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麥當勞叔叔親善表演首站 童醫院開跑!

麥當勞叔叔親善表演首站 童醫院開跑!

為了提供病童更多的娛樂,童綜合醫院特別安排「麥當勞叔叔之家兒童慈善基金會」到院舉行「親善表演」與病童同樂,創造歡樂。昨(3/18)日上午童綜合醫院一樓大廳有很多大人帶著小朋友在等麥當勞叔叔的出現,期待的表情表露無遺,看到麥當勞叔叔出現時,小朋友興奮的叫聲讓整個現場熱鬧不已,個個搶著要與麥當勞叔叔握手,小小的臉蛋掛著快樂的微笑。今日來到童綜合醫院做「親善表演」關懷病童的麥當勞叔叔,在未出現之前,每位小朋友興奮的嚷著說:「麥當勞叔叔趕快出現吧!我好想要趕快看到唷!」由此可看出麥當勞叔叔在小朋友心中佔著重要的地位,是陪伴小朋友成長的快樂元素之一。麥當勞叔叔一出場也不負眾望,總是以逗趣活潑的表演引起小朋友的笑聲,一開始就以充滿活力的健康操與小朋友互動,帶動大家一起唱唱跳跳動一下,增加小朋友的活動力。健康操結束後,麥當勞叔叔與大姊姊帶來精彩的「小劇場表演」,內容以故事的人物型態與小朋友互動,一邊表演一邊問小朋友問題,小朋友爭相舉手回答問題,答對的還獲得小禮物,一直被麥當勞叔叔稱讚「好棒哦!」,整個會場讓童醫院的大廳充滿了兒童的歡笑聲,激發小朋友們的想像力並讓小朋友可以暫時忘卻病痛。說故事之後,由醫院醫護同仁與麥當勞叔叔一同帶小朋友做「一起洗手趣」的健康操,希望透過輕鬆活潑的帶動唱,讓小朋友們養成洗手的習慣,遠離病菌。為了讓住院的病童也能共同參與活動,麥當勞叔叔也在醫護人員的陪同下親自到10樓兒童病房探視無法到場聽故事的小朋友,除了贈送可愛的氣球與神秘小禮物外,麥當勞叔叔以活潑逗趣的肢體動作表達親切問候,排解小朋友煩悶的心情。當病童看到麥當勞叔叔的造訪,這些久未展露笑顏的小臉兒,也浮現出喜悅神情,病房中不斷的傳出歡笑聲。

壓力大嗎?心理健康多元服務就在你身邊

壓力大嗎?心理健康多元服務就在你身邊

21世紀的臺灣社會,反映出全球化風潮下的快速變遷及環境壓力。因此情緒調適、壓力紓解變成近十幾年來關注自身健康的新課題。臺北市衛生局除了積極推廣社區心理諮商的服務資源外,「針對民眾個別多元的需求,開辦具特色的個別化心理服務」是今後的關鍵發展方向。臺北市衛生局表示,從相關數據可以看出,整個都會的心理衛生需求在持續增加。首先,臺北市身心障礙者人數自85年至99年底,由5萬7,441人增為11萬4,664人,其中慢性精神病人由4,709人,增為1萬3,976人(較98年增加328人);失智症由578人,增為5,324人(較98年增加320人),自閉症由198人,增為2,513人(較98年增加203人),此三類增加人數,已躍居全市身心障礙者人口數前五名。其次,依據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門診量統計,已自85年10萬多人次,增至99年底已逾15萬人次。另外臺北市的心理諮商所與心理治療所近5年總數由8家倍增到16家,並有9家新開的私人精神科診所,反映民眾對心理健康的迫切需求。臺北市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表示,臺北市近兩三年的自殺率已經呈現逐步緩降的趨勢,或許反映出整體經濟景氣逐漸脫離數年前的低潮壓力,但民眾各自在生活中仍需要面對不同挑戰課題;家中有慢性疾病患者所衍生的醫療及照顧議題,是不論景氣好壞,許多民眾仍需要長期面對的壓力。社區心衛中心除持續結合市立聯合醫院、12區健康服務中心及各民間心理衛生機構提供各類型的心理諮詢、訪視關懷、個別或團體心理諮商外,也將慢性疾病造成患者及其照顧家人造成的心理困擾做為發展心理服務的特色。社區心衛中心表示,目前將以失智症及自閉症的照顧者的心理健康團體及心理諮商做為發展重點。以失智症照顧者族群為例,根據國內、外的研究及調查顯示,臺灣地區65 歲以上人口失智症盛行率為2~4%,若以臺北市100年2月底65歲以上老人人口數33萬2,130人推估,臺北市65 歲以上罹患失智症人數約為6,642~1 萬3,285人,80歲以上老人盛行率更高達20%,平均每增加5歲盛行率就增加一倍。臺灣每年約有1萬5,000名新的失智症案例產生,平均每27個家庭就有1個家庭中有失智症長者需要照顧,約8萬多個家庭正面臨失智症照顧的考驗。居家照顧是失智症長期照顧相當重要的一環,估計約有80%~90%的失智症病患在初、中期均留在家中或社區接受照顧。而失智症患者從症狀起始到病程後期,可長達5至15年,照顧工作確實帶給家屬在生理、心理、社會及經濟等不同層面莫大的壓力與負荷。失智症患者因為認知功能障礙而出現不同程度的干擾行為,一名失智症老人可能影響22.7人的生活,其中包括親人及朋友,主要照顧者更成為憂鬱症的高危險群,據研究顯示有30~83% 的失智症老人照顧者有憂鬱的情形發生,長期下來常導致照顧者產生身心症狀,甚至間接影響照顧者的工作及正常社交活動。 而近年研究也顯示,大約每一萬名出生的新生兒中,有7~16位為自閉症患者。而以臺北市2,513人領有自閉症手冊為例,本市至少有2,000多個家庭需面臨照顧自閉症兒的壓力,而由於自閉症患者在溝通與社交技巧上的困難,再加上由於其症狀起始與診斷時間大多為三歲以前,是以其病程時間往往相當的長,相對的會使主要照顧者需面對數十年甚至是更長時間的高照顧壓力與挫折,以及精神、經濟上的負荷,同樣的也可能會使照顧者產生諸多的身心症狀。臺北市衛生局表示將結合相關民間團體及醫療專業資源,規劃上述疾病照顧者的支持團體課程、個別及團體諮商方案等措施,以減輕照顧者之心理負擔與壓力。相關辦理服務訊息公布在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網站(http://mental.health.gov.tw/ ),歡迎有合作意願的民間團體參與,民眾可於上班時間電話(02)3393-6779 獲得心理諮詢外,有較顯著心理困擾的民眾經評估收案後,亦提供進一步的心理諮商及追蹤關懷。

春天減肥好時機 曲線雕塑療程完美重現黃金比例

春天減肥好時機 曲線雕塑療程完美重現黃金比例

隨著春季即將到來,許多愛美民眾希望在厚重冬衣褪去的同時,能一併消除體內屯積已久的脂肪,以便於春夏之際展現完美窈窕曲線,但平日忙碌上班族,下班後皆已身心俱疲,對於需定期運動健身以維持身材的瘦身方式,經常無力兼顧,許多愛美民眾紛紛期望能採用同時兼顧安全健康又實用方式瘦身,像是醫學美容曲線雕塑療程,整形外科張至德醫師表示,近來於診間中不少求診民眾,選擇以VASER威塑脂雕術搭配LPG纖體課程來雕塑身型,期望在短時間內打造安全、快速的黃金比例曲線。張至德醫師指出,曲線雕塑療程能針對大多數女性較難瘦的腰、臀、蝴蝶袖等部位進行曲線雕塑,也能針對男性進行雕塑腹部精壯六塊肌與加強肌肉線條呈現。張至德醫師說明,VASER威塑脂雕術為新一代超音波抽脂術,其原理是利用超音波振動脂肪層,將脂肪細胞從大分子轉變為小分子進行乳糜化,透過專利引流探針將液化脂肪排除體外,於療程中較不易傷害皮下周圍組織,並能保持血管與神經締結組織完整,相較於傳統的超音波抽脂,新一代超音波抽脂術所釋放的能量較傳統超音波抽脂術減低一半,其優點能使燙傷的機率降低許多,出血量減少、術後恢復期縮短且安全性更高。張至德醫師進一步說明,此一新技術脂肪乳糜化程度非常細,能於脂肪抽取過程中完全不造成結締組織的撕裂,維持其完整性,對於想一併進行自體脂肪移植的患者,可達到脂肪再利用之效益。且新式脂雕術於療程中因皮下組織重新修護,促進皮下膠原蛋白新生,更能達到肌膚緊緻之效果,張至德醫師建議,患者於術後可搭配LPG纖體療程,加強術後身體曲線更為優化及改善皮膚橘皮的現象,能使曲線雕塑療程成效更為顯著完美。張至德醫師提醒,由於每個人的體能狀態皆為不同,民眾若想於換季時刻快速達成理想瘦身目標,應於執行減肥計劃前,多停、看、聽,如欲選擇曲線雕塑療程進行減肥瘦身的民眾,術前應與專業醫師進行諮詢及評估後,且於術後也應保持運動健身的良好習慣,才能永久維持術後完美的曲線。

震災「震」壞了健康 醫師籲:勿過度煩惱

震災「震」壞了健康 醫師籲:勿過度煩惱

日本嚴重的地震、海嘯與核災猶如鋪天蓋地一般將災民拖進了人間煉獄,而台灣作為鄰近國家更是感同身受,對於災害最新狀況無不隨時掌握,密切關心。但對大災難的恐懼與生命無常的不安,已開始在民眾的心中發酵,醫院身心科近日觀察到門診有增加1~2成民眾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症狀,甚至導致原本控制良好的恐慌症、憂鬱症再度發作。因此醫師要特別提醒民眾關心災情之餘,也要適時的放鬆心情、正向思考。如果有壓力過大、失眠、情緒失控、發呆沮喪、恐慌等難以調適的身心症狀時,建議可向醫院的身心科醫師尋求諮詢與協助。曾太太是嫁到大甲的家庭主婦,日本震災發生後,關心災情的她就隨時鎖定新聞電視,每次看到哀鴻遍野的慘況和生離死別的畫面就想起921南投娘家房屋全毀,好友罹難的傷心往事,這幾天她常常莫名的傷心哭泣、觸景生情,晚上也想事情想到睡不著,搞得精神不濟頭痛欲裂,只好到醫院掛病號。光田綜合醫院身心科溫偉鈞醫師解釋,由於台灣與日本都是地震、海嘯、土石流甚至核安問題需要特別關注的國家,善良的台灣民眾對於日本的災害特別能感同身受。加上最近幾日各國際媒體24小時播報日本的災情與驚悚畫面,可能也勾起了許多人對於過去921震災、88風災等可怕災害的傷痛回憶,進而影響心理。大部分的人在歷經或目睹災變發生時,都可能出現如情緒失調、沮喪憂鬱、失眠、頭痛、腸胃不適等程度不一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症狀。大部分人通常都能慢慢自我調適,不會長期影響,但少部分民眾可能會影響個人生活作息、人際關係甚至引發恐慌症、憂鬱症的發作。溫醫師要特別提醒民眾,關注國際重大災情固然重要,但是過度的憂鬱煩惱對身心健康會造成負面的影響,建議大家心情低落不安時,可以外出找親友分享心情或適當運動,都有助於壓力的紓解。收看災情報導時,也多由人與人的大愛互助、親情或生命可貴等正面角度來思考,就比較能避免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發生。如果有上述較嚴重的症狀發生時,也可到醫院身心科求助,千萬別讓震災「震」壞了身心健康。

災難後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需靠時間來平復

災難後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需靠時間來平復

近年來,世界各地發生多起災難,包括印尼大海嘯、海地大地震、四川大地震、2011年2月紐西蘭淺層地震,以及此次2011年3月11日的日本大地震,頻率相當高。這些災難影響層面相當廣,包括受災者身體及財產損傷,且在心理層面亦造成相當大的影響。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郭千哲說,以此次日本東部大地震,引發大海嘯、屋倒及大火等重大災害,亦有核能重大災情,已造成至少數千人死亡,數十萬人家園破壞。財物損失無以為計,也造成相當大的心理壓力。郭千哲表示,離臺灣921大地震已屆12年,當時臺北巿政府衛生局與松德院區參與南投國姓鄉及台中石岡鄉心理重建,投注不少心力。透過當地公共衛生護士的轉介,訪視不少罹難者家屬,及房屋半倒和全倒的個案。在120位罹難者家屬中,發現精神疾病盛行率依序為創傷症候群(36.7%)、重度憂鬱症(15.8%)、適應性疾患(10.8%)、酒精使用疾患(3.4%)等,女性明顯高於男性。相關結果亦發表於國際精神醫學期刊(Psychiatric Services 2003;54:249-251.)。郭千哲進一步說明,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症狀群主要有三種:創傷事件的影像、思考和感受屢次重複出現在腦海和惡夢中(Re-experience)。持續避免接觸與創傷有關的事物(Avoidance),且無法回憶創傷事件的重要片段。過度警覺反應(Hyperarousal),以致無法入眠,注意力不集中和易怒,這些症狀將持續導致個人社交、家庭和職業功能重大失衡。他解釋,災難最初期以問題解決及急難身體創傷救助為主,儘量拯救生還者,穩定人心。然而在心理層面,因災民經過重大災難,在急性期可能出現創傷後症候群症狀,且在長期則可出現各類可能的精神疾病。如何追蹤高危險群的個案,或可能有問題的個案,如失眠、體重減輕、有創傷後症候群的症狀。若有上述現象,則應提早轉介就醫評估。此外,面對地球村全球化的議題,此次海嘯亦影響美國西岸,造成傷亡。核能災害亦讓鄰近國家恐慌。而透過網路及媒體報導持續關注災難,亦可能影響特定高危險群,例如過去曾有創傷後症候群的個案,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

老年肺腺癌患者積極治療 如願參與孫女婚禮

老年肺腺癌患者積極治療 如願參與孫女婚禮

年約80歲的李女士(化名),四年多前因食慾降低、體重減輕,長期出現聲音沙啞之症狀,到院就診發現兩側肺葉有多處腫瘤,證實罹患晚期肺腺癌。當時高齡76歲的她得知罹癌並不擔憂,反而積極配合醫師的治療計劃。李奶奶說:「唯有隨時保持樂觀的心情,面對晚期肺腺癌治療,才能於有生之年牽著寵愛的孫女步入禮堂」。隨著晚期肺腺癌治療藥物的進步,如今李女士的病況已獲得良好控制,她笑開懷談起孫女去年舉行的溫馨婚禮,鼓勵肺腺癌患者:「得知罹癌勿過度擔憂,應聽取醫師專業建議,積極配合治療,即便是老年肺腺癌患者,也能提高存活率,完成更多心願!」台大醫院內科部胸腔科陳冠宇醫師分析,老年人為罹患肺腺癌的高風險族群,肺癌患者中約有五成是70歲以上的老年人,其中高達六成罹患肺腺癌。陳冠宇醫師指出,由於早期肺癌症狀不易察覺,多半確診時已為晚期肺癌。另根據臨床統計,肺腺癌患者多數無抽煙習慣,且咳嗽、胸悶、背痛等肺癌症狀,容易使老年患者誤以為感冒或是關節退化,陳冠宇醫師提醒,若民眾持續發生上述症狀,應立即就醫診治。陳冠宇醫師進一步分析,目前晚期肺腺癌治療方式,主要分為化學治療及標靶治療,標靶治療主要針對癌細胞特定的生物標記進行治療,較適合有上皮生長因子受體基因突變的患者,但可能產生皮疹、甲溝炎等副作用,部份患者會有肝功能異常及腸胃道不適之現象。而化學治療目前作為第一線標準治療,則沒有基因突變與否的差異,對於沒有基因突變患者的治療成效,較標靶治療佳,其噁心、嘔吐等副作用,通常可藉由支持性藥物緩解,且患者經由一段時間後,大多皆能恢復正常。陳冠宇醫師表示,根據肺腺癌治療臨床研究指出,健保給付的新一代化療藥物,通常搭配鉑類藥物使用,平均的存活期可顯著延長,其血液毒性的副作用低,也較少發生掉髮及嘔吐的情況。對於身體器官老化或體力無法承受的老年肺腺癌患者,陳冠宇醫師建議,老年患者可選擇使用單一化療藥物治療,減輕副作用的負擔,在治療過程中仍可維持生活品質不受太大影響。陳冠宇醫師呼籲,由於老年肺腺癌患者的抵抗力較低,在化療過程中需留意感染風險。盡量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也切忌生食,以避免細菌感染,同時,家屬更應保持正面積極的態度,鼓勵老年肺腺癌患者面對療程,並配合專業醫師的治療計劃。若患者於治療過程中,出現身體不適之情況,皆可應與醫師討論,由醫師判斷是否與治療有相關,同時依實際病況量身調整藥物種類及劑量,以降低治療過程中之不適感。此外,陳冠宇醫師提醒,老年民眾應維持年度例行健檢之習慣,若具有肺癌家族病史的民眾,更應考慮將低劑量胸腔斷層掃描納入健檢項目中,以便及早發現治療。

避免癌症患者營養不良 中醫籲:不可偏食

避免癌症患者營養不良 中醫籲:不可偏食

一位虛弱的癌症住院患者在會診時,醫師詢問飲食情況,卻驚訝患者答覆說家人沒給她吃葷食。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中醫部高志清醫師表示,病人及家屬對於飲食知識的偏頗,或周遭親友眾說紛云地建議,常造成病人無所適從。癌組織有特殊的新陳代謝,會消耗人體內大量的脂肪、蛋白質、糖及維生素,因而導致人體內的代謝紊亂。中醫的特長在調理人體氣血陰陽與臟腑功能。高志清說,仿間有許多癌症相關飲食方面的書籍,值得民眾參考;例醫聖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含有伊尹《湯液經法》的脈絡,而伊尹原本是位廚師,中醫可說起源於食醫。《黃帝內經‧素問‧藏氣法時論》中提到「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育,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只有天天能吃的東西才可以補益我們的身體。我們平時要用食物的平和之氣,而當身體出現問題時,才用藥物來賑災。食物和中藥皆可依其溫、熱、涼、寒之性質,與辛、甘、淡、酸、苦、鹹之味道,依五行臟腑歸經、及五臟各有所喜的理論來歸類其用途。基於此「藥食同源」,當談到飲食養生與冬令進補,我們需了解誰該補?誰該疏導?誰堪補?補什麼?是要補陰、陽、氣、血?還是補肝、心、脾、肺、腎?是要轉輪運軸?還是轉軸運輪?欲回答這些問題,就要藉由中醫師望聞問切的診斷,而中醫科的經絡能量分析,藉由量測四肢末端24個穴位導電度,客觀地呈現身體左右12條經絡能量,並據此推知相關臟腑虛實狀況。高志清說明一般人飲食,春天養生吃五穀雜糧以增加生發之機,而求生意志缺乏者可吃些生機飲食及稍燙即起的食物。夏天因身體的陽氣浮越在外,五臟較為空虛,應避免吃滋膩味道重的東西,可將食物切成碎末,煮成羹來吃以助消化。秋天因農作物收成,食物比較豐盛,當吃些味道厚重的食品,可搭配些發酵的東西,有利於消化和吸收。冬天因人的陽氣全都內收,再加上吃得多、活動少,飲一些淡酒,可以達到通經脈、化濕滯、取暖驅寒的作用。高志清提醒民眾,癌症患者需慎用發酵品及避免酒類之走竄活血特性。癌症手術前之食療目標在扶助元氣、補益氣血。基於中醫在出生後重視脾胃的原則,癌症手術後以調整脾胃功能的食品為主,有利於體能的恢復。在放射治療出現津液虧損時,飲食中要增加養陰生津之品,如山藥、芡實、鴨肉、鱉肉等。化學藥物治療時之白血球減少,食療要以補益氣血為主,如雞、鴨血湯、豬肝湯;發生食慾減退時,可用健脾開胃寬中之品;若惡心、嘔吐時,可嚼些生薑片。延伸閱讀「葷食功用與營養成分表」: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9768

甲基安非他命濫用者 不只造成社會問題,更是自殺高危險群!

甲基安非他命濫用者 不只造成社會問題,更是自殺高危險群!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郭千哲說,甲基安非他命為合成的中樞神經刺激劑,會增加腦中單胺類神經傳導物質濃度,自殺死亡是一般人的17倍。這項究成果已刊登在國際著名臨床精神醫學期刊(SCI),成為臨床醫療照護和自殺防治重要參考依據。他還說,此非法藥物可經由簡陋的設備或大型祕密工廠大量製造,此毒品自從1990年代初期開始流行,迄今已成為世界上成長最快速的非法藥物濫用之一,濫用區域包括東南亞、澳洲及北美洲。郭千哲表示,長期使用甲基安非他命將造成身體多器官損傷,例如心臟血管異常,亦會造成腦部損傷且嚴重影響精神狀態,包括憂鬱症狀及精神病症狀(如妄想及幻覺等)。其造成的精神病症狀,臨床表現很類似妄想型精神分裂症患者。臺北巿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為行政院衛生署精神醫療網臺北醫療區域核心醫院,酒藥癮者的醫療照護為該院區重要特色之一。巿醫松德研究團隊曾經追蹤一千多位甲基安非他命成癮的個案,結果發現其死亡率為一般人口的6倍,自殺死亡更為一般人口的17倍。在此特殊族群的自殺死亡危險因子包括:曾出現視幻覺、憂鬱症候群及先前曾有自殺企圖。因此在自殺防治上,應對上述有特別症狀的個案應積極給予治療(如藥物)及定期追蹤。另外,研究顯示若個案經濟獨立,則其自殺死亡率降低,顯示就業及有收入為防範自殺的保護因子。此顯示在急性住院(detoxification,去毒化)出院後應積極進行後續就業或職業訓練計劃。此研究為國際文獻上第一次嚴謹系統化探討此特殊族群的自殺死亡危險及保護因子,除在學術具價值外,亦提供此族群臨床醫療照護及自殺防治的重要參考。相關結果最近已刊登於國際知名的臨床精神醫學期刊(Th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2010;doi:10.4088/JCP.09m05360gry)(SCI&SSCI)。跨院研究團隊:包括巿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郭千哲醫師及陳喬琪院長等人、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陳為堅教授、台北醫學大學蔡尚穎教授,及美國紐約羅徹斯特大學Dr.Yeates Conwell。研究經費來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及台北巿政府衛生局統籌款研究計劃,謹此誌謝。

手腳無力持續性麻木感?小心是脊椎腫瘤

手腳無力持續性麻木感?小心是脊椎腫瘤

一般而言,肢體有痠、麻、痛、甚至無力等症狀時,除了較常見的拉傷,扭傷造成的筋骨不適之外,最常被診斷的有俗稱骨刺的椎間盤突出( intervertebral disc herniation, HIVD),或壓迫性神經病變(compression neuropathy,entrapment neuropathy),例如腕隧道症候群。但是,除了這些常見的問題之外,還有其他疾病會造成類似的症狀,令人痛苦不堪。奇美醫學中心神經外科主治醫師宋冠嶔表示,脊椎腫瘤就是其中一種,常讓病患四處求醫,甚至長期復健都無法緩解。脊椎腫瘤就其發生的位置,發生的原因,有許多分類方法。這些分類方法,經常用來考醫學生,不是一般民眾容易瞭解的。現在,要針對原發的神經腫瘤,其發生癥狀又特別類似椎間盤突出的神經鞘瘤(neurilemmoma)作一番說明。神經鞘瘤是原發性神經腫瘤,就是神經自己長出腫瘤來的意思。宋冠嶔說明,原發性脊椎腫瘤占神經腫瘤2~4%。發生在脊椎的神經鞘瘤發生率約0.3~0.4/100,000人/年。神經鞘瘤是生長緩慢的良性腫瘤,大多數源自於感覺神經中較小的神經根。腫瘤生長初期其症狀並無特別,非常難發現。宋冠嶔提醒民眾若有持續性麻木感,藥物難以控制的疼痛,甚至無力就要十分小心,及早就醫。早期確定腫瘤發生的癥候及症狀有助於診斷及治療,並且對治療後的恢復有較佳的效果,亦有助於減少治療所可能產生的併發症。原發性脊椎腫瘤之治療以手術治療為主,特別是神經鞘瘤。治療惡性腫瘤所熟知的化學治療、放射治療等方法,一般而言,並不適用於良性的神經鞘瘤,除非有特殊考量。宋冠嶔強調,早期診斷之腫瘤,手術治療成功之機會非常高,併發症發生的可能低,手術後再發機會低,通常可以根除腫瘤,達到治癒的目標。若是發現時,腫瘤已嚴重壓迫中樞神經,甚至導致全身活動不良,步態不穩,出現所謂脊髓病變,治療後恢復效果當然大打折扣,其復原之機會相對就低。民眾若有手腳無力,痠、麻、痛,或是類似坐骨神經痛等癥狀時,建議還是要經由醫師診治,仔細推敲是否有神經壓迫、神經根病變,以便安排合適的檢查,早期確定診斷,早期治療,絕大多數病患經適當治療都會有非常好的效果。

意志力戒菸成功率僅3成 那使用戒菸藥物安全嗎?

意志力戒菸成功率僅3成 那使用戒菸藥物安全嗎?

日前有幾位民眾看到某藥廠生產的一批尼古丁咀嚼錠由於藥效不足而回收,故來電詢問董氏「使用戒菸藥物安全嗎?」,董氏基金會強調,單靠意志力戒菸,成功率約僅3%~5%,若尋求專業醫護人員的協助使用戒菸輔助藥物,成功率可以達到20%~30%,藥品劑量不足並不會影響戒菸,民眾不必舉足不前,想要戒菸的民眾還是可以至各大醫療院所的戒菸門診,尋求專業的協助。董氏基金會執行長姚思遠表示,7成的吸菸民眾想戒菸,只是在戒菸過程中,因為突然停止或減少吸菸,尼古丁吸收減少,使身體產生「戒斷症候群」,而有生活上的適應問題,增加了戒菸的困難度,目前經科學研究證實有效的戒菸藥品,最主要分為「非尼古丁藥物」和「尼古丁製劑」二大方式,它們都可以降低戒菸時的不舒服與想吸菸的慾望,並增加戒菸的成功率,民眾不必因單一事件而放棄有效的戒菸方法。高雄榮總家醫科醫師薛光傑指出,一般人會以為吸菸是習慣問題,靠意志力就可以戒菸,事實上吸菸是一種成癮性的行為。對某些人而言,尼古丁的成癮強度等同於海洛因與古柯鹼或甚至更強。此次藥廠生產劑量不足的藥品,事實上對戒菸不會有影響,且根據臨床統計,靠本身意志力戒菸成功者只有3%,使用尼古丁替代療法成功率則較意志力上升至20%~30%,使用戒菸口服藥物的成功率更較意志力上升16.6倍高達50%。所以要戒菸還是可以至戒菸門診尋求醫護人員的協助及使用戒菸輔助藥物。想了解更多「戒菸相關訊息」:http://www.e-quit.org/index.aspx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