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孩子暴怒過動?行為+藥物治療可改善

孩子暴怒過動?行為+藥物治療可改善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孩子暴怒過動有藥治療嗎?家長要注意了!這些孩童可能存在輕微到中度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精神科醫師表示,這些孩子可以搭配行為治療及藥物治療,提升腦部神經傳導物質的濃度,以增加注意力的維持及對於衝動的控制。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症狀又可分為注意力維持困難、活動量過高以及過於衝動等三大症狀,但並非每個患童都會有相當的症狀表現。台大醫院竹東分院精神科主任蘇柏文發現,在新竹地區這類孩子往往可能較晚才被發現有ADHD的問題或情緒障礙,較嚴重的學生甚至在課業表現及人際互動中遇到挫折後,進而引發後續偏差行為、低自尊以及情緒障礙等後遺症,也容易沉溺於吸毒的狀況。臺大醫院竹東分院兒童精神科蘇泓洸醫師表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一種腦部額葉功能異常的疾病,導致維持注意力的困難,會影響孩童執行功能的表現。國內有研究指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在學齡兒童的盛行率約在7%~8%,換句話說,在一個30個人的班級中,平均就有2個孩子會受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所苦。蘇泓洸進一步說明,其實在國內外的研究都指出,透過兒童心智科醫師的評估診斷,佐以適當的藥物治療和行為改善技巧,近80%的患童有良好療效。因此,及早發現、適時轉介、積極治療,會帶給我們這群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孩子,一個更美好的明天。

徵求南丁格爾 中市釋700護理職缺

徵求南丁格爾 中市釋700護理職缺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暑假結束,許多社會新鮮人都在此時尋找畢業後的新工作,為因應畢業新鮮人快速找到工作職缺,協助補足醫院與生技機構人才,臺中市政府衛生局與勞工局將在9月7日上午9點於新市政4樓集會堂舉辦「臺中市生技醫療機構聯合徵才活動」,提供700個護理人員、行政人員等職缺。徵才當天多數業者採取現場面對面對談,參加的民眾如果想要增加錄取機會,要注意衣著一定要整齊清潔,口條表達清晰,臉上多保持笑容,盡量展現出自信與專業,才能加深主管對您的第一印象、提高錄取機會。薪資為2萬3000元至3萬7800元不等,歡迎高職、專科以上相關科系畢業或待業、有意轉職的民眾到場參與。參加徵才的有臺中榮民總醫院、署立臺中醫院、署立豐原醫院等24家醫院,與3家藥廠,職缺包含護理師、護士、糖尿病衛教師、藥師、食品化學工程師、醫療服務室總機組等700個工作機會,臺中市政府衛生局局長黃美娜表示,活動於9月7日上午9:00到下午2:00,歡迎想從事南丁格爾的民眾,能夠踴躍到新市政4樓集會堂參加徵才,讓您盡快找到工作,開心的在職場上闖出自己的一片天。

足底疼痛別輕忽 施力不當成筋膜炎

足底疼痛別輕忽 施力不當成筋膜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許多人到了下午或是站立太久,活動過多時腳底痛又會再發作;但是坐下休息一陣子,疼痛就會減輕。阮綜合醫院復健科主任黃光聖表示,足底筋膜炎是常見足部問題,患者通常抱怨在早晨下床,腳剛踩地時覺得腳底劇痛,甚至達到行走困難的程度,多走幾分鐘後疼痛反而漸漸減輕;但是如果休息超過一個小時,要起身站立時又會有腳底劇痛、行走困難的症狀,走動一陣子之後才會減輕。足底筋膜是由多層很厚的纖維筋膜所構成,它的起點在腳底跟骨向前延伸成一扇形而附著於趾骨上,其作用是在足部承受體重的壓力時,維持腳弓的形狀;在跑或跳時能夠吸收地面來的反作用力衝擊,為足部的避震器。一般保守治療的觀察期約為6至12個月,若症狀仍然持續,可尋求局部類固醇注射,最終手段則是手術。當足部感到不適時,應儘早就醫診治,以得到最佳治療效果。 引起足底筋膜炎的常見原因為使用過度(例如體重過重、站立太久、走太多的路、慢跑),或是結構上有導致足底筋膜不正常拉力之因素(例如扁平足、高弓足、足跟肌腱過短等),這些原因都會使足底筋膜長期承受過多重量及拉力,附著足跟之起點處易疲勞發炎;反覆踩地的動作更增加了對於足底筋膜的刺激,進一步造成急性或慢性發炎。長期下來可能因行走時姿勢著力不當,引起腰、髖、膝、踝等部位的疼痛。95%足底筋膜炎的患者經由藥物與復健等保守治療會有很好的預後。復健治療包括熱敷、超音波、電療、伸展小腿肌肉等。除此之外,平時的保養也是非常重要,首先是要除去引發疼痛或加重疼痛的原因,如工作上需久站的人,得減少站立的時間;體重過重的人必須減重;同時建議患者應儘量減少反覆性高衝擊的運動(例如跑步);另外鞋內可加上紓減疼痛點壓力之足跟墊幫助減輕症狀。目前復健科有提供自費的個人專屬鞋墊,可重覆調整,不易變形斷裂。

流感病毒易群聚傳播 當心口沫傳染

流感病毒易群聚傳播 當心口沫傳染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流感為急性呼吸道疾病類似感冒,常會引起發燒、頭痛、肌肉酸痛、疲倦、流鼻涕、喉嚨痛以及咳嗽等症狀,及一般所稱的類流感症狀,讓一般人容易誤認為小感冒而不以為意。少數人感染後會有嘔吐等腸胃道症狀。流感病患在症狀緩解後的24小時之前,可藉由咳嗽或打噴嚏將病毒傳給他人,另由於病毒可短暫存活於非吸水性環境表面,故也可藉由手沾染到病毒在接觸口、鼻或眼而造成感染。苗栗縣衛生局羅財樟說明衛生局、教育處和勞動及社會資源處跨處局合作措施有:加強衛生教育宣導、維持衛生環境、協助發生症狀者、加強通報作業包含勤洗手、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生病者在家休息、踴躍接種流感疫苗等。定期清潔學生、幼兒經常接觸的物品表面,如鍵盤、門把等。如發現類流感患者,應立即戴上口罩,留置於單獨空間,並協助其盡速就醫及返家休息。除此之外,學生及幼兒是流感病毒的高傳播族群及高風險族群,學校、幼兒園更是容易造成傳播的場所,需要特別注意防範,落實勤洗手、呼吸道衛生與咳嗽禮節、生病者在家休息。故苗栗縣長劉政鴻特別指示各級學校及托育機構在流感流行期應積極採取防疫作為。民眾如有疑問,可參閱疾管局全球資訊網相關資訊。

生活一成不變 心理也提早老化了嗎?

生活一成不變 心理也提早老化了嗎?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根據報導數據顯示,現在國人每5人就有2人提早老化30歲,你經常被叫「大姐」嗎?甚至只是高中生卻被叫「阿姨」嗎?除了皮膚會老化,心理層面竟然也會老化,甚至影響健康?以下是心理年齡老化的幾項特徵,包括:穿衣喜好暗色系或者只固定穿某幾套衣服。從常和姊妹淘一起,變得喜歡一個人,或固定交友圈很少有新朋友。喜歡自己熟悉的環境,常勸別人活在當下要惜福。不喜歡人多吵雜且陌生的地方,生活驚喜變少。喜歡和動植物對話,就算和人聊天也只聊過去的事。精神科醫師李光輝醫師說,以上幾個心理因素代表年齡老化的五大特徵:色彩穩重化、聚會單純化、生活規律化、驚喜減少化、語言簡單化。造成精神年齡老化的原因是在固定的環境之下,生活沒有改變,或者因為社會化以及壓力,造成心理年齡老化,而生活一成不變的上班族或家庭主婦更容易精神年齡老化。精神年齡老化,有什麼危機?李醫師指出,生活壓抑過久,有可能會造成憂鬱症的產生,必須走出去,或者多元興趣的發展。除了心理年齡會老化,再來就是女人最害怕的:肌膚老化!只要皮膚看起來老,整個人就像是老了十歲。年齡還沒到,為什麼會肌膚會先老化?醫美醫師周俊旭說,跟體質、飲食習慣、生活作息以及保養出了問題都會有影響;要檢測自己肌膚有沒有老化,可以從皮膚開始增生皺紋、斑點,眼凹、臉頰凹陷、下巴脂肪堆積,眼睛變細長、眼角嘴角下垂這些特徵探尋。因此,日常生活的保養就顯得特別重要,周醫師說,其中以防曬最重要,因為很多女生平常只是擦防曬油,但非常容易忘記補擦,直接曝曬非常危險,紫外線是老化的恐怖殺手。而注意清潔時必須使用溫水,先用溫水拍臉,將洗面乳起泡之後,用溫水洗淨,最後以冷水收斂。醫師說很多人保養皮膚都一昧的使用保養品,但平常不愛喝水,這樣保養品只是白擦。

全球自殺防治日 一同許下第101個願望

全球自殺防治日 一同許下第101個願望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國際自殺防治學會(IASP)將2012年全球自殺防治日的活動主題訂為「強化保護因子並注入新希望」,強調自殺防治除須正視自殺問題的程度與高危險因子、族群外,更重要的是能夠強化面對壓力的保護因子與注入新希望,包括提供良好的身心照護,求助管道多元,及社會網絡支持可近性,強化問題解決技巧等。臺北市政府「第101個願望」徵文展將於9月7日上午11時於臺北市松山文創園區東區製菸工廠正式開幕,展出18位得獎作者面對生命傷痛的心路歷程與呼應今年國際自殺防治學會為全球自殺防治日訂定的主題「強化保護因子並注入新希望」。期望透過此活動連結每個年齡層、每個族群及每個鄉鎮住民對珍愛生命的共同理念,並藉由作者分享內容傳遞對困境的希望。因此,於101年4月到7月期間辦理「第101個願望」徵文活動,獲得全國民眾的熱烈迴響,稿件評選結果已於101年8月31日出爐,共計選出18件作品。得獎者分享了各自在求學階段面對的青澀、工作時期面對的苦澀、現實生活面對的無奈等故事,期望透過這樣的宣導方式,讓每個人都能感受到作者的心聲,也給所有曾經傷痛或傷害自己的朋友們一點鼓勵,在人生的旅途中永遠不孤單! 今年度得獎作品暨歷年得獎作品將展出於臺北市松山文創園區東區製菸工廠,展出時間為9月7日至9月10日每日上午9點至下午6點,特別提供民眾許願卡,寫下「屬於自己的第101個願望」,內容可以是對自己的期許或對親友的祝福,交由工作人員協助懸掛於五彩繽紛的許願樹上,希望透過這樣的活動與儀式,讓民眾對未來注入希望,並對自殺防治工作的多元面向有正向積極的認識。此外,每日前100名參觀民眾並贈送「希望天燈吊飾」,天燈上的文字包括幸福、美滿、健康、平安等,讓每一個參觀民眾都能帶著幸福與滿足的心情回家,並將這樣的心情傳遞給週遭親友,建構一個友善、溫暖的居住環境。

焦慮又失眠 恐患精神官能症

焦慮又失眠 恐患精神官能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壓力過大嗎?精神科醫師指出,精神疾病的病因與種類雖然很複雜,但決定精神疾病預後的最重要因素是未治療前時間的長度,也就是若能縮短有精神症狀到接受治療的期間,甚至能從前驅症狀就開始進行評估或治療,將會有最佳的治療效果。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王仁邦表示,精神疾病是一種腦疾病且可以有效治療;最近因全球的經濟不景氣,無薪假人數大幅增加,民眾的生活壓力指數上升,連帶著心理的健康也受威脅。若能早期發現初期的症狀,如憂鬱、焦慮、相關身體症狀和失眠等,調整自己的生活態度與方式,就能避免相關精神官能症的產生。王仁邦說,臨床上的精神疾病可初分為兩大類,一為受較多體質因素影響的重大精神疾病,治療上以藥物治療為主,如精神分裂症與躁鬱症等,另一為因重大壓力事件所引起的精神官能症,治療上除了藥物治療外,另需輔以心理治療,如憂鬱症、焦慮症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王仁邦強調,若你發現自己或身旁親友有早期的精神病症狀,從思考或知覺異常、自我感改變或人際關係改變,到已出現幻覺或妄想,或重大壓力事件後的精神科症狀,如憂鬱、焦慮、活動量減低和睡眠變差等,建議能即早尋求心理諮詢或精神科評估,早期發現並早期治療,將可讓疾病的預後變好。精神官能症的個案亦可在藥物與非藥物的治療方式下,恢復原有生活、人際關係和生活品質,將個人苦難轉為對自己與旁人的學習。

南市流感防治應變 跨局整合演習

南市流感防治應變 跨局整合演習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自2003年底開始,H5N1病毒經基因突變,抗原變化快,恐造成禽傳人,人傳人的大流行!世界衛生組織陸續接獲人類H5N1流感之病例報告,且多數曾直接或密切接觸感染H5N1的病禽,依現有經驗,許多病人出現嚴重的臨床症狀,導致快速惡化或死亡。面對社會變遷及跨國際的新興傳染病快速傳播,提前做好準備,並防範於未然已成為疾病防治重要的課題。為因應流感流行季早做準備,臺南市政府衛生局於9月06日假臺南市將軍漁港管理中心辦理101年度「臺南市流感防治應變演習」觀摩會,演練內容為「將軍區大陸漁工疑似H5N1流感猝死之應變作為」,啟動衛生局結合當地將軍區衛生所、社區防疫志工隊之社區防疫人力演練、流感防治應變演習影片呈現,發揮社區防疫效能,成為全面的整合防疫資源及強化防疫體系。本次演習觀摩會目的在因應目前國際化的社會型態,運用現場於將軍漁港實際演練大陸漁工疑似H5N1流感猝死之應變作為及演習影片觀摩,使醫療體系及跨局整合;從防範、通報、動員、到善後處置的緊急應變能力及建構完整防疫體系提升防疫能量,喚起民眾對防疫工作的重視。清楚了解流感的應變作為包括流程運作及各項機制應變,為疫情發生時提早準備,並有效控制疫情遏止疾病的蔓延。演習的結束是防疫行動的開始,所有防疫避免災害發生需要全民一同關心實際投入,面對災害的挑戰以「防災第一提早準備」的態度,使傷害降到最低,臺南市政府衛生局全體同仁將持續和各相關單位及民眾攜手努力,做好防疫作戰準備,塑造安全無虞的居住環境,確保市民的安心生活。

乾癬非傳染病 積極治療可控制

乾癬非傳染病 積極治療可控制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乾癬是一種備受誤解的皮膚病,對於乾癬患者來說,除了癢、脫屑、刺痛等問題之外,更因為外觀而造成旁人的排斥、社交活動、工作、與人互動困難。近幾年也有研究指出乾癬的發炎也會導致全身性疾病,連帶產生心血管疾病、新陳代謝問題。由於目前並無根治的方法,因此積極治療、控制乾癬症狀為患者最重要的課題。林口長庚醫院皮膚科黃毓惠醫師表示,她門診曾經遇過,一家三口媽媽與兩個小孩都患有乾癬,鄰居害怕被傳染,逼著房東不能租屋給她們。其實乾癬並非是黴菌感染,沒有傳染的問題,而是因自體免疫慢性發炎的皮膚病。對於患者造成重大的心理負擔以及影響其生活品質的程度,不亞於其他重大慢性疾病,如關節炎、癌症等。再加上患者從青壯年時就得開始面對疾病,在無治癒的希望下,許多患者合併有憂鬱、焦慮、酒精濫用的現象,甚至有國外調查發現,患者多曾有自殺念頭。黃毓惠表示,根據一份2011年年底所做的114份中重度乾癬患者對於治療認同度的調查發現,對於中重度乾癬病患最主要的治療方式,無論是照光、口服用藥、甚至生物製劑等方法,患者都有中斷或停止治療的狀況。黃毓惠說,雖然乾癬難以根治,但患者只要配合療程,積極治療,就能控制乾癬引起的病情,降低身體其他併發症。

寶貝哭鬧不上學 父母要好好安撫

寶貝哭鬧不上學 父母要好好安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孩子們在上學的第一天聲嘶力竭哭喊,讓父母們也忍不住隨著眼眶含淚,那第一次的分離像是生離死別般強烈,對大人來說是有些莫名奇妙。心理師說,所謂的「分離焦慮」出現,是發展過程的正常現象,父母可以安心。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臨床心理師蔡盈盈指出,嬰兒在六至八個月就可能開始出現與母親分離時的焦慮害怕,通常在2-3歲逐漸減輕,有時可能持續到5歲。1歲孩子可能隨時要看見媽媽,連媽媽離開一下去上廁所也哭的死去活來,彷彿母親會永遠消失。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他可能哭泣著表示不要去上學或想要回家,所幸,這些現象都會隨著孩子的適應而漸漸減輕或消失。蔡盈盈表示,面對可能的分離焦慮,父母們還是有些方式可以降低這些現象發生的強度,並幫助孩子好好度過人生中的第一次分離。給孩子時間適應新的人事物。其次,要好好跟孩子說再見。當孩子在分離哭泣的時候,請接納並允許他的悲傷,孩子會感覺被了解,當他表達的情緒被接受與包容時,可以幫助他縮短適應時間。同時也正在教導他如何表達自己的感受。如果孩子哭泣較強烈,給他一些時間宣洩情緒,之後可以試著轉移注意力。請不要威脅或強力要求他停止,以免造成心理上的壓力。蔡盈盈提醒,少數孩子可能反而完全不表達出難過情緒,很酷的掉頭就走,父母們反而需要多注意,孩子是否無法承受分離,用逃避的方式來面對。另外,老師也扮演著重要角色;蔡盈盈也說,老師對於分離的處理態度最好和父母一致。不管孩子哭泣多強烈,只要他願意接受老師的安撫,就代表孩子能夠和老師建立起親密關係,父母可安心離開。理想上,在開學前1-2週就開始建立起入學後的生活作息,起床、三餐、睡眠時間等等,此規律性也有助於孩子融入學校團體生活。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