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水塔久未清洗 小心退伍軍人病找上門

水塔久未清洗 小心退伍軍人病找上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南市衛生局日前接獲民眾疑似罹患退伍軍人症的通報,經疫調發現該民眾住家水塔一年多才清洗一次,民眾自覺虛弱無力,有上呼吸道症狀與肺炎,並住院治療中。出現乾咳下痢肺炎症狀 發燒40.5℃退伍軍人症因1976年美國費城退伍軍人大會上,與會退伍軍人感染肺炎檢出而得名;事實上,退伍軍人菌存在於自然界淡水中,但冷熱水供應系統、空調之冷卻水塔、蒸氣凝結設備均曾發現此菌污染,適宜溫度為 35~40℃。退伍軍人病不會人傳人,主要是經由吸入或嗆入含有退伍軍人菌的氣霧或水滴而致病。臨床症狀包括厭食、身體不適、肌痛與頭痛,常常在一天內快速發燒且畏寒,出現乾咳、腹痛、下痢及肺炎等症狀,體溫高達39-40.5℃,臨床上以紅黴素、巨環素等抗生素治療。感染此病的危險因子包括年老、有吸菸史、慢性肺病、免疫功能較弱或罹患癌症等。水管老舊或久未使用 易成病菌溫床台南市長黃偉哲提醒,台灣氣候濕熱,空調系統中冷卻水塔是常見設施,又頂樓常有蓄水池,另水管線曲折、老舊或久未使用,易有沉澱物和形成生物膜,是退伍軍人菌生長的原因。控制水中的退伍軍人菌,改變其繁殖所需條件,為目前最主要的防治概念,建議業者、大樓管理者或民眾可參考疾管署「退伍軍人菌控制建議作業指引」,所列之各類高風險環境內容及方式(加熱、加氯、銅銀離子、臭氧或紫外線消毒法),定期執行清洗及消毒工作,降低感染風險。另建議高危險群者減少使用SPA、水療按摩浴等沖淋設備,或靠近可能產生水霧之設施。有關退伍軍人病相關資訊,請參閱疾管署全球資訊網www.cdc.gov.tw。

「像捐衣助人」 母子器捐讓生命傳承

「像捐衣助人」 母子器捐讓生命傳承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中55歲張女士三年前秉持「成就心靈之美,方得永生不死」的信念,與兒子共同簽屬器官捐贈同意書。另一名56歲擔任醫院志工的洪女士則因考量家人心情有所顧慮,10多年來屢屢猶豫是否該簽署同意書,直到近期遇到民眾分享心路歷程,終讓她跨越心中高牆,決定透過器捐,讓生命與愛延續下去。 「將無用化為有用,何樂而不為」張女士表示,多年前因兒子就讀的學校推廣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小孩回家後與她分享,她也認為「我們都會捐贈用不到的衣服,當死後還能將無用化為有用,何樂而不為呢?」正好與器捐的理念不謀而合,便把握機會將器捐意願註記在健保IC卡上,同時了解人生無常,也時時提醒自己隨身攜帶器官捐贈卡。 擔任醫院志工超過15年資歷的洪女士,在醫院看過許多生死別離場景,早期也一度想簽署捐贈,但受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死無全屍」等東方社會傳統觀念及禁忌影響,遲遲無法下定決心簽署,加上早年簽署放棄急救同意書時,需要兩位家人簽名,先生及兒子就足足考慮三個月才勉強同意,使得她不敢與家人提及器官捐贈一事,擔心家人反彈更大。 不過她透露最近聽完兩位來院民眾的故事讓她深受感動,再加上年紀漸長,認為應回歸自己這輩子的人生目標,終讓她決定簽署器官捐贈同意書,也獲得家人支持。 1萬人等候器官移植 僅200人獲捐洪女士分享,一名50多歲的父親因肝功能不佳,需接受肝臟移植,雖然與兒子配對成功,同時考慮到萬一手術失敗,希望遺愛人間,將身上的器官分享給需要的人,故於手術前簽下器官捐贈同意書;另一名25歲女子陪朋友看病,認為世事無常,決定簽下器捐同意書,「大多是中年人主動要求簽署,非常難得遇到年輕人有如此積極的想法。」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行政副院長徐弘正表示,根據109年度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統計,目前有效等候器官移植病人近1萬人,但接受器捐人數不到200人,仍有多數患者在等待適合的器官,希望透過宣導,讓民眾了解器捐的真諦,並實際簽署器官捐贈卡,透過愛的傳承,延續他人更好的生命力。 

綠膿桿菌侵骨髓反覆流膿 中醫有解

綠膿桿菌侵骨髓反覆流膿 中醫有解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高壯的中年男性患者,平穩地走進來看診,坐下之後拉起褲管,膝關節以下布滿手術的傷疤,有補皮的傷口、有清瘡的傷口、有外固定的傷口、也有當初骨折的傷口,一團團的肉塊被一條條的傷疤分開。他表示,是工作時被鐵條刺穿小腿,粉碎性骨折,後來出現傷口感染、骨髓炎,檢驗出來是綠膿桿菌,清瘡三次也沒辦法控制,只好先把內固定移除,換成含有抗生素的骨水泥,又清瘡加上皮瓣手術,抗生素也是一直沒停過,但是就是一直反覆爆開流膿,「蔡醫師,綠膿桿菌真的那麼難纏嗎?」慢性骨髓炎也是缺血性疾病 嚴重會骨頭壞死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慢性骨髓炎本來就是很棘手的問題,它不是一般的傷口而已,最主要的因素是,慢性骨髓炎局部的環境已經和剛感染時的急性期完全不一樣了。經過急性感染而沒有在第一次完全處理好,細菌會進入更深處,膿液可能積聚在骨髓腔,造成骨頭缺血並迫使細菌進入血管及骨頭腔隙中。當慢性感染繼續進行時,肉芽組織會轉變為緻密的疤痕,在感染部位的周圍形成一層無法穿透的障礙,所以慢性骨髓炎不只是一種感染疾病,也是一種缺血性疾病。骨髓內感染發炎後增生的滲出液會增加骨髓內的壓力,滲出液就有可能會將致病菌帶到骨皮質及骨膜,進而造成骨膜上的血液循環遭受阻斷,而使得骨頭壞死。因此,傳統上對細菌有效的治療,對慢性骨髓炎的效果都是不好的。綠膿桿菌對抗生素有抗藥性 僅微量營養就能存活加上又是惡名昭彰綠膿桿菌,這是毒性較為猛烈的格蘭氏陰性菌,因綠膿桿菌對環境的耐受力很強,僅需微量營養便能存活,加上綠膿桿菌天生對大部分抗生素有抗藥性,而且能快速地產生抗藥性突變,感染之後就很難處理。慢性骨髓炎,在古代中醫多歸類於「骨癰」、「附骨疽」、「朽骨疽」的範疇,在古醫書《景岳全書》中提到:「凡疽毒最深而結聚於骨際者,皆可謂之附骨疽。」在古籍《黃帝內經.靈樞》提到「營衛稽留於經脈之中,則血泣而不行,不行則衛氣從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熱。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然不能陷,骨髓不為燋枯,五藏不為傷,故命曰癰。」而《景岳全書》也提到整個慢性骨髓炎的病理變化「蓋其初起,不過少陽經一點逆滯,逆而不散,則以漸而壅,壅則腫,腫則潰,至其延漫,則三陰三陽無不連及,而全腿俱潰。然此證無非元氣大虧,不能運行,故致留滯不散,而後至決裂,誠危證也。」提升患部氧濃度及營養 促進骨頭新生噬菌中醫的治療就是由此觀點衍伸而出,並不是只針對細菌來治療,而是將患處的封閉式循環打開,提升局部缺氧組織的氧濃度,讓局部組織可以得到營養,提升白血球、噬菌體的殺菌能力,促進血管新生、及骨頭新生,促進破骨細胞吞噬壞死骨頭的能力。感染部位的環境變成細菌不適合生長的環境,自然而然細菌就沒地方可以躲藏了;另一方面,中醫調理也會使細菌原本的外表偽裝被去除,提高我們的免疫細胞的辨識力,加上益氣藥材可以提高免疫細胞的活動力,活血藥材可以增加穿透力,讓他們可以更容易消滅細菌。半年之後,他回診拉起褲管,面露喜悅地說:「蔡醫師,我的傷口已經三個月沒有流膿了,骨科醫師說我恢復得不錯,還問我是在哪裡中醫治療的呢!」(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疫情滯留海外 愛滋友善體系跨海送藥

疫情滯留海外 愛滋友善體系跨海送藥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台灣在新冠肺炎防疫繳出有目共睹的好成績,愛滋感染人數也連續第二年下降,新冠肺炎爆發以來,部分個案因滯留國外、隔離或醫院感染管控延誤領藥,透過友善醫療體系,加上各地民間團體的努力,已順利讓感染者持續接受治療。而全台接受治療的感染者,95%成功抑制病毒量,期待U=U的觀念普及,扭轉大眾對愛滋的刻板印象,邁向成為全亞洲第一個免除愛滋病威脅的國家。U=U測不到病毒等於不具傳染力衛福部桃園醫院教研部鄭舒倖主任表示,HIV感染者不等於愛滋病患,一般人常把HIV、愛滋混淆,愛滋是在感染HIV病毒後,沒有加以控制,病毒導致全身免疫不全,才稱愛滋病。如果HIV感染早期加以控制,一輩子都不會進展為愛滋病。隨著治療方式突破,即使已發病成為愛滋病患,也有機會恢復成為單純感染者的身分。近年包含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在內,大量臨床證據確立「測不到病毒等於不具傳染力」(U=U),是具有科學實證的,可以透過有效控制HIV病毒的傳播,減少許多HIV感染者面臨的不平對待。U=U對於感染者的意義極為重要,露德協會秘書主任藍元亨指出,這代表感染者在穩定服藥及定期篩檢下,已經測不到病毒量,不僅性行為沒有傳染風險,甚至可以生下健康寶寶。希望透過U=U治療共識,減低社會對感染者的恐懼,唯有消弭標籤與污名,才能讓更多具有感染風險者出來接受篩檢,也讓感染者有信心持續接受治療與追蹤,不再貶低自己。防疫模範生 台灣達「88-92-95」防治目標為在2030年達到「零感染」、「零死亡」與「零歧視」的目標,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提出90-90-90計畫,在2020年達到90%的感染者了解自己的感染狀況、90%知道自己狀況的感染者可以接受適當治療、90%接受治療的感染者成功抑制病毒量。台灣愛滋防治成效目前已達88-92-95,但也代表還有12%感染者未知自身感染狀態。鄭舒倖主任指出,大多數患者害怕個資曝光、親友異樣眼光,甚至就醫被不友善對待。民眾對愛滋認知有落差,甚至認為透過肢體接觸或是唾液就可能會傳染,不僅形成對愛滋不友善的環境,更可能導致已感染但未確診就醫,而成為防疫破口。藝人坤達受邀請擔任U愛大使為HIV感染者發聲,他表示,有超過3成感染者主動告知親人後,遭家人疏遠或失去朋友,「要消除偏見的第一步,就是理解與信任。」

後疫情時代 失業率攀升兒虐也增加

後疫情時代 失業率攀升兒虐也增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兒虐發生率與失業率息息相關!長庚醫院最新研究發現,失業率每上升1%,隔年的兒虐率將上升萬分之7,而台灣18歲以下約有360萬人,換算下來,若失業率上升1%,隔年會增加近2500名兒少受虐個案。失業率上升1% 隔年增加2500名兒虐案為了找出影響台灣兒虐風險因子,林口長庚兒少保護中心團隊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提供資料,追蹤分析台灣2004到2015年的統計數據。結果顯示,這12年間台灣共有16萬1183名兒童遭受不當對待,平均每年發生1萬3431例,每天就有36個不幸個案。林口長庚表示,光在5月和7月各收治一例嚴重受虐個案,相較於以往年平均一年接獲一起嚴重虐待致死個案,如今約半年就有兩例。兒童一般醫學科主任李嶸表示,第一例是5個月大的男嬰,到院前已心肺停止,營養不良使得身高體重發育小於3%,進一步檢查發現有嚴重受虐腦傷和頸椎受傷。經社工調查,這名5個月大男嬰的父母待業中,沒有穩定工作,父親平常幫忙阿嬤做直銷,工作不穩定;家長到醫院時聲稱孩子的頭部撞到箱子,第一時間急救後男嬰雖恢復生命跡象,但在加護病房治療多日後仍不幸往生。1月嬰被打到頸椎骨折 仍在加護病房救治另一例是1個月大男嬰,家屬聲稱孩子平常都照顧得很好,突然不吃東西,送急診照了腹部X光,醫師赫見男嬰的左大腿骨折,第四節頸椎也被打斷,導致男嬰四肢癱瘓,判定為兒童虐待隨即送加護病房,目前仍在治療中。對此,長庚兒保團隊提出警示,後疫情時代振興產業的同時,也應及早設置相關防範措施,避免兒虐憾事發生,例如可借鏡國外經驗,針對失業家庭輔導就業,給予實質輔助,或是減稅福利、食物銀行、食物券等。

百斤女月經1年沒來 切胃減重終懷孕

百斤女月經1年沒來 切胃減重終懷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29歲的黃太太身高158公分、體重100公斤。結婚五年,因為多囊性卵巢、過胖等因素,遲遲無法懷孕。雖然試過各種減重方法,如飲食調整、運動、吃代餐等都無法成功減重,甚至出現一年無月經的情形。就醫經「胃袖狀切除手術」減重,術後配合飲食控制,術後一個月生理期恢復正常,術後一年體重降至60公斤,順利懷孕,日前平安產下兒子。胰島素阻抗 睪固酮濃度增加影響排卵衛福部資料顯示,18歲以上成人過重及肥胖率為47.1%,男性為55.7%、女性為38.7%,而肥胖者除了體能衰退,還會導致各種慢性病。造成體重過重的原因有遺傳、疾病、環境、生活型態四大因素,台北慈濟醫院一般外科醫師張健輝指出,雖然多囊性卵巢、肥胖與不孕是三個不同議題,但肥胖與多囊性卵巢互為因果,曾有國外學者針對肥胖女性進行研究,結果發現,術前多囊性卵巢的發生率達45.6%,但術後隨著體重減輕,仍有多囊性卵巢問題者降至6.8%。胰島素號稱身體的「肥胖荷爾蒙」,也是血糖高低的關鍵,它會將身體多於的葡萄糖、熱量儲存轉換成脂肪,維持血糖穩定;但當身上脂肪太高,胰島素分泌再多都無法發揮效能使血糖回穩時就是「胰島素阻抗」。張健輝醫師說明,一旦發生胰島素阻抗,除了可能發生高血糖外,也會連帶使女性體內的男性荷爾蒙「睪固酮」濃度增加,加重肥胖程度,甚至抑制雌激素作用,影響排卵功能。因此肥胖又帶有多囊性卵巢的女性患者,若能有效減重,將有改善多囊性卵巢的可能。術後一年不宜懷孕 避免葉酸不足影響胎兒減重方式百百種,但若肥胖程度已嚴重影響身體機能或是BMI值超過40的病態性肥胖,便可評估各項醫療指數,決定是否執行減重手術。以黃太太為例,術前檢查各項數據,確定不是因分泌疾病或藥物導致的肥胖後,醫師為她做「胃袖狀切除術」,以微創技術切掉三分之二的胃,達到減少胃容量與肌餓荷爾蒙、增加飽足荷爾蒙的效果。術後,定期回診監測荷爾蒙數據,配合飲食調整與一周三天的重訓,一年後黃太太順利瘦身40公斤,多囊性卵巢的問題也不藥而癒,順利懷孕。張健輝醫師提醒,適婚女性若執行減重手術,術後一年不宜懷孕,以免因維生素、葉酸等微量元素不足,影響胎兒健康。此外,減重手術並非萬能,術後務必改變飲食方式、培養運動習慣,才能有效維持體態,擁有健康身體。

2歲童誤吞媽媽戒指 全身麻醉取出

2歲童誤吞媽媽戒指 全身麻醉取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苗栗一名2歲的女童因誤吞父母的戒指,至醫院急診就醫,經X光檢查發現戒指已掉到胃部,需進行無痛胃鏡才能取出。由於女童空腹時間不足,胃部可能還有殘留食物,因此經麻醉醫師審慎評估後,採取全身麻醉,並置入氣管插管,保護呼吸道以防嗆入嘔吐物,經過多次以胃鏡進出,分批將胃中食物殘渣撈出,終於順利將誤吞的戒指取出。1歲半前口腔期 寶寶會透過嘴巴探索世界大千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林裕鈞表示,誤吞異物時建議於6至24小時內接受胃鏡取出的物品,包含尖銳物、電池、磁鐵、毒藥物、或超過2.5公分的鈍狀物,此次女童誤吞的戒指屬於鈍狀物,但直徑將近2公分,對幼兒來說相對較大。由於6個月至4歲的小朋友很容易誤食異物,尤其是6個月到1歲半前的口腔期,寶寶會通過嘴巴的咀嚼與味覺來探索、認識世界,並透過吃和將東西放到口中,來獲得滿足,所以會不斷嘗試抓東西往嘴裡塞,大人一定要特別留意。就醫前不要催吐或喝醋 以免造成二次傷害如果不小心發生誤吞異物,家長應先保持鎮靜,了解誤吞物品的形狀、大小與數量,就醫前不要用吞飯、催吐、喝醋等方式處理,以免造成二次傷害,同時也確保如需緊急做胃鏡或手術時,可以維持空腹6至8小時以上。若出現呼吸困難、無法出聲,表示異物梗塞氣管,應馬上撥打119,並執行哈姆立克法直到異物咳出或嘔出。想要預防嬰幼兒誤吞異物,林裕鈞醫師建議,可以選擇符合年紀的安全玩具,將家中藥品、硬幣等容易誤吞的物品放置高處或鎖在櫃子裡,幼兒哭泣時應避免餵食,若有帶骨、刺、核的食物與硬質糖果,也不建議給學齡前幼童自行食用。另外,民眾就醫希望接受胃鏡檢查摘除異物,並非馬上就能施作。小魚刺雞骨多會軟化溶解 不一定要做胃鏡若空腹時間不足8小時,可能會因為檢查過程嘔吐併發吸入性肺炎,也因為食物殘渣的遮掩,增加尋找和撈取異物的困難度。此外,較小的魚刺雞骨,約80%都會自行滑入胃中軟化溶解,喉頭的異物感經過3至5天會逐漸緩解,若沒有吞嚥困難、吞嚥疼痛等警示症狀,不一定有急做胃鏡的必要性。

血糖控不好血管漏水 釀黃斑部水腫

血糖控不好血管漏水 釀黃斑部水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全台200多萬名糖尿病患中,許多患者會因為沒妥善控制血糖,造成眼睛不正常發炎及血管新生因子生成,導致血管增生,其漏出的水分、蛋白質與脂肪累積在黃斑部,形成黃斑部水腫,導致視力下降、視野扭曲、眼前有黑影等問題。看不清路標 才發現罹糖尿病中華民國視網膜醫學會理事長暨台大醫院眼科教授楊長豪醫師表示,很多糖尿病患其實不曉得自己罹患糖尿病,反而是由眼科醫師診斷出來。而糖尿病黃斑部水腫的治療效果,與患者起始視力有關,原始視力越好,預後就越好;原始視力越差,預後也越差。51歲的陳先生駕駛計程車多年,一年半前視力出狀況看不清只好停業。陳先生形容,當初視力越來越模糊,路標、指示牌都看不清楚,手機的導航更不用說,就連客人給的名片地址也都難以閱讀,根本無法繼續上班。後來就醫發現,由於職業關係,長期飲食不規律,同時也沒有注意身體狀況,更不曉得自己罹患糖尿病,又併發黃斑部水腫,同時還有白內障問題。眼內注射療效未改善 健保放寬可轉換藥物以往透過雷射或侵入性較高的手術治療,術後受損的視力無法恢復,所以陳先生選擇健保給付的血管新生因子抑制劑眼內注射治療,但半年後病情仍未改善,所幸今年3月起健保放寬給付指引,原本只能選用一種眼內注射,如今陳先生能轉換成新型長效類固醇治療。長庚醫院眼科部副部長黃奕修醫師說,第二種藥物在陳先生視網膜水腫上發揮效果良好,現在視網膜已經沒有大礙,加上藥物是長效型的,趁眼中藥物濃度尚未下降時,儘速做白內障手術是最安全的,且有藥物保護,手術副作用也會因此而降低非常多。中華民國黃斑部學會理事長、長庚醫院眼科部部長吳為吉醫師指出,並非所有患者使用抗新生血管的藥物都會有效。雖然血管新生是造成黃斑部水腫的主因,但有部分患者需要比較廣泛性的抑制,比如像長效型類固醇藥物,就不只有抑制血管內皮細胞生長,還可抑制其他細胞的介質及發炎相關因子。一年一眼省7萬 醫:控糖留意共病像陳先生這樣的患者手停口就停,健保給付放寬,預估能為患者一年一眼省下約7萬元的經濟壓力,也可減少回診次數,從每月打針,拉長到每4至6個月一針。醫師聯合呼籲糖友維持良好作息,控糖也要注意共病,治療時多與醫師溝通,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少年罹晚期淋巴癌併心衰竭 奇蹟復原

少年罹晚期淋巴癌併心衰竭 奇蹟復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中一名19歲楊姓少年,去年剛從高職畢業,對未來充滿無限希望,卻在短短兩個月內,從90公斤爆瘦至75公斤,同時頸部出現腫塊、呼吸困難、雙腳水腫及皮膚癢,起初他不以為意,被家人帶去看中醫,認為是作息不正常、胃發炎引起;中間又改看別家中醫,採食療及中藥仍未見改善,拖了將近七個月才到醫院就醫,當時狀況惡化為連呼吸都會喘,雙腳腫了三倍大,嚴重到無法走路,必須由家人推輪椅。差點活不過兩個月 醫護問是否轉安寧烏日林新醫院血液腫瘤科林增熙主任表示,楊姓少年早期只有頸部淋巴腫塊,由於延誤治療,就醫時左側脖子長了約4公分淋巴瘤,經切片化驗後確診,罹患惡性淋巴癌中佔10%盛行率的「何杰金氏淋巴瘤第四期」;從電腦斷層中發現癌細胞已轉移至其他器官,出現心包、胸腔、腹腔部位多處積水,甚至引起嚴重的心肺衰竭而轉至加護病房。曾有加護病房醫護人員認為情況不樂觀,詢問是否要轉為安寧療護?林增熙主任表示,不是每個第四期癌症的病危患者,都只能選擇安寧療護,而捨棄積極接受化療的機會。由於何杰金氏淋巴瘤採化療,大多有良好反應,整體治癒率可達八、九成以上,考量楊姓少年還年輕,不該悲觀放棄治療。楊姓少年初次施打四種標準化療藥物後,心肺衰竭情形改善,醫師導入引流管及利尿劑等支持系療法,緩解器官積水、體內水腫的情形,短短兩天就轉回一般病房。接下來安排每隔兩周化療一次,連續六個月共做十二次療程,透過正子攝影報告顯示療效達腫瘤完全緩解,出院後每兩個月定期回診抽血追蹤,降低復發的風險。何杰金氏淋巴瘤 好發15~34歲族群從鬼門關走一遭的楊姓少年開心地說,「從未想過人生會變成這樣,曾有人說我恐怕活不過兩個月,如果一開始選擇就醫,就不會拖到這麼嚴重。」接下來決定要繼續升學的楊姓少年,將更珍惜未來的每一天!根據衛福部今年最新公布的106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何杰金氏淋巴瘤在台灣的發生率較低,每年只有約200名的新病例,罹患族群多以15歲至34歲的年輕人,可能與自身體質、病毒感染有關。

迷上加料K菸 好爸爸險親手毀家園

迷上加料K菸 好爸爸險親手毀家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阿榮是一名修車技師,在汽車保養廠工作多年,有一個幸福的小家庭,和太太一起努力工作賺錢,並養育兩個還在念書的孩子,生活雖然辛苦,但阿榮很享受這樣簡單的幸福。朋友分享加料香菸 經常是迷途第一步有多年抽菸習慣的阿榮,這天從保養廠客人手中接過一支菸,「這Special的喔!」客人對阿榮說。平時習慣和客人一起抽菸聊天的阿榮不疑有他,接過香菸便抽了起來,隨著吞雲吐霧,阿榮開始感覺有些輕飄飄,雖然空氣中瀰漫著些微的燒塑膠味,但阿榮覺得這個「Special」的菸真不錯!隔天客人又來找阿榮了,「昨天那個還有嗎?」阿榮問,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阿榮發現只有客人來找他時抽個一、二根已經無法滿足,於是開始向對方購買白色粉末,加入自己平常在抽的香菸內。某天阿榮在修車廠旁邊的巷子內抽菸休息,正好警員巡邏經過,聞到燒塑膠味的警察馬上對阿榮臨檢,此時阿榮才知道,原來讓菸抽起來可以飄飄然的神奇粉末是K他命!K他命學名為氯胺酮,是一種中樞神經抑制劑,臨床用途做為手術麻醉使用,因長期使用會中毒,逐漸被其他藥物取代。近年來K他命被濫用,以鼻吸K粉或混合菸草做成K菸吸食的方式,屬於第三級毒品,依據「毒品危害防制條例」規定,無正當理由持有或施用第三、四級毒品者,需接受行政罰鍰並接受4小時以上、8小時以下之毒品危害講習。24小時戒毒諮詢專線 助人生重回正軌鋃鐺入獄的阿榮不僅丟了工作,也與妻子關係陷入冷戰,悔不當初,幸好出監後,接受毒品危害防制中心協助,轉介就業服務重新找到工作,並參加家庭支持團體,與妻子重修舊好,再次讓生活走回正軌。台南市長黃偉哲呼籲,若是發現家人親友或自己有使用毒品問題,不要慌張,可撥打24小時免費戒毒諮詢專線0800-770-885(請請您,幫幫我),將情況告知專業人員,諮詢內容全程保密,讓專業人員協助你和親友,遠離毒品戕害。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