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必吃5大類食物 有助肌膚抗加齡

必吃5大類食物 有助肌膚抗加齡

攝取能促進肌膚代謝 、保持彈性的營養素肌膚表皮層的新陳代謝約是28天一個循環,而維生素A能加速表皮外側的角質脫落,維生素C則能去除活性氧,並避免肌膚產生多餘的黑色素。使肌膚充滿彈性的真皮層,主要成分即為膠原蛋白,如果想持續擁有彈潤美肌就需要補充膠原蛋白。不過由於真皮層位於表皮層下方,與其使用化妝保養品從肌膚表面補充膠原蛋白,倒不如透過飲食攝取會更有效果。而膠原蛋白必須與維生素C結合,才能生成、吸收,因此攝取膠原蛋白的同時別忘了也要補充維生素C。另外,維生素B群和維生素E也有延緩肌膚老化,促進肌膚再生的功能。1)維生素A/不只肌膚,維生素A在人體各種器官的上皮組織再生功能上都扮演重要角色,還能維持肌膚潤澤感。包括雞肝、豬肝、鮟鱇魚肝、鰻魚等都是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黃綠色蔬菜裡的β胡蘿蔔素,在體內也能轉換成人體所需的維生素A。2)維生素B群/維生素B2可預防肌膚乾燥,維生素B6有助於代謝蛋白質與脂質,促進肌膚代謝再生,生物素(Biotin)則能維持肌膚與頭髮健康。至於富含維生素B2的食物有牛奶、肝臟、雞蛋、葉菜類。而鰹魚、鮪魚、香蕉則含有較多的維生素B6。3)維生素C/維生素C具有防止黑色素沈積,促進膠原蛋白生成的功效,但請注意吸菸將會破壞維生素C。而且由於維生素C是水溶性,遇熱也會被破壞,因此烹調時要盡量縮短加熱時間。雖然生吃蔬果可以完全攝取到維生素C,但我們很難吃進大量的生菜水果。其實若擔心維生素C會被破壞,在加熱食物時,注意只要稍微汆燙或拌炒即可。或者可以一同食用汆燙過後的湯汁或拌炒後的菜汁,也能將流失進水中的維生素C一網打盡。紅椒、油菜、草莓、柑橘類、柿子、奇異果、白花椰菜等都是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4)維生素E/維生素E在細胞代謝再生時,能抑制活性氧產生脂質過氧化物,預防老化發生。富含維生素E的食物有杏仁、榛果、酪梨、芝麻、黃綠色蔬菜等。5)大豆製品、味噌/大豆中除了富含維生素B2之外,成分中的大豆異黃酮屬於類黃酮的一種,在人體內的功能類似於女性荷爾蒙的雌激素。使味噌發酵的麴酸也能有效抑制黑色素、使肌膚白皙,在味噌發酵過程中所形成的亞麻油酸同樣具有美白效果。(本文摘自/活到100歲,抗加齡健康密碼/原水文化)

孕婦吸菸危害大 胎兒恐早產、畸形

孕婦吸菸危害大 胎兒恐早產、畸形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吸菸會嚴重危害身體健康,而女性吸菸易造成皮膚老化、月經不規則、生育能力降低、更年期提早等情形,因菸草中的有毒化學物質,也易使懷孕婦女產生流產、早產,並可能會造成胎兒先天畸形。適逢11月17日「世界早產兒日」,臺北市衛生局呼籲懷孕婦女及早戒菸,寶貝下一代健康。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家庭醫學科陳揚卿醫師表示,吸菸與懷孕相關的危害,大致可分成與孕婦相關的危害、與胎兒相關的危害及兒童時期的危害三部分。與孕婦相關的危害包括不孕症,子宮外孕,自然流產,胎盤早期剝離,前置胎盤等;與胎兒相關的危害包括:生長遲滯、體重減輕、早產、死產、先天畸形等,甚至可能持續影響至兒童時期,造成孩童呼吸道的傷害。把握戒菸4招   脫離菸害另依據國家衛生研究院溫啟邦院士研究結果顯示,臺灣有吸菸習慣的懷孕婦女,約有三分之二會在懷孕的第一週期內(前3個月)戒菸,仍持續吸菸的懷孕婦女,約占全體懷孕婦女2.2%,因為吸菸會嚴重影響胎兒的健康,呼籲已懷孕的女性朋友們,一定要及早戒菸。林莉茹處長表示,因懷孕婦女不宜服用戒菸藥物,建議有意願戒菸的懷孕婦女,除藉由自我的意志力及家人的支持,可撥打戒菸專線尋求協助,也歡迎到臺北市250家以上戒菸治療合約醫療院所,由專業戒菸衛教人員提供戒菸諮詢,並可運用戒菸4招:深呼吸15次、喝杯開水、用力伸懶腰、刷牙或洗臉,早日成功戒菸。

登革熱疫情仍嚴峻 高市又添2死

登革熱疫情仍嚴峻 高市又添2死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疾管署今日公布上週(11月11日至11月17日)新增20例登革出血熱病例(高雄市19例,台南市1例),其中2例死亡,1例為高雄市左營區78歲女性,另1例死亡病例為高雄市苓雅區67歲女性。慢性病患者須多加留意上週共新增1,350例登革熱本土病例及3例境外移入病例。新增的1,350例本土病例中,其中高雄市有1,313例,且病例數仍持續增加。疾管署也提醒,由於近日登革出血熱病例持續增加,呼籲如曾感染登革熱或有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疾病、癌症等慢性病史的民眾,應特別注意個人防蚊措施,同時務必落實孳生源清除,避免因感染登革熱而引發症狀較嚴重之登革出血熱。

預防感染伊波拉 遵守2不1要原則

預防感染伊波拉 遵守2不1要原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日前,伊波拉疫情已蔓延至西非馬利,除了10月自幾內亞境外移入之一名2歲女童確定病例外,該國此波傳染已累積5名病例,至少384名接觸者尚在追蹤調查,社區流行風險升高,對此,疾管署呼籲請民眾非必要勿前往。西非馬利旅遊疫情 提升至第2級:警示目前西非馬利的旅遊疫情等級提升至第2級:警示(Alert),同時也加強該國入境旅客檢疫,要求有馬利旅遊史的旅客,主動向機場疾管署檢疫人員報到,且新版防範伊波拉入境申報卡也將增加馬利疫區,於近日送抵各航空公司窗口,提醒自歐洲及杜拜航線至我國之旅客,請務必配合誠實填報藍卡,以降低伊波拉病毒進入國內風險。疾管署自10月21日起實施藍卡申報措施,截至目前為止,共收到31,487張,共有3名旅客主動向檢疫人員申報有疫區旅遊史,經疾管署指派專人進行健康監測,其中1位旅客11月7日出境,已解除列管,另2位於11月8日及13日完成健康監測,3位旅客於監測期間皆無伊波拉相關症狀。伊波拉死亡率 目前推估約7成世界衛生組織於11月17日公布,馬利首都巴馬科截至目前為止,共4例確診、1例極可能病例,其中4人死亡,此波疫情所有個案均與自幾內亞境外移入之70歲穆斯林男性有關,目前尚至少有384例接觸者追蹤觀察,其中96名為醫護人員。另外,該國包含首例病例目前共累積6例病例,其中5例死亡。依據WHO於11月14日公布資料顯示,西非幾內亞、賴比瑞亞、獅子山及馬利等8國共累計14,413例,其中5,177例死亡,依實際可掌握病例預後推估死亡率約7成。前往疫區返國後 若出現身體不適應盡速就醫疾管署呼籲,請民眾遵守2不1要,不要前往西非等疫區,如必須前往,應避免接觸或食用果蝠、猿猴等野生動物;不要至當地醫院探視或接觸病人,要注意個人衛生,落實勤洗手及咳嗽戴口罩等個人防護,返國後21天內應健康監測。提醒臨床醫師如遇有西非返國病患,務必詢問旅遊史、接觸史、職業及家庭或工作環境等,如發現疑似病患應立即收治於隔離病房,醫護人員照護病患需提高警覺並配戴標準防護配備,實施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洗手、呼吸道衛生、避免體液噴濺等。

今年首例!德國麻疹國內感染病例

今年首例!德國麻疹國內感染病例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疾病管制署公布今年第6例德國麻疹確定病例,為北部31歲男性,自11月7日出現咳嗽、流鼻水及出疹等症狀並於隔日就醫,11日經檢驗確定感染德國麻疹,目前已解除隔離。因個案近期無出國史,疾管署研判為今年首例國內感染病例,可能感染來源尚待進一步調查。為防範疫情擴散,衛生單位已展開各項防疫調查工作,並掌握215名接觸者,包括家人、工作地及就醫時曾接觸之相關醫護人員與病患,截至目前尚未發現有孕婦接觸者及有疑似症狀者,預計追蹤觀察至12月5日。孕婦、1歲以下 應盡速接種MMR疫苗今年迄今共6例德國麻疹確定病例,感染國家分別為中國大陸2例以及菲律賓、印尼與馬來西亞各1例,另1例於國內感染。疾管署呼籲,不具德國麻疹抗體之孕婦、1歲以下及未完成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接種之嬰幼兒應避免前往流行地區;而計劃前往德國麻疹流行地區的20~50歲民眾,如回國後會接觸到孕婦及1歲以下嬰兒者,可於出發前2至4週,可至醫院的旅遊醫學門診評估接種需求。德國麻疹傳染性高 發燒、鼻咽炎為徵兆德國麻疹是一種高傳染性疾病,在出疹前後7天都具有傳染力,可經由飛沫或與病人直接接觸而傳染,但可透過疫苗接種有效預防。請醫師提高警覺,若發現疑似個案,應立即通報,以利衛生機關及時採取防治措施,避免疫情擴大。一般人感染德國麻疹後大多症狀輕微,民眾如有發燒、疲倦、鼻咽炎、耳後淋巴結明顯腫大,及伴隨全身性不規則丘疹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

防跌有妙招!高市推居家環境安全檢核表

防跌有妙招!高市推居家環境安全檢核表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據2013年國民健康署年報資料顯示,事故傷害為我國65歲以上高齡者2012年的第十大死因,而跌倒是此事故傷害死因中的第二位,高齡者跌倒後不僅造成生理、心理的傷害,健康照護服務之使用率及成本也隨之增加,甚至增加死亡率。在自宅內,客廳、臥室、浴室/廁所是最常發生的跌倒地點。    不安全居家環境  重要危險因素造成老人跌倒原因除了內在身體因素外,如:中風、藥物、肌肉退化等之外,不安全的居家環境亦是重要的危險因素,高雄市衛生局為維護長輩居家安全,特製作「居家環境安全檢核表」,協助民眾檢查及改善居家環境安全。有鑑於安全環境的重要性,衛生局於今年8月份辦理「阿公阿嬤幸福家園-居家安全改造點子王」活動,由民眾針對居家環境安全進行檢視後,針對家中長者最易跌倒的浴廁提出改造計畫,經評比後優勝者獲得這次居家浴廁安全改造的機會。而衛生局也呼籲,多加利用「居家環境安全檢核表」,為長輩檢視一下居家環境安全,一起幫助長輩減低跌倒的風險。

4種壞東西? 能消除壓力卻易上癮

4種壞東西? 能消除壓力卻易上癮

• 酒(啜飲高價的酒 能防止酒癮發生)很多人以酒來消除壓力。酒精能安定神經,有鎮靜的作用,所以適量的飲酒是無傷大雅的。不過,要做到適量,其實很難。人一輩子允許喝的酒量有一定的基準男性可以喝500公斤、女性可以喝250公斤。大口暢飲酒精的人,不消幾年,就把一輩子可以喝的酒量給喝光了。再繼續喝下去,只會對健康造成傷害。為了不讓這種憾事發生,請大家喝酒時謹記下列五條戒律:1)飲酒聚餐時,不續攤。2)深夜兩點以後,不喝酒。3)門禁時間設定為晚上十點。4)不去酒精無限暢飲的餐廳。5)珍惜啜飲每一口高價的酒。• 菸(想重返年輕的話 現在馬上戒菸)吸菸不僅會傷害心血管與呼吸道,導致動脈硬化、心肌梗塞、腦中風、肺癌等各種疾病的發生,還會破壞保持肌膚青春的彈力蛋白,讓人迅速變老。所以,請馬上戒菸吧!香菸裡,含有「植物性生物鹼」的毒性物質,海洛因與古柯鹼等毒品裡也有這種物質。所以,吸菸容易讓人成癮,讓你想戒也戒不掉。如果你想盡辦法也戒不了菸癮,請到「戒菸門診」掛個號試試吧!• 咖啡因(與香菸一樣,同樣含有神經興奮劑)與香菸一樣,咖啡因也含有讓精神振奮的生物鹼。早上不喝咖啡就睜不開眼的人、沒有咖啡就異常焦慮的人,這些人已經患了咖啡因成癮症了。綠茶、烏龍茶、紅茶、可樂等飲料也會引發這個症狀。所以,請改喝不含咖啡因的「牛蒡茶」吧!另外,很多人在居酒屋會點綠茶調酒或烏龍茶燒酒來喝,這也是不OK的。這種飲料同時含有讓神經鎮靜的酒精與讓精神振奮的咖啡因,對神經系統來說,是最糟糕的組合了。• 醣(甜食會加速肌膚老化 引起肌膚鬆弛)醣,是美容的大敵。醣與蛋白質結合時,尤其是與保持肌膚彈性的膠原蛋白結合時,會讓蛋白質喪失作用。這麼一來,肌膚會失去彈性並產生皺紋與鬆弛,血管會發生動脈硬化等病變。愈精製的醣類,愈容易讓人成癮,所以請大家吃東西時注意以下幾點:1)菜餚比主食(飯、麵包、麵類)好。2)糙米、雜糧比白米好。3)水果比甜點好。4)蔬菜水果最好連皮一起吃。(本文摘自/Dr.南雲 華麗的一天/天下雜誌)

甜蜜毒藥? 糖加速癌細胞生長

甜蜜毒藥? 糖加速癌細胞生長

糖,就是下一個尼古丁糖其實是很毒的。它會導致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以及癌症。我們每人每年平均吃下68公斤以上的糖,由它所衍生的健康問題而死亡的人,比古柯鹼、海洛因、或其他類似物質更多。有一項研究報告恰到好處地形容糖為「癌細胞的糖果」。它會加速細胞老化與體內發炎的狀況,接著就會促進癌細胞的增長。時至今日,我們已能篤定地說,只要減少糖的攝取量,就可以減低得到癌症的機率。越來越多人投入相關研究,發現即使是比正常值高一點的血糖(82~110mg/Dl),長期下來都會對你的健康造成不利的影響。高於正常值的血糖與大腦的萎縮有一定程度的關聯;吃下越多的糖,體內的發炎情形也會更嚴重;這會讓你整個人由裡至外都老化得更快速。除了從新鮮蔬果中獲得的糖分外,攝取任何額外的糖分,都不是好事。人們曾經認為抽菸是舒服、放鬆的,它能釋放壓力,滿足渴望,帶來短暫快速的愉悅。(聽起來是不是跟「吃甜食」很像呢?)直到後來我們才知道抽菸會在體內累積毒素、導致癌症、讓人變老、且會消耗體內的能量。雖然非常不容易,但人們終於慢慢開始戒掉這個壞習慣。糖也是很容易上癮的,這點與尼古丁相當類似。每一次攝取甜食,它就會誘發大腦釋出多巴胺,讓你想吃更多。有位著名的腦神經學家是這麼說的:如同酒精跟毒品,糖會「觸動腦中掌管獎勵的區域」,大腦甚至會逐漸提高糖的攝取量。因此,只要開始攝取糖分,你的身體就會一次比一次需要更多的量,來得到相同的愉悅感受。這就是為什麼藥廠現在都爭先恐後地研發能降低糖分攝取量、戒掉「糖癮」的藥物,以期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癌症的機率。但這就像尼古丁貼片、或尼古丁口香糖一樣,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暫時解決方案。最終,你還是必須徹底戒去攝取太多糖的習慣。一夜之間就要你完全不吃糖是不太可能的,就像要一個抽了一輩子菸的老菸槍馬上戒掉這個壞習慣一樣,而且可能更難。因為生活中到處充滿了糖,各種天然食物、加工食品中都有它的存在,許多活動和慶祝的場合更是少不了它。最不公平的是,糖還會持續控制我們的大腦,要求攝取越來越多的量。然而,你還是必需要好好保護自己。你可以先從停止攝取人工添加的糖分開始。所謂人工添加的糖,並不只是你倒進咖啡或茶裡的糖而已,大部分你在外面買到的食物裡也都添加了糖。瀏覽營養成分表時,請看一下糖的總量,它的克數越接近零越好。任何比10克更多的數字,都表示它含有太多不必要的糖分。美國心臟疾病協會建議,女性應降低每日糖分攝取量至25克(六茶匙),男性則應降至38克(九茶匙),你甚至可以嘗試達成每日只攝取個位數的目標。請記得,我們的身體完全不需要人工額外添加的糖分,它對營養一點幫助也沒有。(本文摘自/你的生活只能這樣嗎?/本事文化)

10個寶寶1個早產兒 每天誕生55名

10個寶寶1個早產兒 每天誕生55名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台灣每10個新生兒,就有1位是提早報到的早產兒,平均每天都有近55名早產兒出生,因此早產兒基金會攜手臺北市衛生局,在11月17日世界早產兒日當天,呼籲社會各界關懷早產防治,為小腳丫的健康加油!認知不足 僅1成3孕婦知道早產定義早產兒基金會李宏昌董事長指出,早產係指懷孕週數滿20週,但未滿37週生產;出生體重低於2500公克稱為低體重,出生體重低於1500公克者稱為極低體重。一般而言,出生體重愈低的早產兒面臨的問題通常愈多。因此,早產特別強調妊娠32週以前發生或體重低於1500公克的早產兒。但依照全球早產兒現況調查報告顯示,台灣的媽媽與準媽媽們對「早產」認知有待加強,僅30%的足月產媽媽、27%的早產兒媽媽與13%的孕婦,正確知道「早產」是未滿37週的生產。而因為早產兒肺部發育不全、功能較弱,因此呼吸道融合病毒的感染對早產兒的威脅極大。號召各界讚出來  響應1117世界早產兒日因此,為喚起社會各界對早產兒的關心與重視,台灣早產兒基金會自10月17日起便持續發起「愛‧守護-公益行動」,號召社會各界將重量化為力量、為早產寶寶送出一份愛的信箋,活動起跑一個月,透過跟早產兒PK體重做公益的方式,獲得網友熱情的響應,並成功累計達到1117公斤的目標,為早產兒募得公益資源。 

伊波拉疫情蔓延 西非馬利拉警報

伊波拉疫情蔓延 西非馬利拉警報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近期因西非伊波拉病毒感染疫情蔓延至馬利,至少268名接觸者尚在追蹤調查,社區流行風險升高,因此,疾病管制署將提升馬利共和國的旅遊疫情建議等級為第二級:警示(Alert),民眾前往當地應加強防護。馬利於今年10月21日首次出現伊波拉確定病例,為1名自幾內亞境外移入2歲女童,於10月24日死亡;之後在11月12日時,在首都巴馬科再確認第二例病例,與首例個案無關,為某私人診所之25歲男護士,曾接觸另1名自幾內亞境外移入之70歲男性可能病例,而這名幾內亞男性曾於馬利首都巴馬科就醫並死於該地,經調查與該波疫情相關個案迄今已累積4例,且均與自幾內亞境外移入之70歲可能病例有關,目前尚至少有268例接觸者追蹤觀察。伊波拉死亡率 目前推估約7成衛生組織日前公布該國目前累積4例病例,其中3例死亡,惟尚未將該國列入疫情大區域與密集傳播的國家名單。考量馬利疫情可能於該國首都巴馬科蔓延,故疾病管制署宣布自即日起提升該國伊波拉病毒出血熱旅遊疫情建議等級為第二級警示。且將持續關注該國疫情發展與各國因應作為,適時調整對抵台前21日曾有馬利旅遊史之旅客之入境檢疫因應作為。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資料顯示,西非幾內亞、賴比瑞亞、獅子山及馬利等8國共累計14,413例,其中5,177例死亡,依實際可掌握病例預後推估死亡率約7成。感染初期症狀不明顯 民眾應提高警覺最後,疾管署提醒,民眾前往伊波拉病毒感染疫區應避免至醫院探病或接觸病人,返國後21天內應健康監測。醫師如遇有西非返國病患,務必詢問旅遊史、接觸史、職業及家庭或工作環境等,倘發現疑似病患應立即收治於隔離病房,因疾病初期症狀較不典型,醫護人員照護病患需提高警覺並配戴標準防護配備,實施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洗手、呼吸道衛生、避免體液噴濺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