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當癌症降臨 要怎麼去面對?

當癌症降臨 要怎麼去面對?

癌症,任何人聽到後都會不寒而慄,多數是因為對癌症不甚了解;常有人說癌症是不治之症,其實對錯各半,人類疾病中有絕大多數是無法治癒的,如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只能加以控制;再則人類之壽命也有一定之限制,並不能無限延長,所以人生必須有所規劃,於有限的時光中完成自己的心願。(圖:放射線治療)當癌症降臨時,您該怎麼辦?這個問題很難簡單回答,但可利用一些小問題來幫助自己或家人或朋友來面對與了解:不同的癌症有不同的特性,且在不同人體身上也有不同的表現,了解癌症的種類、其組織型態、分化程度等有助於了解癌症對患者的影響。阮綜合醫院婦產科廖正義醫師說,癌症的種類繁多,但每種癌症適合的檢查已有實證醫學的建議可供參考,並非所有新的、高價位的檢查就比較好,瞭解檢查的目的及其限制並依照患者的需求來選擇才能發揮最大功效。廖正義醫師表示,癌症的大小、有否侵犯周邊器官、有否淋巴結轉移、有否遠端器官轉移的資訊對患者來說相當重要。綜合上述資訊便是癌症期數,癌症期數依其評估的方法可分為臨床分期及手術分期,一般手術分期較為精確,對預後的評估較為準確。一旦了解上述資訊後,可初步評估成功控制的機率及其一般穩定病情的時間,來規劃新的人生計畫。廖正義醫師指出,癌症治療除傳統的手術治療、化學治療及放射線治療 (俗稱電療)外,尚有許多日新月異的方法;在開始治療前須先了解治療的目標為何?(根治、控制病況或減輕痛苦),同時了解可能適用的治療方法、其成功率及其副作用,當您對治療目標及方法有充分了解後,才能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案;請記住適合他人的方案不一定適合自己的需求。癌症的治療需要一段時間,同時治療的副作用常會影響工作的進行,故選擇符合自己經濟狀況的治療並妥善安排工作及家庭社會關係方可使治療更順暢。每種癌症都有其相關的危險因子或致病因子,了解它並進而從生活中除去它可改善治療成效並降低復發率。

四肢感覺異常 何謂肢體不寧症候群?

四肢感覺異常 何謂肢體不寧症候群?

阮綜合醫院神經內科洪國瑋醫師表示,手腳的神經及血管是比較長的,所以也很容易因為外力或是疾病而受傷。負責傳遞感覺的神經由肢體的末端往身體中央將感覺傳遞至脊髓,再由脊髓向腦部傳遞,由腦部的感覺中樞解讀傳入的訊號。這整個路徑上只要有任何的障礙,或是中樞神經傳遞出了問題,都有可能造成肢體產生酸麻脹痛割刺癢,甚至一些原本沒有而後來出現的感覺異常現象。什麼疾病容易導致四肢的感覺異常呢?洪國瑋醫師說,以最大宗而言,莫過於糖尿病與腎臟疾病。若是只有上肢的局部、單側的上肢,就應該要優先考慮是否為手部、肘部神經壓迫,或是頸椎的問題。若是只有下肢的局部、單側的的下肢,就應該要優先考慮腿的神經壓迫或是腰椎、胸椎的問題。但是以上症狀因為都還要考慮附加症狀來判斷,故還是需要由醫師做最終判斷。有一個狀況特別例外,也容易影響到睡眠品質,於近年來被稱為「肢體不寧症候群」。而所謂的「難以用言詞形容的感覺異常」所包含的狀況就很多了,舉凡燒灼、皮下蟲爬感、汽水泡泡、想踏步、想把手伸到腳裡去抓」等,因為各種症狀不同,難以詳列,但如果有上列所示的四個主要症狀,就有可能是腦部感覺中樞異常的表現而導致肢體不寧症候群。臨床上發現,有此症候群的病人可能與日後發生「巴金森氏症」有相關性。

寶寶喝母乳 增身體健康降低過敏

寶寶喝母乳 增身體健康降低過敏

根據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陳揚卿以及臺灣大學公衛學院於2009年所作的流行病學調查,訪談了全臺灣北中南東14個社區的579個學童母親,做出氣喘病例對照研究發現,媽媽懷孕期用藥,甚至是中草藥,會增加孩童氣喘危險。陳揚卿說,媽媽生產時使用真空吸引器、孩童一歲內反覆的呼吸道感染、孩童三歲前即送去幼稚園等,均會增加罹患氣喘的危險,媽媽哺育全母乳則對孩童是保護因子。此結果已發表於2012年國際期刊《臨床發展及免疫》。陳揚卿建議有氣喘過敏體質的家長,對於下一代氣喘的防治,甚至應由媽媽懷孕期就開始預防,在懷孕期盡量不要服用中草藥,避免接觸二手菸,生產時避免使用真空吸引器,更不要太早將孩子送去很多孩子的托育中心,增加幼年呼吸道感染機率。

錐心刺骨的痛!竟是罹患腎臟癌

錐心刺骨的痛!竟是罹患腎臟癌

67歲的陳先生最近幾個月因為食慾不振、容易疲倦及不明原因的腰痠背痛,先後到桃園某教學醫院自費接受全身健康檢查,檢查結果被告知正常無問題,並預約回該院的腸胃科進行追蹤治療。該院腸胃科僅以一般胃炎處理,並開一些症狀治療的藥物,沒有再為陳先生安排深入檢查。後來發現,陳先生意罹患腎臟癌!(圖:電腦斷層掃描)陳先生也曾求助中醫推拿治療,但腰痠背痛的狀況仍然持續。因為疼痛難耐,陳先生被家人送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急診室,急診科醫師診視後,照會骨科醫師前往診察。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骨科主治醫師郭忠和先幫陳先生安排X光攝影檢查,檢查結果發現骨頭並無明顯異常,但由於他第一眼見到病患陳先生時,直覺病患非常虛弱,再詳細詢問病史得知,陳先生最近幾個月持續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及不明原因腰痠背痛,而且疼痛是錐心刺骨,疼痛難耐。當下郭忠和直覺,病患可能是因惡性腫瘤導致食慾不振,並且惡性腫瘤骨骼轉移,導致錐心刺骨、疼痛難耐,於是安排病患住院接受檢查,結果發現,病患係罹患腎臟惡性腫瘤及全身多處骨骼轉移癌。醫師提醒民眾,若是出現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及無法忍受的腰痠背痛,可能是惡性腫瘤合併骨骼轉移的徵兆,需要到大醫院做進一步檢查,才能早期發現病灶,早期治療。

男女失衡比例降 觀念轉變、政策輔導奏效

男女失衡比例降 觀念轉變、政策輔導奏效

根據國民健康局表示,過去台灣新生兒中,男嬰遠超女嬰,造成性別失衡,甚至在民國92年時,失衡比例高居全球第3,比中國大陸還高,但經過政府的諸多措施下,從99年開始,男女比例逐漸下降至第12名,顯示政府政策奏效外,也表示台灣性別觀念逐漸成熟,才有如此佳績。(圖片翻攝自衛生署衛教單張。)重男輕女是亞洲社會的普遍現象,而台灣更是在民國92年,新生兒性別失衡比例全球第三高,甚至比中國大陸還嚴重,雖然政府要求不得從事性別篩選,但因為少子化的原因,讓國人「一舉得男」的想法更加濃厚,因此出生性別比僅有微幅下降。但衛生署自99年起祭出諸多措施,結合縣市衛生局不斷宣導、溝通、稽查輔導,加上婦產科醫學界的努力,讓失衡比例逐漸下降。國民健康局表示,民國100年的「新生兒出生性別比」創16年來新低!且台灣排名由92年全球第3名,在100年下降至第12名!國健局長邱淑媞指出,經過溝通、宣導,加上醫師的協助下,結合各縣市衛生局,進行接生院所之輔導與稽查,從去年(100)二月起,出生性別比開始出現下降跡象,至年底結算時,已是16年來的最低點。國民健康局呼籲,重男輕女的觀念已經落伍了。生女、生男一樣好,女兒對父母也一樣貼心、孝順,一樣可以傳宗接代。不要再有非生個兒子的壓力,順其自然並珍惜上天恩賜,可以發現每個寶貝都是最獨特、最可愛的生命。

15年來只吃雞塊 英少女險送命

15年來只吃雞塊 英少女險送命

美味的雞塊讓許多人愛不釋手,根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一名17歲的英國女孩爾文(Stacey Irvine)日前突然昏倒送醫,15來瘋狂地愛吃雞塊,有嚴重偏食的現象,甚至不吃其他蔬菜水果,診斷後發現爾文有呼吸系統上的問題,以及貧血。醫生警告她,若不改變偏食的飲食習慣,就可能有致命的危險。(圖片為17歲少女Stacey Irvine與她最愛的雞塊、薯條,翻攝自英國每日郵報。)這名17歲的英國少女爾文,從2歲開始就愛吃雞塊直到現在,沒想到卻因為吃雞塊而昏倒送醫,爾文表示,除了雞塊之外,她對任何食物都不感興趣。營養學家克瑞娜‧諾里斯(Carina Norris)表示,20個雞塊就有926大卡及58克的脂肪,逼近成人一天所需的2000卡熱量,且超出每日的脂肪建議量,這些高熱量的雞塊、薯條等垃圾食物,僅能提供些許的營養,但卻有大量的脂肪。營養學家指出,爾文必須徹底改善她的偏食,像爾文這樣缺乏蔬菜水果的攝取,會增加罹患慢性病的風險,如心臟病或者致使癌症的產生,更可能導致高血壓及免疫系統功能減弱,另外應該要攝取多種顏色的食物,飲食均衡,才不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健康問題。

春節放縱狂吃 年後約增1.7公斤

春節放縱狂吃 年後約增1.7公斤

在9天連假當中,很多人容易放縱狂吃,造成年後體重暴增,根據國民健康局調查指出,6成民眾過年期間不會注意體重,4成民眾則表示體重會增加,平均約增加1.7公斤。開工上班後,又因長期坐在辦公室,這些脂肪就會囤積,變成「長期定存」,到時候想瘦都難。國民健康局的調查還顯示,七成以上民眾不知道如何計算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簡稱BMI),聽過BMI指數且能回答正確計算方式的受訪民眾只有3成,顯示國人目前對BMI及健康體重的認知不足。其實BMI是世界衛生組織(WHO)用來簡易判定肥胖程度的指標,算法是將體重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通常BMI指數愈高,罹患肥胖相關疾病的機率及死亡率也愈高,成人的標準BMI在18.5到24.之間。國民健康局提醒民眾,想要瘦身的方法沒有捷徑,就是少吃多運動。在飲食方面,可以用蒸煮拌烤取代油炸沾醬,吃飯時細嚼慢嚥別吃太飽,多喝無糖茶飲取代含糖飲料,最重要就是多吃新鮮水果蔬菜。在生活方面,可以增加身體活動,多步行、騎腳踏車、少開車,上下班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可於前一、兩站下車,再散步到公司或是回家,還有規律作息不熬夜,這樣才能跟脂肪說「Bye!Bye!」。

台灣環境績效排名 超過加拿大、南韓

台灣環境績效排名 超過加拿大、南韓

行政院環保署表示,日前耶魯大學及哥倫比亞大學在瑞士召開的「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中,正式公布「2012環境績效指數(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ex, EPI)」全球評比結果。在參與的132個國家當中,台灣名列29,超過加拿大、南韓、澳洲、美國、新加坡及中國大陸。環保署表示,2006及2008 參與EPI評比時,分別於133個國家當中名列24,及149個國家當中名列40。而這次參與EPI評比,台灣在空氣品質對健康影響、水對健康影響及森林保育等類別表現均名列第1。顯示我國對空氣品質維護、用水及衛生設施普及,以及森林保育推動上績效良好。 但是在農業補貼、二氧化碳排放過高,以及再生能源發電比例偏低等項目上,成績卻是不盡理想,環保署表示,這是因為台灣人口密集、工商業發達,導致二氧化碳排放偏高。但2008年開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逐漸減少,環保署強調,對於二氧化碳的排放雖然小有成效,但是仍需推動節能減碳工作,加速二氧化碳排放減量。 環保署表示,在農藥管理部分,雖然斯德哥爾摩公約列管的有機污染物,台灣都已限用或禁用,但因為我國無法簽署斯德哥爾摩公約,使該項指標排名屈居40。針對評比結果,環保署未來將會透過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國際評比改善專案小組」機制,協調各部會檢視我國環境及永續發展工作成效,努力尋求改善,以提昇環境品質達成永續發展目標。

恐慌症上身 看A片竟「感覺快死掉」

恐慌症上身 看A片竟「感覺快死掉」

台北市有一名27歲的男性,在一年前的冬天到陽明山玩,下山時卻感覺到心悸、呼吸困難,讓他以為自己快要死掉,經過就醫之後,醫師並沒有發現到該男子有心臟方面的問題,經過轉診之後,發現到男子應該是得到恐慌症。一年後該男子在網路上分享病情,說得了恐慌症之後,在冬天、上下山或是溫差大的環境當中,容易引起恐慌症復發外,甚至連爬樓梯、看A片都會發作。在行政院衛生署草屯療養院的衛教文章指出,恐慌症是一種心理疾病,發病後若不治療,會持續發作及惡化,而恐慌症發作無法預期,突然發作,發作前沒有特別的癥兆。至於嚴重發作的時間,很少超過半小時,但是發作後的疲憊,可持續一整天。發作地點常在人多、擁擠,又閉塞的環境。有的人則在高速公路或隧道,甚至,在睡夢中發作而驚醒。該文章指出,恐慌症發作的時候,容易產生呼吸困難或窒息、感喉嚨梗塞感、噁心或腹部不舒服、全身冒汗、心悸或心跳加速、感覺快死掉或失去控制而瘋掉、身體發麻,刺痛或顫抖,還有對於環境的失真感(覺得周遭環境怪怪的或身體不聽使喚),雖然症狀十分強烈,讓人害怕,但是恐慌症的患者要記得,這些都不會有生命或身體的危險,這些反應是身體器官接受錯誤訊息,而出現過度反應,所以不需要害怕。該文章指出,不管病情輕重,只要是恐慌症,就要到精神科求診。愈早就醫,治療效果愈好。除了藥物治療外,還有許多輔助冶療法。如精神疾病衛生教育、放鬆技巧訓練、一般心理治療、家族治療,及團體心理治療,會使疾病的治療及復原更為完全。

開工宴客吃海鮮竟中毒 母子五人送醫

開工宴客吃海鮮竟中毒 母子五人送醫

民眾過年期間常見魚類或海鮮佳餚,近日台中市一間餐廳傳出疑似吃海鮮引發的食物中毒案例,原本慶祝初五開工,請朋友到自家經營的餐廳吃飯,沒想到餐廳老闆娘卻在夜間發生上吐下瀉的狀況,其他四個小孩也有同樣的情況,送至治療後發現是海產類食物不新鮮所導致。(圖為高雄旗津漁港的海鮮,翻攝自維基百科。)彰化基督教醫院雲林分院衛教文章表示,海鮮如貝類很容易受到汙染,沿海地區的海域或海底的汙泥很容易潛藏著一種「腸炎弧菌」,這種菌類繁衍快速,在夏季更是經常發生因腸炎弧菌的食物中毒案件,其潛伏期約4至24小時,一般若吃下不新鮮的海產後約四小時就會發生急性腸胃炎,但這種菌遇到醋酸約一分鐘就可殺死,另外只要海鮮煮熟或在超過80度的熱水中都可避免細菌的產生。海鮮類引發的食物中毒屬細菌性食物中毒,通常細菌最適合繁衍的溫度在攝氏4到65度,加熱及冷藏的溫度都容易成為細菌的溫床,台灣氣候溫暖,若食物放置在室溫下更容易滋生細菌,生鮮食物、海鮮等應保持容器的清潔、迅速的處理、然後再放入冰箱的冷凍庫或加以煮沸後再食用,細菌才不會因此趁機繁殖,造成腹瀉、食物中毒等症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