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骨盆骨折致死率高 微創手術助行動恢復

骨盆骨折致死率高 微創手術助行動恢復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骨盆骨折常見於車禍意外或高處墜落,由於造成骨盆骨折所需的能量通常較一般骨折高,因此伴隨的其他器官或軟組織損傷的機率也高,因此有四分之一的骨盆骨折病人有多重外傷。且文獻指出,骨盆骨折的致死率仍有10~50%不等。其中有7%的病人是直接死於骨盆骨折或失血性休克。成大醫院骨科吳柏廷醫師指出,骨盆處因骨頭位在深處或周邊環繞骨盆重要的神經與血管,大大增加了骨折復位與固定的困難度和風險,因此治療方式從傳統的保守治療(臥床、牽引)、骨外固定到體內骨板、骨釘固定都有。微創固定 助患者早日恢復行動能力而對於部分不穩定型骨盆骨折病人,雖然建議保守治療,但臥床休息的不便和骨折初期較為明顯的疼痛,對患者和照顧者都是困擾,因此微創骨盆固定手術可提供年輕且需早日恢復行動能力的患者另一個治療選擇。且吳柏廷醫師也說,微創骨折固定手術已是目前骨折固定的趨勢。微創並非只是一味的追求傷口小,目的在於力求減少對患處周遭組織的破壞,從而降低疼痛,並避免破壞骨折部位組織血液供應,加速骨痂生成及間接骨癒合。

乳癌患者腰痠背痛 小心是骨轉移警訊!

乳癌患者腰痠背痛 小心是骨轉移警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衛福部公布2011年十大癌症排名,發現,乳癌發生人數較2010年增加了4%的人數,乳癌患者除了要面對原發癌症的威脅外,更要特別小心癌症轉移的問題!日前,一名40多歲婦女因背痛問題長期輾轉難眠,原以為只是單純腰酸背痛並未就醫,後來演變成下肢癱瘓無法行走,經骨科醫師檢查並轉至外科詳診,才發現是罹患乳癌,且已轉移到脊椎骨所引起。輕忽骨轉移 恐發生骨折、癱瘓骨轉移是乳癌患者最常見的遠處轉移,大約有近5成的乳癌轉移患者,首次發生轉移是以骨頭為部位,且末期乳癌患者發生骨轉移的機率約達6至7成。骨轉移大多數會出現在脊骨、肋骨、頭骨、骨盆或是四肢長骨,初期徵兆可能是較輕微的症狀,如局部肢體疼痛、不適,及腰酸背痛等,狀況較嚴重者可能有持續性疼痛、坐立難安,甚至容易發生骨折,壓迫到脊髓而導致癱瘓。因此,乳癌患者與家屬若對骨轉移沒有相關了解,較易輕忽骨轉移初期治療的重要性,乳癌患者平日應儘量作好骨頭保健,如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適度的日照、均衡的營養,及充足的睡眠,以減少骨質流失、骨質疏鬆等問題,更可半年安排一次全身性骨骼掃描,進行追蹤檢查,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相較於其他內臟器官轉移,多數骨轉移患者均可長期存活,因此,減少骨痛、骨折等併發症發生,維持良好生活品質,積極面對與治療,才是患者面對骨轉移的不二法門。

她胸部凹陷沒自信 矯正後竟狂買30多套比基尼

她胸部凹陷沒自信 矯正後竟狂買30多套比基尼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日前,一名25歲的王小姐,因右邊胸部凹陷,內衣無法貼合,使得她從小就沒有自信,只要每次遇到游泳課,就都會找藉口逃避,原以為是年紀小,胸部正在發育,直到上大學才發現,自己患有漏斗胸,而目前接受手術矯正後,原本凹陷的胸部已隆起,不僅讓她重拾自信,開始勤學游泳外,甚至狂買了30多套比基尼送給自己當禮物。對此,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外科程建博醫師表示,漏斗胸是一種先天性疾病,大多好發於男性,平均每300~400位新生兒中,就有1人有漏斗胸,而發生的原因主要為前胸壁的肋軟骨生長過快,造成擠壓效應,使得前胸骨向內凹陷。隨著年齡增長 心肺壓迫症狀會越明顯漏斗胸的患者在兒童時期,因胸壁較有彈性,心肺壓迫症狀尚不明顯,所以容易被忽略,但卻可能因外觀不同,產生心理、社交上的障礙,而女性患者也可能會因胸廓發育異常,產生胸部發育問題,且隨著年齡增長,心肺壓迫症狀則會越趨明顯,導致胸悶、心悸、喘不過氣等,少數嚴重者可能在劇烈運動後,或過度勞累時發生突然暈倒的現象。依症狀嚴重程度 決定治療方式在治療方面,程建博醫師表示,對於無症狀、輕度變形者而來說,是可藉由運動(如慢跑、游泳)、姿勢矯正來改善,只不過每6~12個月需定期追蹤,但對於有症狀、中度以上變形者來說,則考慮要透過手術來矯正。然而,過去的手術治療是要將肋骨切斷,不僅傷口大,對心肺功能改善也有限,但現在透過微創矯正手術,僅需要在胸部兩側開小傷口,再將不鏽鋼矯正板放入體內4年即可,只是此材料屬於自費項目,一根約為5萬5。漏斗胸不治療 恐會減少10年壽命雖然漏斗胸可透過手術達到矯正,但隨著病人的年齡、凹陷度、骨骼硬度而會有所差異,且考慮到發育期的骨骼變化,除非在孩童時期就有嚴重凹陷,否則一般適合患者的矯正年齡為12~20歲,而成人則需經過醫師評估後才可進行。另外,根據過去國外的研究指出,若漏斗胸不進行治療,恐會減少10年壽命,因此,醫師呼籲民眾,若發現異狀,應盡速就醫檢查、治療,以免影響健康狀況。

他罹糖尿病愛泡腳 雙足「燉」到險截肢

他罹糖尿病愛泡腳 雙足「燉」到險截肢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隨著寒流南下,有許多民眾開始會用熱水袋、泡腳機等來取暖,但醫師提醒,可要格外留意,因為使用不慎,很可能就會造成燙傷的風險。對此,萬芳醫院整形外科王先震醫師表示,日前出現五天之內,就有2名因不慎使用熱水袋或泡腳機,而造成下肢深二度燙傷的案例,其中一位是糖尿病病人,因下肢感覺神經病變,導致使用泡腳機時間過久,造成雙足深二度燙傷,所幸及時進行清創及植皮治療,才免於截肢風險。使用暖爐、電毯 應以10分鐘內為宜面對寒冬,王先震醫師提醒,老年人、糖尿病患常有下肢感覺神經退化的問題,當泡腳水溫過熱時,肢體的感覺及疼痛防衛機轉消失,因此,即使是45度的溫度,一旦浸置過久,也會因聚熱慢火燉肉,而導致燙傷的皮膚損害,甚至造成深度的燙傷。尤其足背薄薄的皮下,就是韌帶以及足骨,更會增加清創後重建的困難,嚴重時有可能需要截肢,因此,不可不慎,家中若有老年人或糖尿病病人,在使用泡腳機、暖爐、電毯等保暖設備時,應注意溫度不宜過高,建議以攝氏45~50度為原則,且時間以10分鐘之內為宜,以免造成燙傷。

她哺餵母乳貪吃蝦 害寶寶過敏解血便

她哺餵母乳貪吃蝦 害寶寶過敏解血便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哺餵母乳好處多,不僅能讓寶寶更健康外,在哺育母乳時,也是親子互動的最佳時機,但醫師提醒媽媽們,在哺餵母奶時,應避免海鮮料理,以免使寶寶出現蛋白過敏等問題產生。日前,一名出生才19天的男嬰,平時以母乳哺餵為主,並搭配市售水解配方奶,但卻發現他解出血絲便,並帶有黏液,救醫檢查後才發現,原來是媽媽數日前曾食用蝦子等海鮮料理所致,在糞便檢查排除致病菌後,確診為過敏性腸炎,所幸在餵食高度水解配方奶後,症狀迅速緩解且康復。蛋白過敏、腸炎 皆為導致血便因素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腸胃科戴季珊醫師表示,嬰兒血便並不常見,可能的原因包含肛裂、蛋白過敏、感染性腸炎、壞死性腸炎、腸扭轉,至是凝血功能相關疾病,其中以肛門周圍裂傷破皮和蛋白過敏最為常見。而蛋白過敏引起的腸道疾病表現,主要包括吸收不良、生長遲緩、嘔吐、血便、以及貧血,且此過敏反應,可以影響整個腸道系統,上自口腔黏膜,下至直腸肛門,都有可能產生局部的病灶。蛋白過敏結腸直腸炎 大多來自母乳哺餵嬰兒蛋白過敏結腸直腸炎超過一半的個案,來自於純母乳哺餵的嬰兒,其次才是使用牛乳或大豆蛋白為基底之配方奶的幼兒,且根據國外的研究指出,約有6成5的導因是母親攝取牛奶、食用雞蛋,其次才是玉米或大豆等食品。母乳哺餵媽媽 應避免食用海鮮、堅果戴季珊醫師表示,蛋白過敏結腸直腸炎最常見出現在2~8周大,甚至可能早至1周大的時候發生,所以,臨床上對於懷疑此病症的患童,會先去除可能造成免疫反應的食物來源,通常血便的狀況可以在3天內改善。當症狀獲得緩解後,純母乳哺餵的媽媽,仍可繼續哺餵,但須避免食用牛奶、雞蛋、海鮮類、堅果、小麥和大豆等,而以牛乳或大豆蛋白為基底之配方奶哺餵的病童,可以優先考慮改以母乳餵食。對於上述治療皆無效的嬰兒,則可選擇高度蛋白水解之配方奶,高度水解蛋白配方奶是指將9成蛋白質,切割至小於3000道爾頓的胜肽,可避免引發人體的免疫反應。

政府輔導科技廠產品標註「近視警語」 慘沒人理

政府輔導科技廠產品標註「近視警語」 慘沒人理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普及,也讓眾多兒童,陷入近視危機之中,根據國民健康署所公布的數據指出,全國小一近視比率,從民國75年的3%,上升至99年的17.9%,等同二十五年之間,小一兒童近視率激增了六倍之多,此數字至今仍往上繼續追加,兒童視力儼然成為台灣社會急需面對的問題。也因此,去年七月,所有3C產品,外包裝亦或說明說,至產品「本體」,國民健康署希望各大廠商,能於產品上加註以下警語:1) 警語/於產品本體、說明書及外包裝標註,使用過度恐傷害視力。2) 注意事項說明/於產品說明書及外包裝標註,使用30分鐘請休息10分鐘。2歲以下幼兒不看螢幕,2歲以上每天看螢幕不要超過1小時。3) 所謂3C產品包括/電視、監視器顯示器、掌上型遊戲機、具顯示面版手機等。國健署指出,去年七月,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及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業已函文業者,希望能積極配合3C產品加註警語,不過,據悉,目前僅有少數業者配合標註警語,未來國健署將跨部會,持續輔導廠商。國健署表示,我國學童近視問題日趨嚴重,年紀越小近視,越容易高度近視(度數>600度)。據臨床證明,高度近視易產生早年性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黃斑病變,甚至其中10%會導致失明,所以從小預防近視非常重要。國民健康署呼籲業者及家長應共同關心下一代視力健康。

連蠟筆小新也愛吃!胡蘿蔔青椒馬鈴薯泥

連蠟筆小新也愛吃!胡蘿蔔青椒馬鈴薯泥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很多爸爸媽媽也許有這樣的經驗,孩子不愛吃青椒,吃進去就吐出來,或者要追在孩子屁股後面餵他。蠟筆小新最怕的就是青椒,把青椒比作妖怪。馬鈴薯是含澱粉的食物,吃在嘴巴裡,越咀嚼越甜,這就是很多孩子愛吃馬鈴薯的原因。所以我們將青椒、胡蘿蔔加入馬鈴薯中,做成可愛的造型,孩子就會衝過來搶著吃啦。材料/馬鈴薯1個、青椒1個、胡蘿蔔半個。作法/1)將馬鈴薯去皮切小塊,蒸熟後倒入保鮮袋,碾壓成馬鈴薯泥。2)胡蘿蔔和青椒切末,倒入鍋中炒熟。3)將馬鈴薯泥和胡蘿蔔、青椒、鹽、芝麻油拌勻。4)準備好各種餅乾模具,將混合好的馬鈴薯泥倒入模具中,再脫模就可以了。子瑜媽媽說營養/其實在小新眼中的「妖怪」青椒有著極其高的營養價值,維生素C含量特別豐富,可以幫助孩子提高免疫力,促進鐵的吸收,預防貧血,讓孩子健康地成長。(本文摘自/讓小孩愛上吃飯不挑食的美味餐點/博碩文化)

防感染!5歲以下幼童 肺炎鏈球菌疫苗免費打

防感染!5歲以下幼童 肺炎鏈球菌疫苗免費打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天氣越來越冷了,已進入流感和肺炎的高峰期,因此自今年起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PCV13)擴大納入1歲以下幼童為常規接種對象,不僅可節省幼兒的醫療費用,也可降低家中長者感染肺炎鏈球菌肺炎的醫療費用。建議盡速完成疫苗接種,以保護家中幼兒及老人免於肺炎鏈球菌感染。 寶寶接種不缺席,最近天氣變化大,家長應於10月流感疫苗全面開打接種後,平常應依照各項疫苗接種時程接種疫苗,以保護家中幼兒快樂的成長,本項新政策預計可家長節省約1萬元疫苗費用,並可望透過疫苗接種的高完成率,保護幼童以達群體免疫最佳成效,並間接保護到社區老人族群,發揮疫苗最大效益。 

防感冒、消便秘 山藥食療4大功效

防感冒、消便秘 山藥食療4大功效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山藥就是中藥的淮山,又名「薯蕷」或「山薯」等,食用時,通常以鮮品為主,藥用則多經過乾燥處理。山藥與馬鈴薯、芋頭、地瓜等同屬於芋類,不同的是,其他三種都種植於較淺的土壤中,而山藥的根會竄得比較深,必須種植於較深厚的土壤處,這也是一般人認為山藥可以壯腰腿的原因之一。中醫認為山藥有補脾益腎、養肺的功效,以中醫的觀點,皮膚也屬於肺的管轄範圍,若有異位性皮膚炎或濕疹,常吃山藥可以改善。而中醫的腎也不只是腎臟而已,生殖及泌尿系統都包括在內,連小孩子頻尿,也歸屬於腎的範圍,常吃山藥也是有幫助的。除此之外,山藥也能預防感冒、氣喘,但首先必須遠離過敏原、預防被感冒傳染,同時注意不要過度疲勞,因為疲勞易讓各種病毒有可乘之機。一面用心預防、一面吃山藥,健康才能更有保障。日本山藥光滑完整、無根鬚、不乾枯、不裂根、顏色均勻潔白、口感脆滑,適合生食;而台灣山藥依產地不同,形狀就不同,且質地不均、澱粉黏性不足、常有黑點,宜煮熟後食用。山藥食療4大功效1)通便、預防便秘、減肥/山藥含有水溶性纖維「甘露糖(Monnose)」,既能令人有飽足感,不易吃得過量,不致肥胖;另一方面又可幫助食物快速通過腸道,預防便秘。2)降血壓/山藥含有豐富的鉀與皂苷,鉀能將體內多餘的鈉帶出體外,皂苷則有增加免疫力的功效,具有預防高血壓的效果。3)預防糖尿病/山藥中含有一種類似副腎皮質荷爾蒙的物質,可以促進荷爾蒙分泌、減輕糖尿病症狀,尤其對糖尿病初期的三多(特別是口渴及易累)現象,有改善之效。4)增強男性精力/山藥有改善腎虛作用,因具黏液,依以形補形的觀念,過去一直認為有強化性能力的功效。研究發現,食用山藥後攝護腺及精囊腺的重量增加,可見確有增強男性荷爾蒙的效用。(本文摘自/穀物蔬果養生宜忌/原水文化)

【免費講座】高血壓用藥指導

【免費講座】高血壓用藥指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國人飲食習慣西化及活動量不足,造成慢性病盛行率增加,並且族群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其中糖尿病佔極大的族群,高血糖之控制更形重要,包括飲食、藥物、運動等皆為控制重要的環節,飲食控制之重要主軸為均衡飲食及份量控制。對此,亞東醫院特邀吳尚樺藥師主講「高血壓用藥指導」,課程中藥師會教大家如何正確量血壓,並介紹使用各類降壓藥物時應注意的小細節,與生活保健之道,歡迎大家踴躍參加。名稱:高血壓用藥指導時間:1月14日(三)13:00~14:00地點:亞東醫院新院區1樓思源一廳洽詢:(02)-7728-2123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