物中長期缺乏維生素及礦物質、食用含亞硝基胺食物、過量飲用含丹寧或熱茶、抽菸、過量飲酒、嚼檳榔。張君照醫師表示,據統計,頭頸癌病人所發生的異時重複性癌,有三分之一發生在食道。通常這是由於長期大量吸煙及酗酒引起的。其致病因素包括,長期飲酒,除了對口腔、咽喉部黏膜刺激之外,酒精代謝的乙醛類物質,在動物實驗是致癌物;酒精也是一種好溶劑,能增加一些致癌物質穿透深層組織,酒加香菸的致癌加成作用,就是最明顯的例子。另外,酒精濫用者也經常忽略營養的攝取,造成免疫不佳,最後使口腔癌、咽喉癌、食道癌發生的機率大增。既然許多頭頸部癌症的發生是有原因可循,當然還不能完全解釋所有癌症的形成,但這是人類目前在抗癌路上,最起碼可以輕易避免它發生的最基本預防方法。張君照醫師解釋,就如同前面所述,頭頸部的危險因子:煙、酒、檳榔、煙草、一些化學物質、少數醃漬食物及長久保存食物,只要我們遠離它們,並且避免從事有毒燻煙及霧氣的工作,如果無法避免,那也要做基本防護,也就是我們預防頭頸部癌症工作的第一步,至於次級的,當然就是定期檢查。鑑於統計研究發現,上述頭頸部癌症及食道癌有著密切關係,而癌症復發大都在原部位或周圍的位置,也可能轉移至其它部位。由於醫學科技的進步,消化道內視鏡的發明大大提高了早期診斷癌症的機會,也是提高癌症存活率最有效的方法。胃鏡除了可觀察消化道黏膜微小變化外,更可以適時地經由胃鏡作活體切片病理檢查及細胞學檢查,診斷十分正確。所以張君照醫師建議,頭頸部癌症的患者應定期接受胃鏡檢查以期排除食道癌的發生。

「馬路公益尖兵」全面上路 運將也響應”無菸”潮流

「馬路公益尖兵」全面上路 運將也響應”無菸”潮流

距離菸害防制法新制上路進入最後1周,台灣大車隊全國6000部車輛率先響應加入,由衛生署署長葉金川為運將們授證,且在計程車的左右側門柱對外顯著張貼「無菸台灣 Yes, We Can!」公益貼,並與台灣大車隊的運將代表們共同誓師迎接2009無菸台灣的到來!衛生署署長葉金川表示,菸害防制法新制上只剩最後1周,很榮幸能見證台灣大車隊率先加入成為「馬路公益尖兵」的歷史一刻,帶動全台計程車總動員;同時,在警廣的號召下,全台預計將有超過一萬部的馬路公益尖兵,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同步宣揚「無菸台灣 Yes, We Can!」。另外,很興奮的跟各位報告,1月11日起「無菸台灣」的實踐,在世界上可以說是名列前茅的成績,我們將會在5月中旬的世界衛生大會 ( World Health Assembly, WHA )向世人展現無菸台灣的具體成績。國民健康局副局長趙坤郁指出,根據國民健康局2002年的調查顯示,計程車司機吸菸率高達六成一。全國九萬部計程車的運將是我們首要關懷的族群!想要戒菸的運將,除可撥打0800-63-63-63戒菸專線外,也可以拿著健保卡到各醫療院所接受戒菸治療。最後再次提醒大家,不管有沒有載客,計程車都是禁菸的場所,也一定要張貼明顯的禁菸標示。董氏基金會執行長姚思遠表示,除了台灣大車隊的6千位「馬路公益尖兵」,我們還需要更多的義工,歡迎運將們到警廣全國八個分台索取,一起參與公益貼並配戴胸針,向國人及來台訪客宣告「無菸台灣 Yes, We Can!」。基金會再次提醒,根據新法規定,今年1月11日起絕大多數的室內公共場所及工作場所都要全面禁菸,且不可以設置室內吸菸室。違規吸菸者,毋須勸阻,最高可處1萬元;業主未張貼明顯禁菸標示,或提供菸灰缸、打火機等與吸菸有關的器具,最高可處5萬元。台灣大車隊董事長林村田表示,台灣大車隊向來最遵守法律、力行計程車內禁菸政策;自從96年菸害防制法修正案三讀通過後,台灣大車隊更制定戒菸獎勵辦法、開設多期戒菸班、鼓勵運將戒菸,將車隊運將吸菸率降至五成以下。「無菸台灣」的實踐,是保障台灣人民健康的一大步!新的一年,台灣大車隊所有的成員很榮幸有這個機會一起向世人宣告-「無菸台灣 Yes, We Can!」。79歲的終身義工孫越表示,他從16歲開始吸了人生的第一口菸,這一吸就是漫長的37年,後來因不想影響到他人,這一戒也已經快25年了,而兩年前為了參加「慢性阻塞性肺病防治記者會」,先至台大醫院由楊泮池院長檢查肺部,竟然發現了癌細胞,去年1月18日開刀將癌細胞割掉。癌細胞可以拿掉,但吸菸37年帶來的慢性阻塞性肺病卻依然纏著他,孫越說:「現在仍有時會覺得喘,沒想到吸菸的餘威仍在,戒菸其實可以選擇早一點!」孫越又強調,「從前走到哪兒,二手菸是免不了的,現在迎接無菸台灣的到來,請大家愛惜自己也尊重別人,還是把菸戒了吧!」

預防”視網膜病變” 糖尿病患者不可不知

預防”視網膜病變” 糖尿病患者不可不知

糖尿病是一種很常見的慢性的內分泌疾病。主要的併發症都是由日積月累的微細血管病變造成。在眼睛的問題中影響病人日常生活最多的是視網膜病變。但是,可怕的是初期的病變常常沒有什麼症狀,等到覺得視力模糊時,視網膜可能已經進入較嚴重的病變期了。目前已開發國家中,糖尿病仍然是造成失明的主要原因。臺安醫院眼科周文穎醫師提醒,有糖尿病的病人切勿輕忽,記得要定期的做眼部檢查才好。原則上,若是初發現有糖尿病時,血糖超過250mg/dl,便應該同時做眼睛的檢查。若是低於此數值,可在醫師建議下一個月內做檢查。若初次檢查眼睛完全沒有問題,則可一年檢查一次。但是,若發現有出血、血管滲出物等病變,就需依照病變的程度每半年或每三個月檢查一次。周文穎醫師表示,容易在視網膜出現病變的危險因素有:1.罹病的期間︰約34-59%的DM病人在其一生中發現不同程度的病變。10年以上病史的病人,第一型DM約40%,第二型DM約20%會有糖尿病視網膜的病變。2.血糖控制的好壞與穩定度︰經常的穩定控制在200mg/dl以下,則有可能10年也少見病變。3.肥胖︰暴飲暴食、體重過重,不但DM控制不易,眼睛也易因此容易病變。4.高血壓︰DM本就是血管結構問題,高血壓會使病變加快、加劇。5.其他:腎臟功能好壞、是否持續良好運動習慣、抽煙或嗜酒、都可能影響眼睛病情。雖然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可經間接眼底鏡直接檢查出來,但是有時還得藉由螢光眼底血管攝影術來判斷栓塞的位置,或水腫的範圍,並可作為雷射激光治療前後病灶復原程度的比較。是診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非常重要的方法。此外,為了能詳細檢查,病人至眼科檢查眼睛須要點散瞳劑,散瞳劑可把瞳孔暫時放大,雖然短時間內會有怕光或視力模糊,確實不太舒服,但是卻是非常必要的檢查手續。一旦發現視網膜病變是否就會失明?周文穎醫師表示,這並不一定。若是只有非增殖性病變,且無黃斑部水腫,再加上良好的血糖控制,就比較無失明之慮。但是若病人有增殖性病變,又有腎臟功能問題,甚至又有高血壓,若併發大量的眼底出血,就可能突然失明了。至於雷射治療主要是圍堵因小血管瘤或新生血管造成的局部水腫、出血,減少病程中視網膜的破壞,盡量降低視力惡化的危險,大部分的病人能維持雷射治療時的最佳視力,少數則可有1-2行的進步。不過周醫師也說,不是有視網膜病變病人都需要手術。只有病情嚴重至玻璃體出血、視網膜剝離、或併發利害白內障、青光眼時,醫師會為挽救殘餘視力而做手術治療。其實,所有罹患糖尿病的病人,重要的是不要心存僥倖。嚴謹的配合醫師及營養師給予的治療方針,去控制血糖、血脂,適量攝取維生素、抗氧化劑,每天持續的運動,保持樂觀的心情,定期每年至少一次眼睛檢查,甚至要求醫師確認最佳視力狀態(視力降低一定要找出原因),還須與家人一起學習,這樣,所有的努力,一定至少會大大的降低眼睛病變的威脅,過著有品質的生活。

新法霧煞煞?菸害防制法10大問 解決您的困惑

新法霧煞煞?菸害防制法10大問 解決您的困惑

菸害防制新法新制將於11日上路,董氏基金會執行長姚思遠表示,仍有許多人對於何處可以吸菸提出疑問。其實吸菸的人不必焦慮,哪裡可以吸菸?簡單的判別準則就是:「室內不宜,多數戶外可以」;當然新年新希望、加上新制實施絕對是成功戒菸最好的時機!姚思遠說明,因新法上路在即,12月直接打電話到董氏基金會及網路詢問新法相關問題或提出菸害申訴的就有435件,詢問戒菸的也有122件,是過去同月份的7倍。為讓民眾清楚了解自己的權益,基金會特別整理了「菸害防制法新制10大問」,再次提醒民眾在最後幾天確實了解新法規定,以免觸法。消基會名譽董事長、華文戒菸網「菸害申訴」諮詢召集人李鳳翱律師指出,以「華文戒菸網」為例,12月就有高達10萬5千人次的流量,是過去同月份流量的3倍。顯示大家對於新法規定及戒菸諮詢有相當需求,加以法令首度對於私人職場有所規範,為服務利用中餐午休時間上網的上班族群,我們特別增加「華文戒菸網」線上諮詢的時間,1月6日起的上班日,每天中午一個小時,提供即時的「菸害申訴」及「戒菸諮詢」,由專業律師及醫師在線上為民眾解答。李鳳翱進一步指出,絕大多數的室內工作及公共場所是全面禁菸的,不可設置室內吸菸室,場所負責人須在所有入口處張貼禁菸標示,不可以提供菸灰缸、打火機等與吸菸有關之器具,若要吸菸請至戶外,可以例外設置吸菸室的只有餐飲店、旅館、商場及老人福利機構。此外,吸菸室的設置除要符合獨立空調、獨立隔間…等等條件外,重要的是要經過專門技術人員檢查合格發給證明,而場所負責人必需把證明貼在吸菸室門口。終身義工陳淑麗強調,無菸環境的推動絕對有助於吸菸率的下降,不論是衛生署署長、行政院院長,甚至馬總統也已於元旦升旗、致詞以及元月2日至雲林為果農推銷台灣柳丁時,均率先配戴上「無菸台灣 Yes, We Can!」胸針,展現出台灣積極與世界衛生組織的菸害防制政策接軌的行動力,我們應該要有信心,鄰近的香港可以做到,台灣絕對沒問題,一同以歡喜的心情,迎接無菸台灣的到來。【菸害防制法新制10大問】Q1.公司行號內可以吸菸嗎?登記三人以上的公司其室內場所,包括老闆辦公室、會議室、廁所、 樓梯間、停車場等要全面禁菸,吸菸只能到戶外。Q2.公共場所、工作場所禁菸標誌要怎麼貼?場所負責人須在所有入口處張貼明顯禁菸標示,且不可以提供菸灰缸、打火機等與吸菸有關之器具。Q3.騎樓、頂樓可以吸菸嗎?菸害防制法對於騎樓、頂樓等戶外場所未有規範,不過即使在騎樓或頂樓吸菸,以不影響進出的人為原則。Q4.公共場所可以設吸菸室嗎?絕大多數的室內公共場所是全面禁菸的,只有餐飲店、旅館、商場及老人福利機構,可以例外設置吸菸室,但吸菸室除要符合獨立空調、獨立隔間、平行封閉的自動門、負壓…等等條件外,重要的是要經過專門技術人員檢查合格發給證明,而場所負責人要把證明貼在吸菸室門口。Q5.24小時營業的網咖、KTV(包廂)、MTV(包廂)、可以吸菸嗎?不行,業者也不能提供與吸菸有關之器具,同時必須張貼明顯禁菸標示,否則將受罰。Q6.哪些場所連戶外空間都要禁菸?醫院、高中職以下學校、動物園、兒童育樂中心,不管戶、內外,只要園區範圍內都要禁菸。Q7.戶外場所就可以隨處吸菸嗎?大專院校、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室外體育場,室內全面禁菸,而室外除指定吸菸區外,也要禁菸,且吸菸區不可以設在必經之處所。Q8.販賣菸品的商店應注意什麼?遵循「不廣告、不促銷」的原則,主要就是不可以有菸品廣告的海報、燈箱等,消費者不可以直接拿到菸品,菸品展示只能一個品項擺出一包菸(賣場1條),整個展示面積不超過2平方公尺,須張貼警語…等。Q9.住宅的陽台、廁所可以吸菸嗎?菸害防制法對於私領域未有規範,不過在住宅內吸菸確實會延著管線影響到鄰居,請盡量至戶外吸菸以免影響家人及鄰居。Q10.要怎麼檢舉、有獎金嗎?請記下時間、地點、情況甚或拍照,向縣市衛生局檢舉,或洽董氏基金會。目前只有台北市及台南市有檢舉獎金。

慈醫乳房醫學中心啟用 照顧東部婦女健康

慈醫乳房醫學中心啟用 照顧東部婦女健康

在全球,每年有超過一百萬名的女性被診斷出罹患乳癌,而乳癌的發生率也逐年增加,且有年輕化的趨勢。台灣的乳癌患者以更年期前婦女為主,超過三分之一是年齡介於45到55歲的女性,相較於歐美國家好發於停經後婦女,國內患者平均年齡年輕了20歲;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乳癌也有年輕化趨勢,漸漸找上六、七年級(1970-1980年代出生者)的青壯年女性;根據國民健康局統計,94年的婦女乳癌發生率已增至每十萬人有49.2人。過去,東部地區婦女罹患乳癌常因信心不足,不惜長途奔波至北部醫院就診,無法兼顧家庭的治療過程,更使得罹病婦女身心俱疲。乳房醫學中心主任蘇進成表示,為了讓東部的婦女有信心,花蓮慈院特別跨科成立乳癌醫學中心,結和了一般外科、放射科、放射腫瘤科、血液腫瘤科、復健科、整形外科、社工以及營養師,整合了八大科別領域,從診治、治療到復健、心理輔導等一系統的照護,讓東部的婦女不再有後顧之憂,也都能獲得北部的醫療品質。 三日乳房醫學中心揭牌之後,今年慈馨聯誼會也選在同一天舉辦。乳癌病友偕同家人子女將近有近百人參加病友會,陳訓徹、侯明峰和張金堅三位遠道而來的乳房權威更在病友會上,帶來最新的乳癌治療資訊,更與現場病友互動當場解答釋疑,病友們反應熱烈。由於乳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幾乎是可被治癒的,因此每位女性都應有正確的乳房健康三部曲,每月定期自我檢查、35歲以上每年由專科醫師檢查與乳房超音波檢查、50歲以上每2至3年接受乳房攝影檢查,當然若有懷疑者應儘速由專科醫師檢查。高醫癌症中心主任侯明峰教授三日即對慈馨聯誼會病友們表示,台灣目前的醫療水準已經跟歐美並駕齊驅,尤其花蓮慈濟醫院癌症中心評鑑更獲得16個A級,有堅強的醫療團隊可以托付。侯教授並鼓勵在場所有病友,在台灣不同期數的乳癌患者存活率都比美國來得高,其實宋美齡女士也是乳癌患者,但是活了一百多歲,所以病友們不須擔心,只要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乳癌並不是絶症。三日當天的病友會除了參加人數踴躍打破紀錄之外,病友的先生們也勇於分享與另一半攜手走過抗癌路的心情點滴,有的曾陪著太太一起痛哭、有的高大的先生自覺在嬌小但勇敢的太太面前,自己露出了膽小的面貌,因而更加佩服太太的勇氣。但是不論已經控制了五年、四年或剛做完手術,在病友們真情分享及互相交流下,整個會場充滿溫馨與正向的力量,更有許多病友在疾病獲得控制好轉後,成為癌症關懷小組成員。,花蓮慈院乳房醫學中心將承擔起多年來台灣地區乳癌防治網的缺口,以專業團隊守護東部婦女的健康

母嬰親善服務 協助媽咪們哺餵母乳

母嬰親善服務 協助媽咪們哺餵母乳

台東基督教醫院致力母嬰親善服務,以提供完整的支持系統,協助媽媽哺餵母乳、讓寶寶獲得最好的食物──母乳,去年底通過國民健康局的「母嬰親善」認證,成為母嬰親善醫院。以2007年和2008年的統計數字相較,產後純母哺率從30.67%提昇到43.62%,今後東基將再接再厲,繼續提昇母乳哺餵率。 母嬰親善醫院是1991年由世界衛生組織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所發起的全球運動,目的是希望媽媽能回歸哺餵母乳,給寶寶一個好的開始。東基產兒照護團隊提供孕婦產前、產中、產後的連貫性服務,包括:4D立體超音波、定期衛教講座、LDR(樂得兒)產房、母嬰同室、產後居家訪視等,照顧媽媽寶寶的身心靈健康,也積極推廣並協助媽媽哺餵母乳。徐文成及梁華英兩位婦產科醫師、黎璧賢及樂俊仁兩位小兒科醫師,以及他們帶領的產兒科病房、門診組成了東基產兒科照護團隊。去年十月加入產兒照護團隊的梁華英醫師,具有美國耶魯大學人類遺傳學研究、國立陽明醫學院兼任副教授的資歷,以親切的問診風格贏得民眾的肯定與好評。再者,婦產科門診也設置「產科個案管理師」提供孕婦個人化、專業化的服務。為了提供更準確的產前診斷,以及提供準媽媽準爸爸直接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寶寶的模樣,東基去年度添置4D立體超音波掃瞄儀,這是台東第一家使用4D為孕婦產檢的醫療院所。它不但能呈現傳統的3D立體靜態影像,還能以高速掃瞄,呈現即時的胎兒動態影像,而且具有超越一般超音波的解析度及空間感,使婦產科醫生更能精準的觀察胎兒在子宮內的成長與發育。只要是妊娠廿~廿八週孕婦,掛婦產科門診,經醫師初步檢查後開立檢查單,由產科個管師安排檢查時間即可。定期衛教講座方面,「Daddy, Mommy先修班」針對孕婦、嬰兒相關話題提供準爸爸準媽媽系列學習課程,例如:妊娠期間常見不適及症狀處理、剖腹產與自然產介紹、生產減痛舒緩運動──拉梅茲呼吸法及生產球、哺乳姿勢指導及寶寶含乳技巧、為您的寶貝沐浴及臍帶護理、嬰幼兒常見呼吸道及皮膚問題、等。「哺餵母乳分享會」則與民間團體「祕密花園」合作,成立哺乳支持團隊,並舉辦哺餵母乳座談會。LDR「樂得兒」產房則是提供產婦人性化的服務。從陣痛(Labor)至醫院待產開始,到生產(Delivery)、恢復期(Recovery),都在同一個房間、同一張床上度過,讓產婦覺得好像在家中生產一樣。「在東基生產很好,很有安全感,而且先生可以在旁邊陪伴我。」曾在東基LDR病房生下一名小壯丁的張太太高興的分享著。還有,鼓勵並協助母嬰同室,例如:產後,護理人員會即刻把寶寶送至媽媽身旁,即協助母親在產台上擁抱嬰兒,讓媽媽與寶寶有第一次的肌膚接觸,促進嬰兒情緒及體溫保持穩定,藉此觀察嬰兒尋乳反應並建立親子關係。出院前,醫護人員會再教導如何在家及上班後持續哺乳,包含如何以手或是吸乳器擠乳與如何貯存母乳;並提供出院後的免費諮詢。過去在醫院常見奶粉廠商進出病房推銷,自推動母嬰親善後,這樣的活動已被禁絕,目的就是希望母親親自哺餵母乳。產後居家訪視是東基的另一項貼心服務。做過月子的女人都知道,做月子時既要照顧新生兒、又要調理產後身體的不適,還得面對一堆接踵而至的各式問題。因此,特別針對剛出院返家的產婦提供延續性服務,由護理師深入家庭給予正確的育兒觀念,讓媽媽寶寶不用出門就能得到貼心的諮詢。訪視的對象有新手媽媽、青少年產婦、高齡產婦、外籍新娘、高危險妊娠或經電訪有需要者。一位新手媽媽經護理師傳授撇步並成功學會躺著哺餵母乳後,心情大為放鬆,她說:「這樣,我明天就可以放心的回南部娘家做月子了!」對嬰兒來說,「母乳」是最合適、天然,也是最珍貴的食品,雖然坊間各廠牌奶粉強調添加多種營養素,就是無法等同於母乳。母乳不但可提供足夠且均衡的營養素,對母親及嬰兒雙方,在精神及心理層面都有益處,還能增進寶寶的免疫能力。東基的產兒照護團隊,獲得政府「母嬰親善」的認證,與所有媽媽及家庭共同為下一代的健康打拼。台東基督教醫院相關院所導覽:http://www.uho.com.tw/search.asp?mod=hos&keyword=%A5x%AAF%B0%F2%B7%FE%B1%D0%C2%E5%B0%7C&page=1

瞭解Baby氣質 親子互動沒壓力

瞭解Baby氣質 親子互動沒壓力

每個家長在小孩出生前都會擔心孩子是否健康、是否好帶,當然帶小孩也考驗著照顧者的辨識能力、處理技巧與情緒控管,畢竟不是每個小孩都是那麼好帶,小孩本身、小孩氣質、照顧者、社會等因素,都會影響小孩處於壓力之中,一旦小孩長期處在壓力之下,也就是其生活的基本需求未能被滿足,可能會出現的行為問題如常亂發脾氣不易被哄騙或轉移注意力、破壞物品行為、攻擊人的行為、生活作息混亂等。為恭紀念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吳四維醫師表示,一般將小孩的氣質分成九個向度來區分:1.活動量:動作節奏的快慢與頻率;2.規律性:生活起居的規律性;3.趨避性:初次接觸新事物或環境的態度;4.適應力:適應事物和生活作息改變的難易程度;5.敏感度:對光線、噪音、氣味、觸覺的敏感程度;6.情緒本質:孩子的情緒通常是娛悅的或負向的反應;7.反應強度:指情緒反應的強度,高興或不高興;8.注意力分散度:指集中焦點和注意力的能力;9.堅持度:維持一個活動很長時間的傾向。其實不管正或負向的氣質,單就氣質本身而言並無好壞之分,端看孩子與環境之互動的結果,也就是說常是環境造成小孩的過度情緒反應,舉例來說,如果天性好動(並不一定是過動症)的幼兒遇到不愛動及喜歡靜態活動的照顧者,常會以物質哄騙的方式來轉移小孩的注意,結果愛動的小孩運動量不足常會亂發脾氣,且過度進食變成營養過剩而導致肥胖,吳四維醫師指出,最好的作法就是提撥一定時間陪其一起消耗體力,反而對照顧者與小孩都有幫助,所以瞭解氣質並且予以疏導,絕對會比否定或忽略來的有用。當然小孩因為自己的需求得到肯定與滿足,會對環境產生信賴與安全的感覺,自然情緒的穩定性就會比較好,照顧者也會因此得到成就感與信心對於小孩也就比較不會排斥,親子之間的感情反而更好,就以小孩的壓力來說當然大大減輕。但在此仍須強調,照顧小孩也要兼顧照顧者本身的生活品質,畢竟人不是機器,況且也只有人類才有能力判讀小孩這種細微的非語言動作與情緒,也就是一旦小孩太過難纏、或者你已經找不出方法來處理,你有一種精疲力竭的感覺時,不要勉強自己,應該適時的希望其他人協助照顧,否則一旦你崩潰你也無法有效的提供小孩協助。吳四維醫師指出,如果小孩的壓力過久,也跟成人一樣會導致許多的精神疾病,但是呈現的方式、還有什麼時候才會出現問題,並不像大人一般;如果壓力牽涉到的是暴力對待、生活或物質忽略、危險不安的環境如父母親常打架語言與衝突等,會讓小孩意識到自己無法存活下去的危機,身體的自然機制會過度釋放腎上腺素、可體松(一種壓力賀爾蒙),可能導致腦部的永久的傷害(類似於創傷後的壓力症),日後小孩比較容易出現身體發展遲緩、容易焦慮與緊張、較為沒有自信、常以悲觀的角度看待世界與自己、憂鬱傾向、對他人缺乏信任感等。是否有其他方式可用來協助小孩的EQ(情緒智商)呢?除了IQ(智能)之外,現在大家也逐漸認同EQ或SQ(社交智商)的重要性,吳醫師說,確實有不少小孩在天生的能力上就有問題,如注意力缺失過動症有情緒控管不佳與缺乏耐心,自閉症其社交能力不良等,這些還是需要精神醫療的介入,基於專業的考量,建議還是要找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專科醫師。吳醫師建議一些平常大家都可以做的方式,如適當的肢體活動,以刺激耳內前庭與小腦的發育,對於平衡感的發展非常有用,也有穩定情緒的功用;適當的肢體接觸,如擁抱與撫摸,可以緩和焦慮情緒與獲得安全感,畢竟小孩是相當無助的需大人關照。食物以高蛋白質、少糖、脂肪與澱粉,減少食物添加劑如色素與防腐劑;適當且充足的睡眠建議三、四歲的幼兒每天應有10-11小時的睡眠;減少看電視的時間建議每天約一個小時為限;這些對於小孩的情緒穩定與抒壓都有相當的幫助。最後,吳醫師強調,希望小孩未來有成就是每個家長的期待,也就是即使他現在既牛且難纏,也不必然未來就會不好,處理不來也只是還沒找到方法,如果持續處罰與忽略仍未見效,記得應該是你要試著改變方法與調適自己,而不是叫小孩變的讓你比較好照顧,畢竟小孩的壓力多數來自與環境互動造成的結果,也就是不是單單小孩自身的問題,所以身為幼兒代言人你,適當且敏銳的照顧與反應,對你的小寶貝是相當重要的。

新生兒黃疸 當心合併泌尿道感染

新生兒黃疸 當心合併泌尿道感染

新生兒黃疸是常見現象,當血中膽紅素濃度大於3毫克/毫升以上,家長就可以感受到有嬰兒黃疸情況。除了一些常見生理性黃疸外,還有一些是會影響膽紅素正常值,如:母親有糖尿病、生產過程中使用催產素、鎮靜劑或生產時使用硬膜外麻醉、出生時斷臍時間較晚、真空分娩造成頭血腫、臀位產、熱量攝取不足、出生後體重減輕太多及餵食母乳等。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新生兒科主任吳求森說,臨床上也可見到有些是因為泌尿道感染引起,最近該院新生兒科就有三位接受照光治療新生兒,經過檢查發現是泌尿道感染,安排腎臟超音波檢查並無輸尿管擴大或是水腎情形發生,尿液培養出大腸桿菌,給予抗生素治療後,泌尿道感染情況及黃疸情形都已改善,目前已痊癒出院。吳求森提醒家長,發生新生兒黃疸時,除了要排除生理性黃疸以外,不要忽略了泌尿道感染可能性。

氣溫驟降 急性眩暈症患者激增

氣溫驟降 急性眩暈症患者激增

天氣轉冷,氣溫驟降,急性眩暈症患者激增,年紀較大民眾可能因氣溫變化使得腦部血液循環變差而引發眩暈。藥師提醒說,若未妥善治療,極可能導致中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院區-藥劑科陳佳玟藥師表示,眩暈患者共同症狀是感覺四週景象會繞著自己旋轉,也有病患表示感覺自己繞著某一特殊物體旋轉。這些症狀顯然與一般頭暈不太一樣,因為頭暈並沒有這種「繞轉」感覺。一般患者若發現自己有眩暈情形,一定要趕快就醫,醫生會依病情需要安排做抽血檢查、特殊聽力檢查、眼振平衡檢查、特殊放射線檢查、頸部血管都卜勒檢查,所費時間約需七到十天,即可將眩暈原因檢查出來。陳佳玟指出,只要將眩暈原因找出來,配合藥物治療後,百分之八十至九十患者可以治療痊癒,除非是藥物治療無效,或眩暈頻頻反覆發作而影響生活作息時,才需考慮開刀治療。最近因天氣轉冷,更使得原本有潛在性後腦血液循環不良患者,引發眩暈機會大增,她呼籲民眾多加注意,以免引起嚴重併發症。常被醫師用來治療眩暈藥物可分下列幾類:1.血液循環促進劑:眩暈病患多由於血管循環不良引起,所以常使用血管擴張劑來治療眩暈。由於微血管直徑約3 um,而紅血球直徑約7 um,只是擴張血管還不夠,還要能增加紅血球變形能力和減少血液黏稠度才是理想選擇藥物。常見的血管擴張劑有以下幾種:(1)Gina-ex,俗稱銀杏。可促進腦部循環,抗血小板凝血作用和清除自由基。(2)Euclidan:老字號末梢眩暈擴張劑。(3)Cephadol:具抗組織胺和抗膽鹼止眩暈藥物。(4)Flunarca、Suzin:一種鈣離子阻斷劑,防止鈣離子進入血管平滑肌,抑制血管收縮促進血管擴張。2.神經機能賦活劑:(1)Alinamin F:活性維生素B1,有抗神經炎作用。(2)Methycobal:活性維生素 B12,可加速神經細胞代謝和修護受損神經纖維鞘。(3)Vit E:可促進末梢血液循環。3.鎮靜劑:有Diazepam、Serenal等。4.止暈劑:最著名的就是Bonamine。門診病患常問到,為何要連續服藥3個月?陳佳玟說,這是因為連續服藥3個月復發率較低,再者人體中樞對眩暈代償作用約3個月。判定眩暈治癒與否標準是依病患主觀感受,3個月以上不發作眩暈,所有從前不適感覺都已消失,且客觀上檢查無異常眼振即可認定治癒。一般說來,末梢性眩暈,持續服藥3個月大多可治療成功,約有3成病患甚至需服藥6個月以上。陳佳玟建議,除了藥物治療外,也可讓病患在家自行進行簡單平衡體操。首先讓病患睜眼,兩手平伸,原地踏步五十步。再閉眼,原地踏步五十步。如此早晚各做一次,觀察病患踏步時身體傾斜情況,可評估進步情形。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