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定期大腸癌篩檢 「腸」保健康一輩子

定期大腸癌篩檢 「腸」保健康一輩子

臺中市十大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的排行和數據,其十大癌症發生率男性癌症第一名是肝癌,第二名是結腸直腸癌。女性癌症第一名乳癌,第二名和男性一樣是結腸直腸癌,其結腸直腸癌死亡率18.5%,這個排名公佈出來代表罹結腸直腸癌人數飆新高!癌症已成為近年來國人主要死因之首,而大腸癌佔所有癌症死因中的第3位,隨著台灣民眾飲食西化,高脂肪、過度加工精緻化的飲食,以及生活步調緊湊疏於運動,導致罹患大腸癌的危險性增加。    臺中市衛生局為市民的健康加強把關,自即日起至12月5日止,提供中市50-69歲(28-48年次)民眾, 每兩年1次且去年沒有做過篩檢的民眾進行糞便潛血免疫檢查,凡符合年齡層民眾請就近至所轄衛生所領取採便管接受檢查,並請把訊息告訴您身邊的親朋好友,定期檢查讓您「腸」保健康一輩子喔!臺中市各區衛生所結合各醫療院所、共同辦理「整合性預防保健服務」98年度預計辦理64場,主要喚起市民健康篩檢、預防保健觀念的建立、自我健康照護行為模式的提昇,養成每年定期健康檢查觀念,提昇優質確切的健康篩檢模式。如有任何疑問,可電洽臺中市各區衛生所及衛生局承辦人。

糖尿病足潰瘍、組織壞死 高壓氧治療免除截肢夢魘

糖尿病足潰瘍、組織壞死 高壓氧治療免除截肢夢魘

59歲郭女士(化名),有多年糖尿病和高血壓的病史,近年來更併發慢性腎衰竭而接受常規的腹膜透析治療。月前,左側末端的兩個腳趾,因為感覺遲鈍而產生不自覺的外傷,起初不以為意,沒想到範圍不但變大且出現黑色壞死的現象,經醫生診斷後告知:由於下肢動脈循環不良,需要做膝下截肢的手術,病人為求保存肢體的完整,無法接受截肢手術的建議,進而輾轉到新店耕莘做進一步的處理。該院新陳代謝科裴馰主任安排住院之後,除積極控制血糖外,並由高壓氧科做傷口附近的經皮氧分壓(TcpO2)檢查,為使病人在高壓氧治療下療效更加完整,同時會診心臟血管科王禎煜醫師處理病人下肢動脈的問題,經過磁振血管攝影的檢查,証實病人有下肢動脈硬化及狹窄的問題,隨後更以血管氣球擴張術(PTA)來打通動脈狹窄的部份,在做完一連串的檢查及處理之後,再搭配密集的高壓氧治療,傷口附近的氧分壓從原來接近的臨界值上升至兩倍,之後,在整形外科劉鳳明主任的細心治療下,病人只做了左腳兩趾的傷口處理而保留了完整的小腿,不但改善原有的問題更保存病人的肢體功能。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高壓氧醫學科 - 陳紹原醫師表示,糖尿病佔國人十大死因的第四位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25%的糖尿病患者會因足部問題而就醫,15%的患者在一生中會發生足潰瘍,足部問題也是糖尿病患者住院最常見的原因。此外,45-70%的截肢是因本疾病所造成的,可見糖尿病所造成的合併症,對病患的影響相當大。糖尿病足潰瘍的處理原則包括三部分:首先是以藥物控制血糖及感染,再來是外科手術清創與局部血管血流重建,最後再輔以高壓氧治療,活化缺氧的組織。高壓氧治療對於糖尿病足潰瘍的治療是一個很好輔助療法,它可使截肢的機會減少,傷口復原機會增加,且縮短治療的療程。陳紹原醫師指出,高壓氧治療可快速提高體內氧氣濃度,並促進新血管生成,使缺氧的不健全組織活化,所以能幫助的潰瘍癒合,對於糖尿病足的潰瘍患者,施以二十次以上治療後,往往會有很大的改善。郭女士接受高壓氧經皮氧分壓的檢測發現組織周圍的含氧量非常低,而因本身又有下肢動脈循環不良的問題,為使病人在高壓氧治療下療效更加完整,經過磁振血管攝影的檢查,證實病人有下肢動脈硬化及狹窄的問題,隨後更以血管氣球擴張術(PTA)來打通動脈狹窄的部份,使血循更加順暢。動脈硬化是一種全身性的疾病,它不僅是造成冠狀動脈心臟病及腦血管阻塞導致心肌梗塞和腦中風的原因,它也是造成周邊血管阻塞,導致病患肢體缺血而產生各種不同程度的症狀,包括酸麻,間歇性跛行,疼痛,到最後不可逆的壞死及潰瘍,最後截肢。一旦有症狀時,就必須積極的進行檢查和治療,以避免後續症狀的持續惡化。陳紹原醫師說,檢查項目包括:(1)上下肢血壓的比值(2)周邊血管超音波及運動量測試(3)更進一步的檢查則包括了電腦斷層血管攝影,血管核磁共振攝影或導管血管攝影(4)高壓艙經皮氧分壓(TcpO2)的監測可了解病人在正常環境及高壓氧環境下傷口附近氧氣的含量。當症狀無法以藥物改善時,就應該即早治療,例如運用動脈血管內介入治療(動脈氣球擴張術及支架置放術等等)的技術應用於足部,否則等到病情惡化到形成潰瘍,壞疽時才接受這些治療,通常是無法逃避截肢的命運。陳紹原醫師提醒,希望使大家能明瞭嚴重的糖尿病足合併下肢動脈阻塞,截肢並不是唯一的結果,在積極的血管重整(動脈血管氣球擴張術)之後,配合完整的高壓氧治療,只需做部份傷口處理,還是可以保持完整的功能,當然注意足部安全、控制血糖的穩定,更是避免問題產生的不二法門。

餵母乳須知!寶寶「吸吮」次數決定「乳汁」多寡

餵母乳須知!寶寶「吸吮」次數決定「乳汁」多寡

母乳是嬰兒最好的食物、營養來源,安全、衛生且含抗體,幫助嬰兒抵抗外來疾病,且可完全提供6個月內嬰兒的營養。哺餵母乳過程中,母親與嬰兒會形成一種親密的親子關係,而不只是『餵奶』而已。新生兒出生1小時內,是最清醒的時候,較容易學會吸吮,臺安醫院陳怡如護理師指出,不論剖腹產或自然產,只要母、嬰狀況許可,臺安醫院會實施產檯親子肌膚接觸,利用媽媽與寶寶相互皮膚接觸的過程,促進親子關係,也幫助母親儘早哺餵母乳。『吸吮』對乳汁產生非常重要,嬰兒每一次的吸吮,都會促使腦下垂體分泌『泌乳激素』,刺激母體製造乳汁。所以,嬰兒只要吸吮的次數多,乳汁分泌就會多,相對的若是吸吮次數少,則乳汁分泌就少。所以,產後鼓勵產婦盡快哺餵母乳,實施24小時親子同室,並且依嬰兒需求哺乳,沒有時間限制。母乳包含嬰兒所需的營養及水分,純母乳哺餵者,不需另外添加其他飲料,如:葡萄糖水。陳怡如護理師表示,醫院嬰兒室,對於哺餵母乳的嬰兒,不使用奶嘴餵食、安撫奶嘴,需要時,採滴管餵食,避免嬰兒產生乳頭混淆,進而影響哺餵母乳的成功率。要讓乳汁持續分泌,且量越來越多,就要常常排空乳汁。所以,當母親乳頭破皮受傷、疼痛不適或乳房因脹奶而產生硬塊,改善嬰兒吸吮姿勢後,仍無法繼續哺乳時,護理人員會協助母親調整餵奶或嬰兒含乳姿勢,需要時進行熱敷、按摩乳房並且教導手擠奶技巧,將乳汁排出,避免造成母親漲奶不適或導致乳腺炎發生。      哺餵母乳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但對於很多母親來說仍是需要學習的,通常產後一星期內,母親容易焦慮、不安、敏感或是情緒化,甚至懷疑自己無法照顧嬰兒,因此,容易因乳汁分泌不足、不正確的哺乳姿勢或是缺乏家人的支持,而停止哺餵母乳。所以,對於這些哺餵母乳的母親,除了需要有人來支持她並給予信心,同時也需要別人來照顧她。住院期間,護理人員會鼓勵並教導母親哺餵母乳,但返家後,就需要靠家人、朋友的支持,如此才能仍持續哺餵母乳。想要成功哺餵母乳,陳怡如護理師建議母親生產前,可多吸收哺餵母乳的相關訊息、選擇有通過認證的母嬰親善醫院生產,及產後施行24小時親子同室等,都是成功哺餵母乳的不二法門。臺安醫院臺安目前也提供24小時母乳諮詢電話,歡迎有需要之哺乳婦女來電諮詢,另外,每2個月舉辦『母乳支持團體』,經由每位母親的哺乳經驗分享、彼此幫助、尋求及協助,建立信心,歡迎有興趣者參與。

頸部外傷切勿推拿 當心「絞刑者骨折」

頸部外傷切勿推拿 當心「絞刑者骨折」

所謂「絞刑者骨折」一辭源自於16世紀盛行的吊刑,受刑人因嚴重的頸部受創急速拉扯而導致第二頸椎脫位骨折,進而造成如海珊的不幸結果。但你知道嗎?在日常生活中卻也潛藏了第二頸椎的外傷性「絞刑者骨折」的危機,光田綜合醫院大甲分院近一年來就有五位患者因此前來求助。其中有二位男患是因為車禍撞擊所造成;一位女患是被砍倒的樹擊中後往後跌倒,腦部再撞到石頭所致;另有一位女患則是在更換電燈泡時,不慎往後傾倒而讓後腦撞擊到階梯;還有一位男患是由鷹架跌落撞到鷹架後頭部再著地所造成。病患受傷後的相同症狀都是頸部一直疼痛不已,甚至有一位病患在受傷一星期後因疼痛無法減除才來就醫,經X光詳細檢查後才發現是第二頸椎不穩定性骨折,造成嚴重脫位但卻被疏忽的情形。所幸患者在及時發現並開刀治療,植入先進的人工椎間籠加以固定後,才不至於釀成癱瘓的悲劇,並重回正常的生活軌道。光田綜合醫院大甲分院神經外科林忠男醫師表示,現今絞刑者骨折的發生不像過去因吊刑所造成,反而大多是因為車禍相撞、重物撞擊、滑倒、或由高處跌落甚至在用力推拿、做瑜珈後都有可能發生,其皆因為頸椎同時受到快速且強大力量的撞擊,造成過度彎曲及伸展而導致的頸椎不穩定性骨折。由於屬於高位頸椎(第二至三節)即所謂脫位及骨折的「絞刑者骨折」病患,大多數並沒有像其他頸椎骨折患者,出現四肢麻痺、癱瘓、知覺活動喪失、大小便失禁及呼吸困難等立即的神經症狀,反而僅僅以頸部強烈疼痛不已來表現,因此也往往容易被誤以為只是一般的扭傷或拉傷而已,最後甚至企圖以推拿、整脊等民俗療法來減輕疼痛,如此一來,反而延誤就醫時機並且讓原有問題的頸椎更加惡化,甚至引起四肢癱瘓的悲劇產生。光田綜合醫院大甲分院神經外科林忠男醫師進一步表示,高位頸椎的手術治療,因頸部有神經與呼吸道系統所以屬於困難且複雜的手術,不過本院對於這種不穩定的頸椎骨折及脫位,則是採用最新又簡單的經前位「人工椎間籠植入固定術」手術治療,其優點是,患者皆不需擷取自己的骨頭來修補,免除術後骨盆取骨之痛,而且其手術是經由前頸部植入「人工椎間籠」,因此危險性大幅降低且術後頸部疼痛亦可馬上得到緩解並達到立即穩定的效果,同時另一優點是病患頸部活動幾乎不受限制,最快2天後即可出院,可說是這類患者的一大福音。光田綜合醫院神經外科林忠男醫師也特別強調,民眾若因車禍或其他原因造成頸部受傷而疼痛不已時絕對不可輕忽,一定要前往醫院進行X光的檢查,以確定頸椎是否正常。若發現有問題即應馬上接受正確的治療,切勿自行以直接接受推拿、整脊等危險行為來治療,以免產生無法彌補的遺憾。

防治結腸直腸癌 大腸鏡篩檢要趁早

防治結腸直腸癌 大腸鏡篩檢要趁早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資料,95年結腸直腸癌新增病例己經超過一萬例,結直腸癌「首度」超越肝癌,成為國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同時95 年結腸直腸癌死亡率較86年增加47.7%。這應該是國人生活及飲食西化的結果,因此結腸直腸癌的防治顯得日趨重要。結腸直腸癌的發生和高脂低纖的飲食、缺乏運動、肥胖等都有關係,但卻不像抽煙容易造成肺癌的產生或肝炎和肝癌的關係那麼密切,因此結腸直腸癌的防治比較難從遠離危險因子的方法上達目的,不過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方式倒是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絕大部份的結腸直腸癌是從正常的腸道黏膜經過腺性瘜肉的階段最後才變成癌症,除此之外,雖然有三分之二的結腸直腸癌發生在乙狀結腸附近,但仍然有部份是發生在離肛門較遠的近端結腸,所以目前認為要達到結腸直腸癌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目標,大腸鏡檢查是最好的方式。它一方面可以將瘜肉(癌症的前身)切除並檢驗,另一方面可以到達近端結腸做完整的結直腸評估。一般民眾達到50歲時就可以考慮做第一次的檢查,而一級血親內有結腸直腸癌病史的民眾可以提前至40歲,如果個性上較容易緊張也可以選擇無痛的大腸鏡檢查,這樣便可達到早期診斷及治療的好處。北醫附醫健康管理中心統計近幾個月接受大腸鏡檢查的健檢個案626例,發現痔瘡與大腸息肉是最常見的異常項目,罹患率分別為93%、21%。且受檢者約5個人就有1人有大腸息肉,男性多於女性,50歲以上者多於50歲以下者。雖然息肉絕大多數是屬於良性病灶,但大多數大腸癌卻往往是從息肉演變而來,患有息肉者不必驚慌,但務必徵詢專業醫師的意見,依據息肉大小、細胞型態、過去病史與家族史,規劃好後續追蹤處置工作。

醫師現身說法 呼籲重視大腸癌定檢!

醫師現身說法 呼籲重視大腸癌定檢!

忙碌生活中,每天照顧患者健康的醫師,及長期奉獻公益活動的柴松林教授,卻也忽略健檢,差點讓健康亮紅燈。為了呼籲國人重視大腸癌防治觀念,北醫附設醫院吳志雄院長、前院長潘憲教授及柴松林教授,三位名人名醫,這次一同攜手,獻身公益,以自己透過定檢,早期發現大腸息肉並接受治療,降低罹癌風險的定檢經驗,呼籲國人絕對不能忽略定期檢查。北醫附設醫院吳志雄院長提醒民眾健檢的重要,吳院長每日忙於管理院內事務、奉獻醫療,經院內醫護同仁提醒,安排大腸鏡檢查,竟發現大腸息肉,還好提早發現,立即處理,避免大腸息肉轉變為癌症的機會。行醫近40年的北醫附設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潘教授,畢生都在幫患者做大腸鏡檢查,日前由於太太要求陪同一起做大腸鏡檢查,為了愛太太而答應要求,做了生平第一次的大腸鏡檢查,竟也發現大腸息肉,並作立即處理。潘教授以身為權威醫師,向民眾宣導定檢的重要,更具有說服力。柴松林教授,平常將所有心力奉獻環保,公益,忙碌的行程,卻忽略定檢。日前在夫人細心提醒催促下,到醫院定檢,檢出有大腸息肉,並安排切除,這次柴教授再次奉獻公益,以自己親身體悟,呼籲國人定期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重要。

六分鐘護一生效果佳 國人子宮頸癌存活率高於英美

六分鐘護一生效果佳 國人子宮頸癌存活率高於英美

95年癌症登記於三月剛公布,顯示每年癌症人數仍在不斷的上升,每7分10秒就有一人被診斷癌症。但值得欣慰的是「六分鐘護一生」,在近年政府及民間大力推廣篩檢的努力下,子宮頸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均呈現下降情形。政府從84年開始提供30歲以上婦女每年一次免費子宮頸抹片篩檢服務,篩檢率已從84年的20%上升至94年的53.8%,而國民健康局電話調查結果更發現,30歲以上婦女每三年至少接受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比率已達70.5%。癌登資料也顯示出子宮頸癌標準化發生率由84年的每10萬人口有25人,下降至95年的13.2人(降幅達47.2%);標準化死亡率也由84年的每10萬人口有11.1人,下降至96年的5.8人(降幅達到48%);定期篩檢也讓早期檢出(原位癌)比例於87年開始明顯高於晚期檢出(侵襲癌)比例;同時也讓子宮頸癌的五年存活率提昇到74%(已超越美國的71%及英國的61%);在在顯示抹片篩檢的推廣已大幅降低子宮頸癌對國人的健康威脅。 然而,台灣的子抹篩檢率雖已提昇,但相較於美國各年齡層的平均篩檢率之85.2%,我們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再從全球民族來看,亞裔女性未定期篩檢子宮頸癌的比率占40%,比起其他民族平均的18.2%明顯高許多,顯示亞洲人的確對子宮頸抺片檢查較不積極。有很多病友是因為有症狀才檢查出已罹患侵襲癌,常常悔不當初,那時再想「如果能定期做抹片檢查就可以早點發現了」已經來不及了。近期子宮頸疫苗的消息炒的火熱,還是要呼籲,子宮頸癌病程發展相當緩慢,定期抹片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即使打了疫苗還是要持續做抹片檢查,希望女性朋友都能夠響應「六分鐘護一生」活動。為了避免忘記檢查,建議婦女每年選擇固定一天作為篩檢日(例如生日或結婚紀念日),方便提醒自己定期做子宮頸抹片檢查,男生也要關心愛護您的太太女兒,記得提醒他們定期去做抹片,才能遠離子宮頸癌的威脅。(本文由癌症希望協會提供,癌症希望協會學術委員暨台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鄭文芳執筆)

進入腸病毒高峰期!洗手記得「搓」乾淨

進入腸病毒高峰期!洗手記得「搓」乾淨

腸病毒疫情即將進入高峰期,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打擊腸病毒之不二法則為正確洗手--濕、搓、沖、捧、擦,尤其是「搓」的步驟,要確實施行,家長與小朋友共同加入勤洗手行列,遠離腸病毒。腸病毒的傳染性極強,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亦可經由接觸到病人分泌物而受到感染。腸病毒的傳染力雖強,但透過簡單的衛生保健習慣,即可降低感染的機會,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及正確洗手,即為預防腸病毒感染最好方法。為確保幼托機構備好洗手設備,衛生局每年1至3月及7至9月進行幼稚園、托兒所及小學等機構之洗手設備查核,同時也宣導腸病毒防治之知能,期能藉由確實落實洗手五步驟,減低腸病毒之感染。腸病毒在環境中為一種很穩定的病毒,溫暖且相對濕度愈高,病毒的存活時間愈久,甚至可在一般的器具表面存活超過二十四小時。如以腸病毒最常侵犯的三歲以下嬰幼兒而言,感染常因與在外就學的兄姊同住之青少年或成人自外面帶回病毒,經由接觸或飛沬方式傳染造成;另外,玩具常成為幼童間傳染的媒介,此外也可能因吃進含有病毒之糞便所污染的食物而受感染。因此,在預防腸病毒傳染方法上,無法以一種防治方法來達到防治目的,須考量其直接或間接傳染途徑。在洗手方面,提醒照顧幼兒的大人或從外面返家的家人,一定要洗手後才能抱小孩,才能降低腸病毒之間接接觸傳染機會。所以,洗手雖不是終極策略,但卻是腸病毒防治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若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要注意觀察病童是否出現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的前兆病徵,如有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持續嘔吐、持續發燒、煩躁不安、昏迷、頸部僵硬、肢體麻痺、抽搐、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或心律不整等疑似腸病毒重症症狀時,請務必立即就醫,儘速接受適當的治療。

食補不如”水”補!

食補不如”水”補!

健康意識抬頭,越來越多民眾都開始注重養生之道。其實要讓身體健康並不難,由於水份是組成人體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只要掌握喝水的時間與量,就能維持身體細胞的正常運作與促進新陳代謝。一般人每天至少要喝2000cc以上的水但要選在什麼時機喝水?怎樣喝水才能有效被人體吸收呢?從人體的經絡運行來看,《黃帝內經》記載,早上五點到九點,是走到大腸經與胃經,因此在這段時間內空腹喝水,可以使腸胃甦醒、有助於清除宿便。下午三點到五點則是走到膀胱經,這段時間補充水份,則有助膀胱排除體內廢物、促進泌尿系統的代謝。此外,專家也建議,睡前可適當飲用一小杯水,可以維持血液流暢,防止腦血栓的形成。喝水除解渴、調節體溫、運輸養分之外,還有幫助減肥的功效。根據伊朗籍的貝曼格利醫師研究,由於飲食習慣是根據飢餓的疼痛、渴的感覺有關,兩者都是表現在身體同一部位,因此經常過度進食的人,通常是因為身體缺水,而把渴的感覺誤認為餓。要解決這個問題,就是在三餐進食前半小時喝一杯水,餐後兩個半小時再喝一杯水;如此一來,進食量也會明顯減少,但晚餐過後應減量,以免造成水腫。此外,提醒民眾喝水時不要太常喝冰水,應以接近室溫的冷水為佳,可減少對腸胃的刺激。日本醫學專家也研究指出,在水質上如果能飲用經過電解後的鹼性水(pH值介於9.0-9.5為佳) ,由於是屬小分子團的水,較易於人體吸收,滲透力强,長期飲用也可有效改善腸胃道功能,像是消化不良、胃酸過多等症狀,針對生活壓力大、經常外食的上班族群,算是簡單又健康的保健之道。日前中國科學界也針對長壽村研究,提出長壽的秘訣,除了健康飲食、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性格開朗外,最重要的是飲水健康。由此可見,「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水補」,給身體喝水,是健康長壽的不二法門,但提醒腸胃較虛弱的民眾,喝水時最好小口小口地飲用,才不會對身體造成負擔!

醫學美容三招 告別禿頭煩惱

醫學美容三招 告別禿頭煩惱

禿頭的問題,最多發生於男性,其實女性也有這樣的問題,不過沒有像男性發生得那麼嚴重而已。大里仁愛醫院整形外科主任 - 陳恒信醫師指出,禿頭的原因一般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最常見的所謂荷爾蒙性的禿頭。這類的禿頭,與男性荷爾蒙有密切的關係,普通禿頭現象在35歲左右開始,愈來愈嚴重。也有人20幾歲就開始初期的禿頭現象。大部份的禿頭現象是從兩邊額頭以及頭頂部份開始的。以後漸漸隨著嚴重的增加,額頭部份與頭頂部份的禿頭部份接觸,而變成整個頭部的光禿現象了。第二類是病態性的禿頭。有些人是因為頭皮發炎或是頭垢而造成脫髮症,進而發生整個頭部的光禿現象,又有些人因為癌症的原因,需要用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而後變成了脫髮及禿頭的現象。陳恒信醫師表示,對於禿頭,美容界或醫學界有下列幾種對付的方法:一、是穿戴假髮,假髮又可分為活動型及半固定型,好的假髮可以假以亂真,甚至比原來的頭髮漂亮。二、是局部或全身性頭皮治療法。醫師們發現有一些藥物,可以用來做局部治療,或是更加上一些內服藥品,能夠幫忙頭髮的長出以及減輕禿頭的現像,塗藥有效的成功率只有30~40%停藥後,禿頭現象又馬上回復。三、是植髮,當初的植髮術只是使用大叢植髮,一束7至10根的頭髮一起植入,成功率低,目前可使用一束僅3~4根的頭髮移植,成功率大大提高。今天的醫學,對禿頭的治療,有十分輝煌的進步與成果,不過受術者的合作與耐心,也是決定手術成功的一大關鍵。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