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步入老年化社會 「多巴胺轉運體分子影像照影」可提早診斷帕金森氏症

步入老年化社會 「多巴胺轉運體分子影像照影」可提早診斷帕金森氏症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核子醫學科主任林明賢指出,人類腦部是最精緻的器官,發生問題時,無法隨時打開探查,但是世界各國步入老年化社會日趨增加,神經退化疾病日益增多,帕金森氏病為一進行性神經退化疾病,而逐漸喪失行動力,估計國內有28萬名帕金森氏症候群與4萬名帕金森氏病患亟需正確的診斷與治療。林明賢說,目前神經科醫師如僅憑藉症狀觀察與嚴重性評估診斷帕金森氏病,會超過1/4的病人無法獲致正確診斷與治療。此時核子醫學「多巴胺轉運體分子影像照影」可幫上忙。他表示,以核醫扇形電腦斷層照影(fan beam SPECT)技術,利用鎝-99m-TRODAT-1可選擇性直接對腦中樞紋狀體區突處前神經末梢處之多巴胺轉運體進行標示顯影,可以提供神經科醫師了解病患多巴胺轉運體退化之相關資訊,協助帕金森氏病之早期診斷及治療後追蹤。林明賢解釋,巴金森氏症為老化社會嚴重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罹患率隨年齡增高,按國內醫院初步估計,每年約1/20的巴金森氏症候病患將可接受鎝-99m-TRODAT-1造影檢查,即約1萬4千位國內病患可得到疾病診斷及療效控制的醫療福祉。此項檢查已可健保給付。帕金森氏病分子核醫造影劑-多巴胺轉運體造影劑(鎝-99m-TRODAT-1),為第一個證實可應用於人類腦中樞神經系統多巴胺轉運蛋白體造影的鎝-99m標幟核醫藥物。由國內核能研究所研發並獲衛生署核可應用於人體,其應用於腦神經運動障礙之造影診斷成效深獲各界肯定。

生產倒數1個月 需留意母體各項變化

生產倒數1個月 需留意母體各項變化

文/媽咪窩雜誌 採訪/余靜雯諮詢/正生婦幼聯合醫院院長 陳先正國泰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 周靜玉國泰醫院產房及嬰兒室組長 吳秀美產前1個月,腹中的胎兒已隨時做好準備面對全新世界;身為媽媽的您是否也同樣做好準備迎接寶寶的到來呢?懷孕36週以後,正式邁入孕期的最後1個月,原本就大腹便便的您會發現,肚子不僅變得更大,也經常出現變硬的情況,這是因子宮收縮所引起。正生婦幼聯合醫院院長陳先正指出,懷孕前子宮的重量大約只有60公克,懷孕後其重量會隨孕期週數增加,到了懷孕末期甚至會重達1,000公克。此外,整個子宮底的高度也會隨孕期改變,懷孕3個月時子宮底高度在恥骨的位置;懷孕5個月時子宮底高度大約在肚臍的位置;到了即將生產前,子宮底高度已超過肚臍之上。除了外觀的變化外,原本因懷孕就會有的症狀將變得更加明顯,如:恥骨疼痛、腰酸背痛、頻尿、抽筋等。陳先正院長表示,懷孕末期因子宮快速長大,會對子宮旁邊的韌帶造成一定程度的牽張,在兩側鼠蹊部位會有被拉扯的疼痛,尤其是恥骨聯合的地方,容易有壓迫的感覺,通常適度的休息會讓症狀減輕。此外,懷孕末期,因胎頭下降再度壓迫膀胱,使得懷孕初期的頻尿現象又會再次出現,這是因為膀胱受到壓迫使容積減少,膀胱承受的壓力增加,所以很多孕婦在懷孕時期只要一用力,就容易有尿液從尿道滲出,這些症狀在產後大部份都會恢復正常。但是要注意,泌尿道感染也可能有類似症狀,尤其孕婦因為生理結構改變,甚至會向上感染到腎臟,因此有症狀最好找醫師診斷。在胎兒的變化上,懷孕的第37週稱之為足月,此時胎兒的外觀機能大致發育完全,呼吸、循環、消化等器官已發育完善;也有能力在母體外獨立生存,準備誕生,此時的發育重點著重在皮下脂肪的沈積,讓體重有顯著的增加。延伸閱讀「產前1個月母體的變化」:http://www.uho.com.tw/sex.asp?aid=10075

洗腎感染C肝機率高干擾素  可成功治癒C型肝炎!

洗腎感染C肝機率高干擾素 可成功治癒C型肝炎!

洗腎患者得到慢性C型肝炎(簡稱C肝)的機會較高,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顯示,台灣洗腎病患經由洗腎感染C肝比率是一般民眾的10倍,其中雲嘉南地區洗腎人口偏高,且為C型肝炎主要盛行地區。對此,台中榮總胃腸肝膽科李騰裕醫師分析,由於早期洗腎器械未區隔使用,一般洗腎患者多半與感染C型肝炎的洗腎患者使用相同器械洗腎,因此早期洗腎患者交叉感染得到C肝的機會甚至有報告可以高達七成。但隨著現今醫療衛生的進步,洗腎器械消毒的改善,加上C肝患者分區獨立使用洗腎器械,目前藉由洗腎感染C肝的比例,已大幅下降。全台約有30萬人感染C型肝炎,中南部偏遠沿海村落甚至具有「C肝村」的稱號,其中雲林、嘉義地區的民眾,因早期慣性尋求來路不明的密醫看診,部分患者更藉由洗腎感染C肝,因此有高達10%至20%的雲嘉民眾罹患C型肝炎。李騰裕醫師說明,C型肝炎通常經由血液及體液傳染,像是性行為、刺青、紋眉、共用針頭等,皆為主要感染途徑,其中注射毒品與感染愛滋病者,其C肝盛行率更高。C肝患者久而久之容易產生肝硬化甚至肝癌,目前國內好發的族群大約在45歲至70歲的中老年人。由於現今大多數的醫療院所已採用拋棄式針頭,加上捐血時C型肝炎病毒抗體的全面性篩檢,因此目前國內年輕族群感染的機率較低,但根據國外的研究指出,部分年輕族群因不安全的性行為及吸食毒品,進而導致年輕族群罹患C肝比例,有持續上升的趨勢。對此,李醫師提醒民眾,應定期進行C肝病毒抽血檢驗,以便及早發現C型肝炎,及早治療!李騰裕醫師表示,長效型干擾素合併口服抗病毒藥為現階段治療的標準療法,根據國內的研究統計,慢性C型肝炎的成功治癒率可高達八成。其治療時程需視患者的C肝病毒對干擾素療法的反應而定,通常若C肝病毒對干擾素療法反應良好,則僅需治療半年;但若C肝病毒對干擾素療法反應較慢,則可能需要治療一年,但整體而言,患者僅需花費半年或1年的時間治療,就有機會終生治癒C型肝炎。李騰裕醫師進一步指出,目前而言,長效型干擾素合併口服抗病毒藥雷巴威林,仍是治療C型肝炎最有效的方式,目前第一型C型肝炎的治癒率將近七成,非第一型的C肝治癒率則高達八成以上。雖然干擾素為針劑方式治療,但患者僅需每週於皮下施打一次,能自行於家中或鄰近醫療院所施打,可減除患者舟車勞頓,往返醫院的辛勞。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除了需配合醫師的專業治療計劃外,也需記得定時服藥,才有顯著的治療成果。李騰裕醫師提出,治療過程中所產生的副作用,醫師皆會視患者的病況及耐受性,將治療藥劑斟酌調整,而針對貧血、發燒、類似感冒的不適感,也能藉由支持性藥物獲得緩解;至於少數患者產生的掉髮現象,在治療結束後,頭髮皆會重新生長,不會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李醫師表示,許多病人因拒絕正規治療,而使用民俗偏方療法,最終導致疾病惡化才就醫診治,此時患者必需忍受更多的疼痛及不適,治療成效也不如初期佳。例如許多已到達肝硬化甚至肝硬化的C肝患者雖然病情已經很嚴重,但因為肝功能檢查未能符合健保給付規定,患者若想積極治療,則必需自行負擔大的醫療費用。李醫師強調,以長效型干擾素治療C型肝炎,其終生治癒成功率可高達八成,民眾對於治療應深具信心!民眾若感染C型肝炎,應及早接受治療,切勿隨意食用來路不明的藥物或偏方,以免後續演變成肝硬化,屆時不僅治療成效較不顯著,更可能延誤治療最終導致肝癌,引發致命危機!除此之外,在治療過程中,患者也需積極配合醫師的治療計劃並定期回診檢查,切忌飲酒、抽菸,也建議同時接受B型肝炎疫苗的預防,以避免重覆感染,增加後續治療的困難度。

按摩有助癌友舒緩治療後的焦慮!

按摩有助癌友舒緩治療後的焦慮!

文/癌友關懷教育中心按摩舒壓老師 簡岑因談及按摩,大家的腦海中可能馬上浮現幫人抓肩膀的動作,其實按摩是一件相當簡單的事,一般人在不知不覺中早已學會許多按摩的方式。近幾年來,醫學及科學界也指出,按摩和飲食、運動一樣重要,且是健康生活方式重要的一環。每當我們身體感到不適時,手很自然的就會去按摩不舒服的地方,如肚子痛時就會去揉揉肚子,頭痛時會按按頭部,久而久之,就會發現更有效治療病痛的穴道與反射區。而人的手與手指都具備了可舒緩疲倦和疼痛的能力,特別是手指,是人類感覺器官中最發達的部位,因此用手來按摩,具備良好的治癒力。按摩前應先洗淨雙手,戒指拿下,避免傷害肌膚,接下來把雙手搓熱,如此可提高效果。儘量採取舒適的姿勢,可減少因不良姿勢所引起的痠麻反應。力道宜平穩,不可忽快忽慢,按摩後記得喝500cc的溫開水,可促進新陳代謝。絕不可立即用冷水洗手、洗腳,一定要注意保暖。透過按摩來刺激穴道及反射區,輕則會出現酸、脹、麻的感覺,重則會發生軟、痛的感覺,這都是透過按摩,作用於相對應的經絡、血管與神經,所發生的綜合反應,因此形成一般人「痛則不通,通則不痛」的治療印象。按摩時應避免用力過度,否則易造成微血管破裂腫脹、筋膜發炎;不當的重覆按壓或過度刺激穴道,也會造成皮膚纖維化及發炎,耳下有連接腦的頸動脈,按摩頸部時必須特別注意。按摩有助於癌症患者舒緩治療後造成的不適與焦慮,同時也可增加血液循環,提升自身的免疫力。癌症患者不管是化療或放療都會在身上留下毒素,全身氣血循環不好毒素就不易排出體外。治療期間極為脆弱,具體的身體症狀也不盡相同,因此必須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不可直接在腫瘤上或疑似癌症原發部位進行按摩。這是為了避免因不正確的按摩方式造成淋巴系統的不當流動。一般患者家屬則是可以在特定的部位進行簡易的按摩,例如手、腳部、肩頸、頭部等…這都會使患者感到非常舒服,結束後鼓勵患者喝一些水,幫助身體新陳代謝。對於因癌細胞已轉移至骨骼、腰椎等部位,而導致全身疼痛不適者,按摩手法必須輕柔,避免患者骨折,此時需要找專業人員,才能保護癌症患者在不受到傷害的前提之下,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我們都知道「預防勝於治療」!平常就應常常觀察身體的變化並加以保養,並具備簡易的養生按摩保健療法,每天按壓養生穴數次,例如:內關穴、足三里、三陰交、合谷穴等…隨時隨地做自己的醫生,免疫力增強了,就有體力對抗疾病。延伸閱讀「按摩的最佳時機」: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10184

夏季預防接種 日本腦炎疫苗率先開打!

夏季預防接種 日本腦炎疫苗率先開打!

鑑於臺灣日本腦炎流行季節主要在每年5~10月,病例高峰期通常出現在7月,為預防日本腦炎疾病,施打疫苗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疫苗接種時間集中於每年3~5月。今年3月21日起日本腦炎疫苗已經開始施打,依規定出生滿15個月幼兒應接種2劑(二劑須間隔2週),隔年再接種第3劑,國小一年級於校園集中接種第4劑,以有效產生免疫力。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提醒家長,如家中有年滿15個月幼兒可攜帶至臺北市預防接種合約醫療院所接種,疫苗免費,僅需自付掛號費及診察費。日本腦炎係感染日本腦炎病毒引起的急性腦膜腦炎,受損部位包括腦、脊髓及腦膜,大部分為無症狀感染,少部分輕微病例會產生頭痛、發燒或無菌性腦膜炎等症狀,嚴重者則出現頭痛、高燒、腦膜刺激、昏迷、痙攣等症狀,目前列為第三類法定傳染病。日本腦炎主要發生在夏天,傳染窩以豬、鳥類及病媒蚊成蚊為主,藉由三斑家蚊、環紋家蚊及白頭家蚊等病媒蚊叮咬傳播,通常小孩及老人感染後較易發生臨床症狀,初期症狀類似感冒如發燒、頭痛、疲倦或無菌性腦膜炎等症狀,民眾應盡量避免於病媒蚊活動的高峰期,在豬舍、其他動物畜舍或病媒蚊孳生地點附近活動。若無法避免,請穿著長袖長褲、身體裸露處塗抹防蚊藥劑,避免蚊蟲叮咬,以降低感染風險。衛生局呼籲,除做好環境衛生及防蚊工作外,應依規定時程讓幼兒完成日本腦炎疫苗接種,提醒家長攜帶家中寶貝、兒童健康手冊、健保IC卡等相關證明文件,至臺北市預防接種合約醫療院所接種,以有效預防日本腦炎。疫苗免費,僅需自付掛號費及診察費,接種地點請至該局網站http://www.health.gov.tw/疾病防治資訊/預防注射/最新消息/臺北市各項預防接種合約醫療院所名冊項下查詢,或於上班時間電話洽詢北市十二區健康服務中心、衛生局預防接種諮詢專線:(02)2375-4341,將有專人為您服務。

肺腺癌症狀不易察覺,骨頭疼痛看錯診竟發現已罹癌!

肺腺癌症狀不易察覺,骨頭疼痛看錯診竟發現已罹癌!

肺腺癌症狀早期不易察覺,以致於當患者出現明顯症狀赴院求診時,通常已為晚期肺腺癌,而咳嗽、胸悶、胸痛等肺腺癌症狀,容易使民眾誤以為感冒,進而輕忽肺腺癌的威脅!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研究數據指出,惡性腫瘤連續28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肺癌更連續5年高居癌症死因之冠,顯示留意肺腺癌風險為民眾不可輕忽的要點!一名年約56歲的婦女,連續咳嗽3個月以上,因誤以為感冒而不以為意,但持續服藥後卻仍未獲改善,赴院檢查後,竟意外得知罹患晚期肺腺癌(第四期),經由半年的第一線化學治療,其病況控制良好,治療過程中也未產生明顯的副作用,且無疾病惡化的跡象。對此阮綜合醫院胸腔血管外科楊明泉主任說明,咳嗽是最常見的肺腺癌症狀,若民眾持續胸悶、咳嗽兩個月之久,就應立即就醫檢查,倘若出現咳血、體重減輕、呼吸喘急、淋巴結腫大、肋膜積水等肺腺癌症狀,通常已是晚期肺腺癌,部分患者甚至因產生骨頭疼痛的症狀,導致看錯門診而發生誤診的情況,楊醫師呼籲民眾,民眾若出現上述類似的肺腺癌症狀應慎重其事,及早確診治療!針對肺腺癌的危險因子,楊明泉醫師分析,不論是哪一種肺癌類型,抽煙仍是導致罹患肺腺癌的主因,且根據研究顯示,具有抽煙習慣者,與不抽煙者相較之下,高出10倍至30倍的罹癌風險。除此之外,工業化學粉塵及幅射,也是導致罹患肺腺癌的原因之一,楊醫師提醒民眾,應遠離空氣汙染、戒除抽菸習慣,若因工作需求,必需長期處於化學、石棉等環境的民眾,則需配戴口罩,以減少吸入致癌物質。楊明泉醫師提出,針對無法進行手術治療的晚期肺腺癌患者,通常以化學治療為主,化學治療不受限患者的上皮生長因子(EGFR)是否突變,而標靶治療則需上皮生長因子有突變的患者才可使用,患者需於接受治療前,事先進行基因檢測才得以判斷是否適用標靶治療,且易具有皮疹、膿胞、甲溝炎、腸胃腹瀉等副作用。至於過去傳統化療所產生掉髮、嘔吐等副作用,楊明泉醫師表示,隨著新一代化療藥物的問世,已大幅顛覆過去傳統化療的印象,新一代化療藥物副作用低,病患接受度高,臨床治療成果顯著,目前台灣肺腺癌患者的整體存活期已從過去6個月提升至約24個月,患者對於化學治療也更具信心!楊明泉醫師說明,針對患者所在意的白血球下降等副作用,醫師通常會於化學治療前,事先給予預防性的藥物治療,以減少患者後續產生不適感,倘若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出現任何不適症狀,醫師也會視患者實際病況,以支持性藥物協助緩解,患者對此無須過度憂思多慮。楊明泉醫師呼籲,民眾應養成日常例行健檢的習慣,以便及早診斷治療,目前台灣早期肺腺癌患者的5年存活率已高達六成以上,晚期肺腺癌患者的整體存活期,也從過去的6個月,提升至約24個月,隨著肺腺癌治療的醫學技術進步,患者應聽取配合專業醫師的正規治療計劃,並於日常生活中遠離菸害,維持均衡的飲食攝取,而治療過程中所產生的不適感,則能藉由輔助療法獲得緩解,患者仍可維持原有的生活品質。

懷孕失敗 六成為染色體異常造成!

懷孕失敗 六成為染色體異常造成!

一位28歲的女性,因生下一個身心障礙的小孩,後來一直不敢懷孕,甚至跟老公離婚。經過多年後再婚,因不孕而尋求試管嬰兒治療,後來順利懷孕,沒想到後來胎兒被診斷出唐氏症,讓夫妻的心情從天堂掉到地獄,最後在懷孕20週後引產。中山醫院生殖中心李世明醫師表示,因為當時還沒有好的胚胎染色體篩檢技術,所以經常可以看到歷經千辛萬苦才用試管懷孕的媽媽,最後因胎兒染色體異常而需進行引產,對婦產科醫生來說也是相當不忍。目前中山醫院引進了新式「晶片DNA胚胎染色體篩檢技術」(Genesis-24),希望能讓高齡婦女及進行試管嬰兒療程的媽媽能安心做人,更能做「健康」的人。李世明醫師說,門診中一位41歲的婦女,因有習慣性流產病史,過去曾經流產過三次,經詳細評估後,發現是因先生有染色體異常(平衡轉位),後來接受試管嬰兒治療,醫師協助篩選出四顆在顯微鏡下看起來完整的胚胎,經過晶片DNA胚胎染色體篩檢後,發現這四顆胚胎的染色體數量不正確,胚胎無法正常發育而放棄植入計劃。中山醫院生殖中心陳樹基醫師表示,高齡產婦及不孕症婦女容易造成習慣性流產,其中60%原因是染色體異常所導致。女性年齡愈高,卵的染色體異常比例就愈大,導致卵的品質也變差,讓高齡婦女不容易受孕,就算著床了也會引發早期流產或產下有染色體疾病的胎兒。陳樹基醫師表示,pre-implantation genetic screening(PGS)技術主要是篩檢胚胎染色體的數量是否正確,傳統是使用螢光原位雜交技術(FISH),在每一條染色體上找到標記,判斷各種染色體的數量。缺點是只能判斷5種染色體,就算藉由脫色及再染技術,最多也只能評估到11對染色體,容易出現判斷錯誤或遺漏檢出有染色體異常的風險。李世明醫師說,目前最新的晶片DNA胚胎染色體篩檢技術(Genesis-24),在試管嬰兒階段胚胎植入前,於胚胎發育第三天或第五天時,進行胚胎細胞切片,經由PCR、DNA放大複製,再經由晶片DNA雜交技術,可以快速對全部46條染色體進行篩檢,即使是染色體微小片段缺損亦可偵測出來,因此可以幫助高齡婦女、不孕症、習慣性流產或曾經試管嬰兒療程失敗的夫妻,提供一個提高試管嬰兒成功率、降低流產發生率及避免多胞胎懷孕的婦女一個新選擇。生殖中心楊再興醫師也說,一名有習慣性流產病史的患者,多年來因無法順利生子而承受龐大壓力,後來在先生支持下接受試管嬰兒療程,利用晶片DNA胚胎染色體篩檢技術,從三顆完整胚胎中確認其中有二顆是異常胚胎,在植入最後一顆正常胚胎後順利懷孕。

小心!吃天然食品減肥 反而越減越胖

小心!吃天然食品減肥 反而越減越胖

台灣有種奇怪現象,不當的減肥商品常用食品方式銷售,民眾只要看到是「食品」就像吃了定心丸,自己狂買不夠,還「呷好倒相報」介紹朋友買。且違法商品的價格常比合法的減肥藥還貴上好幾倍,但仍賣翻天。業者宣稱獨家祕製的減肥梅、減肥茶,裡面不外乎一些陳皮、山楂或茶葉等含咖啡因物質,有些含像車前子的粗纖維,讓人有飽足感或促進腸胃蠕動;但嚴重腹瀉的減肥產品,通常是含有過量的番瀉甘。番瀉甘是從番瀉葉萃取出來,因為不用處方箋,很多業者偷偷加在茶包、蜜餞中,所以會讓人狂瀉不止,而有體重暫時下降的假象。業者如果有添加番瀉甘一定要標示在產品包裝外,同時要標示劑量及可能的副作用,如果每日使用劑量超過12毫克就算是藥品。問題是很多業者偷偷加在其中,但民眾誤以為是天然植物萃取就放心吃,以為是零食就隨手吃,不知不覺食用過多。實際上利用這種瀉劑,會有腹絞痛的問題,而且常有人一天拉肚子十幾次,結果電解質不平衡。如果女生正值生理期或懷孕初期,還可能會造成子宮收縮、子宮出血。如果預備懷孕,不要輕易吃這些來路不明茶包或蜜餞,有時它們可能用清除宿便、腸道大掃除等方式欺騙民眾,有疑問時也可以送交各縣市衛生局檢驗。作者建議,減肥的黃金處方就是運動+控制熱量,7,700大卡熱量相當等於1公斤。如果一天可以減少500大卡的熱量攝取,每週就可以瘦0.5公斤。肉包一個有200大卡、筒仔米糕一份有400大卡、一包泡麵有400多大卡,改掉吃零食習慣就可以減少多餘熱量攝取。本文作者:郭姿均、王威勝摘自:恐怖家庭醫學,由大牌出版發行延伸閱讀「快速安全減肥法三原理」: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10210

高血脂控制不當小心引發心肌梗塞

高血脂控制不當小心引發心肌梗塞

根據國民健康局一項蒐錄5,000份樣本的最新本土流行病學資料分析結果顯示:「台灣高血脂患者,罹患心臟病的相對危險是一般人的1.8倍,而罹患腎臟病的相對危險性,也是一般人的1.58倍。」換言之,對國人來說,高血脂不僅僅會影響到心血管疾病,同時,也與慢性腎臟病的發生有關。在今年的台灣血脂日,醫界特別提醒血脂異常的患者,應該每半年至一年,檢測蛋白尿與腎絲球的過濾率。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成大醫院心臟內科陳志鴻醫師表示,血脂異常,不痛不癢、不會有明顯的症狀;但膽固醇過高,長期會讓動脈硬化,影響到供應心臟血液的冠狀動脈,發生硬化、狹窄、阻塞。若造成心臟肌肉的缺氧,就是狹心症,如果冠狀動脈狹窄得厲害,沒有處理,有急性的血塊,就是心肌梗塞,是死亡率很高的急、重症,常需要裝心臟支架、作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甚至動用到葉克膜來救命,這是冠心病最可怕之處。陳理事長指出,冠狀動脈心臟症,急性發作時,情況通常都很緊急又危險,但其致病原因如:血脂異常,其實存在很久了,且在很多年以前就開始了。在血脂異常上,目前醫界最重視的是低密度膽固醇(LDL-C,俗稱壞的膽固醇),這是因為壞的膽固醇跟動脈硬化的關係最密切。若是有冠狀動脈心臟病、作過心臟支架、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發生過心肌梗塞的患者,最起碼要將低密度膽固醇控制在100mg/ dL以下,若能將低密度膽固醇控制在70mg/ dL以下更為理想。善用斯達汀類的降血脂藥物,減少並延緩發生心臟病的機會,在臨床上是很重要的事。高雄長庚醫院腎臟科主任李建德醫師則表示:「腎臟是一個血管分佈很豐富的器官,血脂異常,像是氧化的壞的膽固醇,當然會對腎臟組織造成局部傷害,導致腎臟慢性發炎。而血脂異常的患者,也常合併有肥胖、抽菸、高血壓、胰島素抗阻,這些高危險因子,有可能會導致血管內皮細胞的傷害,引發一連串的器官病變。」。血脂異常,對慢性腎臟病的患者來說,是一個加重或惡化慢性腎臟病病情的重要因子,若能作好血脂控制,在臨床上,也証實可降低蛋白尿,可以說是具腎臟保護作用,延緩慢性腎臟病的進展。李主任強調,慢性腎臟病患者,一旦發現有血脂異常,就跟冠心病的患者一樣,一定要積極治療,將低密度膽固醇控制在100mg/ dL以下;而第三期之後的慢性腎臟病患者,在使用降血脂藥物時,應該特別注意劑量與安全性;藥物選擇上,依照目前的臨床治療指引,以斯達汀藥物中的LIPITOR、 FLUVASTATIN為優先。對於合併有其它動脈硬化的危險因子,如:年齡大、抽菸、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症相關家族史的高血脂患者,罹患冠心症的風險較高。陳理事長建議,除了抽血作膽固醇檢查之外,亦可視個人的情況,安排相關檢查。 若中年男性有二、三種危險因子,可能會建議作運動心電圖或核子醫學檢查,即可看出心臟肌肉有無缺氧狀態;必要時,可作64切、256切的電腦斷層檢查(CT),可以看到冠狀動脈的鈣化指數和狹窄嚴重程度。若是有症狀、心肌缺氧、冠狀動脈鈣化明顯,必要時,也會安排進一步的心導管檢查。李主任則提醒,慢性腎臟病一旦有症狀,病情通常會較嚴重,因此建議血脂異常患者,至少每半年到一年,要檢測蛋白尿、腎絲球的過濾率,血壓也要一併監控。延伸閱讀「台灣血脂日」: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194

健康減重作伙來 全民一同打擊肥胖

健康減重作伙來 全民一同打擊肥胖

「健康減重行動的第一步,就是要認清自己超重了多少,才能確實加入減重運動,找回自己的健康和幸福,松山奉天宮為了支持這項有意義的活動特別捐贈體重計101台。」~松山奉天宮 陳博貞主委「“健康減重”不是單純的醫療與衛生議題,如果沒有把關好,不只影響個人健康,甚至會影響到家庭褔址、社會經濟發展,因此,我號召信義區所有的里長一起加入這項有意義的運動。」~信義區余星華區長為響應「臺北健康減重101噸」,及信義區余星華區長號召「里鄰合作 營造群眾健康」的公共政策,松山奉天宮特別贈送信義區101台體重計(可同時計算BMI),協助信義區建構「健康減重服務網」,分別放置在信義區41里里辦公處、信義區健康服務中心、信義運動中心、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等單位,提供信義區民眾一個可近性、便利性的健康減重服務。肥胖的形成,與生活環境、健康服務設施,及個人的行為習慣息息相關,為能營造健康與支持性的健康減重環境,促進民眾將健康減重習慣融入生活模式中,及提供民眾就近便利之自我健康管理服務,信義區公所及信義區健康服務中心結合社區公私部門資源,共同建構信義區「健康減重服務網」,提供民眾全方位健康體位管理服務,由41里里長,發揮里鄰健康守護精神,全力投入健康減重運動,由里辦公處擔任社區健康減重報名平台,信義區各里里幹事、地段公共衛生護士,協助民眾進行體重登錄與管理服務,信義區健康務中心、信義運動中心提供促進健康減重相關講座、訓練課程。對於BMI(身體質指數)≧27,體重有過胖疑慮者,將由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提供肥胖諮詢、評估,協助民眾找出導致肥胖的因素,以及提供適合個人健康減重的因應策略,幫助民眾以正確且健康的方法找回健康。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李飛鵬院長表示,該院將全院總動員,1,800位員工都加入健康減重活動,每位醫療人員都要成為健康減重的最佳示範及代言人,同時要提供民眾正確健康的運動諮詢服務、信義區健走資訊,以及由營養師設計規劃,如何健康吃,幫助民眾達到態度與行為的改變。根據98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顯示,臺北市18歲(含)以上成人有過重或肥胖的比率約佔4成(39.2%),以信義區98年底18到64歲成人人口數15萬6,500人推估,約6萬1,387人有過重或肥胖問題。依照行政院衛生署98年度全國、臺北市及信義區十大死因統計,信義區十大死因中,有八項死亡率高於臺北市的平均數,有七項高於全國的平均數,十大死因中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腎炎及腎變性、高血壓性疾病,都與肥胖有息息相關,肥胖問題對健康的影響是不容輕忽的。為維持健康體位,提高健康生活品質,正確地落實個人健康管理,歡迎符合減重對象民眾踴躍報名參加!一起來打擊肥胖,營造健康,全民享瘦吧!報名對象:年齡介於6歲~64歲之間(民國94年~36年出生者,孕婦除外)。體位符合報名標準:18~64歲成人BMI大於20 kg/m2。BMI(身體質量指數)=體重(公斤)÷身高的平方(公尺2)6~17歲兒童及青少年依行政院衛生署兒童及青少年體位標準屬過重或肥胖者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