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不明原因心肌肥大?原是「法布瑞氏症」惹的禍!

不明原因心肌肥大?原是「法布瑞氏症」惹的禍!

「法布瑞氏症」是一種罕見的遺傳性溶小體儲積症,由於α-半乳糖苷酶A(α-galactosidase A)的缺乏,細胞內過多的鞘髓磷脂(glycosphingolipid)堆積在體液、各種器官以及血管內皮層中;主要症狀包括:兒童時期開始出現的肢體末梢極度疼痛與燒灼感、少汗、腸胃道功能異常、血管角質瘤、角膜與晶狀體混濁,在二、三十歲時影響腎臟、心臟、以及中樞神經系統。「法布瑞氏症」除了造成生理的疼痛外,因疾病非為外顯症狀,可能因為無法早期診斷而造成延遲就醫或誤診之情況,導致法布瑞氏症患者於就學、服役、以及就業上出現問題,如被質疑偷懶、不想曬太陽、裝病等,而遭受歧視,顯示「法布瑞氏症」患者於生理及心理層面皆需要被進一步關懷與了解。目前有一群熱心的法布瑞氏症病友,期望能凝聚病友的力量,透過成立「台灣法布瑞氏症關懷之友協會」,協助法布瑞氏症患者爭取社會福利、提供病友及家屬心理調適及鼓勵,也可藉由疾病衛教宣導,教育大眾了解「法布瑞氏症」之疾病知識,以及正確的治療觀念。「台灣法布瑞氏症關懷之友協會」籌備會誠摯邀請法布瑞氏症的病友及其家屬、所有想要關懷法布瑞氏症病患之醫護人員或是其他民眾共同加入「台灣法布瑞氏症關懷之友協會」,讓「法布瑞氏症」患者能獲得更多資源與幫助。籌備期間申請入會之截止日期為即日起至99年12月30日止,詳細資料請洽籌備期間聯絡人吳小姐,聯繫電話為(02)8768-2603或請來信詢問[email protected]

結核病防治有撇步:定期胸部X光檢查及七分篩檢法

結核病防治有撇步:定期胸部X光檢查及七分篩檢法

「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結核病防治的首要關鍵。由於結核病大多早期症狀並不明顯,民眾要如何知道有沒有罹患結核病?胸部X光檢查及結核病自我檢測七分篩檢法即是篩檢結核病的最佳利器。依研究結果顯示,我國縣市低收入戶人口分佈狀況與結核病發生率的高低呈顯著相關,為避免因個人經濟因素延誤就醫,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希望以更積極之防治策略,將經濟弱勢族群列為胸部X光優先主動篩檢對象,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阻斷社區傳染鏈。因此,衛生局於今年9月~10月辦理「99年經濟弱勢族群結核病防治主動篩檢活動」。共篩檢273人,發現5位疑似結核病個案,衛生局已進行通報,請個案進一步就醫,並持續追蹤管理其後續治療情形。衛生局提醒市民除每年定期作胸部X光檢查外,市民平時可進行快速簡便的自我檢測,利用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的「結核病自我檢測七分篩檢法」,篩檢方法如下︰咳嗽兩週(2分),有痰(2分),胸痛(1分),沒有食慾(1分),體重減輕(1分),如果上述症狀達5分以上,建議儘快至醫療院所就醫檢查並驗痰,以確認是否感染結核病。結核病是藉由飛沫與空氣所感染的呼吸道傳染病,普遍發生於世界各地,它是未開發及開發中國家的慢性傳染病。在初受感染時,約95%的人因自身的免疫力而未發病,但會有終身再活化(Reactivation)的潛在危險,所以當發生免疫功能不全、高齡、心肺功能衰弱等,結核病即可能伺機發病。罹患結核病勿慌張,只要遵照醫師的囑咐,持續接受 6 至9個月正確有效的藥物治療,就能痊癒。

避免寶寶成B肝帶原 孕前治療B肝藥物要慎選!

避免寶寶成B肝帶原 孕前治療B肝藥物要慎選!

案例:我是B型肝炎帶原者,由於最近做婚前健康檢查,發現自己e抗原呈陽性、肝指數高達300,且體內B肝病毒量很高,醫師建議可進行治療,但考量2年後的懷孕計劃,不知選擇何種藥物治療才好呢?高雄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系副教授 陳建宏醫師說明,B型肝炎病毒主要是透過血液及體液傳染,台灣有50%以上的B型肝炎患者來自母體垂直傳染,母體垂直傳染為生產時病毒直接藉由胎盤進入新生兒體內,日後新生兒變為帶原者的機會高。根據統計,若媽媽本身為e抗原陽性者,代表母體內B型肝炎病毒量高且活動力強,新生兒有9成以上的機率會變為B型肝炎帶原者;若媽媽為e抗原陰性者,新生兒僅有2成以下的機率變為帶原者。自民國73年起,台灣實行B型肝炎疫苗接種後,已大幅降低國內垂直傳染的機率,不過,媽媽為e抗原陽性患者雖經過免疫球蛋白和疫苗接種,仍有5%~10%的機率會傳染給新生兒。因此,建議計畫懷孕之B型肝炎婦女,在懷孕前可檢查e抗原、肝功能指數及病毒量,若達治療標準可與醫師討論自身情況,根據不同病況選擇B型肝炎治療方式,或生產後再進行治療。雖目前有符合懷孕安全性「B」級口服抗病毒藥,但因無大規模及長時間的研究,證實懷孕時用口服抗病毒藥不影響胎兒安全與生長,因此尚不建議於懷孕期間治療B型肝炎。目前針對B型肝炎治療之藥物有長效型干擾素與口服抗病毒藥物。針對上述案例,若希望於懷孕前2年進行治療,建議可優先選擇長效型干擾素來治療B型肝炎。干擾素作用機轉為抑制病毒活性,同時調節體內免疫功能來攻擊病毒以達到治療的效果。選擇長效型干擾素治療的優點為固定療程,通常僅需1年的治療即可知道治療效果,其缺點是需用打針及有副作用。根據最新研究顯示,長效型干擾素治療結束,停藥半年後可達36.2%的e抗原轉陰率,且停藥半年後即可受孕。此外,由臨床試驗發現,療程結束後長效型干擾素仍會持續作用,可進一步達到表面抗原消除,其機率較口服抗病毒藥物更高,有機會達到B型肝炎治癒目標,然而干擾素不能在懷孕時期使用。除了干擾素之外,另一B型肝炎治療藥物為口服抗病毒藥物,其作用機轉為直接抑制體內的B型肝炎病毒,以達到降低病毒量的效果。其優點是口服方便且副作用較少,缺點是需長時間使用及長時間使用後會產生抗藥性病毒。大部分病人接受口服抗病毒藥物需服用多年以上,且用藥當中不建議病人懷孕。因此有計劃懷孕的婦女,在懷孕前要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須和專科醫師詳加討論。雖有研究顯示懷孕最後3個月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加上免疫球蛋白和疫苗接種可減少新生兒被感染的機會,但此結果仍需進一步的研究來證實。最後,呼籲計劃懷孕之B型肝炎女性帶原者不需過度擔心,只要與醫師溝通,在懷孕前根據病況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在懷孕期間,除非母體本身肝臟已嚴重發炎或有肝衰竭的狀況,才建議使用藥物治療,而生產後也需常監測B型肝炎狀況,因生產後肝炎可能會急性發作。

胸口刺刺的 七旬婦安裝心律調節器救一命!

胸口刺刺的 七旬婦安裝心律調節器救一命!

嘉義醫院心臟內科採新技術,為心跳過慢昏厥的老婦人,安裝心律調節器,將兩條導線,同置於一條靜脈血管內;葛建成醫師指出,照傳統做法,另一條導線必須用穿刺的方式,置放在鎖骨下方靜脈,但容易造成病人氣胸或血胸,採較新式做法,可避免上述的風險;安裝心律調節器後,老婦人已恢復正常。嘉義一名年過75歲莊姓的老婦人,前陣子忽然覺得胸口有刺刺的感覺,覺得很喘、全身虛弱,似乎快暈倒了,到嘉義醫院心臟內科就醫,她患有冠狀動脈的疾病,曾經做過二次心導管手術,為她做運動心電圖檢查,發現心跳太慢了,一分鐘37~39下,兩側心室、心房的心跳傳導系統阻滯,醫師認為她必須裝置雙腔式心律調節器,才能維持正常的心跳,否則會危及性命。嘉義醫院心臟內科葛建成醫師表示,安裝雙腔式心律調節器,必須將兩條導線分別置於心臟的右心房及右心室,一般的做法,是在左胸或右胸,開個三公分的傷口,找到頭靜脈後,將心率調節器一條導線,插入靜脈內,然後在鎖骨下方,利用穿刺的方式,找尋另一條靜脈,再將另一條導線穿入,有的醫院則是兩條導線皆用穿刺的方式放入;不過穿刺時位置不對,恐造成病患氣胸、血胸的後遺症,因此,以開刀的方式將兩條導線置放入同一靜脈內,就能避免穿刺時的風險。葛建成醫師指出,人在休息的狀態下,心跳大約每分鐘50~70下,心跳太慢會造成全身缺血,發生氣喘、呼吸困難、全身無力、昏厥的情形,如果症狀嚴重,恐導致患者死亡;裝置心律調節器可監控病人的心跳,並調節病人的心跳,讓患有相關症狀的病人恢復正常的心跳,通常心律調節器是設定每分鐘心跳60下,電池的電力可持續7至10年。

除疤療程 平整肌膚提升細緻觸感

除疤療程 平整肌膚提升細緻觸感

近來塑身達人張淳淳整形手術失敗事件,引起社會大眾關注,新聞資料畫面中張淳淳因雷射溶脂手術導致40多處傷口化膿的照片,不禁讓許多曾經整形失敗的患者心有戚戚焉,整形外科專業醫師張至德表示,整形術後傷口若照護不當,很容易會留下疤痕,如不幸手術失敗,患者可能得進行長期的除疤療程,而接受療程過程的心理創傷於短時間內也難以平復,張至德醫師呼籲愛美的女性朋友們,在進行療程前切記與整形醫師詳細探討術後照護的流程與方式。一名因雷射溶脂整形手術失敗的患者琦琦(化名)表示,當時抱持著高度期待進行雷射溶脂瘦臉,沒想到手術失敗,造成右臉頰三度燒燙傷,經台大醫院清創手術治療與長達六個月的恢復期後,期盼藉由除疤療程,消除疤痕,以免影響外貌美觀。琦琦回想當時情景,氣憤的說:「事件發生後我才知道…原來幫我進行療程的醫生非整形專科醫師!」,整形外科專業醫師張至德建議愛美的女性手術前務必要再三審慎評估療程風險並詢問醫師的醫療紀錄,以免發生悲慘的後果。張至德醫師表示,任何整形手術皆存在風險,張醫師提醒患者們,在接受療程前應與有執照的專業整形外科醫師諮詢,充分了解手術流程與內容,並與醫生深度溝通需求並加以評估,以保護自我權益,提高術後滿意度。張至德醫師提出,不論是整形手術失敗後或是經意外留下的疤痕,建議民眾應謹慎照護,切勿等閒視之!張醫師進一步說明,通常傷口發生後,其身體將會自動開啟癒合系統,使傷口密合,若傷口較小且只停留於表皮層,癒合時間相對較短也較不易產生疤痕;反之,若是傷口侵襲至真皮層,就容易產生疤痕。由於傷口在癒合過程,將導致身體纖維細胞活躍,並大量製造膠原蛋白,使傷口肥厚且凸起,稱為「增生型疤痕」,特別像是剖腹生產後的婦女常有此情形發生,媽媽們通稱為「肚皮蜈蚣」,現階段可採用除疤療程進行治療,以恢復平整肌膚。除疤療程有多種選擇,應視患者狀況給予適當的治療,張至德醫師說,如是紅色凸起狀疤痕可利用染料雷射進行治療,可汽化皮膚表皮層,改善疤痕發紅情形,達到除去皮膚上的凹凸不平的症狀;而暗黑色平整疤痕,則可採用淨膚雷射,使疤痕淡化,達到去除肌膚色素沉著的效果。張醫師提醒民眾,無論是何種疤痕,民眾都可藉由最新的除疤療程加以重新修復及淡化,但實際上,淡疤的修復效果因人而異,民眾仍須視原先疤痕的受傷程度、部位加以評估。張醫師建議,患者於治療期間,也應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秉持清淡、少油的飲食原則,以提升除疤療程的治療成果。

國人每月「筋」痛至少一次 姿勢不良是元兇

國人每月「筋」痛至少一次 姿勢不良是元兇

上班族長期坐辦公室,如果坐姿不正確,很容易有腰部疼痛的問題,加上工作上長期使用電腦,若桌椅高度不適當、手肘無支撐,且滑鼠使用時間過長,很容易導致網球肘、腕隧道症候群等問題。根據飛利浦進行的「國人痠痛現況大調查」顯示,逾三成民眾的生活深受筋骨痠痛影響,其中超過六成民眾認為對工作效率的影響最深,其次則是睡眠。家住台中的蔡先生就是一個例子,他在資訊公司擔任電腦工程師,之前腰部曾劇烈疼痛,導致夜不成眠,還曾痛到半夜至醫院掛急診,施打止痛針才能緩解劇痛,他懷疑自己脊椎側彎壓迫到神經,因此導致劇烈疼痛,不過到了醫院深入檢查後,發現脊椎僅輕微側彎,醫師表示他只是因平常坐姿不良,導致痠痛纏身。根據國人痠痛現況調查,民眾痠痛最大的成因為姿勢不良,佔53%,反映出國人的痠痛成因並不複雜,只是姿勢不良導致的痠痛,仍使民眾深受困擾,進而影響日常生活作息。復健科醫師陳昭蓉表示,民眾經常有不良姿勢,如許多人坐椅子喜歡翹二郎腿,站立時喜歡站三七步,時間一久,便容易產生痠痛問題。陳昭蓉說明,民眾若遇痠痛問題,應至醫療院所就醫,找出真正的成因,如果沒有搞清楚痠痛成因,自己隨便使用止痛藥物,可能延誤治療時機;而且,有些疼痛問題剛發生時,組織可能處於發炎狀態,如果搞不清楚狀況便按摩或泡熱水澡,可能使病情加重。痠痛大調查的結果也顯示,曾有逾兩成的民眾因按摩或推拿,導致病情加重的經驗,且有近四成的民眾搞不清楚痠痛時要採取冰敷還是熱敷,而其中更有近43%的民眾曾因錯用冰敷或熱敷,導致病情加重的經驗。陳昭蓉解釋,一般而言,如扭傷等原因導致組織剛開始產生發炎反應時,應先採取冰敷;待組織發炎反應消失後,若有慢性痠痛問題產生,則可採取熱敷進行療復,但正確的方式,仍應先就醫找出病因,才能對症下藥。目前居家最常採取的熱療方式,包括熱毛巾、熱敷袋、電熱毯、泡熱水澡等,不過根據調查顯示,民眾認為前三種方式,不是熱力不夠持續、準備過程繁瑣,就是可熱敷的面積不夠廣。因此選擇安全、方便、經過主管機關認證的熱療器材,如紅外線照護燈,便可提升民眾居家進行熱療之意願,使深受痠痛困擾的民眾,除配合醫師治療外,也可在家自救緩解痠痛問題。

「腹主動脈瘤」發病死亡率高達50%以上 醫師籲:小心肚臍旁的腫塊

「腹主動脈瘤」發病死亡率高達50%以上 醫師籲:小心肚臍旁的腫塊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急診科張家豪醫師表示,76歲的林伯伯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史,平時即有規則服用藥物控制。最近林伯伯常感到腹痛,一開始不以為意,以為只是消化不良,直到有天因為疼痛加劇,才半推半就地被家人送進急診。來到急診後,林伯伯除有腹痛情形外,合併有盜汗及噁心症狀,生命徵象量測發現脈搏過速及血壓偏低,急診醫師經病史詢問及觸診後,立即施以床邊超音波檢查,在腹部發現主動脈有一約6公分的主動脈瘤,且已有些微血液外漏至腹腔,經緊急啟動心血管外科治療團隊,隨即進入開刀房進行手術,最後總算在鬼門關前拉回林伯伯。張家豪醫師表示,主動脈是人體內口徑最大的動脈血管,由心臟發出後,分支供應全身器官血流。主動脈在胸部經過主動脈弓往下至腹部即為腹主動脈。正常之腹主動脈直徑約2至3公分左右,當不正常膨大時,主動脈會由管狀變成球狀,即為腹主動脈瘤。張家豪醫師指出,腹主動脈瘤好發於高血壓及有動脈硬化病史之族群,高血脂症及吸菸亦為相關因子。當腹主動脈瘤膨脹到一定程度,即有破裂之風險,而一旦發生破裂或血液外漏,即使緊急手術,其死亡率亦高達50%以上,是個死亡率相當高且難以預測的疾病,故常有醫師比喻治療腹主動脈瘤就好像在拆除不定時炸彈一般。張家豪醫師表示,初期的腹主動脈瘤經常是無症狀的,較瘦的患者可在腹部肚臍偏左附近摸到一隨著心臟搏動之腫塊,若患者屬於動脈硬化之高危險族群,則需至醫院血管科進行檢查評估。張家豪醫師呼籲民眾,若出現腹痛加劇,合併盜汗、血壓降低,通常代表動脈瘤已破裂或血液外漏,此時則屬於十分緊急之狀況,需立即至醫療院所治療。

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孩童 切勿擅自停藥!

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孩童 切勿擅自停藥!

患有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ADHD,又稱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童,往往因注意力無法集中、耐心不足及衝動等症狀,成為父母的煩惱。根據資料顯示,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孩童若能於早期接受診斷,並搭配藥物及行為治療,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孩童也能有優異表現!國三女童小琪(化名)過去在小二時曾接受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的治療,經過治療後家人認為小琪的症狀已獲大幅改善便自行決定停藥,直到小琪升上國一時,出現專注力不足、衝動及課業進度落後等情況,家長才驚覺原來小琪的疾病尚未治癒且復發狀況更為嚴重,家長緊急將小琪再度送往醫院門診,藉由長期持續的行為及藥物治療後,目前小琪的症狀已獲緩解,在升學考試也有亮眼成績並成功考取前三名志願。針對此現象,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邱姵寧醫師表示,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需持續治療才有較佳的治療成果,孩童若中斷治療後再複診,可能會讓孩童在學習及治療過程中更加吃力,父母應藉由適時叮嚀及提醒,共同陪伴協助孩童治療。邱姵寧醫師提出,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為生理疾病,主要因大腦前額葉發展不佳及腦部受損造成,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的症狀除了過動、衝動、注意力不足外,也會有粗心大意、忘東忘西、耐心不足、作業無法完成、靜不下心及容易分心等症狀,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的判斷準則,患者若超過上述六項以上的症狀,且症狀持續六個月以上,並同時發生在兩種環境以上,就可能患有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邱姵寧醫師提出,家長在陪伴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孩童治療前,應從了解孩童與疾病症狀開始,每位孩童的資質皆有不同,家長對於小孩的要求切勿過度苛刻,應視孩童個人特質及狀況設定治療目標,避免單一以孩童的課業成績做為評估治療成效的標準,家長應適時發掘孩童的能力及才華,針對孩童有興趣的事物做為延伸學習,並在日常生活中將孩童的學習空間及時間結構化,提醒孩童於固定時間撰寫作業並不吝給予口頭讚美和實質獎勵,邱姵寧醫師表示,心情愉悅是幫助調整多巴胺系統並促進腦部前額葉發展的重要因素,家長可於孩童完成作業時,以集滿點數假日即可親子共遊,或到博物館、美術館等展覽參觀的方式做為鼓勵,除了可讓孩子具有成就感外,心情也能更加愉快,並且能夠寓教於樂,增進親子互動!此外,家長也能藉由聯絡簿與老師進行雙向溝通,由學校老師協助觀察孩童的行為發展及治療改善狀況,以全面協助孩童治療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邱姵寧醫師表示,目前治療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以藥物合併行為治療的成果最為顯著。在藥物治療方面,主要分為中樞神經興奮劑與非中樞神經興奮劑,中樞神經興奮劑(利他能、專思達,Methylphenidate)可增加腦部多巴胺於腦部前額葉的使用率,服藥後較快發揮藥效,但藥效維持時間相對較短。而非中樞神經興奮劑(思銳,Atomoxetine)可增加腦部正腎上腺素於腦部前額葉的使用率,持續使用也可達到相同療效,且可改善孩童焦慮、憂鬱等症狀,一天只需服用一次即具有持續的治療藥效,孩童於晚上服藥時較不易出現失眠的症狀,對於青少年時期的發育成長也較無影響,但若患有狹角性青光眼的病患則較不建議使用。邱姵寧醫師提醒,治療藥物的選擇,需視孩童個人的體質狀況(例如:某些藥物不適用於結構性心臟疾病及青光眼的患者),故需經由專業醫師討論及建議而決定,在配合醫師擬定的治療計劃下,才能共同幫助孩童治療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邱姵寧醫師說明,治療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需持續服藥才可改善疾病症狀,家長可以設計簡單的口訣以提醒孩童用藥,若孩童沒有耐心持續服藥而產生停藥的狀況,家長需向醫師反應討論,以便調整孩童的治療策略,孩童若伴隨學習障礙、品性問題、人際互動障礙等共病症,則需同時進行治療,以免交互影響治療計畫的進度及成果。邱姵寧醫師提醒,除了行為及藥物治療外,親子關係也是影響孩子表現及治療成果的重要因素,一味的打罵只會適得其反,家長應訂定適當的獎懲制度,並藉由良好的親子互動關係下,長期陪伴孩童共同治療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並定期回診追蹤檢查,持續配合醫師的治療計劃,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孩童也能有絕佳的優異表現!

晚期肺腺癌治療選項多 患者該如何選擇?

晚期肺腺癌治療選項多 患者該如何選擇?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公佈,台灣地區平均每十三分十秒就有一人死於癌症,而肺癌位居國人十大死因之首,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何景良醫師表示,由於肺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也不易察覺,許多患者都是藉由例行性健檢或體檢才驚覺已罹患晚期肺腺癌。何景良醫師表示,門診中曾有患者因出現頭痛、精神不濟、歇斯底里等非典型症狀,病者誤以為罹患精神疾病而前往精神科就診,三個月後經由腦部核磁共振檢查,才赫然發現罹患晚期肺腺癌。由於患者的肺部原發病灶不明顯,加上看錯門診使病況延遲治療,當患者發現肺癌症狀時,已出現腦部轉移的現象,並確診為晚期肺腺癌。何景良醫師進一步分析,根據臨床診斷顯示,20%的肺癌患者因肺部症狀不明顯,反而出現骨頭痛、腰痛,甚至是下半身癱瘓的現象,往往經由診斷後才發現是骨轉移的晚期肺腺癌。對於罹患晚期肺腺癌的患者及其家屬而言,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是重要的治療課題,何景良醫師說明,目前肺腺癌治療方式分為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化學治療及標靶治療等,治療方式需視患者的疾病狀況、體質以及是否具有基因突變等因素而不同,其中化療藥物主要是針對全面性的肺癌患者,不受限於上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突變與否,而標靶治療則只適用於上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突變的患者。何景良醫師提及,若是患者能做好心理調適,在生理及體力都可接受範圍之下,建議可以選擇化療藥物進行肺腺癌治療,根據以往臨床治療發現,較具活動力的肺癌病患,即使出現腦部或骨轉移的症狀,進行化學治療仍有大幅度的成果,至於患者所在意的副作用問題,則可藉由其他輔助性藥物得到緩解。目前晚期肺腺癌化學治療有許多選擇,第一線健保給付的藥品包括,gemcitabine,docetaxel,paclitaxel,vinorebine 和目前給付在非鱗狀細胞癌(包括肺腺癌)的pemetrexed。其中有些須要每週進行一次治療,有些則是每三週進行一次療程即可,皆具相當的療效,及不同的副作用。何景良醫師指出,門診中一名年約60歲的男性肺腺癌患者,伴隨腦部轉移的症狀,在進行腦部手術及放射治療後,同時給予適合的化療藥物合併鉑類藥物進行肺腺癌治療,經過4次化療療程,目前肺部腫瘤已縮小,並有明顯的治療成果。另外,根據一項臨床肺腺癌治療研究顯示,以該化療藥物合併鉑金類藥物進行化學治療,平均可延長晚期肺腺癌患者14個月以上的存活期。何景良醫師表示,部分患者在得知罹癌後會產生負面想法,或因道聽塗說而放棄治療,病患就診與否有賴於醫師與病患的良好溝通,隨著肺癌治療醫學的進步,醫師若給與病患正面的治療建議,並與病患分享其他患者的治療成果,更能提升患者的就診意願。何景良醫師呼籲,肺癌患者應抱持正面積極的治療態度,避免接觸錯誤及負面的訊息,針對過去晚期肺腺癌治療臨床經驗顯示,許多患者經過治療後存活期已提升至5年以上,遠遠超過當初的預期,只要患者不放棄治療,在聽取專業醫師建議並配合治療計劃之下,晚期肺腺癌患者也能迎接美好的嶄新人生!

除掉你的韓國「泡」菜眼 改良式眼袋手術避開肌肉大大降低手術風險

除掉你的韓國「泡」菜眼 改良式眼袋手術避開肌肉大大降低手術風險

眼袋的發生不分年齡層及性別,尤其現代人作息不正常、經常性用眼過度、長期睡眠不足,都是眼袋會提早出現及加重的常見原因,由於此處皮膚最薄而且眼輪匝肌活動最為頻繁的緣故。眼袋手術的優點在於去除眼袋的同時,也能同時去除眼部的細紋以及拉提鬆弛的皮膚。另外眼袋的形成主要是下眼瞼筋膜鬆弛及眼部肌肉的萎縮,其次才是眼眶脂肪的過多,看起來會比較憔悴顯得老態,若是單純抽去眼部脂肪並不能真正解決眼袋的問題,所以必須從眼皮及韌帶鬆弛等多方面去著手,要依每個人實際的情況來做整體的評估,這些都是手術必需考量的要件。整形外科李久恆醫師表示,眼袋手術一般可以分為內開式及外開式兩種,一般內開式眼袋手術較適合眼袋形成以眼眶脂肪為主的年輕人,以及眼皮彈性佳或肌肉與皮膚沒有鬆弛下垂者。內開式眼袋手術是從下眼瞼內側的結膜切開,去除多餘膨出的眼窩脂肪,但也因為由眼瞼內開起,傷口小恢復快速,不需要拆線也看不出開刀的痕跡。但是不能同時去除眼皮外多餘的眼皮組織,因此也就沒有眼部除皺的效果。外開式眼袋手術主要適用於眼袋較大、眼皮皮膚鬆弛、皺紋較多、或是下眼瞼彈性較差的患者。經過改良後的外開式眼袋手術可以避開眼睛肌肉,把鬆弛肌肉與皮膚剪掉,不會破壞眼瞼,不必經過眼睛肌肉,中間肌肉如牆壁一般不會被破壞,也就是從外剪掉皮膚修皮,從內將脂肪抽取拿掉,不但可以保留肌肉完整性,因為不會經過血管豐富的眼睛肌肉,所以可以大大減少術後的腫脹與出血的風險。手術只需要局部麻醉,對於部分因為害怕疼痛而猶豫不決的病患,可以使用無痛麻醉來降低手術的不適感。患者於眼袋手術之前,最好停止服用維他命E或阿斯匹靈等抗凝血藥劑,以減少手術中或術後的出血,術後會有輕微瘀青腫脹的現象,可抬高頭部促進血液回流,一定要積極的做冰敷,可以幫助消腫止痛。李久恆醫師提醒,傷口癒合前會有搔癢感,切勿用手搓揉,這段期間應避免菸、酒、咖啡、茶等刺激性食物,並避免做搬重物及俯趴睡等姿勢,以免影響傷口的癒合,並且依照指定的時間按時回診。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