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視力模糊、影像扭曲 竟是眼睛長皺紋所致

視力模糊、影像扭曲 竟是眼睛長皺紋所致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皮膚會長皺紋,但你知道眼睛也可能會起皺褶?當眼前的景物扭曲變形,就算戴上眼鏡看東西卻仍然很模糊,就要當心可能是黃斑部皺褶。醫師指出,黃斑部皺褶指的是在眼睛的黃斑部位置有不正常增生膜,會造成視力模糊或看東西時物體扭曲,嚴重還可能喪失視力!黃斑部好壞   影響視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眼科陳少鈞醫師解釋,眼睛的主要功能是提供影像資訊,而視網膜就像是影像的訊號處理站,透過視網膜作用,才能完整呈現視覺得品質。一般來說,黃斑部的感光細胞密度及數量是整個視網膜最大區域,也因此,黃斑部好壞將會很有感的影響視覺品質。術後仍會復發  定期追蹤為首要而黃斑部皺褶,指的就是在眼睛的黃斑部位置有不正常增生膜。這種增生膜主要是產生在視網膜和玻璃體的交界區域。增生膜可能是自然生成或是因眼內發炎、出血、手術後所造成,主要是由纖維細胞組成。黃斑部皺褶對於視覺不一定會造成影響,臨床上常見症狀除了視力會下降外,最為明顯的影像扭曲。目前診斷方式主要是透過視網膜檢查以及光學同調斷層儀,一旦視覺品質受到嚴重影響,可能就需要治療。不過,醫師也提醒,即使術後也可能會有再發的可能,因此仍須持續追蹤檢查。

基因突變致腸癌 息肉切除恐再復發

基因突變致腸癌 息肉切除恐再復發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國人外食多,常常高油高鹽,導致罹患大腸癌的人更勝過死亡率第一名的肺癌,醫師表示,大腸癌的發生與遺傳、飲食有關,然而只要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治癒的機率比其他癌症來的高。APC基因突變 大腸癌機率爆增國泰綜合醫院腸胃內科簡乃宣醫師指出,大腸癌發生的原因有很多,包含基因、日常生活層面等,而造成癌症的主要原因,就屬於基因的突變,當身體中的「APC腫瘤抑制基因」發生變化,其發生大腸息肉的機率大增,進一步就會形成所謂的大腸直腸癌。一旦基因發生突變,就算將息肉切除,仍然會有復發的機率,因此有家族史,以及曾長過息肉的民眾,都是大腸癌的高風險族群,被列為應定期追蹤的對象,他也提到,追蹤的時間不一定,依息肉切片報告中,惡性細胞的比例決定,從半年到3年或5年都有可能。日常生活中,則可能受到外來的刺激,包括飲食高油脂、吃太多紅肉、抽菸、喝酒、糖尿病等都是大腸癌的高危險群,另外飲食纖維攝取不足,造成腸道中的廢物無法排出,堆積在大腸中,也會導致大腸癌風險跟著提高。初期症狀不明顯 免費篩檢好安心簡乃宣醫師表示,目前仍以遠端的腸癌較為常見,初期可能會有大便變細、排便習慣改變、糞便不成形或變的稀水狀、有便意卻上不出來、糞便有血、體重減輕等,但如果腫瘤在近端大腸,初期症狀並不明顯。因此,政府提供50~75歲民眾,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醫師呼籲大家務必把握自己的權益,定期檢查,他也強調,國人飲食西化,罹患大腸癌者的年齡有下降的趨勢,保持生活正常、多攝取高纖蔬果、減少紅肉、高油脂食物,並且多運動,以期有效預防大腸癌。

守護孩童生存權 3行動預防兒虐再發生

守護孩童生存權 3行動預防兒虐再發生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國內近日重大兒虐事件頻傳,帶走四名未超過2歲的幼兒,在無力抵抗、無法對外求助的幼童身上,卻發生如此令人痛徹心扉的悲劇,家扶基金會沉痛呼籲,孩子的生命及生存權,需要大家一起來守護。受虐案件層出不窮 2萬家庭列高風險台灣雖然面臨少子化、家庭育兒數減少,但兒童疏忽、受虐甚至死亡的案件卻仍然層出不窮,從政府統計數據來看,兒童虐待的通報量持續成長,以最近五年來說,平均每年都有1萬6千多位受不當對待的孩子被轉介、及2萬多戶高風險關懷家庭。然而,在列入優先關懷家庭的孩子,正進行兒童保護及預防關懷的相關處遇與服務,卻也有些孩子在不被通報、轉介和幫助的情形下,就慘遭生命的危害、被剝奪了生存的權益。同居人、新手照顧者是高風險家扶基金會分析近3年因殺子後自殺、疏忽及施虐致死的死亡案件原因後,歸納3大因素,包含受害兒童年齡層下降,未滿兩歲受虐及疏忽致死的嬰幼兒,比過去更高出近2倍;此外,照顧者情緒失控、新手親職育兒知能不足與疏忽,以及不知求援或錯失通報良機,也是造成兒童受虐致死的原因;非典型家庭照顧者,如同居人、朋友成為施虐者的比例近年也逐漸攀升。虐童致死案件震驚全國,也讓相關團體痛心不已,家扶基金會何素秋執行長呼籲,請各界共同落實「守護兒童123行動」:1) 主動關懷/6歲以下弱勢兒童主動關懷之轉介機制與追蹤流程,需全面篩檢和追蹤輔導,即早評估家庭是否具高風險問題,確保幼童的安全照顧品質。2) 通報轉介/發現有疑似兒童疏忽或受虐情事,或遇到符合「高風險家庭評估指標」的家庭時,盡速向113專線或縣市政府社會局通報。3) 網絡合作/社政、戶政、司法警政、心理衛生、醫療及教育保育等,跨專業分工與合作,讓援助與修復的工作更具整合、更加流暢。何素秋執行長再次強調,每一個孩子都是國家的產業,孩子的生命及生存不該輕易被剝奪,逝去的小小生命追不回,期盼兒童保護不僅只是口號,而是由社會各界共同付諸行動,營造孩子生存權益零忽略的安全網絡。 

愛吃糖!6成5學童有蛀牙 快塗氟預防

愛吃糖!6成5學童有蛀牙 快塗氟預防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甜食是小朋友的最愛,也因此,蛀牙成了學齡兒童常見的口腔疾病,醫師指出,除了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學童定期每半年塗氟,更能有效預防蛀牙。 童愛吃甜食又不刷牙 蛀牙比例逾6成臺北巿立聯合醫院口腔醫學部一般牙醫科馬魁醫師表示,一般小朋友約65%有蛀牙,身心障礙的小朋友,因不懂刷牙的技巧,蛀牙率更高達95%。尤其是暑假期間,兒童容易攝取過多甜食,此時若疏於口腔照護,更易罹患蛀牙。醫師提到,牙齒、細菌、食物和時間等四大類因素,都是形成蛀牙的原因。醫師強調,正確的刷牙及保持口腔衛生的良好習慣,是最重要的口腔保健觀念。而塗氟可以增加牙齒對酸的抵抗力,並可抑制細菌的生長和新陳代謝,達到預防蛀牙的目的,就像是為牙齒穿上防彈衣一樣,可以減少發生蛀牙的機會。牙齒表面塗氟 刷牙過後執行最有效飲水加氟、食鹽加氟、局部塗氟、含氟漱口水、含氟牙膏等,都是使用氟化物的方式,而在牙齒的表面局部塗氟是目前經評估最有效、經濟的預防蛀牙方法之一。每半年一次的牙齒塗氟、維持良好的口腔衛生及飲食習慣,就能有效的預防蛀牙的產生。為了使塗氟達到最好的防齲效果,馬魁建議,要塗氟的兒童,應在塗氟前先將牙齒清潔乾淨,若有蛀牙,則應先治療完畢再塗氟,以免效果不佳。

女性一生5成機率染HPV 定期抹片防癌上身

女性一生5成機率染HPV 定期抹片防癌上身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子宮頸癌為台灣婦科疾病的頭號殺手,根據衛服部資料顯示,子宮頸癌為婦女癌症發生及死亡率第7位,醫師表示,子宮頸癌若能早期發現,幾乎能百分百治癒,並呼籲婦女民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才是關鍵。抹片檢查 降6成致癌、死亡率研究顯示罹患子宮頸癌的成因是因為持續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推估女性終其一生約有50%的感染機會,而婦女感染HPV病毒後大多可以自行清除病毒,但仍有部分婦女會持續進展成為癌前病變或癌症。根據衛生統計資料顯示,自國內推廣抹片檢查以來,子宮頸癌的發生率、死亡率下降皆達6成,驗證子宮頸抹片檢查是早期發現子宮頸癌最簡便且有效的篩檢工具。害羞、自認健康 南市17萬人未做抹片但仍有許多婦女因自認身體健康、許久沒有性行為、忙碌、過於保守、害羞上檢查台等因素,致使臺南市截至104年6月尚有超過17萬人,6年以上未做抹片,其中連續10年以上未做者更多達8萬6千餘人。根據國民健康署篩檢資料統計分析,6年以上未做子宮頸抹片檢查者,罹患高度子宮頸癌前病變的比率,高出每3年定期抹片檢查婦女的3倍,另外更讓人擔憂的是,統計發現每100位子宮頸侵襲癌患者中,6年以上未做抹片者就多達67人。抹片檢查 近9成為早期癌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能早期找出癌前病變給予適當的治療,從而阻斷其發展成為癌症。根據資料顯示,藉由抹片檢查發現的早期癌症高達89.3%,遠遠高於非檢查發現的50.2%,所以子宮頸抹片確實為有效發現癌前病變或早期癌的篩檢方式。臺南市衛生局林聖哲局長呼籲,致癌性的人類乳突病毒潛伏期長達20年,千萬不要因為有打疫苗、身體無異狀,或是很久沒有性行為,就忽略抹片檢查的重要性。

乳癌發生率上升近6成 卻不到半數婦女篩檢

乳癌發生率上升近6成 卻不到半數婦女篩檢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一說到癌症,人人都是聞之色變,其中乳癌更是台灣婦女發生最多的癌症,然而國健署表示,其實早期乳癌,5年存活率超過9成。像是家住台北市58歲位家庭主婦江太太,三年前藉由篩檢被發現罹患1期乳癌,她勇敢面對乳癌,積極接受治療,並開始養成健康生活型態,現在看來反較生病前更顯得神采奕奕。晚育、肥胖 都是乳癌危險因子國健署指出,101年有10525名婦女罹病,相當於每10萬人有將近66人得到乳癌,近10年間發生率更上升了56.9%。目前已知的乳癌危險因子包括初經早、停經晚、未曾生育或30歲後才生第1胎,以及未曾哺乳、有乳癌家族史者等。另外,曾有根據研究指出,約有2成5到4成的乳癌導因,是因為過度肥胖及運動不足,癌症防治最重要的就是「預防勝於治療」,女性們除了多加注意自己是否有上述所提及的乳癌風險外,更應該飲食均衡、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並適時釋放身心壓力。忙碌、怕痛篩檢率低  錯失早療機會國民健康署針對發生率高峰的45-69歲婦女,提供每2年1次乳房X光攝影檢查。此項檢查是當今國際上最具科學實證的篩檢工具,甚至可降低2到3成的乳癌死亡率。以103年為例,篩檢逾80萬名婦女,結果發現近4千名乳癌個案,相當於約每篩檢175名女性即可找到1名首發案例,且有高達85.3%是早期,然而,台灣婦女常常因為忙或怕痛等藉口而拒絕接受檢查,以致近2年接受乳癌篩檢的比率僅約3成8,代表仍有許多婦女錯失早期發現的機會,機器更新 痛感不如從前癌症防治組組長吳建遠表示,乳房攝影可偵測出乳房鈣化點或微小腫瘤,提早發現無症狀的0期乳癌,至於痛覺是個人感受,每個人敏感程度不同,甚至有人完全沒有感覺,且隨著機器更新,不適感也會跟著降低,唯不要選在生理期前、脹奶時做檢查。他也強調,乳癌一旦到了第四期,存活率會由早期的9成以上,驟降至2成多,民眾千萬不要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而錯失了早期診斷的機會。

糖尿病會傳染?病童入學遭拒、易被排擠

糖尿病會傳染?病童入學遭拒、易被排擠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孩子入學原本是件期待又開心的事情,但對於部分兒童而言,卻是噩夢的開始!由於普遍民眾對第一型糖尿病的認知不足,總以為只要稍微接觸到就會受到感染,使得他們容易受到排擠、不平等的眼光,甚至還有校方以沒有醫護人員、沒聽過此疾病、要家長全程伴讀等理由為拒,迫使兒童找不到學校就讀。按時打胰島素、量血糖 他們也能和正常人一樣「環境支持不足是目前第一型糖尿病童所面臨的困境」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內分泌科丁瑋信醫師不諱言的說,過去在門診上,他也曾遇過一名小六的男童,因為參加畢業旅行,為了不想讓同學看到他打針的樣子,便忍了三天不打針,甚至就連出現不適也不敢吭聲,直到旅行結束回家後,就立即被送醫院,住進加護病房了。但其實病童只要按時注射胰島素和進食,血糖控制得宜,也能和其他孩子一樣正常生活,不管是吃甜食、運動都可以,只要在進行運動前,先測量血糖,採取適當的措施,留意低血糖,他們也能開心玩樂。忽略胰島素 酮酸症、腎臟病變恐上門目前在台灣約有9000人罹患第一型糖尿病,這些小孩因環境、基因的關係,導致胰臟無法正常分泌胰島素,血糖上升,必須終身注射胰島素來控制,以免糖尿病酮酸症、腎臟病變、昏迷等問題上身。最後,馬偕兒童醫院呼籲,應多給這些病童一些支持,不管是校方還是社會,都應有基本的認知,並打造友善校園環境、提升校園照護水準,讓病童也能開心上學。

十面霾伏!空氣污染才是皮膚老化最大元凶

十面霾伏!空氣污染才是皮膚老化最大元凶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愛美是所有女人的天性,她們不容許自己臉上出現一點皺紋、黯沉、斑點及乾燥等老化問題,常常花大錢買保養品,效果卻有限,然而真正造成肌膚老化的元兇,其實就隱藏在肉眼看不見的地方。 霾害嚴重 都會區難免受空氣污染所苦皮膚科蘇承偉醫師表示,人類對於看得見的汙染,都會想辦法去避開,但卻不知道看不見的空氣霾害,才是肌膚老化最大關鍵,如工業都市所排放的廢氣、金屬殘留物、氧化粒子、金屬和汽車廢氣等,從顆粒較大的PM10到極,小至可以穿透肌膚的PM2.5,都會對肌膚造成不同程度傷害。各式各樣極微小且有害的污染物,隨時可能會滲入肌膚並損害肌膚原有的防禦力,造成角質代謝週期紊亂、加速老化、毛孔阻塞、痘痘與斑點增生、肌膚愈來愈敏感等。對付空汙造成肌膚老化 正確清潔不可少為減少空氣中污染物對肌膚的傷害,要特別注意清潔,一般的洗面乳能夠去除絕大部分附著在肌膚上的污染物質,但少數髒污顆粒還是會囤積在毛孔處。也因此,越來越多民眾透過其他方式來加強清潔,包括果酸煥膚、雷射,甚至近幾年來台灣也開始流行洗臉機,都是用來清除老廢角質,或是一般卸妝、洗面乳帶不走的殘妝及髒汙。正確清潔不可少,然而許多民眾因為臉部出油,一天洗上好幾次臉,或者是使用去漬力強、有去角質功效的洗面乳。但若是還是擔心空污導致清潔力不夠,醫師說,也可考慮,用適合的方式與工具,例如洗臉機,協助臉部清潔,將有效帶走臉部油脂與粉刺,減少長痘痘的機率。

尼古丁高到破表!1根雪茄=20根菸

尼古丁高到破表!1根雪茄=20根菸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抽雪茄比吸菸安全?各界對於吸菸傷身的宣導,讓許多吸菸人士開始警惕,然而也讓想戒菸又戒不掉的民眾,轉而嘗試用雪茄取代,認為雪茄帶來的危害較低,日前國健署闢謠,抽一根雪茄,等於吸入20根菸的尼古丁! 93種致癌物質 抽雪茄易得口腔癌國健署表示,雪茄發酵過程中會產出高濃度的菸草特異性亞硝胺,其具有強烈致癌作用,再加上雪茄的濾孔比一般紙菸來的少,導致燃燒不完全,所產出的焦油、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質濃度比起一般菸品來的高,抽一根雪茄相當於吸入一包菸的尼古丁。很多抽雪茄者認為只抽「空菸」,把煙霧含在口中不要吸入,就不會對身體造成傷害,然而邱淑媞署長指出,雪茄也屬於菸品,其燃燒產物包含7000種化學物質,其中有93項為致癌物,就算只停留在口腔中,也會使口腔及鼻腔黏膜快速吸收尼古丁,更容易引發口腔、舌、咽喉及食道等不容易發現及治療的癌症。根據國外研究顯示,抽雪茄的人,尿液中的致癌物亞硝胺濃度是一般人的19倍,同時吸食雪茄及紙菸者,更是多出191倍;另外抽雪茄者的血清樣本中,尼古丁殘留物可替寧,是一般人的92倍,同時吸食雪茄及紙菸者,甚至飆高到1515倍,說明抽越多雪茄,罹癌風險將大大提升。關心自身健康 尋求專業戒菸資源抽雪茄無法幫助戒菸,不論是抽雪茄或是紙菸,都會對體造成極大的傷害,因此,國健署呼籲民眾,為了自己的健康,應拒絕使用菸品,想戒菸的民眾可尋求有效的專業戒菸資源,或播打0800-636363免費戒菸專線,儘早戒除菸癮。

婦人狂咳2週以為感冒 竟是胃食道逆流

婦人狂咳2週以為感冒 竟是胃食道逆流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感冒症狀不外乎就是咳嗽、流鼻水,看醫生吃個藥,不出一個禮拜就會痊癒,然而南投有一位50歲婦女,持續2週咳不停,到醫院就醫,才發現不是感冒,竟是胃食道逆流所引發的慢性咳嗽。胸悶、胸痛 也可能是胃食道逆流此名婦女起初以為是感冒所引起的咳嗽不以為意,沒想到一到夜晚咳得更嚴重,且咳了2週還沒好,便到南投醫院就診,醫師詳細詢問下,發現該名婦女在吃東西後,會有胸悶的感覺,以及胸前灼熱刺痛等不適感,經胸部X光檢查沒有發現異常後,安排內視鏡檢查,發現為胃食道逆流所引發的慢性咳嗽,給予合適的藥物治療及衛教後,現已改善。南投醫院胸腔內科施志宏醫師表示,咳嗽並非疾病,而是一種症狀,持續、反覆的咳嗽相當的惱人,造成咳嗽的原因很多,包括空氣品質不佳、感冒、氣喘、鼻涕倒流、胃食道逆流都可能會造成咳嗽,如果民眾出現久咳不癒的狀況,建議可先至胸腔科看診治療,找出原因,再依病症需要,轉介至其他科別治療。戒菸酒、少吃刺激性食物 助症狀緩解當胃酸逆流到食道下方,便稱為胃食道逆流,醫師建議,胃食道逆流的患者應戒菸、戒酒、少吃刺激性的食物,飯後不能立即平躺,進食盡量緩慢咀嚼,也不能吃太飽,睡前不吃消夜。調整生活上以及飲食的不良習慣,再搭配藥物治療,如果長期內科治療仍無法改善症狀,也可以考慮進行內視鏡治療或者外科手術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