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美牛二次會議 吃500公斤肉才有風險?

美牛二次會議 吃500公斤肉才有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美牛到底要不要進口、萊克多巴胺是否會對人體有傷害,一直都是民眾近期所關心的議題,因此昨日(21日)行政院美牛跨部會技術諮詢小組召開第二次美牛會議,記者會後指出結論表示,根據國外文獻指出,萊克多巴胺不會積蓄在體內,一般在人體24小時內即可排除8成以上,因此除非一天吃下500公斤的肉,否則並不會引起心悸等副作用,此結論讓許多專家學者難以接受,認為是睜眼說瞎話。(圖為新北市政府衛生局提供)美牛第二次會議,得出這樣的結論,主要是依據現有國外文獻指出,萊克多巴胺要引起心悸副作用,是在人直接口服5000微克劑量以上,而萊克多巴胺在肉品殘留量極低,以每公斤10微克計算,要一次吃下500公斤肉品,才可能達到引起心悸等副作用的劑量,這樣的評論,讓許多民眾、專家都無法信服。另外這次美牛會議中,有半數專家都帶有「半官方」色彩,更讓人質疑其公正性問題,會議中有2人出身自台灣動物科技研究所、2人來自國衛院、1人來自食品工業發展研究所,都是政府捐助輔導成立的機構,且台大獸醫專業學院院長周晉澄要求資訊公開遭到拒絕,更讓大家質疑,這些「半官方」成員,真的能站在人民的角度做出公正的決定嗎?這次美牛二次會議,在官員與專家研討後,強調萊克多巴胺的危害非常低,且多半能排除體外,且對人體無嚴重危害,但農委會目前表示,是否開放美牛入台,還未下定論。

醫療資源區域落差 新北派醫療車巡迴

醫療資源區域落差 新北派醫療車巡迴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台北報導)根據調查,新北市29區域中,竟有12個區沒有眼科診所,有4個區各僅有一家;其中還有2個區內不見一家牙科診所,醫療資源的區域差異可說相當嚴重。因此,新北市衛生局打算透過「巡迴醫療」,提供這些區域裡的兒童能夠接受眼科及牙科的醫療服務,衛生局也在本(22)日由副市長侯友宜及衛生局長林雪蓉啟用新北市第一台兒童專屬的「兒童視力及口腔醫療巡迴車」。新北市衛生局指出,新北市萬里、深坑、八里、平溪、烏來、五股、金山、坪林、貢寮、石門、雙溪及石碇等12區無眼科資源,由衛生局協調眼科醫師前往支援;鶯歌區、瑞芳區、泰山區、三芝區也各僅有一家眼科診所,其中的貢寮、石碇區甚至連一家牙科診所都沒有。新北市副市長侯友宜表示,為提供偏遠地區的孩子就近接受視力、口腔篩檢及治療,新北市第一台兒童專屬的兒童視力及口腔醫療巡迴車於本日正式啟用。醫療車造價近7百萬,有牙科診療椅、牙科X光室以及視力檢查儀、電腦驗光機、氣動式眼壓計、裂隙燈顯微鏡及試鏡組等儀器,部分儀器由民間團體捐助。新北市衛生局長林雪蓉表示,巡迴車將以校園為定點為孩子進行視力及口腔篩檢及治療服務,讓小朋友的眼睛及牙齒能儘早接受診斷及治療。服務內容包含眼睛外觀檢查、立體圖檢測、散瞳後驗光及醫師看診,提供治療型散瞳藥水以及口腔診療如塗氟及臼齒溝隙封塡等。此外,衛生局也提醒家長,去年新北市4至5歲兒童視力異常比率為11%;另口腔調查亦發現,鄉鎮型學齡前兒童齲齒盛行率為73.45%,明顯高於都市型的65.13%。呼籲家長要注意家中學童的用眼習慣,少打電動、少看電視,尤其不要讓發育中之幼童太早寫字,以免過度使用眼力,也要定期安排口腔檢查,及早做好齲齒預防改善。※圖為新北市第一台兒童專屬的「兒童視力及口腔醫療巡迴車」,於22日正式啟用。(新北市政府衛生局提供)

果皮也能變煎餅?教你解決廚餘問題

果皮也能變煎餅?教你解決廚餘問題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和謙/綜合報導)為了解決家庭惱人的廚餘問題,花蓮慈濟醫院營養師運用白蘿蔔梗、紅蘿蔔皮、芹菜葉、豆渣等常見的果皮製作成「鮮炒蘿蔔頭」、「素鬆小丸子」與「家常煎餅」等美味佳餚,鼓勵民眾不要浪費每樣珍貴的食物,也為環保盡一分心力。營養組主廚余春櫻以「減少廚餘」和「再利用」的概念,發起素食減碳人文活動,將平日忽略丟棄的果皮、廚餘食材變身成可口美味佳餚。張慧芳營養師指出,白蘿蔔是台灣一年四季常見的食材,但蘿蔔梗與蘿蔔皮卻是家中常見的丟棄食材,其實蘿蔔梗含有豐富的纖維質、維他命C以及硫化礦物質,除了可以降低膽固醇,還能減少細胞氧化,具有很好的防癌作用。張慧芳營養師說,利用豆渣、胡蘿蔔皮、芹菜葉所製作而成的家常煎餅,其中豆渣所含熱量很少外,豐富的纖維成分可促進體內膽固醇的代謝,降低膽固醇的吸收,加入富含胡蘿蔔素的胡蘿蔔皮以及含有十多種營養素的芹菜葉,不但營養滿分更能增加口感、配色與香氣。花蓮慈院高瑞和院長表示,很多人會把吃不完的剩飯、剩菜倒入廚餘桶,依照統計,平均每五口食物,就有兩口被丟進廚餘桶,造成每年高達有180萬公噸廚餘量,用一公尺高的廚餘桶裝,可以堆出一千零一十七座聖母峰。面對糧食的浪費與飢荒,高瑞和院長也分享就醫學、健康觀點來說,吃八分飽是最符合身體的需求,也不會造成廚餘問題。此外花蓮慈院林惠敏營養師並強調健康飲食原則,宣導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及少油炸、少脂肪、少醃漬、多喝開水,強調應避免含糖飲料、以及每日最好至少攝取1/3全穀類食物。同時也提醒民眾注意食品來源標示,符合衛生安全才能吃得健康。

影音/巧立名目性別設限 雇主恐觸法

影音/巧立名目性別設限 雇主恐觸法

打開報紙的求職版面,各式各樣的工作就印在上面,有的要找廚房歐巴桑,有的要找女性清潔工,還有雇主在找男性的貨運駕駛員,但要小心,這些有性別設限的徵人用語,已經涉及性別歧視,可能已經違反性別平等工作法。根據性別工作平等法第7條的規定,雇主對受僱者的招募、甄試、進用、分發等等,是不可以因為性別或性傾向,而有差別待遇。但事實上在台灣,不只有性別設限,就連男女起薪也大不同,根據主計處的調查,96年男性平均薪資是4萬8903元,女性是3萬9032元;到了99年,男性的平均薪資是4萬8898元,女性為3萬9176元,4年下來,女性薪資占男性薪資比率只上升0.3%,改善的情形相當緩慢。民間團體認為,目前這些反性別歧視的條文與法令,只能夠很機械性的要求雇主不能違反,但事實上,很多雇主還是會用很多實質的名目去逃避法律的規範,他們呼籲政府除了加強勞動檢查並開罰外,也應該從更細部的角度去觀察職場,才能逐漸改善兩性的工作平等權。(公視新聞)

年滿25~29歲苗栗市民 免費肝炎篩檢

年滿25~29歲苗栗市民 免費肝炎篩檢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苗栗縣衛生局表示,由於肝臟沒有神經,不會喊痛,早期又沒有症狀,大多數患者渾然不覺,疏於追蹤治療,直到發生肝癌才就醫,為時已晚,可見篩檢的重要性,因此苗栗縣衛生局特別推動免費肝炎篩檢活動,自即日起至101年12月31日止,只要設籍為苗栗縣且年滿25~59歲,攜帶身分證、健保卡即可至約醫院或各地衛生所辦理免費肝炎篩檢。苗栗縣衛生局說,在台灣每年因為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死亡的民眾超過1萬多人,約50分鐘就有一人死於肝病,而B、C肝病毒則是最大元兇,另外成年人中平均每五人就有一人是B型肝炎帶原者,而肝癌患者中約有七成是B型肝炎引起,由於一般民眾肝病知識不足,常吃保肝丸等保健食品,這些都是不對的,實際上,正確的保肝第一步驟是捲起袖子驗血、做肝炎篩檢,了解自己是否有B肝、C肝,因此苗栗縣政府推動此活動,讓苗栗市民能擁有正確觀念,而此次抽血檢驗內容包含B型肝炎抗原、C型肝炎抗體及肝功能指數(GPT)檢查(無須空腹)。根據行政院衛生署指出,慢性C型肝炎感染者施予抗病毒及干擾素治療,經追蹤1-15年,約可降低65%肝癌發生;B型肝炎帶原者且HBeAg陽性者施予治療,經追蹤1-17年,約可降低47%肝硬化及78%肝癌發生,所以B、C型肝炎治療的成效非常好,國民健康局邱淑媞局長也呼籲民眾,最好能至醫院定期接受篩檢,以達到早期發現肝臟病變,早期治療。

新制身心障礙鑑定 醫師社工共同評估

新制身心障礙鑑定 醫師社工共同評估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綜合報導)臺中市政府衛生局於本(22)日舉行「新制身心障礙者鑑定」論壇,由衛生局長黃美娜主持,並邀集內政部、衛生署及產官學專家到場進行新制身心障礙鑑定政策說明。衛生局表示,內政部與衛生署將在7月份實施新制身心障礙者鑑定流程,新制將不再只由一位醫師評估,鑑定報告出爐後還會透過社工人員進行需求評估並核發身障手冊,避免醫師、身障者認知落差,進而影響身障者權益。衛生局解釋,所謂的「新制身心障礙者鑑定」是指以患者的心智、感官、嗓音言語與功能和結構、心血管、血液、免疫和呼吸系統功能和結構、消化、代謝、和內分泌系統功能與結構、泌尿生殖和生育功能和結構、神經肌肉骨骼與動作有關的功能和結構、皮膚與有關結構和功能等八大身體功能,先由一位專業醫師與其他醫事人員鑑定,鑑定報告再由社會局社工人員進行需求評估並核發身障手冊,以減少醫師與身障者的認定落差、影響患者福利。此外,財團法人聲暉綜合知能發展中心組長姚威州指出,以往拿到身心障礙手冊,後續的社會福利補助都必須靠身障者自己去找。而新制身心障礙鑑定則依身體功能和結構、活動參與及環境評估需求,提供服務資源平台,能夠讓身障者清楚了解自己的社會福利資源有哪些。 衛生局指出,自100年6月開始,台中市轄區內已經有20家醫院參與「新制身心障礙者鑑定」試辦計畫。為了讓「新制身心障礙者鑑定」制度能在7月順利實施,即日起到6月止,提醒戶籍地設置在臺中市有鑑定需求的民眾,可以前往合作醫院辦理。

陽明大學耗時8年研究 發現延緩小腦萎縮分子機制

陽明大學耗時8年研究 發現延緩小腦萎縮分子機制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日劇「一公升的眼淚」、國片「帶一片風景走」都是在描述罹患小腦萎縮症患者,從逐漸喪失運動協調能力,從衰退到死亡的過程,過去醫師完全束手無策,但是陽明大學研究團隊歷經8年的研究,終於發現減緩腦部退化性疾病的分子機制,為小腦萎縮患者帶來一線曙光,這項研究也登上世界頂尖的「細胞(Cell)」期刊。(圖片翻攝自維基百科,藍色部位即為小腦)陽明大學耗時8年時間,發現透過抑制Spt4基因,基因突變的表現會下降,腦細胞死亡的現象也會改善,有機會讓患者發病時間延後,其實像是腦性退化性疾病,如亨氏舞蹈症和小腦萎縮症,都是一種顯性遺傳疾病,病人發病後,會逐漸喪失運動協調能力、情緒認知能力,思考語言能力,到最後失去生命,平均來說從發病到過世約15年時間,以目前的醫療科技來說無能為力,但陽明大學的研究將讓小腦萎縮症治療,發現一道新的曙光。陽明大學生物化學暨分子生物研究所副教授鄭子豪指出,先利用酵母菌進行遺傳篩選,從17萬顆酵母菌中逐一篩選,找出轉錄延伸因子Spt4,會使突變基因增多,,再透過小鼠的腦細胞實驗,發現只要能抑制Spt4,突變基因也會下降,也就能減緩腦細胞凋亡的現象,使發病時間從20歲延後至40歲、甚至60歲,目前可望做為治療腦性退化性疾病的一種標靶分子,未來希望能開發出抑制Spt4基因的藥物,來幫助小腦萎縮症患者。

發現獨立危險因子 罹患腎病風險加倍

發現獨立危險因子 罹患腎病風險加倍

一位年輕男子在20歲左右就知道自己有高尿酸的問題,從不遵從醫師指示作飲食控制,不只喜愛美食不忌口,在用藥方面也不聽從醫師建議,偶爾在痛風發作時才吃藥,在某天晚上吃完火鍋後,因痛風發作,送醫發現他的腎功能僅剩1/10,已瀕臨洗腎邊緣,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腎臟內科主治醫師賴建賓表示,年紀輕輕,腎功能卻這麼不好的病例很少見,目前美國醫界已新發現一些慢性腎臟病的新指標和獨立危險因子,呼籲民眾多加小心。(圖片取自維基百科,作者為Piotr Michał Jaworski; PioM EN DE PL)賴建賓醫師指出,慢性腎臟病是一種低自覺性、高盛行率的疾病,貧血、高尿酸血症、夜間頻尿、及有腎病的家族史,這些都是新發現的慢性腎病獨立危險因子。賴建賓醫師引用美國北加州最大的私人健康管理機構(Kaiser Permanente of Northern California) 在奧克蘭及舊金山所主導的MHTSP (Multiphasic Health Testing Services Program) 計畫,該研究族群囊括了從1964年6月1日至1973年8月31日共177570位病人,探討他們在2000年12月31號之後發生末期腎病或死亡的危險因子。在高尿酸血症方面,罹患腎病的危險機率增為兩倍以上,在貧血上也可看成類似的獨立危險因子,危險機率增為一點三倍,另外若自述有夜間頻尿的情形,危險機率增為一點四倍、及有腎病的家族史者危險機率增為一點四倍。對於舊危險因子中,有兩類最為關鍵:其一為蛋白尿,其二為肥胖(三高)。賴建賓醫師表示,一般來講,蛋白尿最關鍵的重要性是,即使是微量的蛋白尿也會使日後末期腎病的危險比增加兩倍以上,許多研究也強調肥胖及末期腎病的強烈關聯性,其他已廣為熟知的危險因子包括血清肌酐酸上升、高血壓、糖尿病、老年人等。這位年輕的腎病患者,經藥物治療及配合飲食控制後,他的肌酐酸指數已有明顯下降,賴建賓醫師建議,若有以上危險因子,應定期至腎臟科門診追蹤,聽從醫囑嚴格飲食控制,併按時接受藥物治療,以期減緩慢性腎病惡化。

肩膀突然舉不起來,怎麼辦?

肩膀突然舉不起來,怎麼辦?

一位40多歲婦女至復健科門診求診,抱怨肩膀疼痛及手臂抬不起來,常痛到晚上睡不著覺,也無法梳後側的頭髮、抓背部的癢以及扣背部的內衣,連穿衣服都很痛苦,造成生活上很大的困擾,經診斷為「五十肩」,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復健科主治醫師張泰睿表示,「五十肩」是復健科門診常見的疾病之一,患者往往怕痛而減少肩膀活動,因此造成活動角度更加受限。張泰睿醫師表示,五十肩又稱「冰凍肩」或「黏連性肩關節囊炎」,係肩膀因疼痛或長時間不動而造成,「五十肩」常發生於40歲以上,且女性多於男性,其真正的致病機轉並不明確,患者常自覺肩膀活動不靈活及角度受限,並且伴隨著不同程度的疼痛。五十肩的症狀有嚴重的肩膀疼痛及肩關節活動度受限這兩大特徵,尤其活動到最大角度時,會出現最嚴重的肩部疼痛,常讓患者痛到晚上睡不著覺,「五十肩」的疼痛常持續數年之久,而且肩關節活動度僵硬,會導致患者無法梳後側頭髮,無法抓背部的癢等,造成生活上很大的困擾。由於五十肩的症狀較為嚴重,需要較長的時間治療,患者往往沒有耐心,常常半途而廢。大部分的人都認為肩膀疼痛自己會好,這觀念是不太正確的,有症狀出現時就一定要即時就醫。引起肩膀不能活動的原因很多,有骨折、韌帶拉傷、關節囊炎、肌腱炎、頸椎病變、腦中風、長期臥床等。因此,臨床上,最重要的是確定診斷,即需與肌腱炎、肩關節炎、頸椎神經根病變、滑液囊炎等作鑑別診斷,更重要的是許多的疾病會造成肩部疼痛,使得患者因而減少肩關節活動,進而出現廢用性的關節活動度下降,並出現所謂次發性的「五十肩」,此時,若未能注意到可能的原發性病變,則會使治療的成果大打折扣。治療方面,除了利用物理儀器治療外,更重要的是運動治療,物理儀器治療包括熱療及電療,有助於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減緩局部發炎及疼痛,運動治療可分成「被動運動」及「主動運動」,被動運動是利用外在力量把粘連住的關節拉鬆,增加肩關節的活動程度,主動運動則是指患者在沒有藉助他人或儀器的情況下運動,目的除了要增加關節的活動程度外,還可加強肩關節附近肌肉的力量,避免因先前缺乏運動而產生的肌肉萎縮及無力。最後,張泰睿醫師表示,平時要注意工作及運動時的姿勢與關節活動度,當肩關節出現問題時,先找醫師做出最正確的診斷並給予適切的治療。如果不幸已經產生了五十肩,應聽從醫師與復健治療師的建議,積極接受復健治療。

「健康食品」真的健康嗎?

「健康食品」真的健康嗎?

健康食品顧名思義就是對「健康」有益的食品,由慢性病防治之觀點,國人應攝取較少油、糖、鹽及食品添加物的食物,食品中若有某成份具有特定保健功效,也不代表此食品是符合健康原則的。民國88年開始實施的「健康食品管理法」對健康食品審核只考量單一或少數特定成份的安全性及保健功效,而忽略整體的營養價值,造成某些政府背書的「健康食品」其成分及營養價值卻不及一般食品。(圖:天然食物最健康,董氏基金會提供)董氏基金會今年初抽查市面74件常見健康食品,整理出成份及營養價值有疑慮共17件品項,如某廠牌牛乳宣稱鈣含量較一般鮮乳高,但該產品卻並非100%鮮乳!另也有品項含過量糖、食品添加物等,均有失健康食品立法之美意。不夠健康的健康食品對身體可能的影響董氏基金會今年初抽查市面上74件常見的健康食品(截至2/17,有登記的健康食品224項,扣除整併、失效品項後為205項),整理出有疑慮產品共17件,這些疑慮包含含有許多食品添加物(如人工調味劑、著色劑、香料等)、含過量糖份或欲達保健功效而可能額外攝取過多熱量等,均有失健康食品立法之美意。如某些廠牌的牛乳或優酪乳包裝宣稱「經衛生署認可,促進鈣質吸收」,但在認證實驗中,其吸收率是和鈣片做比較,一般牛乳其實就有這種效果,且該產品的非脂肪乳固形物僅有4%以上(其規格屬於CNS調味乳的規範,也就是牛乳成份50%以上即可),非100%鮮乳!部分取得健康食品認證的調和油或烹調用油,大多數是因為產品含有植物固醇或必須脂肪酸(亞麻油酸、次亞麻油酸)等,故宣稱可以降低血脂或預防體脂肪形成,且建議每日攝取30~45公克以達保健功效。由於這些產品取得健康食品認證,民眾可能認為較其他油健康而過量使用。事實上,應隨著烹調方式不同,選擇適合之油脂,且應多元化,即可兼顧安全性及獲得必須脂肪酸;而植物固醇的最佳來源為全穀、蔬果類,而非長期食用含有植物固醇的烹調用油。    含有過量糖分,易增加人體負擔許多文獻均指出飲食中過度攝取添加糖會導致體重增加,且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有關。衛生署及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均建議,精緻糖攝取量(含水果中的糖)應小於每日總熱量來源的10%,以每人每日攝取1600大卡計算,最好不要超過40公克。美國心臟學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於2010年建議應更嚴格限制添加糖的攝取,分別建議成人女性(1800卡)、男性(2200卡)每天添加糖的攝取量應少於20及36公克。調查發現,部份健康食品添加過多的糖(added sugars),如某廠牌活菌發酵乳因有助增加腸內益菌、增加腸道運動的保健功效而取得健康食品認證,但需每天飲用200毫升以上,相當於額外攝取30公克的糖(約近7顆的方糖),雖包裝上標示「本產品添加砂糖,請注意熱量攝取」,但還能稱作「健康」嗎?甚至也有某廠牌優酪乳建議每天需飲用400毫升,相當於額外攝取49.5公克的糖,才能達到此項保健功效,民眾在希望腸道健康的同時,卻不知不覺地攝取了過量的添加糖,反而容易增加人體的負擔。含有過多食品添加物某些口香糖因有減少口腔內牙菌斑、減少牙菌斑內突變形鏈球菌數量、有助於降低蛀牙的發生率等功效而取得健康食品認證,但都是由多種食品添加物組合而成,如:口香糖膠、阿拉伯樹膠、香料、磷酸氫鈣、光澤劑、酪蛋白磷酸胜肽、無水檸檬酸、山梨醇、二氧化鈦、人工甘味料、鹿角菜萃取物、調味劑、抗氧化劑…等。觀察各大賣場,這些口香糖常和牙刷擺放一起販售,也曾有家長反映說,教師會鼓勵學童飯後嚼食口香糖而非刷牙,顯示民眾認為嚼食口香糖可保健牙齒,而易忽略了保持牙齒健康的根本之道是定時正確的刷牙。上述有疑慮的產品可宣稱自己是「健康食品」,但真正健康的食品如:全穀、蔬果等卻無法宣稱「健康」。多營養素≠營養要吃出健康,飲食就要多樣化才能吃到各種營養素,一些達到健康食品功能之成分,其實從天然食物中就攝取得到,也遠優於吃添加其他成分之萃取物。比如:喝可幫助腸道健康的發酵乳,不如多攝取高纖維的牛蒡、木耳、香菇、全穀、海菜類等蔬果,除了能改善腸內細菌菌相,更可營造腸內益菌的生長環境,並且攝取到多種營養素;欲減少口腔內牙菌斑,降低蛀牙的發生率,應限制進食糖份的次數、咀嚼富含纖維質的蔬菜、全穀,搭配定時、正確的刷牙方式即可減少口腔內牙菌斑;欲攝取豐富植物固醇,可多攝取核果、全穀類等食物。慢性病的發生是因生活、飲食習慣不佳而引起,飲食若不均衡,無論怎麼吃怎樣的健康食品都不會齊全,應從改善自己的生活、飲食習慣做起,否則就會成為一邊吃毒藥、一邊吃解藥的消費者了!另更有許多正在服藥的病人,常認為健康食品是食物,多吃可促進健康且不會傷身,因此也不會主動詢問或告知醫師,掉以輕心的結果就是發生食物與藥物的交互作用,例如人蔘和阿斯匹靈同時服用可能會增加出血的風險。如果放任三餐亂吃,卻把希望寄託在健康食品上,是捨本逐末的作法,均衡飲食及適當運動就是最佳的養生、保健之道。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