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乳房組成大不同 不當減重小心縮胸

乳房組成大不同 不當減重小心縮胸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喔!不~我的胸部怎麼又縮水了?!」這句話想必是許多減肥女性共同的心聲。乳房檢查專科池永昌醫師提醒所有女性,不當的減重方式,或是過於激烈的短期瘦身,不僅對身體健康有所影響及容易復胖外,更可怕的是可能會讓妳的事業線成了「太平公主」,或是讓原本豐挺的雙峰變成鬆弛下垂的「木瓜乳」!減重不縮胸有撇步 瞭解乳房組成是關鍵為什麼有些人減肥總是會先瘦到胸部?究竟要怎麼減肥才不會減到胸部呢?池永昌醫師說明,減肥影響胸部大小最為關鍵的就是乳房的組成,臨床發現尤其是「脂肪型乳房」最容易縮水。池醫師接著說,想要達到「減重不瘦胸」的目標,女性必然要對乳房的構造有所了解,一般乳房大致上可分為脂肪型乳房與乳腺型乳房,其組成分布是天生的,多與基因遺傳有關,不過統計發現,西方人多半是屬於脂肪型乳房,我們東方人則以乳腺型乳房較多。乳腺型加強注重皮膚光澤 脂肪型應小心縮水與下垂乳腺型乳房的女性減肥時,雖然乳房大小較不會有明顯的縮水,但需多注重膚質的狀況,過度減重會造成皮膚粗糙、老化,若想維持皮膚光澤、有彈性、不粗糙,可從日常生活的飲食中補充膠原蛋白,如蹄筋、海參、木耳、肉皮、豬蹄、橘子、蛋類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如果是屬於脂肪型乳房,池永昌醫師提醒,減肥時一定要特別注意,千萬不能以劇烈的方式不當快速減肥,如完全禁食、或濫用減肥藥物等,除了容易引起胸部縮水外,更可怕的是,因為短時間內減去大量脂肪,支撐皮膚彈性的脂肪流失了,胸部肌膚反而會變得鬆弛下垂,比胸部縮水更為可怕!減肥須兼顧健康與美麗 從認識自己乳房開始池永昌醫師提醒,女性想要減重,又不想要胸部縮水,除了減重速度不能太過劇烈(池醫師表示,一個月減1公斤還是太激烈)、不濫用減肥藥物、減肥期間仍要注意均衡飲食外,認識自己的乳房也是很重要的一環;建議可透過相關乳房斷層掃描檢查,先了解自己的乳房組成,搭配適合自己的減重計劃,避免出現減重卻讓胸部一起縮水的窘狀;除了可以區分乳房屬於脂肪型還是乳腺型外,還能偵測乳房有無可疑病灶,為女性乳房健康把關。

全台457萬高血壓大軍 深陷中風危機

全台457萬高血壓大軍 深陷中風危機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高血壓是健康的隱形殺手,一直以來不僅為國人普遍罹患的疾病外,也是造成心臟病、中風、腎臟病最主要的原因之一,雖然如此,但它卻經常被人忽略!根據國健署最新調查發現,國內18歲以上民眾,高血壓盛行率為23.7%,也就是說,平均每約每4個人中,就有1個人患有高血壓,若以103年底全國18歲以上人口估計,目前全國約有457萬位高血壓患者,因此,提醒民眾別輕易忽視高血壓問題。高血壓患者罹患腦中風 是常人的2.84倍國民健康署邱署長表示,國內高血壓性疾病標準化死亡率,不再呈現下降趨勢,反而在102年時,高血壓、心臟病及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共造成34,040人死亡,平均約每5位中,就有1人是死於心血管疾病。此外,據2007年台灣地區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之追蹤調查研究結果也發現,高血壓患者未來罹患腦中風、心臟病、腎臟病的風險,分別為沒有三高民眾的2.84倍、1.93倍及1.66倍,由此可見,不管是高血壓本身,或是其後續衍生的心臟病及中風等問題,都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威脅。18歲以上者有4分之1 過去一年未量過血壓瞭解自己的血壓值是發現及控制高血壓的首要步驟,所以,國健署提出18歲以上民眾,每年至少量一次血壓,一旦血壓超過40/90mmHg就應該諮詢醫師;而正在接受治療的高血壓病人,更要定期量血壓,並做好紀錄,除了可幫助醫療人員瞭解血壓控制情形,也可藉此顯示生活型態改變與高血壓藥物之控制情形。但根據國健署「102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發現,18歲以上沒有三高者,有4分之1在過去一年內都沒有量過血壓,其中18~39歲在過去一年內都沒有量過血壓的比率則高達3成,由此顯示,國內民眾量血壓的行為還有待強化,尤其是年輕族群。

不知有牙周病就植牙 滿口齒大崩塌

不知有牙周病就植牙 滿口齒大崩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人工植牙是許目前多人選擇解決缺牙困擾的治療方式,但若是沒有先確認牙齒本身狀況,而盲目的接受植牙治療,恐怕最後只是花錢又換來一口爛牙。一名61歲男子在診所花費數十萬,植了9顆牙之後,發現每次吃東西牙齒都會痛,而幫忙做植牙的醫師說是牙周病問題,要他到轉往大醫院看,讓男子相當氣憤,轉往大醫院看診。大林慈濟醫院牙科暨口腔顎面外科鄭朝鴻醫師說,牙周病是細菌感染的疾病,造成牙周組織,也就是地基的破壞,進而產生牙齒搖動,嚴重時還會導致牙齒脫落。所以若是在牙周病還沒有治療前就植牙,就會使得牙周病傳染到植牙的地方。牙周病先處理    以免植牙地基被細菌侵襲建議要做植牙前,應該要先將牙周病問題處理好才能做,讓整體細菌量變少,感染控制下來,牙齒與植牙的地基才不會被細菌吃掉。鄭朝鴻醫師也提醒,早期牙周病不一定會有明顯的疼痛症狀,所以常被忽視,通常等到嚴重時,甚至到牙齒脫落才會有明顯不適。牙周病可分為基本治療、手術治療、支持性療法等三階段,最後才進入假牙或植牙的治療階段。

男童染腸病毒 併發重症險奪命

男童染腸病毒 併發重症險奪命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5歲以下嬰幼兒是腸病毒重症高危險群,家長務必小心。阿凱3歲時,參加小朋友野餐後的隔天,出現輕微發燒、頭痛及昏睡,家長雖發現小腿有疹子,但還是以為只是一般感冒,直到第二天中午出現胡言亂語、意識不清的狀況,火速送急診,此時的阿凱不僅燒到40度,也開始出現肌躍型抽搐,醫師評估懷疑是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立刻收治加護病房密切觀察。新北市衛生局指出,阿凱住院期間因狀況反覆不定,醫師診斷有急性心衰竭,急性肺水腫,手足口症,疑腦膜炎與疑左上葉肺炎,家長甚至已有轉院接受葉克膜治療的心理準備。所幸在醫護人員一一努力克服下,阿凱的病情終於好轉,4天後轉一般病房,9天後痊癒回家。勿輕忽!腸病毒進入流行期   重則要命馬偕醫院小兒感染科邱南昌醫師表示,腸病毒是一群病毒的總稱,主要經由糞口、飛沫或接觸傳染,潛伏期約3到5天。感染初期大多沒有明顯症狀,或只類似一般感冒的輕微症狀。常見症狀為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峽炎,但有時候會出現併發症導致個案出現重症,甚至死亡。衛生局諶立中副局長指出,疫情監測顯示,新北市第18週腸病毒門診就診病例千分比為2.87‰,且就診人次呈上升趨勢,腸病毒已進入流行期,易在人與人密切接觸、互動頻繁的場所,如家庭、校園及安親班等地方最容易傳播,應注意洗手5時機,如吃東西前、和小寶寶玩前、上廁所後、擤鼻涕後、看病前後等,避免腸病毒有機可趁。 

腹脹腹痛小症狀不輕忽 胃腸道基質瘤掌握先「基」!

腹脹腹痛小症狀不輕忽 胃腸道基質瘤掌握先「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胃腸道基質瘤為罕見的惡性腫瘤,通常好發於45至65歲的男女,最常發現的部位為胃部(50%)及小腸(25%),其次則為大腸、直腸或食道等其他部位(25%),但由於症狀非特異性,因此,在早期不易發現,絕大多數患者是有了症狀就醫後才進一步確診,建議民眾不要忽視身上的小症狀,應盡早就醫診斷。掌握良「基」 立即診斷不延遲財團法人防癌教育基金會說明,從疾病的發現到診斷,有許多知識是需要被民眾瞭解且注意,重要的是,只要建立正確的疾病衛教觀念,胃腸道基質瘤就不再是可怕的疾病,可像慢性病一樣長期控制,但目前一般民眾對於胃腸道基質瘤的認知,還不是非常普遍。胃腸道基質瘤常見的症狀是腹脹、腹痛、腹部可觸摸到腫塊及胃腸道出血,其他少見症狀則為食慾不振、噁心或體重下降,但也有多數患者在被診斷以前是無症狀,民眾應該時常注意身體所發出的警訊,才能即早發現,即早治療。『胃腸道基質瘤』民眾衛教講座有鑒於此,財團法人防癌教育基金會今年特舉辦『胃腸道基質瘤』民眾衛教講座,整合專業醫學中心醫師群,與民眾直接面對面,讓民眾深入了解疾病,建立正確的保健知識。講座時間分別為104年5月23日於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以及104年5月30日台中逢甲大學舉辦,歡迎病友與有相關疾病問題的民眾,可至現場透過醫師的講解,洞察先「基」。

男子尿尿會痛 竟罹陰莖癌!

男子尿尿會痛 竟罹陰莖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男性包皮過長者,務必注意清潔問題!一名四十三歲的張姓男子,日前出現陰莖發紅,且排尿持續疼痛二十天,遂至醫院看診,經醫師檢查,發現末端疑似有腫塊,經切片檢查後,確診罹患陰莖癌所幸經手術治療後,目前恢復情況良好。陰莖癌多半都受乳突病毒感染書田診所泌尿科醫師周固指出,陰莖癌發生率在亞洲高於歐美,其中鱗狀上皮癌佔95%。罹患此症的危險因素有,感染、衛生及受傷、其他。在感染方面,有40%陰莖癌患者有感染HPV(人類乳突病毒),其中以HPV16型最多,佔63%;根據統計,免疫能力差者(如感染HIV),罹病機會較未感染者高約8倍;有性器官疣,或在性器官或肛門周圍有疣,罹患侵犯性陰莖癌機會多3.7倍。他進一步說明,衛生及受傷也是影響患病的危險因素之一,長期的衛生不良,包皮垢堆積會引起慢性炎症,倘曾發生龜頭炎或陰莖受傷,患病的機率也會上升。此外,陰莖癌80%發生在55歲以上,小於50歲者罕見;有抽煙習慣,患有硬化性苔癬,或是因牛皮癬接受紫外線治療,均會提高陰莖癌發生的機會。包皮過長者 平日應多注意清潔衛生至於治療方面,主要是手術陰莖局部或全切除。倘為侵犯性陰莖癌,則須一併切除淋巴,且視病情配合化療、電療。術後五年存活率平均約為50%;癌細胞局部存在,五年存活率約85%;已侵犯周圍組織或淋巴,約59%;已發生遠處轉移,五年存活率約11%。預防陰莖癌,建議平時應注意清潔衛生,倘有包皮過長、包莖且反覆發炎者,可考慮進行包皮環切,避免包皮垢的堆積;有抽煙習慣者也須戒煙。包皮或陰莖長東西,特別是疣狀物,經治療長期不癒,或是陰莖有不明分泌物,都應當留意,不可輕忽。

夏季來臨!恐是皮膚老化「旺季」

夏季來臨!恐是皮膚老化「旺季」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為了抗老凍齡,不少女性都使出渾身解數,好抵禦各種臉上障礙物的出現,來標記年齡的多寡,然而,夏季即將來臨,而老化的最主要因素,就是所謂的光老化,也因此,愛美的妳開始做好防曬的萬全準備了嗎?夏季紫外線日日高 請注重防曬童綜合醫院皮膚科李俊諒醫師表示,要對抗皮膚的老化可以分成二個因素來討論,一個是內在因素,另一個是外在因素。所謂的內在因素指的是個人生下時基因就已經決定的老化速度;而外在因素指的是環境因子所給予皮膚的傷害,其中以陽光傷害影響最大。對於避免陽光的傷害,有效且方便的方法是使用防曬乳液。防曬乳液的防曬成分依其功用可分為化學性防曬及物理性防曬二大類。所謂的物理性防曬是指藉由塗抹的乳液將陽光加以反射。化學性防曬則是將入侵的陽光加以吸收,一般而言,物理性的防曬成分可以同時反射波長290nm至320nm的UVB及波長320nm至400nm的UVA。而化學性防曬成份,所能吸收到的光波主要以UVB為主。至於防曬係數愈高就愈好嗎?李俊諒指出,防曬係數是針對UVB的防護效果,定義是塗上防曬乳液的耐照射時間比。若一個人正常照射一分鐘就會產生皮膚發紅,塗上防曬係數是10的乳液後,可以耐受10分鐘才會發紅。防曬乳應每3~4小時重塗一次一般學者建議使用防曬係數超過30以上,防曬效果才會顯著。而UVA的防護則以PA幾個“┼”來表示,通常以PA+++為佳。總而言之,當要選購防曬產品時,務必要認清商品上的SPF值與PA標示才是聰明的消費者。他特別提醒,防曬乳液在使用時,會受到溫度、溼度、流汗及使用者塗抹的厚度而影響效果。流汗常會使皮膚上的防曬乳液沖刷掉落,一般建議使用防水性乳液,並且每3~4小時重新塗抹一次,以確保效果。

血壓血糖長期異常飆升不受控制 小心病情不單純!

血壓血糖長期異常飆升不受控制 小心病情不單純!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中一名52歲男性患者,1年多來常感頭暈目眩、頭痛及視力模糊,至家醫科診所就醫,檢查後發現有高血壓及高血糖問題,期間曾使用多種降血壓及血糖藥物控制,但仍然無法控制,經轉診至內分泌新陳代謝科後,醫師問診發現,患者手指末梢經常感到腫脹麻木且容易疲累,進一步接受腦部核磁共振及抽血檢驗內分泌生化數值後,才發現原來是腦下垂體長了腫瘤,罹患罕見的肢端肥大症。肢端肥大症難診斷 手腳變大或長期無法控制糖尿病、高血壓腦下垂體是人體重要的內分泌腺體中樞,可調節合成與釋放人體荷爾蒙。當腦下垂體長腫瘤時,有時會異常分泌大量的荷爾蒙,導致荷爾蒙分泌調節失常,引發各種疾病產生,如肢端肥大症、庫欣氏病、泌乳激素瘤等。彰化基督教醫院糖尿病健康e院謝明家副院長表示,以肢端肥大症來說的話,常見症狀有手腳變大、聲音變粗、頭痛及呼吸中止症等。由於疾病症狀不易發現,患者常遊走各醫院平均3-6年才可確診,因此錯失治療黃金時機。從門診經驗中發現,許多患者不一定是因上述症狀前來求診,反倒是產生相關的併發症,如糖尿病、高血壓及關節炎等而就醫。由於肢端肥大症常合併有多種內外科疾病的症狀,因此,整合跨領域的醫療團隊(如神經外科、內分泌新陳代謝科、及個管師)有其必要性,能提升疾病診斷率,提供完整治療計畫及追蹤。為此,彰化基督教醫院建立整合性治療團隊,包含內分泌新陳代謝科及神經外科醫師,希望幫助潛在肢端肥大症患者,更快被診斷並提供完善照護。每月施打針劑 避免外觀不可逆之永久破壞肢端肥大症目前的治療方式以手術為主,術後患者大多需以藥物持續控制,來減少其他相關併發症產生。目前在藥物的治療上,可藉由「長效型體抑素針劑」每個月定期施打一針,幫助抑制生長激素(GH)過度分泌,更能使腦下垂體腫瘤逐漸萎縮。最重要的是,對於患者來說,外觀的變化是最難以忍受的,施打針劑也有助於避免外觀不可逆之變形。謝明家副院長提醒,除了醫療團隊的努力外,肢端肥大症的患者也應配合術後每3個月定期做抽血檢查,監測生長激素(GH)及類胰島素生長因子(IGF-I)數值,並定期追蹤及治療併發症,即可與肢端肥大症和平共處!

他口腔突然出現腫塊、潰瘍 檢查竟是惡性腫瘤

他口腔突然出現腫塊、潰瘍 檢查竟是惡性腫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口腔有腫塊或潰瘍別不在意,當心是惡性腫瘤!一名70歲男性,因右上顎牙齦處有個容易出血的腫塊,至醫院就診醫師時發現是略為黑色的腫塊合併表層潰瘍,切片檢查為口腔黑色素瘤,接受手術切除後逐漸恢復。口腔黑色病灶速就醫   以防是癌成大醫院口腔醫學科黃則達醫師說明,口腔黑色素瘤為罕見的口腔惡性腫瘤,約只占口腔惡性腫瘤中0.5%,好發於男性,年齡多為41至70歲。發生原因是由口腔黏膜中黑色素細胞癌化造成,而黑色素瘤為皮膚惡性腫瘤排名第三位,91.2%之黑色素瘤發生於人體皮膚表層,但約僅有1%之黑色素瘤會發生於口腔內,相較於人體皮膚黑色素瘤其治療後5年存活率約有92%而言,口腔黑色素瘤治療後約只有15%之存活率。存活率不高、預後差  及早發現保命口腔黑色素瘤治療會依病患腫瘤影響之範圍,頸部淋巴結轉移之狀況評估做治療。但值得注意的是,口腔黑色素瘤為治療預後較差的惡性腫瘤,所以預防及治療的重點為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術後密切追蹤,有懷疑病灶儘快手術切除及確診,依病患個別狀況接受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或免疫療法。如此才能遠離戰勝此一惡性腫瘤。

鼻塞過敏別輕忽 恐影響注意力

鼻塞過敏別輕忽 恐影響注意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鼻塞、過敏是許多人常見的症狀,尤其在天氣變化的春、秋兩季,病情更是會加重。而醫師說,過敏的人也容易鼻水倒流,導致喉嚨「卡卡」、鼻音加重等不適感受,更甚者,還會引起白天昏沉、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如果是小孩,長期張嘴呼吸,也會導致咬合不正。奇美醫學中心耳鼻喉部余修賢醫師解釋,鼻腔在生理功能上,有潤濕過濾空氣、免疫調節等功能,但鼻塞嚴重的病人,空氣不經鼻腔進入肺部,將會加重肺部的疾病,例如氣喘、氣管炎等。加上鼻塞、過敏的人常需張嘴呼吸,久了容易喉嚨乾燥,或是痰液增多,常需清喉嚨或咳嗽,進而引起胃酸逆流等相關症狀。鼻竇炎致過敏 6症狀助辨別部分病人的鼻塞與過敏,是因為鼻竇炎、鼻腫瘤、免疫性疾病等造成,這些需經過專科醫師評估後才能確診,最常見的是鼻竇炎。鼻竇炎主要有6個症狀:臉漲痛、鼻塞、膿鼻涕、嗅覺異常、濃鼻水倒流、發燒,如果有符合兩項,就必須懷疑鼻竇炎的發生,應及早接受治療。運動改善過敏體質 減少症狀發生而對於過敏方面問題,坊間有些偏方治療,如一大早用冷水洗鼻子、在鼻內滴油、化學藥劑鼻內燒灼等,醫師也提醒,其效果與安全性都未經過科學實驗證實,有時反而容易引起其他的併發症,得不償失。因此,余修賢醫師建議,做好環境衛生,改善室內塵蟎與灰塵的量,可經由過敏原檢驗,了解自己對何種物質過敏,進而達到預防的效果。另持續長期的運動也是健康有效的方法,藉由運動改善過敏體質,自然會減少鼻過敏症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