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公認的整形外科權威醫師林靜芸邁入70歲,以深厚的醫療專業和親身熟齡生活出發,在《不老的挑戰》分享如何創造理想的老後生活,為避免受病痛折磨,快樂享受人生下半場,得從此刻就開始為「健康存摺」打下基礎。以下為原書摘文: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全台公認的整形外科權威醫師林靜芸邁入70歲,以深厚的醫療專業和親身熟齡生活出發,在《不老的挑戰》分享如何創造理想的老後生活,為避免受病痛折磨,快樂享受人生下半場,得從此刻就開始為「健康存摺」打下基礎。以下為原書摘文:
韓國減重女王李智秀(DANO),被亞洲富比世評選為「30歲以下最具影響力的健康領域30人」之一,在韓國競爭激烈的減重市場中,她的減重瘦身品牌屹立不搖了8年,在新書《突破慣性激瘦飲食》中,她分享了一生受用的健康瘦身秘訣。以下為原書摘文:
心理師洪培芸在《心理防衛》一書提醒大家,「心理防衛機制」看似自我保護,但可能陷入惡性循環。逃避雖然可恥但有用?我就爛?你或許正不自覺地在傷害自己。以下是原書摘文:
當最親密的家人走到了生命最後一刻,你會選擇隱瞞病情還是如實告知?不論對於家屬或醫師,這永遠是醫院病房裡最大的難題之一,每做出一個決定,都像是死神握著鐮刀一般,左右病患的生命意志。在外科醫師賴俊佑的內心,也曾與自己拉扯過義務與道德的兩端,最終他明白,擁有「同理心」,才是走在成為真正的醫師的道路上,最難能可貴的信念。以下摘文出自《開刀房的溫暖》一書:
傳統所指的營養定義,只適用於健康的青壯年。若想從預防失智切入,則應加入補充「腦神經元分子營養」的概念——指的是每日必須定「餐」食用,不可曠日廢「食」。
寶寶出生離開媽媽子宮的保護後,就要開始學著自己對抗環境中的細菌與病毒。此時,對於免疫系統尚未發育成熟的新生兒來說,腸道菌群將扮演教練的角色,對寶寶腸道的眾多免疫細胞進行「訓練」,開發其全部潛能,使腸道相關免疫系統更加成熟,以抑制病原體的生長,從而降低寶寶被感染的機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現代生活的複雜度讓人們慣於將事情分成2類:一類是「困難而重要」,另一類是「簡單而瑣碎」。我們很容易反射性地放棄重要但沉重的工作,去做那些簡單但沒有意義的工作,卻誤以為過勞就是勤勞。其實我們還有第3種選擇:把重要但困難的工作變得簡單。以下是《努力,但不費力》一書摘文:不是每件事都得這麼累讓我來說說派屈克.麥金尼斯(Patrick McGinnis)的故事。該做的事他全做足了,人生勝利組的條件全部達標: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畢業,哈佛商學院深造,進入頂尖金融與保險公司擔任要職。他每天超時工作,每週工時長達80小時,即使假日和休假也在忙工作的事。老闆還沒走,他絕不會先下班,有時候你會覺得他從來沒離開過辦公室。他頻繁出差,已成為達美航空最高等級的飛行常客,級數高得連名稱都沒有。他在正職以外,又橫跨三大洲兼任四家公司的董事。有一次,他抱病開董事會,會議上去洗手間吐了3次,回到會議室的時候,同事說他臉色慘白,但他還是硬撐下去。他從小就被教導,一生之計在於勤,這種想法來自新英格蘭人的傳統觀念:從工作倫理就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品格。而一向表現超前的他,把這個觀念發揮到極致,他不只認為不眠不休地工作會使人成功,他以為這種表現本身就代表成功───不需要加班到很晚的人,其職務肯定無足輕重。他以為那些沒日沒夜工作的日子到頭來會有回報。直到某天,他一覺醒來,發現公司破產了。那年是2008年,他任職的公司是美國國際集團(AIG)。他手上的股票跌了97%。那些在辦公室裡熬的夜,那些飛往歐洲、南美和中國的紅眼航班,那些錯過的生日和慶祝聚會,竟全是徒勞。金融海嘯爆發後的幾個月裡,麥金尼斯完全沒辦法下床,夜裡開始盜汗,視力變得模糊不清,內心也如墮五里霧中。那幾個月,他始終看不清周遭的事物,跌跌撞撞,迷失了方向。他因為壓力太大而病倒了,醫生幫他做了一些檢查。他感覺自己就像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筆下《動物農莊》(Animal Farm)裡那頭下場悲慘的馱馬「拳擊手」,拳擊手是農莊裡最賣力的動物,不管碰到什麼難題、遭遇什麼挫折,牠的回應一概是「我會更努力」,結果就一直努力到過勞倒下,然後被送進屠馬場。麥金尼斯說:「我解決所有問題的方式,就是花更多時間、再努力一點。」但突然之間,他發現,「再努力一點的邊際報酬竟然是負的。」他辭去AIG的全職工作,但以顧問身分繼續留在公司。他不再一星期工作80小時,而是每天5點下班,週末假日也不再發電子郵件。他不再把睡覺當成必要之惡,並開始散步、慢跑和注意飲食。他瘦了11公斤,開始懂得享受生活,甚至重新愛上工作。差不多在這時候,他受朋友啟發,開始投資新創公司。投入的錢不多,這裡一點、那裡一點,卻因此開啟了他這方面的興趣。他投資了幾家公司,投資組合的報酬率達到25倍。即使碰到經濟不景氣,他也不擔心自己的財務狀況,因為他不再只有單一的收入來源。經此一役,他學到了教訓:當你已經沒辦法再多努力一點,就是時候另覓出路了。努力但不費力的方法生活有起有落,每件事都有一定的節奏,努力進取有時,調養生息有時。然而現代人常常是無休無止地努力再努力,沒有節奏,只有消耗。我們生活在一個遍地機會的時代,但現代生活有時就像在高海拔地區健行,讓人腦袋如有一團迷霧,腳下也虛浮不定,稀薄的空氣使人每前進一步都感到分外吃力。也許是對未來有揮之不去的恐懼和不安,也許是孤單寂寞覺得冷,也許是財務壓力或經濟困難,也許是日復一日被各式各樣的責任和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來。不論是哪一種情況,總之我們常常事倍功半。人生好難,太艱難了。有各式各樣的難,從複雜到沉重,從悲哀到疲憊。承受各種失望很難,有各種帳單要繳很難,感情不睦很難,養育小孩很難,痛失所愛很難。人生還有那麼一些時期,連每天過日子都很難。面對人生的重大難關,感到難以承受、身心俱疲,是正常的;面對日常生活中的煩心瑣事,感到難以承受、身心俱疲,同樣很正常。每個人都有這種時候,而且似乎愈來愈多人有這種感受,這種感受也愈來愈頻繁出現。奇怪的是,面對這種過勞倦怠感,有些人的反應竟是誓言更努力、加更多的班。我們的文化也是幫凶,把過勞吹捧成自我價值和成就的體現,背後隱含的訊息就是:你只要不是一直處於疲勞狀態,就是做得還不夠,只有流血流汗、把自己榨乾的人才會成功,不斷擠出更多東西不知何時成了大家的目標。別把過勞倦怠當成榮譽勳章付出努力確實可以換來更好的成果,但這個等式到了某個臨界點就會開始失效,畢竟我們可以付出的時間和精力就這麼多。隨著精力消耗得愈來愈多,努力的回報愈來愈少,變成惡性循環,直到我們筋疲力竭、倦怠不已,卻還是達不到想要的成果。你應該能懂這種感覺,也許此刻你正承受著這種煎熬。你一定能體會那種全心投入工作,但已累得快倒下的感覺。你已經卯足全力,卻還是自覺做得不夠。重要的事情多到怎麼也處理不完,想付出更多卻再也擠不出時間。好些重要任務確實取得了進展,但你已經累得無法從中感受到任何喜悅。對於像你這樣盡心盡力的人,我要說:其實還有另一種做事方法。不是每件事都得這麼累。在往上爬的過程中,不見得就要長期忍受疲勞。想貢獻一己之力,不是非得賠上自己的身心健康不可。當手上重要的事已經超出你所能負荷,你可以選擇割捨,或是找輕鬆的方法來做,用對的方法來做對的事。(本文摘自/努力,但不費力:只做最重要的事,其實沒有你想的那麼難/天下文化)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回想妳的前幾個周末在做什麼——是出門散步、和朋友聚餐、加班趕工、還是忙著打掃整間屋子?多數現代女性平日賺錢養家,到了周末卻仍無法讓自己從家務中解放,當妳心中正在吶喊:「我也不想做家事啊!但有誰可以來救救我?」時,以下內容或許可以提供妳幾個解方。《周末改造計畫》原書摘文:哪些事物能為我的週末帶來價值?如果你把週末看作補救的時機,用來彌補一整個星期未能達成的缺憾,那麼你也同樣註定失敗。光是以為自己能在短短2天完成所有事情,就一定會自取失敗。要知道,週日焦慮症不只是擔心即將到來的工作,還因為週末沒實現期望而深感愧疚。不過,有些方法可以令我們放下完美週末的幻想,度過一個實際、讓所有家庭成員都能受益的週末。首先,我們要問自己1個問題:哪些事物能為我的週末帶來價值?以我為例,我的清單向來包括:玩樂、社群、利他。接著問第2個問題:哪些事情阻礙我做這些事情呢?我的清單包括:購物、打掃、佈置家裡、答應孩子的承諾。這些細瑣的待辦事項幾乎塞滿唯一真正重要的應做事項,那就是:過一個有意義的生活。對於那些擁有美好週末的人來說,解決之道很簡單:多做第1個清單——「大事情」,少做第2個清單——「小事情」。當然,在某些週末的日子裡,你最重要的事情是把浴室打掃清潔,把髒衣服洗乾淨。但在剩下時間裡,我們若想過上最好的週末,就得盡量避開那些待辦的家事勞務,不讓它們蠶食自己的休閒時光。如果我們能夠各方面都少做一些,也少擁有一些,那麼我們或許能夠在這48小時之間獲得真正休息的感覺。既然你無法做全部的事情,就挑真正有意義的事情做吧!女人天生勞碌命?周末家事忙不完我們之所以會感到時間不夠用、緊張窘迫,是因為週末是一週當中我們可以處理大小家務事的唯一兩天。如今,女性佔全美勞動力的百分之47,有小孩的婦女外出工作的比例則將近百分之70。數十年來,這兩項數據不斷往上攀升。然而,即使投入許多時間在工作上,女性仍然肩負家中大部分的勞務。在皮尤研究中心2012年的一份報告裡發現,美國母親花在無薪工作上的時間幾乎是父親的兩倍:她們每週花費31小時照顧孩子和家務,父親則花費17個小時。這意味著父親擁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他們也更能充分利用週末。週末期間,爸爸平均每天閒暇時間為5.5個小時,而職場媽媽則為4.3個小時。職業婦女在週末照顧孩子的時間或許變少了一點(從平日每天1.7個小時到週末的1.3個小時),但是週末兩天的總家務量則從平日每天的1.8小時,飆增到2.7個小時。所謂的「性別休閒差距」,指的正是這樣的男女不平等。女人一直以來都在工作:中世紀農村婦女的農耕、養雞養鴨、紡亞麻和織羊毛;城市婦女經營商店和旅館;就連貴族婦女也得幫著丈夫管理莊園。況且,無論處於哪種階層,女人總是持家的那個人。維多利亞時代或許把女人奉為「家中的天使」,是順從的家庭女神和全家人的道德核心,但多數維多利亞時代的女性依然得工作賺錢養家。至於成天閒閒沒事、在大房子裡度過漫漫長日的「家庭主婦」形象,其實是近代才出現的,是戰後繁榮的產物。然而,現實世界裡根本看不到那種整日閒閒沒事的女人。在1950年代的週六和週日兩天週末裡,婦女可能排滿了教會事務和家庭社交活動,包括自己娘家和公婆家都得打理好。由於家庭是生活的中心,新中產階級的婦女還得為了款待客人而採購和準備。因此,即使在週末,女性也很少「關機」。看完以前的例子再回過頭看,現在的家務分工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還要均衡。異性伴侶間正逐漸走向平等。儘管很慢;雖然還不到一人一半,但至少愈來愈接近。那麼,為何還有這麼多的婦女在週末時感到負擔過重呢?週末要用來體驗生活,而非打掃當我問別人週末做什麼的時候,最常聽到的回答竟然是「家務事」,這讓我很驚訝。有個令人不悅的事實(有些人可能會說是陰謀),那就是:女性在1980年代紛紛進入職場,減少在家的時間以後,教人如何持家的行業竟再度風行起來。從瑪莎.史都華到時尚網站GOOP,女性不斷受到「現代生活風格」的轟炸,驅使她們追求一個永遠不可達成的夢幻家居。據全國廣播公司(NBC)「今日母親育兒網」的一則專欄發現,在7千名受訪的美國母親裡,有百分之42的人表示自己飽受極大的「Pinterest壓力」:擔心自己的家不如Pinterest上頭發布的完美家居照片。女性已經背負著工作和養兒育女的雙層重擔,如今家務事還成了第三層暴行:房子變成她們的牢籠,逼著她們精心裝飾和維持整潔。顯然地,要讓女性擺脫這些壓力、拿回休閒時間,唯一最重要的辦法就是:讓男性多分攤一些家事、多放棄一些空閒時間。社會改革是關鍵所在,這樣才能讓婦女拿回她們在努力平衡工作和家庭之間所喪失的時間。這當中包括改善兒童保育的公共政策、施行更好的工作模式,例如「職務分擔」(這才符合當今人們生活的實際現狀);如此一來,方能緩解多數家庭時間不夠用的問題。一旦我們的工作週獲得改善,我們的週末也會變好。當然,還有另外一個比較簡單的治標方法:不讓家事佔用自己的時間。像我那位瑞典朋友艾美提絲,她從不在週末打掃,因為她的週末要用來體驗生活、而不是用來打掃。許多其他家庭會把打掃和家事拆解成一小塊、容易完成的任務,均攤到平日那5天完成。即使它們不見得符合性別平等的原則,我還是喜歡這些實用的技巧;至少這些方法感覺能實際幫我們拿回一些時間。部落客艾琳.杜蘭德(Erin Doland)推崇「一天一室」的生活守則:「每天花半小時打掃一個房間,就不用在週末清理整間屋子。」如果你平日無法打掃,那就利用週末一小段時間清理(譬如說,週六上午9點到中午)。假如時間到了你還沒打掃完,就停下來別再繼續。其實,你的房子已經夠乾淨了。正如小說家露西.卡文迪許(Lucy Cavendish)接受BBC廣播《女性時間》訪問中,解釋自己為何將家務事減至最低:「有些人不能忍受普通的零亂,但我可以接受。我的房子並非我的城堡,它不等同於我。我可以理解為何整理房子能讓某些人有掌控的感覺。我也愛保持家裡整潔,但我不打算花好幾個小時去清理烤箱。試圖保持房子整潔,可能會害你變笨。畢竟人生太短暫,我寧可拿這些時間去看書或看電影。」周末想看電影?把家事交給孩子就對了如果你有孩子,就等於有了幫手,那麼你下個週末就有辦法去看電影了。讓孩子分攤家務雜事,不僅可以減輕自己的負擔、偷回一些時間,同時也是很棒的教養方式。做家事有助於孩子發展自我控制和自力更生的能力;然而,根據2014年的一項調查發現,雖然有百分之82的成人表示自己小時候經常做家務,但只有百分之28的人要求自己的孩子做家事。我們不想剝奪他們自給自足的能力,對吧?所以,當你把拖把交給孩子時,不妨將這樣的想法告訴他們吧!另一種比較沒有那麼「悲慘灰姑娘」的方式就是:親子一同做家務。我有位朋友是個單親媽媽,每個星期六早上她都跟兒子一起度過:她兒子用吸塵器清理公寓,她擦拭家具;然後在她清理廚房時,她兒子就在一旁玩樂高。這只是個開始,畢竟他才7歲!全家人分工合作完成家裡的苦差事,不僅做起來沒那麼無聊,也把這樣的家庭價值傳達給每個人:「我們同心協心把這個地方變乾淨,讓所有人都住得舒服。」孩子能做哪些家事,取決於他們的年紀和能力,但有些比較有趣的家事其實是親子高品質相處、寓勞動於玩樂的大好機會。幾年前,我先生打算在院子裡架設一道圍籬,當時我們4歲兒子就圍著工具腰帶、靜靜地站在一旁,每當我先生需要釘子時,他就一個一個遞給他。我們到現在都常開玩笑,說他站在那裡幫了好長時間的忙;還說他小小年紀就如此專注工作,而且十分自豪能夠跟父親合作無間。你說他年紀太小、不適合拿釘子嗎?或許吧!那他們父子是否也因此得到一個美好的下午呢?當然囉!為了紀念那次的回憶,某個星期六,我叫米亞暫停「當個創世神」的遊戲,隨我走進零亂不堪的小後院。在拔雜草時她有些抱怨,我倆之間感覺十分疏遠。後來我們跑去園藝中心,我買了瓢蟲圖案的手套討她歡心,還讓她選擇自己喜歡的植物,種在後院灌木中間。我這個女兒個性很多元,並且喜歡很多東西,包括冰上曲棍球、倉鼠、獨角獸和放屁相關的笑話。她後來選擇了一株正在特價的漂亮盆栽:荷包牡丹,垂墜著一串串粉紅色的花苞。我們回到家以後,太陽又大又曬,但是她似乎沒有注意到,只見她蹲在地上,挖了一個很深的洞。隨後,她抬起頭望著我,臉上沾著泥土,露齒一笑。剛開始本來只打算做一會兒的,誰知竟演變成一整個下午?我們把小小的花園圍成一圈,修剪過於茂盛的木槿枝葉,並拔除石頭縫裡冒出的蒲公英。我們並沒有太多的交談,但我們的身體十分親近。我們背靠著背互相摩蹭。儘管那次事件的結局很灰暗:荷包牡丹枯死了,因為我們家的狗躺在它上面,而且我覺得當初我們可能也沒把它種好;但我仍舊記得那天下午:當時的寂靜以及皮膚曬到痛的感覺;還有最後當我們望著自己勞動成果時,我女兒那一臉的驕傲。(本文摘自/週末改造計畫:讓身心關機2天,打造快樂的365天/時報出版)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王先生由女兒攙扶陪同進入診間看診,女兒表示父親肺部發炎已持續一段時間,有透過抗生素治療但不見起色,會診免疫科之後,發現是自體免疫疾病造成的肺部發炎,後來雖有使用免疫抑制劑及類固醇控制住病情,但肺部已經出現纖維化。王先生說明自身病況時表示,時常有呼吸不順、易喘、易累等症狀,雖持續在免疫科治療,但肺部纖維化的情形似乎越來越差,身體狀況也越來越不好,因此才想透過中醫調理身體,希望可以身體不適感可以減輕。杏儒中醫診所院長中西醫師蔡易昌表示,肺部有一種纖維母細胞,如果受到刺激時,便會被誘發、活化分泌膠原蛋白,來修補受傷的部位,這時候原本柔軟的肺泡壁就會變厚和變硬,就像是外傷的傷口結痂一樣,變成疤痕組織,當肺臟出現疤痕組織時,呼吸換氣的功能就會受到影響,這就是肺纖維化。肺纖維化症狀「喘、咳、累」初期的肺纖維化,可能不會有明顯症狀,隨著纖維化持續發展,病患會逐漸在快走、爬坡時呼吸吃力,並漸漸出現咳嗽、缺氧、呼吸困難、容易疲勞等症狀。如果「喘、咳、累」的症狀持續8週就該留心。若伴隨體重急速下降、關節疼痛、杵狀指(手指或腳趾的尖端變寬和變圓)等症狀,就必須盡快就醫。在台灣,肺纖維化發現時,往往已經進入末期,確診後的病患餘命常不滿1年,所以,必須謹慎小心。引起肺纖維化的原因有很多,像是長期吸入有害化學氣體或溶劑、汙染物;肺部發炎(例如肺結核、新冠肺炎、間質性肺炎);服用藥物或接受腫瘤化學治療、接受放射線治療;病毒感染;自體免疫疾病(例如皮肌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僵直性脊椎炎、硬皮症);另外還有一部分是原因不明的,被稱為特發性肺纖維化。王先生就是自體免疫疾病相關的肺纖維化,他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根據研究顯示,一旦發展成肺纖維化,10年存活率只有一般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一半。而且,就算自體免疫疾病控制好,還是阻止不了免疫系統攻擊其他部位,例如肺部的侵犯。肺臟慢性虛損,與脾、胃、腎密切相關中醫方面,肺纖維化是屬於中醫傳統的「肺痹」和「肺痿」的範疇。肺痹是由虛和不足所引起,如《黃帝內經.素問.痹論》中提到:「皮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肺。」、「肺痹者,煩滿,喘而嘔。」對肺痹的概念、證候特點、病因病機、診斷依據、治療方法提出了系統性的論。另外,在《臨證指南醫案.肺痿門》提到所謂「肺痿者,痿也,如草木之萎而不榮,為津亡氣竭也。」認為肺熱葉焦、津血不足、失於濡養是肺痿的基本病機特點。這是肺臟的慢性虛損性疾患,為多種慢性肺系疾病後期發展而成。其病位主要在肺,但與脾、胃、腎等臟密切相關。發病機理主要為熱在上焦,肺燥津傷;或肺氣虛冷,氣不化津,以致津氣虧損,肺失濡養,肺葉枯萎。治療方面,唐朝著名醫家孫思邈在其著作《千金要方.肺痿門》將肺痿分為熱在上焦及肺中虛冷2類,認為「肺痿雖有寒熱之分,從無實熱之例」,治療上提出虛熱肺痿、虛寒肺痿的專用處方。到了清朝的名醫張璐玉在《張氏醫通.肺痿》將其治療要點概括為「緩而圖之,生胃津,潤肺燥,下逆氣,開積痰,止濁唾,補真氣……散風熱」等7個方面,主要在「以通肺之小管」、「以復肺之清肅」之上,確立了治療的大方向。而實際治療上,則是根據疾病的病機病因、證候、臨床體質變化不同加以調理,像是活血化瘀、補肺益氣、健脾益氣、清熱滋陰、溫肺化飲、化痰散結等,都有不錯的療效。蔡易昌指出,王先生是屬於虛熱肺痿,運用上述治療方針,加上專門改善肺功能的中藥調理,病情逐漸改善,幾個月後已經可以達到一般行走不喘、短距離活動呼吸不費力的程度,生活品質也獲大幅提昇。(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哈啾!一打噴嚏又漏尿!」這幾乎是生過小孩的熟女難以啟齒的困擾。美人魚時尚婦產科診所院長郭安妮表示,這是產後的「應力性尿失禁」,主要是因為膀胱、子宮脫垂或骨盆腔的血韌帶鬆弛造成。門診上還有媽媽因為怕漏尿不敢喝水,最後變成尿道發炎。 不及時處理 就連提重物也可能尿失禁尿失禁指的是無法控制排尿;懷孕期間因為寶寶位置壓迫到膀胱,造成孕婦須常跑廁所;如果生產過程因為寶寶頭太大、生產太久、太快,由於產道衝擊力太大使骨盆腔的肌肉韌帶或陰道、膀胱肌肉受傷;若膀胱、子宮發生脫垂或是骨盆腔血韌帶鬆弛,就會產生漏尿。而頻尿有可能是膀胱過動的症狀表現,雖然可以控制排尿,但卻頻繁產生尿意,這些都是產後常見問題。尿失禁不進行治療,甚至會演變成提重物或者僅僅只是跑跳就會發生漏尿,對生活帶來很大的困擾;另外就算只是頻尿,如果白天常跑廁所,晚上又要常常起來,也會影響睡眠與白天工作狀態。尿失禁患者,醫師初期會建議做凱格爾運動來幫助骨盆腔復健。凱格爾運動主要而是訓練到尿道與陰道肌肉群。運動時,可透過兩隻手指頭擺放陰道內,另外一隻手擺在小腹來檢查;要感覺陰道有束緊感,而小腹則是放鬆的狀態,才能確認有訓練到正確的肌肉。 治療選擇多元 可降低忙碌者心理壓力由於凱格爾運動常因為用力錯誤導致成效有限,因此不少患者也希望尋求積極治療。郭安妮醫師說明,目前可透過陰道雷射刺激膠原蛋白增生來修復受傷肌肉,或是服用抗乙醯膽鹼藥物。另外一種選擇是貼片治療,是將藥物貼在腹部透過肌膚吸收,一片可持續一天。「有些人不想做侵入性手術,加上擔心口服藥會有副作用,貼片就很適合。除了有青光眼、腸胃蠕動較慢,或哺乳中的媽媽與孕婦不可使用外,其他族群都適用。」郭安妮就分享有上班族患者當天有重要任務,就會選擇貼片,也降低頻頻上廁所的心理壓力。不論是頻尿或者有尿失禁情形,都已經要透過醫師診斷確定再來決定治療方式。郭安妮建議平時可以多訓練自己膀胱,不要一點尿意就跑廁所,想尿時忍個十分鐘再上,可以訓練撐大膀胱容量。尿失禁長久不治療,甚至會造成社交障礙,現在治療方式已相當多元,只要就醫都能夠有相當好的改善。觀看影音新聞: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6jLZlaDP40&t=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