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肺結核非不治之症!規律服藥半年能治癒

肺結核非不治之症!規律服藥半年能治癒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為落實結核病的防治衛教宣導,衛生福利部胸腔病院結合臺南市政府、醫界、學校和社會團體等,透過寓教於樂的方式,讓社區居民能更加瞭解結核病的知識、結核病防疫政策、七分篩檢法、結核病用藥方法及居家自我照顧等概念,呼籲民眾加強「咳三週、快驗痰、勤服藥、全都治」的觀念。負面印象多  結核病患易遭孤立衛生福利部胸腔病院潘秋宜院長表示,一般民眾對結核病常存有負面刻板印象,以為結核病是無法治療的傳染病,讓病人莫名地被社會大眾排擠,以致社交隔離、自我孤立。但其實只要給予適當的抗結核藥物治療,結核病幾乎都可以痊癒,而且規律用藥2週以上,就幾乎不具有傳染危險,按時規則服藥治療6個月以上,即可完全治癒,但若不予治療,則在3年內,約有一半的病人會死亡;如果服藥不規則或隨便中斷服藥,就很可能會轉變為多重抗藥性肺結核。而世界衛生組織響應國際抗癆聯盟行動,自1996年起,訂定每年的3月24日為「世界結核病日」。因此胸腔病院也配合WHO政策,每年推動「世界結核病日」活動,呼籲社會各界重視並參與結核病防治工作,確保民眾的健康,並早日讓民眾享有一個不受結核病威脅的家園。  

【免費講座】失智症的預防

【免費講座】失智症的預防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失智症是一種疾病而非正常的老化現象,通常會出現記憶力衰退、智力喪失、思考障礙、社交及情緒功能障礙還有出現異常行為等,漸漸的連自我照顧能力都會喪失,這項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的疾病,該怎麼樣有效預防呢?有鑑於此,高雄長庚醫院特邀復健科游敏媛職能治療師主講「失智症的預防」講座,增進社區長輩的健康認知,使其關懷自身保健,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踴躍參加。名稱:失智症的預防時間:3月23日(一)上午9:30~10:30地點:高雄市甲仙區甲仙社區發展協會(高雄市甲仙區和安里中山路56號)洽詢:高雄長庚社會服務課 龔千琇小姐(07)7317123轉2023

多閱讀、保持初心!4訣竅 鍛鍊思考力

多閱讀、保持初心!4訣竅 鍛鍊思考力

1)與自己有約 規劃時間去思考、反省、思忖、懷抱遠大的夢想。我覺得我們都有義務為這個世界貢獻最好的思想和智慧。每週我都會在行事曆裡安排至少三小時的思考時間,週五的午餐過後就是我的時間。我會在一整週內隨時寫下問題,週五挑一、兩個問題好好地深入思考。比爾.蓋茲也會安排個人思考的時間。亨利.福特說過:「思考是最難的工作,可能正因為如此,才那麼少人思考。」 2)多閱讀 你可以看非小說、小說、報章雜誌、期刊、電子報、部落格、網站、麥片盒子、任何東西。但你閱讀時,需要涵蓋觀點不同的作者,包括你不太認同的作者,想法與你不同的作者,或生活經驗不同的作者。閱讀讓你嘗試他人的思維,挑戰你個人的思維。它讓你思考不同的理念和觀點,幫你想像多元的世界,思考替代方案,培養邏輯、推理和知識,帶你認識新的人物和地方,拓展你的想法,開闊你的視野,培養你清楚思考及創意思考的能力。 3)培養初心 日本有個概念叫「初心」,亦即「初學者的心態」。禪宗學者鈴木俊隆為初心下的定義是:「這不是指封閉的心靈,而是完全騰空,準備好接收新事物的心。如果你的心是空的,它隨時都準備好接納任何東西,對一切都是開放的。初學者的心中有多種可能,專家的心中則少有可能。」當你培養初心時,不會有預設的包袱及設計師那種「我懂」或「我覺得」的標籤。你是帶著好奇、驚訝、謙遜和興趣去接觸新事物。你願意成長及學習眼前的任何東西,就好像第一次碰到一樣。即使你很有經驗,也不要把他人的想法或建議拒於門外,或是以你早就知道答案的心態去思考。勞倫斯.博德特(Laurence G. Boldt)在《禪湯》(Zen Soup)裡寫道:「只有空杯才有可能注入東西,所以只有從內心清出你自以為知道的東西,才能接納新的經驗,獲得智慧的恩典。」 4)淬鍊與濃縮 你是否曾以為你很瞭解自己的觀點,但是要你解釋時,才發現你講不出來?或者,你想要寫一個主題,才發現你的想法很模糊?那種情況發生時,你應該把想法淬鍊與濃縮成一、兩個精簡的句子。以前,這種技巧稱為「電梯簡報」,意指在你和執行長一起搭電梯的40秒內,他問你:「有什麼新鮮事?」你已經準備好連貫又簡潔的答案。我先生很有技術天賦,他是用流程圖來幫他濃縮思緒。我有一位習慣口語表達的朋友,她會錄下平常自己講話的片段。我自己身為作家,則是透過寫作來磨練思考,那是我掌握思緒及找到個人聲音的方法。你可以使用對你有效的任何方法,把那些想法記錄下來,先擱著,以後再拿出來複習。當你拿出清單來複習時,假裝那是別人的想法,懷抱初心面對它們。(本文摘自/大膽起步/遠流出版)

擔心蔬菜攝取不夠?來盤精力煎餃吧!

擔心蔬菜攝取不夠?來盤精力煎餃吧!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因為包入大量蔬菜,所以非常健康。若買不到白菜,可用高麗菜代替。材料/餃子皮25片、沙拉油適量、醋、醬油、辣油、黃芥末各適量(隨個人喜好)內餡材料(25個)/白菜300克、韭菜1把、豬絞肉300克、蒜泥1瓣量、鹽2/3小匙、味噌1小匙、麻油1小匙、胡椒少許。作法/1)製作內餡:白菜切碎,加入鹽巴搓揉,待變軟後,輕輕擠乾水分。韭菜切去根部較硬的部分,再切成約0.5公分的小段。將以上材料放入大碗,並加入其他內餡材料,仔細攪拌混合。2)以清水沾溼餃子皮半圈邊緣,舀一大匙內餡放上餃子皮中央後,對半折起。右手折出皺摺,左手壓緊邊緣封住。3)以中火加熱平底鍋,倒入薄薄一層沙拉油,將包好的餃子並排放入。加入半杯水後蓋上蓋子,半蒸半煎至水分收乾。4)打開蓋子,淋上沙拉油三大匙,繼續煎至餃子皮呈金黃酥脆即可裝盤。5)隨個人喜好以醋、醬油、辣油或黃芥末作為沾醬食用。(本文摘自/日本大眾食堂讓人無法忘懷的招牌料理/商周出版)

研究:素食搭配海鮮 可降低43%腸癌風險

研究:素食搭配海鮮 可降低43%腸癌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近年來,隨著養生風潮的盛行,有多數民眾紛紛跑去食用素食,為的就是希望能藉由大量蔬果,來減少身體的負擔、增加健康,而日前有項最新研究也證實了這種說法,研究表示攝取素食可降低少部分的罹癌風險,舉例來說,食用素食的人若與一般人相比,罹患直腸癌的風險少於22%,如果又將素食與海鮮做搭配,罹患直腸癌的風險將會減少至43%,由此可見,素食與海鮮的結合,在預防癌症方面的效果更為顯著。Ω-3脂肪酸、維生素D 降低罹癌發生率該研究主要是由美國加州洛瑪林達大學醫學和公共健康Michael Orlich教授共同針對77,659名基督教教友,進行長達7年多的研究,結果在所有的受測者中,有380人罹患直腸癌、110名罹患結腸癌,經過分析研究後發現,食用素食及魚肉者罹患直腸癌的風險降低了43%;食用素食者與肉食組降低了22%;食用素食和蛋奶製品者,則降低了18%。對此研究人員表示,雖然目前尚未不清楚魚肉及海鮮為什麼能預防直腸癌,但這可能與魚肉中含有豐富的Ω-3脂肪酸、維生素D有關,因為過去曾有研究發現,這兩者都有助於降低癌症發生率,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美國醫學會雜誌內科學》上。

腹瀉症狀勿輕忽!諾羅、輪狀疫情創新高

腹瀉症狀勿輕忽!諾羅、輪狀疫情創新高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近日各家醫院腹瀉就醫事件頻傳,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急性腸胃道疫情已達四年來新高,因此,提醒民眾不管是公司行號、各機關、學校等,都應落實勤洗手,注意個人及環境衛生,已降低感染風險。對此,基隆市衛生局提醒民眾,一旦出現腸胃道症狀時,請及早就醫並在家休養,嚴格落實生病不上班、不上課,且多利用家中的漂白水,徹底清潔與消毒被污染的表面,以降低病毒傳播的風險,防止疫情擴散。餐飲業者罹病工作 恐增食物感染風險目前是病毒性腸胃炎好發的時節,其中又以諾羅病毒及輪狀病毒較為常見,且傳染力極強,主要傳染途徑是經由糞口傳染,曾與病人共食或接觸相同物品等都可能造成感染,另外,罹病的餐飲工作者,也會提高感染料理食品的風險。老人、免疫不全者 感染後不易自行康復病毒性腸胃炎的症狀主要有水瀉、嘔吐,或可能有頭痛、發燒、腹部痙攣、胃痛、噁心、肌肉酸痛等症狀,一般人感染後都可以康復,但嬰幼兒、老年人、免疫不全者,感染後可能出現脫水、電解質不足,進而抽搐。目前市面上已有輪狀病毒疫苗,民眾如有需求可諮詢醫師評估後自費接種,但諾羅病毒及大部分的腹瀉病毒尚無疫苗可施打。

五大減重「荒唐」偏方 不只易復胖還會致癌

五大減重「荒唐」偏方 不只易復胖還會致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採訪報導)早上起床睜開眼睛,第一件事情就是量體重;晚上睡覺之前,還需再站上體重機一次,只為嚴陣以待,鋪天蓋地般徹底實施體重管理計畫!在年節之後,甩肉一事就成了不少人的生活主旋律,眾多荒唐減種偏方也因此趁勢崛起。醫師提醒,減重須循序漸進,應避免使用極端方法,以免傷身更容易復胖!大魚大肉過後 減重偏方大行其道整形外科醫師洪至正說,年節期間因為氣氛歡愉,大魚大肉來者不拒,都讓年後往醫美診所,試圖想藉由醫美療程挽救身材的患者激增不少,他觀察,門診上也常遇到聽信偏方減重失敗的民眾。以下彙整五大減重最「荒唐」偏方:1) 使用藥物/例如瀉藥、利尿劑減肥法:利尿排出水分,體重暫時下降,副作用很多;血壓下降、虛弱、嘔吐、暈眩,可能引發糖尿病、腎臟病,甚至危及生命。2) 單一食物減肥法/例如香蕉、蘋果減肥可迅速減輕體重,但營養素供應不足,長期使用對健康影響很大。3) 催吐減肥法/嘔吐時,胃酸會傷到食道、喉嚨和牙齒,輕者會引起食道水腫,嚴重則會引起食道潰瘍,甚至嘔吐物長時間腐蝕食道,會增加患食道癌的機率。4) 清腸減肥法/例如肚子餓就喝檸檬水、紅辣椒水,長期食用易傷害腸胃健康。5) 吞寄生蟲減肥法/利用寄生蟲減重的效果雖快,但容易出現貧血、營養不良、腹瀉等症狀,嚴重時甚至會危及生命。這些減重偏方,都極易產生副作用,除了容易復胖之外,恐怕會出現脫水、營養不良甚至感染的風險,洪至正醫師強調,減重的不二法門,就是看似陳腔濫調,效果卻最為顯著健康的飲食控制與積極運動;不過,他也說,女性最為在意的臀部、腹部、手臂等處贅肉,事實上,因體質的關係,這些部位即使「整體體重下降」頑固肥肉還是依然緊黏。甩掉頑固型肥肉!抽脂為選項之一「抽脂,是解決頑固肥肉的方法之一」洪醫師解釋,目前的抽脂技術,相較於過往的傳統抽脂方法,恢復期與疼痛感都降低許多,像是現今較受關注的威塑脂雕抽脂術,能抽吸深層脂肪,消滅贅肉,而其中所釋放的能量較傳統抽脂安全,優點是能使肌膚燙傷的機率降低,並能保持血管的完整,由於可以減少手術過程中的出血量、恢復期也快,通常於術後隔天即可正常生活工作。洪至正醫師進一步說明,威塑抽脂除了可以達到抽脂目的以外,也具有淺精雕的超音波特性,可應用在二次抽脂並將舊有抽脂後留下的疤痕結締組織震碎,所以即使是二次抽脂,同一個部位也可抽取到大量的脂肪,甚至是抽脂後皮膚留下的一些凹凸不平問題,也能將其修整。不過,洪醫師呼籲,年後正考慮進行抽脂療程的民眾,由於威塑抽脂是相當精密的技術性較高的儀器,所以挑選醫美診所時,應慎選經過威塑原廠認證的整形外科醫師方能操作,當然,醫護人員與麻醉醫師,也須全程陪同,建議民眾選擇療程前,須認明所有相關認證文件,才能確保手術安全又有成效!

外食族一堆腸瘜肉大爆發!全台陷大腸癌危機

外食族一堆腸瘜肉大爆發!全台陷大腸癌危機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近幾年來,多位名人因罹癌消息相繼傳出病逝噩耗,其中,癌症好發率最高的大腸直腸癌,罹患病例數持續增高,平均每三十七分鐘一人中招,而大腸癌病變前兆,是由瘜肉演變而來,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過去所舉辦的追捕瘜肉活動,1,183位民眾接受了大腸鏡檢查,竟達848位遭檢出腸瘜肉,比例之高,讓預防大腸癌成為國人刻不容緩的首要任務。八成民眾 竟不知腸瘜肉是什麼然而,面對大腸癌急流,民眾是否做足功課?根據「大腸癌與大腸瘜肉認知調查」,針對1,102位22歲到49歲民眾透過網路方式,發現民眾對於大腸癌的警覺心,仍處於低水準,包括,八成民眾對於大腸瘜肉缺乏認知、篩檢意識普遍偏低、運動量高達七成五不足、幾乎七成民眾,天天外食缺乏蔬果攝取、時常便祕,腸道健康出問題等等。台灣癌症基金會賴基銘醫師指出,大腸癌不只新增病例逐年增加,更有年輕化的趨勢,但是,調查卻發現,高達八成的年輕族群,以為大腸癌的血便症狀,能夠用肉眼分辨,事實上,大腸癌出血,多與糞便混合,不易用肉眼看出,所以須經由糞便潛血檢查,才能確保健康,他說,千萬別以為要看到出血,才是有問題。台癌基金會呼籲,遠離大腸癌,民眾應積極主動進行糞便潛血檢查,並養成多吃蔬果少吃紅肉的習慣,最後則是能在腸道內,透過優酪乳或是高纖維食物,促進腸胃蠕動,養出好菌,才能降低大腸癌的發生率。

採取低蛋白飲食 減緩腎功能衰退

採取低蛋白飲食 減緩腎功能衰退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這個不能吃、那個要少吃,慢性腎臟病患者常因熱量攝取不足,造成營養不良的併發症。其實腎臟病友飲食的部分雖然限制多了些,但若能將飲食控制,融合成為飲食習慣的一部分,是可達到以飲食改善疾病的目的。且據研究證實,慢性腎臟病患執行「低蛋白飲食」原則,可降低蛋白尿,減緩腎功能衰退的速度,以延後病人接受洗腎的時間。腎臟病患應如何執行低蛋白飲食呢?阮綜合醫院營養室李惠英營養師解釋, 蛋白質的攝取則必須有所控制。若是慢性腎臟疾病1~4期的病人,建議為每公斤體重攝取量為0.8公克,因為蛋白質攝取不足可能發生營養不良,所以蛋白質來源至少需50%以上選擇高生理價值的食物,如:蛋、肉類、魚類、黃豆製品。腎臟病友選擇主食 米食優於麵食而在執行低蛋白飲食時,攝取足夠熱量是相當重要的。腎臟病患可以搭配低蛋白澱粉,如:蕃薯粉、太白粉、玉米粉、藕粉、西谷米及粉圓等製作的點心,或選擇市售低蛋白配方,以增加或補足所需的熱量。在主食選擇上,米食類優於麵食類,另外還有冬粉、米粉及地瓜等蛋白質含量較少,也可替換食用,來補足熱量需求,以避免因蛋白質熱量攝取不足,而造成營養不良現象。詳細的飲食計畫內容建議諮詢腎臟專科營養師,與營養師討論適合自己的飲食處方,以確實執行低蛋白飲食,達到良好的疾病控制。 

當心! 糖尿病患失明機率高出20倍

當心! 糖尿病患失明機率高出20倍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許多糖尿病友往往忽略眼睛的定期檢查及保健,依據中央健康保險署102年統計顯示,糖尿病人接受眼底散瞳檢查比率僅為33.79%,顯見糖尿病患之護眼保健知識仍有待加強!另依據國民健康署95年分析健保就醫資料,亦發現我國糖尿病人中,約有36%的人會併發眼睛病變,糖尿病患者在眼睛方面比一般人更容易得到白內障、青光眼、以及產生視網膜的病變,因此糖尿病導致眼睛失明的機率往往是一般人的20倍以上,是造成現代成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2大護眼秘訣:控制血糖+眼底檢查有鑑於此,臺南市衛生局也呼籲,糖尿病友不管是否已經出現視力方面的症狀,只要是糖尿病患都必須主動每半年至一年接受一次眼底散瞳檢查,才能早期發現和治療。若已經發現有視網膜病變時,更需要接受眼科醫師的追蹤診治,最重要的是控制好血糖,糖化血色素至少在7%以下,就可避免眼睛等併發症的發生另外平時從事戶外活動時應準備遮陽的帽子或抗紫外線的太陽眼鏡,可減少紫外線對於視網膜的傷害,在飲食方面,可以多攝取含DHA、葉黃素與玉米黃素等營養素的食物,例如多吃甘藍、菠菜、芥菜、綠花椰菜等都富含葉黃素,對視網膜的健康很有好處。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