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登革熱疫情拉警報 苓雅區新增12例

登革熱疫情拉警報 苓雅區新增12例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夏日登革熱高峰仍持續攀升,高雄市苓雅區近兩週內增加12例本土登革熱個案,病例多數集中於苓雅區青年路以南、三多路以北、中山路以東及和平路以西區塊內,為全面防堵疫情,高雄市政府即時全面動員市府跨局處人力資源、社區里鄰志工,加強地毯式孳生源清除、緊急噴藥等防治工作, 希望能遏止疫情擴大。苓雅區級指揮中心亦規劃於明(8/30)日上午8時20分由嚴區長文彬率領環保、衛生、民政、警政及社區里、鄰長、志工等單位約400人(假苓雅國中校門口集合),全力執行苓雅區7里(廣澤、仁政、華堂、日中、美田、和煦、晴朗)環境大掃蕩、家戶容器減量,並由環保局支援劃定區塊內的戶外巷弄、水溝、屋簷溝等熱煙、水噴預防性化學防治等防疫作業,期能有效防堵疫情持續擴散。今(101)年截至8月28日止,高雄市境外移入病例20例、本土型登革熱確診病例45例(入夏後36例),含4例登革出血熱個案(其中3例為本土感染、1例為菲律賓境外移入感染;4例患者中1例已於本月25日死亡、1例持續於醫學中心加護病房治療、2例康復出院)。入夏後病例分布於苓雅區13例、楠梓區11例、前鎮區10例、左營區1例、燕巢區1例。呼籲民眾於颱風大雨過後主動清除室內外積水容器及積水處(包括地下室、排水溝槽、盆栽底盤、廢輪胎、頂樓及防火巷雜物等),隨時作好防蚊滅蚊措施,保障自己及家人健康。有發燒等疑似登革熱症狀時,請儘速就醫,並做好自我健康管理及防蚊措施,嚴防疫情隨人的移動輻射擴散。高雄市衛生局每日將最新疫情訊息公布於衛生局網站,民眾皆可上網流覽最新疫情動態。

天氣悶熱須注意 食物易滋生沙門氏菌

天氣悶熱須注意 食物易滋生沙門氏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沙門氏菌」是造成腸胃道疾病常見的致病菌,好發於每年5至8月炎熱季節。由於天氣潮溼酷熱,而給予沙門氏菌繁殖的最佳機會。其傳染途徑是經由糞口傳染、食用遭污染的水質或腐壞的牛奶、乳酪製品、肉類或海鮮等食物。在臨床上依沙門氏菌引起的疾病,可簡單分為兩型:第一型為傷寒及副傷寒沙門氏菌引起的傷寒型,潛伏期較長約1至2週,近年來因醫療衛生進步,在台灣已較少見;第二型是常見的腸胃炎型,潛伏期較短約5到72小時,通常為12至36小時。症狀輕則噁心、嘔吐、發燒、腹痛、水便;重則血便、腹脹、劇烈腹痛、高燒不退,還可能引起腸炎或局部感染,發生在老人及幼兒時其症狀會較為嚴重。沙門氏菌最適合生長的溫度為35至37℃,最適合生長的PH值約為6.5至7.5。因為其生長條件範圍廣泛,食物一旦遭到汙染,就可能在貯放過程中大量繁殖菌體,而增加食物中毒的風險。因此其最好的預防方法如下:徹底將食物煮熟,特別是肉類、家禽及蛋類(通常60℃、20分鐘或65℃、3分鐘可有效殺死沙門氏菌)。生熟食要分開處理,且應儲存於4℃以下或63℃以上,以防止二次汙染。食用蛋品時要特別注意,因蛋殼上約含有3萬個細菌,其中可能含有沙門氏菌,家中有嬰幼兒的家長,在碰觸蛋殼後一定要洗手,不要直接泡牛奶、餵奶或接觸嬰幼兒,以免將手上的細菌,直接傳染給抵抗力較差的嬰幼兒。抵抗力較差的老年人、孕婦及嬰幼兒等,應避免食用未經煮熟的蛋,有些民眾喜歡在吃火鍋時,加入生雞蛋調拌沾醬,也要注意把蛋殼洗乾淨,以免感染沙門氏菌。

倡導確實消毒 防範腸病毒、登革熱

倡導確實消毒 防範腸病毒、登革熱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各國中小、高中9月將全面開學,腸病毒群聚感染、登革熱疫情和流感容易在此時大肆流行,為有效防制各種疾病流行,臺中市副市長蔡炳坤31日召開跨局處會議,會中決議每月第一個周六為全市登革熱孳生源清除日,交通局更承諾加強台中市各公共運輸車站、轉運站洗手間的設備督察。九月為宣導期,但屢勸不聽者可開罰1200至1萬5000元;另國小學童流感疫苗接種率目標八成,校方推動有功者將給予獎勵。 今日會議由蔡副市長主持,台中市衛生局長黃美娜及台中市府各局處主管都列席與會,疾病管制局第三分局長林明誠也出席提供建議。根據衛生局資料,至今年八月,全國腸病毒重症確定病例為142例,臺中市有22例,其中21例為0至5歲幼兒,顯示這年齡層為重點防治對象。九月開學後極易產生學童群聚感染,會中決議由社會局、教育局鼓勵勤洗手,各機關外包清潔廠商應確實消毒門把、水龍頭等,以免成為腸病毒傳染源。 登革熱疫情高峰在十到十一月,會中決議定每月的第一個周六為登革熱孳生源清除日,副市長強調,腸病毒每三至四年有一波高峰,臺中市人口約占全國的11.6%,但今年臺中市腸病毒重症22例就占全國142例的15%,「是有點高!」蔡副市長指示要謹慎應對,絕不能掉以輕心!衛生局長黃美娜指出,許多車站及公共場所洗手間沒有肥皂,林分局長也表示,最有效的預防還是傳統的肥皂洗手,甚至是清水洗手。九月定為宣導期,針對積水容器未清且屢勸未改正的對象,環保局與衛生局將可依「廢棄物處理法」、「傳染病防治法」開罰1,200元至15,000元罰鍰。十月全面施打的流感疫苗,林分局長指出,國小學童活動力強,是防治流感的主要對象,今年將免費施打的國小學童年齡層擴大為一至六年級,接種率目標訂在八成,推動有功學校予以敘獎。學齡前兒童接種疫苗,則由社會局鼓勵托嬰、托育機構向家長宣導,由家長帶至衛生所或各合約醫療院所接種。

杜絕腸病毒流行 中市衛生局加強查核

杜絕腸病毒流行 中市衛生局加強查核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各學校於本週陸續開學,學童間的互動接觸助長腸病毒傳播,中市衛生局於今(31)日召開跨局處會議,請各局處就權責分工落實防治,並加強查核教托育機構洗手設備及各項防疫措施。根據衛生局資料,至今年8月,全國腸病毒重症確定病例為142例,中市有22例,其中21例為0至5歲幼兒。9月開學後極易產生學童群聚感染,應加強宣導,鼓勵勤洗手,另外各機關外包清潔廠商必須確實消毒門把、水龍頭等,以免成為腸病毒傳染源。局長黃美娜表示,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容易在家庭及教托育機構內傳播,提醒家中有5歲以下嬰幼兒的家長及教托育機構,務必隨時注意個人及幼童衛生習慣,時時正確洗手,以降低感染腸病毒的機會。

父母別太宅!陪孩子動一動能增進感情

父母別太宅!陪孩子動一動能增進感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綜合報導)做父母的你,常常抱怨孩子老是待在電腦前,「宅」在家裡不出門嗎?如果父母不希望孩子宅在家,那自己也該以身作則,增加自己的活動量才行!根據一項最新的研究發現,孩子的活動量和父母的活動量有顯著的關聯性,若想要增加孩子的活動量,父母必須以身作則,如此一來還能增進親子情感。這項研究被發表在七月號的《身體活動與健康期刊》(Journal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中。董氏基金會指出,這項研究是由美國猶太健康醫院醫學助理教授Kristen Holm主持,此研究方案囊括了八十三個家庭,目的是協助年齡介於七到十四歲有過重或肥胖問題的孩子控制體重。這項方案鼓勵父母和孩子透過每天走路超過兩千步來增加運動量,整個過程皆以計步器追蹤。結果發現,當某些日子母親們走路達到或超過兩千步時,孩子們平均走路超過兩千一百一十七步;當母親沒有達到目標時,孩子則僅多走一千一百七十五步。而在方案開始後,先前活動量較低的孩子反而走得比先前活動量較高的孩子來得多。類似的結果也出現在父親和孩子之間,這項研究證實了當父母的活動量增加,孩子的活動力也變強,且這樣的影響在週末更是明顯。    而國內的學者也認為,父母和孩子一起活動,可以增進彼此間的情感!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長董旭英建議,父母坐而言不如起而行,要孩子多運動,不如就陪他一起,運動不管對我們的身體或心理都會有幫助。不管是慢跑或游泳,親子共同設定一個目標讓兩人一起達成,甚至鼓勵孩子去超越自己,那種共同完成一件事的感覺,其實就是增進親子間情感的好方式。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葉雅馨則指出,諸多研究證實運動會幫助產生好心情。而董氏基金會在2011年進行的「台灣五大都市國、高中學生運動狀況、壓力源與憂鬱情緒之相關性調查」結果得知,當受訪學生的父母常運動者,受訪學生有運動習慣的比例高於沒有運動習慣者,這也呼應了上述的研究。此外,發現有17.3%的國高中生會因情緒不佳而運動,運動後有84.2%覺得心情會變好,也証實運動會產生腦內啡,幫助人們產生愉悅感。

受災戶淹水達半公尺 行政院額外加發救助金

受災戶淹水達半公尺 行政院額外加發救助金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綜合報導)行政院今(31)日表示,核定本次天秤颱風淹水50公分以上的受災戶,每戶將額外發給2萬元的淹水救助金。行政院長陳冲表示,這筆經費將儘速由財政部撥付縣市政府,估計大約有3000戶淹水受災戶可領取這筆中央額外發放的淹水救助金。 行政院指出,天秤颱風的超大豪雨造成南部地區嚴重災情,其中以台東蘭嶼、綠島及屏東縣恆春、車城、滿州地區最為嚴重。總統馬英九於30日颱風過境後視察台東蘭嶼地區時,指示中央對受災縣市予以協助。因此,除受災縣市政府依規定自行發放淹水救助金外,行政院也將比照莫拉克、凡那比、梅姬及南瑪都颱風發放淹水救助金的方式,凡是因水災淹水達50公分以上,且有居住事實的現住戶,每戶將由中央額外加發2萬元淹水救助金。 經濟部於日前主動聯繫屏東縣、台東縣、高雄市等相關縣市,經查報符合淹水救助標準的受災戶約3000戶,所需經費約6000萬元,行政院已於今日核定本案,並將儘速撥付各縣市政府協助發放,協助受災戶早日重建家園。

強化醫藥產業輔導 十件產品成功研發

強化醫藥產業輔導 十件產品成功研發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綜合報導)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指出,自99年1月1日成立後,在行政院推動「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下,強化醫藥產業輔導,針對國內研發新藥及醫療器材,建立藥品及醫材專案諮詢輔導機制及鑽石早收清單。目前在藥品方面已輔導10件產品成功達到研發里程碑,其中2件完成上市申請,5件進入第三期臨床試驗,1件進入第二期臨床試驗,2件進入第一期臨床試驗;在醫材方面成果則包括10件完成上市,3件完成臨床試驗申請。 衛生署表示,專案諮詢輔導機制在藥品方面以「創新程度」、「貢獻程度」、「早收程度」與「滿足法規程度」等4項評估指標,在醫材則以「國產第一件」、「同類產品最優」、「新醫療適應症」或「國家型計畫重點支持產業」等四項評估指標篩選品項,並以協助專案達到臨床前進入臨床試驗階段(First in human);進入下一期臨床試驗;申請查驗登記;取得許可證等里程碑為目標。 衛生署指出,自食品藥物管理局成立以來,在藥品方面已輔導10件產品成功地達到研發里程碑,其中2件完成上市申請,5件進入第三期臨床試驗,1件進入第二期臨床試驗,2件進入第一期臨床試驗;在醫材方面成果則包括10件完成上市,3件完成臨床試驗申請。此外,食品藥物管理局也召開8件以上專案之廠商諮詢輔導起始會議,透過與廠商面對面的溝通,了解產品研發規劃與現況,並提出明確且有利之建議,以加速新藥及新醫材審查上市,使國人及早使用到國人自行研發之新產品。

陸商以「地溝油」煉藥 我國未有進口紀錄

陸商以「地溝油」煉藥 我國未有進口紀錄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綜合報導)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表示,有關近日新聞報導大陸廠商以「地溝油」提煉頭孢子菌素(cephalosporin)原料藥中間體7-ACA(7-amino cephalosporanic acid)一事,經查國內核發之藥品許可證,並未核准大陸以「地溝油」生產之7-ACA,也未核准其製造原料藥及藥品製劑,同時已透過與中國大陸建立的兩岸醫藥衛生協議立即通報管道持續瞭解追蹤,以確保民眾用藥品質及安全。此外,食品藥物管理局同時發函給製藥公會與輸入公協會,請其轉所屬會員立即清查藥品所用原料情形,如有來自可疑來源,須立即通報。    食品藥物管理局表示,我國對於原料藥的管理,已建置有三道把關機制,分別為書面文件審查,定期對製藥工廠查廠,以及上市後藥品的抽驗,藉由三道把關機制,以確保原料藥及製劑藥品的安全與品質。此外,衛生署也已建立上市後藥品品質防護網,藉由強化醫療人員自主性通報系統及政府主動監控機制,以保障民眾用藥安全。     食品藥物管理局建立藥物安全主動監控機制,除有藥物不良反應通報系統之外,對於安全有關訊息,隨時進行瞭解,以保障民眾之用藥安全。提醒醫療人員或病患懷疑因為服用藥品導致不良反應發生時,應立即通報給衛生署所建置之全國藥物不良反應通報中心。而有關媒體報導大陸廣東深圳「健康元藥業集團」旗下公司生產之太太口服液、靜心助眠口服液、鷹牌花旗蔘膠囊、鷹牌花旗蔘茶等相關產品,未有以食品向該局辦理輸入查驗進口紀錄,呼籲國人赴大陸地區時,購買當地食品應慎選,儘量避免購買與使用非生活必需之產品。

強化飲食安全!國家食品安全教育中心成立

強化飲食安全!國家食品安全教育中心成立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綜合報導)衛生署表示,為全面推廣食品安全教育,以提升社會大眾對食品的認知,並強化我國食品安全管理、研究、製造、物流與銷售等各領域人員對食品衛生之使命與責任,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與台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共同籌設「國家食品安全教育暨研究中心」,於31日下午由台灣大學校長李嗣涔及衛生署長邱文達共同揭牌成立。衛生署表示,該中心之工作項目主要有建立媒體民眾風險溝通機制,提供政府處理緊急重大事件之諮詢;建立風險分析資料庫,提供業者諮詢;培訓食品安全推廣講師及設計與建立推廣教材;開設食品安全教育課程培訓專業人才;執行食品安全相關風險分析及檢驗技術研究;辦理中心內外部溝通協調性行政事務;及其他食品藥物管理局與生農學院雙方同意事項。該中心主任將由台灣大學生農學院專任教授擔任,並設置行政組、公關組、教育組、研發組、管理科學組及風險溝通組,各組組長由中心主任就校內外相關專長之專家學者中選任。並視實際需要置專案研究人員與教師,並得聘請校內外專家學者為特約研究人員。衛生署指出,由於食品貿易之全球化,加上食品供應系統之日益複雜,不僅是台灣,所有先進及發展中國家也都不斷在面臨食品安全問題的困難與挑戰。台灣的食品界在產官學研彼此之間,向來有良好的互動關係與合作基礎,衛生署期盼藉由「國家食品安全教育暨研究中心」之運作,建立跨領域之長期合作平台,並充分結合國內產官學研的資源與人才,逐步整合各項食品安全議題,讓國內消費者對食品安全有正確認知及充分信賴,並使「美食臺灣」的形象持續加值,「食品安全」的成效持續深化。

牙線沾血 牙醫師:小心牙周病感染

牙線沾血 牙醫師:小心牙周病感染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正確的潔牙步驟為「一漱二刷三牙線」,也就是先漱口沖掉口腔殘留物,接著刷牙,刷掉牙齒大表面的牙菌斑,最後再利用牙線,清潔齒縫中的牙菌斑,如此潔牙三步驟,才能確保口腔的健康。然而,利用牙線清潔齒縫時,若發現牙線上有血,就要小心了!牙醫師陳世岳說明:「若牙線沾血,很有可能是罹患牙周病的前兆!」為什麼牙線會有血呢?牙醫師陳世岳解釋,牙齦出血原因主要為罹患牙周病,而主要致病原因是「牙菌斑」造成。一般人進食後約10小時就會生成牙菌斑,當這些牙菌斑沒有被有效清除,就會聚集附在牙齒上,進而形成牙結石。若沒有定期給牙醫師清理,牙結石就會持續侵蝕破壞牙齦、齒槽骨和牙周韌帶等牙周組織,剛開始出現牙齦紅腫,使用牙線或刷牙時會出血,慢慢造成口臭、牙齒移位或搖動,嚴重甚至會導致牙齒的脫落。事實上,台灣大約90%的人都有牙周或牙齦發炎的困擾!也就是說每10個人,有九個人患有牙齦問題。民眾如何自行檢測是否罹患牙周病呢?陳世岳表示,只要發現使用牙線或刷牙時會流血、牙齦紅腫伴隨口臭、牙齒經常對冷熱食物敏感、牙齦萎縮、咀嚼無力感、牙齒縫隙越來越大、牙齒搖動幅度變大等,就可能罹患牙周病。要預防牙周病生成,陳世岳建議民眾要養成正確刷牙的習慣,三餐飯後一定要記得刷牙,以免牙菌斑聚集附在牙齒上,千萬不要怕牙齦流血就畏懼刷牙,「牙齦流血更要刷牙!」此外,也可以選擇添加抑制細菌在口腔孳生的牙膏,消滅口腔的細菌,維持口腔環境的衛生。陳世岳表示,大部分的人都不知道,其實牙周病不易根治且會對牙周、骨頭造成不可逆的傷害,有些牙周病患做完基礎治療後就以為痊癒了,沒有持續追蹤檢查很容易引起牙周病的再度復發,呼籲民眾要特別注意,一旦牙周出現問題一定要把握早期治療的黃金時期,確實做好口腔保健的工作,將傷害降到最低。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