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研究:運動刺激腦細胞生長 降低失智風險

研究:運動刺激腦細胞生長 降低失智風險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熱愛自己的大腦,所以當我看到許多研究指出運動有許多好處,不光是有益身體健康,大腦也能受惠,便感到振奮。在一項美國伊利諾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研究中,研究員召集59位志願者,他們身體健康但生活靜態,年齡介於60至79歲,隨機分為兩組,一組做有氧運動,一組做「塑身伸展」運動,為期六個月。志願者在展開運動計畫前與結束後,都以掃描方式測量大腦尺寸。結果很有意思:做有氧健身運動的那一組腦部尺寸明顯變大,只做塑身伸展操的人則沒有。這種現象的一個可能原因是運動會使各種蛋白質在腦中釋出,包括大腦衍生神經滋養因子(BDNF)。這種蛋白質有助於保護現存的腦細胞,並促進新細胞的生長。大腦因而長大,八成也比較不會失智。在另一項耐人尋味的研究中,研究員追蹤兩萬名男女,測量他們在1971年及2009年間的基礎體能。在這段期間,其中1659人罹患失智症。可怕的是,體能最差者罹患失智的可能性,是體能最佳者的兩倍。由於這不是運動介入的研究,我們無從得知假如志願者展開健身計畫,是否能夠降低失智風險。但似乎不無可能。(本文摘自/速效運動/三采文化出版)

頭痛、肩頸痠痛 女性為頸椎僵直好發族群

頭痛、肩頸痠痛 女性為頸椎僵直好發族群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脖子和肩膀痠痛,多半是因頸椎僵直所引起。人類的頸椎本來為平緩的彎曲弧度,因為有這個弧度,才能將約六公斤的頭部重量分散至其他部位。如果脖子持續維持向前突出的姿勢,導致頸椎弧度消失,變成完全直立的狀態,就是頸椎僵直。如此一來,頭部的重量直接加在頸椎上,脖子就很容易出現異常狀況。自己是否患有頸椎僵直,接受X光檢查即可知道,但在家裡也有自我檢查的方法。首先,背對牆壁做出「立正」的姿勢,此時,後腦杓、肩胛骨、臀部、腳跟四個部位如果能自然貼住牆壁,就表示頸椎是正常的。相反的,後腦杓沒有緊貼牆壁,或要意識到才能貼住牆壁的話,就很有可能有頸椎僵直的問題。一般來說,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從脖子開始出現關節問題。約在20歲初時,就會開始感受到症狀。肩膀痠痛、脖子不舒服、偶爾頭痛等症狀出現,如果只用按摩或止痛藥來解決,漸漸地會出現耳鳴、手部麻痺的狀況。當你意識到哪裡不大對勁時,腰痛就跟著出現了,此時,也很容易閃到腰。不可思議的是,脖子和肩膀左側很容易出現痠或疼痛,而且大多為左手麻痺,腰的左側疼痛。然後,手部麻痺變成持續症狀,左肩開始往前突出而駝背,接著演變成四十肩,肩膀出現陣痛,因此很多人無法往左側睡。即使去了醫院診所開藥吃止痛劑,暫時將疼痛壓下來待痊癒時,下次又換膝蓋疼痛,由於身體重心往左偏,多半是左膝蓋疼痛。這就是脖子痛導致全身連鎖性「關節健康瓦解」的流程。(本文摘自/1顆網球按摩!:遠離肩頸、腰腿、膝蓋痠痛/高寶出版)

9旬婦食慾不振達半年 竟是第三期大腸癌所害

9旬婦食慾不振達半年 竟是第三期大腸癌所害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雖然癌症每年都蟬聯十大死因之首,但根據國健署今年公布的資料發現,大腸癌已從2009年起躍升為發生率最高之癌症,且至2012年全年更有高達1萬4964例,創下新高,也因此,日後因大腸癌接受手術治療的老年族群也勢必增加。像是日前一名90歲的老婦,因過去半年來總是食慾不振、體重越來減輕,且同時右腹部還有疼痛不適感到醫院檢查,結果發現確診為第三期的升結腸癌,並已造成腸道阻塞,所幸在接受微創手術後,恢復良好,目前正持續接受口服化療藥物治療中。年紀大、心肺功能不佳 腹腔鏡手術風險高臺南醫院外科莊育權醫師表示,微創手術在大腸直腸癌的手術治療上,已逐漸取代傳統剖腹手術,成為目前大腸直腸癌手術的趨勢,雖然微創腹腔鏡手術傷口小、疼痛較輕微、能提早下床活動、術後沾黏問題也較少等,但仍有些限制。因為手術過程須將腹部充氣漲大,以製造手術器械運作的空間,容易對心肺功能造成壓迫,所以,年紀較大或心肺功能不好的病人,腹腔鏡手術的風險就會比較高。

基因作祟!甲亢藥竟使白血球驟降、增死亡風險

基因作祟!甲亢藥竟使白血球驟降、增死亡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甲狀腺機能亢進雖然是個常見的疾病,但卻有10%的患者在接受抗甲狀腺藥物治療時,會出現皮膚發癢的副作用,且嚴重的是還會引起無顆粒性白血球症,一旦白血球嚴重缺少時,就會增加感染、死亡率。因此,為了解抗甲狀腺藥物與無顆粒性白血球症間的關係,台大醫院與中央研究院的研究團隊,歷經了15年的研究調查,終於發現,人體中若帶有「HLA-B*38:02」和「HLA-DRB1*08:03」2種特殊基因時,就會增加無顆粒性白血球症風險,而目前此研究刊登於《自然通訊期刊》。2種特殊因子齊上身 風險將增48.41倍台大醫學院內科張天鈞醫師表示, 該研究反覆從42位患者身上進行研究,發現帶有HLA-B*38:02基因之服藥病患,發生無顆粒性白血球症風險,為未帶有此基因之服藥病患的21.48倍;而帶有HLA-DRB1*08:03基因者,風險為未帶有該基因者的6.13倍此外當兩者都有時,風險則為未帶有這兩個基因者的48.41倍,只不過,目前研究只適用於亞洲人,不適用於西方人,因為隨著地區不同,每個種族的免疫也有所不一。白血球過少 抵抗力弱、增感染風險至於到底什麼是無顆粒性白血球症,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陳沛隆醫師表示,一般來說每個人的體內都有5000~9000顆不同類型白血球,其中顆粒性白血球佔了一半以上,約有2000~6000顆,所以,當顆粒性白血球降至每500/mm3以下時,就稱為無顆粒性白血球症。當白血球過少時,若不適時停藥、治療的話,抵抗力就會變弱,進而增加感染風險及死亡率。一旦檢測出爐 民眾即可降低各種風險根據此結果,目前研究團隊已申請專利保護,期望在一年之後,可幫助患者預先檢驗,若檢出此二基因,就可調整治療策略,甚至可能可考慮在使用貝他交感神經阻斷劑及鋰鹽後,即開刀治療,不僅降低各種風險外,還能減少開銷。

原味優酪乳糖分爆表 奶油、澱粉全都加

原味優酪乳糖分爆表 奶油、澱粉全都加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優酪乳、優格是許多女性減肥的好夥伴,小心喝多了卻徒增熱量,董氏基金會日前公布市售優酪乳、優格調查,結果發現,標榜原味不等於無調味、熱量也沒有比較低,竟有逾8成優酪乳額外添加糖分,營養師提醒,民眾購買前應看清楚營養標示,以免反而吃下更多糖,徒增加身體負擔。原味也有調味 糖含量高達9克許多人認為原味最健康,,林彥廷營養師表示,消費者常認為原味、白色的優酪乳,就是口味無調整、無色素和香料的產品,而此次調查的39件產品中,有23件標榜「原味」,卻發現有4件不符合CNS3058發酵乳對「原味」的規定。為考量消費者口感,除了水、奶粉、鮮奶等外,居然還有砂糖、蔗糖、香料、奶油、改良澱粉、洋菜等多種成分,乍看標榜原味的優酪乳,其實都是有調味過的;其中更發現,有「健康食品」標章的養樂多高鈣優酪乳,每100毫升含糖量高達9克,為所有產品中含糖量最高,消費者恐不知不覺中喝下過多糖分。熱量低營養價值打折 鈣含量未達標很多消費者也會覺得所謂的原味就是熱量低的產品,但比較原味優酪乳和調味發酵乳,發現原味優酪乳熱量平均高達68.8大卡/100毫升,而調味發酵乳則是平均50.6大卡/毫升,這是因為原味的乳含量較高,導致熱量較高,標榜「輕」、「light」的優酪乳,熱量雖有降低,乳含量卻相對較少,其中的營養價值也跟著打折。本次調查也發現,有4件標榜「高鈣」的產品,其營養標示上鈣含量介於每100毫升含132.2至150毫克,不符合新修「包裝食品營養宣稱應遵行事項」中,液體食品若宣稱高鈣,其鈣含量須達到180毫克/100毫升之規定。包裝必標示糖含量 消費者認清營養成分董氏基金會表示,今年7月開始實施的「包裝食品營養標示應遵行事項」,糖含量增列為強制標示項目,業者必須將產品中所含的糖含量標示於外包裝,建議業者應儘早準備並於食品外包裝提供相關資訊,以利消費者安心選用食品。

手臂雞皮疙瘩消不去 原來是毛囊角化症作祟

手臂雞皮疙瘩消不去 原來是毛囊角化症作祟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30歲上班族黃先生,常常老是被朋友以開玩笑的口吻說:「在大熱天起什麼雞皮疙瘩」,讓他正視到自己的手臂,大腿和臀側都有這種一顆一顆像雞皮疙瘩的小疹子,前去皮膚科就診。原來這些小疹子既不是痘痘也不是粉刺,而是俗稱「雞皮病」的毛囊角化症。與遺傳基因有關  青春期好發天主教聖馬爾定醫院皮膚科何官倫醫師指出,毛囊角化症是一種角質化異常的疾病,最常發生在手臂和腿部的正面或外側,當毛囊附近的角質層變厚阻塞了毛孔,就會形成一顆顆1~2毫米、看起來會誤以為是粉刺或青春痘的小顆粒。而毛囊角化就是所謂的角質堆積,當角質快速增生,阻塞毛囊口,擠壓毛囊時會有白白的顆粒跑出來,那就是老廢角質。而這與基因體質、遺傳有關,且常見於異位性體質、過敏性皮膚炎患者身上,當缺乏維生素A時也會引起全身性的乾燥而加劇症狀。冬天更嚴重   去角質助改善何官倫醫師表示,這類病況在進入青春期隨著荷爾蒙增加的關係,比較容易好發與反覆發作,等到約40歲後,症狀才會逐漸減輕。一般在冬季症狀會較為嚴重,因為溼度低、空氣乾燥,角質生成會比較肥厚。對於輕微角化症的患者可使用含果酸、水楊酸或維他命A酸等具有去角質成份的乳液擦拭來達到改善,若症狀嚴重者,可使用含有尿素、A酸、果酸等成分的外用藥膏;平日一週一次定期去角質,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以利良好的新陳代謝。何醫師提醒,皮膚問題因每個人體質狀況不同,建議還是先找專科醫師確診再進行後續治療,勿自行購買成藥塗抹以免愈趨嚴重。

食藥署新法規 餐飲禮卷遺失可申請補發

食藥署新法規 餐飲禮卷遺失可申請補發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購買整本餐廳禮卷,卻常常放到過期,令消費者又氣又無奈,也容易引起業者與民眾的糾紛,為保障消費者權益,食藥署今預告「餐飲業等商品(服務)禮券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修正草案,強化餐飲禮卷管理。記名禮卷毀損、遺失 可申請換發該辦法不僅要求業者,必須提供消費者至少一年之履約保證,且規定業者資本額須達到3000萬以上,才具有發行餐飲禮卷資格,另外,在契約中不得記載發生消費爭議時,業者可免除自身責任之文字。而民眾最關心的,餐飲禮券毀損、變形,或禮卷遺失時,是否仍可享有禮卷內容服務,此辦法規定,如禮卷主要內容仍可辨識,得請求餐飲業者依其內容提供商品或服務,或請求換發禮券,記名餐飲禮券如有遺失、被竊或滅失等,得申請補發,業者得請求換發或補發之費用。違反消費者保護法 得處30萬罰鍰此辦法將會有10天意見評論期,衛福部提醒業者,由於消費者保護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於104年6月17日業經總統令公布,企業經營者違反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得依該法處辦,經限期改正而屆期不改正,處新臺幣3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罰鍰;再犯可處新臺幣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罰鍰,並得按次處罰。

遠離傳染病 颱風災後做好防疫3招

遠離傳染病 颱風災後做好防疫3招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昌鴻颱風挾帶豐沛雨量,造成部分地區或道路積水情形,新北市政府衛生局表示,積水退後清理家園時,除加強環境整頓,澈底清除戶內外積水容器,更應做好個人防護,注意飲食衛生,並提醒民眾災後預防傳染病上身,防疫有三招分別是「清潔、清除、消毒」:1)清潔家園穿雨鞋/災後易產生災害廢棄物或有污水、污泥堆積,清潔環境時,務必穿著雨鞋或防水長靴、配戴防水手套及口罩,並留意避免被生鏽器物刺傷或割傷,以防感染鉤端螺旋體病及破傷風等傳染病。如有出現發燒、頭痛、肌肉痛、腹痛、腹瀉、黃疸、倦怠等症狀,請儘速就醫。2)清除病媒蚊孳生源/正值登革熱流行季,於災後應主動巡檢居家周遭環境,並清除戶內外孳生源,如廢輪胎、鐵鋁罐、帆布、寶特瓶、盆栽墊盤等積水容器,減少社區病媒蚊孳生,降低登革熱病毒傳播機會。3)消毒環境及注意飲食衛生,預防腸道傳染病/風災豪雨後,蓄水池及飲用水可能受到汙染,應確實清洗消毒後再蓄水,並將水煮沸後再飲用;泡過水或解凍過久的食物請勿食用。此外,可購買5至6%含氯漂白水並稀釋100倍,擦拭居家環境;且廚具及餐具應煮沸消毒後,才能使用。

老翁久咳不癒錯當感冒 竟是肺癌上身

老翁久咳不癒錯當感冒 竟是肺癌上身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80歲的蔡姓老翁,是名40年的老菸槍,最近出現咳嗽症狀,且會咳出白痰,但沒有發燒,家人以為是小感冒,帶至診所看診,吃藥近三周不見好轉,轉至醫院就診。檢查發現右肺有顆1.5公分的腫瘤,確診為鱗狀細胞肺癌第一期,癌細胞沒有轉移,但因年邁體力不佳,無法進行手術與化療;因此安排進行顱外軀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經追蹤9個月後,腫瘤已消除且無復發。童綜合醫院放射腫瘤科葉啟源醫師表示,早期的肺癌並沒有特殊的症狀發生,通常出現只是一般呼吸系統疾病所共有的症狀,如;咳嗽、痰血、氣悶、胸痛等,很容易被忽視;如個案家屬能夠有所警覺,咳嗽過久都沒有好轉跡象時,就應該到大醫院進行相關檢查,以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用於早期肺癌成效較佳而葉啟源醫師指出,傳統放射治療,患者可能需要花近2個月的時間,進行近35次放射治療才能完成整個療程;顱外軀體立體定位放射治療,是針對體積較小的腫瘤以單次較高劑量的放射線照射,較為精準的病灶定位,給予腫瘤破壞,能避免傷害周圍的正常組織。但葉醫師也呼籲,此療法並非適合各類癌症病患,目前僅對於原發性早期肺部及肝膽單一病灶之惡性腫瘤治療效果較佳;因此當病患有這類治療需求時,應和主治醫師仔細溝通是否適合其個別特殊情況,討論具體的診斷、預後和治療所可能產生的副作用,訂定出屬於病患個人的治療計劃。

早餐前空腹運動 脂肪燃燒較多

早餐前空腹運動 脂肪燃燒較多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速效運動的真正魅力是可輕易安插到每日的生活中。即使時間有限,總找得到幾分鐘投入這種濃縮的健身運動。話雖如此,最好別光是「有空檔就塞進去」。如果你在固定的時間運動,運動計畫會比較能長期維持。那麼,目前有沒有在哪個時段運動比較好的科學證據?如果你在意運動的表現,黃昏或傍晚大概是比較恰當的時間。利物浦約翰摩爾大學(Liverpool John Moores University)的研究員請受試者在不同的時間做相同的運動(早上5點、早上11點、下午5點、晚上11點),結果受試者認為清晨運動最吃力──其實不見得。頂尖的泳者在上午受訓的表現水準降低了10%。為什麼呢?其實,體溫在大清早最低。然後穩定升高攝氏一度,在中午達到高峰。體溫會一直保持高溫,到傍晚七點左右開始下降。表現較優的原因,可能是肌肉溫度較高而使體能狀態較佳。可能也因而減少受傷的風險。據此,從中午到傍晚7點之間的任何時段都很好。若比7點晚太多的話,可能會影響睡眠。那麼,下午最好嗎?未必。格拉斯哥大學的運動科學家說,雖然有的人覺得晨間運動最費力,但提振心情的效果卻很好,讓你準備好迎接新的一天。他們刊登在《食欲》期刊(Appetite)的研究發現,早晨8點15分上有氧課程的婦女,身心安適的感覺提高50%,傍晚7點15分上課的婦女則是20%。還有證據顯示,如果在早餐前空腹運動的話,燃燒的脂肪較多。真相是每個人都不一樣,你最方便運動的時間就是運動的最佳時間。我的最佳時間是在送完孩子上學後、尚未埋首工作之前。我起床就換上運動裝束,從學校回到家裡就能馬上去運動。我將運動時間排進作息之中,就比較不會中途取消。麥克則將運動拆散進行。他在早上起床後做速效肌力運動(他發現不趁這個時間做,常會完全忘記做)。高強度訓練則是傍晚做,利用他下班騎單車返家的途中或到家以後做。所有專家一致認同的說法是,在任何時間運動都比完全不動好,固定的運動習慣是進步的關鍵。美國研究顯示,每天在同一時間運動可帶來重大效益──有趣的是,每天固定時間受訓的舉重選手可穩定增加力氣,效果比沒有固定受訓時間的人好──大概是因為定時受訓的話比較容易持之以恆。(本文摘自/速效運動/三采文化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