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火鍋鈉量超驚人 攝取過多鈣質恐都流光光

火鍋鈉量超驚人 攝取過多鈣質恐都流光光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火鍋在台灣不管是任何季節,還是圍爐、聚餐都少不了它,且仔細一看,坊間上有很多業者都標榜著鮮美湯頭,但事實上為了節省時間,往往都會添加許多食品添加物,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吃下肚,使健康亮起了紅燈。營養師提醒,不只是食品添加物問題,更擔心湯頭含鈉過高,因為過量的鈉也會造成身體鈣質流失,長期將影響兒童發育、成人骨質疏鬆,所以,呼籲民眾在食用火鍋時,不妨選擇清爽的鍋底,蘿蔔泥、薑末等取代沙茶醬,以減低鈉攝取量。國、高中生鈉攝取量 遠超過建議的2倍大林慈濟醫院凃宜辰營養師表示,根據國健署調查發現,台灣人的鈉攝取量,從國小到成年人皆攝取過量,且越年輕問題越嚴重,像是國、高中生的鈉攝取量,就遠遠超過建議的2倍,其中20至39歲的年輕族群,平均每12人中就有1人罹患高血壓。然而,罹患高血壓的主要一大原因,就是鈉攝取過量,因此,若能減少鹽巴的攝取量,不僅控制血壓的效果佳,也能降低血壓高所引發後續的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腦中風、腎臟病)風險。湯底選擇昆布鍋、蕃茄鍋 清爽低鈉又養生既然如此,火鍋到底怎麼吃才不會吃進太多的添加物及鈉?營養師建議外食族可選擇較清爽的鍋底,如昆布鍋、蕃茄鍋或原味鍋,用蔬菜的原味來取代,避免重口味或較濃稠的湯頭如麻辣鍋、牛奶鍋或咖哩鍋。吃火鍋常見的各式餃類或丸類通常都是高脂及高鈉的加工品,其中蛋餃脂肪含量甚至達到70至80%,三顆就等於半碗豬蹄膀的油脂,丸類的鈉含量比餃類更高,只要2顆花枝丸或3.5顆貢丸就達每日建議量的1/6。至於在家吃火鍋的湯底,凃宜辰則建議可用中型高麗菜半顆、洋蔥1顆、香菇5至6朵、昆布或海帶1碗、白蘿蔔半根、紅蘿蔔半根來熬煮4至6人份的湯底,若中途想加湯底時,可改用熱開水取代湯底;而沾醬部分,則可以薄鹽醬油取代一般的醬油,加入大量蔥花、香菜、蘿蔔泥或薑末、辣椒、白醋適量,最後滴上幾滴檸檬汁,就完成了低鈉又養生的天然沾醬。

道聽塗說防過敏觀念!3大迷思你不可不知

道聽塗說防過敏觀念!3大迷思你不可不知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隨著台灣兒童過敏盛行率逐年升高,有許多家長為了讓寶寶遠離過敏,都會提早做準備,例如:懷孕和哺乳期不吃致敏食物、副食品越晚吃越好等,但其實這些都是錯誤觀念。根據國內一項最新調查發現,在預防寶寶過敏的營養攝取上,從懷孕期、哺乳期、配方奶、到副食品,有高達8成的家長有迷思。所以,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歸納出3點常見的迷思,希望能打破家長對寶寶飲食攝取的錯誤觀念,別再被迷思所騙去:1)懷孕和哺乳期,不能吃易致敏的食物?/台大醫院小兒部過敏免疫風濕科林于粲醫師表示,無論孕期或哺乳期,媽媽飲食首重營養均衡,畢竟從懷孕期到哺乳期,寶寶的營養攝取來源都是母體,除非媽媽本身對特定食物會過敏,否則不建議特別限制。2)預防寶寶過敏,副食品應六個月後才添加?/高雄長庚兒童過敏免疫風濕科王玲醫師表示,延後添加副食品並不會降低寶寶過敏的風險,建議4~6個月時,就可以開始以循序漸進的方式,一次只添加一種新的食物,慢慢確認寶寶無過敏反應後,間隔3~7天才能添加另外一項新的食物。3)用部分水解蛋白配方來預防寶寶過敏,但營養價值低?/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過敏免疫孫海倫醫師表示,有很多臨床實證皆顯示,部分水解蛋白配方透過水解技術,把大分子的牛奶蛋白切割成小分子,不像一般配方奶中的大分子蛋白質進到腸道後,很容易被視作過敏原,而誘發過敏反應。最後,台灣兒童過敏氣喘免疫及風濕病醫學會葉國偉理事長提醒民眾,做好過敏預防,應裡外兼顧,正確的飲食攝取、環境清潔兩者並進,由內而外打好健康基礎,才能真正預防。

肝癌高危險群 應每3個月定期追蹤

肝癌高危險群 應每3個月定期追蹤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永遠的社工」年僅60歲的衛生福利部政務次長曾中明近日因肝癌病逝,他生前大力推動社政改革,報導指出從他發現罹癌不到半年就驟逝,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呼籲,肝癌高危險群應定期檢查、追蹤,以防憾事發生。南投醫院肝膽腸胃科洪弘昌醫師表示,肝癌的高危險因子有很多,B型、C型肝炎病毒帶原者、長期酗酒、黃麴毒素、具有肝癌家族史以及一般環境汙染物例如戴奧辛、DDT等都是導致肝癌的重要因子之一。無明顯症狀    危險因子多洪弘昌建議肝癌高危險群,應定期每三個月進行追蹤、檢查,固定返診,肝癌的檢查多使用腹部超音波檢查或抽血檢查,專科醫師如果為了確診,會視病人情況安排其他影像學檢查,例如核磁共振、電腦斷層或者血管攝影,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肝癌幾乎無早期的症狀,因此許多病人在確診後已是末期,但仍提醒患者保持正向的心情,定期追蹤、檢查以及積極治療,不熬夜、不飲酒、規律運動,注意營養均衡攝取,少增加肝臟負擔,早期診斷、持續追蹤,仍有治癒的機會。 

罕見!男子3癌纏身 內視鏡1次切除

罕見!男子3癌纏身 內視鏡1次切除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 一名60歲的男子,長期有喝酒的習慣,直到出現胃潰瘍的情形,檢查發現竟是三癌齊發,不僅罹患了食道癌,還有胃癌和大腸癌。好在經醫師運用內視鏡黏膜下腫瘤剝離術,為患者同時切除了胃癌前病變、早期食道癌及早期大腸癌。防併發症、肝功能受損   不考慮傳統手術事實上,同時合併食道、胃及大腸三種腸胃道惡性腫瘤的病例屬罕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消化內科丁俊夫醫師指出,由於患者過去有肝硬化合併食道靜脈瘤病史,多年的糖尿病史也會影響癒合。若使用傳統開刀一一切除,不但風險高,併發症又多,術後更可能出現肝功能受損的情況。 因而採用內視鏡手術,患者較不會有術後疼痛,也不必苦等排氣,復原快速,約莫一天後即可進食。丁俊夫說,該男子經由內視鏡處理三種早期癌後,除因切除大片早期食道癌產生的食道狹窄外,其他無明顯不適。二年追蹤下來,經內視鏡、正子造影及電腦斷層確認,均無腫瘤復發跡象。

MERS疫情燒 暑假旅遊南韓列2級警示

MERS疫情燒 暑假旅遊南韓列2級警示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小朋友最愛的暑假即將來臨,旅遊人數也逐達高峰,然而MERS疫情持續延燒,目前南韓、沙烏地阿拉伯旅遊疫情建議均為第二級:警示(Alert),意即對當地需採取加強防護,非醫療需要,應避免進出該國醫療院所。出國前先瞭解疫情 可至旅遊醫學門診新北市衛生局指出,南韓MERS疫情進入第四波,截至24日為止,累計確診病例數達179例,其中27例死亡,死亡率達15%。衛生局提醒民眾,不論是國內度假或國外旅遊,都應隨時注意個人及兒童衛生,外出旅遊期間及返家後,都應落實勤洗手,咳嗽帶口罩,做好個人防護措施,以降低感染傳染病風險。衛生局表示,民眾在出國前2-4週,可至「旅遊醫學門診」,瞭解當地疫情並做好個人防護,正確勤洗手及注意咳嗽禮節,平時即應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可有效預防病菌感染之風險。14天潛伏期 發燒、呼吸急促應就醫衛生局呼籲,民眾曾進出中東地區或南韓的醫療院所,返國後14天內若出現發燒、咳嗽、呼吸急促或腹瀉等症狀,應配戴口罩盡速就醫,或撥打衛生局防疫專線,由防疫人員協助就醫,且務必告知醫師旅遊史、職業別及群聚情形(TOCC);若無症狀仍自主健康管理14天,早晚量體溫,注意自身健康狀況。

空汙吸多會傷腦?恐增4倍失智風險

空汙吸多會傷腦?恐增4倍失智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關於空氣汙染對身體的危害,在普遍民眾的觀念裡,都只知道會增加肺癌、心血管疾病、憂鬱症等風險,且關注的也多是PM2.5,但其實根據國內一項最新研究發現,長期曝露於高濃度的PM10及臭氧下,也會增加2~4倍的失智症風險,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美國失智症學會期刊》。越長曝露空汙下 失智症風險越高該研究主要是由台大公衛學院的研究團隊,針對2007~2011年間居住在大台北及基隆地區平均年齡約74~76歲的老人進行研究,其中包括125位血管型失智症患者、249位阿茲海默氏症患者,以及497位健康對照組,並透過環保署的空氣監測站,取得長達14年的小於10μm空氣懸浮微粒及12年的臭氧監測資料,來推估研究對象的空氣汙染暴露量。結果發現,PM10暴露量高於49.23μg/m3的長者得到阿茲海默氏症的風險,為低暴露量長者的4倍,且暴露量愈高者風險愈高;至於臭氧暴露量高於21.56 ppb的長者得到阿茲海默氏症的風險,則為低暴露量長者的2倍。PM10及臭氧 都會從嗅覺進入影響大腦台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副教授程蘊菁表示,PM10及臭氧都會藉由嗅覺進入腦部,來破壞血氧屏障,進而造成發炎,提高失智症風險,且除了這個原因外,PM10還會攜帶其他有害無質來影響腦部。所以,建議民眾外出時,除了可多戴口罩外,也應盡量避免在中午11點到下午1點臭氧濃度最高時外出,以免增加風險。

慢性病、年長者屬MERS高風險族群

慢性病、年長者屬MERS高風險族群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南韓MERS疫情已進入第4波且仍有新增個案,截至今(25)日累計確診病例數達180例,其中29例死亡,死亡率已達16%。新北市衛生局指出,目前南韓疫情雖尚無出現持續性社區感染,但是特別提醒具糖尿病、癌症、慢性心臟病或慢性肺病、腎衰竭、免疫不全等慢性病患及年長者,均屬高危險族群,於南韓MERS疫情尚未明顯趨緩前,儘量避免前往MERS流行區。依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自2012年9月至今年6月22日,全球累積1,339名病例,其中476例死亡,死亡率3至4成,以沙烏地阿拉伯病例數最多,南韓次之,目前沙烏地阿拉伯及南韓旅遊疫情建議仍為第二級:警示(Alert),即為對當地採取加強防護,非醫療需要,應避免進出該國醫療院所。

實行防癌8招 降低50%罹癌機率

實行防癌8招 降低50%罹癌機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賽門癌症中心(Siteman Cancer Center)的研究團隊,發表了一篇實用的「防癌八招」,刊登於2012年四月的《癌症病因控制雜誌》,且提供實證數據以佐證。這八招的簡要介紹如下:1)不抽菸/抽菸造成美國百分之三十的所有癌症,以及百分之九十的肺癌,而且和慢性阻塞性肺病、心臟病等疾病有關,所以,「不抽菸」是預防癌症最有效的方法。原本抽菸的人,在停止抽菸十到二十年後,其肺癌的發生率會降低到與不抽菸的人相當。2)維持健康的體重/很少人知道「體重過重」也是癌症的危險因子之一。一項對二百二十一個前瞻性長期追蹤資料庫的統合分析,共有二十八萬二千一百三十七位癌症患者,在二十種癌症中,發現過重者,即身體質量指數(BMI)≧三十,其乳癌、大腸癌、腎臟癌、胰臟癌、子宮內膜癌和食道癌的發生率較高。而長達二十六年的「護士健康研究」,則發現停經後婦女減重≧十公斤且維持體重者,乳癌發生率減少了一半。3)規律運動/規律運動可降低罹患乳癌和大腸癌的風險,建議每週五天,每天至少快速走路三十分鐘;或每週三天,每天激烈運動(如跑步二十分鐘)。4)吃得健康/主要在於控制熱量、不增加體重。建議多吃蔬果和全穀類,少動物脂肪,每天服一顆多種維他命。5)飲酒要適量/雖然喝適量的酒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卻會增加乳癌和大腸癌的風險,取捨兩難。因此,既不鼓勵不飲酒的人開始喝酒,也不必勸飲酒適量的人戒酒。6)防曬/過度暴露於陽光會增加黑色素瘤的風險,因此,在熾熱陽光下要做好防曬的措施。7)保護自己不受感染/至少有十種感染原與癌症有相關,例如:人類乳突病毒與子宮頸癌有關,B型肝炎與肝癌等,平常需注意有關的預防措施。8)定期篩檢/請教醫師,定期接受癌症篩檢。有人這八點都做到了,卻還是罹患癌症,因為這是觀察性研究所算出的機率大小,而不是絕對的因果關係,而且癌症還有其他未知的致病因素。但如果做到這八點,至少可以減少百分之五十的罹癌機率及其他慢性病的機會。讓我們一起來朝這簡單易行的目標努力吧!(本文摘自/愛上慢慢變老的自己/寶瓶文化出版)

慢跑、騎單車風氣夯 運動傷害比例高

慢跑、騎單車風氣夯 運動傷害比例高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近年來,隨著運動風氣的興起,目前全台灣的運動人口已突破8成,且有一半以上的民眾,每週至少運動3天。雖然多運動有益身體健康,但像是慢跑、騎腳踏車、打籃球卻容易造成運動傷害,而近期在診間上看診人數就增加了2成。所以,醫師提醒民眾,夏天運動除了避免曬傷外,也不要輕忽運動傷害,一旦發生急性運動傷害,多伴隨瘀青、血腫等情形,應積極處理,才不會惡化傷害、影響行動力,甚至變成永久性的慢性疼痛。瘀青、血腫不處理 恐會影響行動力常見的急性運動傷害有8成以上都是扭傷、挫傷,且常見的共同症狀為瘀青、血腫,對此,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骨科釋高上醫師表示,瘀青、血腫如果不處理卻又持續運動的話,疼痛時間不僅會拉長,也會讓患部一直處在受傷狀態、影響行動力。韌帶若癒合不完全,早發性退化性關節炎會提前報到;挫傷未完全復原,也可能發生組織沾粘現象,影響到肌肉延展性,演變成慢性疼痛。受傷後除了冰敷外,也可搭配使用瘀青血腫藥,改善發炎、緩解腫脹、促進組織修復,加速復原。掌握「冰藥熱醫」步驟 助緩解腫脹雖然搭配藥物可改善發炎、緩解腫脹,但一般民眾常做的推揉瘀青部位、塗抹油類製品、敷熱雞蛋等,卻會加重傷勢,因此,長庚紀念醫院美容醫學中心黃耀立醫師表示,只要掌握「冰、藥、熱、醫」處理步驟,把握處理的黃金期,即可緩解不適。1)冰敷/8小時內冰敷使表層冷卻、血管收縮,進而減輕血腫及疼痛。2)使用藥物/確認沒有開放性傷口後,即可持續使用瘀青血腫藥,避免微血管擴張太快或軟組織過於腫脹,加速緩解。3)熱敷/48小時後熱敷,可增皮膚血液循環,進而增加受傷部位的血液流量、通透,加速血腫退散復原。4)就醫/若瘀青血腫長久未消退,應就醫檢查,了解是否已傷及深層組織或骨頭,或了解若瘀青、血腫久而不癒,是否可能有其他健康問題,如紫斑症、血液疾病。

登革熱擴散!高雄市場群聚疫情已達26例

登革熱擴散!高雄市場群聚疫情已達26例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南部登革熱群聚疫情,恐有向外延伸的趨勢!日前,疾管署公布上週國內共新增10例登革熱病例,其中9例為本土病例,1例為自馬來西亞之境外移入病例。上週新增9例本土病例中,6例位於高雄市,分別為左營區4例、楠梓區2例,其中4例與永興市場周邊群聚疫情有關,該起疫情累計病例數達26例,且疫區南方的左營區屏山里也出現病例,由此可見,疫情有逐步向外延伸的現象,另楠梓區高雄榮家群聚疫情再增1例,累計病例數共5例。個案發病至通報時間 平均需花4.4日疾管署進一步分析上週本土確定病例通報時效,發現個案首次就醫至通報平均日數達4.4日,較前2週延長,另就醫平均次數達3次,較近5週平均值高,部分病例甚至就醫6次始被診斷出登革熱。雖然部分登革熱感染者症狀輕微,甚至沒有症狀,仍再次呼籲醫療院所對有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出疹等登革熱疑似症狀者,提高警覺及提早通報,以利及早偵測病例,防範疫情。登革熱流行季 穿著淺色長袖衣褲助預防疾管署呼籲,現為登革熱流行季,請民眾持續加強戶內、外環境整頓與巡查,澈底清除病媒蚊孳生源,以維護自身及親友健康。如前往登革熱高風險地區,應落實個人防蚊措施,穿著淺色長袖衣褲、身體裸露部位塗抹衛福部核可之防蚊藥劑。民眾如有登革熱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旅遊及活動史,以利及早診斷與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