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紅眼症都是急性結膜炎?那可不一定!

紅眼症都是急性結膜炎?那可不一定!

一位60歲的男性病患,日前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眼科就診,主訴為右眼發紅合併視力模糊已有十天。詢問病史得知,病患曾在外就診過,診斷為結膜炎,但眼部症狀未獲改善,仍持續有眼紅、疼痛、畏光與視力模糊現象,因此改至該院就診。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眼科醫師張庭嘉說,在門診的初步檢查發現,患眼最佳矯正視力為0.3,眼壓則高達40毫米汞柱(正常應不超過21毫米汞柱)。進一步以細隙燈顯微鏡檢查患眼的眼角膜,發現有破皮現象,懷疑為疱診病毒感染所致,再次詳加詢問其病史,得知對側之左眼曾發生過疱疹性角膜炎病史,故再施行特殊角膜染色檢查,發現角膜上皮呈現疱疹病毒感染所特有的樹枝樣潰瘍,因此診斷為右眼疱診性角膜炎,投予抗病毒特效藥治療,目前仍在治療中。張庭嘉解釋,疱疹性角膜炎的致病源為單純疱疹病毒第一型(HSV-1)、單純疱疹病毒第二型(HSV-2)或是帶狀疱疹病毒(HZV)。經由初次感染後,病毒會經由神經細胞軸突侵犯至神經本體,然後潛伏著等待宿主免疫力下降時再爆發出來、造成疾病。在眼科方面,病毒會侵犯第五對腦神經-三叉神經的神經結,病毒活動化而再發作時,可能會侵犯眼角膜。症狀表現為異物感、角膜敏感度下降、畏光、紅眼以及視力模糊。臨床上則藉由螢光顯影劑將角膜染色後,經細隙燈顯微鏡檢查可見眼角膜受損上皮呈現樹枝樣缺損與潰瘍表現。他還說,男女發生比例相同,不過根據林口長庚醫院在2009年的研究報告指出,對兒童病患而言,女孩復發率較男孩為高。張庭嘉指出,有些上皮潰瘍痊癒後,會造成深部角膜實質組織產生浸潤甚至結疤,形成所謂的疱疹病毒實質性角膜炎,有可能導致視力衰退。產生角膜炎的次數越多,角膜因浸潤而產生濁化程度就可能越厲害,甚至產生眼角膜新生血管侵入的可能性也越大,因而造成視力下降的危險性也越高。張庭嘉進一步說明,在角膜的併發症方面,有可能在形成潰瘍處遭受到其他細菌的二次感染而產生次發性細菌性角膜炎,或者是前述之角膜濁化而影響視力。有些患者則因病毒造成眼角膜神經性病變而使敏感度下降,進而造成甚有不幸者則因角膜潰瘍難以控制,角膜過度薄化甚至穿孔破裂,此時若是傷口尚小,則可以試圖以組織膠加以修復,若是範圍太大無法修復,則需要進行角膜移植以期能保住眼球與視力。此外,病毒也可能侵犯至眼前房與隅角,造成眼壓升高而形成次發性青光眼。在治療方面,可投予點眼、口服或是注射劑型抗病毒藥物,目的在於縮短臨床病程、侷限病灶影響範圍以及減少可能伴隨而來的疱疹性神經病變。口服或是注射等全身性藥物投予方式,其效果比局部性藥物點眼要來得好,也較可以避免因藥物使用過久,對角膜毒性影響。另外,為避免產生實質性角膜癌造成角膜混濁,或是要控制深層眼前房伴隨性發炎時,會合併使用類固醇。但在病毒影響範圍僅侷限於眼角膜時,不可因企圖壓制發炎反應而單獨使用,最好在抗病毒藥物的掩護下併用類固醇,比較不會造成病灶擴大失控情況。輔助性治療則可點用人工淚液藥水、凝膠或是藥膏,以避免產生神經病變時,因敏感度下降造成眼角膜次發性傷害。張庭嘉提醒,疱疹性角膜炎遠較一般紅眼症角膜炎嚴重,而無論是何種紅眼症,最好都能儘速就醫診治,才能對症下藥。

尿道發炎醫不好 原來是大腸癌作祟

尿道發炎醫不好 原來是大腸癌作祟

文/三軍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蕭正文三週前60歲的林阿姨開始有頻尿且疼痛的情形,她自行前往診所看病,醫生診斷為泌尿道感染,吃了一星期的抗生素,症狀未有改善,孝順的女兒送她到某醫學中心泌尿科求診,專科醫師依然下了泌尿道發炎的診斷,給予抗生素治療,服用二星期的抗生素後,頻尿及小便疼痛的不舒服仍未有起色,更甚而有黃綠糞便的物質在尿液中,所以女兒送她到醫院求診。三軍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蕭正文表示,病患就診時驚覺疾病的嚴重程度,因林阿姨可能有了大腸膀胱瘻管的問題(也就是原本不相通的兩個器官,大腸和膀胱,因為不知明的原因黏在一起,而且相通了。)使得原本無菌的膀胱被有細菌的大腸污染了,才導致泌尿道發炎的問題。蕭正文醫師在膀胱鏡、腹部電腦斷層及大腸鏡檢等一系列詳細的檢查後,證實大腸癌造成大腸和膀胱間的瘻管形成,也就是導致泌尿道發炎的原因竟是大腸癌!目前患者已在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和泌尿外科的合作下順利將腫瘤切除,林阿姨再也不必吃抗生素治療泌尿道感染了。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資料,全世界每年約有一百萬個大腸直腸癌新病例被診斷出來,更有近七十萬人因大腸直腸癌死亡!在歐美國家,大腸直腸癌是第二好發的癌症,而且是排名第三的癌症致死因。在台灣,依據衛生署的統計資料,大腸直腸癌目前是台灣第一好發的癌症,每年有一萬二百多人被診斷出罹患大腸直腸癌致死的人數有四千五百多人,是癌症致死因第三位僅次於肺癌和肝癌。蕭正文醫師說明,大腸直腸癌的症狀可能有︰糞便中帶血、排便習慣改變、貧血、體重減輕、腸阻塞等;林阿姨在這次住院前三個月開始,就有排便習慣改變了。因腫瘤所在大腸腸道位置、侵犯程度等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症狀表現。蕭正文醫師進一步表示,像林阿姨這種以泌尿道感染表現的症狀很少見,連專科醫師都有可能忽略掉,因為有症狀的大腸直腸癌侵犯程度多比較嚴重,所以預防大腸直腸癌最好的方法是定期做篩檢,國民健康局目前針對年滿五十歲到六十九歲的民眾提供免費二年一次的糞潛血檢查!希望國人一起來重視預防這個國人第一好發的癌症。良好的生活作息、多運動、減重、均衡飲食、每日五蔬果是我們每天可以做到用來預防所有癌症的方法,但是最好的預防癌症方式還是定期篩檢,因為有症狀再求醫,癌症多已有相當嚴重的侵犯,只有定期篩檢才可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存活率也比較好!對於大腸直腸癌的預防,在台灣已有非常專業的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可以提供各項大腸直腸癌的篩檢預防醫療,無論是糞便潛血檢查、大腸鏡檢查、大腸鋇劑攝影等都可以利用來做大腸直腸癌的篩檢和診斷。蕭正文醫師提醒所有國人,大腸直腸癌是可以預防的,只要有任何大腸直腸疑問,儘管找大腸直腸外科專科醫師協助,讓我們一起努力消滅這國人第一好發的癌症。

微笑讓生活不憂鬱 吳金德:天下至難 始於至簡

微笑讓生活不憂鬱 吳金德:天下至難 始於至簡

生活不易、環境惡化、精神苦悶,是當前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的現象。置身在21世紀大環境,台灣人該如何破繭而出,找回生命的碧海藍天?從1987年起,陸續擔任各種公益社團志工,現今擔任台灣關公文化協會理事長暨「台灣不一樣」作者吳金德表示,微笑力量大,只要經常保持笑容,生命由黑白變為彩色、身體由病弱轉為強健不是不可能!吳金德以當年照顧女兒的經驗指出,女兒一出生就很愛笑,很乖巧,彷彿是以微笑來維繫與照顧者的關係,而笑口常開的正面能量,也一路伴隨女兒平安長大成人。吳金德認為,這種沒有經過學習的本能,是種超越有意識思考的直覺式行為,證明有時候身體知道的事情比理智還多。從女兒的幼時經驗就相信,真正發自內心的微笑,是帶來喜樂的心靈維他命。事實上,醫學界也證實微笑的確能幫助人們脫離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痛楚,具有不可忽視的療癒價值。它的理論基礎是,人體各部位的肌肉與身體各器官皆有相對應關係;碰觸反射區,從肌肉的反應即能判斷身體各器官的機能、神經與情緒狀況。而微笑主要是來自顴部肌肉的牽動所致,顴部肌肉的相對應器官是胸腺,胸腺在人體免疫功能中素有「免疫大王」的稱譽。因此只要牽動嘴角,啟動微笑的開關,胸腺的連鎖效應就會改變身體內在的化學作用,進而順暢人體的神經、循環、內分泌和免疫系統,最終帶來疾病的康復與正面情緒。如果從分析心理學角度看憂鬱,分析心理學大師容格認為,憂鬱不是疾病,而是一種能量的阻塞,當能量獲得釋放,就可以恢復較正面的態度。吳金德舉例近日的楊淑君事件表示,台灣社會興起義憤填膺情緒是一種民族情感的展現,尋求公道也是宣示清白的必要動作,但台灣社會似乎忽略了在亞運中表現優異的奪牌選手,而專注在楊淑君被判失格的集體悲憤情緒當中;另一個典型的例子則是,台灣幾乎年年有選舉,選況激烈不打緊,甚至還常脫軌激情演出,出現醫學名詞稱之為「適應及調適障礙症候群」,也就是一般通稱的「選舉症候群」,病人出現的身體症狀有:心跳加速、血壓上升、肩頸痠痛、肌肉緊繃、喉嚨痛、胸悶、心悸、頭痛、失眠;心理情緒症狀則包括亢奮、激動、急躁、易怒、焦慮、沮喪、悲傷、選後失落感及影響正常生活。吳金德認為,這是一種社會能量的阻塞,也是社會情緒非常大的不和諧,顯示我們的社會迫切需要一種幸福的文化。荷蘭哲學家史賓諾沙曾說:「快樂,是精神轉向較完美狀態的過渡;痛苦,則是精神轉為較低劣狀態的過渡。」快樂不只影響精神狀態,還會影響身體健康,唯有將快樂當成生活目標,才能找到通往健康的道路。吳金德提醒,健康的道路不在遠方,也不必花大錢尋找,只要輕輕運動臉部顴位肌肉,牽動嘴角上揚,讓眼角出現笑紋,你就已行走在因快樂而健康的道路上!

尷尬的肛門癢 抓抓抓只會更嚴重!

尷尬的肛門癢 抓抓抓只會更嚴重!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直腸肛門外科沈名吟醫師表示,一位35歲女性,因常常肛門搔癢,有時候還會在半夜被癢醒,令她困擾不已。搔癢症是一項令人尷尬的症狀,大部分的人偶爾會有肛門癢,但是少數人會為此而影響生活品質,像是癢到受不了抓破皮,甚至有人會在半夜被癢醒。沈名吟醫師表示,肛門搔癢症的原因很多,大部分是因為肛門周圍的皮膚損傷,少數合併其他病因,例如過敏、濕疹、多汗症、陰道分泌物、股癬、感染性疾病(寄生蟲、性病等)、肛門疾病(痔瘡、肛裂等)。像上述案例就是因為癢了就抓、抓了更癢的惡性循環,導致肛門周圍皮膚反覆受損而罹患肛門搔癢症。沈名吟醫師指出,肛門搔癢症的治療方式如下:就醫排除或治療其他合併的疾病。尋找可能的過敏原因或刺激肛門皮膚的原因:如,含咖啡因的飲料(咖啡、茶、可樂等)、藥物(抗生素)、柑桔類水果、辛辣食物、香皂、特殊衣物材質等。保養肛門周圍的皮膚:千萬別再抓癢導致皮膚受傷更厲害,會變成越抓越癢的惡性循環。避免過度清潔導致皮膚乾燥、受傷:平時少用肥皂,可以只用清水清洗。排便後盡量使用清水清洗肛門,勿用衛生紙而擦傷肛門。使用衛生紙擦拭時,也盡量輕輕擦拭。平時可以綿羊油、身體乳液等保養肛門周圍的皮膚。癢到受不了時或睡前均可使用含類固醇止癢藥膏,但是症狀緩和後須盡快停用,避免產生皮膚萎縮之後遺症。沈名吟醫師表示,肛門搔癢症的病患大部分只要好好照顧肛門皮膚,控制好自己的手,不要再抓癢,保持耐心,讓肛門皮膚恢復正常就可痊癒。

寶寶吐奶打嗝 家長須先注意五大事項

寶寶吐奶打嗝 家長須先注意五大事項

兩個月的寶寶賁門(食道與胃的交接處擴約肌)還未發育成熟,食道短且蠕動較差,加上胃的容積小且排空慢,所以容易有胃食道逆流的情形發生,也就是台灣俗話所說的「淺腹」,症狀大多是餵完奶後有吐奶或溢奶的情形。臺安醫院小兒科醫師方旭彬表示,如果寶寶的體重正常,只是偶有溢奶或輕微吐奶,可先注意下列幾點:少量多餐:也就是減少每餐的奶量,多餵一到兩餐。基本上四個月以前的寶寶大約每天總奶量達體重(公斤數)乘以150CC即可,稍多一點只要不吐不脹也無妨。加強排氣打嗝:餵完奶後將寶寶抱直或趴在自己肩膀上拍寶寶背部直到打嗝,手勢由下往上拍。如果寶寶不能打嗝,可以在餵奶中場休息一下打嗝,再繼續餵。如果仍然不打嗝,不必太勉強,可將寶寶抱著成直立姿勢數分鐘,讓氣體自然向上排出,有時寶寶不打大嗝,卻會打連續的小嗝。側躺臥姿:餵奶後儘量拍背使寶寶打嗝。如果沒有打嗝的話,可讓寶寶先採左側臥姿十到十五分鐘,再採取右側臥姿,切勿採半斜躺的姿勢(如用枕頭將頭部墊高,因為此姿勢最容易吐)。根據國外的醫學研究,趴睡姿勢對於胃食道逆流最有幫助,但是礙於容易有嬰兒猝死症危險性提高的顧慮,除非在加護病房或白天媽媽或保母仔細監視下才可行,一般不建議。左側臥是另一種可對胃食道逆流有幫忙的姿勢,右側躺則可幫助胃排空,將頭抬高則沒有幫助。注意奶嘴奶洞大小:太大則容易吸入過多奶瓶內的空氣,太小則容易吸入奶嘴外的空氣。檢測奶嘴奶洞是否恰當,可將奶瓶倒過來,如果奶是一直線流下來則太大,反之很久財低一滴下來則太小。注意寶寶吸奶的速度:不論喝母乳或配方奶,如果寶寶吸奶太快太猛,則容易有脹氣或嘔吐的情形,應設法放慢餵奶的速度。方旭彬說明,如果仍然嘔吐嚴重,可給小兒科醫師檢查後,視情形服用止吐藥物。方旭彬提醒家長,如果上述情形均已注意,1~2個月的寶寶仍持續有噴射式的嘔吐,且嘔吐頻繁(幾乎一兩餐就吐),要小心是否有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應帶給小兒腸胃科醫師檢查,如有懷疑經超音波檢查證實,通常吃藥也無法改善,必須開刀才能復原。其他還有一些非腸胃道的原因也會引起寶寶嘔吐,包括感染、腦神經系統的問題、代謝性異常等等都會,不可不慎。

壓力有多大?銀髮族的健康,從心開始

壓力有多大?銀髮族的健康,從心開始

為了更完整關照到銀髮族的健康,臺北市政府衛生局今年委託27家醫院提供65歲以上市民的老人免費健康檢查項目中,也開始納入心情溫度計(簡式心理健康量表BSRS-5)的測量。99年第一季6,413受檢民眾資料顯示,有9成的銀髮族心理困擾度尚屬於正常範圍(91.90%),而需要專業關懷的中、重度心理困擾者有則檢測出65人,約佔1%。依據內政部統計資料顯示,98年度全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約245萬人,佔總人口比例10.63%,而臺北市依據統計資料顯示,99年7月底約260萬總人口中,65歲以上有32萬9,902人,佔12.66%,每年持續以5千至1萬人的速度成長中。在人口高齡化的趨勢下,國人不只期待平均餘命延長,民眾更期待擁有健康,過有品質的晚年生活。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表示,身心健康是一體的兩面,關心自己健康而適當運用醫療資源,主動接受健檢的銀髮族群們,相較於社區一般民眾篩檢達中、重心理困擾狀態之比例(7.2%)更低,反映出心理調適更為良好。但另一些銀髮族隨著年歲漸高與體能老化所需面對的生命議題更加複雜,例如:生理退化而造成的體力下降及記憶、認知功能退化,退出職場後之自我生活安排、子女離家的空巢期等因素,讓該族群內心常常浮現生活之空虛感與不確定感,甚至對於自我存在價值有所懷疑。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更進一步解釋,在較顯著心理困擾的長者當中,依其性別不同,其面對的問題型態也不盡相同。依據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在99年1到9月所接獲的自殺行為通報個案資料來看,女性長者較男性長者注重「情感與人際關係」為多(女性53%,男性39%),而男性長者較女性更注重「生理疾病」因素(女性30%,男性42%),對男性而言,身體狀況不佳更成為破壞心理健康的一項壓力。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的資深社區志工戚先生分享其退休後的經驗;他在退休後也曾擔心自己的健康、生活規劃、子女未來等問題,但其藉由投入志工行列,抱持著正向態度去面對生活的一切,並透過與同儕聚會活動、學習與接觸新資訊等方式提高社會參與度,且能夠在服務他人過程中得到更多的成就感;雖然老化無可避免,卻可及早因應,另外家中或身邊有銀髮族,應多陪伴及傾聽,鼓勵參與社區活動,藉由銀髮族的豐富人生經驗,讓社會持續進步。衛生局提供「心情溫度計」,是可以隨時掌握自己心理狀態的小工具,請回想最近一星期中(包括今天),以下五個問題使您感到困擾或苦惱的程度,填寫一個您認為最能代表您感覺的答案。檢視結果總分小於6分屬正常範圍、6~9分屬輕度心理困擾、10~14分屬中度心理困擾、大於15分以上屬重度心理困擾,衛生局提醒您:多多關心家中或周遭銀髮族之身心狀況,若需要專業的心理諮詢服務,可至臺北市12行政區之市立聯合醫院附設院外門診部,相關訊息可上臺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網站http://mental.health.gov.tw/,或是撥打諮詢專線(02)3393-7885,讓專業員聆聽您的需要,分享適切的資源給您。延伸閱讀「心情溫度計」: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527

六旬婦人輕忽頸肩痠痛 導致左手癱軟

六旬婦人輕忽頸肩痠痛 導致左手癱軟

脖子緊繃、肩膀痠痛,可千萬別大意。一位60歲的張姓婦女就是因為長期漠視,最後造成頸椎後縱韌帶鈣化,致使頸肩刺痛無法入睡,甚至左手癱軟,求治坊間多家診所無效。所幸經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神經外科醫師林牧熹施以頸椎開刀減壓手術,病況完全解除,如今只要固定回診追蹤即可。林牧熹指出,該婦女原本只是感到脖子很緊、肩膀痠痛,故一直不以為意。直到有一天突然左頸肩嚴重刺痛痠麻,像針鑽到肌肉深處一般、左手癱軟無法抬舉,才驚覺代誌大條。但前往鄰近多家診所打針吃藥止痛,病情依舊無法改善,輾轉到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求治。經磁振造影後發現,患者頸椎後縱韌帶已鈣化,如又厚又硬的板子,嚴重壓迫頸椎神經,才會導致左頸肩膀刺痛、痠麻、無力,甚至痛徹心扉無法入睡。經林牧熹以頸椎前位開刀減壓手術及置放椎體支撐架與加入脊椎固定骨板後,疼痛完全緩解、順利出院。林牧熹表示,頸椎後縱韌帶鈣化是一種常見且棘手的疾症,多因長期姿勢不良、低頭工作,造成頸椎韌帶過度牽引,若忽視不管,最後會鈣化如木板般的堅硬,以致壓迫頸椎神經,唯有將壓迫移除後,疼痛才會舒緩。他強調,不論是骨刺、椎間盤凸出、頸椎狹窄等,初期症狀都僅只是脖子痠、疲勞,然後逐漸感到手腳麻木無力、步態不穩,最後終至尿失禁、全身癱瘓,症狀由輕而重,千萬不能掉以輕心,務必要把握黃金時間施以手術減壓,往往都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妊娠紋」如影隨形 懷孕婦女的夢饜

「妊娠紋」如影隨形 懷孕婦女的夢饜

「妊娠紋」又名「擴張紋」。它在懷孕期間開始產生,之後隨著肚子愈來愈大,這些紋路會愈來愈明顯,面積也愈來愈大。皮膚科醫師林政賢表示,類似妊娠紋的狀況還有:生長紋(或稱成長紋)、肥胖紋、萎縮紋(常因擦外用或口服類固醇所引起)等。妊娠紋在開始時呈紫紅色,之後慢慢變成銀白色,略為凹陷,且皮膚變薄。妊娠紋的產生與個人體質有關,但真正的原因尚未有定論;林政賢說明目前主要理論是認為,肚子在漸漸撐大的過程中,造成真皮層結締組織斷裂及表皮層萎縮,所形成的萎縮性疤痕。林政賢認為在懷孕期間,可勤擦不含香料及色素的保濕乳液、乳霜、妊娠霜、玻尿酸或是按摩油等,增加皮膚的保水度及柔軟度,可減少妊娠紋產生的機會及嚴重程度。至於其他添加的「修復」成份, 或是「膠原蛋白」等,皮膚的吸收度,以及實質能產生的功效,尚需要更多研究來証實。妊娠紋的治療,一般是在生產後開始。尚在紫紅色時期時,可擦外用A酸或果酸乳液來輔助其淡化,並促進膠原蛋白及彈力蛋白的增生。但要注意的是,外用A酸具刺激性,濃度亦有很多種,一定要在皮膚科醫師的指示下使用才安全,且懷孕期間不可使用。至於紅色或銀白色妊娠紋,何種的治療效果較好,不同學者有不同的結論。同樣地,不管事雷射或藥物治療,醫師均不建議在懷孕期間進行,以避免相當高機率的色素沉澱產生。林政賢提醒民眾,並非所有的妊娠紋都有很好的療效。這與妊娠紋的嚴重程度,粗細長短,萎縮程度,已形成的時間長短,懷孕的次數,以及個人體質有關。同時,因妊娠紋本身已是一種疤痕組織,因此各式的治療都只能將其淡化,變得較不明顯,而無法將其完全恢復至正常的皮膚喔!資料來源:http://www.misscare.com.tw/blog/dr-skin/

不吃早餐,真的會變胖嗎?營養師籲:係金ㄟ!

不吃早餐,真的會變胖嗎?營養師籲:係金ㄟ!

在展開一趟長途旅遊前,你一定會檢查車子的油是否足夠、把油加滿,這樣才有足夠的能源安心上路;也才不會等到汽油用盡得急忙找尋加油站,甚至損傷了引擎得花大錢保養、修車…。張益堯營養師表示,身體的保養也是一樣,在展開一天忙碌的工作之前,也一定要幫自己儲存好足夠的體力與精力。美國膳食營養學會指出,有吃早餐習慣的兒童有較好的學習表現、較佳的集中力與解決問題能力。另外,有吃早餐習慣的民眾也較能維持其理想體重。張益堯營養師認為相反的如果不吃早餐,人體就會開始分解身體的組織來提供能量的需求。因為人體在飢餓狀況下會先分解有限的肝醣、然後是分解肌肉組織、最後才會燃燒脂肪。在燃燒脂肪的過程中如果沒有適量的醣類來幫助其燃燒,就會產生酮酸、進而造成電解質的不平衡、最後影響身體的運作並產生不適。這就是為什麼不吃早餐朋友們容易精神不濟、注意力不集中、頭暈目眩、反應遲鈍、抵抗力差。很多人想靠著不吃早餐來減少熱量攝取、進而減輕體重,張益堯營養師強調這是非常錯誤的觀念。因為依照身體分解能量的順序,在真正燃燒脂肪前,人體的肌肉組織已經流失了一部分;等到下次攝取過多的熱量時,又會變成脂肪儲存起來。這就是為什麼用飢餓的方法減重時,只會減輕你的肌肉組織,而復胖時就會累積越來越多的脂肪,也就是所謂的越減越肥。常聽到「早餐吃的好、中餐吃的飽、晚餐吃的少」的確,早餐是一天精力的來源,一定要熱量足夠且營養均衡。熱量約需一天熱量需求的30~40%,內容需包含:足夠的五穀雜糧類:建議多攝取全麥的榖類(如全麥麵包、燕麥片、雜糧饅頭),全麥的榖類是人體能量的最佳來源,不但可以提供持久的能量有富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與纖維素。優質的蛋白質:蛋白質的主要功能就是建造修補組織,所以缺乏蛋白質會造成抵抗力變差、組織耗損、新陳代謝不全等。而過度烹調的蛋白質會造成營養素的流失並會產生對人體不利的因子。所以攝取牛奶、豆漿、水煮蛋及簡單烹調的肉類都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豐富的蔬菜水果:缺乏攝取富含大量維生素、礦物質與纖維質的蔬菜水果是現代忙碌的上班族最大的問題,也是現在許多的文明病的原因所在。維生素與礦物質就像是機器運轉時的潤滑劑,或許沒有潤滑劑也可以讓機器運轉,但是機器本身會很快的耗損。所以在一早攝取足夠的蔬菜水果不但可以確保一天生理機能的運作正常、更是長久的養身保健之道。張益堯營養師提醒民眾,依據中醫的「子午流注」理論,每天的12個時辰相對應人體的12條經絡。而早上7~9點正走到「胃經」,也就是在這個時段吃早餐,身體的消化利用率會是最好的喔!

陰道異常出血 子宮頸抹片竟無法驗出癌症已上身!

陰道異常出血 子宮頸抹片竟無法驗出癌症已上身!

成年女性朋友每個月要遇見大姨媽一次,如果在不該來的時候看到出血痕跡,千萬不要掉以輕心。尤其是停經以後,如果發現好像有陰道出血,一定要到醫院詳細檢查,也不要以為有做過子宮頸抹片檢查結果是正常的就沒事了,小心出血的背後是嚴重疾病。三十九歲的陳小姐,因為發現在兩次月經期的中間有下體出血,雖然連續好幾年都有檢查子宮頸抹片,結果也都是正常,但是她馬上到婦產科看診,經醫師診療並做病理切片檢查。一星期之後告訴她結果,竟然是子宮內膜癌,立即安排手術治療,還好是早期病變。另一位是五十六歲的林太太,因覺得常常腰痠,所以到醫院檢查。醫師發現她有貧血以及停經後出血,建議做超音波檢查。因為子宮內膜有增厚現象,懷疑有子宮內膜病變,最後組織切片證實是早期子宮內膜癌。還有一位六十幾歲的李女士,也是看到內褲沾有血跡,本來不以為意,幾天之後,看到自家大門上貼有免費子宮頸抹片檢查訊息,於是前往檢查。一週後結果寄到家裡,沒有發現異常,但是她又再次看到出血,只好到醫院再詳細檢查。醫師幫她安排超音波檢查、子宮內膜組織切片…等,結果也是子宮內膜癌,需要手術治療。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莊美幸表示,異常陰道出血的來源,可能是外陰部、陰道、子宮頸、子宮體或是卵巢。另外有些內科問題,例如肝腎功能異常、凝血機能異常,也需要由醫師作詳細診察,才能對症治療。根據統計,臺灣女性生殖道癌症中,子宮內膜癌發生率是排名第三位的惡性腫瘤,僅次於子宮頸癌及卵巢癌。但是由於以往公共衛生主要以子宮頸癌為對象,鼓勵大家做子宮頸抹片檢查,有時候反而使大家以為,子宮頸抹片檢查如果正常,就不會有子宮方面問題。莊美幸說,其實子宮頸抹片檢查是一個篩檢工具,對子宮頸癌的防治具有重大貢獻,但就算子宮頸抹片檢查結果正常,還是不能保證完全不會有子宮頸癌存在可能。更何況,子宮內膜癌發生位置是在子宮體內,絕大部份是無法以子宮頸抹片檢查來偵測的。莊美幸指出,子宮內膜癌可以發生在育齡婦女及年長婦女,臺灣大部分子宮內膜癌發生在停經後的女性,病人年齡大多在45~59歲間。早期症狀為停經後之陰道出血,因此更年期以及停經後,有不正常出血的婦女要特別留意,千萬不要以為子宮頸抹片檢查結果正常就可以安心,子宮頸抹片不能排除子宮內膜癌的可能性。此外,超音波檢查對子宮內膜癌的診斷也有幫助。子宮內膜的厚度如果大於7公厘時,則可能有子宮內膜病變,子宮內膜組織切片檢查才是確認子宮內膜癌的方式。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