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一塊挺陽光」募款目標未到1成 盼伸出援手助燒傷朋友

「一塊挺陽光」募款目標未到1成 盼伸出援手助燒傷朋友

陽光基金會於今年三月初發起『一塊挺陽光』活動,盼能透過一塊錢、二塊錢聚沙成塔的力量,募集200萬,提供偏遠地區燒傷者居家生理復健及輔具製作服務,但截止6月為止,累積金額還不到目標的一成。燒傷朋友在皮膚遭受燒燙傷的大肆毀壞後,必需要經歷一段漫長的復健歷程,以對抗傷後皮膚的疤痕增生、攣縮所造成的關節攣縮及變形,陽光基金會盼能早日透過「一塊挺陽光」活動可以募集到200萬,協助燒傷者早日完成重建之路。台灣集中保管結算所為了幫助陽光,在辦公室發起一塊挺陽光的活動,有同事聞聲就將買午餐剩下的零錢捐出來幫助燒傷朋友;也有同事馬上將零錢包裡的零錢全部捐出。台灣集保公司企劃部鄭宜倫副組長說:「其實很多人都很有愛心,但可能喜歡默默地付出,所以這個活動只要有人帶動發起,告訴同事捐小錢做可以做公益,大家都會熱烈響應。」,才短短一天內就以一元、伍元…收集了滿滿一桶的愛心,共計捐出1745元的零錢幫助陽光早日達成目標,雖然金額不大,但期能拋磚引玉,鼓勵更多公司行號及團體加入零錢捐的行列。一塊挺陽光,募集200萬的愛心,幫助燒傷者的生心理重建服務,目前累積目標的金額還不到一成。期更多的個人、企業與團體能趕快加入「一塊挺陽光」公益行列,愛心專線 02-2507-8006 或上網搜尋「一塊挺陽光」。http://www.sunshine.org.tw/together。

居家照顧者聚會 貼心量骨密、體脂與試吃養生餐

居家照顧者聚會 貼心量骨密、體脂與試吃養生餐

為了關心居家照顧者的身心健康,羅東博愛醫院廿四日下午舉辦一場居家照顧者聚會,安排健康飲食講座外,並貼心地為居家照顧者測量骨質密度、體脂肪,與居家照顧者分享壽司、愛玉等養生餐點,再帶領大家跳健康蔬果操,鼓勵居家照顧者多參加支持團體的聚會,舒緩照顧的壓力。羅東博愛醫院出院準備服務委員會,每年舉辦居家照顧者支持團體活動,邀請居家主要照顧者、養護院負責人、護士及看護、社區志工人員、醫院住院中的主要照顧者、住院中照顧病患的看護人員等參加,並依病患常見的問題,舉辦照顧技巧訓練課程,課程包括:常見管路照護及照護技巧、病患居家營養照護須知、慢性病患常見居家問題、居家病患簡易復健技巧等,並邀請本院出院準備服務團隊,如營養師、社工師、復健師、居家護理師、醫師等等,於座談會提供主要照顧者相關諮詢,藉由課程增進家庭照顧者之間的情感互動、經驗分享與資訊交流,以最真誠的心給予溫暖、尊重、認知重建、鼓勵表達及適當的情緒支持。廿四日下午的聚會,共30多名居家照顧者參加,家醫科李雨樹醫師介紹「認識健康飲食」,接下來杏一醫療器材行護理人員及社區健康管理師協助照顧者測量骨密及體脂,李雨樹醫師及營養師也提供健康諮詢服務,之後,用五穀米、奇異果、小黃瓜等健康食材做成的養生壽司與清涼檸檬愛玉端上桌,與會者開心地享用,現場也提供食譜,讓大家在家自己作。緊接著,莊易瑾個管師帶著大家一起跳「健康蔬果操」,活動筋骨、抒解壓力,再請社區健康照護中心2位個管師引導參與者相互回應,分享心得與收穫,活動的最後,由社工師協助解決主要照顧者相關社會資源運用問題,並適時協助轉介服務。羅東博愛醫院社區健康照護中心表示,許多居家照顧者不是家中權力核心及決策者,她/他們背負許多沉重的角色與責任,身心承受許多壓力與情緒起伏,一個居家照顧者能走出家庭,走進支持團體,必須擁有極大的勇氣,社區健康照護中心告訴照顧者,在漫長照顧的路上並不孤單,博愛團隊努力協助大家「知識、資源多一點,壓力、煩惱少一些」。

飛蚊症需要看醫生嗎?

飛蚊症需要看醫生嗎?

凡眼前自覺有各種不同形狀、大小的黑點,如線狀、絲狀、泡狀、塊狀飄浮物,會隨眼球轉動飛舞,有時像蚊子在眼前飛,常令病人伸手抓不到、打不著,這些現象稱為飛蚊症。通常在病人看藍色天空、白色牆壁等亮麗之背景處時才發現它的存在。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眼科 - 馮惠貞醫師指出,人體眼球內的玻璃體像一個雞蛋中的蛋白,為透明膠狀體。進入眼球的光線經過角膜及水晶體後,要通過玻璃體而投射,呈像在視網膜上。如果這個透明體變得混濁,就會產生漂浮物。玻璃體變質的機轉是因為玻璃體之溶化及膠凝過程引起的。飛蚊症一詞其實代表很多的病因,從毫無威脅性的胎生期血管組織系統之殘留物到最嚴重的視網膜病變都有可能。例如:(1)由玻璃體變性引起:隨著年紀老化,玻璃體會「液化」、並且產生一些混濁物。液化到一個程度就會縮成一團而離開視網膜,此謂之「玻璃體剝離」。這是最常見的,也是一種自然老化現象,特別是近視患者及老年人最易發生,這是一般常見的「好蚊子」。(2)由嚴重疾病引起的飛蚊症:這是由於玻璃體附近的網膜、視神經、睫狀體等等構造發生病變,包括睫狀體炎、葡萄膜炎、玻璃體出血(如糖尿病患者) 、網膜病變以及眼球內異物或寄生蟲…種類繁多,而導致玻璃體變化。這種並不多見,不過因為它代表了眼睛嚴重的毛病,是造成飛蚊症的最可怕原因。這種蚊子我們稱它是「壞蚊子」。馮惠貞醫師表示,多數的飛蚊症是良性的,少數則會對眼球有嚴重威脅。通常如果兩眼都有飛蚊現象,無法確定是那一隻眼睛有飛蚊者,若經過時間已很久,且這些現象並沒有加重或產生變化,飛蚊位置也固定的話,多為良性的「好蚊子」。反之,若有以下「壞蚊子」常見的症狀,這都是惡兆,應儘快就醫。1.突發性飛蚊現象2.局限單眼,飛蚊數目濃度增加中,蚊子飛舞方向不定3.有閃光性幻覺(閉眼或眼轉動時有光點,光圈,閃光或發光物體的感覺)4.有黑影遮住視野5.伴有嚴重的視力減退,視物變形或扭曲6.伴有眼睛發紅,疼痛,畏光,及淚水分泌過多7.伴有高度近視,高血壓或糖尿病等全身疾病若經醫生檢查診斷為良性者,應學習「視而不見」這些好蚊子。可是一次檢查的結果並不代表永遠沒有問題。馮惠貞醫師說,以往的治療法,都會給予以一些藥物治療,但效果並不佳。也有人用雅克雷射法治療,但並非所有的醫生都贊同這個治療法。若是符合以上「壞蚊子」特徵的,檢查以後,萬一不幸有嚴重的眼疾,就要針對該眼疾治療。

切除子宮肌瘤 未必要動刀

切除子宮肌瘤 未必要動刀

子宮肌瘤是婦女最常見的婦科腫瘤,三十歲到四十歲以上婦女子宮都可能長有或大、或小的肌肉瘤。子宮肌瘤的成因一直未明,只知道一定和雌激素有關,因為青春期之前不會有子宮肌瘤,停經後通常也不會新長出來,中醫則多認為和月經排出不順暢有關。北醫附設醫院婦癌科主任 - 鄭丞傑醫師表示,醫學上早已發現大部分體積較小的子宮肌瘤沒有臨床症狀,即使是因有症狀或體積較大而手術,開刀下來發現是惡性的機率也只有千分之二、三左右。過去曾統計過7878例子宮切除或只切除肌瘤的病例,發現只有16例為惡性,和國外的研究結果相近。因此,醫界的共識是只有下列幾個狀況才需要開刀:(一) 出現明顯的壓迫症狀,尤其是頻尿。(二) 經量過多或經期過長,導致貧血。(三) 在追蹤過程中快速長大。 (四) 停經後反而長大。(五) 不孕且子宮腔內有肌瘤。針對子宮肌瘤,不管只切除肌瘤、切除整個子宮、保留子宮頸或切除子宮體,都是要挨一刀,即使用腹腔鏡手術,傷口小得多,也還是要上手術台。因此婦女朋友們引頸期盼的是「難道沒有不必動刀的方法嗎」?其實現在出現一種「磁振導引聚焦超音波」(MRgFUS)的新儀器,是2004年美國FDA核准使用於治療子宮肌瘤的新儀器。截至2008年底,全球已治療超過四千人次,安全性沒有問題。鄭丞傑醫師指出,這種最新的科技使用磁振造影(MRI)定位子宮肌瘤的位置、大小、周邊狀況,再以強力的超音波把子宮肌瘤加熱到攝氏80度左右,但肌瘤以外的地方卻不會被熱熔掉。一次治療需要花上一個小時定位,兩個小時超音波治療,因此患者必須趴在磁振造影的機器上三小時左右;它主要是針對出血或壓迫的控制,肌瘤只縮小一半,而不是讓肌瘤完全消失,但多數人症狀加以改善,生活品質提高,對不想動刀的人而言,仍是一大福音。但它也有一些限制,例如身上不能有任何金屬裝置、腹部沒有開過刀、肌瘤最好少於四顆、肌瘤不超過10公分、體重不超過110公斤,同時也最好不打算再生育。鄭丞傑醫師說,因為這種療法會不會影響日後的受孕及生育,目前還缺乏大規模的研究。另外,目前肝癌、前列腺癌、肺癌等,也已應用不少的氬氦刀來使子宮肌瘤縮小、改善症狀。相較於超音波是加熱,氬氦刀則是冷凍。用探針刺入子宮肌瘤中,急速冷卻到零下數180度,同樣可使肌瘤消溶。因探針不可穿刺過平常覆蓋在子宮上面的腸子,因此必須靠磁振造影導引或者腹腔鏡導引之下操作才安全。這種冷凍療法視肌瘤的大小、數目而定要花一到兩個小時,價格大約是超音波的一半,健保同樣不給付。這兩種新的子宮肌瘤治療方法都屬於肌肉溶解(myolysis)的方法而非切除肌瘤,所以沒有組織檢體可送病理化驗,因此如果高度懷疑是惡性的肌肉癌,則不宜採用。 延伸閱讀:別怕癌症

戒菸列車駛入職場 到點服務、保障健康

戒菸列車駛入職場 到點服務、保障健康

在廣告公司任職,菸齡已有31年的張先生表示,有感於吸菸對個人及家人健康的危害,且室內公共場所及工作場所皆禁止吸菸,因此決定至醫院參加戒菸班;然需自行至醫院上課,較耗時且不便,對於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將到工作職場辦理團體戒菸服務,他樂觀其成,並表示將可提供上班族更便利的戒菸服務,藉此大幅提高戒菸意願。衛生局表示,依據國民健康局96年「成人吸菸行為調查」顯示,臺北市18歲以上成人吸菸率為17.77%(全國22.27%),其中有意圖意願戒菸比率為44.30%。而受訪者以18-49歲占最多(70.26%),且有61.36%受訪者為職場工作者。因此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將戒菸服務由傳統的醫療院所延伸至工作職場,讓上班族擁抱健康,遠離菸害。為關心職場工作者之健康,衛生局將於98年7月起辦理免費「職場團體戒菸服務」,該服務內容為專業戒菸團隊至職場,透過團體討論、行為修正練習、心理諮商、個別輔導、經驗分享與實務戒菸與拒菸技巧演練等方式,克服戒菸期間的生理及心理不適,以及同儕的誘惑等問題,強化戒菸意圖,進而成功達成戒菸目標。衛生局歡迎同一職場10人以上組隊報名參加「職場團體戒菸服務」,受理報名期間自即日起至98年7月22日止,名額有限,請速報名!衛生局亦將針對戒菸成功機關團體及個人設置獎勵辦法。報名專線請撥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轉7119(付費電話)洽詢,或逕至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無菸整合網」(http://subweb.health.gov.tw/Nosmoking)查詢。

夏季用血吃緊 6/25邀您一起捐血助人

夏季用血吃緊 6/25邀您一起捐血助人

「捐血一袋,救人一命」,為紓解每年七、八月份各捐血站的血荒與提高暑假期間的低捐血量,光田綜合醫院響應環台醫療策略聯盟舉辦「環繞全台,捐血一起來!」捐血活動,即將於6月25日星期四上午9時至下午4時熱烈登場!而環台醫療策略聯盟全台其它14家盟院【包括基隆長庚醫院、台北臺安醫院、桃園壢新醫院、新竹馬偕醫院,苗栗大千醫院、埔里基督教醫院、彰基雲林分院、嘉義基督教醫院、衛生署台南醫院、高雄阮綜合醫院、國軍左營總醫院、屏東安泰醫院、花蓮門諾醫院、台東馬偕醫院】也將同步舉辦捐血公益活動,希望在血荒期鼓勵盟院員工及社區民眾挽袖捐血,藉此拋磚引玉,邀請更多人一起來付出關懷、付出愛。「環繞全台,捐血一起來!」,6月25日當日,光田綜合醫院摯邀請大家,踴躍參與奉獻愛心,共同為關懷血荒盡一臂之力!

寶寶學爬行 可增加心肺耐受力

寶寶學爬行 可增加心肺耐受力

爬行在寶寶的動作與知能發展佔蠻重要的地位,在爬行過程中除了手腳接觸地面得到不同地面給予四肢不同的觸覺刺激,同時四肢與軀幹亦需有足夠的肌力發展對抗寶寶自身的體重。對認知而言,爬行是寶寶身體有能力自主且準確移動的第一種方式,也是寶寶開拓視野的第一步,對於寶寶的認知發展有很大的影響。臺安醫院兒童發展復健中心組長 - 江長奇指出,寶寶的爬行中,由於需要手腳合作才能將身體往前移動,藉此大量練習手腳協調運動,而在爬行時的心肺消耗是翻滾時所需消耗一倍以上,可以增加心肺耐受力,以期達到未來站立及快走時所需的心肺需求。寶寶七個月時會先學會獨立坐在地上,對周遭物體有興趣時會將身體轉為移向物體,因為手支撐力量不足會轉成趴在地上抬頭直視物體,以手抓地的方式企圖將身體移向物體這是寶寶開始學爬的第一步,但是因為手腳力氣不足,因此會看到寶寶空晃手腳身體卻無法前進,到七個月半時開始發展爬行,通常一開始因為是大腿貼地,所以大腿收縮時身體會後退,加上手臂伸直的力氣發展較早,因此一開始爬行通常會先向後爬,之後等到手腳有足夠的推力時再往前爬。早期寶寶爬的方式是肚子貼地採匍匐前進,等到身體軀幹有足夠的力氣支撐身體重量、且手腳可以一同將身體撐起時,才開始採取肚子離地的爬行方式。江長奇表示,每個寶寶開始爬行的時間不一致,有的比較早有的比較晚,通常六到十個月開始爬行是可以接受時間範圍,有些寶寶在學習站立之前並不經過爬行的階段,而選擇直接站立,這也是容許的生長歷程,有些家長認為寶寶不經過爬行會對未來造成不良的影響,目前並沒有證據顯示這兩者有相關性,但是不否認的爬行對寶寶的感覺動作與認知發展有助益,如果寶寶不排斥爬行的動作,可以多鼓勵寶寶在站之前多爬行。在此提供幾點原則讓家長鼓勵寶寶進行爬行運動:1. 不要太急迫讓寶寶進行爬行運動,先觀察寶寶的頭部控制是否成熟趴著時是否會以手肘撐地觀察周圍,對好奇的物體是否會想以雙手擺動企圖前進。2. 不要強迫性押著寶寶趴下,並推他向前進,這樣會令寶寶引起不舒服的感覺,應多以玩具誘導,將玩具漸漸遠離寶寶身邊,讓寶寶企圖以手腳擺動接近物體。3. 剛開始學爬行運動時,寶寶因為腳的力氣較為不足,因此爸媽可以將手掌貼近寶寶的手掌,跟著寶寶出力的節奏在寶寶腳一蹬時,跟著出力輕輕從出力的腳推寶寶一把,讓寶寶瞭解這樣的出力方式是可以讓身體前進。4. 在寶寶願意爬行時,進行爬行運動;當寶寶感覺累時就給予休息,不要勉強,尤其在剛學習爬行運動時。5. 可以分段跟寶寶進行爬行訓練,每次10~20分鐘,每天進行四次,一邊玩遊戲一邊進行。爬行運動可以給予寶寶感覺刺激、肢體動作學習與增進認知發展,但是不是每一個寶寶都必須經過爬行才會站立,家長不可著急或急迫,每個寶寶都有其獨特性,務必在寶寶願意的情形下進行。延伸閱讀:準媽媽手冊

小切口雙眼皮成形術 傷口小、恢復快

小切口雙眼皮成形術 傷口小、恢復快

天生一對瞇瞇眼,老被誤認為在打瞌睡?眼皮鬆弛成三角眼,怎麼看就是覺得無精打采?擁有迷人的電眼是俊男美女無往不利的最大武器,然而在台灣40%的人是單眼皮,如何變成電眼型男型女,就要慎選適合個人需要與條件的整形方式。30歲的陳先生(化名),職業為業務員,一直為三角眼所惱,看著同期進公司的同事業績蒸蒸日上,自己卻老在首次拜訪時吃閉門羹,與合作較久的客戶聊起,才知道原來大家都覺得他的三角眼給人感覺不太和善,因為這樣讓他憑空損失很多客源。為增加自己的好人緣,朋友介紹他到光田綜合醫院整形美容中心求助,經吳文宏醫師專業的評估及患者提出的需要與眼睛現況條件後,決定採用小切口雙眼皮成形術合併抽脂手術,滿足他想要傷口小、恢復快速、效果自然持久的整形需求。光田綜合醫院整形外科 - 吳文宏醫師表示,傳統的雙眼皮整形技術有“縫合法”及“手術法”兩種。「縫合法」優點是7天內即可消腫恢復自然,且手術時間短,缺點是無法拿掉多餘皮膚與脂肪,兩年內有20%的人會鬆脫變回單眼皮。第二種「手術法」優點是可以根據個人眼睛周圍條件做大幅修正,並造成永久的雙眼皮,缺點是需要30天以上才會消腫回復自然。為了要使所有受術者都擁有高度滿意,吳文宏醫師指出,採取小切口雙眼皮成形術合併抽脂手術,此手術方法是在上眼皮切3個各兩公厘的小切口,經由小切口撥開眼輪匝肌,抽取出脂肪,並將「提上眼瞼肌膜」和「真皮」縫合在一起,皮膚小切口無須縫合,也不必拆線。優點是可兼具縫合法與手術法的優點,且2週內可消腫恢復自然,且兩年內鬆脫的比率小於1%。

喝水過量、鈉太低 當心引發”水中毒”

喝水過量、鈉太低 當心引發”水中毒”

一位有20多年精神分裂症病史的47歲男性患者,不久前才剛從精神病房出院返家。據病患的哥哥表示,患者認為大量喝水可以沖掉人體吃太多藥物的副作用,可以免於洗腎的恐懼,於是從五月底起拼命喝水,一個早上可以喝6至7瓶700c.c.礦泉水,一天下來可以喝下8,000~9,000c.c.的水。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加護病房陳憲青醫師表示,日前哥哥因覺得患者走路不太穩定,全身倦怠,講話變得遲緩,好像大舌頭,於是緊急送該院急診室,急診醫師擔心腦部病灶的問題,於是安排頭部電腦斷層,沒想到竟然在電腦斷層室內痙攣發作且發紺,臉部瞬間變黑,呼吸困難,血壓心跳曾一度量不到,施以緊急心肺復甦術後,送至加護病房照顧。後來經詢問病史、詳細理學檢查及實驗室檢查,證實為喝水喝太多所引起的低血鈉導致痙攣發作合併呼吸衰竭,還好急救得宜,鈉離子已矯正回來,目前已拔管並轉至一般病房照顧。 陳憲青醫師指出,低血鈉的定義為小於135mEq/L,這位病人的低血鈉為119 mEq/L,低於標準甚多,根據教科書記載,神經學症狀嚴重程度與血中鈉離子降低速度有關,也就是短時間喝太多水,引起血中鈉離子降太快,也就俗稱”水中毒”,一般而言,急性低血鈉症(發展二天左右),病人會有噁心、無力感,此時鈉離子度約125 mEq/L,然而隨著鈉離子往下掉,症狀會更嚴重,包括頭痛、疲倦、意識混淆、走路不穩,當鈉離子小於115 mEq/L,會產生痙攣昏迷甚至死亡,所以不可輕忽。 陳憲青醫師表示,精神分裂症者大量飲水行為的成因,至今仍未有定論,早期認為是鉀鹽或抗精神藥物引起口渴之副作用,也有學者指出可能是下視丘或海馬廻的功能障礙所引起,像此病患大量飲水是受到聽幻覺及妄想所影響,在精神症狀改善後,其大量飲水也跟著減少,因此,精神病人按時服藥,有問題至精神醫師詢問及調整是非常重要的。 

產婦破水盡快就醫 避免臍帶脫垂引發胎兒致命

產婦破水盡快就醫 避免臍帶脫垂引發胎兒致命

「生得過麻油香,生不過四塊板。」這句古諺指的是,產婦若順利生產,就吃得到麻油雞來補身體,聞到麻油香就是一種幸運,也是一種幸福;若不幸難產,換來的就是四塊木板,也就是陰陽兩隔。這也說明了產婦的生產過程充滿了隱藏性的多樣變因。婦產科醫師在產婦生產過程中,最擔心碰到的狀況莫過於羊水栓塞、產前的臍帶繞頸及臍帶脫垂了。去年秋到台東基督教醫院任職的婦產科醫師梁華英,就在台東首度碰到了產前臍帶脫垂的棘手案例。幸好在東基產兒科團隊的全力搶救下,母嬰均安。想起當時的狀況,擁有廿五年婦產科經驗的梁華英醫師仍不住的感恩:「若不是上帝的恩典,這是一項不可能圓滿達成的任務!」一位非初產並有胎位不正情況的產婦,三天前發生破水現象而未就醫。直至肚子痛前來東基檢查時,已是三天後的事了。經醫師檢查,赫然發現一小截臍帶竟脫垂在陰道口外。梁華英醫師一邊用手托住臍帶小心的推回產婦陰道內,避免臍帶受到胎兒的壓迫;一邊下達緊急開刀的指令。在訓練有素、應變得宜的東基產兒科團隊努力下,嬰兒順利出生。「從發現臍帶脫垂到嬰兒出生,這個過程是十萬火急、分秒必爭!尤其,托住臍帶的手必須一直留在產婦陰道內,直到嬰兒順利的離開母體為止。」梁華英醫師回憶這段驚險萬分的經驗。過程中,還因為梁華英醫師要跟家屬說明當下的醫療情況而必須離開產婦身邊,由護士接手托住臍帶。他和護士兩人小心翼翼的進行這項「換手」的任務,一個放一個接,靠著鎮定的心完成了這項極具挑戰的任務。梁華英醫師表示,臍帶是供應腹中胎兒生命養分的唯一管道,若脫垂在外,不小心受到壓迫、扭折,使得母體供應胎兒的血流阻斷,胎兒容易因缺氧、窒息而致命。產前臍帶脫垂是婦產科急症之一,雖然不多見,卻非常可怕,對胎兒的罹病率及死亡率都高。短短數分鐘的時間,往往有截然不同的結局。所謂產前臍帶脫垂,是指羊膜破裂後,臍帶滑落至胎兒先露出部位的前端,位於子宮頸口、陰道內。換句話說,醫師內診時可先摸到或看到臍帶,才會再摸到胎兒先露出的部位,例如:頭、臀、肩等。根據文獻資料記載,產前臍帶脫垂多發生於胎位不正、胎兒過小、早產兒、多胞胎及孕婦骨盆形狀異常等。從數字上來看,在胎位不正(臀位)的發生率約2~4%,在正常胎位(頭位)的發生率是0.2~0.4%;而胎兒的死亡率則介於15~20%不等。梁華英醫師呼籲:「羊膜一旦破裂,羊水就會流出來,稱為破水。破水這件事,無法預知也無法避免,如果產婦發現自己破水了,請盡快就醫檢查,以確保母嬰生命的安全!」。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