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晚期肺腺癌新一代化療副作用低 愛美女性可接受

晚期肺腺癌新一代化療副作用低 愛美女性可接受

年約30歲,育有一子,於外商公司擔任經理要職的黃小姐,前年參與公司健檢意外發現右上肺葉存有陰影,經檢查後證實罹患晚期肺腺癌(第三期),且已無法接受手術切除或放射線治療。一向注重其外在美觀的黃小姐,由於擔心化療產生的落髮現象影響自己面對人群的自信心,更擔心噁心、嘔吐等副作用影響她的家庭與工作,讓她曾一度猶豫是否該接受治療,但經由醫師解說後,黃小姐得知新一代化學治療能減輕這些嚴重的副作用,在先生的鼓勵之下,她提起勇氣接受化學治療,發現化療並沒有想像中可怕,於治療過程中也未產生明顯掉髮的現象。透過接受化學治療,黃小姐目前病情已獲得大幅改善及控制,在長達兩年多的治療期間,癌細胞並未再擴散,也未產生掉髮之副作用,黃小姐也如願看著小孩成長,順利參與孩子一路從托兒所進入小學的成長歷程,讓她對自己的治療及人生再度充滿希望與期待。對此,台大醫院雲林分院胸腔內科陳崇裕醫師呼籲,肺腺癌為可治療及控制之疾病,目前台灣肺腺癌患者的存活期,已從過去的10個月,平均延長至15個月,晚期肺腺癌患者應積極配合醫師治療,切勿輕言放棄!目前台灣約有八成肺癌患者罹患肺腺癌,且約佔所有非小細胞肺癌的七成,由於早期肺癌症狀難以發現,因此高達75%的肺腺癌患者發現罹癌時,已為晚期肺腺癌。陳崇裕醫師分析,晚期肺腺癌多半不適合開刀,通常建議患者進行化學治療,在治療前,醫師會詳加評估患者是否適合進行化療治療,也會向患者清楚解釋化學治療的方式及特性,降低病患對於治療的恐懼。陳崇裕醫師表示,新一代化療藥物副作用低,部分患者於治療過程中甚至不會產生副作用,且通常經由醫師詳細解說後,患者大多可放心接受治療。目前晚期肺腺癌的治療方式分為化學治療及標靶治療,化學治療不受限患者的上皮生長因子是否突變,其治療成果皆有顯著表現,在藥物選擇方面,除了原先傳統的第三代化療藥物搭配白金類藥物治療外,目前新一代化療藥物患者於治療過程中相較於傳統化療藥物產生較少噁心、嘔吐、疲倦感及掉髮等副作用,晚期肺腺癌患者對於新一代化療接受度高。至於目前仍需自費用於第一線的標靶治療,僅適用於上皮生長因子受體突變的患者,對於上皮生長因子受體未突變之患者則無明顯治療成果,標靶藥物治療也有皮疹、腹瀉等副作用。陳崇裕醫師進一步說明,對於晚期肺腺癌患者所在意的副作用,醫師通常會依據患者病況及耐受性做藥物種類與劑量的調整,副作用多半可藉由支持性藥物獲得緩解,除此之外,在日常飲食方面,患者採用清淡飲食,也可將飲食頻率調整為少量多餐,以減少噁心之不適感。陳崇裕醫師建議,晚期肺腺癌患者除了應均衡攝取蛋白質及蔬果食材外,也應做好心理調適,以正向積極的態度面對疾病。隨著醫學治療技術的發達,晚期肺腺癌治療方式日新月異且推陳出新,其治療成果顯著,相較於傳統化療治療較不易產生掉髮現象,愛美的女性患者不必過度擔憂,晚期肺腺癌患者應秉持信心,配合專業醫師的治療計劃,再者,目前新一代化學治療副作用少,患者僅需每3週進行1次療程,晚期肺腺癌患者能擁有更多充裕的自我時間,安排更多個人生活規劃,於治療的同時,患者也能兼顧日常生活品質。

拒當牙齒黑美人!3D齒雕填補技術一體成型兼具美觀效果

拒當牙齒黑美人!3D齒雕填補技術一體成型兼具美觀效果

有許多病人覺得舊式以銀粉填補過的蛀牙有礙觀瞻,長年汞離子釋放更使得牙齒逐漸變黑,往往只要微微一笑,就會讓人誤以為是蛀牙沒補,所以希望醫師能汰舊換新,回歸牙齒潔白的面貌。對於這些補牙困擾,美容牙科專精醫師蔡忠翰表示,使用3D齒雕填補技術,術後密合度和牙齒美觀程度均會有加乘效果。過去牙科技術尚未如現今發達,故醫師多以銀粉做為修補蛀牙的填補材料。不過,執業多年的蔡忠翰醫師表示,以銀粉填補過的牙齒,時間久了,往往會因為汞離子的釋放而漸漸變黑,而且銀粉無法與牙齒合為一體,因此容易造成牙齒再次蛀牙。另外銀粉所釋放的汞元素有害人體健康,屢屢造成爭議,故現今先進國家紛紛以「無汞牙科」做為訴求。而隨著牙科技術越來越進步,現在大部份醫師使用樹脂來修補蛀牙以求美觀。但複合樹脂應用於蛀牙修復也有其限制,樹脂使用時間一久,即容易因為食物的關係變色,也容易因為樹脂膨脹收縮的特性造成牙齒二次蛀牙及口臭問題。尤其,樹脂應用於大型蛀洞填補時更加容易因為硬度不足產生斷裂、滲漏、變色等問題,且長期磨耗後也會造成咬合不適。為了解決上述的問題,蔡忠翰醫師指出,「3D齒雕」這種以陶瓷為填補材料的方式,結構緻密又美觀,硬度與物理特性接近牙齒琺瑯質,遂成為先進國家主流與時尚新寵兒。其應用原理為先移除原先填補的銀粉或樹脂,並將欲修復牙齒稍做修整,去除脆弱齒質,再根據牙齒的缺損範圍製作出與蛀洞形狀吻合的人工琺瑯質瓷塊,最後以強力的黏著劑黏合,形成3D齒雕。療程完成後,牙齒不但馬上可以咬東西、自然美觀,完美的密合度更能增強牙齒的結構進而長期使用。蔡忠翰醫師補充說明,3D齒雕因為兼具美觀與健康的功能,不但顏色自然可媲美真牙、療程精簡節省時間,同時又磨牙最少,保有原來最多牙齒齒質,因此在近年來成為牙科詢問度超高的明星療程。在療程選擇上,特別建議銀粉補牙、大範圍蛀洞、有前牙斷裂修復需求或後牙有嚴重磨損的病患,可考慮3D齒雕療程以達最佳的修復效果。

幼兒腹痛吐血險死 原來罹患「先天性腸旋轉不全症」

幼兒腹痛吐血險死 原來罹患「先天性腸旋轉不全症」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小兒科及小兒外科,日前合力成功診治一名腸旋轉不全症合併腸扭轉及腸壞死的三歲小男孩,將小孩由鬼門關前救回。這位小男孩於今年農曆年前,隨著在大陸經商的父母一起回台灣過年,回台第二天,出現腹部疼痛、嘔吐及食慾不振的症狀,到新竹醫院小兒科急診就醫。急診小兒科醫師診察後,發現小孩嘔吐物內含血液,認為不是單純的流行性感冒或腸胃炎,慎重起見,安排小孩住院診察及治療。住院治療中,小孩腹痛及嘔吐的症狀一度好轉,但隔天又出現劇烈腹痛及嘔吐,於是照會小兒外科黃元惠醫師一起會診,黃醫師檢查小男孩後,發現小男孩腹脹情形嚴重,且腹部X光顯示腸氣只出現在左上腹部,判斷是腸扭轉,立刻安排緊急手術治療。黃元惠醫師表示,手術中發現,小男孩罹患先天性腸旋轉不全症,導致小腸順時針扭轉了720度,阻斷小腸的血液循環,使得100公分的小腸壞死,不得不切除。手術後小男孩住進加護病房,經過小兒科、小兒外科及護理科醫護團隊悉心照顧,於一星期後轉普通病房,二星期後順利出院,門診追蹤治療復原良好。黃元惠醫師指出,先天性腸旋轉不全症的發生率約5000分之1,是胎兒在發育過程中,受不明原因影響,使得應該旋轉270度,到達正常位置的腸胃系統,沒有如期完成,造成腸子位置不正確及固定不完整,非常容易發生扭轉。腸旋轉不全症,平常不會有明顯症狀,一旦出現腸扭轉,就會出現明顯腹痛和嘔吐。腸扭轉後有時會自動復原,有時會持續扭轉,若扭轉超過360度以上,血液循環就有可能被阻斷而造成腸壞死,及時手術治療,是搶救生命的唯一方法。黃元惠醫師提醒照顧嬰幼兒的家長,小兒發燒、感冒或腸胃炎,常伴隨腹痛與嘔吐,但是這種腹痛與嘔吐,通常在發燒、感冒或腸胃炎治療好之後即消失。如果小孩沒有明顯發燒、感冒或腸胃炎症狀,卻出現不明原因的腹痛和嘔吐,需盡快到急診就醫,以及早診斷是否為腸旋轉不全症併腸扭轉。

19A型肺炎盛行 目前市面上的疫苗恐保護力不足

19A型肺炎盛行 目前市面上的疫苗恐保護力不足

這一陣子天氣變化反覆無常,許多小朋友感冒之後併發肺炎,而且即使打過肺炎鏈球菌疫苗,也可能出現19A血清型型別的感染。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呂俊毅說:「目前從病人身上分離出來的血清型,19A就占了20%~30%,比例相當高。」台大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立民則說,這陣子住院的小病號,很多都是19A型的,即便是打過 現有的疫苗的孩子,有些還是感染了19A血清型的肺炎鏈球菌,因此目前市面上的疫苗恐保護力不足。肺炎鏈球菌感染,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在感冒流行高峰期會特別嚴重,因為感染流感病毒、感冒病毒時,人體抵抗力下降,就增加了其他病菌的感染機率,可能併發肺炎跟其他更嚴重的疾病(例如腦膜炎、敗血症)而增加死亡機率。鄰近地區如香港,最近1個月內單家醫院就有3名幼童發生血清型3的肺炎鏈球菌感染,病情嚴重,流行情況拉警報。呂俊毅醫師說明,過去幼童接種的7價肺炎疫苗包括7種血清型,而和此種疫苗同為「接合型疫苗」的13價新肺炎疫苗,下個月將在台灣上市,包括13種血清型,比原來多出6種,正包含了台灣盛行的19A血清型及造成香港嚴重案例的血清型3。且因使用同樣的結合蛋白和技術,在轉換接種上並無問題,家長可讓孩子直接轉為接種13價疫苗。19A血清型肺炎鏈球菌感染並不是突然出現,呂俊毅醫師表示一直以來都存在流行情況,只是目前市面上的兩種結合型疫苗均未包含此種型別,所以除了因接種7價疫苗而被抑制的那7種血清型在門診中愈來愈少見之外,其餘的型別相形之下會變得「愈來愈常見」,家長要特別注意。新的13價肺炎疫苗可以預防1、3、4、5、6A、6B、7F、9V、14、18C、19A、19F和23F這13種血清型的肺炎鏈球菌感染。呂俊毅醫師提到,根據2005年以前的流行統計,現有的肺炎疫苗所涵蓋的血清型範圍已達8到9成,剩餘的血清型別才占1到2成,然而近幾年卻發覺現在的病童裡已有2到3成是19A血清型,顯示這幾年的流行變化讓19A血清型侵襲性感染病例呈倍數增加。至於哪些孩子該接種肺炎疫苗?醫師提醒,5歲以前的孩童感染後,狀況都比較嚴重,由於建議家長應盡早讓幼兒施打疫苗。

脖子莫名腫大一倍 年輕女子罹患「亞急性甲狀腺炎」

脖子莫名腫大一倍 年輕女子罹患「亞急性甲狀腺炎」

25歲的陳小姐爬山之際,被家人意外發現脖子腫脹,要她去看醫生,經醫師診查才發現她是罹患了「亞急性甲狀腺炎」,經過2個多月的藥物治療才改善症狀。童綜合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蔡政驎說,「亞急性甲狀腺炎」的症狀與一般感冒的症狀類似,使得患者容易忽略,所以提醒民眾,若是脖子莫名的腫大、喉嚨痛等症狀,應儘快尋找專業醫師的協助。該院新陳代謝科主任蔡政麟表示,患者在假日與家人去爬山,突然覺得胸悶、呼吸喘,休息片刻,想繼續前進,卻因為心跳好快、頭暈、人站不穩,而無法繼續攻頂,此時患者的媽媽發現她的脖子腫脹,覺得怪怪的,要她看醫生。回家照鏡子她才發現脖子比平常大了一倍,加上前兩週感到喉嚨痛,吞口水痛、全身酸痛、倦怠、及輕微發燒的症狀,以為是感冒,便自行服用普拿疼,但症狀並未獲得改善。因脖子腫大才就醫,經超音波與抽血檢查,診斷為「亞急性甲狀腺炎」,由於她的甲狀腺已遭到暫時破壞,藉由短期的類固醇加以治療,病情才獲得改善。蔡政麟主任說,「亞急性甲狀腺炎」好發於年輕或中年女性,臨床病患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史,所以目前認為可能由濾過性病毒感染所導致。在發炎初期,因甲狀腺組織受破壞,可能過度釋放出甲狀腺荷爾蒙,產生短期的甲狀腺亢進。有些病患會有心悸、怕熱及緊張等症狀,之後卻又可能演變成暫時性的甲狀腺功能低下。但絕大部份病人的甲狀腺機能最後會回復到正常,甲狀腺自然的消腫。其症狀多半因頸部前方感覺疼痛,且可能合併持續發燒情形。頸部疼痛可延申至耳朵、下巴、或喉嚨。其他症狀包括倦怠、聲音沙啞、吞嚥疼痛、肌肉或關節酸痛、心悸、怕熱、緊張等甲狀腺亢進的症狀。治療方面可採取藥物治療,多數病人需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來緩解症狀。若症狀較輕,用普拿疼來止痛即可。較嚴重者,則須服用皮質類固醇。一般而言,服用類固醇之後可快速改善症狀。在一週後便可逐漸減少類固醇劑量。但少數較嚴重的病人可能須使用類固醇長達三個月或更久。若病患有暫時性的甲狀腺機能亢進,並不須抗甲狀腺藥物,而以症狀治療為主。反之,若有暫時性的甲狀腺機能低下時,則必須暫時服用甲狀腺素補充。「亞急性甲狀腺炎」由於初期症狀與感冒類似,容易被病人忽略而看錯科別,加上在季節交換之際感染呼吸道疾病的患者眾多,若是民眾脖子出現異常脹痛,應尋找新陳代謝科醫師協助,診斷方式可以身體理學檢查、抽血檢查方面或超音波檢查,查出病因並對症下藥。延伸閱讀「甲狀腺超音波」: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088

愛心大使莎莎 邀您與心路一起「健康好天天」

愛心大使莎莎 邀您與心路一起「健康好天天」

對於藝人莎莎而言,從來不給自己壓力,對於未來也沒有特意設定的目標,只是盡情享受生命中開心的事,認真過每一個當下,竟然與心路的生活態度「沒有人生來天天好,但我們可以活出好天天」,有著不謀而合的默契!   去年九月在印度遭逢街頭槍戰的採訪危機之後,原本膽子小的莎莎甚至變得更勇敢了,她決定要把握各個瞬間、各種機會,把每一天都當成生命的最後一天來活!她說,印度是個很善良的地方,綜然經濟條件不好,即使是菜販,也要開心過每一天;以後,她還想要再去一次,好好欣賞印度的美!莎莎此次當任永信HAC產品的愛心大使,參與「健康好天天」活動,呼籲大家踴躍捐款幫助偏鄉早療兒童,讓身處偏遠的孩子,不會因為資源不足而失去治療的黃金時機。莎莎表示,自己和這些朋友相處的時候常覺得他們就像孩子一樣純真,同時提醒自己要保持善良的赤子之心來面對世界。心路基金會在大台北地區、桃園、新竹等縣市已設立6所早期療育發展中心,並自去年10月起進行「早療偏鄉服務計畫」,針對桃園縣復興鄉內所有公立托兒所及國小附幼的100多名幼兒進行發展篩檢,並對其中32名有疑似發展落後的孩子實施每週一次的療育課程;今年內「偏鄉服務計畫」還計畫前進無任何一家醫療院所或社會福利機構的新北市深坑區,預估可幫助80多位發展遲緩的孩子進行療育。3月1日至4月30日止,民眾可至HAC健康生活網或全台6家永信HAC健康生活館購買「健康好天天 」HAC指定公益商品(特殊劑型系列),永信將提撥10%銷售額作為心路基金會公益之用,也可直接將捐款投入永信各大百貨及門市專櫃的「寬寬撲滿」。想了解更多,請上「心路基金會」官網:http://web.syinlu.org.tw/04news/news_1_2011_0317.asp

拿感冒治過敏 超過八成家長搞不清!

拿感冒治過敏 超過八成家長搞不清!

新北市一名5歲童從去年入冬後,因天氣過冷斷斷續續咳嗽打噴嚏,家長以為是小感冒沒多加注意,日前因溫差過大半夜喘不過氣、嘴唇發黑,緊急送入加護病房插管治療,一查之下才發現是氣喘過敏造成氧氣濃度不足,差點致死。開業醫師溫大慶醫師表示,冬春交替的季節本來就容易併發感冒與過敏,尤其今年溫差特別大,門診超過八成的家長一開始將過敏誤認感冒,甚至不看醫生拿感冒成藥治療,太輕忽病情差點延誤就醫。感冒與過敏怎麼分辨,溫醫師提供幾個方法,感冒週期7~10天,過敏卻可能持續兩週以上;感冒症狀逐一浮現,過敏則是溫差大或接觸過敏原馬上發作;感冒常合併發燒並全身痠痛無力,單純的過敏不會發燒;此外,過敏引起的咳嗽明顯發生在夜晚與清晨。醫師提醒,部分異位性體質的孩童常感冒合併過敏發作,家長仍應求助醫師確認病因。今年天氣特別冷,孩童過敏性鼻炎更易惡化,日常生活該如何減緩過敏孩童的不適,溫醫師認為不外乎環境控制跟體質調整。家中地毯窗簾可能暗藏塵螨,此外貓狗、蟑螂與黴菌等都是過敏元兇,家有過敏兒的家長要特別警覺。除了環境控制,調整體質能有效協助孩童對抗過敏的不適。家長平常就該讓孩童多攝取好的食物,例如有健康認證、調整過敏體質的優酪乳,不過,醫師也提醒,市面強打菌種的抗敏概念產品很多,家長應該挑選有衛生署健康食品認證、國內臨床實驗證實或知名品牌的產品較佳。除了多吃好食物,溫醫師表示,也需確認孩童對海鮮、蛋、牛奶是否有過敏反應,此外,油炸食物的自由基會攻擊受傷的細胞,惡化過敏病情,過敏孩童少碰為妙。未來溫差仍大,醫師建議平日應養成孩童正確飲食習慣、調整體質抵抗過敏。不少家長輕忽過敏對孩童的影響,醫師也提出警告,如果孩童長期打噴嚏卻不積極處理,讓病情惡化成鼻竇炎及支氣管纖維化,這時患者對藥物的治療反應差,過敏的不適更難紓緩,因此,家長除了求助醫師確認孩童病因及過敏原,平日更應協助孩童選擇正確的食物,積極調整過敏體質。

如何預防潛伏結核感染?預防性投藥不可少

如何預防潛伏結核感染?預防性投藥不可少

您或許知道結核病需要接受6~9個月的治療期才能治癒,但您也許不知道「潛伏結核感染者」也需要接受至少9個月的預防性投藥,才能減低將來發病的機會。臺北市政府衛生局今年與16家醫院合作提供潛伏結核感染者治療服務,並搭配「都治關懷服務」,陪伴用藥者渡過漫長的治療期。結核病係由空氣傳染,諸多國際間之研究報告顯示,在受到感染後到發病前的這一段期間(即潛伏結核感染期,LTBI),體內潛伏存活的結核菌數量並不多,若施予潛伏結核感染之預防性投藥,則可有效減少日後發病的機會。因結核菌非常頑強,需多種藥物合併服用9~12個月不等的時間才可完成治療,病患往往因藥物量大、顆數多及副作用大等因素,望之卻步而不規則服藥,除形成社區病菌散播者外,更可能產生抗藥性病菌,讓結核病防治工作變得更加嚴峻。因此,讓結核病病患每天按時服藥(DOTS,音譯都治)是疾病治療成功非常重要之手段,另為降低潛伏結核感染者發病,提供每日直接觀察預防投藥治療(DOPT)更是進一步根除結核病的重要策略。「都治關懷員」是一種正夯的到府服務行業,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疼惜市民的健康,特別培訓到家關懷的專業關懷員,秉持以病人為中心「送藥到手、服藥入口、吃完再走」精神,以耐心、愛心的態度取得病患的信任,將藥物回收至都治站,每日送藥到家並關心服藥狀況,更協助提醒或陪伴到醫院複查、領藥,不畏辛苦的在社區中穿梭,讓病患在漫長的治療過程中得到一份支持的力量。也因病患配合規則藥物治療,使周遭民眾免於生活在高結核感染的環境中。談到都治關懷員與病患間之信任感建立歷程,以一位65歲國小退休老師為例,因準備出國旅遊前,經由健康檢查才知罹患結核病,第1次拜訪由個案管理師引薦關懷員鄭小姐,隔天,鄭小姐到府關懷服藥時,她只將大門開個小縫,不管如何動之以情,仍拒絕其入室。第3天,她帶著關懷員到中正紀念堂,才表示:「我的菌很少,不會傳染給別人,一家老小也檢查過,全部安全。怕關懷員來訪會帶菌到家,而且第1天因你們的拜訪,家裏全部消毒,服藥是我自已的事,你不用來」。她非常排斥關懷員到訪,每天也不耐煩表示:「叫你不要來,又來了」。經過關懷員每天風雨無阻不斷的關懷送藥,逐漸融化她堅硬的心。現在鄭小姐常聽到她說:「車子那麼多,要小心。喝杯開水吧、餓了吧、吃塊餅乾、天氣又冷又下雨,辛苦你了」。從病患口中發出這樣的感謝聲,讓關懷員感到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結核病防治你我有責,十年減半不是夢,只要勇敢面對,配合醫師指示服藥治療,可以脫離結核病的夢魘,重拾健康。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提醒市民朋友,注重自我健康狀況監測,咳3週勿恐慌,立即就醫檢查以排除結核感染之疑慮,若成為潛伏結核感染者也嘸免驚,臺北市有16家潛伏結核感染治療指定醫院可提供專業服務,若您有任何肺結核防治的問題或目前有意接受都治關懷的結核病患或有服務熱忱願意加入都治關懷員的行列者,可撥打(02)2375-9800轉1929、1949或市民熱線1999,將有專人為您服務。延伸閱讀「潛伏結核感染治療相關訊息」: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094

晚期肺腺癌患者 積極化療也能維持工作效率

晚期肺腺癌患者 積極化療也能維持工作效率

任職於科技公司的吳經理(化名),五年前藉由公司例行性健檢,發現肺部存有3公分的腫瘤,證實罹患晚期肺腺癌。身任公司要職的他得知罹癌時,有別於一般晚期肺腺癌患者,不但不害怕接受化學治療,反而積極配合治療計畫且聽取專業醫師建議,秉持樂觀心態面對治療,如今吳經理的病情已獲得良好控制,工作效率也未因化學治療而受影響。吳先生鼓勵病友:「勇於接受診治,才是治療成效的關鍵,晚期肺腺癌患者也能同時兼顧治療與工作,患者不需過度擔憂。」以往病患得知罹癌時,因顧慮身體狀況不佳、治療副作用、需長期住院治療等因素而放棄工作,進而使生活品質大受影響,林口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張文震醫師表示,目前第三代化療藥物已明顯提升肺腺癌患者的平均存活期,且大幅降低噁心、嘔吐、白血球下降等副作用,不會造成患者體力過度負擔,患者也能同時兼顧生活品質及日常工作。張文震醫師進一步說明,目前晚期肺腺癌治療方式,主要分為化學治療與標靶治療,其中標靶治療僅適用於上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突變的患者,而化學治療則可針對全面性的肺腺癌患者進行治療,與基因是否突變關係較小。張文震醫師表示,第三代化療藥物為第一線健保給付藥物,通常搭配鉑類藥物進行治療,與傳統化療相較之下,其副作用少且注射時間短,能降低療程對於工作造成的不便,並提升患者的便利性及生活品質。張文震醫師提及,許多肺腺癌患者發生於四十幾歲,他們多半為家中經濟支柱,因此患者除了重視治療成效外,更期望在治療過程中,能將副作用降至最低,以不影響工作效率為首要考量。張文震醫師強調,化學治療產生的副作用可藉由支持性藥物獲得緩解,通常經由專業醫師依據患者個別情況,給予適當的給藥,且經由一段時間後,不適感皆會減緩或消失,患者無需擔憂。張文震醫師提醒,對於需同時兼顧工作及生活品質的晚期肺腺癌患者,應積極接受治療,切勿聽信偏方,倘若對於療程或用藥有任何不解或不適,應立即與醫師溝通討論,莫過度猜疑,以免造成情緒不安,除此之外,患者於工作中也應維持愉快樂觀的心態,以正向力量面對所接觸的人事物,如此一來,晚期肺腺癌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也能擁有極佳的工作效率!

每六秒就有人因菸害死亡 你還在吸菸嗎?!

每六秒就有人因菸害死亡 你還在吸菸嗎?!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每年全球有五百萬人喪命於菸害,平均每六秒就有人因菸害死亡。在臺灣,則是每20分鐘就有一位國人因菸害失去寶貴生命!依「2009年成人吸菸行為調查」顯示,臺灣成年人吸菸率為20.0%,其中男性35.4%,女性4.2%,吸菸可謂民眾健康的頭號殺手,也造成全民健康保險支出的鉅大社會成本,身為現代人,為了您我的健康,有吸菸者請戒菸!臺北市中正區健康服務中心配合98年1月11日起菸害防制法新規定,室內工作與公共場所全面禁菸,積極執行 99年菸害防制計畫,執行成果如下:菸害稽查場所計1,764家、違規案件裁處數計15案、未滿18歲吸菸青少年完成戒菸教育計4案,並已於轄內忠孝公園推動無菸公園,全面配合菸害防制新法永續菸害防制宣導。今年該中心除繼續加強菸害防制宣導及菸害稽查作業推動外,預定辦理戒菸班社區及職場(10人以上即可開班),提供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門診戒菸合約院所、社區藥局戒菸諮詢站,期望透過專業人員協助,落實在地化的健康服務,鼓勵市民朋友、社區、職場、學校一起來參與!吸菸有害健康,只要您拿出勇氣、下定決心。戒菸就會成功,遠離二手菸的危害,贏得健康!延伸閱讀「尼古丁依賴度」評量:http://www.uho.com.tw/focus.asp?sid=8&id=650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