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亂找陌生人上床砰砰!往後恐較易自殺

亂找陌生人上床砰砰!往後恐較易自殺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擁有美好的性生活,是促進情侶或夫妻之間感情加溫的最佳方法,但是,如果縱慾過度至是找陌生人隨意上床,認為這樣才會有刺激感,根據美國的研究,床亂上一通的人,往後的自殺率恐怕比一般人來得高!年輕時亂嘿咻 長大後自殺率增兩成這份研究來自美國俄亥俄州大學,研究人員經由訪問全美一萬名青少年男女,發現,不分性別,年輕體力旺盛無可宣洩,專找陌生人上床砰砰的人,日後出現自殺念頭的風險機會將暴增。另外,研究人員也指出,看似平凡無奇的每一段隨便的性生活中,其實對青少年的身心影響巨大,導致青少年的精神狀態比一般人脆弱,且自殺風險將會增比一般人增加近兩成之多。

每日喝「一杯」咖啡 有助心血管暢通

每日喝「一杯」咖啡 有助心血管暢通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早上起來喝咖杯,下午想睡喝咖啡,晚上熬夜喝咖啡,相信時常加班且容易疲累的上班族,咖啡一定是上班必需品,有些咖啡狂熱者更是達到咖啡在人在,咖啡不在人亡的地步,因此有許多研究指出,若是咖啡喝過量恐對身體造成多種負擔,但日本的最新研究卻指出,若每天喝「一杯」咖啡,將有助於心血管暢通,甚至能減少罹患中風與心臟病的風險!每日喝一杯咖啡者 末梢血流多了30%此項研究來自日本沖繩琉球大學,研究以二十七名受測者為研究對象,所得出的結果。研究指出,受測者若喝完一杯咖啡後,在七十五分鐘內末梢血流會比喝下無咖啡因咖啡的受測者,足足多了百分之三十。過去,也有研究說明,有喝咖啡習慣的人較不易罹患心臟病或是中風,而研究人員也指出,雖然此結果知道喝咖啡也許能夠改善心血管健康,但目前卻沒有任何研究能夠了解其機轉作用,未來若能進一步的得知咖啡的效果,或許在不久的將來能夠透過咖啡來治療心血管疾病也說不定!

男性長期睡眠品質差 恐早死!

男性長期睡眠品質差 恐早死!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男人壓力大,若是要負擔房貸甚至是整個家庭的經濟壓力,每天晚上在床上,恐怕天天都要輾轉難眠了!而根據美國的研究發現,若男性長期以來老是睡不飽、淺眠、難入睡等問題,死亡風險將比一般人來的高出許多!男性睡不好 易罹患心血管疾病這份研究來自於美國布里根婦女醫院研究團隊,根據兩萬三千筆資料去分析所得出的結果。研究發現,有睡眠障礙的男性,其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會暴增。 而研究更進一步做出統計,男性長期睡眠品質若不好,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將增百分之五十五,常常睡不飽或是淺眠的男性,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也會增加百分之三十二。研究人員指出,睡眠問題不但會不利心血管,更與壽命長短息息相關。 

當心!7成肝癌來自B型肝炎

當心!7成肝癌來自B型肝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台灣成年人每年有1萬3000人死於肝病和肝癌,相當於每40分鐘就有一人死於肝病和肝癌。振興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陳鴻運指出,肝癌中約有6至7成是B型肝炎所引起,2至3成是C型肝炎引起,感染B型或C型肝炎後,有一部份人會演變成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陳鴻運醫師指出,肝癌高危險群包括已有肝硬化、慢性肝炎病、B型肝炎帶原及C型肝炎感染者,或是家族中有罹患肝癌的人,如同其他癌症一樣,肝癌的成因十分複雜,通常是經由許多致癌原因相互作用,最後才形成肝癌。皮膚癢不是肝不好 大多為皮膚疾病坊間對於肝臟保健仍存著許多迷思,例如皮膚癢大多不是肝不好、經常疲倦就是肝病、熬夜會爆肝、口臭與嘴破和肝臟絕對有關係,醫師表示,如果沒有黃疸,皮膚癢通常只是皮膚太過乾燥,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慢性濕疹或乾癬等疾病;少數是其他慢性引起;口臭、口乾、口苦,事實上8、9成來自於口腔疾病。 陳鴻運醫師提醒,已有肝病患者應採新鮮清淡飲食、少油少鹽等為原則,肝硬化患者絕對禁止飲酒,咖啡、紅茶、綠茶可酌量飲用。

送餐員不怕苦涉水 只怕老人餓肚子

送餐員不怕苦涉水 只怕老人餓肚子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吃飯,對一般人而言是稀鬆平常的事,但對於花蓮富里鄉的這位老人來說卻沒那麼簡單!他獨居溪畔,唯一的聯外道路經常積水,遇大雨時更是與世隔絕,有斷糧之虞,所幸一粒麥子基金會送餐員不畏困難,即使機車無法過,橫渡溪流也要將便當送到老人手中。66歲的吳伯伯是中低收入戶,早年原是伐木工人,退休後因中風身體右側癱瘓,子女離家,開始申請送餐服務。吳伯伯所住的地方位在吳江村陸橋下,對外只有一條路。吳伯伯說,早期並沒有積水的問題,但隨著泥沙淤積,河水上漲後越過堤防,變成出入都需穿過水道。目前每天幫吳伯伯送餐的石信雄送餐員,雖然才服務五個月,已經遇到好幾次大水。他表示:「就算機車過不去,餐還是要送到,不能讓老人餓肚子。」因此他經常涉水送餐。一粒麥子基金會花蓮中心主任李人杰表示,在花蓮中區從事送餐服務已經9年,服務區域包括鳳林、光復、瑞穗、玉里、富里、卓溪,目前共服務302位個案, 提供獨居老人每日一餐服務,歡迎有需要的民眾洽詢。

產後憂鬱症分三類 家人應多分擔陪伴

產後憂鬱症分三類 家人應多分擔陪伴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產後憂鬱症通常在產後前四週發生;原因迄今未有定論,但一般認為,就生理因素而言,懷孕當中升高的雌激素、黃體素,在產後頓時減低,生產造成的疼痛與肌肉酸痛、照顧寶寶造成的睡眠剝奪等,以及初為母親的壓力、適應新的家庭角色、擔心喪失吸引力等心理因素,都是可能的原因。因為許多母親會說服自己這樣的沮喪是正常的,或者即使知道自己需要協助,卻因擔心被認為是瘋子、被迫與小孩分開,而不敢就醫,以至延誤治療。其實產後憂鬱症需要被治療,而先生或其他家人在協助母親就醫上扮演著重要角色。而基隆市衛生局也指出,產後憂鬱症可依輕重程度分為三類:●輕度產後憂鬱情緒:約5至8成的新手媽媽都會遇到,通常兩週內會自行緩解,臨床表現包括:煩躁、易怒、有時候想哭,但這些症狀不會每天發生,也不會影響到日常生活或照顧寶寶的能力。●產後憂鬱症:有10-20%的發生率,是需要醫療協助的狀況。幾乎每天都有以下問題:情緒低落或易怒、對寶寶有負面的感受、擔心自己傷害寶寶、食慾及睡眠困擾、整日提不起勁、不想與人接觸、覺得自己沒用或充滿罪惡感、甚至有輕生的念頭,但不需要每一項都符合。●產後精神病症:發生率低,卻是產後最嚴重的情緒併發症,會出現妄想或幻覺,及情緒激動失控,可能不斷會有傷害寶寶的想法,以至於最終做出行動,這時需要緊急的醫療介入或住院。

樂閱讀/分享 比一個人獨享更快樂

樂閱讀/分享 比一個人獨享更快樂

這是某天我在家裡附近的湖邊散步時發生的事。有一位牽著小狗狗散步的老婆婆,走到我身邊,把我叫住。我:「早安。」老婆婆:「早安,這個送你。」說完後,她便伸手拿出某個東西給我;仔細一看,才發現那是美金25分的硬幣。接著,她又對我說:「我很幸運地在那邊撿到這枚硬幣,所以送給你。這樣一來,你也會變幸運。看到你變幸運,我也覺得很幸運。我們兩個人都變得很幸運,不是很棒嗎?」說完後,老婆婆還向我眨眨眼。由於事出突然,我只說了聲「謝謝」後,就繼續散步了。然後,我邊走邊看著那枚硬幣,覺得心裡暖暖的。有幾個慢跑的人,從另一側跑過來,與我擦肩而過。我看著他們,心想:「啊!如果我直接把硬幣放進口袋裡,那麼老婆婆分給我的幸運,就不會繼續傳出去了。」走了50公尺後,我回頭看看剛才遇見老婆婆的地方,她仍然站在那裡。而且,她依然不斷地將25分硬幣,分給之後經過的人。咦?這不就是她剛才對我做過的事嗎?每個收下硬幣的人,都露出笑容,朝我這邊走來。「原來如此!」腦中突然浮現此想法的我,立刻衝回老婆婆身邊。我:「老婆婆,這枚硬幣還給妳。」說完後,我便將剛才老婆婆給我的硬幣還給她。老婆婆:「唉呀!你也撿到硬幣啦?」我:「不是的,我只是想把『付出時,同時也獲得回饋』這件事情告訴妳而已。托妳的福,我一定會有美好的一天,真的很謝謝妳。而且,我也明白妳想透過這枚硬幣傳達什麼訊息,請妳繼續將幸運傳遞給更多的人。」老婆婆:「『付出時,同時也獲得回饋』,我真的好幸運呢!謝謝你,衷心希望你能得到上帝的祝福。」她笑容滿面地這麼說。不吝於分享,讓每一個人都幸福/因為我接受了老婆婆的禮物,而擁有非常幸福的感覺。然後,我將硬幣還給老婆婆,又覺得心情舒暢許多,因為我體會到付出的喜悅。所謂「付出=分享」,讓我體認到一點,就是無論你是付出或接受的那一方,都會感到很幸福。回到家後,我把這件事告訴妻子,妻子也替我高興地說:「這樣很好啊!聽到你所分享的故事,我也覺得自己好幸福呢!」施比受更有福,付出也是一種分享/如果你讀過這個故事之後,也覺得心裡很溫暖,不妨與身邊的朋友分享,便能將這股正向的力量傳遞下去,讓每一個人都獲得幸福。(本文作者/岩元貴久)(摘自/改變人生的29個練習/采實文化出版)

樂閱讀/要提升溝通能力 一定要作筆記

樂閱讀/要提升溝通能力 一定要作筆記

詳實記載的業務筆記,口才再差,也能成為頂尖業務員「不要簡化,一五一十地記錄發生的事項」,這是我的業務筆記原則。因為一五一十地記錄下來,所以不可能採取條列式,依狀況甚至會把對方講的話完全照抄下來。雖然乍看之下,筆記方式很沒效率,然而多虧這些筆記,原本賣不出商品的我,竟然能夠一口氣突飛猛進,學會業務必要的溝通能力。為什麼這麼單純、只是透過「書寫」的方法,竟然可以展現效果呢?簡化、美化過的業務筆記,對自己沒有幫助我們先回到「業務日誌,是基於什麼而存在」的原點來看這件事。如果你是從事業務工作的人,寫「業務日誌」交給上司,或是向主管口頭報告,應當都司空見慣的每日行程。一般的業務日誌,多半不會把事件的事實和現象一五一十地記下來,要是這麼做,報告過度冗長,沒有要點,只會浪費主管的時間。而且,一般業務日誌的目的,是對於不在現場的人,能夠有一個判斷的依據。但是,我們卻經常在書寫的時候,省略表現不佳的地方、故意強調某些事,在書寫時加以粉飾讓報告比較「體面」。不是記錄結果,而是表現自己有多麼努力的「誇張」,對於自己的失態一筆帶過的「省略」,刻意避開不好的結果加以「美化」,敷衍怠惰的地方,在字裡行間出現「抽象的表現」。如果業務日誌一直都是這個樣子,推銷能力就不可能進步。但是,書寫之際,一想到「這裡這麼寫,一定會被主管叮得滿頭包吧?」想到主管的反應,就不禁寫下較為安全的內容。我也曾有過這樣的時期。最後雖然寫得看起來很積極,充滿幹勁,其實只是想避免挨罵而取巧(笑)。(本文作者/長谷川千波)(摘自/5分鐘講完的說服話術筆記本/核果文化出版)

樂閱讀/葉黃素對視力有正面功效?

樂閱讀/葉黃素對視力有正面功效?

葉黃素是一種類胡蘿蔔素,通常與玉米黃素共存,估計可互相轉化。橘黃色的它們原本是植物行光合作用的輔助吸光色素,廣泛出現在葉子、花瓣和果皮中。雖然只有植物才能製造這些色素,不過經由食物鏈亦出現在動物體內。它們主要分佈於眼睛的視網膜黃斑區,對視力具有一定的影響,但不會轉化成維生素A。常吃深綠色蔬菜便可攝取到葉黃素,工業萃取則來自萬壽菊的花瓣。保健業者號稱葉黃素有如下的功效:• 過濾陽光和螢幕中的紫外線,保護眼睛。• 預防老年性視網膜黃斑退化及白內障,改善視力。• 延緩老化,降低心血管疾病與癌症的風險。但2009年3月5日中國公眾科技網刊登了〈胡蘿蔔素易使吸煙者患肺癌〉:「服用維生素A和葉黃素4年或更長時間,肺癌的患病危險就分別增加53%和102%。」報導中引用這篇來自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營養暨流行病學系、涵蓋77126名中老年人的研究,發現葉黃素萃取不但無法預防癌症,甚至還提高相關的風險,特別是那些吸菸者。至於改善視力方面,葉黃素的情況又會如何呢?對65歲以上的老年人而言,老年性視網膜黃斑退化(AMD)是導致視力下降、影像模糊和失明的重要原因。黃斑區乃感光細胞聚集的地方,可提供高解析度的敏銳視覺。流行病學調查曾顯示,葉黃素攝取較多、或者視網膜中葉黃素濃度較高的人,罹患視網膜黃斑退化的機會就較少。因為黃斑區含有大量的不飽和脂肪酸,尤其是DHA,故對於脂肪過氧化反應十分敏感;據推測,葉黃素和玉米黃素會過濾可見光裡高能量的藍色光、清除自由基,所以有助於相關的患者。雖然補充葉黃素可增加黃斑區的色素密度、提高視覺敏銳度,但它對老年性視網膜黃斑退化的功效有某種程度上的限制。2010年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眼睛研究所的回顧指出:「唯一進行過大規模臨床試驗的老年性眼疾研究則顯示,以β胡蘿蔔素、維生素E和C、以及礦物質鋅和銅,可降低中期AMD患者五年內發展到晚期25%的風險;不過,目前仍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補充劑能預防AMD。」根據2012年中國北京大學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系的統合分析:「葉黃素和玉米黃素被認為可減少AMD的發生率,但臨床試驗的結果並不一致。事實上,它們與早期AMD的風險降低較沒關聯,不過攝取量的增加可能會延緩進入晚期AMD。」換句話說,未罹患老年性視網膜黃斑退化的健康者事先服用補充劑,並無法預防它的發生;只有相關患者服用適當的補充劑,才能延緩病情的惡化。而且除了應攝取葉黃素和玉米黃素外,ω-3脂肪酸、β胡蘿蔔素、維生素E和C、以及礦物質等也是不可或缺的。至於補充劑的安全性,一般認為葉黃素過量的危險性很低,頂多讓皮膚偏向橘黃色。即使如此,仍建議老年人每天勿服用超過15–20毫克,兒童和孕婦則最好別攝取。另外也建議吸菸者不要吃補充劑,因為類胡蘿蔔素雖然能抗氧化,但太多反而會促進氧化作用,升高罹癌的風險!而預防重於治療,日常的保養功夫不能輕忽,艷陽高照時戴上太陽眼鏡,便可大幅減少紫外線及藍光對眼睛的傷害。葉黃素不是必需營養素,缺乏時不會造成生理功能障礙,有它則促進身體健康。雖然補充劑無法事先預防老年性視網膜黃斑退化,但不代表天然食物也一樣無效。一般相信,多吃些菠菜、青花菜、結球萵苣、豌豆和玉米等葉黃素或玉米黃素含量豐富的食物,可大幅減少AMD、甚至老年性白內障的發生率。這兩種營養素普遍存在蔬菜中,尤其是深綠色的葉菜類,而動物性食品的蛋黃亦為來源之一,均衡飲食很容易帶來充分的攝取量。四十歲以後視力模糊的主要原因乃老花,是由於水晶體彈性變差而不能對近物聚焦,其致病原因和臨床症狀均與老年性視網膜黃斑退化有明顯差異,服用葉黃素將無法改善。同樣地,葉黃素也不能預防或治療近視或遠視。所以視力模糊的人應該去醫院檢查後才能對症處理,並不是隨便服用葉黃素就可以改善。(本文作者/朱槿梵)(摘自/破解養生的迷思/凡識書屋出版)

外食族多吃蔬果 腸保健康

外食族多吃蔬果 腸保健康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李玟瑾/綜合報導)近年來國人因為工作忙碌多為外食人口,在選擇食物方面也容易忽略食物對健康所帶來的影響。根據醫學報導表示,大腸癌與飲食習慣有密切關係。適當脂肪攝取量對於人體而言有一定的必要性,但高脂肪食物卻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其中以攝取動物性脂肪的紅肉罹患大腸癌的比率較高。若在飲食方面能避免高脂肪,選擇脂肪量適中且高纖維之食物,例如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油脂食物及肉類,聰明選擇食物,就可以「腸」保健康。很多人吃了很多營養食物,作息也正常了,身體還是經常出毛病,依學者專家表示:吃錯東西、選錯時間、用錯方法都是影響健康的隱形殺手,所以在健康飲食的養生撇步上,建議多吃天然食物避免吃過於人工化食品、避免就寢前飲食。衛生局呼籲,癌症雖然是多重因素形成的疾病,仍可透過定期篩檢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效果,而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吃得健康及養成每天運動的習慣都能減低癌症發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