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議長全家中毒 禍首硃砂害死一票皇帝

議長全家中毒 禍首硃砂害死一票皇帝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這幾天前議長全家中毒的新聞沸沸揚揚,大家心裡不禁都會問「硃砂到底是什麼?」 這就要從古代的長生不老藥說起了,在「后羿射日」後,從西王母處得到長生不老藥。但是卻不小心被嫦娥拿去偷吃了,她便飛奔到月宮,成為長生不老的仙子。這雖然是神話故事,卻開啟了後代無限的想像…秦始皇當了皇帝,不但想把帝位世世代代傳下去,自己也想要長生不老、永遠不死,於是不但到處求神仙、還派人四處探尋長生不老藥,這就開啟了後代帝王的長生不老夢及煉丹術。古代帝王追求長生不老 反而中毒亡最早熱衷於煉丹術的是西漢的淮南王劉安,在宮中召致了方士千餘人修鍊金丹和表演特異功能,後來又編寫了《淮南子》曾提到用汞、丹砂、雄黃等藥物煉丹。到了東漢末年,道教盛行之後,咒符驅邪消災、誦經納福,並開始大量提煉仙丹。東漢人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是目前現存最早的一部關於煉丹的著作,到了晉朝著名煉丹家葛洪《抱朴子內篇》,加以發揚光大。據說,第一個吃仙丹的人是三國時期何晏大將軍(曹操的義子)。他服用「五石散」,說是可以強身健體,由於「五石散」中主要成份為砷化合物,服後混身發熱,甚至要泡在冷水中才能解脫,於是在社會上「服石」的流行,其實就是中毒反應。唐代是煉丹術的全盛時期,也是因為吃仙丹皇帝死亡最多的一個王朝,唐太宗、憲宗、穆宗、敬宗、武宗、宣宗等皇帝,都因為服了丹藥中毒而死。追求長生不老之藥,反而因為丹丸中含有大量的汞、鉛等有毒物質,反而中毒而死,真是諷刺。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古代帝王命術士煉丹的「丹」,指的是「丹砂」,一種礦石,也就是通常說的「朱砂」、「硃砂」,主要成分是硫化汞,必須經過十分繁雜的炮製過程「水飛」才能減少毒性。而炮製不良的硃砂,含有甲基汞、氧化汞,都是極致命的劇毒。硃砂在古代多用在鎮靜方面,就是因為古代皇帝的壓力太大了,又要開疆闢土、又要殺政敵,更要熬夜讀奏折,還有更重要的是傳宗接代、滿足後宮嬪妃的需求,壓力太大了…這個具有鎮靜效果的丹,不管它有沒有長生不老的效果,反正吃了就有升天的快感,就像是現代人吸毒一樣,無法自拔之下當然就是慢性中毒而死了。台灣禁用15年 醫:疑有人居心叵測摻用還好,在政府的把關之下,衛生署自民國94年5月1日起公布「禁止中藥用硃砂之製造、調劑、輸入、輸出、販賣或陳列」(署授藥字第0940002424號),並全面禁止中藥房(局)調劑或販售硃砂。所以,在台灣已經完全不會接觸到含有硃砂的中藥材了,想買都買不到了。除非有居心叵測的人,刻意摻入或使用,要不然,我們小老百姓怎麼可能會拿的到呢?建議您,有醫療需求一定要尋求正常管道就醫,在正常情形之下,是不可能含有硃砂的。(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適度運動護大腦 還能預防阿茲海默症

適度運動護大腦 還能預防阿茲海默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適度運動可以保護大腦,還能預防阿茲海默症。德克薩斯大學西南研究中心的神經科學家的研究團隊發現,相較伸展運動,有氧運動更能有效減緩海馬體的收縮,增加大腦前扣帶迴皮質和海馬體的血流量,這對於改善高風險的阿茲海默症有著重大意義。德克薩斯大學西南研究中心的神經科學家Thomos表示,即使記憶力已經開始衰退,你都可以在生活裡加入有氧運動。年齡增長海馬體萎縮 運動能增加海馬體隨著年齡的增長,影響記憶功能的海馬體會逐漸萎縮,老年人很可能出現老年痴呆症、健忘等記憶不足的現象,因此如何減緩海馬體的萎縮更顯重要。雖然海馬體萎縮似乎不可避免,可以透過適度的運動增加海馬體的結構大小,從而改善大腦認知能力。值得注意的是,SCIENCE NEWS報導,一項新的研究發現,有氧運動可以促進血液流量,以及記憶相關的前扣帶迴皮質和海馬體。Thomos與研究團隊,針對30名輕度認知功能障礙者進行研究,分別記錄兩組的記憶與腦血流的變化,一組做12個月的有氧運動(15人平均年齡66.4歲),另一組做12個月的伸展訓練組。有氧運動增進血流量 記憶提高4成 該實驗結果顯示,一年後有氧運動組比伸展運動組的記憶竟提高47%,且從大腦的成像發現,有氧運動組的前扣帶迴皮質和海馬體的血流明顯增加,也就是說運動可以幫助血流更容易進入皮質。另據HealthLine,UT西南奧唐奈腦研究所神經學家Rong Zhang也有相似的結論,研究發現有氧運動和伸展運動皆能阻止認知功能的下降,令人驚訝的是,他推測有氧運動可能有其獨特性,所以能夠使血管功能增加或某些刺激神經元的生長因子,從而減少類澱粉蛋白對海馬體神經元的有害影響。該研究對於改善高風險的阿茲海默症有著重大意義,只要遵循運動,都可以降低風險。Thomos表示,即使記憶力已經開始衰退,你都可以在生活裡進行有氧運動。(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翁被樹幹砸中胸部 意外驗出惡性腫瘤

翁被樹幹砸中胸部 意外驗出惡性腫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苗栗一名70歲蔡姓老翁在自家農忙時,不慎被芒果樹幹打到胸部,期間雖曾多次就醫,胸部悶痛始終未見改善,經轉院詳細檢查後,除了一根肋骨骨折外,還發現右上肺葉有1公分的小結節;老翁日前住院接受內視鏡微創手術,組織切片經病理檢驗確診是惡性腫瘤,所幸發現早,及早切除,不需要化療或放射線治療。內視鏡手術傷口小、疼痛減輕 降低併發肺炎風險衛福部苗栗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連允昌指出,該名老翁因胸部被樹枝挫傷就醫,而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詳細檢查後,又意外發現右肺葉上的小結節,且研判屬惡性腫瘤的機率很高,但因考量此結節貼近血管,無法事先取樣,加上患者年紀較大,經向家屬說明與討論後,決定採行內視鏡手術,並於術中送冷凍切片進行病理檢驗,迅速確診為惡性腫瘤。連允昌主任表示,內視鏡手術的傷口小,約4-5公分,疼痛也較小,通常術後一周內就能出院;若傳統胸腔手術傷口則約30公分左右,住院也需二至三周才能出院。另外,胸腔外科手術在術後最擔心病人因怕疼痛,不敢深呼吸、咳痰等動作,導致肺炎發生,而內視鏡手術有傷口小、疼痛減輕特點,可以有效降低併發肺炎的風險。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 可檢測0.2毫米以上小腫瘤此外,鑑於肺癌是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首,且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確診時多已是無法手術的三、四期,由於肺內大部分都是空氣,針對沒有症狀的腫瘤,可善用低劑量電腦斷層進行掃描,就能清楚發現。連允昌主任提醒,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可檢測0.2毫米以上的小腫瘤,民眾如有長期抽菸病史、肺癌家族史或暴露在石綿瓦環境(礦工、玻璃工、石綿瓦工人等)及45歲以上,建議應每年定期進行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少女說話像含滷蛋 口腔底部囊腫作祟

少女說話像含滷蛋 口腔底部囊腫作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國中女學生因舌頭下方腫脹,舌頭無法伸出,下巴也腫起,說話就像含了一顆滷蛋,講話讓人聽不清楚,而到耳鼻喉科求診,醫師檢查發現她舌頭下方藏了一顆約6公分大的囊腫。經安排手術從口腔取出囊腫,之後舌頭恢復正常,也沒留下任何疤痕,經化驗確認是「上皮樣囊腫」,於術後半年再次追蹤檢查未見復發。口腔底部囊腫有兩種 蛤蟆腫、皮樣或上皮樣囊腫嘉義長庚耳鼻喉科主任徐正明指出,常見口腔底部囊腫有兩種,一種是蛤蟆腫,另一種是皮樣或上皮樣囊腫。蛤蟆腫主要是由舌下腺所引起,少數由頷下腺所引起,發生率約每萬人中有2人,患者舌頭下方口底處會出現柔軟及微藍色半透明腫塊,就像青蛙鳴囊的鼓起。另外還有一些是屬於皮樣或上皮樣囊腫,穿刺抽吸物為豆沙狀,故俗稱「粉瘤」,顯微鏡下可見脫落上皮細胞、毛囊和皮脂腺等,好發於口底、頦下、耳下等部位,多見於兒童及青年,發生率更低每萬人不到1人。囊腫體積變大使得舌部抬高 影響言語及吞嚥功能以上兩種口腔底部囊腫患者,都會因為口腔底部的囊腫體積變大使得舌部抬高,進而影響言語及吞嚥功能,目前手術治療方式可以從口腔或是頸部進入,但囊腫越大越難處理,本次患者採用從口腔進入的微創手術方式,避免頸部傷口造成疤痕,除病人說話及吞嚥功能皆不受影響外,同時也兼顧到患者的臉部美觀。民眾若有類似的情況,應盡速就醫,以免耽誤病情。

數位醫療商機大 政策與跨領域成關鍵

數位醫療商機大 政策與跨領域成關鍵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醫療實力舉世聞名,更在2020嚴峻疫情中超前部署,讓醫療水平享譽國際。近年醫療產業致力發展關鍵新科技,走向精準醫療、精準大健康新方向,彰化基督教醫院協同總院長郭守仁表示,需要更多ICT資通訊科技與醫療作跨領域結合,才能以更聰明、有效率的方式解決醫療相關問題。SNQ國家品質標章評審委員錢宗良也指出,愈受重視的新興醫療科技產品可以透過參與認證提高競爭力和使用者信賴感。疫情加速醫療數位新型態產業實現 政策導向和跨域整合是關鍵2020疫情肆虐全球,除了對全球經濟帶來重大衝擊外,也讓全球醫療體系在檢疫、治療與照護上都面臨嚴峻的挑戰,在抗疫過程中,看見數位科技成為打破空間距離的重要角色。遠端化、虛擬化、零接觸或少接觸的新醫療數位服務型態,隨著疫情蔓延加速實現,也增加民眾對於需要跨域整合的數位醫療服務普及化的期待。在新產業的萌芽發展階段,政府的「政策」和「鼓勵」極為關鍵,例如預計今年要將「數位醫療」納入生技條例,將會吸引更多關鍵新科技加入生醫產業,有助於激發產業能量、促進產業升級,對科技業和生醫業都是一大利多。而可以協助落實政府美意的做法包括具輔導和審核功能的「SNQ國家品質標章」機制,可以讓好的醫療服務和技術看見彼此、加速跨域整合,引領產業不斷前進。關鍵新科技加入 提升醫療效能、激化創新醫療在推動醫護品質與產業升級的SNQ國家品質標章機制擔任評審、同時也是生策會共同執行長錢宗良指出,生技醫療科技產品的研發耗時而且辛苦,也不見得能在短時間獲得報酬,但因為有益於社會大眾健康福祉,許多業者就仍然堅持著做對的事,SNQ要鼓勵的便是這樣的精神和努力後的成果。在SNQ品質標章的平台中,20年來已發掘許多台灣頂尖醫療團隊和技術強項,而要跨入生醫產業的新科技可透過這個平台申請認證、與醫療接軌,再經過臨床上的驗證,打造有效、有競爭力的數位醫療或醫療週邊科技產品。獲認證科技產品與醫院強強聯手的實例,在SNQ平台逐年增多,例如近日英華達的「全家寶」生理量測系統導入嘉基、竹山秀傳醫院、旗津醫院和為恭醫院等,以遠距居家醫療、智慧照護等方式降低疫情對醫療照護造成的影響,同時還能提升醫療效能和偏鄉民眾健康福祉,創造醫院、企業、民眾三贏的局面。透過SNQ優選機制 接軌醫療和國際SNQ是國家品質標章,其進階獎項–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有台灣生醫界奧斯卡之稱,20多年來已為台灣3千項以上的產品及服務進行選拔及推薦;每年台灣各大醫學中心和9成的區域醫院團隊都會主動申請認證,SNQ儼然成為醫療護理團隊檢視自我實力、與國際頂尖醫院做比較及追求卓越成長的場域,同時也成為生醫產品接軌醫療、生醫產業前進國際的助力。

智齒引發牙周病? 恐有口腔健康危機

智齒引發牙周病? 恐有口腔健康危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37歲黃先生有時覺得右後方牙齒隱隱作痛且有點搖晃,此狀況已維持幾個月,因此不以為意,但會加強附近牙齒的清潔,牙痛的感覺有稍微消失,某天,牙齒最後方的牙齦腫了起來,且最後一顆牙齒搖動的程度更大,吃東西也感到不適,因此黃先生求助於牙科醫師。經醫師檢查發現,有一顆第三大臼齒(智齒)的埋伏齒,呈顯橫躺的樣子,並且抵住了前方的第二大臼齒,容易導致牙齒與牙齒之間無法刷乾淨,而使智齒前方的第二大臼齒蛀牙且有嚴重的牙周病侵蝕。智齒容易對牙齒健康造成威脅在臨床上黃先生這樣的案例其實並不少見,生活家牙醫診所 口腔外科專科 項家寧醫師表示通常埋伏的智齒被骨頭和牙齦包覆的程度不一,有些人並不會查覺到智齒長出來,並對於牙齒健康造成威脅。這種埋伏齒會造成許多問題,其中,是牙齦紅腫是重要問題,因為再長出來的牙齒只有一點點頭冒出,周邊牙齦會較鬆動,形成一個類似口袋的樣子,這個口袋容易堆積食物和細菌,但是病患通常無法自己清潔,導致發炎。發炎不立即處理 恐造成牙周病發炎如不立即處理,牙結石會開始堆積在埋伏齒周圍,而最容易堆積的就是兩顆牙齒之間,導致智齒及第二大臼齒都會產生牙周病,牙周病會使牙齒周圍的骨頭被吸收掉,是牙齒搖晃的原因之一。另外,埋伏齒因清潔較不容易,也容易使前一顆牙齒的蛀牙,且蛀牙的位置會非常下方靠近神經,很有可能需要抽神經。所以很多病患就診時以為是單純的蛀牙或智齒發炎,其實是合併上述原因造成,若不及時處理,智齒及前方的第二大臼齒會因為疾病擴展嚴重而必須拔除。而黃先生最後接受了智齒拔牙及第二大臼齒的牙周病治療及根管治療,很幸運的保有了第二大臼齒,且之前的疼痛不再發生。

李登輝病逝 醫:吸入性肺炎致死率高

李登輝病逝 醫:吸入性肺炎致死率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前總統李登輝因多重器官衰竭7月30日晚間病逝台北榮總,享壽98歲,據悉今年2月李前總統因喝牛奶嗆到,出現呼吸困難,就醫後確診吸入性肺炎及心臟衰竭,住院不到半個月就突發心因性休克,雖緊急CPR,並使用呼吸器,仍因高齡,加上本身有多重慢性疾病,抵抗力弱,住院過程中反覆感染,因發敗血性休克及多重器官衰竭,不幸離世。醫師表示,吸入性肺炎是老年人最大殺手,每年奪走5千人命,不可輕忽。估台灣每年奪走超過5千人命 台北市立聯合陽明醫院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指出,李前總統因為吸入性肺炎,從2月一直住到7月無法出院,讓許多人不禁開始好奇,吸入性肺炎為何會這麼的嚴重?他舉一案例,一名高齡80歲的陳老先生,因有失智症狀,開始出現吞嚥困難,導致吃飯喝水時常出現嗆咳情形。醫師建議要放置鼻胃管,但是子女認為鼻胃管太痛苦,這樣是折磨老人家而拒絕。直到老先生越來越喘,送急診時才發現是吸入性肺炎,然而家屬仍拒絕插管使用呼吸器,陳老先生也因此而過世。 上述案例是醫院中隨處可見的故事,許老人家都因為吸入性肺炎而住院,甚至過世。依據一份來自日本研究報告指出,吸入性肺炎佔住院肺炎死亡一半以上,而且年齡越高風險也越高。蘇一峰醫師表示,台灣雖然沒有做過吸入性肺炎的大規模研究,但是能從日本的研究去推算,在台灣吸入性肺炎每年奪走超過5000條人命。老人、臥床、失智及中風者都是高危族群 蘇一峰醫師指出,老人、長期臥床、心肺功能慢性病、失智或中風、吞嚥功能退化者都是吸入性肺炎高危險族群。預防性放置鼻胃管可以減少吸入性肺炎的產生,此外,餵食時一定要讓老人坐高至少45-60度以上,可以預防胃食道逆流所造成的吸入肺炎。餵食後1-2小時不要讓老人馬上躺下,避免胃食道逆流的產生,進而引起吸入性肺炎。此外減少流質食物的餵食,進食改由半流質或固體食物餵食也可以減少嗆入的產生。 另外,最好也要保持好的口腔清潔,定期清潔老人的口腔避免細菌滋生,也可以減少口腔細菌進入呼吸道,增加吸入性肺炎的發生。

蒟蒻男重振雄風 「老婆現在都叫不要」

蒟蒻男重振雄風 「老婆現在都叫不要」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3歲的林先生這兩年性生活越來越不行,因為他的「小弟弟」總是像蒟蒻般硬不起來,為了重振雄風只好四處蒐集偏方,還上網買壯陽藥,結果吃了沒有用,甚至出現一堆副作用,壓力越來越大下,終於鼓起勇氣求診泌尿科,經過醫師詳細的問診,確定是血管性勃起障礙,所幸在經過低能量震波治療後,已經從蒟蒻變回小黃瓜。低能量震波治療 刺激海綿體微血管新生及血流速收治該個案的萬芳醫院泌尿科醫師賴宗豪表示,林先生求診時稱近兩年開始,每次跟老婆親熱時總是無法順利硬起,有時候是進去後一半就軟掉,因此為林先生進行理學檢查及抽血檢驗,並依「勃起功能國際指標」評估,發現林先生是因為血管因素引起的器質性勃起功能障礙。賴宗豪醫師解釋,勃起功能障礙俗稱陽萎,定義上為無法達到或維持足夠的勃起硬度,以進入陰道或完成令人滿意的性行為,這不但影響到本人,還會影響到伴侶。而造成勃起功能障礙的原因,分為心因性(壓力、焦慮)及器質性(血管因素,如老化、高血壓、糖尿病等)。由於林先生的勃起障礙是由血管因素引起,因此為他進行「低能量震波治療」,透過低能量震波,刺激陰莖海綿體內的微血管新生及血管流速,提升陰莖充血功能,即可改善勃起狀況。賴宗豪醫師指出,病人通常三個月的治療後,即可恢復正常硬度,尤其林先生回診時,更對他曖昧一笑表示「我老婆現在都叫不要」。20歲以上男性2成勃起障礙 僅2成尋求診治賴宗豪醫師表示,臨床研究顯示,20歲以上的男性,有將近2成受到勃起功能障礙所苦,但這當中僅有不到20%的病患尋求診治,他提醒民眾千萬不要因為覺得尷尬或害羞而不願就醫,若有任何問題,應尋求專業的泌尿科醫師幫助,找出合適的治療方式,重拾快樂的性福人生!

電玩成癮症 反映孩子內心缺乏愛

電玩成癮症 反映孩子內心缺乏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大帥被媽媽帶到精神科就醫,大帥低頭不語,媽媽卻一直罵他:「整天都在打電玩,講不聽才讓成績一落千丈,再這樣下去真正就要撿角了。」大帥是古意人,個性內向,但現實生活中太過害羞且缺乏溝通技巧,所以朋友不多也無女友,以致後來迷上電玩遊戲,整天沉溺在電玩虛擬世界享受人生。 個性內向或有憂鬱症者較容易成癮安南醫院精神科醫師王文隆表示,「成癮」是指一種重複性的強迫行為,可能造成身心健康及社交生活方面的不良後果,若無法控制,比如迷戀電玩遊戲無法自拔就叫做電玩成癮,迷戀上網無法自制就叫網路成癮,如是攝取某種物質就稱為物質成癮,如毒癮、酒癮、菸癮等。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電玩成癮加入第十一版國際疾病分類之精神疾病當中,主要症狀為「無節制沉溺於網路遊戲」,「即使有負面效果仍持續遊玩」,而諸多研究亦發現人際關係困難或個性內向或有憂鬱及焦慮症狀者比較容易「成癮」。 王安南醫院精神科醫師表示,成癮可以尋求醫療協助,結合多種療法為每位患者量身打造最適合治療方式。由於成癮的成因大多有心理與社會上錯縱複雜原因,所以不像身體疾病可靠吃藥就能緩解改善。如懷疑自身或親朋好友可能有憂鬱症、恐慌症或強迫症,應盡速至精神科求助,從中找出根本原因及治療方向。 電玩成癮也是疾病 不治療病情恐加劇精神科常見療法有認知及行為療法,認知療法是指在患者認知上引導其逐漸察覺過度依賴及沉迷於電玩會造成的負面影響,行為療法則是希望讓患者改善認知扭曲問題、改變思考模式。「成癮」如沒有即時就醫,可能衍生其他成癮現象如網路成癮、自閉行為等,並影響身體、心理、家庭、社會層面。 王文隆醫師表示,子女有這樣的問題,家長可陪同至精神科求助,而不是一味責罵與禁止,若造成子女選擇化明為暗將更難解決。他也呼籲正在放暑假的學生及家長,應把電玩成癮看成是一種疾病,如同身體疾病一樣,若不及早治療,病情可能日益嚴重。大帥經過幾次心理治療後,發現其打電玩背後主因竟是因為缺乏愛及為了填補空虛,在醫師引導方向後,其更懂愛惜自己身體與學會正向思考,面對困難時亦能更加冷靜來處理,也讓人際關係明顯改善,真正邁出電玩成癮的深淵世界。

助聽器180天試用 伴重拾聆聽樂趣

助聽器180天試用 伴重拾聆聽樂趣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當初就是聽不好,才不想戴助聽器啊!」75歲的呂伯伯表示,十年前聽力受損,買了助聽器,使用後沒改善且適應困難,最後索性不戴,近年聽力逐漸惡化,影響到出遊、聽講座等原本喜愛的社交活動,讓他沮喪不已,不想因聽力退化放棄生活樂趣,決定鼓起勇氣重新佩戴助聽器。缺少聽力刺激 失智風險恐增5倍世界衛生組織公布65歲以上人口有近三分之一聽損,以此估算台灣聽損者約100萬人,但未佩戴助聽器者比例高達80%。聽力不僅與平衡、跌倒、心血管高度相關,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研究也顯示,減少聽力刺激,恐增加5倍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民眾不能再忽視聽力問題。明基集團旗下虹韻助聽器啟動「180天滿意宣言」,為陪伴聽損者走過適應期,把試聽期拉長至180天,並客製化規劃助聽器聽技巧訓練,利用助聽器聽技巧的訓練,讓大腦重新連結聲音、適應助聽器,讓他們漸漸回到社交圈,改善溝通、不再害怕與人互動。全台39間門市、3間聽力所加入計畫,一路伴你聆聽。虹韻在台已有20年服務經驗,實際訪談使用者後歸納發現,價格、擔心他人眼光及無法適應是未佩戴助聽器的主因,其中無法適應佔大多數。虹韻總經理王安表示:「在服務過程中,觀察到太多人助聽器戴不住、聽不好,沒有經歷過完整的佩戴流程,在與人溝通的過程中,常常會受到許多挫折及壓力。」由於了解聽損者的需求與難處,虹韻正式發表助聽器「180天滿意宣言」。「180天滿意宣言」可享受坊間助聽器公司沒有的聽力服務,完整佩戴流程讓聽力照護服務更加完整,經統計,虹韻上半年已有近1600名購買助聽器的顧客進行助聽器聽技巧訓練,讓聽損者藉由透過聽力檢測、選擇合適的助聽器、音質調整和客製化專屬的助聽器聽技巧訓練教材,在180天內適應助聽器,若認為效果不佳或是對產品有疑慮,在第一個月或第六個月,可以申請全額退費。助聽器+客製化訓練 大腦與聲音再連結為什麼助聽器的試用期這麼長?原因在於重建聽覺神經與大腦的連結!根據美國國家衛生中心統計,有聽力問題的患者平均會延宕7年至10年才尋求治療,這過程中逐漸遺忘許多聲音,當戴上助聽器重新聽到聲音時,往往造成初次佩戴的不適應及不舒適等問題;王安指出,像是大自然裡的蟬鳴鳥叫,對一般人來說耳熟能詳,但曾有多名長者戴上助聽器後,對這些聲音感到陌生又奇特。台北護理健康大學語言治療與聽力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童寶娟表示:「長期聽力受損後,沒有接收語音刺激會造成神經退化及辨識力下降,除了聽覺輔具適時介入之外,需搭配聽能復健及技巧練習,幫助聲音與大腦重新建立連結。」許多文獻指出,大腦的神經可塑性至少要三個月適應期,國外許多學者認同戴助聽器後,應搭配相關的聽能復健,可讓助聽器發揮較高的效益。北護曾與彰化基督教醫院合作3、4年,針對佩戴助聽器個案進行聽能復健課程,許多個案因聽力受損,導致無法完整的聽懂一段簡短句子,經過多次聽能復健的課程練習後,才終於能夠清楚理解一整句話,重新踏出與人溝通的第一步。戴得住聽得好 協助聽損者找回自信王安表示,呂伯伯過去戴助聽器習慣不佳,有時戴、有時不戴,聲音與大腦重新的連結斷斷續續,所以認為效果不佳。配合助聽器聽技巧訓練後,呂伯伯進步很多,現在即使對於沒有學過的聲音,也可以明確表達語調,走路時或在課堂中主動回應說話內容。虹韻180天滿意宣言,希望在陪伴聽損者的路上,戴得住、聽得好,協助每個使用者找回自信,重拾世界美妙聲音。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