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心肌梗塞奪藝人命!「健康搜查隊」追蹤心血管疾病

心肌梗塞奪藝人命!「健康搜查隊」追蹤心血管疾病

許多人平時感覺身體無恙,就誤認自己健康狀況良好,但其實不佳的生活習慣早已埋下疾病的危險因子,成為健康未爆彈。心血管疾病就是一個例子!2007年台灣知名音樂人馬兆駿、2008年準內政部長廖風德都是心肌梗塞猝死,讓人不勝唏噓。本周公視「健康搜查隊」邀請腦中風專家胡漢華教授、行醫數十年的心臟內科洪惠風主任,以及已逝藝人馬兆駿的妻子Juby、曾經膽固醇過高現在很注重保養的吳敏,帶大家一探心血管疾病的面貌。到底什麼是心肌梗塞?洪惠風主任表示,心臟有三條血管,血管就是負責供應血液給心臟的肌肉,但是血管裡面如果突然有個血塊把它完全堵到,心臟肌肉得不到養分,肌肉就會壞死,這種情況就是心肌梗塞。洪惠風主任說,美國有個研究,研究人員從1948年在佛拉明罕這個城市作記錄超過60年,研究結果發現一件事,不管是心肌梗塞或猝死,62%的男生在發病之前沒有任何症狀,46%的女生在發病之前也沒有症狀,等於發病之前是沒有任何的感覺,不過哪一天要是突發起來,人一下就走了。馬兆駿就是心肌梗塞突發死亡,讓人措手不及,他的妻子Juby表示,四年前我跟他去吃牛肉麵,吃麵的過程當中我們都很愉快,從頭到尾都沒有聽他說哪裡痛、哪裡不舒服,吃完之後他就騎著摩托車載我到超級市場,到超級市場才剛把推車推出來,他就講完他人生的最後一句話,他說「我好暈…」,人就倒下去,就這樣走了。藝人吳敏的丈夫也是心肌梗塞猝死,丈夫的死讓她嚇到,也更注意飲食,不敢吃太油膩的食物,並會定時運動。根據統計,2010年心臟病仍然高居國人死因的第二名,恐怖的是半數民眾第一次發病就是心肌梗塞、甚至猝死,難道心臟病真的事前完全毫無預兆嗎?「健康搜查隊」找到一個案例,70歲的美麗最近覺得身體好像不太對,一走起來路左耳常常莫名發痛,怪異的是只要她稍微休息一下,疼痛馬上不翼而飛,幾次下來美麗決定乾脆去看醫師,最後檢查發現她心臟上面的三條冠狀動脈竟然都已經嚴重堵塞,再晚個幾天她極有可能面臨病發猝死的命運!胡漢華教授與洪惠風主任還提醒,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會引起動脈硬化、心臟病,人體從十幾歲開始就已經一天一天逐漸在老化,因此越早預防越好。另外心血管疾病另一頭號殺手「腦中風」,平均每天奪走近30人性命,面對這恐怖疾病你瞭解多少?你相信即使血壓低,仍有中風的機會嗎?前總統李登輝也有心臟問題,他到底裝了幾支支架?精彩的節目內容都在本周「健康搜查隊」,請於11月20日晚間19:00準時收看。●換了心個性跟著變?健康搜查隊直擊「器捐」問題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379●小心「肝」爆掉了! 「健康搜查隊」追蹤無聲器官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004●歡歡吃安眠藥助睡吃到洗胃! 「健康搜查隊」帶你對抗失眠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2607

讓腦細胞動起來! 下棋、運動、保持樂觀防失智症

讓腦細胞動起來! 下棋、運動、保持樂觀防失智症

署立彰化醫院神經內科劉彥良醫師表示,失智症最常見的早期症狀就是短期記憶的喪失,但是幾十年前的記憶卻記得一清二楚,也很容易忘記吃了什麼,甚至忘記吃過了,所以老是覺得家人都沒給他吃飯在虐待他,嚴重一點的患者會有一些被迫害的幻想,覺得別人可能在偷看他洗澡換衣服,或是有壞人要害他的家人,這些幻想其實是患者自己的拼湊記憶而非真實發生過的記憶。因此患者和家人的關係往往會變得很緊繃。 隨著症狀的惡化,患者自我照顧的能力會逐漸喪失,一些簡單的生活瑣事,如穿衣、進食、如廁等都不會做,說話表達也變得有限,僅能發出單字或簡單的音節,出門就會迷路,僅僅只是在家門附近的巷子口轉個彎可能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劉彥良醫師表示,失智症是可以提早發現及預防的,民眾可以利用「AD-8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檢測是否有失智現象,只要分數大於等於2,就要到醫院即早做治療。透過益智動腦、規律運動、參加團體活動、飲食控制,也可以達到預防。一個人活到老的時候剩餘的腦容量越大,越不容易罹患失智症。因此,避免腦部受傷的機會成為失智症預防的首要目標,腦部受傷包括外傷以及內傷。安全的生活減少腦部撞擊所受的外傷以及可能的感染症,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避免血管病變造成腦梗塞或腦出血,攝取足夠的營養讓腦細胞不挨餓,避免吸毒或酗酒傷害腦組織。劉彥良醫師建議,不要讓你的腦細胞都在休息,所以,請多動腦,讓休息中的腦細胞動起來是可以預防失智症的發生,例如做數獨、下棋、打牌、玩麻將都是不錯的選擇。還有研究顯示規律的運動,清淡的地中海式飲食,控制體重、避免三高(高膽固醇、糖尿病、高血壓),戒煙,保持快樂的心情,以及避免單身或孤單人生,都可能有預防失智症的效果。

上班族壓力大 小心過敏找上門

上班族壓力大 小心過敏找上門

任職於科技公司的陳姓上班族,一個月前出現流鼻涕、打噴嚏的症狀,甚至一早起床便乾咳不停,原以為只是小感冒,但吃了感冒藥後症狀卻無明顯改善,加上因忙碌工作而延誤就醫,導致症狀越來越嚴重,就醫後才發現,從前並無過敏病史的他,根本不是感冒,竟是罹患過敏性鼻炎。北醫風濕免疫過敏科主任張祺禎表示,該名患者過去並無過敏病史,推測應是就入職場後,工作壓力大、生活作息不正常而導致嚴重過敏,加上過敏與感冒成因相似而易混淆,患者才會以為是感冒許久未好。「人體的免疫系統一亂,原本不過敏的人,也可能因此而過敏。」張醫師表示,工作、生活中的壓力或是不良的生活方式,都會導致免疫能力降低或錯亂,而且壓力會促使腎上腺分泌「皮質脂酮」,在持續壓力下,會破壞細胞性免疫反應、阻礙抗體形成,降低細胞免疫能力,原先健康的人都可能因此變成過敏體質。人們的情緒在免疫功能的平衡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特別是與壓力有關的情緒,因此若要改善過敏症狀,應先從減少壓力開始,如適當的休息或是運動,都有助降低緊繃情緒而來的壓力。但工作忙碌難以休息該怎麼辦? 張醫師建議,如果無法調整作息,至少可從飲食方式開始改變,透過調整體質來增強免疫系統。現在有許多上班族,三餐吃超商微波食品,普遍營養攝取不均衡。「早餐的選擇很重要,適當的營養有助增加免疫力」,醫生建議三餐「老外」的上班族,早上可於超商購買機能優酪乳搭配早餐,因為其含有益生菌,透過飲用將菌種帶到腸道,幫助身體提升免疫能力就可有效對抗外來過敏原入侵。張醫師表示,現代人工作越來越忙碌,改變飲食方式是最簡單也最輕鬆的抗敏方式,而且某些機能優酪乳具有國家抗敏認證有助調整過敏體質,搭配早餐飲用就可以輕鬆改善過敏現況。

輕忽第三型齒顎咬合不正 恐致腸胃受損、一口爛牙

輕忽第三型齒顎咬合不正 恐致腸胃受損、一口爛牙

成大醫院斗六分院牙科張禎容醫師表示,造成第三型齒顎咬合不正,主因是遺傳基因導致下顎骨過度生長及不對稱生長,衍生前排牙開咬與後排牙錯咬的現象。而第三型齒顎咬合不正即俗稱的「戽斗」,是東方人(台灣、日本、韓國)常見的咬合不正臉型。嚴重型患者更會因齒顎咬合不正減少進食的次數與數量,使體重下降、腸胃受損影響身體健康,更會因為刷牙不易,使自己長滿一口爛牙;而月亮臉、鞋把子、湯匙臉等綽號更是形影不離。張禎容醫師更提到,下顎骨過度生長也將導致發音不標準的問題,如「ㄙ」、「ㄔ」、「s」、「ch」等皆因上下牙齒無法閉合,而無法準確發音。第三型齒顎咬合不正的問題,是不容輕忽的,會從生理層面影響到心理層面,因此張醫師再此呼籲民眾應多加注意。第三型齒顎咬合不正這類患者的治療方式,通常需要齒顎矯正科醫師與口腔外科醫師或整形外科醫師的通力合作。齒顎矯正科醫師負責在正顎手術前將排列不整的牙齒先做術前矯正,並且在正顎手術後將牙齒調整至最佳咬合。口腔外科醫師或整形外科醫師則負責做顎骨的整形手術。透過許多醫療團隊的合作,為的就是讓患者能接受到最完整、最專業的治療。

肺腺癌作怪! 婦人背痛到無法下床

肺腺癌作怪! 婦人背痛到無法下床

肺癌治療不再「亂槍打鳥」!由於健保局自今年六月一日起,對具有表皮細胞生長因子接受體基因突變的肺腺癌患者,開放標靶藥物為第一線用藥,已讓此類肺癌患者帶來立即生機,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劉杜鎮表示,符合治療條件的肺腺癌患者,已證實治療一個月後,其肺腺癌竟縮小了五分之四,即使已進入晚期,仍有存活機會。一位五十歲的婦女早上起床突然覺得背部酸痛,痛到無法下床,經送急診並做進一步的詳細檢查,發現她有一顆約五公分的肺腺癌,並已移轉到腰椎壓到神經,才導致下半身無力。患者的表皮細胞生長因子接受體(EGFR)基因突變檢驗屬陽性,適合接受標靶治療。劉杜鎮醫師表示,所謂標靶治療,就如同巡戈飛彈,會追著癌細胞,攻擊癌細胞活化的上皮細胞受體,抑制癌細胞增生。健保局核准的「艾瑞莎」標靶藥物,主要是可以讓肺腺癌失去刺激癌細胞增生、轉移以及抗藥性的惡化轉化能力,達到治療效果。劉杜鎮醫師指出,該位中年婦女的肺腺癌,經接受三天的「艾瑞莎」標靶藥物治療,下肢的力量已恢復,一週後就可以下床走路並出院返家,治療一個月後竟檢查出她那顆五公分的肺腺癌,竟縮小為一公分。患者十分感謝健保局開放肺腺癌的標靶治療藥物,保住生命。

恐怖的慢性殺手! 初期糖尿病無明顯症狀

恐怖的慢性殺手! 初期糖尿病無明顯症狀

嘉義基督教醫院新陳代謝科暨糖尿病中心主任游慧宜醫師表示,糖尿病雖然屬於非傳染性疾病,但卻年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的前五名,遺憾的是,初期糖尿病並沒有明顯的症狀,有一半以上的人都是因為已經出現三多症狀-多吃、多喝、多尿但體重下降才警覺就醫,但此時,幾乎都已確診為糖尿病。糖尿病屬於慢性疾病,提高罹患高血壓、高血脂、腎臟病、心血管疾病風險,很多民眾會將糖尿病與眼角膜病變、腎臟病變、截肢甚至死亡等併發症畫上等號。游慧宜醫師指出,其實,糖尿病是可以預防的,只要從生活飲食與運動習慣做起,並定期接受檢查,就能遠離糖尿病。現今針對糖尿病治療,是「越早積極治療,成效越好」為原則。臨床研究發現,每下降1%的糖化血色素,就可減少37%洗腎及視力受損、減少43%截肢機會、減少15%心臟病及中風發生。隨著醫療科技進步,針對糖尿病治療包含藥物與胰島素注射等方式,游慧宜醫師重申,要擺脫糖尿病併發症的夢靨,除了積極遵從醫囑按時服藥並回診追蹤外,平日血壓與血糖測量、健康的飲食與規律運動習慣,才能與糖尿病和平共處同時擁抱健康人生。

紅色LED燈照光生毛髮!?專家:應先了解禿頭問題根源

紅色LED燈照光生毛髮!?專家:應先了解禿頭問題根源

照光可刺激毛髮生長成為禿頭的救星嗎?日本大學教授研究發現,紅色LED燈可能是治療禿頭的救星,長期照射下來可刺激毛囊生長毛髮,目前日本已有沙龍業者引進使用。對此,植髮專家張宗哲持保留態度,經由特殊的LED或許有可能對毛髮根部有刺激的效果,但是否對每個人都適用還沒有經過臨床醫學證實,且若患者毛囊已受到二氫睪固酮(DHT)破壞,已無生長毛髮的功能,此時無論使用生髮水、口服藥物、或是特殊照光等方式都不會有明顯的改善,還是會建議經由專業的植髮手術來解決禿頭落髮問題。日本研究發現,紅色的LED光照射著髮量稀疏的頭部,患者表示:「每天洗頭髮的時候,每天都有髮量,一點一點變多的感覺。」日本研究學者表示,和頭髮生長有關的細胞,是在離頭皮2mm至4mm的髮根部分,紅色的光,比藍光或綠光夠能接近髮根,抵達細胞部位。研究也發現,同樣的黑老鼠,肚子部分原本長白毛,在LED光治療後,出現了黑毛。板見教授的研究,馬上有美髮沙龍引進,希望為日本男性帶來福音。對於這樣的說法,是否真的可以達到治療禿頭的效果?植髮專家仍建議應尋求專業的醫療給予治療建議,面對過許多不同類型的落髮禿頭問題患者,張宗哲分析,許多人在發現有落髮問題時都不願意求助正統的醫療管道,反倒是嚐試許多各類的治療偏方;專家分析,先不論這類療法是否真的有效,應該要擔憂的是耗費大量的時間拖延了黃金的治療期,且若使用錯誤的治療方式可能造成毛囊的永久傷害。張宗哲建議,植髮手術發展多年不斷的精進,已有相當不錯的成績,面對各式各樣問題的消費者,也都可以給予適當的治療建議;民眾面對禿頭、落髮的問題不需要感到害羞,更不應排斥以植髮手術的方式來做自身外觀的改善,了解自身問題、尋找問題根源、找尋最佳的治療方式,才能對症下藥精準治療。

園藝治療促進健康 帶癌童貼近大自然

園藝治療促進健康 帶癌童貼近大自然

10月1日一大早,台大農場園藝分場迎來了一批興高采烈的小貴客們,他們不畏風雨前來,希望藉由賽諾菲藥廠與台灣癌症基金會主辦的「癌童園藝體驗營」活動,好好親近大自然,暫時忘卻病房裡枯索無味的風景。導覽老師們帶領著兒癌小朋友們解說園內生態,三歲的以勤與四歲的律崴手拿秋葵豆莢,快樂地分享第一次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驚喜,而一旁看著的家長們表情也漸漸地柔和起來。全台有許多的癌症病童從小發病後即頻繁往來醫院治療,家庭氣氛始終揮別不了癌症的陰霾。台灣癌症基金會蔡麗娟副執行長指出,「兒童罹患癌症對家庭產生相當大的壓力,為了能帶給這群抗癌小鬥士歡笑與喜悅,並使父母不放棄治療的希望,需要整個社會資源共同投入」。台灣癌症基金會與賽諾菲藥廠於今年第六度共同發起「快樂長大兒童慈善計畫」系列活動,以「空間治療」為主題,與國立臺灣大學園藝暨景觀學系陳惠美教授及其團隊合作,於台大農場園藝分場為癌症病童及家屬舉辦3場「園藝體驗營」,運用自然景觀療癒心靈的力量,關心癌童、撫慰癌童的身心靈。 台灣大學園藝暨景觀學系陳惠美教授說明,「園藝治療即是經由接觸植物、藉由庭園的活動、以及接近自然的環境所產生的感覺,來得到治療與復癒或促進健康」。透過台大農場園藝分場提供的生態花園,孩子們會發現原來九層塔的花是紫色的、倒水在姑婆芋的葉子上會散開等,這些新奇的發現讓孩子的生活經驗更多驚喜,幫助其心靈舒壓放鬆。參與關懷活動的賽諾菲藥廠企業傳播處處長詹靜如說,「能陪伴兒癌病童一同成長是令人喜悅的事,尤其這次號召同仁擔任志工獲得極大的迴響,大家都期待透過主動關懷癌症病童的行動,可以幫助癌童在治療的過程能夠重拾歡樂、建立信心,進而穩定情緒。」這次活動台癌與賽諾菲藥廠還邀請三軍總醫院、臺大醫院、台北榮民總醫院及中華民國兒童癌症基金會等,近60名癌症病童及家屬,一起走出病房,體驗自然,帶給癌童更豐富有趣的生活經驗。從10月起,賽諾菲藥廠也與台灣大學陳惠美教授團隊合作,一同改造設計三軍總醫院兒童門診候診區、台中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癌症化療區、及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癌門診候診區,藉由陳教授在療癒空間領域的學術專長,為三家醫院建構能紓緩癌症病童及家屬等待看診或接受治療時緊張情緒的候診區域。候診區改造計畫將於11月完成。

衛生署抽檢市售食用肉類 樣品均合格無藥品殘留

衛生署抽檢市售食用肉類 樣品均合格無藥品殘留

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及衛生局聯合分工檢驗體系負責動物用藥檢驗之實驗室共同合作,執行100年度市售食品殘留動物用藥監測計畫。9月份共抽驗25件市售禽畜水產品均已完成檢驗,包括蟹類5件、羊肉10件、及牛肉10件。檢驗項目包括氯黴素類、磺胺劑、四環黴素類、抗原蟲劑類、Quinolone類、β-內醯胺類抗生素、乙型受體素、以及硝基呋喃代謝物等55項動物用藥品,檢驗結果25件均符合規定。為確保飲食之安全與衛生,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提醒消費者選購畜禽水產品時,最好選擇來源明確,認明有產銷履歷驗證標章者。並呼籲飼養農戶應確實遵守動物用藥品管理法之規定及避免養殖環境遭污染,農業機關及衛生機關將會持續監測上市前及上市後畜禽水產品之動物用藥品或化學品殘留,讓民眾食的安心。※新聞內容由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提供台灣人肥胖問題嚴重 想瘦身卻不運動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493&HN_Yr=0&HN_Mon=0全球每年約300萬人死於COPD! 醫療資源耗費大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492&HN_Yr=0&HN_Mon=0什麼!含糖飲料不只會發胖 還可能引起心臟病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3491&HN_Yr=0&HN_Mon=0

像籃球塞在肚裡 胃腸道間質細胞瘤把小腹搞大了!

像籃球塞在肚裡 胃腸道間質細胞瘤把小腹搞大了!

小腹突出可別單純的以為是中年發福或是男性特有的啤酒肚,雙和醫院連續執行兩起胃腸道間質細胞瘤切除手術,患者的腫瘤已「養」到如籃球般大小,且腹脹無法進食,經手術切除後,才讓患者得以順利進食。兩案例腹部腫瘤已經「養」得很大,達五十公分左右,形同塞了一個籃球在肚子裡,且從小腸擴散到肝臟,經一般外科團隊切除部分小腸與右葉肝臟後,繼續輔以化療藥物控制中。雙和醫院一般外科醫師蘇彥豪表示,胃腸道間質細胞瘤患者就醫時腫瘤多半很大,不但能摸到腫塊,甚至會因腹脹而無法進食,整個人很瘦,但肚子卻因腫瘤而格外突出。蘇彥豪醫師指出,胃腸道間質細胞瘤約佔所有胃腸道惡性腫瘤的1%,但卻是常見的胃腸道惡性肉瘤。其原發部分以胃部佔最多數,約達六成之多,另外還可能發生在小腸、大腸直腸和食道或其他腹部器官等。估計台灣每年約有3、400名新增病例,好發於50歲以上者。手術切除是治療胃腸道間質細胞瘤的優先選項,即使先使用化療藥物,也是為了讓腫瘤縮小,以利手術切除,患者若有症狀應及早就醫,接受切除。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