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不容忽視的疾病 肌無力症

不容忽視的疾病 肌無力症

在求學或職涯過程中,總是會出現少數不合群的同學或同事,尤其在體育課或是工作忙碌的狀況下,也常發現女性朋友特別容易感到疲累,甚至要求休息或請假。你自己或是同儕間也有上述情形嗎?許多女性常會以為自己可能是生理期前兆或感冒引起的症狀,認為只要休息即可恢復精神,因而忽略身體是否有其他疾病的可能,而這正是「肌無力症」可怕的地方。臨床報告顯示,此症狀患者以女性居多,它會讓患者誤以為自己的身體只是最近較虛弱,稍加休息即可恢復元氣,也正因為如此,等到身體已慢慢開始出現全身性的肌肉無力,到醫院檢查後才發現自已得了罕見的肌無力症,導致錯失治療使得病情急速惡化,甚至危害到生命。此疾病女性罹患率約為男性的1.5倍,且病患年齡層分佈廣,發病者大多是年輕女性或年長的男性。彰化基督教醫院週邊神經肌肉次專科主任賴建旭說明,重症肌無力與很多常見的疾病、症狀類似,會造成全身無力、動一下就很喘的疾病很多,如貧血、氣喘、心臟疾患等,這些疾病的發生率可能遠比肌無力症來得高。肌無力症是普遍人比較少耳聞的疾病。民國96年,台灣有3,205位肌無力症的患者使用重大傷病來就醫,換算成當年的盛行率為十萬分之14。根據健保資料庫重大傷病的統計,台灣每年新個案數有四、五百人,換算成發生率,每年每10萬人當中會有2.1人發生此病例。賴建旭主任表示,肌無力症是病因的診斷,代表患者的神經肌肉交界處有病理變化,造成肌肉無力、容易疲勞。肌無力症的肌肉無力常常不是全身的肌肉都一樣無力,而是某些特定的肌肉,尤其是提眼瞼肌、眼外肌、說話與吞嚥會用到的肌肉,特別容易受影響。而不同患者,症狀的嚴重度差異性也不同。輕度的患者,最初只有單側眼瞼下垂,看起來沒有精神而已,但重症的患者會嚴重到呼吸衰竭,全身癱瘓。肌無力症個案少,賴建旭主任強調,並不是大多數醫師所熟悉的疾病,比較能正確診斷肌無力症的是科別是神經科,尤其是專攻周邊神經肌肉次專科的神經科醫師。因此肌無力症患者要找醫師診斷治療,建議找專攻周邊神經肌肉次專科的神經科醫師。台灣的各大醫學中心神經部門大多有再細分次專科,通常會有腦血管疾病、癲癇、動作障礙、周邊神經肌肉等次專科。肌無力症這個疾病女性略多,約為男性的1.5倍,病患年齡層分佈很廣,年輕的與年老的都有,加上有很多疾病的臨床表現和肌無力症很類似,除了醫師看診之外,還需要檢查抗乙醯膽鹼受體抗體與電生理檢查來確認這個疾病。此外,大約12%的肌無力症患者合併有胸腺瘤,因此胸部的影像學檢查也是有需要的。而治療肌無力的選擇方式,有藥物和手術方面可以治療,例如:Mestinon美定隆(大力丸)、免疫調節劑、血漿分離術或胸腺切除手術等。肌無力症許多患者在術後仍需靠藥物來減緩症狀,不過只要定期配合治療和改變生活方式,還是有機會不用依賴藥物,回到以前正常的生活模式。

法定傳染病有63種疾病之多 如何避免被傳染?

法定傳染病有63種疾病之多 如何避免被傳染?

民國98年H1N1流行期間,入境人士多數會說:「我沒有怎樣呀!飛機上有些悶熱,所以體溫比較高。」;法定傳染病新通報個案會這樣說「會傳染嗎?我都好好的耶!」;家人或朋友通常是「我們住在一個屋簷下,會被他(她)傳染嗎?可不可以把他關到好了再出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院區社區傳染病防治組護理長胡寶筠表示,傳染病即便是到了科技發達、生活水準大幅提昇的二十一世紀,仍然是一件讓染病者或是社會大眾會產生騷動事件。胡寶筠指出,其實傳染病的傳染途徑大概分成5種:透過糞/口傳遞、空氣或飛沫、血液或體液交換、蟲媒傳染,或是腸道。近年較廣為人知的有:腸病毒、結核病、紅眼症、H1N1、愛滋病、B或C型肝炎、登革熱、恙蟲病、阿米巴或桿菌性痢疾、麻疹、腮腺炎、百日咳…等。現有法定傳染病共有5類,63種疾病別,另外還有約11種較常見的非法定傳染疾病。這些疾病的傳染方式現多已能確定,只要有正確防護觀念,是可以避免傳染情形擴大。為杜絕傳染疾病,需要練就「防疫金鐘罩」的功夫。胡寶筠說明如下:第一式「洗手」,正確洗手五步驟(乾濕洗手要正確)再加上應洗手的5時機,可以有效阻絕大部份傳染疾病。第二式「戴口罩」,當自己體能狀況較差、處理大眾餐飲服務或有流鼻涕、咳嗽的症狀時,應正確配戴防護口罩。處理鼻涕或痰液時,應以衛生紙包裹妥適後再丟棄。第三式「環境處理」,善用漂白水(含氯成份)、75%的酒精或是日光曝晒方法,去除環境病原體。居家或辦公地點的積水容器,應該持續「巡,倒,清」守則。第四式「疫苗接種」,讓身體產生對抗能力,例如每年接受季節性流行性感冒疫苗注射;有了這樣的能力,疾病很難上身。另外還要避免與他人有體液或血液交換的機會,不要共用針具、稀釋液等物品,進行兩情相悅也要使用保險套,記得定期接受傳染疾病篩檢,尤其是懷孕婦女或婚前健康檢查,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以免影響伴侶或下一代健康。「99年全民驗愛滋活動」將於11月26日展開,至12月3日截止,提供年滿20歲民眾,愛滋病毒及梅毒檢測。臺北市的活動地點可以在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網站索取,聯合醫院各院區及院外門診部皆可服務,歡迎所有市民關心自身健康情形共同參與!延伸閱讀「外科口罩穿戴步驟」: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543

「腰椎椎間盤凸出症」站著痛,坐著更痛!

「腰椎椎間盤凸出症」站著痛,坐著更痛!

案例:卅歲的張先生歪著身體、兩手扶著腰,臉上露出痛苦的表情,一拐一拐的來到診間。張先生很緩慢很緩慢的坐在診間椅上,患者表示:「醫生啊,坐下來腰更痛,站著比較好一點。除了腰痛以外,痛還從右腿一直痛到腳底,常常要躺床休息,真的很艱苦!」看到張先生這種情況,醫師第一個想法是典型的坐骨神經痛。像張先生這樣的年輕人,最常見的病因是腰椎椎間盤凸出,壓迫鄰近的神經,造成下背痛及下肢麻痛。台東基督教醫院復健科主任王和誠醫師說明,椎間盤是連結每一節脊椎的軟骨,腰椎椎間盤凸出是當受到外在的壓力,例如:用力打噴嚏、咳嗽或彎腰搬東西,造成腰椎椎間盤外層的纖維環破裂,內層的髓核被擠出來,壓迫附近的神經,造成坐骨神經痛;大多發生在第四腰椎和第五腰椎,以及第五腰椎到第一薦椎這兩節。王和誠表示,此類型病患檢查時,常常發現患者平躺於床上時,無法將腳打直舉起抬高超過三十度。因為直舉抬腳會牽扯到坐骨神經,引起劇烈的疼痛。另外小腿、腳背或腳底的感覺較遲鈍,腳部有麻木、針刺感,大腳趾向上背屈或向下蹠屈的肌力降低,病人無法墊腳尖或用腳跟著地走路。一般腰椎椎間盤凸出在醫院有以下三種放射科檢查:腰椎X光檢查:雖然無法直接看到椎間盤軟骨,只能看到腰椎骨骼,有時可以發現腰椎骨之間的距離狹窄。電腦斷層攝影:將腰椎做橫切的影像,藉此可發現哪一節的椎間盤軟骨有變化,是否有凸出、破裂的情形。核磁共振攝影:不僅可以清楚的對椎間盤軟骨顯像,對附近的骨頭、神經也可以清楚的觀察。王和誠進一步說明,治療方法可以選擇消炎、鎮痛的非類固醇消炎藥,肌肉鬆弛劑,復健治療。復健治療可減輕椎間盤壓力,降低神經壓迫症狀,放鬆肌肉,緩解疼痛。方法有局部熱療、磁場、短波、電刺激、向量干擾、腰椎牽引、姿態教育、運動治療、穿束腹帶或背架等選擇。運動治療可藉由治療性運動,增強背部肌力,回復正常的生物力學功能。穿束腹帶及背架可提升腹腔壓力,減輕脊椎負擔,也有保護脊椎的效果。復健治療持續一、兩個月後,80%的病人都會獲得改善。如果經過休息、藥物及物理治療之後,病情仍未好轉,或出現肌肉萎縮、無力或大小便困難時,則須盡快接受手術治療。王和誠提醒有相同困擾的民眾,腰椎椎間盤凸出症除了上述治療外,病人的配合也很重要。平時避免拿重物及彎腰;避免激烈的腰部運動;床舖宜軟硬適中,讓身體獲得適當支撐;站姿、坐姿保持正確的姿勢。另外一些增強腹肌及背肌肌力的運動也要持之以恆繼續下去,才能預防復發,遠離背痛。

B肝患者盼健保放寬 擴大照護省藥費

B肝患者盼健保放寬 擴大照護省藥費

根據統計,國內有超過三百萬名B型肝炎感染者,其中約四成患者面臨肝炎、肝硬化及肝癌之威脅 。現階段B型肝炎治療常面臨「以為治好了,沒想到卻又復發」的困擾,讓許多患者對治療缺乏信心。日前於美國肝病醫學會上,研究證實使用長效型干擾素治療48週,可達36.2%之e抗原轉換率,甚至有機會清除表面抗原,徹底根除B型肝炎、有效避免復發風險 !今日,國內B型肝炎權威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高嘉宏教授、長庚醫院基隆分院肝膽胃腸科主任簡榮南教授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肝膽胰內科主任莊萬龍教授也指出,三大國際肝臟研究學會近年皆建議以清除表面抗原為B型肝炎的終極治療目標,以避免再次復發。醫師亦呼籲,健保可放寬對長效型干擾素之給付時間,嘉惠更多患者,也讓患者治癒B型肝炎更加有希望!肝癌長期高居台灣十大癌症死因前二名,其最常見的發生率即為B型肝炎。長庚醫院基隆分院肝膽胃腸科簡榮南主任指出,在台灣每5人就有1人為B型肝炎帶原者,全台逾三百萬人感染B型肝炎,盛行率約17.3%。B型肝炎持續存在於體內,可能會發展為慢性B型肝炎。慢性B型肝炎若無適當治療,將可能導致「肝炎、肝硬化、肝癌」的惡化三部曲。簡榮南主任說明,在台灣約有120萬B肝患者應接受治療,現階段B型肝炎治療方式主要有「長效型干擾素」及「抗病毒藥物」兩種:「長效型干擾素」是藉由刺激自體免疫系統活化的方式,讓自身產生抑制或清除病毒複製的能力;「抗病毒藥物」則是運用藥物直接抑制病毒複製。簡榮南主任進一步表示,整體而言國內B肝患者平均服藥時間為3年或以上,e抗原轉陰率約2至4成 ,停藥後的肝炎復發機率約2至4成 ,顯示患者儘管積極服藥治療,但長期服藥後卻未必能達到停藥目標,且停藥後也無法完全遠離肝炎威脅。簡榮南主任表示,日前曾收治一名約40歲e抗原陰性的B型肝炎案例,肝功能指數經常高於正常值上限2倍,病毒量(HBV DNA)為3x106 copies/ml,由於患者年紀較輕,考量過去研究發現年輕患者對長效性干擾素反應較佳,因此簡榮南主任建議其使用長效型干擾素治療。該名患者在治療第12週肝功能即正常,第24週病毒檢測為陰性,第36週表面抗原轉為陰性,並同時產生表面抗體,病人完成48週療程至今已一年半,追蹤至今其表面抗原仍已清除,表面抗體濃度甚強,順利徹底擺脫B型肝炎。針對目前健保給付長效型干擾素治療上,若為e抗原陽性之患者則可享有24週健保給付療程;若為e抗原陰性之患者則可延長給付至48週。但上述研究證實,e抗原陽性之患者,若持續48週療程,將有較大機率達e抗原轉換,因此現場醫師也呼籲能延長給付,每位患者一年平均約可省下將近20萬的醫療費用 ,並有機會清除表面抗原,徹底擺脫B型肝炎。

小孩也有糖尿病 父母該如何照顧病童?

小孩也有糖尿病 父母該如何照顧病童?

文/行政院衛生署桃園醫院護理科衛教師  鄭淑文醫師:「妳的小孩罹患的是第一型糖尿病」,媽媽:「怎麼可能?醫師你是不是驗錯了;我們家沒有糖尿病遺傳,而且他只有九歲」。當護理師探訪時,其母親仍焦急詢問:「會不會驗錯?」此時護理師能給予的是安撫及陪伴,再來則循序教導媽媽及小孩認識第一型糖尿病及其日常生活照護重點,並配合執行。何謂第一型糖尿病?一般發生於兒童期糖尿病絕大多數為第一型糖尿病,屬於「胰導素依賴型糖尿病」,這是因為胰導素β細胞被破壞導致胰導素缺乏;大部分起因於自體免疫破壞,大多數個案無家族病史,可能的原因有遺傳體質及環境因素,但有時病因不明;根據2009年衛生署統計數字糖尿病的盛行率已達9.2%,可以說每10個台灣人就有1人罹病,而其中每100位糖尿病患者當中,有3位屬於第一型糖尿病,換句話說台灣目前有3萬個第一型糖尿病患者,這數字值得重視;那要如何控制第一型糖尿病?配合胰島素注射:並讓病童了解不是因為做錯事或犯錯所遭受的懲罰,而是身體內胰島素缺乏,須藉由外來胰島素補充,讓身體維持一個最佳血糖狀態,另外要讓導師及學校護理師了解其罹病概況,並衛教宣導讓其他同學熟知糖尿病等的知識,如此該學童在校注射胰島素時較不會遭受異樣眼光。飲食及體重控制:建議孩童記錄平日三餐的食物名稱及數量,並與營養師討論飲食控制的內容及重點,營養師會教導如何依個人喜好食物做代換,如此一來還是能吃到自己喜好的食物。適度的運動:建議的項目有健走、慢跑、游泳、騎腳踏車等,最好的時間為飯後1~2小時,每週約5次,每次約20~40分鐘。血糖監測:一般初發病者最好三餐飯前都能執行檢測,或者於運動量大時、生病或時常發生低血糖狀況者能增加檢測次數,每次檢測的數值須記錄下來以供醫師作為調整治療的依據。上述若能積極的配合,相信一定可以將血糖控制在最佳的狀態,而且可延緩眼睛、神經血管、腎臟等的病變,以維持最佳的生活品質。

七旬嬤遲鈍誤為癡呆症 醫師籲:血壓控制不良是失智重要因素

七旬嬤遲鈍誤為癡呆症 醫師籲:血壓控制不良是失智重要因素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神經科蔡佩君醫師表示,70歲的阿婆由兒子帶來門診,兒子很焦慮地說,阿婆一直以來都有糖尿病及高血壓,半年前的情況都很好,可以自己去買菜、煮飯,但是這半年來,人越來越遲鈍,但生活尚可自理,最近兩個禮拜,卻突然認人有困難,大小便也無法控制,兒子擔心阿婆是否得了老人癡呆症,才帶來門診。蔡佩君醫師表示,所謂的失智症,也就是俗稱的痴呆症,一般是跟整體腦部功能不佳有關,而會造成整體腦部功能失常的原因很多,像是外傷、腦炎、退化等等都有可能,一般人所稱的老人癡呆症,指的是所謂的阿滋海默失智症,它只是失智症眾多原因的其中一種;屬於一種特殊的退化性疾病。但以這位阿婆來說,在很短的時間內發生劇烈的惡化,退化性疾病的可能性比較低,通常都要懷疑其他的可能性。蔡佩君醫師指出,為了確認診斷,為阿婆做了詳細的問診及檢查後,發現因為其高血壓、糖尿病長期未得到很好的控制,所以腦內的血管出現狹窄或阻塞的現象,腦內眾多血管慢慢阻塞,造成腦部功能的退化,才引起失智的症狀,這樣子的病人服用一般的失智藥物效果不佳,通常必須要控制血管惡化的情況,其失智症狀才不會越來越嚴重。在跟家屬解釋過檢查結果後,給病人服用腦中風的控制藥物,並合用高血壓及糖尿病的藥物,請家屬注意飲食及生活的配合,一個月後,病人的情況已逐漸穩定下來,大小便的控制有改善,意識方面也更為清醒。蔡佩君醫師建議有心血管疾病的民眾,一定要遵照醫囑服藥,因藥物過量或血壓控制不良,都有可能造成腦血管阻塞或出血,尤其最近早晚氣温變化大,更需注意血壓的控制。

不倒翁三訣五招,預防跌倒有一套

不倒翁三訣五招,預防跌倒有一套

南港區健康服務中心林莉茹主任表示,自98年開辦長者防跌班活動,教導長者認知及執行三訣五招的防跌知能,成功協助長者完成居家環境不安全點與改善達80.3%,9成長者參加活動後,1年內未再發生跌倒。南港區健康服務中心開辦長者防跌班由來為,因推動南港安全社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提供98年事故傷害急診就醫案件共計2,260件。其中跌倒墜落事故有513件,佔22.7%,而47.9%跌倒發生於居家場所;以年齡層來看,最多為65歲以上,佔28.9%;發生地點以客廳17.8%最多,其次階梯15.8%;浴厠12.9%。依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資料顯示曾經跌倒者,有三成會再發生。林莉茹主任表示,長者防跌班邀集相關專業人士,依長者身體狀況及跌倒發生的主要原因,精心規劃了一系列課程,短短六週每週一次2小時課程,參加長者皆表示受益良多,其中一位魏老太太更因參加防跌課程,體驗居家環境安全重要性、善用輔具,提升行動力,另透過健康服務中心轉介參加社區健走教室,養成運動習慣,並與人互動更頻繁,非常感謝有機會參與健康服務中心辦理的防跌課程。預防長者跌倒不倒翁三訣五招:有正確預防跌倒知識。有規律運動習慣。注意與改善居家環境不安全點。防跌五大招:「居家要安全」、「運動要規律」、「輔具要善用」、「用藥要醫囑」、「健康檢查要定期」。相關防跌資訊,民眾可洽詢南港區健康服務中心:聯絡電話(02)2782-5220轉105;網址:http://www.nghc.taipei.gov.tw/。

疲倦、肩部腫脹 原來已罹患晚期肺腺癌

疲倦、肩部腫脹 原來已罹患晚期肺腺癌

約60歲且向來具有健檢習慣的葉媽媽(化名),於四年前罹患晚期肺腺癌,葉媽媽餘悸猶存的說:「我相當重視健康養生,日常生活也規律穩定,發病那天身體略感疲倦、左肩隆凸腫脹,立刻驚覺不對勁,沒想到就診卻得知,肺部已存有三公分的肺癌腫瘤…」。得知罹癌後,葉媽媽一度想放棄治療,經由醫師鼓勵後才勇於接受診治,對此,葉媽媽以過來人的經驗,呼籲晚期肺腺癌的病友們:「應坦然面對疾病的發生,並保持樂觀愉悅的心態,在配合專業醫師的治療計劃下,積極面對肺腺癌治療!」根據行政院衛生署96年癌症登記年報顯示,全台75,769罹癌人口中,就有9,059人罹患肺癌,而不論男性或女性,肺癌皆為國人癌症發生率第三名,更高居癌症十大死因第一名。對此,行政院衛生署雙和醫院內科部趙祖怡主任表示,由於早期肺腺癌無明顯症狀,當腫瘤壓迫影響至正常器官或組織時,患者才會察覺異狀,而往往患者就醫診治時,通常已為晚期肺腺癌。而晚期肺腺癌主要症狀為咳嗽、胸痛、咳血,若是患者產生腦部或是骨轉移的現象,則會出現頭痛、嘔吐、骨頭痠痛等症狀,因此早期篩檢治療,對於肺癌病患來說相當重要。對於肺腺癌患者最關心的治療方式,趙祖怡主任說明,目前肺腺癌治療方式主要分為手術治療、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及標靶治療。在晚期肺腺癌藥物治療方面,化療藥物主要藉由注射或口服方式,針對患者體內的癌細胞進行殺除的動作,但也因此會傷害到正常細胞;而標靶藥物的使用,則限定於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具有特定基因突變的患者才會得到療效,若是基因未發生突變或是具有某類非有效型突變的肺腺癌患者,使用標靶治療則無明顯成效。趙祖怡主任強調,晚期肺腺癌患者的治療方式因人而異,患者應把錢花在刀口上,選擇適當的治療方式,才有顯著的治療成果。趙祖怡主任表示,肺腺癌患者若在體力足夠負荷的情況之下,相當適合進行化學治療,目前以第一線健保給付的化療藥物搭配鉑類藥物進行合併治療為最適當。而化療藥物包括pemetrexed, paclitaxel,docetaxel,vinorelbine,gemcitabine等。部分肺腺癌患者因存有化療副作用的疑慮,而產生治療用藥的迷思,趙祖怡主任說明,患者所在意的副作用問題,目前皆可藉由支持性藥物獲得緩解,而新一代化療藥物,與傳統化療的副作用相較之下,副作用少且注射時間短,能提升患者的便利性及生活品質。趙祖怡主任提醒,倘若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身體不適的情況或是對於療程產生疑慮,皆需與醫師詳細討論,切莫過度猜疑,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趙祖怡主任表示,肺癌為可治療之疾病,隨著醫學及治療藥物的進步,目前藉由化學治療的晚期肺腺癌患者,平均可延長患者11至13個月的存活期,若治療有效甚至可以延長2年以上,因此肺腺癌患者切勿放棄治療機會。此外,部分患者慣性將自身的治療方式推薦親友使用,但每位病患狀況皆有不同,趙祖怡主任強調,患者的治療方式及藥物選擇,必須經由專業醫生做最後的判斷及決定。同時,肺腺癌病友葉媽媽也相繼提醒病友們,切勿聽信偏方或道聽塗說,應積極配合醫師治療。趙祖怡主任呼籲,肺癌患者在接受治療且病情獲得緩解後,應保持愉悅心情、戒煙、維持運動習慣及良好的生活作息,以提升免疫力,避免疾病再度復發。

避孕常出槌?子宮投藥系統超過99%避孕效果

避孕常出槌?子宮投藥系統超過99%避孕效果

日前一位結紮18年的婦女意外與媳婦同時懷孕,原因就出在當年結紮後的輸卵管,因為身體的自動修補功能或形成廔管,使得輸卵管又自然接通,而讓這位即將面臨停經年紀的婦人,不得不接下這份天上掉下來的意外驚喜,其另一半也大呼「一切都是天意啊!」高雄市立大同醫院婦產科主任詹德富醫師表示,所有的避孕方式都有意外懷孕的風險,甚至連最直接的輸卵管結紮手術,都有再次自然接通的可能,避孕失敗率有可能高達1%。就目前較常見的避孕措施來比較,保險套的避孕效果最差,其次是含銅避孕器,而效果較好的方式是口服避孕藥與輸卵管結紮。詹醫師解釋,但因為口服避孕藥需規律服藥才能達到理想的避孕效果,許多已有穩定性伴侶且想長期避孕的女性會覺得在使用上較為麻煩。因此,科學家為了省去口服的不便性與不適感,就結合口服避孕藥與子宮內避孕器兩者的優勢,設計出「子宮內投藥系統」。子宮內投藥系統(含黃體素避孕器)乍聽之下很容易與子宮內避孕器聯想在一起,但其實兩者的避孕原理卻大相逕庭。子宮內投藥系統主要以特殊「儲藥囊」的裝置穩定釋放荷爾蒙,讓藥物可以直接作用在子宮內,並且其劑量只需要傳統口服避孕藥的十分之一即可達到近99%以上的避孕效果,表現優於子宮內避孕器,而與輸卵管結紮手術相當,也可省去戴保險套與口服避孕藥的麻煩與不便。醫師強調,裝置子宮內投藥系統其實就跟裝置子宮內避孕器一樣簡單,安全性也高。而採用子宮內投藥系統的女性,只要取出投藥系統就可隨時終止避孕,轉而進行懷孕計畫,這點又比結紮手術更有彈性。目前子宮內投藥系統也更進一步被應用在治療經痛與經血過多的症狀,並且減少子宮肌瘤與肌腺瘤引起的不適。醫師表示對懂得精打細算的(輕)熟女們來說,子宮內投藥系統兼具有效、方便、安全、經濟與治療等五大優勢,加上較無過去含銅避孕器裝置後常伴隨的感染問題,大大減少泌尿生殖道感染的困擾。因此,子宮內投藥系統可說是高貴不貴的避孕選擇,可達到省時、省錢並享受高生活品質,絕對符合高自主性的(輕)熟女們想要聰明過生活的要求。

改善女性體態 阿桑也可擁有S曲線

改善女性體態 阿桑也可擁有S曲線

年底又是結婚的旺季,不少準新娘開始準備,努力讓自己在結婚當天作個最完美的新娘。只是愛美已不再是新娘的專利,在婚宴上發現到,有許多長輩及媽媽們越來越重視場合上的打扮及穿著,尤其媽媽們為了在婚禮場美麗出席,塑身衣似乎成為了基本配備。根據統計,女性因年齡漸增、生產或久坐辦公室等原因,許多人婦女都有身材困擾,常見的困擾如腰腹肥胖、臀部大腿,以及胸部不夠豐挺等,在穿搭衣服時特別明顯。捷成艾瑪(Emma)塑身衣負責人張曉雲老師表示,不少愛美女性,為求達到立即效果,展現優美曲線,隨意購買現成的塑身衣來穿,但因缺乏正確的資訊與知識,導致穿的不舒服或過度擠壓不恰當造成身體不適等問題。雖然利用美體塑身衣,可讓女性們輕鬆雕塑吸睛的優美曲線,展現著端莊優雅的氣質以及大方得體的著裝,但市面上的塑身衣千百種,一般民眾該如何挑選才能兼顧美麗與健康?此外,現在台灣正值濕冷的冬季,如何選擇正確挑選透氣度高、保暖但輕便且一體成形的塑身衣,就是一門重要的學問。張曉雲老師解釋,由於塑身衣是貼身衣物最好選擇通過「Oeko-Tex國際環保紡織標章」認證不含有害人體物質的布料,讓美麗有安全保障。很多人對塑身衣的彈性有個錯誤迷思,誤以為丹尼數越高一定就越好,丹尼是指纖維的粗細,所以丹尼數越高纖維越粗布質就會比較粗厚,此外除了丹尼數外還要注意彈性纖維的含量百分比,比較合適的塑身衣布料應該是質感細(丹尼數380~420)又有束縛壓力(含30%以上),這樣才能比較舒適的雕塑出體型。其實除了布料之外塑身衣的設計就更重要了,由於每個人的身材不同,建議選擇機能性高且著重特殊部位的設計,尤其要注意腋下、跨下部位在活動時是否會產生磨擦、卡住或擠壓,肩帶是否壓迫到肩膀,再加上胸罩變成四條肩帶是否太多太沈重,還有彈性的鬆緊度不是越緊越好,應該依體型經過精細的「健康壓力」運算,符合人體工學才不會影響血液循環及內臟組織、肌肉運作, 因此塑身衣更應該要考量個人體態、身體狀況、需求,「講究」一人一版量身訂做而不是花錢去「將就」把身體套在大量製造現成的塑衣裡。近年來,女性對身材的要求愈來愈高,很多人買塑身衣來穿,貼身的塑身衣,一天貼身相伴的時間可能長達12小時以上,如廁時,最好要有方便,貼心人性化的開檔設計,加強腰背設計、臀部立體剪裁,以達到束腰、束腹和提臀的修飾曲線,並考量舒適健康,交叉式的腋下設計,減少背部凸肉、加強副乳包覆,讓塑身衣穿起來更貼身,上圍更豐挺。此外優質的塑身衣不但能雕塑身材還能改善及預防腰酸背痛,尤其是對長期維持某種姿態工作如站立、坐著的人有很大的幫助。目前已有業者為了體恤忙碌的女性們,沒有時間或無法抽身挑塑身衣,推出到府量身服務。在此張曉雲老師提醒消費者,「瘦」並不代表就是身材好,「豐腴」也可以擁有讓人羨慕的曲線,也要提醒所有玩美的女性們,要購買塑身衣時應選擇口碑的品牌,量身訂作完全符合個人身型的「個人專屬」的塑身衣,相信每一位女性都可以健康、舒適的穿出對的比例,輕鬆雕塑曲線,展現窈窕完美身材!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