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輕忽便秘與腹痛竟跟潮流罹腸癌 口服化療提高生活品質

輕忽便秘與腹痛竟跟潮流罹腸癌 口服化療提高生活品質

上班族黃小姐害怕大腸鏡檢查,忽視腹痛、便秘逾半年,三年前健檢發現異常,竟已是三期腸癌,才驚覺大便有異味的狀況原來是警訊!她更自嘲:「沒想到自己也跟上潮流,罹患腸癌。」而得知癌細胞轉移至淋巴需要化療時,黃小姐腦中浮現出戴著毛帽、口罩、坐輪椅,加上嘔吐又噁心的畫面,幾乎崩潰而拒絕化療!後來使用不需住院、副作用較低的口服化療,治療半年成效佳,每天照樣運動、還加入社會志工!現今找回生活品質,回到社區大學上課,信誓旦旦要在70歲之前一圓博士夢! 台灣癌症基金會主辦「癌後人生不打折」腸癌病友徵文比賽,期望透過積極的抗癌故事,鼓勵癌友走出心理層面陰霾。52歲黃小姐是「癌後人生不打折」徵文比賽的優勝者之一,她從初罹癌的恐懼轉而勇敢面對癌後人生,展現出積極無懼的抗癌精神,更是所有抗癌人樂觀抗癌的表率!從這次徵文比賽的參加者發現,大腸直腸癌的侵襲不分年齡,且根據最新的96年癌症登記資料,大腸直腸癌是連續三年發生人數最多的頭號癌症,可說是全民公敵!罹癌對於病患來說,生心理煎熬往往使生活變了調,根據一份國外研究也發現,癌友在治療後,容易遭逢許多心理層面,如壓力、憂鬱、社會互動等問題,而嚴重降低了生活品質! 而這次徵文比賽的優勝者不只有積極樂觀的態度,在生心理層面也都找回應有的品質。台灣癌症基金會賴基銘執行長指出:「現今腸癌治療選擇多,治療上也可兼顧生活品質,例如口服化療新選擇,不用住院,只要搭配門診針劑注射,治療效果大幅度降低30%以上白血球低下的狀況,相對能降低治療過程對生活的影響,而提高生活品質;不用像傳統住院化療,需裝人工血管,副作用較低,對病人來說,不會有感染、血栓風險。在心理層面的調適,也可透過與其他癌友交流分享心情,培養生活興趣,回歸正常生活步調,為自己的癌後生活加分!如透過徵文比賽得獎者積極生活的熱力,學習發揮更多正面的影響力!」 備註:行政院衛生署96年癌症登記報告Restrictions in quality of life in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over three years after diagnosis:A population based study. German Cancer Research Center,2006.7根據2009年於美國腫瘤醫學會發表研究:NO16966 study,Cassidy et al. ASCO GI 2009

活得要精彩 死後大愛精神永「留」傳

活得要精彩 死後大愛精神永「留」傳

文/奇美醫學中心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  蔡季倫「腦幹」位於大腦與脊髓的交界處,體積雖小,卻是生命的中樞。腦幹功能的完全喪失,即是所謂的「腦死」;藉由神經內分泌的影響,將使全身器官迅速衰退,終至死亡(心跳停止)。根據統計,這期間約為8.4天;也因為腦死患者短期內必然死亡,在倫理上才能夠成器官捐贈摘取之合理性。而「植物人狀態」指的是大腦皮質功能失去功能,其腦幹功能卻是保留住的;雖然意識昏迷,經適當的照護,卻可以長期存活下來;因此,是不可以進行器官捐贈摘取。面對腦死病患,是重症醫師最大的無奈;因為任何的努力終究無法挽回病患的生命。遇此類病患時,我們會請社工師積極介入,提供家屬在突逢變故時的哀傷輔導,並評估是否有社會緊急救助之需求。而治療上,我們提供四種選擇:積極維持生命徵象直至治療無效為止。以緩和方式治療直至自然死亡。直接辦理自動出院,回家過世。器官捐贈。由家屬擬訂心目中最佳之治療方式,醫師從旁協助完成。社會處處有溫馨,大愛精神永留存。自八十八年至今,奇美醫學中心共計有六十五位腦死器官捐贈者。感佩家屬與家屬仁慈之餘,醫師必須有所承諾:我們要將愛發揮到最大與最好,也就是要讓越多的器官可以用,幫助越多的人,讓器官在最好的品質下去幫助別人。目前,奇美醫學中心每一位腦死捐贈者平均移植3.91個器官,較美國3個器官為高;就品質方面,若以腎臟為例,發生延遲器官功能之比例為7.3%,亦較歐美報告之15%~29%為低。全屍之觀念,深植國人心中。雖然家屬滿懷大愛,但器官摘取後,總有「到另一個世界,少了器官的遺憾」。為了減低家屬心中的缺憾,在家屬的同意下,我們會在器官摘取後,同一個位置上,置入一比例相同,彩色列印之器官解剖相片,冀求另一世界之捐贈者仍是完整無缺損。

青年換心5次血漿置換 分秒必爭,成功完成心臟移植手術

青年換心5次血漿置換 分秒必爭,成功完成心臟移植手術

在進行心臟移植手術前,交叉試驗是非常重要的檢查;交叉試驗如果呈陽性,表示移植後會發生超急性排斥(hyperacute rejection),失敗機率極高,通常只有放棄移植一途。臺大醫院心臟移植醫療團隊依據交叉試驗的結果,為病患訂定治療排斥的計畫,透過血漿置換、給予免疫抑制劑、人類免疫球蛋白等方法,成功完成交叉試驗陽性之心臟移植手術。雖然,藉由移植前血漿置換術已成功在血型不相容者間完成腎臟移植,但因血漿置換術需要1~2週才能完全清除抗體,而且,抗體清除之後若未進行移植並服用免疫藥物,血液中的抗體會再度上升。所以此項治療技術,通常以往應用在移植時間可以完全配合的活體器官移植上。個案孫先生今年22歲,因冠狀動脈疾病併發嚴重心臟衰竭,使用呼吸器與俗稱葉克膜的體外循環維生系統(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維持生命,於2010年8月底轉至本院救治,在使用ECMO 44天後改用心室輔助器(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VAD),等待心臟移植。個案之嚴重心臟衰竭雖使用葉克膜及心室輔助器,終究必須儘早進行移植手術。心臟移植是可遇不可求而且分秒必爭的手術!等待期間雖曾先後接獲5名不同捐贈者通知換心機會,但是交叉試驗皆為陽性反應,而且抗體力價越來越高。幸運的是在2010年11月12日,孫先生再次接到移植通知,雖然經過5次血漿置換之後,孫先生與這次捐贈者的交叉試驗仍是陽性,但抗體力價已經減低。經與家屬溝通後決定把握機會,於心臟移植手術中同時進行血漿置換術,再配合去除B細胞藥物、人類免疫球蛋白等方法,終於成功完成此次心臟移植手術。臺大醫院跨科部醫療團隊在此過程中共同合作,順利完成交叉試驗陽性的心臟移植;為挽救病患性命,我們一直在與時間賽跑,也一直努力突破許多困境;交叉試驗在心臟移植病患不僅非常重要,而且可以依據交叉試驗的結果,為病患訂定治療排斥的計畫。透過血漿置換、給予免疫抑制劑、人類免疫球蛋白等方法,讓心臟移植手術能順利成功。最後,最重要的是向這些無私的器官捐贈者大愛,致上最高敬意與謝意!

帶狀皰疹惹禍 6歲兒眼皮化膿

帶狀皰疹惹禍 6歲兒眼皮化膿

帶狀皰疹病毒眼症在小兒科甚為少見,一位6歲大的男孩主訴左側眼皮紅腫,合併頭皮疼痛、紅腫與水疱性出疹、左眼結膜紅腫、流淚、懼光,但視力正常。在出現水疱前數天的症狀為發燒、倦怠及同側頭痛。在帶狀皰疹感染到動眼神經分支的診斷下,先在某醫院接受5天口服抗病毒藥物、外用皮膚藥膏及眼用藥水,但進步緩慢,水疱愈來愈多且有化膿跡象。這位小朋友到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求診,辦理住院後,立即改以靜脈注射抗病毒藥物治療,治療後第3天即見明顯改善,水疱逐漸結痂、脫皮、眼皮紅腫消退,眼結膜紅腫消退,雖然有輕微角膜浮腫,但眼底檢查完全正常。於靜脈注射治療7天後完全康復出院。自從1995年水痘疫苗全面施打以來,老年人的帶狀皰疹病例立即明顯增加,其比例由28%~90%不等,美國花在老年人帶狀皰疹所引發合併症醫療費用,每年高達7億美金,此症在美國盛行率約為1.2~3.4/1000,每年高達50萬人曾得過此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陳銘華指出,帶狀皰疹病毒所引起的初次感染,大部分以水痘表現出來,接著病毒經由皮膚病灶或血液,侵犯感覺神經,並潛伏在神經節中,數年至數十年後,可能引發不同部位的帶狀皰疹,其中以胸部、頸部、前額與腰部最為常見。陳銘華表示,成年人中,高達20%為帶原者,帶狀皰疹宛如不定時炸彈,當宿主免疫力下降時,會不定時活化而引爆劇烈神經痛(約佔20%),長期反覆疼痛,足以讓人得到憂鬱症,少數甚至可能引起腦炎、肝炎、脊髓炎或腦神經麻痺。他解釋,帶狀皰疹病毒眼症(Herpes Zoster Ophthalmicus)主要是病毒再度活化時,會影響到三叉神經的眼神經末梢(眼神經為三叉神經的分支),其機率高達25%,此症除了會造成眼球與周圍皮膚紅腫及水疱性發炎症狀,嚴重時將導致角膜炎、鞏膜炎,甚至視網膜壞死而失明,不可不慎!陳銘華最後提醒,嚴重眼部合併症可能需長達數年追蹤與治療,為了避免眼部重大後遺症,早期「靜脈」之抗病毒藥物治療將極為重要,主要是因為口服抗病毒藥物其經由胃腸道吸收的效率極差,緩不濟急。只有經由靜脈注射帶狀皰疹水疱內的抗病毒藥物,水疱內藥物濃度才足以快速抑制病毒。鼻尖與眼球間有一條叫nasociliary的神經分支,當不僅前額連鼻尖都出現水疱時,就應該高度懷疑眼球已被感染(Hutchison’s  sign)。他再次強調,當出現此跡象時,應立即給與靜脈注射而非口服抗病毒藥物,以預防眼部之重大合併症。

小心!喝酒過量也會酸中毒

小心!喝酒過量也會酸中毒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急診科林巨山醫師表示,日前一位40多歲中年男性,因意識不清、呼吸喘,由家屬緊急送入急診,該病患無外傷、高血壓以及糖尿病等病史,且快速血糖檢驗值正常,緊急腦部電腦斷層掃描亦無病變發現,詳問家屬後,才得知病患有長期酗酒習慣。檢查結果,呈現嚴重代謝性酸中毒(PH值6.909,正常值為7.35~7.45),另有泌尿道感染合併敗血症;由於病患長時間酗酒,已有肝功能異常和肝性腦病變,經安排在加護病房治療後,患者康復出院。林巨山醫師表示,一個有習慣性喝酒的人,突然於一、兩天豪飲後,在沒有進食以及少喝水的情況下,極易發生酒精性酮酸中毒。臨床症狀有嘔吐、腹痛,呼吸急促並會產生酮酸的水果味道;嚴重者會產生心跳加快或低血壓,甚至意識改變。林巨山醫師指出,診斷酒精性酮酸中毒,可從三方面判斷:如上述嘔吐、腹痛、呼吸急促、有酮酸的水果味道等臨床症狀。詢問病史,看是否有長期酗酒習慣,以及突然間豪飲沒有進食和飲水。檢驗數據上有明顯代謝性酸中毒。有些嘔吐厲害者,可能是合併代謝性鹼中毒,若經動脈血氧檢查會顯示高陰離子間隙代謝性酸中毒,同時合併有鉀、鎂、磷等電解質不平衡的現象。酮酸升高的原因如下:飢餓時肝臟會增加脂肪酸形成酮酸。飲酒時會降低胰島素分泌,增加昇醣激素、兒茶酚胺、生長激素濃度而促進酮酸生成。糖尿病控制不良時,這些都會增加酮酸中毒的危險。治療酮酸中毒,可適當的使用生理食鹽水和葡萄糖以矯正酸鹼值,補充電解質和維他命B1來避免飲酒引起的腦病變。故林巨山醫師提醒民眾飲酒勿過量,過量飲酒不僅妨礙身心健康,長期容易發生酒精性肝炎、肝硬化,急症則會引起代謝性酸中毒,威脅生命安全。

天冷吃火鍋 衛生局籲:慎選火鍋料,避免苯甲酸吃下肚

天冷吃火鍋 衛生局籲:慎選火鍋料,避免苯甲酸吃下肚

為維護市民食用火鍋食品之安全,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於近日前往傳統市場、餐飲店、火鍋店、賣場及超市等進行火鍋料食品抽驗,不合格率達7.8%。北市衛生局表示,此次抽驗不合格的火鍋料產品檢出違規添加苯甲酸、防腐劑等,依違反食品衛生管理法第12條「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之規定,可處製造業者或責任廠商新臺幣3~15萬元罰鍰。若無法交代來源,可以同法第35條處分販售業者3~15萬元罰鍰。經查不合格產品來源均屬外縣市,該局除已立即要求販售業者下架不得販售外,並移請所轄衛生局處辦。北市衛生局說明,苯甲酸俗稱安息香酸,進入人體後,大部分在9~15小時內,會被代謝而從尿中排出,在標準使用範圍內,應不致對人體有害,但過量食入苯甲酸會刺激腸胃道引起胃痛,而肝功能不佳者,仍宜減少食入量。去水醋酸為防腐劑中毒性較強的一種,其作用可使產品保存更久,變得更Q更蓬鬆,又不會影響食物本身的風味。依據規定去水醋酸僅能使用於乾酪、乳酪、奶油及人造奶油,每公斤食物的用量為0.5公克以下,過量添加將損傷肝、腎功能,故一般食品皆不准使用。衛生局提醒,由於防腐劑大多為水溶性,消費者烹調食物前可用水浸泡,讓防腐劑釋出,並倒掉浸泡水,多加沖洗,或烹煮食物時不加蓋,使防腐劑隨水蒸氣揮發,都可減少防腐劑的殘留。另餐飲業者及消費者可依每日所需份量購買來源清楚、低溫保存及當天現做的豆腐放進冷凍庫中冷凍存放,惟需注意,冷凍時應分層放置,勿堆疊,同時避免產品重覆解凍而造成酸敗。民眾在選購其它火鍋料產品時,應多花一點時間注意需冷藏的產品是否於低溫保存販售,購買後亦應置於低溫下保存,以避免產品因貯存不良而變質,並儘量選用包裝及標示完整之產品。此外,食品製造業者製造食品販售時應依本國法律規定辦理,且就該產品內容應負保證責任,販售業者應向來源清楚且製程合法之廠商進貨,以確保消費者之食品安全與本身商譽。消費者如有食品安全衛生問題或消費疑義,可電洽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外縣市民眾請撥 02-27208889)轉 7077。以上稽查結果,可上衛生局網站http://www.health.gov.tw/或行政院衛生署食品資訊網http://food.doh.gov.tw/查詢相關訊息。

口腔瀰漫性潰瘍 你可能是藥物過敏!

口腔瀰漫性潰瘍 你可能是藥物過敏!

正常狀況下,口腔微生物與宿主口腔,是處於生態平衡的,但由於身體內外因素影響,會導致口腔內微生物菌群失調。牙周病和齲齒,就是口腔生態失調最常見的疾病,如果是濾過性病毒造成的感染,通常需要十天左右才會恢復。人在出生時,口腔是無菌的,但幾小時、一天之內,口腔就開始出現一些菌群;以一個成年人來說,口腔中至少由三十多類菌屬,三百多種菌種所組成。完整的口腔黏膜、牙齦組織雖然可以抵抗侵襲,但在口腔黏膜有所損傷、或治療時,傷及牙齦溝底上皮組織或其他部位黏膜,都會致使微生物深入組織,造成感染。最常見濾過性病毒的感染,是疱疹病毒,單邊疼痛的帶狀疱診,水痘等,但也有些潰瘍,和肺結核、放射菌、急性壞死潰瘍牙齦炎、以及性病有關,比方梅毒、淋病、愛滋病。特別是當人的免疫力低下、或接受化放療醫治中,要靠醫師的明確診斷。如果造成口腔潰瘍疼痛,是由水疱破裂所致,則潛伏的病因要適切的區別,以免誤診。口腔黏膜出現水疱的原因很多,可能是燙傷,也可能是口腔黏膜內的小唾液腺,受到咬傷而有唾液積聚成泡;也可能和濾過性病毒感染有關,最常見的是單純性泡疹,口腔中常出現數個小水泡,通常持續十天到十四天即可痊癒。臨床也看到不少水泡和自體免疫性皮膚疾病有關,如天疱瘡、類天疱瘡等,這些有不同程度的致命性。常見口腔有瀰漫性潰瘍,有時嘴唇、舌頭或眼睛有嚴重水腫,叫作神經性血管水腫,病患者不但疼痛不堪,還可能因舌頭腫大而吞嚥因難。藥物過敏也是口腔瀰漫性潰瘍原因之一,醫師在診斷時,常詢問是哪類藥物引起?病人是否有特異性體質?治療原則是先行停止引起過敏的藥物,並針對過敏現象,給予抗組織胺藥物,並可給予局部或全身性類固醇:只要對症下藥,一兩天就會有明顯的改善。最常見的口腔濾過性病毒感染,是單純性疱疹病毒第一型(HSV-1),其餘疾病如帶狀疱疹、水痘、咽峽炎、手足口病等較少。也有潰瘍和性病有關,如梅毒、淋病、愛滋病等;也有潰瘍和肺結核、放射菌、急性壞死潰瘍性牙齦炎有關,特別是免疫力低下時,較為可能。當病人因為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時,在口腔黏膜和皮膚,也常會有口腔潰瘍,甚或合併有黴菌感染,一定要確定診斷。如果病人有吃檳榔、抽菸、喝酒等習性,其黏膜下纖維化、或白斑症、紅斑症等之合併潰瘍,須特別注意,是否有上皮細胞分化不良?或甚至已成原位癌、口腔癌等。本文作者:孫安迪 醫師摘自:小心嘴破:身體免疫拉警報,由大塊文化發行延伸閱讀「CARE小叮嚀」: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9469

電腦刀:肝癌治療的新選擇 準確度達0.1公分以下

電腦刀:肝癌治療的新選擇 準確度達0.1公分以下

電腦刀是一種放射治療,最大特色在高度精確度,可達0.1公分以下。電腦刀為全球首個可治療身體任何部位的腫瘤的立體定位放射手術系統。以影像導引科技,配合呼吸同步追蹤系統,在治療過程中持續偵測及修正腫瘤在呼吸時的移動,病人毋須閉氣,一樣可以達到高精準的治療,因而降低放射治療對週邊正常肝臟的傷害。由於電腦刀系統極度精確、無痛、毋須麻醉,而且極少副作用,可在門診進行,所需的復原時間短,適用於原本不能接受一般放射治療或不適合進行手術的病人。電腦刀手術可避免很多潛在的風險及與其他治療方法有關的併發症,而且讓病人可即時回復正常的活動。台灣是肝癌好發區,發生率是歐美國家的數十倍,佔國人癌症死亡率第二位,僅次於肺癌。每年初次診斷約1萬人,每年死於該病約8千人,是一個治癒率低、死亡率高的癌症。治療以手術為首選,但真正適合開刀的病人約只有兩成,多數病人因發現時已是晚期,或肝功能不佳而無法手術。肝癌的其他療法包括經動脈化療栓塞、射頻燒灼術、酒精注射、標靶治療、放射治療、化療、及冷凍療法…等。放射治療是利用放射線去照射腫瘤,讓腫瘤細胞死亡,傳統的放射治療會傷害放射線經過的正常組織,因此效果較差,副作用也較大。近年來,發展快速的立體定位放射手術,可使高單位能量的放射線更精準地照射到腫瘤部位,盡量避開正常肝細胞,達到治療效果。在國外的研究中,立體定位放射手術無論對早期肝癌、無法切除的肝癌、肝癌引起之門靜脈栓塞,或搭配經動脈化療栓塞使用都有良好的效果。三軍總醫院放射腫瘤部主治醫師黃文彥表示,該院自3年前引進電腦刀立體定位放射手術系統,目前已治療超過100人次,在追蹤1年以上的病患裡,腫瘤控制率達81.2%,2年存活率約70%,治療過程無痛,絕大多數病患治療後也無副作用,是一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黃文彥醫師解釋,使用電腦刀治療肝癌須先經過肝癌團隊醫師的專業評估,一般肝功能太差,或腫瘤過大者並不適合電腦刀治療。適合的病患必須以經皮穿刺方式在腫瘤附近植入3~6個細小的定位針,才能搭配先進的呼吸同步追蹤系統,一週後進行電腦斷層定位,待完成治療規劃後即可開始電腦刀治療,一般只需3~5次,每次30~60分鐘,可在一週內完成治療。黃文彥醫師提醒肝癌是容易再復發的疾病,治療上常需搭配各種治療方式,控制慢性肝炎,治療後最重要的就是定期追蹤檢查、對身體異狀保持警覺,萬一發現復發或轉移,才能及早治療。

冬季確實服用防中風藥物 避免復發最安「心」

冬季確實服用防中風藥物 避免復發最安「心」

冬季為心血管疾病好發季節,近日寒流來襲、氣溫驟降,具有心血管病史的民眾,若未立即控制,恐導致腦中風與心肌梗塞之疾病風險,近日也曾有中、老年人於季節轉換之際,發生猝死身亡的悲劇,為防止心血管疾病發作,民眾除了需增添衣物保暖、留意日常飲食及適量運動外,遵照醫囑定時服用防中風藥物更是不二法門。根據衛生署統計,腦中風為國人十大死因第二位,台灣每年約有68,000人中風,平均每小時罹患人數為7.8人,且每年約有13,000人死於腦中風。台北榮總神經內科胡漢華醫師指出,台灣高血壓患者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的9倍,具有心血管病史的民眾,對於中風風險應不容輕忽。針對目前國內的防中風藥物治療,台北榮民總醫院中風科陳昌明主任表示,醫師通常將Clopidogrel(保栓通)用於降低中風、心肌梗塞、粥狀動脈硬化或心臟導管輔助等治療,以抑制血小板凝集所造成的血管阻塞,且根據國際大型臨床研究顯示,具有上述病史的患者,若長期服用該藥,可降低中風及心肌梗塞的復發機率,為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一項治療選擇。無論醫學科技多精進,但患者若自行減藥或貿然停藥,則可能影響防中風藥物的治療成效,唯有賴於患者定時不懈的服用,並搭配少油、少鹽的飲食原則,維持規律的生活作息,才有顯著的治療成果,患者家屬也應持續給予鼓勵、從旁敦促,以避免復發的悲劇發生。

帶狀皰疹蔓延到眼睛 擅自停藥用偏方小心失明

帶狀皰疹蔓延到眼睛 擅自停藥用偏方小心失明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眼科夏煒瑋醫師表示,老婆婆由皮膚科轉介至眼科看診,從左邊額頭到眼皮上明顯的水泡和紅腫,一眼就可以認出是帶狀皰疹。皮膚科醫師謹慎的請她來眼科確認是否有侵犯眼睛,所幸只有輕微的結膜炎,跟患者及家屬解釋後約隔週回診。但再見到病患已是兩週後,且已經擴展至眼內引發虹彩炎及青光眼。細問之下才知,病患回家後經由熱心的鄰居介紹帶她去「殺蛇」 ,所以自行停藥,連皮膚科給的抗病毒藥也沒服用,直到疼痛難耐加上視茫茫才回來就診,折騰了好久才醫好,所幸視力受損不嚴重,但卻留下惱人的併發症帶狀皰疹後神經痛。夏煒瑋醫師表示,帶狀皰疹在民間俗稱「皮蛇」或「飛蛇」,是由一種病毒引起的疾病。第一次感染到此種病毒會引發水痘,很多人在小時候都得過。由於身體的免疫系統無法完全消滅所有的病毒,於是病毒便會潛伏在脊椎的神經節中,伺機而動。一旦宿主因疾病或壓力等因素引起免疫力下降,病毒便會沿著神經跑到皮膚上,致使發病而引起帶狀皰疹。帶狀皰疹絕大部份都發生在五十歲以上的人身上,好發部位為胸部、臉部及腰部。臉部又以三叉神經第一分枝支配的區域(額頭至眼睛)最好發。夏煒瑋醫師指出,發病初期在單側身體上患處的皮膚有燒灼痛、刺痛或是極度敏感(一種輕輕接觸也會感覺不舒服)的情形,數天後長出紅疹及水泡,最後水泡乾掉結痂,整個病程約4週。帶狀皰疹多屬自癒性,大多數病患在給予止痛藥,注意傷口照護後,即可安然度過;必要時也會給予抗病毒藥。但若病灶發生在額頭及眼周,尤其是連鼻尖也出現水泡時,一定要請眼科醫師評估是否有侵犯眼睛。一旦帶狀皰疹侵犯眼睛可能引起結膜炎、角膜炎、虹彩炎、甚至視網膜炎,嚴重可致失明,不可輕忽,及早治療病情方不致擴散,也不要聽信偏方而延誤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