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12~18歲女生看過來!勵馨女兒獎甄選活動開跑了~

12~18歲女生看過來!勵馨女兒獎甄選活動開跑了~

勵馨基金會秉持著〝empower〞少女的信念,2003年起每年皆透過舉辦台灣女兒節系列活動,呼籲台灣社會對女兒價值的重視,並為鼓勵台灣女兒突破性別限制,發揮內在力量,而特別舉辦Formosa女兒獎甄選活動,歡迎12~18歲自信與實力兼具的妳,立即報名參加Formosa女兒獎甄選,得獎女兒還可獲得紀念獎座、獎品與參加學習之旅,妳就是下一個Formosa女兒獎得主! ◎ 參加對象:自認擁有自信、活力、責任、勇氣、知識等特質的12-18歲女生。◎ 參選獎項數理科技獎:我愛數理,聰明伶俐勇氣冒險獎:我愛挑戰,有勇有謀特殊創作獎:我愛創作,才華洋溢體能運動獎:我愛運動,十項全能公共服務獎:我愛服務,超女是我 ◎ 報名時間&方式:即日起至98年6月30日截止。請至formosa.goh.org.tw下載填寫報名表格後,郵寄至台北市羅斯福路二段75號7樓「勵馨基金會 98年Formosa女兒獎活動」收。評審作業將訂在98年7月19日(日),請參加者預留面試時間,面試名單與順序會另行通知,並公布於勵馨官方網站。如有任何問題請洽02-2362-6995*306

掌握香港腳黃金治療3要 1次治療四大症狀

掌握香港腳黃金治療3要 1次治療四大症狀

你的香港腳怎麼樣都治不好嗎?根據統計,有近兩成的患者在治療後一個月內症狀重新發作。台大皮膚科廖怡華醫師表示近八成香港腳患者有「不癢就停藥」的錯誤用藥觀念,成為病症不斷復發的原因之ㄧ,患者應把握「黃金治療3要」原則,斷絕黴菌繼續滋生。■ 醫師:「不癢就停藥」迷思 造成香港腳患者從未治癒研究發現,台灣香港腳罹患人數破百萬,尤其在濕熱的夏天,每十人就有一人中獎!台大皮膚科醫師廖怡華表示這種只求治標不治本的用藥行為,在門診中相當常見,廖醫師指出許多病患以為只要 “不癢”香港腳就是好了,其實患者腳上的黴菌數並未完全消失,香港腳根本沒治好,甚至有近兩成的患者不到一個月就復發了。廖醫師表示由於香港腳是種傳染病,家人或朋友間的交互傳染必須特別注意。醫師指出曾有名年輕男子就醫求診表示,黴菌感染險些破壞他的婚姻大事,未婚妻害怕婚後遭到黴菌傳染,堅決要求男友的黴菌感染必須治癒,男子因此有毅力地完成用藥療程,並拿到痊癒的診斷證明之後,終於順利的娶到美嬌娘。■「紅、癢、皰、皮」四大症狀 判別香港腳廖怡華醫師表示在臨床上需根據四大症狀來判斷香港腳是否治癒,分別是發紅、搔癢、水皰與脫皮,四種症狀不一定同時發生,但在治療時必須確認四種症狀都解除才算真正痊癒。皮膚科醫師普遍認為紅、癢是最容易改善的香港腳症狀,而脫皮是最難治癒的。■ 香港腳黃金治療3要:「要短」、「要漸癒」、「要乾燥」廖怡華醫師提出「香港腳黃金治療3要」,呼籲患者在用藥的過程中要注意:療程「要短」、症狀「要漸癒」、腳部「要乾燥」。許多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最常遇到的問題是市面上大部分的香港腳藥,需要3-4週的用藥療程,但多數患者沒有耐心完成療程,造成香港腳的治療不完全,因此香港腳用藥療程「要短」,如只要用1次的短療程藥物,確保患者能完成整個療程,1次治療香港腳的四大症狀。此外,用藥若是正確,症狀需有漸進式的治癒。因為皮膚新陳代謝需要4-6週,故治癒也需要相同的時間。廖醫師表示在用藥的第1週,紅、癢及水皰現象會有明顯的改善,若沒有好轉,醫師提醒可能不是單純香港腳,最好立即就醫檢查,以免病情惡化。而在用藥後的第6週,再確認紅、搔癢、水皰及脫皮四大症狀是否已趨近治療,來判斷患者的香港腳是否已治癒。最後,醫師提醒用藥過程中,腳部「要乾燥」,不要讓腳部處於黴菌容易繁殖的溫暖潮濕環境,避免造成腳部再度感染或影響治療的成效,建議穿著棉質襪子或通風的涼鞋,以保持腳部清爽乾燥。■ 男大學生羞於承認香港腳 女友親手去角質手部也發癢22歲的男大學生楊同學,國中時罹患香港腳,至今已長達10 年之久,然而不癢就不擦藥的錯誤觀念,導致香港腳不斷復發,一年2/3以上的時間與香港腳共存,從未真正治癒,也不敢對女友坦承自己有香港腳。女友見他腳部脫皮嚴重,親手幫他去角質後,卻出現手部發癢現象!為不讓女友被自己傳染,楊同學目前使用最方便的香港腳1次療程藥物Terbinafine once,並遵循醫師囑咐的黃金治療3要原則,已治療10天左右,症狀正在持續改善中,其中紅、癢及水皰等症狀已有明顯改善,脫皮也正逐漸減少。

配方奶營養素不足 嬰兒智能發展較差

配方奶營養素不足 嬰兒智能發展較差

過去由於配方奶提供了足夠的便利性與普遍性,孕產婦逐漸不再對母乳哺育的加以重視,研究發現配方奶風險如下:1. 提供不完整營養素:吃配方奶的嬰兒的智能發展較餵母乳者差,這樣的差別一直到成人期仍存在,營養素的不完整或許是因素之一。2. 缺乏保護因子:吃配方奶的寶寶得到嗜血桿菌感染的機會比吃母乳的寶寶高出4到16倍,因為任何細菌感染住院的機會高出十倍,下呼吸道感染的機會多出一倍,中耳炎的機會高出三到四倍。3. 誘發過敏引發體內發炎反應:配方奶是以牛奶蛋白為基準,較容易引起過敏反應。研究發現有過敏家族史的孩童,餵食配方奶後產生過敏的機會比較高。 由於過早接觸到外來蛋白質,也可能引發體內產生不當的免疫反應,日後慢性疾病如兒童期糖尿病的機會較大。 4. 含有重金屬:配方奶中的鋁及矽的含量為母乳的數十倍到數百倍,對寶寶長期的影響仍不清楚。 5. 細菌污染的機會較大:在歐美地區這兩年仍有新生兒因為配方奶中的細菌污染造成嚴重感染,甚至死亡。每一年,世界各地都有配方奶遭受到污染而被迫回收的案例。6. 配方奶中可能含有基因改造食物的成分,是否會造成新的過敏原,增加對抗生素的抗藥性等也仍是未知數。7. 經濟上的花費較大,尤其是有添加特別營養素的配方奶。8. 寶寶和照顧者有肌膚接觸的機會可能會減少,這或許也是智力發展差異的原因之一。 9. 沒有哺餵母乳影響媽媽的健康:產後子宮恢復較慢、產後出血的機會較大、身材恢復較慢、得到停經前乳房癌的機會會增加、卵巢癌的機會增加、骨質疏鬆機會較大。近來各界逐漸重視母乳哺育問題,發現母乳不僅對嬰兒的成長發育、疾病預防及認知發展,以及對母親產後子宮與身材之恢復及未來罹患骨質疏鬆、卵巢癌及停經前乳癌等疾病發生都有預防效果,甚至對於家庭、醫療系統及工作場所都有經濟上的好處,更有助於環境保護,於是世界衛生組織在2002年即呼籲各國政府保護、鼓勵及支持嬰幼兒純母乳哺育六個月,其後再添加適當的副食品,持續哺育母乳至兒童兩歲或兩歲以上。   為瞭解臺灣地區婦女之健康狀況及其對哺育母乳的看法,以做為規劃婦女健康促進及推廣母乳哺育政策之參考依據,臺中市衛生局配合國民健康局將於98年4月1日至5月31日進行「母乳哺育率調查計畫」,作為未來母嬰親善相關措施擬訂參考,受訪對象以居住臺中市在97年4月至97年9月生產的婦女為對象,預計進行抽樣訪視600案。  哺乳調查由本市衛生所工作人員及由衛生所推薦經過培訓的母乳調查訪問員,進行哺餵母乳相關資料的收集,所有訪員會配戴衛生局核發的識別證以利民眾辨示身份。本項研究將以以直接到家或邀約到衛生所的方式與受訪婦女進行面對面訪問方式進行,主要訪查項目包括受訪婦女的工作和家庭狀況,以及對母乳哺育的知識來源、看法與行為等,在訪問過程中所提供的資料,將與其他600位受訪者所提供的資料合併作整體統計分析,絕不會單獨對外公布個人的資料,衛生局相關調查訪問以及資料處理人員,也會善盡資料保密的責任,並按政府相關法律規範處理及保管本項調查所蒐集的資料,懇請惠予協助並接受訪問。執行期間對本項調查若有任何問題,可撥打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165反詐騙諮詢專線」查證或逕洽轄區衛生所及衛生局保健科(04-23801120)確認。

小朋友鬧自殺 小心他是玩真的

小朋友鬧自殺 小心他是玩真的

現在不僅大人的壓力大,痛苦指數高,連小孩似乎也過的愈來愈不快樂,學生自殺的新聞時有所聞。自殺的年齡層不斷下降,澄清醫院平等院區身心內科 - 譚利光心理師表示,在臨床工作中,曾遇到了一位小四的女生、在家企圖以衣架上吊結束生命的兒童個案。由於事發突然,家屬難以接受,對原因更是不解,只是批評孩子的行為,「十歲的小孩就學著別人鬧自殺」,顯然忽視了兒童背後無助的心聲。譚利光心理師指出,前述個案是隔代教養,直到小一時才回去與父母一同生活,適應情況並不好。就診時亦由外婆帶來,個案自述生活不快樂,來看心理問題,在家因犯錯常被父親嚴厲責打,也常目睹外公、外婆的激烈爭吵,這些不愉快的記憶常常出現。當妹妹不乖被打時心中充滿了不安與恐懼。■ 兒童想自殺都是有跡可循兒童也會將自殺意念付諸行動的。美國的研究,六至十二歲無精神疾病的兒童中,有3%曾企圖自殺過。研究顯示家庭是影響兒童自殺的重要因素,兒童自殺與家庭的相關性也大於與自我人格的相關性。兒童自殺大都經過時間的醞釀,也都有跡可循。在日記、作文中出現自殺相關的文字、口語的訊息或威脅要去死、功課退步、從事打架、菸酒與濫用藥物等偽裝憂鬱的行為、把自己心愛的玩具送人等都是明顯的危險訊號。■ 由心理專業人員進行輔導譚利光心理師說,企圖自殺的孩童並不會主動表達問題,但多少都會釋放出自殺線索。被關心、被肯定是他們的心理需求,若家長、老師平時能養成扮演好觀察跟傾聽角色的習慣,一發現異狀,立即採取預防措施,並由心理專業人員進行評估與輔導,才能防治兒童自殺的不幸。

乳房腫瘤 ≠ 乳癌

乳房腫瘤 ≠ 乳癌

乳房除了哺育下一代的功能外,在女性身體及心靈上也佔有很重要位置。除了一般常在意大小及形狀外,它帶給女性最大的困擾就是會長腫瘤。大家可能常從周遭女性朋友,家人或同事聽到乳房長腫瘤,甚至是乳癌。令人不禁對自己的身體更加關注。其實乳房腫瘤並不等於乳癌,常見的乳房腫瘤如纖維瘤、管內乳頭狀瘤等都是良性腫瘤,只有惡性腫瘤才稱乳癌,奇美醫院一般外科 - 顏家聖醫師,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有關乳癌之觀念。女性乳房從青春期開始,受女性賀爾蒙刺激影響開始發育成為女性重要第二性徵。隨著飲食習慣改變及營養增加,女性青春期開始也越來越提早,它所帶來的困擾也隨之提早。在乳房發育時會帶來疼痛,甚至有些家長會緊張小孩怎會這麼早就發育而懷疑長腫瘤,發育之後隨著生理期可能會造成每月乳房漲痛不舒服,其實造成乳房疼痛的原因有很多,如: (1)週期性疼痛-通常發生於月經前二至三天,那是由於乳房血液供應增加而有脹痛感,於月經過後便漸漸消失。 (2)腋部乳房組織-有些婦女乳房發達延伸至腋下,亦有週期性的腋下疼痛。 (3)穿戴不合適的內衣。(4)龐大懸垂的乳房。(5)外傷有時引起疼痛-如過分撫摸、壓擠、吮吸。(6)乳房感染。(7)懷孕或哺乳期間,乳汁淤積,偶而會引起疼痛。 (8)乳頭因哺乳而發炎、破裂,或過分乾燥破裂亦會疼痛。 (9)情緒引起的乳房疼痛。只有一成左右是因為腫瘤所造成,而這其中又大多是良性腫瘤。反過來說,乳癌初期症狀以疼痛表現只有 5%左右,所以如果以疼痛與否判定是否有惡性腫瘤,及來決定是否看醫師,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顏家聖醫師指出,一般來說,如果乳房有腫塊無論疼痛與否、不正常乳頭分泌物、乳房外型改變或皮膚有橘皮樣的變化都是較不好的表徵,需立即給專科醫師檢查。但如果沒有這些症狀,是不是就不需要檢查,當然不是。乳癌好發年齡約在40至50歲且有年輕化傾向,如果您是乳癌高危險群(如有家族史、飲食偏向高脂肪食物者、酗酒者、頻繁患良性乳房腫瘤者、曾患一側乳癌者等)、更年期服用賀爾蒙或40歲以上,建議定期接受超音波或乳房攝影檢查。健康問&答 ◆ 那乳房檢查該掛哪一科?顏家聖醫師:「直覺性上會回答婦產科,其實是錯誤的。乳房專科醫師大多為外科醫師,所以應從一般外科門診中找尋乳房特別門診來就診。乳癌其實不是女性的專利,男性也有可能會罹患乳癌,只是機率約為女性的百分之一,稍加注意就不會錯失治療時機。乳房檢查除了每月自我檢查及定期專科醫師的臨床觸診及問診外,常見的影像檢查有乳房超音波及攝影, 更有核磁共振(MRI)這個利器,臨床醫師會根據情況排定檢查,進一步再作切片檢查或針抽吸細胞檢查來確診。一旦診斷乳癌,治療方式常需要多種治療(外科手術±化學治療±放射治療±賀爾蒙治療)。 其實乳癌雖為女性最常見惡性腫瘤,但其治療效果卻很好,如果能跟醫師配合雖不幸罹患此病痛亦能克服此難關而重獲新生。」

攝取排毒in食材 自然清除體內毒素

攝取排毒in食材 自然清除體內毒素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要減少有害物質的使用頻率,同時也要提高身體的代謝機能。當有害物質進入體內時,我們只能利用身體本來的解毒作用來保護自己,但是為了盡量減少有害物質通過皮膚,確實攝取食物的營養也變得很重要。具有解毒作用的食材可以大致分為「將毒素夾住排出的食材」、「提高解毒力的食材」、「將毒素沖走的食材」三種。只要均衡、積極地攝取這些食材,就可以讓每天的飲食具有高排毒效果。  ◆ 夾帶毒素排出體外的食材有些食材可以利用螯合成分夾住毒素,將有害物質排出。所謂螯合在希臘語中是代表「螃蟹的大螯」之意的科學用語,表示有害物質會被螃蟹的大螯夾住結合,然後排出體外。具有螯合作用的代表性食材有綠色花椰菜、洋蔥、菜、蔥、細香蔥、菠菜、大蒜、醋、葡萄柚等。 洋蔥、綠色花椰菜、波菜裡的槲黃素(Quercetin)、醋及葡萄柚等所含的檸檬酸(Citric acid)、蔥及菜等所含的烯丙化合物(Allyl Compound)、大蒜裡的蒜甘(Alliin)會在進入體內的有害礦物質與氧接觸之前,就利用螯合作用進行包覆的動作,防止其氧化。 ◆ 提高解毒力的食材 含有許多鋅及硒的食材具有製造解毒蛋白質的功能。這可以與有害礦物質結合,促進無毒化,提高解毒力。 ◆ 將毒素強力沖走的食材 要將毒素沖走,被稱為「腸道清道夫」的食物纖維最有效果。食物纖維可以捕捉有害物質,順利地將毒素一起帶走。 牛蒡、蒟蒻、蓮藕、寒天等的食物纖維可以有效排出戴奧辛等有害物質。另外,蘋果等柑橘類水果所含的果膠(Pectin)具有解毒力,可以將重金屬的毒素化到最小。(本文擷取自『經皮毒完全排毒法』一書,由世茂出版有限公司發行)

《預防乳癌》乳房自我檢查法

《預防乳癌》乳房自我檢查法

預防乳癌,所有女性應該平時就要養成定時自我檢查乳房的習慣。以下臺安醫院乳房特別門診提供幾種檢查方法,供大家參考!(一) 洗澡時檢查:沐浴時,胸部先上好肥皂,便於滑動檢查,檢查時,一手置於腦後,一手手指伸直併攏,用指腹以螺旋進行方式,仔細按壓乳房每一部份,看看是否有硬塊,以此法左右互換檢查。(二) 鏡前檢查:1.站或坐定,兩手放下:檢查兩側乳房是否有不對稱,乳頭高低不一。2.兩手舉高:檢查乳房邊緣是否有不規則、凹陷。3.前俯:檢查乳房邊緣是否有不規則、凹陷。4.兩手舉高、重複1之視診工作(包括乳房、乳頭、皮膚顏色、表皮靜脈分布)(三) 平躺檢查:仰臥柿上,乳房豐滿者可放置一個小枕頭或摺疊毛巾於右肩下,將右手枕於腦後,將左手的手指併攏伸直,輕壓右面,自12點的位置,順時針方向檢查至原點,(至少按摩三圈)。依照上列方法改用右手檢查左側乳房。(詳細圖解歡迎民眾至臺安醫院乳房中心網站查詢)

校園預防接種開始!記得讓家中寶貝完成疫苗接種

校園預防接種開始!記得讓家中寶貝完成疫苗接種

自98年起對97年(含)後入學之國小一年級新生,將全面接種新型的破傷風減量白喉非細胞型百日咳混合疫苗(簡稱Tdap)取代以往的破傷風減量白喉混合疫苗(簡稱Td),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表示於3月份完成日本腦炎疫苗接種後,接續於4至5月針對臺北市97學年度入學小一新生進行Tdap全面接種,而96年前入學之小二至小六學童尚未完成Td疫苗接種者,則仍接種Td。為補強疫苗免疫效能與有效防範校園傳染病,每年小一新生上學期必須全面接種破傷風減量白喉混合疫苗(Td)、口服小兒麻痺疫苗(OPV)、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以及下學期接種日本腦炎疫苗(JE)。衛生局表示現以Tdap取代Td,主要增加了非細胞型百日咳疫苗成分,可使校園防範百日咳傳染病效果更佳;過去三年間(95至97年)臺北市共確診14位百日咳個案,今年至3月中旬也確診1位2個多月幼兒,已接受相關治療。目前衛生局已請學校協助發放疫苗接種同意書,提醒家長務必依學童實際健康狀況填妥同意書,並繳回學校,屆時將依時程完成接種;並呼籲因故無法於學校內完成接種之學童,請家長務必攜帶校園補接種通知單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及所屬12區院外門診部(地點皆設於台北市市十二區健康服務中心)進行疫苗接種,以保護孩子的健康,若有相關疑問,歡迎直接向臺北市十二區健康服務中心或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洽詢。

男性久坐、常憋尿 易「前列腺發炎」

男性久坐、常憋尿 易「前列腺發炎」

頻尿、尿急迫、尿失禁、尿路細小、殘留尿液、尿後滴尿…等等的擾人不適症狀即統稱為下泌尿道症狀,這些症狀直接影響到病人的生活品質,造成情緒不安、尿濕褲子,身上常有尿味等等,所以應該重視了解,並且積極治療。大里仁愛醫院泌尿科 - 張靜閔醫師指出,造成下泌尿道症狀的疾病很多,包括泌尿道感染、膀胱功能障礙、前列腺肥大、尿路結石…等等,上述這些疾病都屬於病因清楚,且診斷及治療均有標準的方式,且療效也是可以預期的,所以如果有下泌尿道的症狀,建議應迅速找泌尿科的專科醫師診治。唯獨「前列腺發炎」,是屬於病理機轉不明,療效模糊不可預期,卻又持續困擾人的疾病。前列腺為男性的泌尿生殖器官,又稱攝護腺,位於膀胱出口處,其內壁形成尿道的第一段,腺體分泌與生殖相關的物質,精液出口的管道也在其中,所以一旦它出問題了,會同時影響泌尿系統及生殖系統,而所謂的發炎又分為急性及慢性,細菌感染性和非感染性,視其病情的時間及有無合併明顯的感染症而定。張靜閔醫師表示,在門診治療的病人中,以美國醫院診所的統計,約有四分之一的病人被歸於前列腺發炎的診斷,而以國內的情況似乎也差不多,且有增加的趨勢,好發於長時間坐椅子、常憋尿、生活作息不正常、吃檳榔、生活上壓力調適不良、水份攝取少、愛喝酒、愛吃刺激性食物的人身上,所以有時認為它是一種文明病,而且會逐漸增加,所以在治療的療程中,一定要找出可能的因素,並加以矯正,才可以有較好的預期效果。如果有上述的下泌尿道症狀時,首先必須先檢查,尿液及腹部X光片以排除尿路感染及結石的可能性,再以肛門指診直接觸診前列腺,如此可以分辨出是肥大,或是發炎,或肥大又合併發炎,或前列癌也可順便做一次攝護腺按摩,並留取按摩後的尿意做檢驗,通常如果是前列腺發炎時,觸診會有劇烈的疼痛,前列腺是腫且有內容物,擠壓之後,腫會暫時消退,而如果合併高熱的感覺,同時病人有發燒不適等明顯的感染症狀時,可能是細菌性感染的急性前列腺發炎,張靜閔醫師建議應住院給予靜脈注射抗生素積極治療。至於一般的慢性前列腺發炎,則會給予甲型阻斷劑例如Doxazosin或Terazosin,及消炎藥,長期治療。張靜閔醫師說,由於剛開始的症狀改善及進步並不像其他疾病一般明確迅速,故建立良好互信的醫病關係,是很重要的,因為這樣良好的醫病關係下,醫生才能了解病人有無不良的生活習慣需要進一步改進的,並能適時的根據症狀給予一些舒緩下泌尿道症狀的藥物,也才能了解病患,對此疾病的認知以便長期耐心的接受治療,並進而根治此病。

心臟無力 大腦功能也會受影響

心臟無力 大腦功能也會受影響

時至今日,「心臟衰竭」是醫學文明進步國家,面對的一大難題。心臟衰竭是指心臟功能發生問題,最常見的是心臟無法輸出足夠的血量,以滿足身體的需要。也就是俗稱的「心臟無力」。心臟衰竭的症狀最常見的是呼吸困難、端坐呼吸及夜間陣發性夜間呼吸困難、咳嗽、水腫,及由於心輸出量減少,引起腦部血流不足,導致大腦功能受抑制:如焦慮、不安、記憶力受損、作惡夢和失眠、頭暈等症狀。澄清醫院平等院區二樓病房 - 柯素綾護理長表示,心臟衰竭的治療,有藥物治療、氧氣治療外,必要時可採外科治療。患者要多休息,減輕生理和情緒上的壓力,以減輕心臟的負荷。食物中的鹽分不可過多,一天勿超過3-5公克(約一小湯匙),水份不可超過1000-1500ml/天,以免加重心臟負荷。對心臟衰竭患者的居家照護,日常活動避免粗重工作,並縮短工作時間。柯素綾護理長指出,應依其病況的程度,安排活動。若發生水腫、呼吸困難、心跳過快,應減少活動量,避免用力解便,以減少心臟負擔。發生呼吸困難時,可採半坐臥姿勢休息或使用氧氣。同時,應觀察患者有無復發症狀:如有呼吸急促、咳嗽、下肢水腫、無法採半坐臥休息時,應迅速就醫。最重要的是,要遵照醫師指示服藥,不能自行增減藥量或停藥,並定期回診。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