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客製化的角膜地圖 提升矯正安全係數

客製化的角膜地圖 提升矯正安全係數

暑假一直都是畢業生、求職者及女性族群施做近視雷射的高峰期。針對日前近視雷射手術引發的安全顧慮,亞東醫院副院長暨眼科主任張淑雯醫師表示,藉由施行「前導波」檢測所客製化的「角膜地圖」,能夠提供更完整性的術前評估,對於追求手術高度安全性的患者而言,是一個突破方案。根據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表示,近視雷射手術自1986年開始使用,目前全球已有3,000萬個近視雷射手術案例。在彙整國內眼科醫師執刀經驗及臨床觀察統計下,發現民眾對施做近視雷射手術,最在意的就是「手術過程的安全性」,以及「術後視力的品質」。因此眼科醫師為患者所做的「術前評估」更顯得重要。對於追求高視力品質近視雷射手術的患者而言,「前導波」能夠提供更完整性的術前評估。前導波檢測儀的原理是藉由傳送安全的光線進入眼膜,經過視網膜反射後,會得到眼球內的分析數據,即可客製化的描繪出病患的3D「角膜地圖」,做為矯正近視與散光的依據。前導波的高階像差檢查結果,有利於施做近視雷射手術矯正,提升手術的準確度。此外,更可以減少部分手術後眼睛眩光的問題。亞東醫院副院長張淑雯醫師表示,眼睛有眩光症狀的患者,在夜間看燈光容易覺得光線暈開、刺眼,雖不至於影響日常生活視力,但嚴重者不適合在夜間開車。而這些眩光問題往往好發於有高度散光(150度以上及不規則散光者)、高度近視合併散光、夜間瞳孔過大等狀況的民眾,因此張醫師建議此類患者,術前可以進行前導波檢測,以利了解眼球結構狀況,使術後達到最好的視力品質。傅立葉前導波是經過美國太空總署NASA臨床審核,及美國海軍陸戰隊核可,運用在近視雷射手術上的新科技。因為可以測得患者坐著測量與手術躺著時眼球的像差差異,因此當傅立葉前導波與虹膜定位系統相結合,所測得的標記與測量數據,可避免手術時病人眼球不自覺地動作旋轉所造成的誤差,使手術經由傅立葉前導波檢測,提高安全係數,也為民眾增加手術信心。長庚醫院孫啟欽醫師也強調,想獲得高度安全性的近視雷射手術關鍵,在於術前與醫師充分討論、檢查。並要記得三步驟「術前檢查、正確選擇、定時回診」,才能讓自己的眼睛得到最好的照護。而雷射手術成功三大因素是「醫師技術和經驗」、「病人條件」及「儀器和軟體輔助配套」;有經驗的醫師及病患手術的配合是手術成功先決條件,儀器的進步則可改善術後疊影及眩光等情形。過去雷射手術已可達95%以上治療效果,而最近有許多文獻指出,因高階像差而造成夜間視力品質下降的患者,可藉由傅立葉前導波技術輔助加以修正。眼科醫學會日前也特別針對民眾對雷射近視的疑慮做出說明:手術後會發生問題,往往是在於執刀醫師在術前評估時,沒有做好病人的滿意度與適合度的評估。因此消費者在手術前,一定要與醫師彼此了解手術的動機,以及術後的預期是否適合自身的期待。如此雙方在手術前的充分了解,加上專業醫師及精密儀器的輔助下,必然能將風險降到最低,完成一個成功的雷射近視手術。

上週新增腸病毒重症 應注意重症前兆

上週新增腸病毒重症 應注意重症前兆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疾病管制局監測資料顯示,腸病毒疫情持續3週下降,上週更低於流行警戒值,但社區腸病毒71型依舊活躍,仍有引發重症的風險。疾管局同時公布新增7例腸病毒71型重症個案,其中5例居住於北部,1例為居住於中部,另1例為居住於南部,7例個案皆已康復出院。今年截至7/23止,累計共有109例重症個案,1例死亡,其中106例為腸病毒71型感染所致。疾管局呼籲民眾及嬰幼兒照顧者,暑假期間聚會活動增加,提高病毒傳播的機會,應注意個人衛生習慣,做好自我保護,自身或嬰幼兒如有身體不適之徵兆,應儘速就醫,並與其他嬰幼兒適度區隔,以避免感染或將病毒傳染給他人。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在家庭、教托育機構及人口密集場所最容易傳播,家長應避免攜帶嬰幼兒至人潮擁擠之公共場所,並避免嬰幼兒與腸病毒病人接觸。疾管局再次提醒民眾,學齡前嬰幼兒為重症的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只有短短數小時之黃金治療時間,若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應設法與其他幼兒隔離,減少接觸,以降低交叉感染的機會。並注意觀察是否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病徵,一旦出現上述任一病徵,請務必立即送至大醫院接受適當治療,掌握治療的黃金時間。

怕痛怕煩拒作大腸鏡篩檢 當心癌症找上身

怕痛怕煩拒作大腸鏡篩檢 當心癌症找上身

根據衛生署最新公佈100年國人十大死因,惡性腫瘤(癌症)連續30年蟬聯死因之首,而98年國人癌症發生率統計中,平均每6分鐘02秒就有1人罹癌,其中以大腸癌案例增加最多。康聯預防醫學內視鏡室主任林姿伶醫師表示,從地圖分析可以看出,國人大腸癌都會區發生率高於東部地區,死亡率也多集中在大台北、台中、台南與高雄等都會區,因此呼籲40歲以上的民眾最好要定期進行大腸篩檢,以保健康。國健局局長邱淑媞表示,台灣與美國大腸癌相比,標準化發生率是美國1.4倍、標準化死亡率是美國1.7倍。雖然國健局補助50到69歲民眾,每2年1次免費糞便潛血篩檢,但統計數據顯示,篩檢率仍低於3成。且在糞便潛血檢查篩檢為陽性的12萬人中,有高達4成民眾拒絕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原因多半為不好意思、認為不舒服、或對清腸藥及灌氣的不適而排斥進一步檢查。由於飲食西化的影響,台灣大腸癌發生率逐年升高,發病年齡亦有年輕化的趨勢。一方面現代人生活緊張、精神壓力大,再加上不良的飲食習慣,如三餐不定時、暴飲暴食,若再有吸煙及酗酒等生活習慣,胃酸分泌失調,容易引起胃發炎、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等情況。由於消化性潰瘍與大腸癌初期症狀很類似,許多民眾常誤以為是潰瘍而自行買成藥解決,等到病況嚴重到醫院就診後,才發現原來罹患癌症,錯失早期治療的黃金時間。林姿伶醫師表示,現代醫學發達,檢查方式不斷推陳出新,但內視鏡仍是目前臨床診斷腸胃道的利器,有其無可取代的價值。不但能直接檢視食道、胃及大腸組織有無潰瘍、發炎或惡性腫瘤等問題,當發現病灶或懷疑異常時,可以立即做切片檢查,甚至直接切除息肉。已有許多研究指出,早期發現大腸息肉,必要時予以切除,是降低大腸癌發生率的有效方法。由於許多民眾對大腸鏡檢查心生畏懼,林姿伶醫師解釋,大腸鏡因為要在彎彎曲曲的腸道前進,常會壓迫、牽扯或拉緊腸壁外層,受檢者可能會產生想解便、腸子絞痛、腹脹等不適感受。若是曾接受腹部或婦產科手術、腹壁沾粘的人,可能會更加難過。如果能夠適度麻醉,在無知覺、無痛楚,非常放鬆的狀態下完成大腸鏡檢查,是可有效地減少受檢者恐懼和痛苦。因此,民眾在接受檢查前可與信任的臨床醫師討論麻醉的選擇。因為大腸直腸癌初期並沒有明顯的症狀,如果沒有定期檢查,等到出現疼痛、貧血、疲倦、排便習慣改變及體重下降等症狀時,大都已經是晚期。只有少數人因體質敏感,對大腸鏡檢查的不適反應比較強烈,而大多數人都能安適地完成檢查。因此,林姿伶醫師再次呼籲,些許的忍耐換取生命的健康,還是非常值得的。

保護視力!快學「愛eye元氣護眼操」

保護視力!快學「愛eye元氣護眼操」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現在的小學生對電腦、電玩遊戲或手機十分著迷,但長期盯著螢幕不休息,很容易讓視力受到傷害,尤其現在暑假到來,家長若無暇叮嚀孩子保護眼睛,小朋友們很容易感到眼睛不適,並造成眼睛永久性的傷害,台北市政府提供「愛eye元氣護眼操時間」的網路教學,有「愛eye元氣護眼操」、「穴道按摩」及「護眼放鬆運動」,幫助眼睛獲得有效的紓緩。視力保健動畫宣導片內容為結合電腦設定並運用行事曆方式設定備忘提醒功能,落實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的護眼原則,電腦螢幕將會以各種可愛貓頭鷹動畫的提醒小視窗宣導護眼相關知識,並可依需求設定電腦按時播放台北市政府教育局推廣之「愛eye元氣護眼操時間」,讓學童能輕鬆養成正確的用眼習慣。除了提供網站上的小撇步之外,台北市教育局更提供愛eye元氣護眼操班級執行檢核表,讓學校也能照顧到學童的視力安全,有興趣索取的民眾,請檢附新臺幣10元回郵信封,並註明「索取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視力保健動畫宣導光碟片」,寄至臺北市信義區信義路5段15號5樓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健康管理處收,送完為止。

居家照護時間彈性 適合二度就業求職

居家照護時間彈性 適合二度就業求職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台灣邁向超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年年倍增,前鎮子更傳出護士荒,居家服務工作人力相當吃緊。嘉義基督教醫院市居家服務中心推動「在地老化」,招募居家服務照顧人員,市居家服務中心主任林玉琴表示,其實居家服務員工作時間彈性、不用輪值夜班、平均所得也較養護機構高、更有固定的在職培訓課程,非常適合二度就業的婦女。上半年舉辦照顧服務員培訓課程,29人順利取得照顧服務員資格,卻多認為醫院、護理之家工作較輕鬆,放棄留在居家照顧工作;居家服務將於8月份再度開辦照顧服務員培訓班。雖然居家服務人較多,但服務的長輩多數可以溝通互動,且不需照護管路服務,加上工作時間彈性,居服員多半適應良好,因此流動性並不高。目前居服中心雖已有25位居家服務員,但因申請服務者眾多,希望能再增額5人,讓服務員的工作時間有更多彈性免趕場。林玉琴表示,老年人口越來越多,長照政策也在推廣「在地老化」觀念,讓居家服務工作在長期體系的品質提升中佔了相當重要的一環。但因居家服務工作可能會面對不同的長輩、家屬,也需常在外奔波,使得許多取得照服員資格的民眾退卻,不只是嘉義地區有居家服務員的需求缺口,全台的長期照顧體系也都面臨了相同的問題。林玉琴表示,8月份的培訓班除了希望能增聘居家服務員外,目前市居家服務中心也與市府合力推廣「家庭托顧」的模式,針對已經在照顧身心障礙者的家屬進行培訓後取得照服員資格,未來除了照顧自己的家人,也能照顧鄰近的身障者並獲得照服員的補助,對於身心障礙者與家屬來說都是另一項福音,也歡迎民眾踴躍報名。

失親學童學急救 體驗醫療搶救生命

失親學童學急救 體驗醫療搶救生命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先生你還好嗎?來人啊!有人昏倒了,快叫救護車!」別以為發生了緊急事件,其實這是光田醫院暑假舉辦的「小醫師體驗營」,因為現代人少數熟悉真正的心肺復甦術獲急救技巧,因此,讓醫生、護士們教導「鎮瀾兒童家園」的小朋友,他們透過體驗及課程充實醫療知識以及急救技巧,培養關懷別人的良好觀念。為了關懷失親弱勢的小朋友,今年光田醫院還特別邀請了「鎮瀾兒童家園」的孩子來參加,有不少小朋友在活動結束後,還立志自己以後也能成為真正的醫生或白衣天使,幫助他人。光田綜合醫院社工室溫世合主任表示,在孩子的成長歷程中,通常只有生病時會到醫院,因此對醫院常抱持著害怕而陌生的感覺,為了改變孩子們過去對醫院的刻板印象,培養關懷老年人、病人或身障人士的觀念,光田醫院每年都會舉辦「小醫師體驗營」。光田醫院今年特別舉辦小醫師體驗營,透過一系列的模擬體驗與課程教導孩子們實用的醫療常識,並在醫護人員的引導下進行聽診練習、CPR、寓教於樂的肢體障礙模擬體驗等活動,當天還安排小醫師們參觀院內各科別單位,了解醫院各個單位是如何通力合作搶救生命杜絕病魔。活動中小朋友們穿上小小白袍,戴起聽診器聽同組夥伴的心音及呼吸,專注認真的神情宛如真正的醫師。護士帶領小朋友們學習心肺復甦術,雖然是利用假人「安妮」來練習,但孩子們知道這項技能在緊要關頭能夠拯救別人的性命,紛紛卯足了全力,練得汗流夾背。小朋友在這過程中,亦深深體會到醫院的醫師叔叔和護士姊姊平日的辛勞,有不少孩子還希望將來自己也能成為醫生或護士幫助他人。活動最後,光田醫院頒發了結業證書給所有的小醫師,希望他們能學以致用,以體貼的心在將來幫助更多人,也為整個活動畫下完美的句點。

拒絕「三手菸」!父母吸菸危害小孩

拒絕「三手菸」!父母吸菸危害小孩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季節變換、氣候過冷或過熱時,許多小朋友常常反覆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痰多,甚至出現氣喘現象,但您或許不知道,這可能與父母親吸菸有相當大的關係。其實,從胚胎時期開始,母親的吸菸與否決定了小朋友一生的幸福健康。若母親懷孕時抽菸不但容易早產,還會有胎兒生長遲緩的問題,研究也發現,這些孩子出生之後,在嬰兒時期比較容易發生猝死症,日後罹患氣喘的比率也增加。研究發現,母親有長期抽菸習慣的孩童,其住院率較母親不抽菸的孩童高出70%。上呼吸道是人體的第一道防衛防線,二手菸則是經由呼吸道進入體。若家中有吸菸者,兒童暴露其中,其呼吸道黏膜會受二手菸中的化學物質刺激,容易導致急性呼吸道感染、氣喘、中耳炎、鼻竇炎及其他慢性呼吸道疾病,甚至產生肺部囊狀纖維化,而降低肺臟功能,日後發生過敏疾病的機會,也會明顯增加。 而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除了提出對二手菸的警告之外,更強調有所謂「三手菸」影響環境的新觀念。許多抽菸的家長以為,只要打開窗戶或電風扇吹得「煙消雲散」,就可避免小孩吸入二手菸,卻不知抽菸的同時,也會產生大量的有毒氣體和顆粒,吸附在吸菸者的頭髮和衣物,甚至地毯或家俱中也會存有這些有害物質。儘管通風可以使得煙霧排到屋外,但是殘留物包括重金屬,致癌物質,甚至放射性物質卻留了下來,其中大量的氰化氫,甲苯,砷,鉛等極可能致癌的化學物質,使得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比成年人更容易接觸或是吸入這些有毒物質,短期的影響包括黏膜眼睛受刺激、頭痛、咳嗽、喉部疼痛,長期的影響不僅會讓呼吸道出了問題,肺部的發育不全,肺功能下降,甚至還會影響到行為認知與閱讀能力。但為了下一代的健康著想,「大人戒菸」不僅可以提供孩童最清潔安全的環境,更能保護下一代的健康。

重視青少年吸菸問題 苗栗辦防菸體驗營

重視青少年吸菸問題 苗栗辦防菸體驗營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苗栗縣政府衛生局與大湖衛生所,結合社團法人、台灣省大專青年服務協會,於7月24日~7月26日一連3天在大南國小,舉辦「防菸體驗營」活動,共計有50名學童報名參加,達到拒菸從小做起的功能,激發青少年的反菸興趣及意願,進而影響同學、師長與家人,推廣無菸校園、無菸家庭。衛生局局長羅財樟表示,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指出,每年全球約有500萬人口死於和吸菸有關的疾病,而若沒有實施適當而有效的菸害防制策略的話,則因菸害而遭受的生命損失將在20年內暴增一倍;而過去10年,超過3000萬人口死於菸品相關之疾病,其中有一半發生在70歲以前,可見吸菸對健康有相當大的危害性。而研究也顯示出,青少年群中12歲~14歲是第一次吸菸的重要年齡層,而同時,許多的社會理論與研究顯示:透過同儕力量去影響朋友不吸菸或幫助吸菸同學戒菸是青少年較容易接受的方式。 有鑑於此,衛生局計劃於學童未進入國中生涯以前,藉由本防菸體驗營的活動,讓學童能深入了解菸品造成的健康危害,進而深切體認菸害防制工作的重要。

換取健康生命 別怕大腸鏡篩檢!

換取健康生命 別怕大腸鏡篩檢!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由於飲食西化的影響,台灣大腸癌發生率逐年升高,發病年齡有年輕化的趨勢,而雖然國健局補助50~69歲民眾,每2年1次免費糞便潛血篩檢,但統計數據顯示,篩檢率仍低於3成。且在糞便潛血檢查篩檢為陽性的12萬人中,有高達4成民眾拒絕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原因多半為不好意思、認為不舒服、或對清腸藥及灌氣的不適而排斥進一步檢查等。由於許多民眾對大腸鏡檢查心生畏懼,康聯預防醫學內視鏡室主任林姿伶解釋,大腸鏡因為要在彎彎曲曲的腸道前進,常會壓迫、牽扯或拉緊腸壁外層,受檢者可能會產生想解便、腸子絞痛、腹脹等不適感受。若是曾接受腹部或婦產科手術、腹壁沾粘的人,可能會更加難過。如果能夠適度麻醉,在無知覺、無痛楚,非常放鬆的狀態下完成大腸鏡檢查,是可有效地減少受檢者恐懼和痛苦。因此,民眾在接受檢查前可與信任的臨床醫師討論麻醉的選擇。林姿伶主任表示,現代醫學發達,檢查方式不斷推陳出新,但內視鏡仍是目前臨床診斷腸胃道的利器,有其無可取代的價值。不但能直接檢視食道、胃及大腸組織有無潰瘍、發炎或惡性腫瘤等問題,當發現病灶或懷疑異常時,可以立即做切片檢查,甚至直接切除息肉。已有許多研究指出,早期發現大腸息肉,必要時予以切除,是降低大腸癌發生率的有效方法。因為大腸直腸癌初期並沒有明顯的症狀,如果沒有定期檢查,等到出現疼痛、貧血、疲倦、排便習慣改變及體重下降等症狀時,大都已經是晚期。只有少數人因體質敏感,對大腸鏡檢查的不適反應比較強烈,而大多數人都能安適地完成檢查。因此,林姿伶醫師再次呼籲,些許的忍耐換取生命的健康,還是非常值得的。

教育資源嚴重缺乏!弱勢受教權須重視

教育資源嚴重缺乏!弱勢受教權須重視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綜合報導)暑假到了,父母忙著幫孩子安排夏令營或暑期輔導,不過根據家扶基金會《台灣貧窮兒少資料庫─生活趨勢調查報告》調查發現,貧困兒少當中,有56%平常在家沒有人可以教導功課、54%在暑假沒有參加任何學習課程、50%沒有機會去補習或參加課業輔導。此外,家扶基金會執行長王明仁指出,將近有45%的貧困兒少在課業學習的部分碰到困境,且高達78%的貧困兒少認為,補習對自己的學習有所幫助,弱勢孩童的受教權,亟需被重視!此外,調查報告也指出,大多數貧困家庭的家長會重視子女的教育,有八成三的家長會主動關心孩子考試成績,期盼子女在課業上能有好表現。也有五成六的家長期待子女能有大專以上的學歷,但是,卻有七成三的經濟弱勢家庭因負擔不起孩子課後輔導或補習費用,無法解決孩子課業上的問題,還沒打好根基,就懵懵懂懂的升上下一個年級。家扶基金會指出,這些經濟條件不佳的孩子們,超過半數都表示在英文、數學兩個科目的學習面臨困難,也是最容易受感到受挫的學科;再加上放學後也因家人忙於工作或教育程度不高,當碰到作業有不懂的觀念或不會做的習題,卻沒有可以人可以教導。因此,不懂的課業問題常常累積,沒辦法獲得解答,導致將近半數的貧困兒少在班上成績排名都屬中後段,有三成三的兒少較常在重要考試時考不及格。家扶基金會自2009年開始對台灣弱勢兒少進行長期的生活追蹤調查,盼能完整呈現經濟弱勢兒少問題,幫助他們脫離貧窮處境。因此,家扶基金會希望藉由這項生活調查調查,發現弱勢兒少在教育學習機會的困境,呼籲社會大眾幫助這群成長中的青少年,提供他們更多的學習機會,讓他們可以擁有和一般學童的公平競爭機會。圖:家扶兒少分享在經濟困境下辛苦的求學歷程。(照片/家扶基金會提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