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單純下腹疼痛 竟惹腸胃道間質腫瘤上身

單純下腹疼痛 竟惹腸胃道間質腫瘤上身

小陳(化名)今年36歲,近一個月來老是感到下腹部疼痛,原以為可能只是簡單的小毛病而已,豈知經過醫師診斷,竟是罹患腸胃道間質瘤,整個肚子已塞滿無數顆大小不一的腫瘤,最大的兩顆分別是10幾公分與20幾公分。小陳很不能接受這個聽都沒聽過的疾病,因為這一個月來除了腹部怪怪,身體並沒有哪裡特別不舒服,為什麼這個疾病得來全不費功夫?「腸胃道間質瘤由於少有明確症狀,除非腫瘤大到一定程度,才會出現腸胃道出血、腹痛或是發燒情形,所以很容易被忽略。」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莊捷翰表示。什麼是腸胃道間質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簡稱GIST,又稱腸胃道基質瘤)?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癌症登記報告顯示,民國94年初次診斷腸胃道間質瘤者計177人,近幾年台灣每年約新增200~300個病例或更多,常發生於50 歲以上民眾,男女罹病比例約1:1,是一種在胃腸壁外層長出的瘤,最常發生部位是胃部(占60~70%)、小腸(占20~30%)、結腸及直腸(5%左右)和食道(小於5%),也可能會轉移到其他如肝臟等位於腹部的器官。約20%的病人沒有明顯症狀,都是因其他因素進行檢查時才意外發現,最精準的檢查方法是照胃鏡及腹部電腦斷層檢查。目前全球醫界定義所有的腸胃道間質瘤都是屬於惡性腫瘤,不同於其他癌症有標準分期,而是以腫瘤大小和有絲分裂數做為評估復發危險性的標準。意外的人生,衝擊的不僅是小陳的健康,還有他的家庭財務、太太與兩個年幼的小孩。「我該怎麼辦?我還有希望嗎?」是小陳現在最想知道的事。莊捷翰醫師表示,化療與放療對腸胃道間質瘤的治療成效均不理想,為避免復發或是發生轉移,不管腫瘤是長在胃或腸或其他部位,只要大於2公分,均以手術切除為主要治療方法,之後每隔3~6個月需定期回診接受影像檢查追蹤。如果手術切除部位是胃部,術後會有暫時性消化不良問題,宜從液體食物開始,再來是較軟食物,最後才是正常的固體食物。一旦出現復發及轉移病灶的病人則需使用標靶藥物治療,目前最具代表性的是基利克與紓癌特(Sutent)兩種,其中基利克是第一線用藥,可能發生的副作用包括紅血球、白血球及血小板等血球下降,恐使用藥患者出現抵抗力較弱、易感染的狀況,而紓癌特(Sutent)是目前衛生署唯一核准的第二線標準用藥,對超過65%的病人有效,只有極少數病人有高血壓、拉肚子與白血球下降問題。目前這兩種藥物都有健保給付,可以減輕病人經濟上的負擔。不久的未來,第三線標靶藥物也即將問世,屆時能提供復發或轉移病友更好的控制與幫助。拜現代醫學不斷進步及各種新藥陸續出現所賜,腸胃道間質瘤已能獲得一定的治癒率及存活時間,但前提是:正確面對疾病、與醫療團隊充分合作與積極治療。一旦用藥,絕不自行減藥或是停藥。有恆心的定期回診追蹤。保持信心與樂觀態度。親友從旁支持。莊捷翰醫師表示,只要能確實做到上述幾點,腸胃道間質瘤不再是不治之症!

好心,有好運!奧比斯「聖誕慈善獎券」邀您傳「Eye」送光明

好心,有好運!奧比斯「聖誕慈善獎券」邀您傳「Eye」送光明

100元可以做什麼?可以吃一頓速食、喝一杯咖啡,還是幫助眼疾孩童重見光明?為了替發展中國家眼疾孩童籌募醫療經費,奧比斯發起「聖誕慈善獎券」募款活動,即日起至2010年12月26日止,邀大家送出「視力」這份最珍貴的聖誕禮物。活動期間內於http://www.luckyxmas.org.tw/上每捐款100元即可獲得一張慈善獎券、單筆捐款滿2,000元(含)以上,即可獲得奧比斯小夜燈飛機撲滿乙個及生活工場獨家贊助城市剪影—摩天輪馬克杯乙只。捐款人亦可選擇將滿額禮轉送給台中啟明學校及高雄楠梓特殊學校的孩子,讓他們同享溫暖繽紛的聖誕。2009年首度發起的「奧比斯聖誕慈善獎券」募款活動,獲得超過1,500位捐款人熱烈響應,累積超過台幣180萬元的善款。今年擴大規模發行30,000張獎券,預計籌募300萬元,作為全球兒童救盲專案經費。奧比斯將於12月30日舉行公開抽獎,頭獎是威秀影城贊助的一年免費看電影5組(每月2張電影票),其他豐富獎項包括太平洋SOGO百貨公司禮券、英國范圖拉摺疊自行車組等,總價值超過新台幣15萬元,若您將這別具意義的獎券餽贈親友,更可與至親好友一同分享好運,有機會抽到價值數萬元的驚喜新年禮。獎券背面還附送威秀影城商品優惠券和生活工場滿額折價券,實用又超值!台灣家居第一品牌生活工場,除贊助捐款2,000元滿額禮外,更於其全省門市向廣大愛用者推廣這個溫馨的慈善活動。台灣奧比斯基金會執行長李茹芳表示:「感謝生活工場與許多企業及不具名善心人士對聖誕慈善獎券活動的贊助,您們的支持是奧比斯持續救盲的最大力量。只要100元就可為眼疾兒童帶來希望,期盼各界能踴躍捐款,幫助更多偏遠地區的眼疾孩童接受治療。」此次活動募得善款,將用於協助亞洲眼科醫療資源缺乏的區域,建立眼科醫療體系、培訓眼科醫護人員、並提供眼疾兒童所需的醫療服務,幫助他們重見重生。傳遞愛的心意,讓您好運倍增!您的捐助支持,將轉變許多眼疾患者的一生。更多有關奧比斯「聖誕慈善獎券」活動詳情,請瀏覽http://www.luckyxmas.org.tw/,或洽詢(02)2546 5046分機19。國際奧比斯 燃點光明新希望全球有4,500萬人失明,當中有八成的失明是可以防治的,可惜大部份患者生活在貧窮的發展中國家,由於當地醫療資源不足,令不少眼疾患者未能獲得妥善治療,最終要承受完全失明之苦。國際奧比斯以優秀眼科醫療服務,全力預防及治療眼疾,幫助更多眼疾患者重見,重生。想進一步認識奧比斯的工作,請瀏覽www.orbis.org.tw。

地下水洗奶瓶 男嬰血便就醫

地下水洗奶瓶 男嬰血便就醫

自來水最好煮開再使用,以免感染「沙門氏桿菌」。日前一名8個月大的小男嬰,出現嘔吐、發燒及血便症狀,家長趕緊帶至童綜合醫院急診室就醫,經檢查發現是「沙門氏桿菌」感染惹得禍。童綜合醫院小兒感染科高佳慧醫師表示,小男嬰因出現嘔吐、血便、發燒等症狀,家長心急如焚帶來就醫,陳述帶小男嬰出去遊玩,途經休息站,並使用廁所內的水清洗寶寶奶瓶後,奶瓶未加熱消毒立刻裝飲料給寶寶使用,隔天寶寶立刻出現嘔吐、發燒與不斷解出黏液血便等症狀,嚇壞了他們。經檢查後發現寶寶感染了「沙門氏桿菌」腸胃炎,經過治療後目前已恢復健康。高佳慧醫師說,最近2個禮拜以來,已發現20多例嬰幼兒感染「沙門氏桿菌」的病例,年齡分布於3個月大到6歲,主要症狀都是腹瀉、黏液帶血絲便、高燒不退等,經糞便培養報告都呈現「沙門氏桿菌」感染,家長要特別注意。「沙門氏桿菌」感染是嬰幼兒腸胃炎常見的病因之一,主要傳染途徑為未煮熟的海鮮,未經消毒的飲用水。「沙門氏桿菌」在台灣感染的高峰期在每年7月到9月,但在冬天也仍然有案例發生。值得注意的是,年紀愈小的孩子感染,病狀愈嚴重,尤其是一歲以下的嬰幼兒,免疫力與抵抗力較低,併發症更嚴重,可能危及生命,造成腸穿孔、敗血症、腦膜炎,與骨關節炎等。高佳慧醫師強調,急性腸胃炎不是夏天的專利,一年四季都有病例出現。腸胃炎大多以糞口傳播方式,僅少數透過飛沫傳播,嬰幼兒及成人同樣都會感染。幼童一旦出現哭鬧、腹瀉、嘔吐、高燒不退等情形時,請迅速就醫,及早治療。提醒家長,平時要注意飲食衛生,飲用的水要煮開、勿生食海鮮、避免使用地下水給嬰幼兒飲用或清洗奶瓶茶杯,避免感染「沙門氏桿菌」。

戒菸過程不再因肥胖困擾 癮君子營養秘笈

戒菸過程不再因肥胖困擾 癮君子營養秘笈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營養科營養師杜明徽表示,越來越多研究指出,香菸成份含有大量化學物質,讓癮君子們曝露在大量自由基中,引發肺氣腫、慢性支氣管炎、肺癌和免疫相關疾病。杜明徽說,除了鼓勵癮君子們開始著手戒菸外,在整個戒菸過程中,最容易出現的困擾則是體重增加,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抽菸時,香菸裡的化學物質增進生理壓力,促進腎上腺素分泌,導致熱量消耗增加。香菸中的尼古丁及焦油會破壞腸胃道黏膜,使得消化吸收能力下降。部份戒菸中的朋友在菸癮發作時,會食用餅乾或零食等點心來轉移注意力,使得熱量攝取增加,在消耗熱量減少、攝取熱量增加情況下,體重則會隨著戒菸過程而呈現增加趨勢。面對這樣的體重變化,杜明徽建議採取限制熱量的飲食,三餐主食可以採用全穀類,如:糙米飯、五穀飯取代白飯,整個用餐過程細嚼慢嚥,可以增加飽足感,原先於菸癮發作時食用的餅乾、零食可以用蒟蒻、仙草、新鮮水果或無糖口香糖來取代。每週至少三次規律運動,一次最少30分鐘,體重過重的民眾,建議每週累計運動時間最少150分鐘,在飲食和運動雙管齊下,對於戒菸時的體重控制成效會來的較好。她還說,香菸中的化學物質會增加身體中氧化壓力,為提升體內抗氧化能力,杜明徽建議規律食用「彩虹蔬果五七九」,即除了每日攝取5~9份蔬果外,更要多種類及多變化搭配各種顏色的蔬果。國外研究指出日常生活中食用富含類胡蘿蔔素的食物,如:胡蘿蔔、南瓜、紅鳳菜、芒果、哈蜜瓜、甜杮、小蕃茄等,有助於減少肺癌發生的風險。落實在日常生活中,每餐要記得最少食用半碗蔬菜,如果可達到一碗效果更好;每日最少二個如女性拳頭大小的水果,最多可以食用到四個;但第一次國民營養狀況變遷調查(1993~1996)指出,臺灣地區成年人每日蔬果攝取未達到均衡建議量有80%,在日常三餐裡無法食用到多種類蔬果的民眾可以考慮製做綜合蔬果汁,不額外添加果糖或蜂蜜,並且不濾渣、原汁原味飲用,一樣具有保健效果。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營養科設計了活力養身蔬果汁食譜,一杯300c.c的蔬果汁可以提供人們一份蔬菜及一份水果的供應量,一年四季皆可飲用。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在家試著動手做,讓自己跟家人一起攝取到多彩多種類的蔬果。延伸閱讀「活力養生蔬果汁」做法: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513

局部性肥胖與深層孕斑 產後媽咪好困擾!

局部性肥胖與深層孕斑 產後媽咪好困擾!

大多數產後婦女,普遍存在局部性肥胖的困擾,產後身材走樣是每個產後媽媽們最大的煩惱。根據一項「產後媽咪最想瘦的部位」調查發現,產後婦女們除了最在意腹部、臀部、大腿、手臂等局部性肥胖部位外,皮膚鬆弛與深淺不一的孕斑也是婦女們極度困擾的肌膚問題。最近才剛生完寶寶,晉升俏媽咪的皮膚科醫師陳怡如表示,門診中多數產後婦女存在局部性肥胖、腹部鬆弛凸出、孕斑與妊娠紋等皮膚困擾,不僅影響外貌美觀,也造成不少媽咪們自信心銳減,嚴重者更容易導致產後憂鬱症的症狀出現。而現階段醫學美容的技術發展蓬勃,同時擁有保養、治療雙重特點的療程效果已不再是難事,可幫助產後媽媽一併解決上述的肌膚困擾,陳怡如醫師建議,產後媽咪們應抱持正面態度,有計畫性的規劃瘦身美容計劃,以恢復生產前的苗條身材與美麗緊緻的肌膚。陳怡如醫師說明,適當的瘦身計劃,應與飲食、運動相互搭配,才能獲得顯著的減重成效。然而,飲食控制及運動,雖然能提高基礎代謝率並減少脂肪囤積,但對於頑固的局部性肥胖與橘皮組織的瘦身效果仍有限,陳怡如醫師建議,以往較難消除的局部性脂肪,可搭配每週一至兩次的LPG均勻緊膚課程作為輔助塑身, LPG的專利功能除了可刺激脂肪代謝外,也能活化皮下組織,促使膠原蛋白增生,使肌膚平滑緊實。至於多數產後婦女所存在的肚皮鬆弛困擾,陳醫師表示,媽咪們可於產後三個月,藉由腹部運動協助小腹恢復平坦,像是進行仰臥起坐、搖呼拉圈等運動,但若腹部運動成效不彰,不妨考慮至專業醫學美容診所進行電波拉皮治療,利用無線電波(RF)技術,將熱能刺激至深層皮膚,促進皮膚組織新生,達到拉提緊緻肌膚的作用。若是產後所形成的妊娠紋,則可藉由雷射療程進行治療,陳怡如醫師說明,各種類型的妊娠紋,皆有不同的治療方式,目前大致可分為三種:如為暗紅色狀的妊娠紋,建議婦女於產後一個月後,進行染料雷射的施打,使血管擴張與膚色不均獲得改善;而暗黑色妊的娠紋,建議產後一個月後,進行淨膚雷射的療程,協助消除暗沉膚色達到美白效果;白色的妊娠紋,則建議婦女於產後三至六個月後,再進行飛梭雷射的施打,以撫平因產後所致的皺褶紋路肌膚。最後,若有孕斑、肝斑、雀斑或曬斑等困擾的民眾,則建議利用脈衝光或果酸換膚療程進行改善。陳怡如醫師提醒,不論是產後局部性肥胖或是各種肌膚困擾,婦女們在進行療程前,皆應諮詢具有專業醫師執照的專科醫師,以打造個人化的產後瘦身保養療程,協助重拾產前的美麗光采。

妳易頻尿嗎?小心是子宮肌瘤作祟

妳易頻尿嗎?小心是子宮肌瘤作祟

文/行政院衛生署台中醫院婦產科 許俊正主任擺在肚子裡數年的子宮肌瘤「日益茁壯」,取出時竟然已和籃球一般大小;親愛的女性朋友,千萬不要忽視了「它」的存在呦!林小姐兩年前因月經量異常增多、頭暈,而至婦產科門診求診,當時醫師告訴她有子宮肌瘤的問題;當時,並沒有其它不舒服的症狀,因此沒有立即接受手術。在日前林小姐開始常覺得腰痠、頻尿,和朋友聊天時,朋友建議她去看泌尿科;泌尿科醫師協助檢查後建議她至婦產科做進一步的檢查;最後患者到台中醫院婦產科李俊正主任門診求診。許俊正主任表示在安排了理學及影像學檢查發現,患者原本存在的子宮肌瘤已「日益茁壯」,甚至已經壓迫到神經,因此才會有腰痠、頻尿等問題; 因此醫師建議手術。聽完醫師的解釋後,,林小姐接受腹腔鏡手術將肌瘤取出。婦女罹患巨大子宮肌瘤,以往可能因為並不適合接受腹腔鏡手術而遲遲不願接受手術治療;但由於手術儀器與技術的進步,行政院衛生署台中醫院婦產科日前會同外科、泌尿科、麻醉科為病患啟動「婦女骨盆腔整合醫療會議」共同討論病人的手術計劃以及後續的照護與調養,並成功使用腹腔鏡執行數例20公分巨大子宮肌瘤患者的子宮切除手術。許俊正說明,婦女發生子宮肌瘤的機會大約為20~30%,也就是說大概四個人中會有一位發生。子宮肌瘤會視肌瘤生長的位置及大小而呈現出不同的症狀,一般常見的症狀為大量月經,若肌瘤過大壓迫到神經,可能會產生腰酸或大腿疼痛的症狀;壓迫到膀胱,會產生頻尿症狀;壓迫到腸子則會有便秘的情形。另外子宮肌瘤也可能阻礙受孕。子宮肌瘤大部份是良性的,只有極少數的子宮肌瘤會發生惡性肉瘤變化,因此除非臨床症狀嚴重或是肌瘤很大,影響到其他器官的功能,否則不需要開刀;目前子宮肌瘤的手術治療方式包括子宮摘除或是肌瘤摘除,若患者年紀已到更年期或已不想再生育,可考慮將子宮摘除;若患者年紀尚輕或是仍想生育,可考慮只將肌瘤摘除,目前可使用腹腔鏡執行這兩種手術。有巨大子宮肌瘤的病患,在開刀前可先使用藥物,使肌瘤縮小,但藥物可能會導致出現更年期症候且健保並不給付。由於腹腔鏡儀器與手術技術的進步,目前對於15甚至20公分的巨大子宮肌瘤仍可經由腹腔鏡手術來完成子宮切除。藉由腹腔鏡的輔助,不但可以減小傷口,而且術後恢復快,傷口感染的機會降低,住院時間也較短。目前行政院衛生署台中醫院婦產科對於傳統「腹腔鏡輔助經陰道子宮切除術」的方法加以改良,使得多數子宮肌瘤的患者皆可藉由腹腔鏡完成子宮切除手術,希望能藉此取代大部份傳統的開腹手術,讓更多的病患受惠。

閃光、散光傻傻分不清!醫揭「症狀差很多」別搞混:小心視網膜病變

閃光、散光傻傻分不清!醫揭「症狀差很多」別搞混:小心視網膜病變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眼科馮介凡醫師表示,在台灣沒有近視問題的學生反而是少數,目前在許多熱心老師與社會公益團體的協助下,視力保健的觀念已經被家長們接受,也願意帶小朋友就醫;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訊息的來源不僅僅是醫療專家,有時還包含網路與電視、報章雜誌,甚至廣播節目。有時一些專有醫學名詞經過一連串的解釋或口傳,不小心就失去原來的意義了,譬如說「散光」及「閃光」。 延伸閱讀: 為什麼會長針眼?針眼多久才會好?「針眼大全」在家靠4招就能救 眼構造出問題害視力模糊 馮介凡醫師表示,眼球的構造就像一台老式的手動變焦照相機,當我們把焦點放在「遠方」,譬如站在岸邊想要看清楚海上的一艘船的名字,這時候船的名字就會經過眼球的聚焦而呈像在視網膜,也就是照相機底片上。當眼球是完美的,也就是沒有任何度數時,船的名字會剛好聚焦在視網膜上,底片上的影像就是最清楚。如果眼球聚焦在視網膜之前,底片的東西就會模糊不清,這是近視眼;相反的,如果眼球聚焦在視網膜之後,底片的東西還是模糊不清,這是遠視眼。所以不管是近視眼,或是遠視眼,都是因為眼睛的構造有問題,讓眼睛無法和清楚遠方的東西。 馮介凡醫師指出,但是實際上眼球可以用力往近方調整焦距,也就是把視網膜之後的聚焦拉往前方底片處,造成遠視眼的人可以「用力」看清楚遠方的東西;而相反的,近視眼的人焦距在視網膜之前,「用力」只會讓焦距更往前,所以怎樣也無法調整使底片清楚。如果是看近處,如看報時,近視眼的人如果焦點剛好在報紙的距離之內,底片當然就會清楚;相對於遠視眼的人,如果距離超過可以「用力」的範圍,底片影像就模糊了。 延伸閱讀: 眼睛飄黑影、閃光⋯小心飛蚊症「恐1成視網膜剝離」醫教3招救眼 散光檢查度數、閃光檢查視網膜 馮介凡醫師表示,眼球是立體的球形,如果垂直方向聚焦在甲點,水平方向聚焦在乙點,一個物體在眼球內有兩個呈像,底片當然是模糊的,這種眼球構造的異常我們稱做「散光」。所以,「散光」和「近視」、「遠視」一樣,是眼球的「度數」,都會造成眼睛視力模糊,這種模糊的感覺並沒有辦法自己分辨,只有靠驗光或機器測量。至於「閃光」在醫學上,通常解釋為視網膜上的異常,造成病人感覺到有類似「閃電光芒」劃過眼睛。 馮介凡醫師指出,「散光」代表度數問題,「閃光」則可能要檢查視網膜,差以毫釐,失之千里;下次要陳述問題時,捲舌或是不捲舌,應好好想一想。

我的孩子是鑽石 早期療育幫孩子快樂成長

我的孩子是鑽石 早期療育幫孩子快樂成長

6歲的以安(化名)有多項發展遲緩現象,現接受多項的復健治療。以安在2歲多時,仍還無法完整叫:「媽媽」,也無法自己爬樓梯。在接受3年多的長時間復健後,目前在語言溝通上,已無明顯的問題;也可以像一般生一樣自己衝上樓梯。在媽媽的陪伴下,持續接受物理、職能和語言治療等多項早療服務,在學校生活適應與學習方面都逐漸進步與穩定,和同學間有良好的互動。這一切進步都要歸功於早期發現與診斷治療,以及以安媽媽身體力行配合治療師教導的療育技巧,並延續在家中持續給予以安療育的成果。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兒童發展遲緩發生率約6~8%。以98年底0~6歲總人口數推估,臺北市約有1萬3,000位兒童疑似或發展遲緩,需要及早進行評估與治療;然而99年10月於臺北市各醫院接受早期療育治療之個案計僅5,042人,顯見仍有需多孩子潛藏在社區中,極需要被發現及早期療育服務。大部分的家長都不願接受自己孩子是發展遲緩兒,甚至有些家長會認為孩子遲緩的現象不必過渡擔憂,認為孩子遲早會跟上發展進度。因此,為幫助家長對早期療育服務有更多的認識,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於今(99)年邀請邱副市長文祥、早期療育專家及個案家屬共同參與製作早期療育宣導短片-「我的孩子是鑽石」。內容包含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語言治療、心理治療等傳統的早期療育,此外還有藝術治療、音樂治療、遊戲治療或打坐等不同形式的療育方法。專家呼籲如能適當且正確的運用早期療育資源,可以促進孩子能力及身心理方面的成長。發展遲緩兒的身心表現有語言溝通、感官功能、動作平衡、認知學習、器官功能、社會心理、情緒等遲緩狀態;其症狀並非單項,有時會合併1種以上,甚至是全面性發展遲緩或落後。而早期療育是為了提供疑似或發展遲緩的孩子,儘早克服發展遲緩的現象,以期跟上一般孩子的發展或者減少其日後產生障礙的可能性,所提供的醫療、復健、教育、社會資源等整體性服務。專家建議3歲以前是發展成長的黃金階段,「早期發現、早期評估、早期療育」對發展遲緩兒童相當重要。衛生局表示,臺北市目前有共有16家合約醫院(22個早期療育醫療服務據點)及11家療育診所,可以提供發展遲緩孩童進行專業的評估、諮詢、轉介與療育服務。民眾如有需要早期療育宣導DVD可上衛生局網站(http://www.health.gov.tw/)觀賞或下載,亦可於12月15日後向臺北市早療特約醫院索取,若有其他疑問請洽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兒童早期療育醫療服務諮詢專線電話:(02)2728-7085。

胃癌患者的福音 達文西機器手臂胃癌切除手術成效好、精準度高!

胃癌患者的福音 達文西機器手臂胃癌切除手術成效好、精準度高!

文/三軍總醫院一般外科主任詹德全三軍總醫院一般外科從96年開始利用腹腔鏡進行胃癌切除及淋巴結擴清手術,至今已完成32例,成效良好,更在今年一月完成首例達文西機器手臂胃癌切除手術。達文西機器手臂系統在2000年獲得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核准,目前已日漸普及的運用在泌尿科前列腺癌治療及心臟外科手術。根據統計,在美國以機器手臂切除攝護腺,或做心臟外科等手術,一年約完成五萬病例。近年來美國已用機器人輔助施行胃間隔減肥手術,但對胃癌手術仍不普及,主要原因是胃癌手術包含較複雜淋巴結擴清術,手術困難度較高。機器人手術不僅保有原來傳統腹腔鏡手術的好處,患者傷口小、疤痕小及美觀、流血少,較能降低傷口感染風險,且手術後疼痛較少、復元速度也快。而且還有多項傳統腹腔鏡沒有的優點。機器手臂「達文西」,醫生可以舒適的坐在操作台前,透過電腦操縱桿,即可精確的控制在病患身上的機器手臂及內視鏡鏡頭,在體內操作宛如手腕般靈活轉動的器械,執行精確的各項手術,比起傳統腹腔鏡手術技術上的不便,這樣的儀器對一般外科醫師在腹腔鏡手術的領域來說,是一大進展。除了手術的技術層面外,先進的影像系統可以讓醫師得到3D立體的影像,較優於傳統腹腔鏡手術2D平面的影像,醫師對於接受手術器官的遠近、相關位置有更好的解析度,因此手術的精準度更勝傳統腹腔鏡手術。另外透過電腦程式的運作,機器手臂可消除手術者手的顫動達到極佳穩定性。另外根據韓國延世大學醫院研究報告指出,相較於傳統腹腔鏡手術,使用機器手臂「達文西」完成胃癌手術的學習曲線較低(可以透過比較少的病患數,達到熟練的手術技巧),並且減低住院的天數及整個住院治療期間的相關花費。目前國內共有七台「達文西」機械手臂,主要使用在心臟外科及泌尿科的攝護腺癌手術等。三總於今年一月首次將機器手臂「達文西」應用於胃癌手術,透過精緻靈巧的機器手臂及配合3D 立體影像,經由1至2公分的小傷口精確地清除淋巴結及縫合胃腸吻合,不需傳統的大傷口手術即能達到相同程度的淋巴結擴清,對接受此類手術的病患是一大福音。

過敏食物吃下肚 嚴重時易導致瞬間休克

過敏食物吃下肚 嚴重時易導致瞬間休克

主流醫學要了解患者的過敏狀況,通常使用抽血檢查或食物檢測。一般人對過敏的印象,通常只有過敏性鼻炎、氣喘、蕁麻疹…等。中華民國另類醫學醫學會理事長劉大元醫師表示,事實上,過敏所造成的疾病還有倦怠、情緒的起伏、暈眩、視力模糊、心悸、腸胃道不適、肝炎…甚至肥胖等,許多肥胖者都是因為過敏食物長期刺激後,脂肪細胞的累積與強化所造成的。劉大元醫師說明,早期使用皮膚過敏原測試,每週注射十六至二十種過敏原,分數週檢查,以決定何者為過敏食物;近十餘年,已使用抽血來跟食物過敏原配對,可快速診斷食物過敏原。前述兩種方法共同的盲點是,對同一種食物的不同品種,無法做出是否會引發過敏的區別。同一種食物長期食用,容易激發體內產生抗原抗體反應;同樣的,長期未食用過敏食物,也會減輕該食物的過敏反應,但經數次食用後,又會有過敏反應。劉大元醫師舉例,曾診治過一位長年受苦於氣喘毛病的軍系立委,患者喜歡吃牛肉,但偏對牛肉過敏。經過半年未吃牛肉後,有一次聚餐,患者忍不住吃了一份牛排,氣喘竟未發作,喜出望外,因此開始食用牛肉;沒想到吃了數次之後,氣喘再度發作,差點要了性命。就食品添加物而言,既被標示為可食用食品添加物,就表示在安全劑量下有某種程度的無毒害性,除非某人對該食品添加物有過敏反應,否則傷害有限。劉大元醫師提醒民眾,一個過敏反應,可能在短短數秒間導致過敏性休克,嚴重的話甚至死亡!大家最常聽見的是打盤尼西林過敏致死的案例,可見過敏反應之激烈。當然,長期大量食用食品添加物,必然傷害身體,因為人體的肝、腎無法長期負擔如此巨大的解毒與排毒功能,但是過敏反應卻足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徹底摧毀我們的肝腎功能。延伸閱讀「篩選過敏食物比生機飲食重要」: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9314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