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青少年動起來 別當四眼田「薯」!

青少年動起來 別當四眼田「薯」!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暑假期間兒童及青少年可能因減少了學校的體育課,增加了面對螢幕時間,增加靜態生活,造成體能衰退、影響視力,增加肥胖機率,影響健康。國民健康局特別呼籲家長應特別留心兒童及青少年每天面對螢幕的時間,鼓勵他們要趁著暑假多活動,加強健康體能!國民健康局於98年進行國民健康訪問調查,100年進行「高中、高職、五專學生健康行為調查」,有關看電視、玩電腦或打電動的情形,以及運動時間的調查結果:98年6-11歲兒童平日看電視及打電腦的時間平均約為2小時,假日約為平日的2倍,平均約為4小時。100年有49.9%的高中生每週有3天以上看電視、玩電腦或打電動超過2小時,其中男生的比率又較女生為高。100年有71.7%的高中生運動未達每天30分鐘、每週3天的頻率,其中女生的比率又較男生為高。世界衛生組織建議5-17歲兒童及青少年每天應有至少60分鐘,中等費力到費力程度的身體活動,美國兒科醫學會則建議2歲以下兒童不要看電視,2歲以上的兒童每天觀看螢幕的時間不應超過1-2小時。國外研究也指出,每週身體活動時間越多的兒童,每天面對螢幕的時間就越不容易超過2小時。兒童及青少年正值成長階段,為了維持身體的正常發育,父母應該鼓勵子女在暑假期間多參與各種活動、運動、家務勞動等,保持每天足夠的身體活動量,並減少看電視、玩電腦、手機及打電動的時間,才能健康過暑假,以充沛的活力迎接新學期的到來。國民健康局也指出,適當的身體活動,除能增加心肺健康及肌肉力量、增強免疫力外,亦可增加活力、自信、促進認知功能,有助於放鬆及戒菸,並能協助減少憂鬱等好處。對於不常運動的小朋友們,以漸進的方式增加活動的時間、頻率及強度,以達到每日活動的建議量。即使沒有達到每日活動建議量,只要增加身體活動也比不活動帶來許多健康的好處。

夏日溺水意外多 戲水基本常識不可少

夏日溺水意外多 戲水基本常識不可少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夏日戲水活動多,溺水意外也頻傳,大林慈濟醫院急診科醫師黃俊卿提醒,溺水者第一時間的救援相當重要,若搶救上岸應迅速予人工呼吸,此外大家常在電視戲劇中看到,有人擠壓溺水者腹部讓水吐出,這種方式純屬娛樂效果,可能傷及內臟或肋骨,沒有必要,民眾不要模仿。黃俊卿醫師解釋,通常溺水者可能因為缺氧而對腦部造成傷害,後續為多重器官衰竭甚至死亡,因此搶救上岸後應迅速予人工呼吸,採吹氣給氧動作,若在給氧中發生嘔吐情況,可以將傷者身體轉向側邊為其清除異物,最重要的是,再進行人工呼吸前,應檢查溺水者口腔沒有殘留物體阻礙呼吸道後,再繼續進行人工呼吸,以免異物進入溺水者呼吸道而造成更嚴重的窒息。造成溺水主因,黃俊卿醫師表示,像是危險水域、水中肌肉痙攣等都是溺水主因,若不慎在水中發生抽筋的狀況,黃俊卿建議,應該盡量保持鎮定,先深吸一口氣使背部浮出水面,如果是小腿和腳趾抽筋,用手抓住腳尖向後拉,另一手壓住膝蓋幫助伸直,手指抽筋的話則將手掌用力握拳再用力張開,反覆數次後便能舒緩症狀,另外,採水母漂姿勢將雙手下垂或雙手抱膝,人體比重與水相近,吸氣後放鬆身體便可以漂浮在水面上,一段時間後再適時換氣就可爭取時間,等待救援。夏天溺水意外多,下水前應該做好相關準備以防憾事發生,即使意外發生也要冷靜應對。黃俊卿提醒,下水前要記得做好暖身運動,讓肌肉做好延伸運動能避免過冷的水溫刺激血管收縮,使得血流緩慢而不能滿足肌肉運動的需要產生痙攣,而下水前應該注意是否有身體不適狀況,也要避免飲酒後游泳;情緒不穩定時更是要避免下水,另外選擇有救生員或救生設備的水域,才是戲水安全之道。

健走簡單又實惠 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

健走簡單又實惠 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在臺北市平均約每1小時51分鐘就有1位市民因癌症死亡,有鑑於近年來癌症的高盛行率威脅本市市民的健康,且證實癌症死亡率約有30%是由較高的BMI(身體質量指數)、蔬果的攝取不足,缺乏身體活動、抽菸及喝酒造成。在所有的運動方式中,「健走」是最簡單又經濟實惠的休閒運動方式。走路可以燃燒脂肪、強化心肺功能;也能愉悅心情、提升睡眠品質,每天健走30分鐘以上則更可幫助減重及降低血壓、心血管疾病罹患機率,是國人目前最普遍的運動方式,除可達到健康、減重,又可促進良好人際互動。根據衛生署癌症登記相關資料顯示,自民國71年起,癌症即躍居國人十大死因首位30年,占臺北市民十大死因首位亦達39年。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癌症的初段預防至少可以減少30%的癌症個案,歐美國家經驗,推行子宮頸癌、乳癌、口腔癌及大腸癌篩檢,已大幅降低癌症死亡率。衛生局健康管理處林莉茹處長呼籲,為了您的健康及家人的幸福,請養成運動習慣及參與各項癌症篩檢,參加健走活動市民可獲市民健康卡1點,每參加1種癌症篩檢可集4點,首次乳癌或大腸癌篩檢者可集6點,相關訊息請撥打1999臺北市民當家熱線轉1845洽詢。

醫訊/抗癌健走 健康篩檢逗陣來

醫訊/抗癌健走 健康篩檢逗陣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適當運動可以提高身體代謝,增強免疫力,且健走被公認是最容易執行的健身運動項目,也是全世界最多醫師與健身專家建議的運動處方之一。根據統計,在美國就有超過8千萬以上的民眾是以健走做為最主要的運動模式,在日本最活絡的社區運動組織也是健走社團。在臺灣,也有越來越多的民眾選擇以健走做為主要的健身運動項目。因此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將在臺北市文山區政治大學舉辦環山步道抗癌健走活動,鼓勵癌症病友及一般民眾透過健走活動,體會健康的重要,同時現場提供癌症篩檢服務及體適能檢測,包括糞便潛血檢查、口腔黏膜檢查、乳房X光攝影檢查、子宮頸抹片檢查或人類乳突病毒(HPV)採檢服務,只要參加篩檢活動,都有機會獲得精美好禮。健走活動時間:101年8月26日(日)健走活動地點:臺北市文山區政治大學健走活動洽詢:(02)2826-1857,台灣癌友運動發展協會陳劉裕先生篩檢活動洽詢:(02)2234-3501,臺北市文山區健康服務中心

靜脈曲張別輕忽 當心變腿部潰瘍

靜脈曲張別輕忽 當心變腿部潰瘍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住在嘉義的56歲的羅先生近七個月以來為右腳踝上的潰瘍所苦,四處尋醫皆無法改善,且日益惡化,至嘉義基督教醫院,經心臟血管外科主任陳建彰醫師診治後,發現竟是靜脈曲張惹的禍,在接受微創雷射手術治療後,傷口逐漸縮小,於術後50天完全癒合。心臟血管外科陳建彰主任說,羅先生的腳是所謂的「鬱血性皮膚炎合併潰瘍」或稱「靜脈性潰瘍」,這種潰瘍是由於長期腿部靜脈壓過高所引起,患者的小腿下半部與足部會出現皮膚色素沉著與皮膚增厚的現象,醫學上稱此現象為「脂化硬皮症」。由於皮膚會乾癢,患者經常不自覺地抓癢而導致微小傷口產生,有時雖無抓癢也會因皮膚表面逐漸糜爛而形成自發性的傷口,這些傷口由於血液回流不順暢的關係,會逐漸擴大而變成慢性潰瘍。根據國外的統計,靜脈曲張發生的比例相當高,年齡大於四十歲者,超過三分之一腿部有不等程度的靜脈曲張。許多人對靜脈曲張不太在意,認為那僅僅是美觀的問題,殊不知靜脈曲張的出現其實就是代表腿部的靜脈壓力已經有過高的現象,其症狀如小腿腫脹、站力時易酸麻疲憊、局部刺痛、灼熱感、夜間睡眠腿部抽筋等。陳建彰主任表示,由於靜脈曲張屬於整合性治療,治療前仍需檢查是否有靜脈主幹逆流的問題。最嚴重如靜脈性潰瘍,則須找出靜脈高壓的來源,對根本問題加以手術或雷射治療,並配合正確的傷口照護方式,方能痊癒。許多人因同一腳上混合著各種輕重不一的靜脈曲張病灶,因此必須以整合性治療方式處理。目前靜脈曲張微創手術,可以採局部麻醉,門診手術的方式進行,手術結束後休息約30-60分鐘即可回家,無須住院,以節省現代人寶貴的時間。

長者跌倒地點多在家中 居家防跌要注意!

長者跌倒地點多在家中 居家防跌要注意!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公布,老人事故傷害中,以交通事故及跌倒為主。跌倒的發生率在65歲以上為28~35%,70歲以上增至32~42%,老人跌倒的頻率會隨著年齡與虛弱程度而增加,跌倒/跌傷者均有五成以上歸因於個人因素,四成歸因於環境因素。老人跌倒常造成骨折、疼痛、行動不便、退化等一系列併發症,增加醫療支出甚至死亡等,因此防跌議題不容忽視。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5年國民健康訪問暨藥物濫用調查結果」,臺灣地區老人年齡暨性別標準化跌倒盛行率由1999年的18.7%增加至2005年的20.5%,平均每5位長者就有1人曾跌倒,但跌倒受傷比例已由37.9%降至27.3%。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健康管理處林莉茹處長表示,一般人以為戶外的環境比室內還危險,其實不然,老人意外事故發生的地點以居家最常見。依據衛生局100年老年人跌倒高風險個案之居家安全訪視結果顯示,在居家環境常見的不安全點,以浴室為主、臥室次之,且多屬設備問題,如未裝防滑設施、固定扶手、床邊手電筒等。台北市衛生局也為了提升民眾對於防跌的認知且有效預防跌倒意外發生,在居家環境上,提出幾點可改善的防跌要點,像是浴室,應使用防滑地磚或放防滑墊,在洗手台、浴缸側面及馬桶應加裝扶手,加裝夜間照明裝置,以及浴室地板與地磚要保持乾燥,使用坐式馬桶且高度不宜過低。若是臥室,則床側燈光強度充足、床邊加裝扶手、床邊放置手電筒及電話備用,地板平整無突出物等雜物。在若客廳有延長線或電線,都應固定,以免絆倒。避免使用小塊地毯,以免絆倒,避免地面堆積雜物以保持走道暢通。在廚房方面,最好放置防滑墊於地面上,以吸收濺岀的水分及油類,地板要常保持乾燥及照明需充足,夜間需留有一盞小燈。台北市衛生局呼籲民眾,在預防老人跌倒上,應重視居家環境的改善,儘量將環境中的危險源移除,以達到安全友善的空間。

夏日熱昏了! 急診室中暑患者增

夏日熱昏了! 急診室中暑患者增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雖然颱風剛過沒多久,而天氣也恢復夏日的酷熱難耐,醫院急診室湧進不少熱症的患者如中暑、熱衰竭等,醫師提醒民眾,夏天氣候酷熱,很容易造成中心體溫直線上升,無法將體內的熱排出去,引起昏迷、意識不清等情形,甚至死亡不可不注意。童綜合急診室主任楊忠謀說,一名60歲的楊先生從事戶外工作,突然發生昏迷被送至急診室,檢查發現他的體溫高達43℃,為中暑的現象,緊急幫患者進行降溫處置,才慢慢的恢復。中暑的症狀皮膚發熱及潮紅,體溫可能超過40.6℃,所謂中暑是指在濕熱的環境,人體無法將體內的熱排出去,造成中心體溫直線上昇超過40.5℃,若中心體溫超過42℃有氧無法代謝完全,造成心臟、腎臟、肝臟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破壞,及橫紋肌融解破壞進而造成急性腎衰竭,若處置得當這些破壞是可恢復的。楊忠謀主任表示,天氣炎熱,儘量避免長時間暴露於陽光底下,若無法避免應適時至陰涼處稍做休息,隨時補充水份,防止中暑發生。尢其是務農者,避免在日頭正中時,於田裡工作。發生中暑時,幫患者潑水,並移到陰涼或有冷氣的地方,患者意識清楚給予補充水份,再施以冰濕毛巾敷患者的腋下與胯下,並擦拭全身讓體溫降溫,再給予電解質的補充。臨床上急診室每年會有中署的案例發生,因此楊忠謀醫師提醒民眾,除了避免長時間暴露於太陽底下,尤其慢性病患如糖尿病、心臟病及高血壓等,外出儘量戴帽子或撐陽傘;從事體力勞動工作者,有可能因為酷熱的天氣而中暑,導致身體健康受損,所以應保持體能多補充水份,建議年輕人每天應喝3000㏄至4000㏄,老年人則2000㏄至3000㏄左右。

幼童當心!夏季腸胃炎住院比率增3成

幼童當心!夏季腸胃炎住院比率增3成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炎炎夏日,腸胃炎是兒童最常見的疾病之一,根據台南市立醫院小兒科指出,今年暑期兒科門診腸胃炎的病患明顯增多,且7~8月兒科住院病人中,腸胃炎就佔了約五成,相較於3月份,住院病人腸胃炎的比率增加約3成!台南市立醫院小兒科主任吳靜淑表示,腸胃炎典型的症狀是上吐下瀉,也有以嘔吐或拉肚子為主的病例,通常合併肚子痛、發燒、腹脹、輕微感冒症狀等;腸胃炎又可分為「細菌型」及「病毒型」,潛伏期視病菌種類而定,由數小時到數天不等。細菌型腸胃炎主要是細菌感染所造成,其中以沙門氏桿菌最常見,也盛行於炎熱的夏季,主要由食入的食物和水所傳染。病毒型腸胃炎則主要由病毒感染所造成,最著名的為輪狀病毒,於秋冬季較盛行,但在台灣一年四季皆有病例發生,經由糞口傳染,有時也經呼吸道及飛沫傳染。吳靜淑主任指出,腸胃炎治療上,多數採取支持性治療法,其中主要是矯正水分及電解質的不平衡現象。脫水嚴重病例則禁食並給予靜脈點滴注射,於症狀漸緩時開始餵食。腹瀉較不嚴重的疾病,可以口服電解質液補充,嬰兒改用不含乳糖的配方奶,避免喝牛奶、果汁或運動飲料。餵哺母乳的嬰幼兒,則可以較少量的母乳搭配口服電解質液餵食,可視臨床症狀改善情況,適度增加母乳的餵哺。一歲以上或更大孩童則可以稀飯、土司、饅頭等餵食,應避免乳製品或過分油膩食品。適逢暑假,孩子外食及戶外遊玩的機會增加,吳靜淑主任提醒父母應協助小朋友維持良好的個人、食物及環境衛生;處理食物或進食前、如廁後,以及處理嘔吐物或糞便後都須徹底用肥皂洗淨雙手,並即時用稀釋家用漂白水或70%酒精消毒受污染的物件表面。八個月以下嬰兒可接種輪狀病毒疫苗來預防輪狀病毒。家長也要特別注意小孩糞便若有血絲、有脫水跡象、活動力減弱(尤其三歲以下幼童)、腹瀉合併發燒兩天以上,都應盡快送醫!

桃縣抽驗市售涼麵 連鎖超商也不合格

桃縣抽驗市售涼麵 連鎖超商也不合格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炎炎夏日,吃涼麵是不錯的消暑選擇,為讓消費者能吃得安心,桃園縣政府衛生局日前針對連鎖超商、大賣場、商店、小吃販售的涼麵進行抽驗,檢驗項目為大腸桿菌及大腸桿菌群,共抽驗41件產品,31件合格,10件不符合食品衛生標準,當中不乏知名連鎖超商,不合格率24.3%,其中多為大腸桿菌群過高或大腸桿菌呈陽性,衛生局已要求不符合標準的業者限期改善其作業環境並將進行複驗,若再不符合標準,將依食品衛生管理法,處新臺幣3萬元以上15萬元以下之罰鍰。 因大腸桿菌、大腸桿菌群數值為產品之衛生指標,如呈陽性或超過規定限量值,則代表遭受汙染,其原因可能為水質不良、場所衛生欠佳、儲存不妥、食物盛裝容器洗滌不潔或員工個人衛生不良等所致,衛生局已輔導業者應加強衛生自主管理,包括從業人員、製作環境、容器設備、原物料品質衛生等項。另販售麵食製品時,應冷藏保存於 7℃ 以下,以減緩微生物滋長,並應定期檢查產品之有效期限及貯存狀態,如有異狀應立即處理,以確保食品品質及衛生。 衛生局呼籲民眾,夏季天氣炎熱,各種微生物極易繁殖,食品也容易腐敗,所以購買涼麵應儘量選購具有信譽的店家及包裝完整的麵食製品,或是儲存於冷藏櫃內的涼麵。涼麵於購買後應立即食用完畢,如不立即食用,應儘速放入冰箱,而冰箱冷藏室的溫度需低於7℃,冷凍室需低於-18℃,才具保存的效力,注意夏日飲食衛生,才能健康開心過一「夏」。

平底鞋惹禍 出國逛街穿錯鞋肌腱發炎

平底鞋惹禍 出國逛街穿錯鞋肌腱發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日前台中市多名中年婦人,組團到歐洲旅遊,因不想穿醜醜的運動鞋也考慮到穿高跟鞋逛街走路不方便也不健康,於是改穿美美的平底鞋,且還加上鞋墊,誰知返回台灣後有三人嚴重後腳跟疼痛,花了4~6週的治療才康復,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復健治療部主任蔡永裕表示,其實穿鞋是美的藝術也是一門學問,除了美觀、輕鬆外,還要講求健康與人體功學觀念。蔡永裕主任指出,三名「平底鞋」的受害者,經足部超音波檢查的確發現她們的阿基氏腱的肌腱有嚴重發炎的現象,經跟腱治療、腳跟拉扯、跟骨墜地等訓練,並施以鞋墊矯正後,目前已康復。為什麼穿平底鞋會導致如此嚴重的情況呢?蔡永裕主任解釋,一般人走路都是腳跟先著地,會產生約身體重量三到四倍的腳跟壓力,雖然平底鞋內加了軟鞋墊,仍然不足以吸收這些壓力,只要穿平底鞋走太多路,會造成腳跟的反覆壓力,使後腳跟的阿基氏腱被反覆性拉長,導致該部位的肌腱發炎而疼痛不已。尤其體重較胖的人更容易因穿平底鞋而帶來傷害,蔡永裕主任指出,BMI值(身體質量指數)超過25的人,如果穿錯鞋,其跟腱受傷的機率相對較高。其實大部份的人都認為穿平底鞋比較好,蔡永裕主任指出,其實並不盡然,鞋子的「跟」與「不跟」,大有關係,若是出國步行逛街等,最好能穿至少一公分高的有跟鞋子,當然不是高跟鞋,而是最適合自己體重或腳型的有跟鞋子,才不會造成腳跟的受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