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於馬祖地區一位二十多歲婦女因腹痛至馬祖醫院就診,因無典型盲腸炎症狀,該位婦女的腹痛與骨盤腔炎不易區別。當時該院使用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發展出的歐名哲腹部觸診法(Abdominal palpation with Ou MC manipulation),並輔以歐名哲疼痛減緩現象(Ou MC Decrescendo Phenomenon),迅速地排除骨盤腔炎,並診斷出該疼痛點位於盲腸位置。該婦女接受剖腹探查發現僅盲腸部位發炎(即早期盲腸炎),並未波及他處。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婦產科主治醫師歐名哲指出,一般檢查使用傳統臨床解剖學之四方形下腹部區(hypogastric area)以定義婦女骨盤腔疼痛,但是該解剖區也涵蓋相當多的非骨盤腔區,長期以來常導致臨床誤診,且於生殖年齡婦女的盲腸炎可導致達百分之四十以上的誤診率。這是一個簡單的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不相符合的事實,但是一直沒有人去更正。他表示,「歐名哲區」即是依骨盤腔入口在腹部表面畫出的呈梯形表面解剖區,然後再依此梯形觸診,以辨別下腹部疼痛是否為骨盤腔器官的疼痛,因為是依據骨盤腔器官畫出的表面腹部解剖區,所以該區的疼痛顯然代表骨盤腔器官疾病,不易和其他區域的器官疾病(如盲腸炎,瘜室炎,胃炎…等等)混淆。歐名哲疼痛減緩現象為觸診時可發現患病器官區維持疼痛現象,非患病器官疼痛會減緩或消失的生理現象。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已將該法陸續於急診醫學雜誌(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英國急診學院(College of Emergency Medicine)及美國急診醫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發表,並將於英國等六國解剖學會舉辦之國際解剖學會推行,以「歐名哲區」取代傳統下腹部區臨床解剖學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