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面對缺牙眼不見為淨 小心植牙費用飆高!

面對缺牙眼不見為淨 小心植牙費用飆高!

笑的時候以手摀嘴,缺左牙就用右牙咀嚼,許多缺牙患者因輕忽口腔發出的警訊,使得牙齒不但不美觀,植牙前齒質早已不堪摧殘,徒增骨質重建的費用。臨床植牙經驗豐富的蔡忠翰醫師提醒,缺牙部位若不及時處理,缺牙處前後的牙齒會慢慢前傾後倒,連缺口上端的牙齒也會跟著往下掉,甚至連齒槽骨也可能萎縮,整體咬合問題層出不窮,嚴重者連臉型都會改變。口腔狀況可謂是「牽一髮而動全身」,患者若輕忽缺牙問題,遲遲無法鼓起勇氣至牙醫診所面對現實,小心後續麻煩就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一發不可收拾。蔡忠翰醫師表示,患者若因缺牙過久,齒槽骨缺乏咀嚼刺激後逐漸萎縮凹陷,等到想植牙時恐怕已無足夠的牙床骨條件,這時醫師得在植牙前先為患者進行骨質重建,待骨頭條件恢復後再安排植牙手術,確保植牙成功率。蔡忠翰醫師說明,口腔內每顆牙齒依其大小、外型各司其職,以因應美觀及咀嚼功能,許多患者因缺牙時間過久,連帶使得前後牙齒或對咬牙(缺牙部位正上方或下方牙齒)過度向缺牙空間傾倒,這樣的情形不但可能造成其他牙齒歪斜或形成縫隙,等到確定實施植牙時,臨床上也會因缺牙空間被限縮,導致鄰牙必須進行其他治療。蔡忠翰醫師判斷,病患若是前後鄰牙或對咬牙傾倒狀況不甚嚴重,醫師可將前後或對向牙齒琺瑯質稍微修磨,以恢復足夠植牙的空間,如此一來,缺牙部位前後或對咬牙齒仍然得以保留;而若是前後牙傾倒過於嚴重,或對咬牙已將缺牙縫隙填補,多數醫師為了將原缺牙空間復原,可能需對這幾顆牙齒進行大幅度修磨,接著再搭配根管治療及假牙療程,好讓齒列恢復原位。缺牙越拖越久,衍生而來的是後續植牙的難度及費用飆高,這不但是因齒槽骨萎縮連帶增加骨質重建的費用,患者還可能因鄰牙倒塌,不得不增加假牙製作的預算。醫師呼籲,缺牙問題若能及時治療,後續的困擾及費用也就能消弭於無形,抱持鴕鳥心態只會讓植牙費用無限上綱,醫病雙方都不樂見。

「肝癌」男性十大死因之首位,該如何避免?

「肝癌」男性十大死因之首位,該如何避免?

肝病一直是國人健康的強勁敵人,甚至被稱為「國病」。根據衛生署於2002年發表之統計資料顯示,肝癌高居國人男性十大死因之首位,而肝硬化名列十大死因第六位。2003年,中研院院士宋瑞樓教授發表〈認識肝病﹒對抗肝病〉專文,提及國內B型肝炎感染者有二百六十萬人之多,感染C肝病毒者也有三十萬人,而B、C兩型肝炎病毒正是肝癌與肝硬化的罪魁禍首。 台東基督教醫院肝膽腸胃科梅彪祥醫師表示,肝臟沒有神經,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只要有四分之一可以運作,就能繼續維持人體的生理機能,由於沒有神經,患者對病症不易察覺,許多罹病者都是到了病情嚴重,才驚覺自己身患重症。最教人焦急的是,為數可觀的患者得知自己罹病之後,寧願捨棄正統醫學治療,選擇服用偏方草藥,等到病情不可收拾,再回頭就醫,已是病入膏肓,無力回天。梅彪祥醫師解釋肝臟的功能,肝臟呈紅棕色V字型、位於人體右側橫膈膜下方、胃上方、膽囊及右腎前方的器官,主要功能為排毒(負責藥物及毒物之排除代謝)、造血及調節血流量、製造酵素產生抗體,並也是賀爾蒙的主要代謝器官…等。而常見的肝炎有很多種,除了國人熟知的A、B、C型,尚有D、E、G型。A型肝炎及E型肝炎的傳染途徑是口腔與食物(海鮮、貝類是常見的傳染媒介),衛生條件較差的地區,尤其容易感染A肝,所以外出到較落後地區旅遊,更應格外小心飲食。B、C型肝炎的傳染途徑則是血液方式感染。另外梅彪祥醫師也強調,脂肪肝也是國人常見的肝臟疾病。脂肪肝是聚積過多油脂和養分的肝稱作脂肪肝,遺傳體質、喝酒、飲食不節制,都是造成脂肪肝的成因。脂肪肝的併發症雖少,卻易使患者長期倦怠、缺乏鬥志、自我觀感低落。梅彪祥憂心地說,台北市教育局在2005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台北市國小學童有5%過重,因此,脂肪肝已不是成人專屬,越來越多兒童飲食行為偏差,提早過度耗損肝臟而不自知。梅彪祥提醒民眾保肝之道,施打B肝疫苗,(台灣因長年為幼童接種B肝疫苗,因此年輕人罹患B型肝炎比例大大減少)、充分衛教,使民眾避開危險的水平感染(如使用不潔針頭、刺青)、良好衛生習慣等。梅彪祥醫師再次叮嚀,均衡飲食、愉悅平衡的身心靈、勿隨便打針、少喝酒、勿亂服中草藥、定期健康檢查,才能保有好心肝。延伸閱讀「肝病三步曲」: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8761

為你細訴我衷腸 談大腸激躁症

為你細訴我衷腸 談大腸激躁症

文/台東基督教醫院 吳方芳江小姐多年來飽受排便不順之苦,看廣告文宣採購一台大腸水療灌洗機,由於長期過度灌洗大腸,竟衍生了肛門潰爛、臀部起紅疹、直腸及腸子鬆弛、排便失控、情緒低落等症狀……面對驚濤駭浪2000年,對梅彪祥醫師而言,真是驚濤駭浪、艱辛備嘗的一年。這一年,甫自香港遷來台灣與兒媳同住的母親,因腎病必須洗腎;獨生愛女凱思面臨基測關卡;接著是愛妻鍾秀文證實罹患乳癌。 素來以看診仔細,為病患不厭其煩詳察病症而出名的肝膽腸胃科大夫梅彪祥,面對妻子的病痛,除了憂心焦急,更多了一分內疚自責。他不只一次怪罪自己,雖然身為醫師,卻沒有及早察覺妻子的病情。 從一名醫者到一名病患家屬,角色的轉換與落差,讓梅彪祥在百味雜陳的歷程中有許多深刻學習。奔波求醫的惶惑、手術房外焦急的守候、做決定的掙扎猶疑……,舉凡病患家屬所要面對的各式狀況,梅彪祥並沒有因身為醫者而多一分篤定,反而因為熟諳醫學,知悉醫療的有限而平添焦慮不安。病榻上的愛妻只要嘟噥一句:「昨晚好像有點發燒。」梅彪祥就會對妻子的病況做許多聯想假設而陷入煩憂。 2003年,好不容易重拾平靜的梅家再次面對風暴。妻子秀文的癌病再度復發,加上自己在職場上遭逢前所未有的打擊,梅彪祥醫師坦言,若不是緊緊靠賴著上帝,一家人早就被苦難打倒了。最難擔當的一次經驗,發生在陪伴秀文赴和信醫院就診,甫得知妻子必須接受化療而沮喪無助時,還來不及安慰妻子,就接獲花蓮門諾醫院來電,告知正在醫院洗腎的梅老太太突發心絞痛,病況危急!鶼鰈情深禍福與共妻子生病的漫漫歲月中,儘管夫妻同甘共苦度過各種困頓,也飽嘗上帝的恩典信實,然而,偶爾還是有幾乎走不下去的時刻。最教梅彪祥永生難忘的心痛經歷是,癌病第二次復發、決心面對化療的秀文,平靜而決絕地對他說:「拿把剪刀來,幫我剪了吧!我不願見自己的頭髮一根根掉落。」百感交集的梅醫師強忍揪心之痛,為愛妻剃下烏溜長髮,落下的雖是妻子的秀髮,刀刀劃下的卻是丈夫的心扉。 因為身為醫師,妻子對他的期待和倚賴相對升高,病況不如預期或痛苦難耐時,秀文難免埋怨嘆息。某日,心情沉重的梅彪祥竟然對妻子脫口而出:「我今天已經在醫院聽了一百個病人抱怨,現在還要聽妳訴苦。」話一出口就後悔莫及。提起那段多年前的往事,他仍然懊惱不已:「最辛苦的是生病的人,陪伴者一定要學會傾聽,傾聽是病人最需要的禮物。」 秀文罹剛病,曾有一名牧師鼓勵他倆切勿灰心,要勤耕眼前的這畝田,許多人將在這畝良田裡得著祝福。梅彪祥越來越明白,這畝田正是他和秀文的成長,就是要顧念那些仍在疾病痛苦中的罹癌朋友。經過患難的洗禮,梅彪祥最深刻的體會是:愛上帝、愛人、也要愛自己,「慢活」已是夫妻同心同行的生活行板。 至於被疾病淬鍊過的秀文,更成為許多癌病患者的祝福,舉凡化療掉髮的處理、藥物反應、飲食調適、偏方迷思、醫療資訊等,熱心的秀文總是不厭其煩地成為患者的諮詢者與安慰者,秀文服務的不只是花蓮的十餘位癌病患者與家屬,甚至有一名憂心如焚的孝子自外縣市打電話詢問:「我母親知道自己罹癌後一直哭,怎麼辦?」的確,秀文耕種的這畝田已然發苗結穗,是絕望灰心者的莫大祝福。惱人的大腸激躁症行醫近三十年,擁有五個專科醫師資歷的梅彪祥,提及自身所擅長的內科疾病,以多年臨床經驗分析,約有三分之一內科患者的病症肇因於心理因素,而國人常患的腸道疾病─大腸激躁症,亦不乏心理病因。針對許多人深受其擾的排便問題,梅醫師表示,排便看似小事,卻對身心健康和生活品質影響甚鉅,堪稱茲事體大。 以患者江小姐為例。江小姐多年來飽受排便不順之苦,看廣告文宣採購一台所費不貲的大腸水療灌洗機,每日自行DIY,希望把腸內沉積已久的「宿便」清除乾淨。由於長期過度灌洗大腸,江小姐衍生了肛門潰爛、臀部起紅疹、直腸及腸子鬆弛、排便失控、情緒低落等症狀,所幸接受專業醫療之後,終於重拾「自然排便」的暢快人生。 三十五歲的林先生,近一年來,便祕與腹瀉交替出現,工作壓力大時症狀更顯著,最教林先生尷尬的是,肚子老是在緊要關頭咕咕作響,引起同事側目。 其實江小姐和林先生罹患的正是大腸激躁症,江小姐因為聽信誇大不實廣告,更讓自己的病情雪上加霜。腸道與宿便大腸之於人體,有何功用呢?梅彪祥醫師解釋,小腸的主要功用在吸收,大腸的功用是排放。吃進腹中的食物先進入胃部切割、磨碎、分解再進入腸道,進入腸道後,對人體有用的食物就被小腸吸收,不被吸收的成分則形成糞便,再由大腸經肛門排出。除了容許糞便滯留,大腸還具有水分的再吸收,膽酸鹽及碳酸鹽化合物的二次處理等功能。最奇妙的是,人類菌叢平衡及抗體的生成,與小腸、大腸合作息息相關。 人體腸道保留著許多有益生菌,這些與人類共生的各種菌體,會與腸道下段的腸膜淋巴系統聯手,製造出人類必需的抗體,抗體隨著腸道分泌液不斷排出,便不斷清除附著於腸道、對人體有害的致病物質。腸道既是捍衛人體健康的抗體大本營,有其自衛及自我修復的保護功能,坊間盛行「宿便有毒,務必設法清除」的概念是不正確的。 梅醫師表示,主流實證醫學並無「宿便」一詞,糞便滯留對人體的影響不在宿便有毒,而在情緒與感覺的困擾。長期排便障礙的患者,常會合併胸口痛、胸口灼熱、吞嚥困難、疲倦等症狀,少數患者會產生婦科及泌尿系統的主訴症狀。由於腸道功能異常而導致的症候群,如:腹痛、脹氣、腹脹、解便不完全的感覺、糞便中出現黏液等,都是大腸激躁的表現。梅彪祥以ABC來陳述大腸激躁症狀:腹痛(Abdominal pain)排氣(Bloating)腸鳴、經常性便祕(Constipation)而腸躁症又分三大類型:以腹瀉為主之大腸激躁症。以便祕為主之大腸激躁症。便祕與腹瀉混合交替型。以上症狀透過醫療及患者生活型態的調整,有可能痊癒或緩解。大腸為何激躁?大腸激躁症的成因為何?梅彪祥的見解如下:飲食因素:90%的激躁症患者肇因於飲食習慣。易引發脹氣的食物有洋蔥、山藥、花椰菜、白蘿蔔、番薯等,患者不宜多吃,而鳳梨、燕麥、未削皮的蘋果等多纖維食物,可助排氣,患者可多食用。壓力:工作壓力、心理壓力、睡眠障礙,都是腸子煩躁因子。女性骨盆腔症候群:女性生理期之前,因賀爾蒙因素影響體內血流、吸收等功能,以致引發脹氣、腹瀉、腹痛等障礙。動過腹部手術或子宮已切除的婦女,大腸激躁症現象在經期之前更為顯著。擁有暢快人生如何預防惱人的大腸激躁症呢?梅彪祥認為,均衡飲食、持續有恆的運動、加上愉悅的心情,才是腸躁症的治本之道。至於優酪乳、藍綠藻、酵素等食品,真的有助健腸整腸嗎?以上食品確實含有益於人體的益生菌,只是這些益生菌的功效大都在商業包裝下,被刻意誇大了。民眾常以為只有優酪乳、啤酒酵母、養樂多等特定食物才含有有益菌,其實很多食物都富含有益菌,只要儘量食用在地食物,根本毋需迷信昂貴的進口食材,人體所需的益生菌是上帝早就安排妥當的,在地食物所含的營養素絕對能滿足民眾的健康需求。 梅彪祥表示,食物本身是有生命的,吃入腹中的除了食物主體,還同時吞下各種有生命的菌體,生命可以影響生命,人類應該更以感恩之心享用飲食。益生菌與酵素有什麼分別?梅彪祥說,菌能產生酵素,二者同源,都是幫助人體消化、吸收、增強免疫力的分子,坊間商業廣告有吃生益菌之後最好吃些酵素,效果才能彰顯的說法,梅彪祥奉勸民眾切勿上當,以免浪費金錢。 談起益生菌就欲罷不能,梅醫師接著為讀者說了以下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駐守北非的德兵在出征前集體腹瀉,軍隊中的阿拉伯僱用兵卻平安無事。原來這些僱用兵在發病初期,依照祖先傳承的古法,取駱駝大便來吃,而駱駝糞便裡的活菌正好就趕走了壞菌!環境中處處皆菌,小嬰兒吸吮母乳時,同時也吃下媽媽皮膚上的分解乳糖菌,而民眾食用蔬果,最好連皮一道吃下,因為果皮是菌體的主要附生處。 從柔腸寸斷談到暢快人生,下一期專訪中,梅彪祥醫師還將現身說法,談保肝之道,請拭目以待!本文轉載自「宇宙光Cosmic Light」雜誌2009年一月號第84~87頁「診療室的春天」專欄

講古說今談梅毒

講古說今談梅毒

「梅毒」,真是一個令人驚悚的名字,「警世」的味道甚濃。英文病名(SYPHILIS)源自拉丁文SYPHILUS,是西元1530年一篇拉丁詩中的大英雄,他老兄是怎麼當上永遠的「代言人」,我們不太瞭解;但回顧歐洲歷史,自從羅馬帝國衰敗後,大部份地區過著「清心寡慾」超高道德規範的生活,這個黑暗時期長達一千多年。十五世紀末波提切利的名畫-「維納斯的誕生」,一個成熟、美麗、自信又帶點羞澀的女性胴體,赤裸地站在從海中升起的蚌殼上,正式宣告性慾與身體主權回歸個人;直到十六世紀初,黎明的曙光才開始展現,當時的文藝復興運動就是要掙脫宗教教條的禁錮,重新找回個人存在的價值,這本來是值得高興的事,然而「福兮禍之倚」,有性就可能有病,性慾幾乎可以與性病劃上等號。十五世紀末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回到歐洲後,成為時代英雄,歐洲亦正式進入文藝復興時代;諷刺的是,日漸進步的醫學也發現了一種「新而獨立」的絕症,不但死相難看,又禍延子孫,因此普遍地認定,一定是航海英雄生活不檢點,是歐洲梅毒的來源,這個黑鍋一背就是五百多年,至今仍是歷史懸案。其實歐洲在文藝復興前就有梅毒病例,只是沒那麼「流行」而已。聖經上記載許多麻瘋病例,其實有部分是地域型梅毒(ENDEMIC SYPHILIS)末期病人,兩者的症狀在外觀上十分接近。梅毒的病原體外觀像彈簧,屬於螺旋菌,長約二十微米,用光學顯微鏡放大四百倍左右,就看得蠻清楚,它們有三層外膜,外有許多纖毛,菌體能作運動,可以把它們視為「動物」,在細菌分類上接近革蘭氏陰性菌,事實上它比革蘭氏陰性還要陰性,因為它幾乎完全「不上色」,只能用暗視野(DARK FIELD)來觀察,也就是把淡墨加進標本內,看到「反白」的螺旋菌。梅毒有三大次分類:一般性病梅毒地域性梅毒大型疳瘡梅毒,目前大型疳瘡梅毒僅在非洲赤道地區流行。三種螺旋菌的外型、內部構造和基因都十分近似,很難分別,生命周期也都屬於長壽型,一個世代長達30小時以上(大腸桿菌僅約20分鐘),但都有點「嬌嫩」,以現代科技來作體外培養,存活時間還是不夠長,目前尚未發現任何動植物可以成為中間宿主,所以它是百分之百人與人之間的傳染病。傳染途徑大致有三大類:肌膚之親,包括性行為、熱吻等。血液接觸,如共用針頭、輸血、醫療人員工作意外等。母體垂直感染,孕婦與胎兒的子宮內感染。一般的肌膚接觸,一次約需500隻螺旋菌才能有效感染,而血液接觸約60隻螺旋菌便成事了。在異性性行為中,如果一方有梅毒,一次陰道性交的感染機率約20%到30%左右。潛伏期約十至九十天,通常是三週左右,在接觸處產生最初的病灶-硬性下疳。  因螺旋菌能「動」,所以對身體局部組織破壞力很強,一旦侵入血液循環系統,可以禍延全身,典型的梅毒自然病程是以三期共四階段進行。 第一期:在接觸處表皮形成硬性下疳(CHANCRE),呈圓或橢圓形,凹洞頗深,硬硬的,不疼,如果病人抵抗力很強,「疳瘡」可能不明顯,尤其是台灣地區醫療資源充沛,些許「風吹草動」,很容易就能取得抗生素,達到了部分療效。不管有沒有治療,下疳會在數星期內自動消失,螺旋菌則轉進血液,循環全身。第二期:大約第一期症狀消失半年後,患者逐漸出現輕度發燒,乏力,多處淋巴結腫大,背部、手掌、性器官、口腔等出現典型紅疹,可以持續數週或數月,這個時期可能感染胎兒。第二期梅毒潛藏階段(LATENCY):當第二期症狀消失,病情進入寂靜的潛藏階段,可以長達數年之久,此時期對外並無感染力,但身體內部不斷增加感染區域,懷孕者亦可感染胎兒,如果沒有藥物治療,大約三分之二的病例仍然可能終生維持在這一階段。第三期:可能是因免疫力減退,大約三分之一病例進入此末期病況,螺旋菌進入大腦、心臟、主動脈、骨骼、眼部等,可以說全身各部無一倖免,引起癱瘓、幻覺、失智、甚至猝死。目前梅毒治療的第一選擇是青黴素(亦即盤尼西林),這個治療有點弔詭,因為盤尼西林,通常對革蘭氏陰性菌的效果不夠好,螺旋菌比陰性還陰性,反而如有神效,有點讓人費解。若是對盤尼西林過敏,可以改用四環素或紅黴素,雖然治療期稍長,效果亦不錯。在台灣地區讓大家傷神的不是治療用藥,而是如何診斷的問題。因為一般檢查項目、VDRL或RP R是檢查身體組織的受破壞程度,所以關節炎、自體免疫疾病、甚至扁桃腺發炎,都可能造成偽陽性。所以我仍遇到VDRL陽性,必須加做TPHA來確認;TPHA是針對梅毒的特異抗體,非常精準,沒有偽陽性,可是它通常是終生存在的。我們假設一下,如果一位老人家來看病,他少年時期感染梅毒,但是治癒數十年了,現在他又有扁桃腺發炎,當然抽血檢驗VDRL和TPHA皆為陽性,那麼醫師該如何拿捏呢?一般準則是兼顧組織創傷程度與偽陽性,當TPHA陽性(不管力價高低),VDRL陽性力價一比八(含)以上,例如一比十六,給藥作標準治療;陽性力價一比八以下,例如一比四,繼續追蹤觀察,不必給藥。梅毒經過有效治療,絕大部份病例是可以痊癒的,至於身體所留下的缺憾能不能填補,就看傷害深淺而定,所以越早期就醫,效果越好,遺憾越小。治好的病例其VDRL力價會緩步下降,約在半年到一年之間轉為陰性。梅毒這個名字雖然有點可怕,在台灣地區醫療資源充沛,只要不諱疾忌醫,盡早治療,一切安啦!

性別分析北市自殺率 男性居高

性別分析北市自殺率 男性居高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於99年6月3日所公布的統計資料顯示,全國因自殺死亡之原因(自殺死亡人數)自86年已連續13年列入十大死因之列,而本市自殺死因繼97年下降至第11位,於98年持續下降至第12位;惟綜觀台北市近年來整體自殺死亡人數雖有下降,但依性別分析比較發現男性自殺死亡人數仍增加3人(增幅1.3%)。98年臺北市自殺死亡人數341人、粗自殺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13.0人,較97年為每十萬人口減少1.1人、降幅7.8%。相對於全國資料,全國之自殺死亡人數為4,063人、粗自殺死亡率為每十萬人口17.6人,較97年減少0.3人、降幅1.7%。在全國25縣市中,本市之自殺死亡率僅高於連江縣、金門縣,為自殺死亡率第三低的縣市。衛生局進一步說明,臺北市的自殺死亡原因(自殺死亡人數)自84年進入十大死因之列後,首度於97年退出十大死因,98年則再退至第12位。然依自殺死亡者性別與年齡層來看,北市98年男性自殺死亡人數234人,女性107人,男性是女性的2.3倍;自97年到98年最明顯減少在25歲以上女性(減少36人、降幅27%),尤以女性在25-44歲的自殺死亡率減幅(減少38%)較同年齡層男性(減少19%)更明顯。而65歲以上男女差異更大;女性在此年齡層自殺人數減少31%,男性卻增加33%。進一步比對98年自殺防治中心關懷之2千餘案之自殺原因,不同年齡層男性之主要壓力源各異;15-24歲男性以感情因素為多、25-64歲則以家庭因素與失業經濟因素為多、65歲以上男性久病不癒之比例最高。自殺防治中心呼籲,自殺行為背後原因雖是多元的,但民眾可以瞭解不同生命階段的男性所遭遇的困境並不相同,設身處地關懷,才易貼近受困的心,適時提供協助。臺北市自殺防治中心結合衛生、社政、勞政、教育、警消,及民政等共 12 個局處,提供包括社區心理衛生及醫療資源、福利救助、職業訓練、就業諮商等各項服務;其中,社會局配合98年1月23日特殊境遇婦女家庭扶助條例修正為特殊境遇家庭扶助條例,將生活扶助對象擴及男性及男性單親,另設有東、西區單親家庭服務中心提供諮詢服務,衛生局亦針對社區民眾與校園師生提供親子、人際及兩性講座,另與勞工局合作針對待業民眾、職場員工辦理職場辦理就業博覽會心理檢測與諮詢服務、「職場OGENKI元氣」系列宣導活動等,該局亦提供「金山五號安心服務」,化職場危機為企業契機之訓練課程,另將於10月辦理憂鬱症篩檢與各項社區活動,提供民眾更多樣化的心理衛生服務,而本市社區心衛中心夜間心理諮商服務及市立聯合醫院12區之附設門診部亦提供心理諮商服務,以共同攜手幫助民眾度過生命低潮。全國24小時安心專線(0800-778-995)臺北市生命曙光專線(平日9AM~10PM,1999轉8858)。

夏日腸病毒來襲 家長須注意

夏日腸病毒來襲 家長須注意

家中有小寶貝的家長們要注意啦,令人聞之喪膽的腸病毒要發威囉!!天主教聖功醫院小兒科謝佩穎醫師表示,除了腸病毒之外,由於天氣太熱而引起的異位性皮膚炎加劇與中署,也是家長們不可輕忽的健康問題。大多數感染到腸病毒的小朋友症狀很輕微,在口腔會出現潰瘍。腸病毒典型的表現以手足口病或咽峽炎較為常見,單純只有口腔後方有潰瘍稱為咽峽炎,若口腔有潰瘍而且手掌以及腳掌有水泡,這就是手足口病。大多數被感染兒童臨床症狀極為輕微,而過了幾天之後就會自然痊癒。腸病毒的種類太多,沒有疫苗能預防,且不是得過一次就不會再得,遇到不同病毒,仍有可能再得病。如何避免呢?只要平常多洗手、多注意孩子營養,就能夠降低感染到腸病毒的危險。謝佩穎說明,「異位性皮膚炎」是溼疹的一種,容易發生在嬰幼兒、兒童及青少年時期的慢性搔癢性皮膚病變,容易復發且致病原因目前還不十分明確,目前被視為是一種天生皮膚的缺陷且和遺傳有關,可能與免疫系統有關。異位性皮膚炎在夏天的時候偶而也會有惡化的情形。主要的原因在於夏天天氣比較炎熱,比較容易出汗,而出汗容易引起癢感,因而引發異位性皮膚炎的發作且惡化。因此可考慮使用空調降溫,避免戶外激烈的活動可減緩不適。同時也要避免用過熱的水沐浴、沐浴時間不宜過久。洗完澡,在身體處於微濕時立刻擦上凡士林或保濕乳液。此外,避免讓皮膚直接接觸粗纖維的衣物,如毛衣、尼龍,並穿著寬鬆的棉織物,以減少對皮膚的刺激。「中暑」係因環境溫度過高,引起體溫極度上升,而產生的身體不適及昏迷。幼兒較大人容易中暑,尤其是台灣的炎炎夏日,氣溫又高、溼度又重,更不能掉以輕心。謝佩穎進一步說明中暑的症狀與預防:第一種症狀:寶寶起先是煩躁不安及哭鬧,接著馬上會不醒人事,或抽搐、或進入昏迷狀態。第二種症狀:膚色紅潤,但觸摸感覺乾燥、溫熱,體溫升高甚至可達40℃以上。第三種症狀:呼吸及脈搏加速。中暑的預防:不要把小寶寶包裹太緊。注意水份(清淡液體)的給予,尤其若原本就有生病發燒或腹瀉的情況,特別要注意補充水分,勿使身體水分喪失過多而導致脫水。勿使寶寶在大太陽之下曝曬。維持四週環境的通風,並保持適宜的溫度。此外「登革熱」也須小心注意。感染登革熱時會有發燒、劇烈的關節疼痛和肌肉痛症狀;更嚴重時,會有致死的危險。目前治療方法為退熱劑和鎮痛藥物來減輕病症。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是登革熱傳播的媒介,滋生的場所為屋內外各種積水容器中。謝佩穎提醒民眾,避免蚊蟲叮咬,例如:裝紗窗、紗門、清除居家附近的積水容器等,是目前對付登革熱最有效的方法。

妳知道自己是乳癌高危險群嗎?

妳知道自己是乳癌高危險群嗎?

文/行政院衛生署急診室護理師 林淑瑩根據衛生署的統計,臺灣在過去20年中乳癌之發生率有位超過4倍之快速成長,自民國92年起,台灣乳癌之年發生率已超過子宮頸癌,成為台灣女性發生率第一的惡性腫瘤,死亡率為第四,乳癌是世界各地最常見的婦女癌症,不論是開發中或已開發國家的發生率都很高,且高居西方女性十大死因之首。隨著時代的進步與國人生活和飲食習慣的改變,乳癌的發生率在近10年內增加了七成,成為女性最常發生的癌症,其中以45-49歲的發生率是最高的,然而國內乳癌患者僅有二至三成是在初期被發現,遠不及歐美的六成,但是乳癌的發生率是節節攀爬上升,雖然治療方法和方式進步,由於發現期別是較晚的,因此治療的效果卻是差的。然而臺灣乳癌好發年齡比歐美國家早,其發生的趨勢是有越來越年輕化的呈現,一般好發的年齡在45-64歲之間,以45-49歲每10萬名婦女發生144人為最高,其次為50-64歲的140-142人,歐美許多研究證實針對50歲以上婦女進行大規模乳房篩檢,每3年1次乳房攝影檢查,可以降低25-35%乳癌死亡率,基於此制定50歲以上婦女,每3年1次乳房攝影檢查政策。由於臺灣婦女們乳癌發生的高峰期是在45歲,因此國民健康局最近下修乳癌篩檢年齡,可以促使45-49歲婦女接受篩檢,因此在98年11月17 日起,將原提供50-69歲婦女2年1次乳房攝影篩檢,擴大到45-69歲,也就是將45歲至49歲的婦女也納入2年1次的免費乳房攝影篩檢,另外針對40-44歲婦女具乳癌家族史的婦女也提供篩檢服務。然而什麼樣族群之婦女是罹患乳癌的高危險群呢?其包括有乳癌家族史、一側乳房得過乳癌、有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者、未曾生育或育三十歲後生育第一胎者、未曾哺乳者、初經早或停經晚者、長期使用賀爾蒙者,除了每年的專科醫師檢查與每月的乳房定期自我檢查之外,那麼乳房攝影篩檢能夠提供早期發現乳癌的最佳篩檢方法,是針對無任何疾病徵兆的婦女所施行的攝影檢查,在接受攝影檢查的過程中,可能會因過程中緊壓乳房而感覺到不舒服,由於其攝影的時間是短暫的,且接受到的幅射劑量是低的,且診斷的機率是比較高,因此針對處於45-49歲的高危險群婦女來說,盡早接受這樣的乳房篩檢服務,可以達到早期監測乳癌的發生,以及達到早期發現與早期治療乳癌,並盡而降低乳癌的死亡率或發生率。總之,乳癌是治癒率相當高的癌症,整體而言,治療後5年存活率超過70%,而沒有淋巴轉移的乳癌病人,存活機率更可高達90%,其實只要做到定期檢測、早期發現與治療,不迷信偏方與延誤治療時機,乳癌可以說是治癒率相當高的癌症。

李明依攜子呼籲:拒絕違法販售菸品 需要您的支持

李明依攜子呼籲:拒絕違法販售菸品 需要您的支持

曾高呼「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及18年前以「我25歲,我不吸菸」成功讓董氏基金會菸害防制宣導全面進入校園的知名藝人李明依,才放暑假就帶著國小四年級的兒子威力同學攜手做公益,呼籲:拒絕違法販售菸品,需要您的支持!李明依說,醫學知識的進步,現在大家都知道「二手菸」害,還有殘留在室內長達三個月以上的的「三手菸」害,也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吸菸,但前陣子在網路上看到大人拿菸餵三歲的小孩,讓人非常痛心,因此這次特別帶著威力一起出來呼籲,請大家不要拿菸給小孩。威力則發揮創意並用蠟筆一個字一個字寫下「同學,我不能賣菸給你!」、「少年仔,拜託證件看一下!」…,提供雜貨店的阿伯、書報攤的阿姨、檳榔攤的姊姊或是超商的哥哥們小撇步;威力媽說,不要小看「拜託嘸通拿菸乎囝仔」或「老闆,請不要賣菸給小孩!」這句話的力量,每一句話都是改變的關鍵。威力媽強調,不管是賣菸的人,或是看到孩子買菸的人,大家都不要嫌麻煩,只要每個人多一句話,即可防止違法販售菸品的事情發生。董氏基金會執行長姚思遠表示,從美國的菸草公司內部文件發現,所有的癮君子當中,60%的菸品成癮年紀是在高中之前,且根據國際研究文獻指出,如果青少年覺得菸品是可以輕易取得的,未來將更容易變成慣性吸菸者。特別感謝李明依帶著威力同學出來溫情喊話,拒絕違法販售菸品,需要您的支持。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指出,菸害防制法與兒童及少年福利法皆明文規定:「任何人不得供應菸品予未滿18歲者」,為了提供孩子無菸害的環境,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把「拒絕違法販售菸品」明列為99年度工作重點,呼籲所有店家不要賣菸給青少年,也提醒所有的家長,為了我們的孩子,永遠不要嫌麻煩,只要每個人多一句話,「頭家,嘸通擱賣菸乎囝仔」,讓我們的孩子免於菸害。

市立聯合醫院首位 心房同步雙心室節律器

市立聯合醫院首位 心房同步雙心室節律器

一位近八十歲男性,本身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血症、冠心病,近年來因心臟衰竭合併肺水腫,反覆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住院治療,平均不到一個月就得入院治療,心電圖檢查為完全左束傳導阻滯,左心室射出血量分率為22%,該院依規定向健保局提出申請裝置心房同步雙心室節律器,經核准後實施心律調節器置入術。在局部麻醉過程中,病患是清醒的,醫師在病人胸皮切開一個小傷口,接著將三條導線經由左鎖骨下靜脈送入心臟,最後再將心房同步雙心室節律器植入皮下並縫合傷口,完成手術。手術後,病人臨床症狀大幅改善,現採門診追蹤治療,至目前為止快一年,均無住院記錄,且胸腔X光檢查顯示病人心臟明顯變小,左心室射出血量分率進步(31%)。心臟衰竭所造成的死亡率非常高,而且在目前高齡化社會中,盛行率與發生率越來越高。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心臟內科醫師李修豪表示,心臟衰竭是可以治療的,第一步就是找出是否有可逆原因,接著治療的首要重點是非藥物治療,包括:限制水份、限制鹽分、禁菸、適當運動、控制體重,另外目前有許多已被證實的有效藥物,不但可以改善心臟衰竭病人的生活品質,並且可以延長病人生命。李修豪指出,有些心臟衰竭的病人,左心室心肌沒有辦法同步收縮,如此會讓心臟射出分率大幅減少,並使二尖瓣逆流嚴重度增加,從而會使病人臨床上的不穩定性提高,死亡率也會上升。當這類病人藥物治療後效果不佳,經專業醫師評估適宜後,可以使用心房同步雙心室節律器,就是把導線裝置在左、右心室,使左心室心肌進行同步收縮,如此有七成病人會有症狀改善以及心臟功能的進步。他說,臺灣自2001年引進心房同步雙心室節律器,健保局則自2004年起正式給付,現在每年約有近百例的新植入病患,由於此節律器價格昂貴,每組約近台幣三十萬元,目前健保局給付規定是採用事前審查方式。專業醫師若認為病人心臟衰竭狀況嚴重,且使用適當藥物治療,仍然無法有效控制,同時合併心電圖完全左束傳導阻滯變化時,就可提出申請,經健保局審查通過後就可執行手術。這是該院置入心房同步雙心室節律器的第一例,是該院心臟內科的里程碑,中興院區心臟內科氣氛融洽,團結合作,遇到特殊病例,不管在治療前或是治療後,都會互相討論,以期讓病人得到最大好處。此特殊病人就是在該院區心臟內科醫療團隊合作下,令其感到光榮的成果,也期許未來在院方的大力支持以及心臟內科醫療團隊的合作下,可以讓病人得到最好的醫療服務,並創造更多的里程碑。

夏日旅遊 小心小黑蚊肆虐

夏日旅遊 小心小黑蚊肆虐

暑假旅遊旺季到了,天氣也逐漸變熱,正是小黑蚊「黑金鋼」密度開始攀升的季節,一位來自馬來西亞的十三歲妹妹,六月中旬第一次與父母親來到花蓮遊玩,在旅遊途中,疑似被小黑蚊叮咬後,四肢出現大片的紅疹,紅腫不消,呼吸急迫,在被緊急送往花蓮慈濟醫院急診後,經過醫護團隊治療,所幸已無大礙。花蓮慈院小兒科吳昭霆醫師表示,患者來到急診之後,呼吸很快就恢復正常,初步判定呼吸急迫的症狀,是由緊張等心理因素引起,在抽血檢查後雖然沒有發現異常,但是患者全身還是出現紅疹,所以,特地會診了急診部毒物科陳立光主任。陳立光主任表示表示,一般來說通常被蜜蜂或是虎頭蜂叮咬,才容易出現全身類似紅疹的過敏症狀,而小妹妹應該是第一次來台旅遊,被小黑蚊叮咬所引起的過敏現象,經過治療後以無大礙。陳立光主任也呼籲家長,被蚊蟲叮咬不能因為是小小紅腫就輕忽,曾經有人抓搔使紅疹腫大,最後感染蜂窩性組織炎,更是得不償失。暑假到了,許多人趁著假期外出遊玩;在玩樂的同時,別忘了防蚊的工作不可少,尤其家長帶小孩外出踏青,隨時潛藏蟲蟲危機。陳立光表示,發現被蚊蟲叮咬後,應盡速治療處理,別猛抓、猛搓,建議可以沖點冷水,或擦具涼性的藥膏,減緩發癢的不適,減輕紅腫;若是出現若疼痛感持續、紅腫不消,甚至出現嚴重過敏現象,應儘快就醫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