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坐月子期間也可洗頭?

坐月子期間也可洗頭?

過去認為坐月子期間不能洗頭是怕受風寒,子宮惡露不易排出,坐月子期間容易感冒會有月內風。和康中醫診所 - 施建邦院長表示,坐月子期間雖不能洗頭,但是可以用正確的方式清潔頭皮。以95度藥用酒精隔水溫熱,用棉花或紗布沾濕擰乾再擦拭頭皮,毛囊乾淨,頭皮就不癢,再用梳子將頭髮上的灰塵梳下即可。若真無法忍受頭皮搔癢問題,可使用藥草沐浴包煮水清潔頭髮。想知道更多坐月子相關知識嗎?uho優活健康網正舉辦「預約幸福饗宴」活動,希望號召所有懷孕媽咪們,藉由簡單的小測驗,建立正確的坐月子觀點。只要完成測驗的民眾,就有機會獲得多項優質好禮!獲得頭獎的媽咪將可免費享用三十天、價值六萬元的坐月子餐點!(活動相關贈品皆由外送月子餐點業者紫金堂提供。)活動只到98年3月16日止,快上uho優活健康網預約您的專屬幸福吧!活動網址:http://www.uho.com.tw/event/misscare/index.asp了解更多作月子常識》30而麗,產後更亮麗

健康要做”足” 重視下肢血管疾病

健康要做”足” 重視下肢血管疾病

下肢血管疾病是相當常見,但又最容易讓人忽略,以致延誤就醫時間,導致後來需截肢的噩運。下肢血管疾病可分成動脈及靜脈造成的問題。在動脈方面,一般皆與動脈硬化有關。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外科 - 許傳智醫師指出,曾經有冠狀動脈心臟病或腦中風的患者皆是高危險群,其疾病發生率約為一般人的三倍。據統計,超過六十歲者約有5%的男性及2.5%的女性會有間歇性跛行(行走約100公尺感到下肢疼痛無力而必須休息才能再走),即下肢動脈血管狹窄阻塞的症狀。其他合併的危險因子有:抽煙、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老年人及男性等。在臨床表現方面,剛開始症狀可能不明顯,接著可能會有因下肢血流及帶氧不夠造成間歇性跛行,因為休息一下症狀就緩解了,所以許多患者常輕忽它的嚴重性。到了休息也無法緩解疼痛的程度,將來必須截肢的比率高了好多倍。及早就醫是避免截肢的不二法門。許傳智醫師表示,一般只要有下肢(含臀部)不舒服像:疼痛、冰冷、麻木感、顏色發白發紫或間歇性跛行,均應儘快至血管外科就醫。在門診醫師可經由理學檢查,分段血壓及超音波來評估是否為血管問題,若檢查為輕度阻塞可以藥物控制,若為中度以上阻塞,則需住院接受血管攝影檢查,再評估治療的方式。目前外科手術以血管繞道為主,成功率達99%以上;之後再輔以藥物控制及改變生活習慣例如戒煙、血糖及血脂等。根據文獻報告,血管繞道手術是緩解症狀避免截肢最快速有效的方法。在靜脈方面,最常見的是靜脈曲張,這也是大家常輕忽的問題,一般認為較不美觀而已。許傳智醫師說,其實它隱藏著許多嚴重的併發症,例如:深部靜脈栓、肺栓塞等。在臨床表現上,除了難看的靜脈瘤外,患者也會感到頭暈、下肢脹痛抽筋、皮膚會癢、顏色變深、傷口不易癒合等。若是深部靜脈栓塞,造成肺栓塞則有生命危險。靜脈曲張因形成機轉不同,所以治療方法也不盡相同,有些只需穿著彈性襪或注射硬化劑治療即可;有些則需接受外科手術治療。故儘早就醫治療可避免一些併發症的產生。另外,深部靜脈栓塞也是常發生於下肢深部靜脈的疾病。若發生於膝膕近心端,約有一半會合併肺栓塞。在臨床上,有些病患會呈現下肢腫痛、發燒等症狀,但有三分之二患者無明顯症狀。下肢深部靜脈栓塞的危險因子有癌症、大手術後、年過四十歲、敗血症、中風、肥胖、妊娠、充血性心衰竭、外傷、心肌梗塞、藥物濫用者、靜脈曲張等。其治療方式有注射血栓溶解劑及抗凝血劑或以外科手術將血栓清除。許傳智醫師說,以上所談下肢血管疾病,目的在於提醒社會大眾,要多注意下肢及足部的健康。我們常注意手,卻忽略了足部的健康。若嚴重到需截肢以保生命,就後悔莫及了。不僅個人身心受創,家庭及社會醫療成本亦提高許多,所以多關心腳的不舒服,儘早就醫治療,才是全方位身心保健之道。

吃酸性食物會讓身體偏酸??

吃酸性食物會讓身體偏酸??

在多采多姿的世界裡,酸甜苦辣不僅是味覺感受,還經常被用來形容人生的經歷。有些事情一開始的時候很難,我們形容說是「吃到苦頭」,但努力有成之後,享受成果時就是「苦盡甘來」。就像事情不能只看表面,食物也不能用嚐的來分辨其酸鹼性。例如:酸梅很酸,它卻是鹼性食品;而鹽巴很鹹,它卻是中性食品。台東基督教醫院營養師-張靜芬表示,無論食物的酸鹼或是體質的酸鹼都是測量而來的。溶液中氫離子(H+)的濃度代表酸性,濃度愈高就愈酸,測量的刻度為pH值0~14,數字愈小表示酸度愈強,pH值0~7代表酸性的範圍,pH值7~14是鹼性的範圍,而pH值=7就是中性。身體的酸鹼是以血液所呈現的pH值為代表。正常人的血液略呈弱鹼性,範圍介於pH7.35~7.45之間,身體維持血液在這個範圍的恆定很重要。若是血液的酸鹼度有輕微變化,pH值低於7.35雖然仍在弱鹼的刻度上,而只比正常的範圍偏酸一些,就是「酸血症」了,而pH高於7.45則為「鹼血症」,這兩種都是嚴重代謝失衡的症狀。但不用擔心,一般人並不輕易發生酸血症或鹼血症的狀況。坊間相信飲食的酸鹼質可以輕易的改變血液的酸鹼度,吃多了酸性食品,就會讓身體的血液偏酸,甚至認為偏酸的體質正是慢性疾病和癌症的根源。其實,身體內有個很強而完整的機制,以保持血液的酸鹼值在恆定的安全範圍,所吃食物的酸鹼值能對身體造成的影響非常的小。張靜芬營養師解釋,身體有三組自動自發調控酸鹼平衡的機制:「緩衝劑」、健康的肺、健康的腎臟。首先是血液中的緩衝劑「碳酸氫根(HCO3)」和「重碳酸氫鹽HCO3一)」,它們可以緩衝酸性、鹼性食物所帶來的衝擊。當我們吃了所謂「酸性食物」,例如:動物性食物的肉、魚、蛋,植物性食品的白米及麵粉製品,或是含磷、硫、氯等元素的食物,經消化代謝反應後會產生較多的負離子,血液中的氫離子會增加。這時緩衝劑「碳酸氫根」會與氫離子結合,適時的將pH值上升,此化學反應的結果會產生二氧化碳(CO2),最後再由呼吸作用排出,血液中的緩衝劑和肺成功的將血液調節回到恆定的酸鹼度。相反的,當血液中鹼性過高,pH值上升的壓力也會使得緩衝劑「重碳酸氫鹽」釋出氫離子來調節,使pH值下降到正常的範圍,達成緩衝的效果,而氫離子最後再與體液中的氫氧根離子結合成水,不影響酸鹼。在這當中,肺臟藉由增加的呼吸次數,快速的排除二氧化碳,腎臟也協助緩衝機制,將血液中過量的氫離子、水和其他的緩衝成分經由排尿移除。張靜芬營養師表示,若是因患有肺部疾病而使得二氧化碳無法即時排除,就可能發生酸中毒,此謂「呼吸性酸中毒」。而患有腎功能不全的人,也有可能發生酸中毒,即「代謝性酸中毒」。因此,對健康的人而言,飲食的酸鹼性是可以影響尿液的酸鹼值,但並不太影響血液的酸鹼值。肉吃得多的人,他的尿液可能偏酸性;而吃素的人,尿液就偏鹼性,這都代表著身體對酸鹼的調節機制是健全的。一般而言,植物性食品、豆類、蔬果類等雖被稱為鹼性食物,但其有益於身體健康的因素並不在於能「改變酸性的體質」,而是能提供動物性食品中所沒有的膳食纖維、植物固醇,以及多種的抗氧化劑等營養素的保健功效。所以,稱酸性食物為「壞」的食物,鹼性食物為「好」的食物,以為鹼性食物可以改變癌症或或慢性病的體質,這樣的說法並不恰當。飲食不是「越鹼越好」,而是「均衡」最好!

預防糖尿病:亞洲人BMI值>23 建議做篩檢

預防糖尿病:亞洲人BMI值>23 建議做篩檢

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在1995~2025年間,第二型糖尿病在全球發病率將由4%升高至5.4%,糖尿病發生微小血管、大血管及早期死亡率皆較高。且根據行政院衛生署所公佈的2007年國人十大死因,糖尿病及相關的心血管疾病包括腦血管疾病、心臟、腎臟疾病及高血壓性疾病約佔30.9%,已超越癌症的死亡率(28.9%)。因此早起篩選出糖尿病的高危險群,尤其是糖尿病前期是很重要的。天主教聖功醫院內科 - 張永青醫師指出,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值比正常人高但尚未達到糖尿病之診斷標準。可分為空腹血糖異常(impaired fasting glucose- IFG)及葡萄糖耐受不良(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GT), 有人兩者會併存。糖尿病前期其致病機轉主要與胰島素阻抗性、胰島素分泌有缺陷及醣質新生作用增加有關,且此時的βcell 逐漸造受破壞使血糖值上升,上升的血糖值只是沒有達到糖尿病的標準。但不論是空腹血糖異常或葡萄糖耐受不良,兩者皆會增加得到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之機會。根據美國糖尿病學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ADA)對於血糖異常的高危險群之篩檢建議為,年齡大於45歲及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25 kg/m2者,強烈建議要做檢查,若年齡小於45歲,BMI大於25 kg/m2且有其他危險因子(其危險因子與糖尿病的危險(因子沒有差別)如: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壓、高血脂、平常缺乏運動及妊娠糖尿病等也建議篩檢,對於亞洲人則建議BMI改以23 kg/m2為基準。篩檢的方法則建議檢驗空腹血糖或是75克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OGTT)皆可,若有異常,則需於另外一天再確認一次。張永青醫師表示,糖尿病前期,是預防糖尿病及相關心血管疾病的關鍵時期。但糖尿病前期通常不會有症狀,因此上述的高危險群早期接受篩檢,並及早接受適當及有效的介入與治療,將會對自己未來的健康給予更多的保障。

手指彎曲"喀啦"響 板機指作祟

手指彎曲"喀啦"響 板機指作祟

您的手指常常會卡在屈曲的位置無法自行伸直,當用手去扳動的時候它會像扣板機的情況突然彈起嗎?這是因為肌腱鞘的肥厚,導致肌腱於曲屈時不順暢引起類似卡住的情形,臨床上又稱為板機指。臺安醫院骨科醫師指出,板機指發生的原因,包括急性受傷、因從事工作或運動反覆輕微之創傷、腫瘤、感染發炎、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或代謝性的障礙等,有些是原因不明的。症狀依嚴重程度又可分為四級,從最輕微的手掌處疼痛或有關節彈響,必須用另一手把手指扳開,到最嚴重時可能造成指節間關節的屈曲攣縮,或是永久性的伸直僵直。好發的年齡層有二個族群:1. 中年婦女(約30─35歲)其中大約三分之二的病人會合併其他之狹窄性肌腱滑膜炎,有時也會同時有兩、三指發生,百分之二十五會兩隻手同時發生也常常合併媽媽手或是腕隧道症一起出現。2. 新生兒,約有1/4是一出生就可發現到的,但若無適當的治療,可能會持續到二歲,另外新生兒型的板機指特徵,就是一直持續的彎曲,拇指一直緊握著無法伸直,而非僵硬嵌崁感,這種先天性板機指的成因目前不大清楚。臺安醫院骨科醫師表示,板機指好發部位在拇指,診斷主要靠臨床的檢查與病史,並不須要X光的檢查或其他的檢驗。但須要與糖尿病、類風溼性關節炎、腱鞘囊腫、手部攣縮症等作區別。治療上,以口服非類固醇的抗發炎藥物來緩解發炎為主,並配合適當的休息,佩帶適當的手部護具,以保持患處指掌在正確的位置;或是注射少量的類固醇於肌腱鞘內,如果症狀持續則三、四週之後還可以打第二劑的類固醇。臺安醫院骨科醫師提醒,類固醇注射治療一般只用於急性期,反復的打針可能會引起肌腱的斷裂,也可能造成血糖的升高、指神經的受傷或是併發細菌感染。長期服用藥物也可能造成胃潰瘍或其他的副作用。一般而言打針超過兩次還未痊癒,則最好接受手術治療。手術很安全且有效,在局部麻醉下,手術時間約十分鐘,門診安排手術即可不須住院。手術後傷口的疼痛輕微傷口約1-2公分,只須休息幾天便可,且不易再復發。新生兒板機指的治療,一歲前建議父母親每天為小嬰兒掰開拇指做運動,約有百分之三十的先天性板機指會自然好起來。太小的兒童,神經、血管等構造細小不易辨認,手術傷到組織的機會較高。因此,建議如須手術時,一歲之後再接受手術比較不會造成功能障礙或後遺症。

兼顧工作與家庭 北市職業婦女疲勞指數偏高!

兼顧工作與家庭 北市職業婦女疲勞指數偏高!

在金融風暴及經濟不景氣等因素的衝擊下,留在職場的員工肩負重任,可能承受更多身心負荷,值得關注。臺北市衛生局97年調查職場員工身心健康狀況結果發現,女性上班族疲勞指數及「中度」或「重度」心理困擾的比率皆高於男性;以行業別來看,工作疲勞指數,最高之前三名產業分別為營造業(43.27)、公務行政業(42.90)及製造業(40.21)。衛生局表示,該次調查係由26家職場自願參加,所運用的職場身心健康問卷內容包括「臺灣工作者疲勞量表」、「工作品質量表」及「簡式健康量表」。調查期間為97年6月至7月,共發出問卷10,135份,回收問卷6,036份,有效問卷5,841份。在疲勞指數方面,女性上班族的個人疲勞、工作疲勞及對服務對象疲勞皆顯著高於男性,可能原因為女性的多重角色,及職場中所遭遇到的工作特質(如職等、職位類型、工作自主度……等),但在「工作過度投入」程度則是男性較女性嚴重。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促進職場員工身心健康,自96年開始推動「心職場運動~~營造健康快樂職場」,目的在協助事業單位瞭解員工身心理健康狀況,提供員工壓力及疲勞檢測量表,並由衛生局聘請心理衛生專家協助事業單位進行個別統計分析與說明,及安排健康促進措施,以提升事業單位主管及員工對身心健康的敏感度,增進處理身心健康知能,發展支持性的健康職場環境,達到健康員工、健康職場之目的。97年統計結果發現,女性、高學歷、三餐不定時、無運動習慣、藍領工作者及超時工作者的心理困擾度與疲勞指數均顯著較高。衛生局呼籲,職場老闆應重視員工身心健康,員工也應隨時調適自己因應工作壓力並尋求資源。衛生局也提醒職業婦女及疲勞指數偏高之高危險群,在努力工作的同時,不要忘記隨時檢視自己的「疲勞」與「身心狀況」,適時調整生活作息,藉由醫療、社區、宗教等各項資源來因應與紓解身心的壓力。有關本市心理衛生相關資源,可上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http://mental.health.gov.tw/)查詢。

關心女性子宮頸癌 張鈞甯邀您一起時尚作公益

關心女性子宮頸癌 張鈞甯邀您一起時尚作公益

子宮頸癌是發展相當緩慢的癌症,只要定期抹片檢查就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可以減少60%至90%的子宮頸癌發生率和死亡率,甚至子宮頸原位癌可達100%的治癒率。大部分的子宮頸癌是經由性行為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所導致的,且現階段尚無藥物可以治療,因此,子宮頸癌的預防更顯重要。為了呼籲女性朋友關心自己的健康,接種子宮頸癌疫苗以及每年定期做子宮頸抹片檢查,雙重防護降低子宮頸癌的威脅性。因此今年「iROO女性關懷運動」以關心女性子宮頸癌作為主軸,於3月8日至4月8日iROO全國65家門市進行愛心商品的義賣活動,並邀請到台灣癌症基金會子宮頸癌防護大使的張鈞甯擔任活動代言人,張鈞甯也為這次的活動獻聲錄製廣播,希望用聲音喚起更多民眾的參與,投入「iROO女性關懷運動」一起關心女性朋友的健康。這次的愛心義賣商品也結集了民眾的創作巧思,iROO服飾品牌於去年11月舉辦「Love & Care時尚創意T恤設計大賽」,從公開徵稿500多件作品中選出了2件優勝作品,分別製作成「愛心創意T恤」,與iROO服飾品牌創意團隊所設計製作的「Love & Care時尚絲巾」及「時尚創意購物袋」,一起進行限時限量的公開義賣。此次愛心商品皆限時、限量發售,並將所有義賣所得全數捐贈台灣癌症基金會,作為子宮頸癌防治及購買子宮頸抹片車之用,深入鄉鎮縣市、服務偏遠地區婦女。歡迎民眾至iROO全國65家門市挑選,一起與張鈞甯健康、美麗作公益。‧iROO女性關懷運動活動網站:http://www.canceraway.org.tw/carelove/

小傷口也有可能引發致命風險

小傷口也有可能引發致命風險

花蓮慈院整形外科有位病人的右腳腳跟被細小的竹籤戳傷,他因為不以為意的過了一個月才就醫,傷勢已惡化到幾乎壞死,甚至還差一點截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鄭立福將在九日晚間的大愛電視「志為人醫守護愛」節目,與鄉親探討面對外傷的正確態度,因為任何的外傷都可能讓人有命危的風險。 每週一晚上九點半至十點,在大愛電視台由花蓮慈院主任秘書梁忠詔主持的現場節目「志為人醫守護愛」,九日將邀請整形外科醫師鄭立福分享,希望以他在臨床上常見的因忽略小傷而釀成大禍的個案故事,呼籲民眾如何防微杜漸,守護健康。 鄭立福醫師說,明朝方孝孺所寫的《指喻》中有這麼一段話:「然始發之時,終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終日而愈,可治也;越旬而愈,藥可治也;至於既成,甚將延乎肝膈,否亦將為一臂之憂」,作者透過友人小小拇指病未能及時治療,幾乎釀成大患的經過,說明天下的禍患往往也發生在細微之處,若不能防微杜漸,終將形成大害,同樣的,一個小小的傷口,如果被忽略,也恐怕衍生出致命的危機。 將與鄭立福醫師在節目中分享的個案廖先生,就是因為被一根細小的竹籤戳傷,不以為意的態度,直到傷勢惡化,受傷將近一個月才就醫,結果右腳跟險些壞死,甚至還差一點截肢。另外有一位余姓個案,則是在豬舍被眼鏡蛇咬傷左腳無名趾,送醫急救後,幸鄭立福醫師緊急為他動手術,幫他保住了左腳。 目前這兩位病人的腳傷漸漸痊癒。鄭立福醫師說,只是漫長的清瘡、植皮的過程,都讓兩個人吃盡苦頭。在臨床上常見這類忽略小傷而釀成大禍的病人,鄭醫師希望,民眾面對外傷要有防微杜漸的正確態度,因為任何的外傷,都可能有致命的危險。當天晚上還有八位醫師當場接受民眾call in 免費諮詢服務。

流感高峰期 勤洗手、重保健

流感高峰期 勤洗手、重保健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所引起的疾病,依其種類可區分為A、B、C三型,其中A型病毒所引起的症狀最為嚴重,也多因其結構約每十年就有一次大變化而會造成大流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一般內科主治醫師柯富聰說,流行性感冒症狀常見高燒、頭痛、乾咳、鼻塞、流鼻水、打噴嚏、喉嚨痛、全身肌肉痠痛等,病程約莫一星期左右。可能併發如支氣管炎、肺炎及腦膜炎等情形,尤其是老人或幼兒,若處理不慎易導致嚴重後遺症,甚至於死亡。柯富聰指出,流行性感冒好發季節以每年十月至隔年三月,傳染途徑為飛沫傳染,主要傳染途徑是藉著咳嗽、噴嚏散播方式,因此具有高度傳染性,病毒通常經由口腔、鼻腔或眼睛黏膜進入身體裡。流感病毒進入體內之後,在沒有抗體的個體上潛伏期只有短短一至三天,症狀即會出現,三至五天即會散播病毒出去。柯富聰建議,流行性感冒高峰期,要建立勤洗手衛生習慣,避免往人多擁擠公共場所去,以減少被感染機率。當然,平時也要注重保健、均衡營養、適當運動方式來提昇自己抵抗力,以降低被流行性感冒病毒致病機會。另外,接種流行性感冒疫苗是最有效預防罹患流行性感冒方法,因此建議在流感高峰期來臨前,應接受疫苗接種,尤其是老人及嬰幼兒,以確保健康。如果不小心罹患流行性感冒,症狀不嚴重的話,約經一星期左右就會自行痊癒。對於流行性感冒治療,以症狀治療為主,藥物包括:鎮痛解熱藥、止咳化痰劑、抗組織胺…等。柯富聰說,就是視患者症狀來投藥,目的在緩解病患不舒適,也就因為是症狀治療,因此無法縮短病程。若要快快康復,患者要多多休息,補充適量水分,注意身體保溫,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多吃含有豐富維他命食物,以保持較佳體力來對抗病毒。最後提醒民眾,預防勝於治療,保持強健身體、良好衛生習慣以及接種流感疫苗,才是對抗流行性感冒最佳良藥!

吸菸壽命縮短10~20年

吸菸壽命縮短10~20年

「飯後一根菸,快活似神仙」是許多癮君子的口頭語,吸菸似乎是一個無傷大雅習慣。但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目前全世界每天都有超過一萬人因為吸菸而死亡。到了2030年,每年死於吸菸相關疾病的人將到達一千萬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鄒志翔說,除了對國民健康影響外,2004年WHO更訂反菸主題為「菸害防治與貧窮」,提醒各國正視吸煙疾病對國力影響。可見吸菸絕對不是一個無傷大雅習慣,其實這背後有很嚴肅的課題,以下就藉由問答方式來討論:一、為什麼要戒菸?鄒志翔表示,因為吸菸嚴重危害本身以及下一代健康!並且對於家庭社會造成巨大經濟負擔。台灣每年因吸菸致死人數高達一萬五千人,如果吸菸也列入人類死因,它的排名會成為第二大死因。吸菸對健康的危害,從肺癌、口腔癌、膀胱癌、食道癌、肝癌、胃癌、胰臟癌及子宮頸癌到呼吸道疾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中風。就日常生活而言,吸菸會引起白內障、骨質疏鬆、造成男性陽萎、性功能衰退等機率增加。也使吸菸孕婦自發性流產比率增高。根據美國統計數字,1991年香菸製造業總收入是320億。但是,因為抽菸而增加的醫療費用支出就高達500億!其中所造成的生產力降低所產生的損失又是另一個500億!整體看來,抽菸使人壽命縮短10~20年。其次二手菸同時會危害家人妻小健康。這也就是98年1月11日新制菸害防治法上路後,之所以公共場所全面禁菸背後原因。二、哪些管道可以幫助戒菸呢?鄒志翔強調,菸癮不容易戒除,其中很大一部份是因為尼古丁成癮性,因而單純靠意志力戒菸並不是很容易。每年台灣有超過四百萬名吸菸者需要協助戒菸,其中有70%曾經嚐試過戒菸,然而成功率不到一成。如果輔以有效戒菸藥物來減輕戒菸所產生的不舒服(例如口服藥、尼古丁貼片、口嚼錠等),是可以有效提高戒菸成功率。目前此類藥物已經可以在醫院戒菸門診依處方使用,而且國民健康局為了推廣戒煙成效,對於適合的癮君子提供戒煙藥費補助。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也已開辦戒菸門診服務以及戒菸班。希望能幫助更多癮君子戒菸,達到增進國民健康目的。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