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男習慣性脫臼 連翻身、綁鞋帶都會!

男習慣性脫臼 連翻身、綁鞋帶都會!

廖先生在九二一大地震發生當時,為搶救親人,以雙手將變形的房門打出一個洞,再從門洞中奮力拉出雙親及弟弟。救出家人的他,當時只覺得左手突然無力,還痛得要命,絲毫不知道自己的手臂脫臼。沒想到竟造成日後習慣性脫臼,多年來發作上百次,連睡覺翻身、綁個鞋帶都會突然脫臼。到底甚麼是脫臼?阮綜合醫院骨科楊宗憲醫師說,當外力接觸到人體,若小於自身肌肉耐受力則不會造成傷害,但如果約略等於或大於,會出現肌肉損傷,以及瘀血腫痛等俗稱「黑青」現象,如果力量又大一些,則要看力量集中在那一點,所造成的傷害也會比較大,在骨頭可能會骨折,若在關節處則可能會出現脫臼。楊宗憲醫師表示,脫臼發生時,關節四周的肌肉、韌帶、軟骨、血管、神經等,都會遭受到某種程度損傷。若沒有及時將關節正確復位,造成的後遺症將會更多。脫臼時有哪些症狀?下列之一或全部症狀會出現:1.關節腫痛。2.關節變形。3.受傷部位移動會痛或不能移動。4.受傷部位皮膚變色。5.碰觸患處會痛。 一旦遭受撞擊後,懷疑自己可能脫臼,最好的方式應該是立即送醫,請骨科醫師針對關節做適當復位及固定,減少關節組織的傷害,如果關節組織已明顯傷害,需考慮手術治療,修補受傷的組織,關節的功能才可以得到最大的回復。如果已經反覆發生,成為習慣性脫臼,也應該到骨科醫師門診就醫,接受正確的衛教觀念,避免關節組織受到二次傷害,不要隨意嘗試未經證實的方法。

春節顧腸胃/正視便秘 順暢整年

春節顧腸胃/正視便秘 順暢整年

過年大啖美食,加上熬夜和親朋好友相聚,作息不正常是否讓你的腸胃開始抱怨了呢?事實上,便秘的問題有可能就存在我們每個人、每一天的日常生活裡,但很少人知道怎樣才算便秘?造成便秘的原因又有哪些呢?因此,優活記者整理並彙整過去一年醫師提供有關「便秘」的資訊,就是要讓大家在新的一年都能夠「順暢」無比,好運連連!醫師指出,有些人只要一天沒有排便,就以為自己便秘了。事實上,一個人一天排便1至3次,或是3天才排1次便,都在合理範圍內。不過醫師也強調,如果排出的糞便很硬、吃進去的東西很多但排出來的糞便很少,又或是一星期內排便次數小於等於兩次的話,也同樣要當心有便秘的問題。醫生說,造成便秘的原因有很多,有些人因為壓力、環境改變(如出國)、久坐少運動等因素,或是食物纖維和水分攝取不足、想大便的時候又不去上,而造成「習慣性便秘」。也有人因為本身器官病變所造成「器質性便秘」,或者是因服用藥物產生副作用導致便秘等情形。甚至優活健康網也曾報導過,有名年青男性因服用鈣片導致便秘的案例。如果沒有定時排便的習慣,一旦出現便秘的情形,可能自己都不會發現。醫師表示,藏匿在大腸裡的大便,是全身代謝、利用過後的「廢物」,如果不排出,反而會使毒物重複被大腸吸收,造成身體的負擔。舉例來說,便秘常會造成痔瘡、長青春痘、口臭甚至會連帶影響到心臟的機能,因此提醒民眾要注意自己的排便習慣,當有便秘的問題發生時,要趕快尋求醫師的診治並改變生活習慣。

腸病毒症狀恐怖 甚至會讓指甲脫落

腸病毒症狀恐怖 甚至會讓指甲脫落

一般來說腸病毒好發於季節交替之際,溫差的變化導致人體的防禦力下降,給了腸病毒很好的機會侵犯人體,是每年必報到的感染性疾病。阮綜合醫院小兒科徐樹本醫師說,腸病毒(Enterovirus)是一大族群,其中包含克沙奇病毒 (Coxsackievirus groups A and B)、A型(甲型)23種、B型(乙型) 6 種、Echovirus伊科病毒31種,和小兒麻痺症的Poliovirus 3 種,以及不分類的腸病毒68~71型。傳染方式包括飛沫、接觸水泡液、糞口。(圖:勤洗手也可預防腸病毒)徐樹本醫師表示,發燒、口腔痛、流口水和身體多處出現小水泡是腸病毒最常見的症狀。水泡主要分布於:1.手:肘部、手掌、手臂。2.足:膝蓋、腳掌、手指及腳趾。3.口:口腔黏膜、舌頭、軟顎。三個部位都出現水泡是「手足口病」僅口腔出現水泡是「疹性咽峽炎」,然而水泡也可分佈至其它的部位如屁股也很常見。有時散佈至背部甚至全身,甚至引起眼睛的結膜炎、心臟的心肌炎、腦部的腦炎和肺炎等。徐樹本醫師指出,在民國99年全國見到數起指甲脫落的個案,是自腸病毒發生以來較少見的症狀,在我的門診就發現了五位病例,其中兩位是十多歲一對姊妹花,甚至出現全身20個指甲全部脫落的恐怖景象。

春節顧腸胃/選擇糖果點心的秘訣

春節顧腸胃/選擇糖果點心的秘訣

過年期間家人親友團聚,除了圍爐大餐外,還有不少應景年節點心,在茶餘飯後讓親友一同享用。年節零食點心的熱量、油脂常是民眾擔心的負擔,但只要聰明採購、聰明吃,年節零食點心一樣可以開心享用。象徵著年年高昇,家家戶戶年節食品中,少不了甜鹹年糕、芋頭糕、蘿蔔糕等應節食物。甜鹹年糕為糯米製品,消化不好的老人小孩及病患要小心食用,或改吃非糯米的蘿蔔糕之類。年糕、蘿蔔糕、芋頭糕都等同於主食類,正餐時減少米、麵食物為宜。炒鹹年糕、煎甜年糕使用的油和麵糊會增加多餘糖和油,蘿蔔糕、芋頭糕沾的醬油膏,也會讓人吃入不少鹽份。花生瓜子堅果類是飯後聊天最常見的點心。堅果油脂是對健康較好的脂肪酸組成,堅果也有除了油脂之外的營養素,因此各國新的飲食建議中,提倡每日吃一些堅果、而減少一些烹調用油和動物油脂的作法。松子、南瓜子、葵瓜子、腰果是含鋅較多的堅果,鐵是以黑芝麻、花生含量較多,鈣則是以黑芝麻、杏仁果遙遙領先。葵瓜子、杏仁果和松子,富含維生素E,栗子、核桃還含了較多的β─胡蘿蔔素,堅果類也都含有不少的膳食纖維。不過堅果的含油量和熱量高,欲控制熱量者,仍應注意限量食用。此外,吃原味堅果不要選蛋酥、密汁堅果,並且在正餐中減少肉類油脂、煎炒煮炸的烹調油脂,是聰明吃的建議。此外,客廳桌上總是擺滿一大盤小朋友最喜歡吃的年節糖果。但5至6顆花生糖、牛軋糖,就有300至400大卡的熱量,換算一位體重60公斤、輕度活動量的女性一日熱量1800大卡的需要,約佔了五分之一。聰明吃糖果點心的訣竅,在於控制食用量、選相對低熱量或有其他營養素的食物,例如、豆乾、魷魚絲、香菇乾、乾燥蔬菜水果、低糖果凍、蒟蒻乾等來替代糖果,可少些熱量攝取,直接以應景水果作為餐間點心,更是健康點心聰明首選。(以上新聞內容由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提供)

春節顧腸胃/春節飲食五原則

春節顧腸胃/春節飲食五原則

今年的春節假期長達9天,往往造成生活作息不規律,加上親友宴會拜訪等,常常容易暴飲暴食。因此,新北市衛生局呼籲民眾在長假中,還是要盡量維持正常作息和飲食,並掌握包括均衡選食,適量攝食、三低一高飲食法、烹調不油炸、少吃零食及不菸不酒等五種健康飲食原則,讓大家都能健康元氣過好年。過年期間應要均衡選食、適量攝食,五榖根莖類、奶類、蛋豆魚肉類、蔬菜類、水果類和油脂類等六大類食物應均衡攝取不偏食,並用餐掌握飲食八分飽原則,避免熱量囤積造成肥胖。此外,低糖、低油、低鹽和高纖的「三低一高飲食法」,可以讓你輕鬆避免三高和「粗腰」(代謝症候群)的發生。烹調方式也以清蒸、水煮、涼拌、燒、烤取代油煎和油炸,並減少鹽分、佐料的攝取,也要避免食物因重覆加熱、冷藏而變質。而春節裡常見招待客人之零食,如瓜子、花生、腰果核桃、蜜餞、麻老粩,均屬高熱量食物,容易在看電視或閒聊時吃進過多熱量,建議用新鮮水果替代。此外,與親友聚會時,應避免抽菸、喝酒,以免慢性疾病及癌症找上門。

益生菌與益生源是什麼?對腸道好嗎?

益生菌與益生源是什麼?對腸道好嗎?

人體有 500 種以上,約百兆個腸內細菌住在大腸內,有的細菌會為人體帶來好的作用,有的細菌會帶來壞的影響,這就是我們各稱其為好菌和壞菌。雖然一般健康人腸道菌相相當穩定,但仍有可能因為一些外在因素,例如:飲食習慣不正確、生活作息不正常、長久累積壓力等人為因素或是年齡、生理狀況改變或是藥物影響都會導致菌相失衡而引起腸道方面的問題產生,例如:便秘或腹瀉等。因此有相當多「益生菌」的產品,如:奶粉、錠片、粉末顆粒、膠囊等類型製品,以及優酪乳都有強調益生菌的存在。阮綜合醫院營養室陳香吟主任指出,益生菌(Probiotics)就是指體內的「好菌」,可改善宿主腸內菌相平衡,維護腸道健康,預防腹瀉、便秘及腸癌等腸道及免疫問題。例如乳酸桿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比菲德氏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s)、雙歧桿菌 ( Longus Bifidobac-teria)等。益生菌的用機轉是藉由增加乳酸的產生而使腸道PH質下降,進而產生更多有益微生物生長的產物,能預防致病菌的腸道生長,並能增進腸道內的消化與特殊營養素的吸收與代謝。陳香吟主任說,益生源(Prebiotics)則是指可以刺激腸道內好菌生長的「食物」,例如:菊苣纖維(Inulin)、果寡糖(Fructo-Oligosaccharide)等,能夠被益生菌利用並促進益生菌生長,抑制壞菌數量。一般我們可以從富含益生源天然食物中多攝取,例如:五穀根莖、豆類、海藻類等,或是市售含有菊苣纖維或果寡糖的飲料或奶粉等產品,都可以適時的補充。

科學開運法/許下新年新希望

科學開運法/許下新年新希望

新年的時候,很多人都會許下新願望,可是往往都沒有實現,如果仔細分析,會發現到願望常常沒有受到重視、或是許錯願望,當然不會實現;像是有很多的人許願的時候會說,我想要買房子,但是現在卻負債100萬,當然實現的機率就很低;也有一些人想要新的一年瘦一點,但是卻在年初一的時候就開始肆無忌憚地大吃大喝,願望當然更不可能實現。(圖片翻攝自維基百科,是北京地壇公園的場景,作者是Paul Louis。)透過許多許願成功的人,我們可以觀察到他們許願的時候,都有一些脈絡可循,所以只要我們依照這些方法,成功的機會當然就會大大提昇。綜合這些許願成功的過程,可以發現到許願的時候,如果可以遵守SMART法則,將會提高願望實踐的可能性。SMART法則有五大要素,包括Specific(明確具體)、Measurable(可測量的)Achievable(可以實現)Result-oriented(成果導向)Time(有時間性的)。該怎麼活用SMART法則呢?譬如說我要瘦一點,這時候我們就要思考到,瘦一點並不明確,所以就要思考的是體重還是腰圍,然後要瘦多少公斤或是要減少幾吋。等到確定之後,就要衡量這個目標要多久可以達成,一個月還是兩個月,半年或是一年。當時間、衡量數據都出來以後,就要思考是否可行以及嚴格檢視結果,像是有些人希望瘦20公斤,卻想要在1個月內就達成,可以說是不太可能。等到許了願望之後,要怎麼達成呢?這時候就要開始擬定計畫,拿瘦身來說,如果想要在6個月內瘦24公斤,就表示一個月要瘦4公斤,這時候就要思考採取哪些行動來瘦身,像是運動、少吃、飲食均衡等方法,一旦選定方法之後,加上持之以恆地做,願望就很容易達成;所以現在就開始許下你的新年新願望吧!

科學開運法/給予讓幸福更長久

科學開運法/給予讓幸福更長久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的運氣能夠越來越好,但是有時候卻發現到事實並非如此,想要改變卻不知道如何改變,其實有時候只要一點小小的付出,反而會給自己更多的回報。在《給予的力量》一書中就提到,將別人的利益擺在第一,不斷地替別人工作或是生活加值,反而會讓自己變得更快樂。(圖片為聖誕節交換的禮物,攝影/林又旻。)2006年的時候,神經學家莫爾(Jorge Moll)研究發現,捐錢或是幫助別人,可以活化大腦中進食與性的區域,刺激大腦釋出多巴胺,造成更大的滿足與快樂。在2007年的時候,以色列的科學家那弗(Ariel Knafo)發現到,捐獻的行為可以刺激DNA改變,讓大腦的細胞更容易跟精胺酸與抗利尿激素結合,而這兩種物質都可以維持心血管的健康與穩定。最近也有研究發現,透過幫助別人,可以幫助憂鬱症的患者逐漸恢復,讓他們感覺到更開心,當他們越幫助別人,對病情的幫助越大。同時也有婚姻專家認為,在婚姻要幸福需要具備三要素,第一是優質的性生活,第二是面對生活的調適能力,第三就是慷慨地給予,包括給另一半與其他人。透過以上書籍資料與科學研究,我們可以知道,讓自己更快樂不只得到,透過給予,我們可以發揮自己更強大的能力,還能讓自己更快樂,當這種快樂不斷累積之後,就會發現到自己的生活將會更加幸福、圓滿,這是用金錢買不到的結果。

科學開運法/到廟裡的許願、祈禱方法

科學開運法/到廟裡的許願、祈禱方法

很多人在除夕晚上、初一凌晨的時候,喜歡到廟裡「搶頭香」,希望神明能夠保佑自己能夠賺大錢、家庭平安、身體健康等,可以發現到人對於神明的依賴,如果站在科學的角度,似乎好像是一種迷信;其實只要保有正確的心態,那麼不管是不是到廟裡拜拜或是上教堂,都會有很好的效果。(圖片為平溪車站附近的觀音嚴,攝影/林又旻。)其實到廟裡拜拜就是一種祈禱,只是地方不一樣,所以下面所說的方法,可以適用於任何宗教,即便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也一樣可以祈禱。在一行禪師的《祈禱的力量》當中提到Larry Dossey在行醫生涯裡,發現到祈禱逐漸進到美國許多醫院和診所裡了。在1990年代初期,全美125家醫學院只有3家開授有關靈修的課程。現在約有90多所醫學院開授課程探討靈修和健康的關係。研究發現,信仰某種宗教或遵循某種靈修之道的人比其它人活得久,罹患重大疾病的比例也比較低。在《找回祈禱的力量》一書當中提到,相對有效的祈禱有五個要領,第一個要領是不需要只是藉助語言來祈禱,還要懂得用感覺來祈禱。第二個要領是懂得學會原諒,也要學會釋出傷痛,才能讓身心得到釋放。第三個要領是要學會祝福,對別人的祝福是祈禱是否奏效的通關密碼。第四個要領是要讓自己在不完美的生命當中,可以看見完美的自己,因為不完美就是為了完美而存在。最後的要領就是綜合以上的要訣,去創造屬於自己的祈禱。

春節專題/走出戶外 「視視」如意

春節專題/走出戶外 「視視」如意

春節連假到了,或許濕冷的天氣會打壞外出的興致,但國健局提醒,長時間盯著電視、電腦的螢幕看,對眼睛可說是極大的傷害!尤其是每到寒假,兒童近視的比例有大幅上升的趨勢,因此國健局建議,不妨趁著春節假期,全家大小一起到戶外走走,不但讓眼睛舒壓,還能增進家庭的感情,讓新的一年「視視」如意。國民健康局指出,研究發現除了遺傳,長時間近距離用眼的兒童,近視比率比較高,而戶外活動時間較長的兒童,其近視比率較低。此外,美國小兒科醫學會也建議2歲以下幼兒不要看任何電視,而大於2歲之幼兒每天看電視的時間最多也不要超過2小時,以避免讓幼兒過度近距離用眼,提早傷害視力。國民健康局表示,依據本局2009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報告」,在未滿12歲兒童的日常生活行為方面之調查結果顯示,3至11歲完訪者在非假日每天平均看電視的時間為107.2分鐘;而假日每天平均看電視的時間為203.7分鐘。而該項調查也顯示,在未滿12歲兒童之視力狀況方面,經醫師告知有近視情況的比例為30%,而其中在7至11歲兒童經醫師告知有近視情況者高達47.8%。時值寒假及春節長假來臨,為避免孩子放假時窩在家中看電視、玩電腦等長時間近距離的用眼行為,影響孩童的視力,甚而加深近視度數,國民健康局呼籲家長,應該把握放假時間,多帶孩子到戶外活動除了可以藉機增加親子感情與互動外,亦可達到護眼、舒壓的功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