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研究:青少年飲酒都是同儕害的

研究:青少年飲酒都是同儕害的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別以為喝酒、交際是大人的事,事實上現在的青少年,不當飲酒的比例正在快速成長,根據研究發現,2004年到2006年間,國中生飲酒比率,已從過去的13.97%上升至18.08%,高中生則是從13.51%上升到26.08%,短短三年的時間就把數據大大拉高,由此可見,青少年飲久的問題日益嚴重。為了解青少年飲酒原因,及影響他們喝酒的因素,台灣大學、陽明大學以及國家衛生研究院合作特地針對於此進行研究,發現影響青少年飲酒的因素有二,分別是酗酒煞車基因,以及同儕環境帶來的影響。酗酒煞車基因保護 10歲前青少年不愛喝酒該研究主要是針對大台北地區496名10~12歲,正要邁入青少年期的學童進行調查,並持續觀察其日後的飲酒行為,結果發現,亞洲人體內常見兩種酒精代謝基因的變異型,分別為酒精去氧酶1B及乙醛去氧酶,一旦濃度增加時,就容易出現頭暈不適等各種酒後症狀,因而減少喝酒,變成天生的酗酒煞車基因,換句話說,就是10歲左右的青少年,受變異型基因影響較深,所以,較不喜歡喝酒。只不過,到了青少年後期就不是如此了,此時同儕的影響大於基因作用,根據研究顯示,擅長扮演團體間「溝通橋梁」的角色,其接觸飲酒者或是酒精飲料的機率較高,持續飲酒的可能性相對提升,而目前此研究目前刊登於國際期刊《藥物和酒精依賴》。

青春期是對家庭價值的考驗

青春期是對家庭價值的考驗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因家庭差異所引起的矛盾,甚至帶出來的衝突,所產生的影響是不一樣的,而大多數時候,承受壓力最大的都是家裡最負責任的小孩,有時候不一定是老大,也可能是老么。在一個吵吵鬧鬧的家庭裡,有時候老大早就「溜」得不見人影,因為當他有能力照顧自己時就會離家,留在家裡的可能就是老么了。又例如頭幾個孩子都已經長大了,出外求學,而間隔很久以後才生的孩子還小,他會繼續留在那個家裡,在陪伴父母時,就會一直承受來自父母的壓力。這時候孩子就會形成夫妻兩個人的權力角逐,而他在夾縫裡,會想辦法平衡在他的意識中,覺得有危機的場景或關係,想盡辦法討好父母之類的情況就會發生。有時候,這些孩子在這種父母的差異矛盾與衝突中,因為承受了壓力,又沒有能力因應,就很容易生病。當這些壓力在心裡累積時,就容易生心病了。我們都覺得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叛逆,尤其是中學階段的青少年,甚至從小學五、六年級就開始叛逆。對於孩子的叛逆期,我提供另一種解讀方式:這正好是考驗家庭有沒有能力因應差異的時刻。因為父母雖然吵吵鬧鬧,可是他們也在這個過程裡漸漸磨出家庭的規則:哪些是我們兩個人之間的共識?哪些是我們兩個人的不同規則?孩子到了青春期,容易開始挑戰父母建立起來的共識、規則,以及對他的期待。而且孩子身上承受的不只是家裡的壓力,還包括學校的壓力。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性別文化、排行性格,身上充滿了各種差異的元素,所以在即將長大又尚未成人的成長過程中,他會開始去挑戰:我要不要去遵守父母的規則,或是學校的規定?在家庭裡,孩子其實是一個被掌控的個體,在他即將成年的節骨眼上,為什麼會出狀況呢?就是因為他要長大了。就讀小學階段的孩子還不清楚被掌控,因為他的生存能力有限,相當依賴父母所提供的環境資源與教導。可是等到孩子進入青春期,他在生理上慢慢地轉變成大人,在心理上也要隨著轉變,所以他會開始挑戰,而且這個挑戰是有意義的。很多家庭在出現青少年行為偏差的問題時,父母常一味地認為是孩子交了壞朋友。其實孩子出現這個狀況,是一個很自然的現象,他在挑戰家庭裡的這些規則,要不要成為自己在未來生命重視的價值,所以這是他的探索期。我們有沒有給他足夠的環境讓他可以挑戰、懷疑、詢問?很多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對待孩子都是採用命令的態度:「我告訴你規矩,你就必須遵守。」而不太會告訴孩子為什麼,因為有時父母也不見得知道原因,於是我們就更加沒有能力來應付這個挑戰。當孩子提問:「我為什麼要聽你的話?為什麼不可以跟朋友出去?為什麼不可以打電動玩具?」孩子種種的疑問會愈問愈多,所以到了這個時期,也是整個家庭系統走到了一個需要轉折的時期。大多數的家庭,當孩子處於青少年階段時,父母大概也準備進入中年;準備進入中年的父母本身就有重重疑問,若再碰到孩子也是如此疑惑,家裡就容易產生不安的氣氛。尊重每個人的差異  我一直強調「差異」這兩個字,因為每個人都不一樣,雖然人們常把「他跟我是不一樣的人,所以我們一定會有不一樣的地方」掛在嘴邊,實際上卻很難做到包容和尊重。當我們生活在一個屋簷下,就會覺得「他應該跟我一樣」,如果不一樣,就變成是「他」要改變,而不是「我」要改變。大多數人都抱著這樣的心思,太太希望改變先生,先生希望改變太太;父母希望孩子改變,孩子希望父母改變;每個人都希望別人改變,而自己卻不想改變。就如在學佛的過程裡,有時會聽到有人說:「你怎麼會愈修愈回去了?」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我們往往都不修正自己,只是希望別人改變。所以當出現差異時,我們就會認為都是別人的問題,如果對方能夠聽我的、符合我的期待,一切就會天下太平了。在組成家庭的磨合過程中,前有文化、傳統因素的框架;後有每個人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來自父母的壓力、家中排行的差異等問題;再加上另一半的原生家庭、排行習性等情況;最後兩個人在一起過日子,要從吵鬧的過程中建立共識,其實是一條辛苦的路,也是一個成長和消融自我的機會。家庭不是一成不變的,有它的生命週期,加上文化傳統、家庭差異、性格養成等複雜因素,時時刻刻都在交互作用。夫妻組成家庭,兩人就是生活伴侶,就是活在對方的生命裡,時時刻刻會感覺到對方的存在。如果家庭是由兩個在原生家庭排行老大的人結合而成,兩個人容易互不相讓,權力掙扎較明顯;如果是由排行中間者組成的家庭,因為雙方相對地較有彈性,家庭差異最容易處理,但是在相處的過程也會讓其中一人變得主導性比較強。這些在互動中逐漸形成的相處模式背後,其實就是在種種的差異環節中磨合出來的,如果能由改變對方的期待逐漸轉成尊重差異的心態,就能和諧相處。(本文摘自/烽火家人/法鼓文化出版)

春節人群互動頻繁 上吐下瀉跑急診人數狂增兩成

春節人群互動頻繁 上吐下瀉跑急診人數狂增兩成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近兩三個月來,各種名目的聚餐,人人頻繁握手寒暄,雖春節將過,不過後頭還等著228連假、春酒等,也讓近兩星期來最為嚴重得諾羅病毒疫情,將持續延燒,台中醫院急診室發出警報,近兩個星期以來,因上吐下瀉就診的人數,比平常暴增了兩成之多,呼籲民眾在連假以及春酒之時,能夠多加注意衛生安全。諾羅傳染力強 一人中招全家分享台中醫院急診室主任陳大中指出,急診室主任表示近期在臨床上常發現民眾因感染諾羅病毒腸胃炎而出現不適症狀,諾羅病毒好發於冬季與初春,天氣越冷,病毒的傳染力越強,諾羅為一群核醣核酸病毒(RNA),具有高度的傳播力,常有一人感染,全家中獎的狀況發生,也常引起群聚腹瀉事件,多發生於學校、護理之家及旅遊團等人口聚集的地方。他解釋,傳染途徑是糞便與口傳染,如吃入被諾羅病毒污染的食物或飲水、接觸被諾羅病毒污染的排泄物、嘔吐物等物體表面,潛伏期一般為24至48小時,所有年齡都有可能被感染,不同於輪狀病毒大多是感染兒童,民眾不得輕忽。 諾羅無特效藥 僅有輔助療法  陳大中說,諾羅病毒的臨床症狀有噁心、嘔吐、腹絞痛、水樣狀腹瀉、發燒、倦怠、頭痛、肌肉痠痛等,大人病程較短,通常為1~3天,兒童病程較長,通常為3~5天。治療方法主要是支持性療法,除了多休息外,應該要注意營養、水分、電解質的攝取,以避免脫水,目前無對抗諾羅病毒的特效藥,亦無預防疫苗可施打。陳大中主任,近期是諾羅病毒傳染力最旺盛的時期,特別是過年時大家常聚集在室內聊天、玩牌等,也會隨手抓花生、瓜子等零食入口,建議這段時間,手部衛生需特別注意,吃東西前及如廁後一定要用肥皂洗手,如果不幸發生上吐下瀉的症狀,嚴重者須趕快到醫院就醫,協助退燒、補充水分及電解質。

補鐵多吃維生素c 助吸收率大增

補鐵多吃維生素c 助吸收率大增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過了歡愉年節,終能脫離風風雨雨是非眾多的「甲午年」,也讓年前所發生的髒鴨血事件稍稍落幕,不過民眾還是不能對於鴨掉以輕心,在台灣食材製作流程不公開不透明,各種未爆彈尚待社會檢驗之時,若要吃鴨血補鐵,事實上還是有許多食材可以取代,例如,紫菜、黑芝麻,紅肉中的牛豬肉,鐵質同樣豐富,才能避免重金屬、抗生素的危害!黑心鴨血吃多恐癌變肝膽腸胃科醫師納祖德表示,若鴨血中含有重金屬、抗生素等毒素,對身體整體都會造成傷害,尤其是主責廢物代謝的肝與腎,長久攝取會造成發炎現象,置之不理甚至會造成肝衰竭或腎衰竭問題。此外,毒物亦會在腸道被吸收,可能會造成功能性病變,如腸漏症、腹痛、腹脹等,嚴重則可能導致癌變。營養師陳如君也說,鴨血雖富有鐵質,但膽固醇較高,且保存期限短容易變質,若要補充鐵質,亦有其他食物來源可以選擇。某些族群較容易缺鐵,如孕婦、65歲以上的老人,若經過檢查,確認體內缺鐵,可從自然食物中,如紫菜、黑芝麻等或營養補充品中攝取鐵。陳如君也補充,若攝取高鐵食物時,能夠搭配部分營養素,可讓身體吸收鐵質與造血的功能有所提升,像是維生素c能協助鐵質吸收,人體對植物性鐵質來源吸收轉換率較低,吃素的人有缺鐵問題,在補充鐵時可同時補充維生素C。另外,補充維生素B6、維生素B12與葉酸可助造血。食安風暴狂襲 培養運動習慣排毒首要吃到黑心鴨血,不至於馬上發生病變,問題在於累積的長久性傷害,此外,台灣食安問題,從各種食材的可追朔性,到末端的商家攤販,中間整個流程,幾乎遭整塊黑布遮蔽,使得食安地雷數量仍多,掃都掃不盡,排毒,就成了不少民眾所關注的話題,以下也提供簡單的排毒方法:1) 「裸食」當道的今日,注重少吃加工食品,強調於天然食物攝取各種營養素,進一步,則是重視食用經過有食材履歷、有機認證的食材,才能減少毒物危害的風險。2) 多吃可排除重金屬食物,如胡蘿蔔、黃瓜、黑木耳、香菜等。3) 培養定期運動習慣,體內廢物會從汗水中排出,建議以30分鐘的有氧運動為主。

婦女止痛藥命 研究:恐不孕流產

婦女止痛藥命 研究:恐不孕流產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王蒨茹/綜合報導)女性在經期或排卵前後,時常有下腹悶痛的不適感,也因此,怕痛的女性易選擇止痛藥來舒緩疼痛。但你知道嗎?女性在排卵期前後長期使用止痛藥,容易干擾胚胎著床,恐導致不孕的危機。止痛藥要人命 女性不孕的隱性殺手 渴望生子的女性要注意!據以色列臨床研究證實,前列腺素減少可降低子宮內膜對胚胎的附著能力,也就是說,女性習慣服用止痛藥恐導致前列腺素降低,子宮內膜逐漸變薄,流產率也隨之增加;日前,就有一名29歲的楊小姐,因排卵期常感到下腹劇痛,也有服用止痛藥的習慣,不幸,肚皮長時間仍無動靜,而求子心切的她在婦產科醫師的建議下,戒掉長期仰賴止痛藥的習慣,終於成功懷孕。婦產科蔡鋒博醫師表示,影響婦女不孕、下腹劇痛的常見原因,子宮內膜異位症的併發佔60%,近20%為骨盆腔發炎;而其餘因素多為特殊個案,像是長期服用止痛藥所產生的不孕。市面上常見的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有很多種,部分產品因可抑制前列腺素的分泌,恐引婦女不孕的風險,也因此蔡鋒博呼籲,有生育計畫的婦女,如有下腹劇痛等不適感,應盡快就醫,而不是忍一時方便,購買止痛藥舒緩;倘若真的痛到須服用止痛藥,蔡鋒博建議,應當避免選擇非類固醇抗發炎藥,以不影響生孕排卵、干擾胚胎著床為優先考量,例如:普拿疼,對女性不孕的影響也較低。

4大族群要注意 男性也難逃乳癌魔爪

4大族群要注意 男性也難逃乳癌魔爪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在普遍民眾的觀念裡,都認為只有女生才會罹患乳癌,且與家族史有極大的關係,但事實上卻不是這麼一回事!根據醫師表示,過去在門診上曾有位50多歲的男子,因摸到乳房硬塊,且經過了3個月都沒有消除,驚覺有異才到醫院做檢查,結果發現竟然是乳癌,而他本身也沒有家族史。對此,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乳房中心洪進昇醫師表示,男生罹患乳癌的機率約為女性的1/100~1/200,換句話說,約100萬個男生中才有1人會得到,比例相當低,所以,導致男性主動檢查的機率微乎其微,大多數都是摸到硬塊才會就醫,也因此,通常他們發現乳癌時,已經是第二、第三期,甚至發生了淋巴轉移,而錯失治療的黃金時期。男性女乳症、脂肪增生 男性乳癌易混淆大部分的民眾對乳房硬塊的界定,其實很模糊,有些人認為可能是變胖,才會導致乳房脂肪增大,所以不以為意,但雙和醫院蘇智銘醫師表示,的確有很多男性會把男性女乳症,甚至脂肪增生等,和乳房硬塊搞混,因此建議民眾,若發現乳房有不同於以往的外觀時,應主動到醫院,尋求醫師專業的診斷。以免發現太晚,影響治療的存活率,因為男性乳癌患者的預後與治療,和女性患者大致相同,唯有發現的期別早晚之差,一般來說,若在一、二期左右發現的話,將有80~90%治癒率,但時間越拖越久,相對的治癒率也會跟著降低。家族史非絕對 雌性素是一大關鍵雖然乳癌的和家族病史的關係不可分割,但洪進昇醫師表示,國內有多位男性乳癌患者,其實並沒有乳癌的家族史,所以,男性乳癌和基因間,也沒有絕對的關連性。「雌激素就是另一個危險因子」,蘇智銘醫師提到,雌性素的過分攝取或是分泌,都有可能形成乳房硬塊,當然年輕男子的乳房硬塊問題,首先必須要進一步排除是否是其他原因造成,比如說肝硬化、睪丸腫瘤,或者是天生染色體異常,造成賀爾蒙分泌失調,女性荷爾蒙上升,而導致乳房硬塊的問題。4大類男性自我檢查 有效防範乳癌雖然乳癌的好發性別還是女性為主,但洪進昇醫師表示,男性也有罹癌的可能性,家中有乳癌基因者、飲酒過量、肝硬化、服用女性荷爾蒙等,有以上4大症狀的男性,也需要多加留意,平常可以定時自我檢測。另外,蘇智銘醫師提醒民眾,若發現乳房有腫塊、壓痛、皮膚潰瘍或乳頭有凹陷、分泌物等異於以往的外觀時,應盡快至醫院檢查,以利及早治療。  

減肥不必受苦 紅酒也能燃燒脂肪

減肥不必受苦 紅酒也能燃燒脂肪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整理)有人說「睡前喝杯紅酒有助於入眠」,也有人說「喝紅酒可抗老化」,所以,紅酒在多數民眾的觀念裡,是有益健康的,但真的是如此嗎?根據美國一項最新研究指出,不管是葡萄酒、葡萄汁還是葡萄,都可幫助人體燃燒脂肪,及減少脂肪肝形成的風險。葡萄含有鞣花酸 有助於促進肝臟代謝該研究主要是由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團隊,針對較肥胖老鼠,進行長達10週餵食的實驗,結果發現牠們除了肝臟中的脂肪貯存量較低外,就連血糖也比較低,對此,研究人員表示,葡萄中因含有鞣花酸,有助於促進肝臟代謝,進而避免脂肪形成,所以,對於想減重或代謝能力較差的肥胖者來說,葡萄都是個不錯的選擇,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營養生物化學雜誌》。紅酒有益物質多 抗發炎、抗癌樣樣來紅酒中除了有鞣花酸外,還有2種是在研究中經常出現的有益物質,第一是眾所皆知的白藜蘆醇,不僅能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外,就連抗發炎、抗氧化等效果,也足以勝過其他相同功效的營養素;第二則是黃酮類,有助於預防癌症,但在這些的前提下,都是以適量為主。多元多方攝取營養 才是維持健康的秘訣雖然紅酒對身體的好處很多,但過去也曾有研究推翻這個理論,因此提醒民眾,隨著每個人的新陳代謝率、分泌狀況等不同,所以,每種物質對人體的影響也會有所不一,建議民眾在營養物質攝取上,不應侷限或過量攝取,反而應該要多方且多樣攝取,才能維持健康。

力行地中海飲食法 憂鬱心情趕光光

力行地中海飲食法 憂鬱心情趕光光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王蒨茹/採訪報導)地中海飲食,普遍被認為有預防疾病、抗老美顏的功能,但你不可不知,適當採取地中海飲食,不僅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及失智症罹患的風險,還能夠促進腦部神經運作,減少憂鬱症的發生。營養素攝取可活化腦功能 對抗憂鬱症根據研究指出,居住地中海一帶的居民,比北歐人罹患憂鬱症的機率低,除了環境因素,地中海地區擁有比較多的陽光之外,另外,地中海飲食,也扮演著抗憂鬱的大功臣。 像是核果、橄欖油和魚都能夠提供充分的不飽和脂肪酸及Omega−3,再加上蔬果內含有抗氧化功能的微營養素,這些營養成分對於神經細胞的生長、活動都有一定的幫助,透過活化腦部功能,可使罹患憂鬱症的機率減少。 對此,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解釋,依腦科學來看,採用地中海飲食,可影響神經傳導中的血清素、多巴胺及正腎上腺素分泌加速,並帶動腦部運作順暢,可降低憂鬱症的罹患。地中海飲食怎麼吃 適度攝取報你知然而,地中海型飲食該怎麼吃,透過營養師楊承樺的飲食建議,整理出幾項地中海飲食秘訣,且強調均衡飲食的重要性。1)多吃蔬果、堅果、橄欖油/新鮮蔬果、橄欖油及堅果,因富含植物化學素,也就是抗氧化維生素,可有效預防失智的發生;另外,擁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的堅果、豆類與橄欖油,可提高血液中好的膽固醇含量;且建議橄欖油以水煮或涼拌食用,以不破壞油脂營養為主。2)以雞魚肉替代牛豬來食用/避免吃紅肉,並以白肉代替,像是:雞、魚肉,可有望降低冠狀動脈阻塞機率,另外,吃魚方面建議可多吃深海魚,因為深海魚體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及Omega−3,與食用紅肉相比,可攝取到較多量的不飽和脂肪酸,可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3)偶爾小酌紅酒可抗發炎/有飲酒習慣者,可以偶爾且適度的飲用100cc的紅酒,有助於紅酒內白藜蘆醇的攝取,對心臟健康、抗發炎有幫助。 適量吃+多動+多笑 與憂鬱說掰掰楊承樺表示,地中海型飲食並非多吃哪些特定食物才有效,須適量攝取並且規律性運動,才能達到良好效果。另外,他也建議如需預防憂鬱症及有輕微憂鬱的患者,可多吃蔬菜、水果,內含的微營養素及維他命可減緩病情;還有深海魚中Omega−3的攝取,內含的DHA有抗腦部發炎及修復作用,並也清蒸、水煮為優。

自殺報導過「血實」 恐導致效仿效應

自殺報導過「血實」 恐導致效仿效應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王蒨茹/綜合報導)愈聳動的新聞內容,愈容易吸引民眾的目光!以往自殺新聞多被放置在頭版或者是大篇幅的報導,並附上血腥的照片,恐怕使得新聞價值混淆,甚至帶給當事人及當事人的家屬再次傷害,引發更多憾事發生。自殺新聞報導原則「六不六要」 減少憾事發生也因此,針對自殺相關報導,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六不六要」的報導原則,全國自殺防治中心李明濱教授指出,有些新聞報導類型,會暴露死者自殺手法,這可能會造成有自殺傾向者相互模仿,並使自殺頻率提高的危機。根據全國自殺防治中心對於近5年來,四大報每日自殺新聞報導的調查,發現在「六不」原則中以「不要使用宗教或文化的刻板印象來解讀」及「不要將自殺光榮化或聳動化」的遵循比例較高;反之,「不要簡化自殺原因」及「不要刊登出照片或自殺遺書」為容易被忽視的原則。另外,「六要」原則中,對自殺的描述用詞方面正確委婉及「刊登在內頁而非頭版」這兩項遵守比例最高,而較被忽略的則是,「與醫療衛生專家密切討論」及「報導危險指標以及可能的警訊徵兆」,由此可知,媒體自律雖有提升,但對於自殺報導還是需要與其他專業單位合作執行,才能提升報導的品質。媒體自律謹慎用詞 避免造成社會負擔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副教授江宜珍表示,媒體對自殺報導的誇大渲染,恐影響民眾接收錯誤的訊息及觀念,進而導致自殺率攀升及群眾的模仿效應。臺北市聯合醫院陳映燁醫師也表示,台灣媒體的自殺新聞中,以名人自殺報導衝擊力最大,媒體工作者必須謹慎留意,不該應收視率而爆料死者自殺詳情,扭曲報導的真實性及帶給社會更多負擔。

通宵打麻將肩部懸空 年節酸痛症暴增

通宵打麻將肩部懸空 年節酸痛症暴增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酸痛最常見的原因就是「長期姿勢不良」。而逢年過節應是全家團聚,享受假期的輕鬆時光;卻也因採買年貨、準備年菜、通宵打麻將、熬夜用電腦等情況,而衍生出文化獨特的「年節酸痛症候群」。什麼樣的族群最容易得到此症呢?佳里奇美醫院復健科林彣芷醫師解釋,過年前最大宗病人來源為忙碌的家庭主婦,症狀為腰背酸痛及上肢疼痛。而過年後的病人則多以肩頸痠痛為主,可能是因方城之戰的肩部懸空所造成,或者過年期間有更多時間低頭滑動手機或用電腦。30分鐘換姿勢+伸展運動 痠痛不來林彣芷醫師說,要避免此症狀其實很簡單,不要「長期」的「姿勢不良」即可。何謂「長期」,大部分人的肌耐力約30至50分鐘,之後肌肉便容易疲勞而失去彈性。建議每30分鐘變換姿勢,最好加上伸展運動以回復肌肉彈性。伸展運動的要領是感覺微酸但不可疼痛。睡眠太少肌肉難放鬆  恐加重酸痛然而,正確的姿勢是酸痛根治之本。所謂「坐有坐姿,睡有睡相」,好坐好睡是避免酸痛的第一步。正確的坐姿,是盡量坐有背靠的椅子,減少背部肌肉的出力;桌椅間的距離要適當,避免身體前傾,應讓身體重心落在臀部的坐骨上,可讓脊椎呈最省力狀態。此外睡眠可讓肌肉放鬆,然過年期間的守歲習俗與通宵達旦生活方式,更讓過勞的肌肉無法好好休息,加重酸痛的發生機會。有些睡姿上的小技巧可避免酸痛發生:若已有肩頸僵硬的情形,應注意枕頭的選擇與高度,林醫師也建議將枕頭下拉至肩部上緣支撐頸部以減少出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