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懷孕期間 孕婦為何牙齒問題特別多?

懷孕期間 孕婦為何牙齒問題特別多?

文/媽咪窩雜誌 採訪/陳姵樺諮詢/光田綜合醫院大甲分院牙科主治醫師 張文山光田綜合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 阮志偉哎呀!牙好疼,該不該去看牙醫呢?看牙醫時的治療過程與用藥會不會對胎兒有影響?平時又該如何保健口腔,才能讓孕媽咪安然度過懷孕期呢?為什麼孕期牙周問題會比孕前多呢?光田綜合醫院牙科主治醫師張文山與婦產科主治醫師阮志偉都表示,這跟荷爾蒙脫不了關係,因為懷孕後體內荷爾蒙開始產生變化,造成體內血液循環豐富且對牙菌斑的刺激更為敏感,在口腔的部份就會造成牙齦充血腫脹發炎。再者,懷孕初期容易孕吐,從胃部吐出的食物帶有酸性,經過口腔時會刺激原本就已發炎的牙齦,以及有些孕媽咪喜愛食用酸性的食物,這些食物都會讓口腔處於酸性的環境。張文山醫師表示,當口腔內的PH值在5.5以下,也就是酸性的狀態(中性ph值為7)時,牙齒的琺瑯質就會開始崩壞,這就是為什麼孕婦容易出現牙周問題的原因。要保護原本就已脆弱易發炎的牙齦,建議孕婦每次孕吐後都要漱口,將口中的酸性物質漱掉。確實的刷牙在孕期更顯得重要,因為食物在口腔中停留24~48小時後就會開始滋生牙菌斑,食物卡在牙齒的咬合面所產生的牙菌斑會形成蛀牙,而卡在牙齦所產生的牙菌斑就會形成牙周病,但是牙菌斑光靠漱口是漱不掉的,一定要用牙刷施予物理性的摩擦才能將牙菌斑刷掉,所以每次吃完食物後最好都能刷牙,也一定要用牙線,才能將牙菌斑徹底清理乾淨。懷孕第4~6個月是治療牙齒最佳的時機,因為懷孕初期胚胎正在進行分化,狀況尚未穩定,無論是用藥或是輻射對胎兒多少會有影響,也比較可能發生流產的問題;而拖到懷孕後期再治療,則擔心孕媽咪因為治療牙齒時過於緊張,造成子宮收縮而有早產的危險。阮志偉醫師表示,孕媽咪若牙齒出現問題,則看牙醫是有必要的,因為有些牙齒問題若是拖延沒有處理,有可能引起更嚴重的敗血問題;而且多數牙科的用藥都屬於安全等級,只要孕媽咪在看牙前告知醫師自己懷孕幾個月,醫師就可衡量狀況做治療。張文山醫師表示,現在看牙科使用的器具大多會經過高溫高壓消毒,且衛生局也會定期審查衛生狀況,孕媽咪幾乎不會因為看牙而感染疾病。不過至牙醫就診時,仍要預先告知醫師自己是否有B型或C型肝炎,或其他會經由血液傳染的疾病,讓醫師做好防護,避免交叉感染。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sex.asp?aid=10072

吃全素導致雙眼角膜潰瘍 原來缺乏維他命A

吃全素導致雙眼角膜潰瘍 原來缺乏維他命A

一位56歲中年婦女,因為右眼流淚疼痛及視力模糊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就診。檢查之後發現右眼角膜中心有大片上皮缺損約5x5mm,基質呈現環狀水腫,前房混濁,同時兩眼結膜非常乾燥且有角質化現象。經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眼科主治醫師蔡宜倫診斷表示,為右眼皰疹性角膜炎葡萄膜炎,以及維他命A缺乏症。當時即立刻投予抗病毒藥物、預防性抗生素及潤滑劑,用以緩解嚴重乾眼症,並請患者服用維他命A製劑。但不幸在三天之後併發雙眼綠膿桿菌感染,雙眼視力皆不到0.01。於是安排全身性檢查,發現患者血液中白蛋白、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的濃度非常低,還有貧血現象,顯示出她有嚴重營養不良。蔡宜倫指出,患者自訴吃全素,不喝牛奶,因為喝牛奶會拉肚子,不敢吃紅蘿蔔、木瓜、南瓜等食物,加上最近半年因為牙齒疼痛,只吃稀飯配醬菜、豆皮等軟性食物,可能是造成營養不良的原因。從她的角結膜乾燥及角質化情形診斷出,她有維他命A缺乏症,在知道飲食狀況跟偏食之後,更證實了醫師的診斷。在控制感染的同時,也請營養師幫她調配高蛋白飲食,並每天服用含有維他命A 5000單位的綜合維他命。三個月後傷口完全癒合,結膜乾燥角質化的部分也回復到幾乎正常。蔡宜倫解釋,維他命A缺乏症在一些開發中國家是小孩子失明的最大原因,因為缺乏食物,小孩普遍營養不良。在臺灣則比較少見,多半是續發於吸收不良症候群,例如:膽管及胰臟疾病、腸胃繞道手術之後及酗酒酒精中毒者。一般素食者,飲食注意全方位營養的話,是不會缺乏維他命。對於不吃蛋和牛奶的嚴格素食者,若沒有注意蛋白質攝取,再加上偏食,則容易出現維他命A缺乏。因為維他命A在體內的代謝利用,需要蛋白質媒介,因此長期營養不良會導致維他命A缺乏症。蔡宜倫強調,維他命A在眼睛是一個很重要的營養成分,如果缺乏的話,在視網膜會影響視覺機能,產生夜盲症。在外眼方面會有乾眼症、角結膜乾燥角質化,嚴重時還會產生角膜潰瘍及角膜軟化症,進而喪失整個眼球,主要影響角膜上皮細胞的再生能力及抵抗力。她説,除了眼睛之外,皮膚及其他黏膜組織如消化道、呼吸道、泌尿生殖系統也會出現病變,還會降低身體免疫力。該名患者雖不是嚴格素食者,但因為偏食加上長期營養不良,眼睛及身體的抵抗力下降,才會併發兩眼細菌感染。在治療一個月將感染控制下來之後,角膜的上皮還是沒辦法癒合,後來兩眼皆接受羊膜移植手術才痊癒。不過,因為角膜受傷嚴重產生瘢痕,未來兩眼皆需接受角膜移植手術才能恢復視力。對於乾眼症的患者,蔡宜倫建議多攝取富含維他命A的食物。若出現角結膜乾燥及角質化,則是長期且比較嚴重的維他命A缺乏,必須口服維他命A製劑才能有效補充,以避免進一步併發症發生。中興院區營養科營養師吳雅惠也說,依據衛生署建議,民眾每日攝取量維生素A為500ug RE,上限攝取量為3,000ug RE。富含維他命A的動物性食物有蛋黃、動物肝臟等,植物性食物來源有深綠色蔬菜、深橙黃色蔬果、深橙黃色根莖類,例如:胡蘿蔔、深綠色蔬菜、芒果、木瓜、南瓜、地瓜、玉米等。因為維生素A是脂溶性維生素,因此她建議在攝食富含維生素A食物的同時,也需適當攝取脂肪,以利維生素A吸收,例如:木瓜牛奶、胡蘿蔔牛奶,或是在處理蔬果時,適當添加油脂做烹調。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營養科特別提供一道蔬果汁,讓民眾可以在家方便製作,輕輕鬆鬆就攝取到豐富維他命A,每一份蔬果汁可提供2265 ug RE的維他命A。此外,更在蔬果汁中添加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亞麻仁,幫助維生素A吸收。延伸閱讀「蔬果汁製作方法」:http://www.uho.com.tw/mouth.asp?aid=10076

「肝血管瘤」女性發生率為男性6倍 嚴重者易導致休克

「肝血管瘤」女性發生率為男性6倍 嚴重者易導致休克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家庭醫學科蔡瑞元主任表示,一位婦女帶著她的身體健康檢查報告來院,她表示她的健康檢查報告中指出有肝血管瘤,因此,懷疑自己目前的一些身體不適與這顆肝血管瘤有關,她擔心將來會變成癌症。經醫師進一步檢查及說明後,她稍放下心中的疑慮。蔡瑞元主任表示,其實肝血管瘤是肝臟內最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常於一般腹部超音波檢查時被發現,10人中有1~2人,常於30~50歲時發生。肝血管瘤一般是單一顆發生,超過4cm以上的稱為大的肝血管瘤,更大的有超過20cm。一般大於6cm的肝血管瘤,在腫瘤內部有破裂出血的可能,還好機率不高。目前對於肝血管瘤形成的原因仍不清楚,女性荷爾蒙可能是其增生因子,女性發生比率約為男性的4~6倍。初經較早、停經較晚、使用類固醇、雌激素治療、或懷孕都有可能讓肝血管瘤增大。蔡瑞元主任指出,肝血管瘤若體積小,一般是無症狀;若體積大,可能會有右上腹不適,甚至鼓脹感或異常疼痛。如果壓迫到腸胃道,也會有胃口差、噁心、嘔吐等症狀;如壓迫到下肢靜脈,則會因下肢血液回流受阻,出現下肢水腫現象。另外大的肝血管瘤亦可能自發性或因外力而破裂,造成嚴重腹腔內出血,導致休克。肝血管瘤截至目前並無轉變成癌症的案例,亦無有效的藥物治療方式,一般在確定診斷後,於6個月和12個月後各追蹤一次,若大小無變化,長期追蹤即可,但若有增生因子存在,則須定期追蹤,以避免產生併發症。至於大的肝血管瘤應請腸胃科醫師評估是否須採取外科治療方法,以避免併發症的發生。

腹痛便秘食慾不振嗎?小心妳已罹患卵巢癌

腹痛便秘食慾不振嗎?小心妳已罹患卵巢癌

文/行政院衛生署台中醫院婦產科許俊正主任許多女性都知道乳癌是女性癌症第一位,且年齡層有下降趨勢,國健局有鑑於此,於去年開始將乳房攝影免費篩檢的年齡層下降至從45歲開始。但是素有「婦女沉默殺手」號稱的卵巢癌,佔女性10大癌症的第8位,國人10大死因惡性腫瘤的第一位。婦女朋友不容忽視它的重要及嚴重性。54歲的邱小姐因3天未解大便、腹脹、腹痛並有嘔吐而至台中醫院急診求診;55歲的吳小姐因腹痛及嘔吐至急診求診;53歲的全小姐也是因下腹痛、噁心、嘔吐而至台中醫院急診求診。三位中年婦女皆因腸胃道不適就醫進而發現是卵巢作怪;第一位邱小姐經確診為低惡性度卵巢癌、第二位診斷是子宮癌及卵巢癌、而第三位則是卵巢囊腫扭轉壞死。所幸經台中醫院婦產科醫療團隊手術照護後,目前復原良好。卵巢癌素有「婦女沉默殺手」的稱號,因為病患早期並沒有明顯症狀,「臨床上常見下腹不適、食慾不振和腹脹的症狀,病患第一個想到先去看腸胃科、家醫科,等到找到婦產科,往往有七成五的人已經是卵巢癌末期患者」。統計發現,國內女性終其一生有六十分之一的機會會罹患卵巢癌。根據國民健康局96年的癌症統計,卵巢及輸卵管每年的發生個案約有1,000例,平均年齡約為51歲。不過,臨床上也見過二十多歲的女性,被診斷出罹患卵巢癌,所以不論停經後、正值生育年齡的女性,都有可能遭受卵巢癌的侵襲。低惡性度卵巢癌,它在組織學上有一些惡性腫瘤的特徵,在臨床表現上卻又比較像良性的卵巢瘤,因此是一個介於良性與惡性之間的卵巢腫瘤。通常我們把這些低惡性度卵巢癌計入卵巢癌的統計之中,約佔了所有卵巢癌的15%,每七個卵巢癌就至少有一個是惡性度低的,還真是個不幸中的大幸!因此,如果有下腹不適或漲痛的情形,持續兩週以上,使用腸胃藥並不能改善,最好至婦產科檢查一下,如有懷疑,可安排超音波檢查是否有卵巢腫瘤或癌症及抽血檢驗癌症指數。對於40~70歲之間的婦女朋友特別重要,因為這些人正處於卵巢癌的好發年齡層中。

台灣醫療技術及品質享譽國際 大陸醫院借鏡學習

台灣醫療技術及品質享譽國際 大陸醫院借鏡學習

繼2月初大陸山西省太原市中心醫院與童綜合醫院簽訂「友好合作醫院協議書」後,又有大陸河北通泰控股集團董事長來台邀請童綜合醫院與之合作,雙方合作可望能為兩岸人士提供另一國際醫療的服務管道。日前(3/12)來自大陸河北通泰控股集團由張富強董事長率團帶領精英幹部來童綜合醫院參觀並商談合作事宜。通泰控股集團係經張家口市人民政府批准,由張家口市交通局投資組建的國有獨資公司。該院當日也由童瑞龍副董事長親自接待來自此集團張富強董事長率張家口市投資促進中心等領導幹部,參觀醫院健康管理中心所屬的高檢中心、國際美容醫學中心、微創中心及正子造影中心等。張富強董事長說,大陸河北張家口是北京的後花園,全大陸最多國際滑雪場建設、溫泉度假與休閒中心等,土地遼闊很適合養生休閒旅遊的度假區。通泰控股集團在大陸是從事建造大型建設如建造高速公路、建設社區及建設森林生態觀光旅遊等,未來看準國際化醫療產業的發展,因而要設立10,000床的「國際化醫療醫院」,為此來台與童綜合醫院商談合作,並希望該院可以指導醫療管理並邀請簽訂「合作協議書」。張富強董事長說,他知道台灣的醫療服務水平很高,能與歐美並駕齊驅,日前來童綜合醫走一趟,發現醫院通過許多國際級的認證、卓越的品質、優雅的環境、充滿現代人文的規劃、人性化的服務及先進的醫療設備,讓他們留下了深刻印象,確實有益於未來的合作發展。童瑞龍副董事長表示,自從兩岸開放專業交流以來,大陸許多領導及企業前來參訪洽談,目前有許多合作案在進行中,今張家口市人民政府全資組建的集團中心到訪並邀請合作,顯示童綜合醫院在對岸因高品質的醫療服務而享有高知名度,是大陸人士信賴的醫療領導品牌。通泰控股集團張富強董事長表示,台灣的醫療技術及品質享譽國際,今日實際的到訪讓我們眼見為憑,臺灣的童綜合醫院在臨床醫療也相當著名,擁有業內頂級專家及良好口碑,近年來童綜合醫院與內地同行開展醫術上的交流、合作等活動頻繁,是我們大陸醫院借鏡學習的好榜樣,近期將邀請童綜合醫院到張家口安排更進一步密切的交流與合作。

游離輻射對人體的影響有多大?署基「輻射健康諮詢門診」幫你解惑!

游離輻射對人體的影響有多大?署基「輻射健康諮詢門診」幫你解惑!

文/署立基隆醫院 院長室為減輕返台人員之恐慌,署立基隆醫院自100年3月17日起成立「輻射健康諮詢門診」及諮詢專線,提供民眾諮詢利用。常見之輻射危害可分為 污染(contamination)和 曝露(exposure)兩種。輻射曝露則指身體直接受到外在輻射線之照射,如劑量過當則可能造成人體健康之傷害,但不致影響到其他人。輻射污染是指身體內外留有放射線物質,不僅可能造成自身健康之危害(輻射曝露傷害),同時也可能導致接觸者也被輻射污染而造成輻射傷害。如日本此次核電廠輻射塵外洩所造成的輻射污染,可藉由輻射偵測器測得。游離輻射對於人體之影響會因為輻射之種類、強度、劑量、時間、曝露身體面積等因素而有不同,依據美國國家輻射防護與測量委員會之報告,當一次身體大面積接受到1戈雷(約略相當1西弗,即100萬微西弗)以上之輻射量才有可能出現症狀。一般以皮膚、骨髓、消化系統、血管及中樞神經系統之影響較為明顯。皮膚之傷害類似局部燙傷,出現癢、刺痛、發紅等現象,而其他器官以骨髓最為敏感,出現血球數下降,其次則為消化系統之噁心、嘔吐、腹瀉等症狀。依據近日日本官方發布有關福島核電廠意外之資訊,其輻射外洩劑量應不致造成赴日旅客之健康危害,民眾如仍有疑慮,可洽院方諮詢專線(02)2429-2525轉2209吳小姐。

日本輻射塵外洩事件 花蓮慈院籲:不要心慌

日本輻射塵外洩事件 花蓮慈院籲:不要心慌

近來,日本遭受強烈地震引發海嘯破壞核電廠設施,導致輻射塵外洩事件;花蓮慈院為輻射健康諮詢門診指定醫院,將由職業醫學科劉鴻文副院長提供輻射健康諮詢門診服務;民眾若有相關疑問也可透過電話(03)856-1825諮詢。花蓮慈院日前接獲衛生局指示後,除承擔花蓮縣地區輻射健康諮詢門診責任醫院之外,也召開輻射防護委員會,由主任委員許文林副院長主持。許文林副院長表示,針對包括輻射傷害等各種狀況,院方已有標準作業流程,請鄉親放心。許文林副院長表示,因日本核電廠輻射塵外洩事件,台灣距離日本福島縣的距離還算遠,雖然還是有可能因風向轉變帶來輻射塵等問題,但原能會已嚴密監測中,民眾不要恐慌,也不要自行服用碘劑,若有健康疑慮可至職業醫學科劉鴻文副院長門診諮詢;此外,輻射相關問題也可直撥(03)856-1825,將由總機轉核子醫學科醫師提供服務。萬一真有落塵的汙染,許文林副院長表示,若遇到這狀況,就是盡量不要出門,關閉家中門窗;若到戶外要穿戴長袖、長褲、帽子、口罩,如果真的身體還是感到不舒服,就趕緊就醫。其實,針對輻射污染的傷患處置,急診室已有標準作業流程,許文林副院長表示,在胡勝川主任率領下,醫護人員還實地再演習一遍,包括醫護的裝備,傷患的輻射塵偵測、清洗除汙、診治,以及環境除汙等標準作業。花蓮慈院目前有六部各式各樣的核能偵檢器,許文林副院長表示,每天都有專人在做環境檢測,到目前為止背景值均在正常範圍內。另外有關藥品、檢驗的準備工作也已完成工作協調;他請花蓮的鄉親提高警覺,但不要心慌。

多一分警戒 就能將傷亡降到最低,署基隨時待命!

多一分警戒 就能將傷亡降到最低,署基隨時待命!

文/署立基隆醫院 院長室日本核電廠爆炸,現在大家擔心輻射大量外洩,台灣地區會不會受到影響外,也關心台灣核電廠一旦外洩,全民如何因應。核一及核二廠距離基隆最近,而署立基隆醫院身為輻傷責任醫院,已做好動線的規劃和準備,希望大家在安全防護級隔離下,讓遭受輻射汙染的患者獲得適切的醫療照護。一旦接獲外頭救護車送來遭輻射污染的患者,院方將緊急啟動應變流程,於急診旁設置臨時檢傷站,並有一條專門走道運送患者到輻傷作業區評估汙染狀況。依情況進入負壓隔離病房。而若出現重度感染傷者,也會再後送至三軍總醫院。除了儀器、設備齊全外,個人防護設備也不可少。C級防護設備不只手腳都要包的緊密,防護罩也要穿的密不透風。劑量器更要隨時放在身上,視需要也要穿著防水罩袍,保護自己不受汙染。署立基隆醫院李源芳院長提到:基隆醫院身為輻傷責任醫院,平時即有落實演習演練,一旦有輻射污染情形發生也可妥善因應。同時,醫院也要提醒大家,傷患即使暴露於輻射中,只要未受汙染則對他人沒有任何危險,遭受輻射汙染如果劑量不大,也鮮少構成生命危險,希望民眾不用恐慌。儘管目前原能會沒有測到異常數值,但如果能多一分警戒,就能將傷亡降到最低。

長期照顧病人壓力大 請多給照顧者一點關懷與支持

長期照顧病人壓力大 請多給照顧者一點關懷與支持

在現今台灣這個老年社會中,老年人口已達11%,有長期照顧需求的更是超過40萬,根據奇美醫學中心居家護理所針對其所照顧病人的分析,平均照顧年限為2.6年,照顧五年以上者達16%,有此可見,照顧者承受的壓力之大,時限之長。奇美醫學中心護理部居家護理所護理師黃麗娟表示,在當今的社會型態中,家庭照顧者是無給職工作,且受縛於家中的時間長,因此難以兼顧有給職工作,這些照顧者常會面臨照顧及經濟之雙重壓力。秉持著對照顧者的關懷,黃麗娟說明,在院方支持下,居家護理所除了協助案家運用公部門長照資源外,也可視情況使用院內社服部資源,更自96年開始陸續與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合作辦理家庭照顧者支持性關懷活動。以99年而言,居家護理所共計協助使用長照資源進行居家訪視401人次,院內社服資源訪視者385人次,其他各方資源293人次,提供給家屬專業及照顧上協助。黃麗娟說,在照顧者關懷行動中,99年就辦理減壓活動3場,關懷活動2場,參與者滿意度已達99.1%,且在收穫部份,認為參與活動時感受到工作人員及其他照顧者關心者佔59.6%,認為紓解壓力者46.8%,有學到照顧知識者30.3%,足見此類活動對照顧者之助益。有鑒於此,奇美醫學中心居家護理所將繼續於100年4月起推出一系列關懷活動(詳見http://www.chimei.org.tw/),除了邀約照顧者共同參與之外,也在長照服務法呼之欲出的時代,拋磚引玉,黃麗娟呼籲大家共同關懷照顧者,期待能減少照顧者壓力形成之人倫悲劇。延伸閱讀「案例」:http://www.uho.com.tw/sex.asp?aid=10071

建立醫院防暴 一同維護醫護人身安全

建立醫院防暴 一同維護醫護人身安全

日前(3/17)有平面媒體報導,新店某醫院之主治醫師在醫院內,遭病人家屬以沒醫好病人為由,痛毆醫師並叫囂要護士下跪。受辱的護士隱忍多天,才到派出所報案,醫師則身心受創請假至今。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以下簡稱醫改會)成立十年來,長期站在病人方幫忙提供醫糾處理諮詢協助,也深刻了解許許多多醫糾病家的無奈與痛楚。但我們對於病家在醫院內以任何形式的暴力解決醫病爭議,深不以為然;也十分擔憂與關心受創醫護人員的後續身心復原狀況。特針對此事件,發表聲明如下:呼籲醫療院所經營者與衛生署,重新檢視96年當時反對勞委會提出「醫院勞安規則」草案規範醫院雇主之防暴責任與措施之立場,應儘速再次推動此項法規,以拿出實際行動與魄力,應建立醫院防暴、維護醫護人身安全的及時應變防範與通報援助機制 (PMAB: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Aggressive Behaviors Policy):仿照加拿大作法,建立醫院防暴的「白色警戒 (code white)」機制,建立各種防範、應變機制與人員,也應有與警察系統聯繫的機制,才能讓醫護人員放心地服務、病人安心地看病。落實醫療法第24條(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L0020021&FLNO=24)的規定,訂出各種有效排除滋擾醫療機構秩序或妨礙醫療業務之標準作業程序(SOP)。醫改會提醒民眾,若遭遇醫療爭議時,應儘量依循申訴、調解管道理性處理。千萬不要採取非理性的暴力方式,干擾醫護人員提供的醫療照顧服務,以免醫病雙輸。要求衛生署與各縣市衛生局強化醫糾申訴專線與調解功能,並及時提供應有的協助或資訊,扮演化解醫病爭議的橋樑。各醫院也應建置完善的病人申訴處理窗口,傾聽醫糾病家心聲。民眾遇到醫糾或與醫護人員發生爭議時,可選擇向該醫院的院長室或社服室等單位申訴並要求說明,各大醫院的申訴窗口與申訴方式,可上醫改會網站查詢http://www.thrf.org.tw/Page_Show.asp?Page_ID=310。另醫改會編有「醫療爭議參考手冊」,可上網下載http://www.thrf.org.tw/Page_Show.asp?Page_ID=340或直接電洽醫改會 (02)2741-7659 索取。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HotMsg.asp?aid=10081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