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嬰兒鮮紅血管瘤「持續長大」該治療嗎?醫「5點」判斷

嬰兒鮮紅血管瘤「持續長大」該治療嗎?醫「5點」判斷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個月大的小莓被媽媽帶來常規預防注射門診。媽媽說,小莓吃得好也睡得好,出生後的這幾個月還算乖巧好照顧,生長曲線和發展都不錯,但是有件事情讓媽媽一直有些擔心。解開小莓的衣服後,可以看到她身上有一顆橢圓形凸起,超過2公分的鮮紅色血管瘤,在小莓小小的身體上顯得特別醒目。小莓媽媽說,其實從出生時就有發現她全身從頭到腳有好幾顆大大小小的血管瘤,包括眼皮、耳朵、後腦杓都有。大部分的血管瘤隨著時間過去也慢慢消失,剩下零星幾顆還一直都存在。雖然數量變少了,但是媽媽也發現,身上那一大顆血管瘤有漸漸長大的趨勢。是不是有需要治療了呢?血管瘤發生原因不明 嬰兒最常見良性腫瘤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呂馨詠說,嬰兒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的發生率約5%,為嬰兒時期最常見的良性腫瘤,較常發生在女孩、雙胞胎、低體重新生兒、早產兒,以及白人。目前對發生的機轉仍不是很了解。大部分的嬰兒血管瘤都不大,會自己慢慢消失,不需要治療。但是,有少部分的嬰兒血管瘤會在1到3個月大這段時間快速生長變大,而可能對孩子造成身體上或外觀上的影響。另外,生長在特定位置的嬰兒血管瘤也可能有合併其他器官異常的狀況。根據位置、型態決定 滿月後便可接受治療因此,醫師會根據病童的血管瘤大小、型態、數量、位置、生長速度建議是否需要治療和進一步檢查。例如,若病童的血管瘤長在呼吸道上,可能會造成孩子有反覆類似哮吼的低沉咳嗽聲,甚至可能造成呼吸困難;若血管瘤長在眼睛附近,可能造成孩子眼皮下垂以及對視力造成影響;比較大片或是在容易摩擦處的血管瘤則可能造成潰瘍,而產生疼痛、流血、並且日後可能留下疤痕。若嬰兒血管瘤較大,或是其位置、型態較像是會對孩子造成健康或外觀上的影響時,呂馨詠建議在孩子1個月大之前就可以考慮開始使用口服乙型交感神經阻斷劑(propranolol),較為表淺小顆的血管瘤則可以嘗試外用製劑(timolol)進行治療。藥物治療須持續6個月以上,且多會到病童滿1歲後再停藥。這種藥物對大部分兒童都是安全的,只有少數人口服使用後可能出現心跳變慢、血壓下降、呼吸困難等副作用。另外,一些特定位置大小的血管瘤也可以考慮雷射或其他外科治療。(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轉載,原文為:嬰兒血管瘤超醒目 治不治療怎麼判斷?)

為什麼慢性病控制好困難?醫改會揭「3大關鍵問題」

為什麼慢性病控制好困難?醫改會揭「3大關鍵問題」

作者/醫療改革基金會根據研究顯示,台灣每年丟棄的藥品重量高達193公噸。然而為何這些幫助控制疾病的珍貴的藥品就這樣被丟棄了呢?原因是在於拿藥成本太低,用藥出現問題還是因為自我照護識能不足呢?慢性病控制為何這麼困難?根據醫改會2019年的調查中,民眾剩餘藥品以糖尿病藥品最多。國民健康署統計,全國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的病友,每年更以25,000名的速度持續增加。但2018年國際糖尿病聯盟大會發表的台灣糖尿病登入計畫報告中,卻顯示國人約有六成患者血糖控制未達標。細究其原因,並非全然是因為患者未遵醫囑服藥所致。運動、飲食、用藥,三者對於糖尿病控制都極其關鍵,民眾在飲食觀念與生活習慣的調整,也常存在一些誤謬,以為只要避開高「糖」食物就可以了,不自覺讓血糖控制屢屢不佳、進而對醫囑或是藥品療效產生懷疑。延伸閱讀:不吃米飯 糖尿病就會好嗎?再者,糖尿病並不常有立即的危險或明顯的病痛,往往讓糖友或照顧者忽略併發症的風險,導致血管、視力或神經系統的病變。更遑論有許多患者是高齡長者,也會增加自我照護的困難度。而現行約有一百種慢性疾病,在許多慢性病控制上,都會面臨到像糖尿病一樣的狀況。民眾常見的用藥問題無可否認,藥物仍是慢性病控制極為重要的一環。因此過往諸多健保政策設計初衷,像是慢性病連續處方箋免收部分負擔,皆是希望能夠鼓勵患者規律服藥,以利提升慢性病照護品質。既然如此,民眾常見服藥順從度性不佳的原因有哪些呢?主要可歸納3點:1. 複雜用藥疑慮:患者可能偶爾忘記吃藥,導致出現餘藥。尤其部分長者可能無法對自身服用的多項藥品進行分類管理,若原本已有餘藥問題,碰上醫師換藥或加減藥品,反更易加深用藥的複雜度。2. 常見用藥迷思:部分患者認為藥物傷害肝、腎,或擔心藥物累加性,因而自行減量或乾脆跳過。3. 慢病觀念不足:慢性病不若一般急性疾病,民眾常常未必會有明顯不舒服的症狀,因此降低規律服藥與領藥動機,反導致在無預期的情況下,發展成更嚴重的疾病。追根於病患對慢性病照護瞭解不夠。以糖尿病為例,研究顯示早期控制得越好,加藥的速度就越慢,越早控制好血糖,藥也能吃越少。藥品成本或許占慢性病控制部分因素,卻可能並非全部的原因。除了提升自我照護、遵照醫囑用藥外,家人支持也是很重要的關鍵。若遇到疾病控制不佳的的問題,建議可先蒐集相關的疑慮,向定期看診的醫療團隊諮詢。慢性病控制是條複雜的漫漫長路,疾病獲得良好控制,才能在保障健康的同時,也珍惜寶貴醫療資源,達成最好的效果。延伸閱讀:重複就醫又怕吃錯藥?多重慢性病人可依「3原則」自救

周末愛吃早午餐?專家揭真相:有錢有閒「是裝出來的」

周末愛吃早午餐?專家揭真相:有錢有閒「是裝出來的」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每到週末早晨,你常常想要多睡一下,好打算吃頓11點的早午餐嗎?但記者出身的卡特里娜・翁斯塔(Katrina Onstad)卻指出,如果你是平常工作忙碌,無暇顧及生活的人,卻願意周末排上2個小時的隊,只為了吃到「看起來漂漂亮亮」的網美早午餐,可能代表你正在證明,自己其實已經被工作壓力綁架!以下是《周末改造計畫》一書摘文:傻瓜才吃早午餐?!在我家附近角落有一間小餐館,名叫「救命恩典」,裡頭擺了10張左右的桌子。每張桌子上通常會放一只小花瓶,裡頭插著一朵花,不規則形狀的瓷瓶十分討喜。他們家的拉賈斯坦炒蛋和焦糖香蕉配法國吐司非常好吃,而且我還曾看過麥可.塞拉(Michael Cera)跟奧布瑞.普拉扎(Aubrey Plaza)一起在那裡吃早午餐。眾所周知的是,去「救命恩典」用餐大多時候都得排隊,長長的隊伍往往排滿人行道;星期天早上,甚至要排上2個小時。說實在,這真的很離譜。星期天花2個小時排隊等候,只為了跟麥可.塞拉同在一間餐廳用餐,喝上一杯越南冰咖啡?!要知道,你永遠拿不回來這2個小時!不過,早午餐代表著我們跟時間的關係。它是一種休閒的宣言,一個幾乎完全與週末相關的行為:沒有人平時會約吃早午餐談公事的。它是閒暇時間裡立下的一個樁,但這個樁造成了一個漏洞,使閒暇時間逐漸流失,而且是大把大把地流失。早午餐是英國人發明的;這個詞最早出現在1895年《狩獵者週刊》的一篇名為〈早午餐:一個請求〉的文章裡。該文作者蓋伊.貝林格(Guy Beringer)寫道:「早午餐是歡愉的、社交的,且情緒高昂的。它讓你變得愛講話;它讓你保持好脾氣;它讓你對自己、也對同桌朋友滿意;它能掃除一週以來的煩惱、讓你頭腦清醒。」早午餐是世界各城市裡最強大的世俗儀式之一,畢竟「愛講話」是人際交往的關鍵。它在21世紀之前就已經存在,而且其他文化裡也有類似的形式:如中國的早茶和法國的大早餐(le grand petit déjeuner)。周末吃早午餐是種炫耀消費今日的都市早午餐,往往是大家參照無數篇美食攻略中的一篇,約好一起去朝聖;它們多半是排隊名店,而且在店家的Instagram上通常會刊出格子鬆餅和餡餅之類的美食照片。20幾歲時我們是相約找餐廳一起喝酒,如今成為30幾歲的年輕父母,則約好一起去吃早午餐(唯有吃這一頓飯時,孩子吵鬧不會遭人抗議)。換句話說,早午餐感覺就像社群和連結,這兩者都是我們必須在週末用心栽培的東西。不過,作家孝恩.米卡勒夫(Shawn Micallef)在其著作《早午餐的問題》(The Trouble with Brunch)裡,卻把這頓飯當成一種炫耀消費、浪費大量時間的行為。米卡勒夫的這本小書其實主要在談「階級」;他認為,一個人會不會花14美元買雞蛋,是判斷可支配所得多寡的一項重要指標。米卡勒夫指出,昂貴的美食通常只是餐廳把先前沒用完的食材拿來烹調,再用大量的濃郁醬汁掩蓋而已。此外,餐廳外的排隊長龍(就像我每週日在家附近餐館外看到的那種)正突顯出裡頭用餐客人一副霍布斯式漠不關心的嘴饞模樣,絲毫不在意外頭等候的客人正飢腸轆轆貼著玻璃窗看著他們。米卡勒夫還寫道,吃早午餐時,「同理心」並不存在。早午餐的反對者幾乎和它的支持者一樣多。2012年,紐約《每日新聞》聲稱:「早午餐是美國豎起沾滿楓糖糖漿的中指,叫現實世界的煩惱滾蛋的慰藉。」2014年,鼓擊樂團(The Strokes)主唱朱利安.卡薩布蘭卡斯(JulianCasablancas)在《GQ》雜誌採訪中說明他搬離紐約市的理由:「我不懂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嗯,白人——要在週六下午吃早午餐?」這位搖滾巨星將早午餐視為愚蠢週末活動的想法,靈感其實來自於另一篇反週末的文章,標題為〈傻瓜才吃早午餐〉。米卡勒夫坦承,自己也會吃早午餐(儘管他很少有人邀他。這點並不意外)。20多歲時,他從家鄉安大略省溫莎市搬到多倫多——溫莎是座勞工城市,與美國的底特律市只有一湖之隔。在他成長過程裡,早午餐要在特殊日子才會吃——像母親節他們會去宴會廳或高爾夫俱樂部聚餐。在多倫多,米卡勒夫的同事都是受過高等教育、市區長大的知識工作者,他每週都被他們拖去吃早午餐,幾乎沒有樂趣可言。在大城市吃早午餐往往很擁擠,不僅有礙消化,對聽力也有害處。令人驚訝的是,每一間早午餐餐廳的設計風格都很雷同,只有些微差異:超級「真實」的農莊餐桌以及妃絲特的音樂;白色的牆壁和某個純真年代的復古展示品。我們在很多城市吃過時尚的早午餐,在底特律、倫敦和多倫多,到處都可以看到生鏽的牛奶罐,它儼然是熱門的裝飾。為什麼這麼無趣的盲從運動會一直延續呢?早午餐背後的悲慘意義在一家圖書館式咖啡廳裡,我和米卡勒夫坐在一起,他戴著黑框眼鏡和軟呢帽,一副標本研究學者的模樣。我問他:在大家都十分忙碌和工作過度的情況下,怎麼還有辦法騰出2個小時的時間去享用早午餐呢?(其實應該要算4個小時,加上排隊,還有廢話講不停的服務生。)他回答說:「我猜想,早午餐是一種炫耀的休閒,是一種奮力抵制忙碌的行為。我們在宣示:現在不准工作;這就像是要逃離一艘船身進水的破船。他們想讓大家看看,朝九到晚五不間斷的工作、24小時的忙碌並沒有榨乾他們。」照這樣的說法,早午餐還滿悲慘的:這是努力在週末拿回休閒、拿回快樂的一項嘗試。但問題是,早午餐往往不是那麼快樂。米卡勒夫把早午餐視為一個階級的象徵,是創意工作者向人展示自己成功的一種方式。即使這樣的成功是裝出來的。許多創意工作者說穿了就是合約工,做完一個換下一個,工作時間長、又不穩定;再說,他們升遷的機會少之又少。雖然他們或許有創意的本錢,卻沒有雄厚的經濟本錢。享用早午餐既需要金錢、也需要時間,但許多吃早午餐的人其實兩樣東西都很少。所以,早午餐只是個假象,用來偽裝自己是個穩定的中產階級。米卡勒夫寫道:「它只是一場展現休閒的盛大演出,但本身一點也不休閒。」(本文摘自/週末改造計畫:讓身心關機2天,打造快樂的365天/時報出版)

濕疹是夏天好發?還是冬天好發?

濕疹是夏天好發?還是冬天好發?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過了清明節的台灣,在梅雨來臨之前開始變得悶熱、濕悶的天氣,家中若有濕疹的寶寶在照護上會變得特別辛苦!臨床上常見到家長們因為見到「濕疹」兩個字,就積極的盡量想要保持寶寶皮膚患部的乾燥,其實常常會適得其反,造成症狀更不好控制。「該要保持乾燥?還是保持濕潤?」這是個不好回答的問題!因為濕疹在冬天和夏天都會發作,不能過度濕潤也不能過度乾燥,所以如果家中有寶寶患了濕疹,照護上會非常不容易,也會是一項讓家長非常無助的長期困擾!這些現象都是濕疹?依照不同的病程,上述症狀都會出現,有些案例會出現水泡、滲出 組織液、糜爛等症狀,覺得皮膚一直很濕。有些會出現皮膚增厚、 龜裂、皮屑脫落等,一直覺得皮膚很乾。為什麼同樣是濕疹,症狀 會這麼兩極?濕疹是一組皮膚多形性的損傷,容易產生嚴重的搔癢,並且是非常 容易復發的一種發炎性的皮膚病。所謂「多形性的損傷」,簡單說 就是可以出現上述「乾」和「濕」症狀。 又是濕,又是乾,照護好難?濕疹患者,特別是小寶寶,皮膚非常敏感而脆弱,在照護上不能太濕,也不能太乾。真的很難!過了清明節,天氣開始變熱了,這時候要避免汗水的刺激造成症狀更為明顯: 發現寶寶有出汗讓衣服濕了,便要盡快更換。 最好選擇棉質的衣服,可以將汗水吸附在衣服上,而不會在皮膚上乾掉,刺激皮膚。 即使是夏天,也是要注意保濕,記得要用護膚乳液在擦乾寶寶流  汗後的身體讓皮膚保持濕潤。 沐浴時避免洗太熱的水,或是浸泡太久而增加皮脂的流失。  避免使用具刺激性的肥皂。濕疹該如何預防和有哪些治療呢?治療仍是以藥物為主,發病時改善效果較為顯著。 口服抗組織胺:抑制搔癢,減少搔抓、症狀加重、感染等。  類固醇軟膏:可以改善過敏、發炎。  日常預防可以非藥物為主,避免或是減少復發。 減少刺激:雖然濕疹的病因仍不明確,若是有已知的刺激物或是過敏原會引發濕疹,應該儘量避免接觸或是食用。 保濕劑:保持皮膚患部的乾淨與滋潤可以促進症狀的恢復,並且有預防症狀發作的可能。 益生菌株 LGG 與 BB-12可以改善和預防輕度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當發現小寶寶出現上述濕疹症狀時,請務必就醫,並且遵照醫師的建議按時使用藥物將急性期的症狀予以控制。氣溫上升之際,家長們必須要更有耐心給予寶寶照護,同時降低汗水對症狀引起的刺激。治療的過程中必須要減少搔抓造成症狀加重或是感染的發生。合併使用乳液和補充益生菌株LGG 與 BB-12 可以加快恢復的時間, 改善和預防濕疹症狀的發生。 (臺北榮總關渡醫院小兒專科 吳子聰教授)

為夢想努力付出卻沒結果?你可能忘了設定「這2件事」

為夢想努力付出卻沒結果?你可能忘了設定「這2件事」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每個人都想達成自己最終的人生目標與夢想,但無法遲遲完成的人缺的可能不是勇氣,而是「策略」。我們常誤以為要達成重要的事情,一定要非常努力、艱辛的付出,但真的是這樣嗎?其實,「穩健的步調」或許才是幫助你更快走到終點的捷徑,我們可以選擇更輕鬆的方式達到目標,更能避免過去的努力付之一炬。以下是《努力,但不費力》原書摘文:把步調進度設定在適當範圍人人都希望盡快實現心中想要的結果(完成書稿、跑5公里、發布新產品),比起沒什麼進度的日子,我們會喜歡進展較大的時候也是理所當然,畢竟,生命中還有什麼比有所成就更令人感到滿足?然而,過於熱衷完成任務,可能導致我們誤以為任何進展都是一樣的。當然不是所有的進展都一樣。我們的女兒是付出代價後才體認到這點,她被我們賦予養雞(不要懷疑,我們家有養雞)的責任,任務包括撿蛋、餵飼料和加水。我們鼓勵她每天幹這些活兒,但她認為休息2天,第3天再一起做,結果是一樣的,她據理力爭說,她可以一次撿3倍的蛋,一次放3倍的飼料和水。後來,天氣發生意想不到的變化,突然變得十分炎熱,雞喝的水比往常多,而且剩下的水也蒸發得比平常快。當女兒跑來告訴我們,有一隻雞因為沒水喝而熱死,她簡直傷心透了。生活中有太多事情是我們無法掌控的,天氣不由人掌控,野火、颶風和新型冠狀病毒也不由人掌控。孩子感冒了,汽車拋錨了,朋友遇到難關需要我們的建議—生活中隨時有各種意想不到的危機冒出來打亂我們的排程,要保持穩定的步調,談何容易?如何更輕鬆地完成重要事情?冷戰結束後,美國軍方就用VUCA這個縮寫來描述全球環境:V代表Volatility(波動),U代表Uncertainty(不確定),C代表Complexity(複雜),A代表 Ambiguity(混沌不明)。為了因應這種新常態,美軍設計了幾個方法,我們也可以把這些方法運用到每天必須面對的戰場上,更輕鬆地完成重要的事情。其中一個方法可以由這句軍事口號來概括:「慢即穩,穩即快。」(Slow is smooth. Smooth is fast.)意思是:慢慢來,事情會進行得更穩健順暢,當事情進行得穩健順暢,就能進展得更快。戰爭中尤其如此,戰場上最關鍵的能力,是在協同行進的同時,對可能來自四面八方的威脅保持警覺—通常還攜帶武器。如果停下來或行進得太慢,很容易就成為攻擊目標,「但行進得太快的話,你會被包圍或包抄。」顧問喬.殷維克(Joe Indvik)這麼寫道。殷維克還指出:「你如果仔細觀察菁英步兵的行進方式,看起來會是這樣:介於走和跑之間,腳步快而謹慎,武器舉高,在戰場上有節奏地環顧四面八方。」至於經驗不足的步兵,「通常會熱血地衝鋒陷陣,給人一種衝勁十足的印象。」這種方式的問題在於,一旦有危險,他們必須第一時間衝去找掩護,很有可能就會衝到一個還沒來得及勘察或評估的地方⋯⋯「就像龜兔賽跑中的兔子,這種一會兒衝刺、一會兒休息的循環,當下看似很快,放到整個過程來看,長期進展其實是緩慢的,而且會受到不明威脅的干擾。」學習為進度設定上限與下限慢慢來,事情會進行得更穩健順暢,你會有時間觀察、計畫、調度。但要是慢過了頭,也會卡住或失去動力,戰場上如此,生活和工作也一樣。我們每天都會遇到複雜和不確定的狀況,要持續取得進展,就必須把進度設定在適當的範圍,並嚴格遵守。即使我們有意在重點計畫上始終保持穩定的進度,生活中總有各種事情來攪局。也許原本打算花一個上午在辦公桌前專心工作,結果卻被困在會議中無法抽身;也許已在行事曆上為重要任務空出一段時間,結果卻在應付號啕大哭的孩子。然後,在自覺產出不足之下,為了彌補進度,只好整個週末都在加班,瘋狂趕工。我們都知道這要付出什麼代價:工作品質不佳、心中充滿罪惡感、信心受挫。其實有一個簡單的做法。我們可以設定每次進度的上限和下限,只要運用以下規則即可:至少做到甲,最多做到乙。找到適當的範圍,我們才能以穩定的步調,始終保持一定的進度。下限必須高到足以讓我們保有積極性,但又要低到即使哪天出現意想不到的混亂必須處理,我們仍然有能力達成。上限也必須夠高,計畫才能有良好的進展,卻也不能高到讓我們感到筋疲力盡。一旦進入狀況、找到節奏,事情就會自然而然往前推進,我們就能以不費力的行動來做事。(本文摘自/努力,但不費力:只做最重要的事,其實沒有你想的那麼難/天下文化)

肌肉萎縮、肢體無力像漸凍人⋯因運動神經「毒性病變」

肌肉萎縮、肢體無力像漸凍人⋯因運動神經「毒性病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徐太太平時和先生一起打理著2家度假民宿,同時也享受著山林間的美麗風景。但2年前的某天傍晚,徐太太在廚房忙著準備客人預訂的晚餐,拿鍋子的手突然無力、整鍋的食物掉了滿地都是,身體也感覺到不對勁,於是到醫院檢查。由小醫院轉到大醫院,做了各種神經學的檢查如:腦部電腦斷層、神經傳導、肌電圖、肌肉切片等,甚至還把檢體送到國外研究,結果只知道是屬於運動神經元疾病,不但複雜,連實驗室也分不出它的類型。神經科醫師向徐太太說明,這是一種類似漸凍人的疾病,但又不完全是,所以治療上只能走一步算一步,除了持續復健之外,沒有什麼較好的方法。夫妻倆知道之後,開始調整心情也改變生活,決定讓自己過得更自在一些,也想辦法改善生病後的生活品質,即使是重症、也可以樂觀面對。運動神經功能受損造成肌肉萎縮杏儒中醫診所院長中西醫師蔡易昌表示,運動神經元疾病是因為運動神經功能受損、造成進行性肌肉萎縮的罕見疾病。致病原因不明,免疫失調說、毒素說、病毒說、遺傳說都有人提出,但這些說法只能解釋某些現象,仍不能確定其真正的病因。目前觀察到運動神經萎縮的變化,是細胞內的麩胺酸堆積過多,在運動神經元細胞內產生毒性,進而造成神經細胞的萎縮。而運動神經元疾病,目前是依照病變部位及發病年齡來分類,可分為4種類型: 幼年型遠端肌肉萎縮症 脊髓型肌肉萎縮 脊髓側索硬化症 下運動神經元症候群其中肌萎縮脊髓側索硬化症(俗稱漸凍人)最為嚴重也最常見,約佔80%,目前尚未有有效的治療方式,患者的平均存活時間只有3年。蔡易昌說明,運動神經元疾病,是近代的病名,依照其症狀及疾病特點,是屬於中醫「痿證」、「痿蹙」的範疇,另外有些類型會出現「痙病」、「痿痹並病」的症狀。在中醫經典古籍《黃帝內經.素問.痿論》提到「五臟因肺熱葉焦,發為痿蹵」是最早的描述,對痿證的病因病機提出了系統性的描述,認為「肺熱葉焦」是主要病機,並提出「治痿獨取陽明」的基本大法,根據病因影響臟腑的不同,分為脈痿、肉痿、骨痿、筋痿、皮臂等五痿。「痿證」指的是肢體筋脈弛緩、軟弱無力、無法隨意運動,日久而致肌肉萎縮或肢體癱瘓為特徵的疾病。中醫認為「痿證」的病因有外感、內傷,病位雖在肌肉筋脈,但關乎五臟,尤以肝腎肺胃最為密切,因肝藏血主筋,腎藏精生髓,津生於胃,肺通調布散津液。痿病是五臟內傷、筋肉失滋養所致清代名醫葉天士所著的《臨證指南醫案.痿》提到:「夫痿症之旨,不外乎肝腎肺胃四經之病。蓋肝主筋,肝傷則四肢不為人用,而筋骨拘攣。腎藏精,精血相生,精虛則不能灌溉諸末,血虛則不能營養筋骨。肺主氣,為高清之臟,肺虛則高源化絕,化絕則水涸,水涸則不能濡潤筋骨。陽明為宗筋之長,陽明虛,則宗筋縱,宗筋縱則不能束筋骨以流利機關,此不能步履,痿弱筋縮之症作矣。」強調本病證是肝腎肺胃四經之病,歸根結底,痿病是由五臟內傷,精血受損,肌肉筋脈失于滋養所致,這也是後來治療痿證最主要的方向。治療方面,《臨證指南醫案.痿》亦提出全面的調理:「治痿無一定之法,用方無獨執之見。如沖任虛寒而成痿者,通陽攝陰,兼實奇脈為主。濕熱沉著下焦而成痿者,用苦辛寒燥為主。腎陽奇脈兼虛者,用通納八脈,收拾散越之陰陽為主。如下焦陰虛,及肝腎虛而成痿者,用河間飲子虎潛諸法,填納下焦、和肝熄風為主。陽明脈空,厥陰風動而成痿者,用通攝為主。肝腎虛而兼濕熱、及濕熱蒸灼筋骨,而成痿者,益下佐以溫通脈絡,兼清熱利濕為主。胃虛窒塞,筋骨不利而成痿者,用流通胃氣、及通利小腸火腑為主。胃陽腎督皆虛者,兩固中下為主。陽明虛、營絡熱及內風動而成痿者,以清營熱熄內風為主。肺熱葉焦而成痿者,用甘寒清上熱為主。邪風入絡而成痿者,以解毒宣行為主。精血內奪,奇脈少氣而成痿者,以填補精髓為主。」徐太太是屬於「肝腎虛兼濕熱」的類型,利用溫通絡脈、兼清熱利濕的處方,調理幾個月之後,肢體無力的狀況不再惡化,又過了幾個月之後,她感到手腳變得比較有力,生活上的動作也變得靈活起來,整體上持續往變好的方向走。她和先生來回診時,面露微笑地說:「現在逐漸恢復中,沒想到這個病也可以慢慢改善,我會繼續努力配合蔡醫師治療的!」(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能量棒、穀物棒與蛋白棒哪裡不一樣?運動可不可以吃?

能量棒、穀物棒與蛋白棒哪裡不一樣?運動可不可以吃?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能量棒,英文寫作Energy Bar是一種由穀物、微量營養素和香料成份做成,能快速提供能量的一種補充食物,通常,這類產品,會根據目的與想要宣稱的機能,會額外添加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與其他營養素。 最初是做給太空人吃的食物 別看這些棒狀食品種類繁多,而且很容易購買,但在一開始的時候,可不是閒雜人等可吃的東西呢! 最初是NASA委託一家美國的食品公司開發的食物,用途是要讓太空人在太空的時候吃,小小一支,就能提供相當的能量,以及維持生理運作的維生素與礦物質;大概在1960年代,該食品公司,以「太空食物棒」(Space Food Sticks)的品名,開始鋪貨到一般的消費市場上,接著就隨著時代的演變,也延伸出許多不同的變化型式。 Photo by Denny Müller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 減肥只靠運動可以嗎?營養師列「運動瘦身」你必須要知道的4件事 從我們小時候常吃的七七乳加巧克力、士力架、大豆營養棒,還有近些年出現的穀物棒、堅果棒,或是蛋白棒等等,不管是哪一種稱呼,基本上大多符合Energy Bar的定義,所以都算是能量棒的一種,只是構成的主要材料,或想要強調的營養素不同,而有了不同的「種類」;其中穀物棒、堅果棒和蛋白棒是最近幾年來,相對較新的題材。 單從包裝看,它們可能長得很像,但由於各自強調的營養重點不同,因此適合吃的場景也會跟著有些不同(但也會有重疊的地方),為了幫助你在購買此類商品時,更能挑選出適合自己的類型,我們從台灣市場上,蒐集相關的產品,從主要成分與3大營養素含量,來做分析與建議。 穀物棒 能量的來源就大多來自穀物,例如燕麥、糙米,有些會加入果乾,通常能提供較多的膳食纖維;此類食品的蛋白質含量較少,大多每份不超過2公克,由於澱粉是相對容易消化吸收的能量來源,能快速供應能量。 堅果棒 能量來源主要來自於油脂,蛋白質含量在穀物棒與蛋白棒之間,約在5~7公克,除了能提供能量,堅果也能提供一些維生素與礦物質,以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肚子餓的時候吃,在果腹的同時,也補足日常營養攝取的不足,特別是礦物質與必需脂肪酸。 蛋白棒 拜運動健身的趨勢不衰所賜,蛋白棒可以說是這類商品的新戰場。 蛋白棒產品的能量很可能還是碳水化合物為主力,但蛋白質的含量會明顯高於前兩類,每一份蛋白棒提供10公克以上蛋白質的產品很常見,甚至是超過20公克的產品也有,它們的蛋白質主要來自於大豆蛋白和多種乳來源蛋白質,例如牛奶蛋白、酪蛋白、乳清蛋白、分離乳清蛋白等。 上面3種,都有其誕生的背景,像是穀物棒快速補充能量與纖維、堅果增加好油的攝取,而蛋白棒呢?則是提供高蛋白粉或是高蛋白食物(雞胸肉)之外的選擇,畢竟,總是吃一樣的沖泡粉或雞胸肉,再怎麼美味,吃的頻率多,也是會膩的呀,除此之外,輕巧的一支,方便攜帶、打開就能吃,也是這類型產品的魅力點之一。 延伸閱讀: 能量棒推薦怎麼挑?如何吃能量棒減肥?教你「1食譜」這樣吃最營養 新世代商品 – 加入「機能」概念 隨著類似訴求的產品越來越多,為了做出差異化,開始有產品加入「機能」的要素;也就是用保健食品的思維來設計,以協同、輔助的設計思維,來強化產品的可能性。 就以蛋白棒為例,如果今天要做一款能幫助運動者有更好的表現、不容易疲勞,或是在運動過程中有更好的能量運作,那麼就可能會加入BCAA近一步幫助肌肉合成、綠茶與其他植物多酚可以發揮抗氧化、減少疲勞與促進體內一氧化氮生成、牛磺酸調節肌肉細胞粒線體、GABA幫助穩定情緒與專注。 這些成分都還滿好理解為什麼添加,但更有些產品,會加入讓人想一下的成分,例如益生菌,腸道菌群健康跟運動有什麼關係呢?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運動前沒事,但開始之後沒多久,卻突然會想跑廁所的經驗呢? 這就和腸道菌群的平衡有關係。另外,腸道好菌在利用纖維或是植物多酚之後的代謝產物,不僅能增加運動期間的能量運用,也有助於思緒清晰喔。 之後,如果你加入運動的行列,想要有更好的表現,那麼也能考慮有機能概念的產品。 ​(文章授權提供/安永生活誌,原文為:能量棒、穀物棒與蛋白棒哪裡不一樣?運動可不可以吃?)

有效止瀉防脫水  寶寶免受苦

有效止瀉防脫水 寶寶免受苦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入春後是每年急診、門診腹瀉就診的高峰期,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2021年三、四月腹瀉群聚事件超過 150 起,其中超過七成屬病毒性腸炎所引起。進入新冠肺炎疫情的第三年,雖然民眾已經習慣戴口罩與噴酒精做手部清潔,但對於即將到來病毒性腸炎的威脅,也應提高警覺並做好應對措施。如出現嘔吐、腹瀉等腸胃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 家裡有小寶寶的民眾,最近特別要注意現在是病毒性腹瀉的好發期,如何預防和護理呢?小寶寶腹瀉有以下幾種類別:1.生理性腹瀉:常見於母乳餵養的小嬰兒。2.感染性腹瀉:又分為『細菌性』與『病毒性』,六個月到兩歲的嬰幼兒較常見為病毒感染性腹瀉。病毒性腸炎有以下幾種特性:• 發病快,會發燒(38 度~40 度C)。• 初期會有類似感冒的症狀,咳嗽和流鼻水。• 小寶寶有的會先出現嘔吐再出現腹瀉。• 大便次數多,以水為主,有少量黏液。• 容易流失過多的水分而發生脫水的現象。• 一般會持續一週左右。 病毒性腸炎常見的主要症狀是腹瀉、嘔吐和發燒,就醫後應注意排泄物的清理避免傳染給其他家人。一定要記得勤洗手,因為75%的酒精不能殺死引起病毒性腸炎常見的病毒,如諾羅病毒、輪狀病毒、腸病毒等。病毒性腹瀉除了補充水份和電解質以外,也要注意腸道有益菌的攝取。根據一項急診腹瀉的臨床研究顯示,病毒性腹瀉持續的時間約一週,期間給予口服電解質補充液雖然可以預防脫水的發生,但是無法縮短腹瀉持續的時間。若是同時給予含有益生菌株LGG 的口服電解質補充液,不僅腹瀉的時間可縮短,而且在糞便的檢體中幾乎沒有發現病毒的存在。關於嬰幼兒益生菌的補充,應該特別要注意到產品的安全性與有效性,根據2014 年歐洲小兒腸道營養醫學對於兒童感染性疾病急性腸胃炎的治療指引,LGG專利益生菌是國際醫學會可使用於腹瀉治療的益生菌株,合併口服電解質補充液減緩並縮短應腹瀉時間。提醒民眾,在病毒性腹瀉感染的好發期間,應該要注意個人衛生,特別是以肥皂洗手,以避免病毒性腸炎的感染與傳播。(臺北榮總關渡醫院小兒專科 吳子聰教授) 

未40就中風,原來是心房顫動作祟!心臟科醫圖文解說

未40就中風,原來是心房顫動作祟!心臟科醫圖文解說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C先生對工作非常投入,雖然壓力很大,但正值壯年的他並不以為意,沒想到,未滿40歲的他,卻突然中風了。 台中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李政鴻回憶,C先生當時是因感到手腳無力,所以趕緊就醫,確診為栓塞性中風。經詳細檢查後,發現他有心房顫動,而且還有卵圓孔未關閉的狀況。 C先生平時喜歡騎腳踏車,但是常常在衝刺時感到使不上力,心跳非常快,很不舒服;偶爾也會感到頭暈、胸悶、疲倦,只是休息一陣子後便改善。陣發性心房顫動容易被輕忽的原因就在於,患者平時心跳節律都很正常,但是會在某些時候出現短暫、間歇性的心房顫動,導致心悸等不適。 「我們利用電氣燒灼術治療心房顫動,並把卵圓孔用閉合器關閉起來。」李政鴻表示,「中風的經驗讓他深刻體會到生命的脆弱,對於人生的看法也有些改變。從前都是拼命工作,現在他曉得生命中不是只有工作,必須好好照顧身體,才不會透支健康。我也提醒他,運動不能過度,騎腳踏車不必像從前那麼拚,畢竟運動是為了健康,而不是為了成績。」 心房顫動4至6成常無感心房顫動是相當常見的心律不整,發作時心房的跳動會像顫抖一般,不再規律收縮。根據統計,有4至6成的患者並沒有症狀,很容易被忽略。有些患者症狀表現比較輕微,可能是倦怠、全身無力;嚴重一點,會感到胸悶、胸痛、活動會喘;更嚴重的話可能會導致心臟衰竭。心跳非常快的時候,心輸出量變差,患者的日常活動也會受到限制。 心房顫動患者可能毫無症狀,也可能感到明顯不適,臨床表現非常多樣,而且部分患者屬於陣發性心房顫動,時好時壞,李政鴻提醒,大家要提高警覺,偶爾可以摸摸脈搏,若是發現脈搏不規則,要盡快就醫。 使用心電圖便能診斷心房顫動,若是發作較頻繁、症狀較明顯,早期診斷的機率就比較高,如果做檢查時沒有偵測到心房顫動發作,可以做24小時心電圖,甚至是連續7天到14天的長時間監測,有助增加診斷率。 心房顫動不治療,小心中風跟著來心房顫動雖然是心臟的問題,但是會大幅增加中風的風險,造成嚴重併發症,影響遍及全身,一定要盡早治療。心房顫動可能使心房裡的血液凝結形成血栓,當血栓打到腦血管裡,就是腦中風;根據臨床經驗,當血栓打到腸子的血管,會造成腸子缺血、壞死,就是腸中風;當血栓打到腎臟的血管,會出現突發性腰痛,就是腎臟中風;當血栓打到四肢的血管,會出現手腳無力、不能動,就是肢體中風。​由於心跳速度偏快、不規則,可能導致心臟衰竭;根據臨床經驗,當患者的心臟有其他問題時,若發生心房顫動,可能會造成肺積水、呼吸衰竭等嚴重的心衰竭症狀。 部分患者的心跳不規則、忽快忽慢,如果停頓太久,也可能產生昏厥,容易產生意外,李政鴻說,「若在走路、騎車時突然倒下、失去意識,是非常危險的事情!」 及早治療,控制心律、預防中風心房顫動的治療會朝幾個方向進行,包括控制心跳節律、控制心跳速度、及預防中風。李政鴻解釋,使用抗心律不整的藥物有機會讓心跳恢復正常節律,減少心悸、胸悶、頭暈等症狀,或者盡量把心跳速度限制住,避免心跳速度太快而造成心臟衰竭的症狀。 「心房顫動患者終身都需考量中風的風險。」李政鴻指出,「為了降低中風風險,可以使用抗凝血劑。臨床上會根據患者年紀、性別、糖尿病、高血壓、心衰竭、中風史及血管疾病等,評估整體中風之風險,並給予合適的抗凝血劑,減少血栓形成的機會。」 總括來說,每一個患者都需要考量預防中風的必要性,大部分患者都需要控制心跳速度,還有部分患者需要嚴格控制心跳節律,以避免心房顫動發作。除了按時服藥之外,日常生活中大家也要注意心臟保養,李政鴻說,「高壓的工作,容易導致心房顫動發作,務必妥善調適工作壓力,該休息、就休息,盡量不要熬夜。」 李政鴻提醒,飲食方面要避免高脂飲食、減少精緻碳水化合物、適量鹽分攝取,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肥胖也會對身體造成負擔,增加心房顫動的風險,建議維持理想體重,並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每周至少要有150分鐘低至中等強度運動,維持心肺功能。抽菸、喝酒都會增加心房顫動的風險,可以的話要趕緊戒掉。 心悸頭暈、胸悶易喘,勿掉以輕心心房顫動是老年人相當常見的心律不整,但是很多患者並沒有明顯症狀,容易錯過治療時機,等到中風發生時,才發現事態嚴重。 如果偶爾會感到心悸、頭暈、胸悶、容易喘,或是摸到脈搏有不規則的狀況,就要進一步檢查,即使症狀自動消失,也不能掉以輕心。李政鴻叮嚀,「健康不是唾手可得的,是需要努力維持的,希望大家在工作之餘也要好好過生活,並留意身體發出的警訊,及早就醫、及早治療!」(本文獲照護線上授權轉載,原文為:不到40就中風,原來是心房顫動在作祟,心臟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腸絞痛新生兒不明原因哭鬧的元兇!

腸絞痛新生兒不明原因哭鬧的元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家裡寶寶經常反覆哭鬧?是渴了?餓了?還是尿布濕了?三個月前的新生兒,在排除可能的特定原因後,仍約有 10~30%會出 現特定時間聲嘶力竭、哭鬧不停的現象,新手爸媽常為此問題苦惱不 已,殊不知這是因為腸絞痛所造的現象。 腸絞痛並不是一種特定的疾病,也不一定跟腸胃道的問題有關,發生 的原因目前並不十分清楚,但是可以由下列的方式進行診斷。 Wessel 氏準則是目前最常被臨床應用的診斷標準,包括 1. 一天哭鬧超過三個小時2. 一個星期有哭鬧超過三天(每天三個小時以上)3. 持續超過三個星期 由於新生兒哭鬧的原因多且複雜,因此必須經過醫師的鑑別診斷才能 進行確診為腸絞痛。雖然腸絞痛的現象會隨著新生兒的成長而逐漸緩 解,但是一般的父母大多無法忍受必須在三個星期後才能確診並進行 處置,因此醫師們大多在新生兒一星期內出現三次哭鬧超過三個小時 的狀況下會進行相關的治療來緩解症狀。  處置模式1. 安撫、按摩、溫敷等支持性療法可以縮短嬰兒哭鬧的時間。 2. 以母乳餵食可以減少可能的過敏或刺激因子,餵哺母乳的期間應避 免刺激性的食物。3. 無法餵哺母乳可以選擇水解配方奶粉,減少誘發過敏的物質。4. 脹氣可能是腸絞痛的原因之一,消脹氣的藥物也是常見的處置。5. 抗胃腸痙攣的藥物對於嚴重的腸絞痛可以有效改善症狀,但是需要 注意可能的副作用。6. 益生菌株 BB-12 在臨床的觀察可以縮短腸絞痛嬰兒一半哭鬧的時 間,改善哭鬧有效比例可以高達八成以上。  腸絞痛可以藉由數種處置的方式來提升治療的效果例如聯合安撫、 按摩、以及溫敷等物理性的處置,以及餵養母乳或是水解配方嬰兒奶 粉。純餵母乳常會有引起維他命 D 缺乏與佝僂症(rickets)的臨床報 告,為了維持嬰兒血清中維他命D 的濃度,台灣兒科醫學會建議純母 乳哺育或部分母乳哺育的寶寶,從新生兒開始每天給予 400 IU 口服維他命D,也可以補充BB-12 益生菌株加上維他命 D 除了可以安全、快速的降低並減緩新生兒腸絞痛的哭鬧症狀,同時可以提供補充新生兒所需 的足量維他命D,降低父母的憂心與困擾,提升新生兒免疫調節及健康營養的完整補充。  (臺北榮總關渡醫院小兒專科 吳子聰教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