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不安、憤怒 6大現象辨別網路成癮

不安、憤怒 6大現象辨別網路成癮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漫長的暑假是學生使用網路的高峰時期,根據台灣網路成癮調查,國、高中生網路成癮的比例超過20%,也看到越來越多學生因沉迷網路遊戲而影響學業、家庭和人際關係。網路成癮3影響:人際、健康、時間衛福部草屯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吳孟寰醫師表示,許多青少年每天沉迷於網路遊戲,除了缺乏學習動機外也衍生的網路使用問題如:人際孤立、身體健康受損、時間管理上都受到負面的影響,而諸多生活事件皆慣以虛擬角色及遊戲設定攻擊模式回應,且被迫停止使用電腦時時會有不安或憤怒的情緒等。所以當出現以下6大現象時,家長應當心孩子可能有網路成癮的問題:1)一回家或一有空時就守在電腦前上網2)在無法上網時會出現焦慮、不安、情緒低落或發脾氣情形3)上網時間越來越長,上床時間越來越晚4)越來越不想和同學出去或從事其它休閒活動5)白天精神越來越差,上課無法專心、頻打瞌睡6)功課變差,寫作業變得草率,上學拖拖拉拉合併憂鬱症、焦慮症比例高吳醫師也提醒家長,更需要注意的是背後的問題,因為網路成癮的個案也有很高的比例合併憂鬱症及焦慮症,這類的個案常有對社交情境畏懼、對批評過度敏感、對自我負面的評價、對事物提不起興趣等情況,嚴重者也會出現無價值感、對未來沒有希望和自殺的意念。所以,吳孟寰醫師建議,家長在暑假可採取的策略包括:一同規畫上網時間,設定休息時間。另外,也可與學校老師聯繫,了解孩子在校人際相處情況。如果孩子因限制網路使用路的時間而有明顯焦慮、憂鬱症狀、自殺意念,或是與家人嚴重衝突,建議至醫院身心科門診接受評估與治療。

低溫治療救溺水童 降腦性麻痺後遺症上身

低溫治療救溺水童 降腦性麻痺後遺症上身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炎炎夏日,有多數民眾都會到溪邊、游泳池、海灘等地方來戲水消暑,但若不小心溺水,超過搶救黃金期,恐怕就會留下發展遲緩、腦性麻痺等後遺症!日前一名男童小楷(化名),與家人到飯店渡假,不慎在玩水的途中溺水,上岸後一度沒有呼吸心跳。送醫後也出現腦水腫、瞳孔放大、昏迷指數只剩4,所幸在醫師的建議下,接受了低溫療法治療,才控制住劇烈升高的腦壓,3天後就逃離死神控制、順利拔管,也沒留下嚴重的神經學後遺症、智力測驗的結果也正常。把握搶救黃金期 降低腦水腫發生率兒童經常因戲水環境的安全措施不足,加上本身自救能力較弱、照顧者的疏忽等因素,使得他們成為最常因溺水而導致死亡的族群,對此,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周柏青醫師表示,一旦超過溺水的搶救黃金期,缺氧及吸入性肺炎就會導致腦水腫、心肺衰竭,進而造成發展遲緩、腦性麻痺、癲癇、智能不足、長期臥床,甚至死亡等不可回復性的傷害。腦部傷害治療很重要 影響存活率在治療上,一般來說傳統的降腦壓藥物,只能控制一部分嚴重度較輕的腦水腫,但對於有嚴重腦水腫,又不適合接受腦部減壓手術的兒童來說,只能選擇低溫療法等其他治療方式。然而,目前關於低溫治療的研究,近年來在一些動物實驗中都有得到證實, 科學家發現在攝氏32~35度的溫度中,經歷缺氧的老鼠,有較少的神經學傷害,且在面對嚴重缺氧的足月新生兒時,也能有效降低死亡率,由此可見,此方式已為腦部傷害開始了新頁。

登革熱嚴重 台南、高雄養蚊子將重罰

登革熱嚴重 台南、高雄養蚊子將重罰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疾管署公布上週國內登革熱疫情,台南市大增16例,全國共新增24病例,今年至今累計195例,疾管署呼籲,適逢颱風季,雨後如未及時清除積水容器,將有利病媒蚊孳生,請民眾不可鬆懈,持續加強戶內外環境整頓,以杜絕登革熱疫情。南市登革熱疫情大爆發  一週增16例疾管署表示,新增病例中,除6位境外移入病例外,本土病例包括高雄市楠梓區2例,以及台南市16例,衛生局調查顯示南市安南區及北區疫情有持續上升的趨勢。疾管署表示,台南市近期本土確診病例數持續上升,部分病例首次就醫至通報日數較長,再次呼籲醫療院所對有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等登革熱疑似症狀者,提高警覺及提早通報。發現積水容器將開罰臺南市登革熱疫情持續擴大中,衛生局在社區稽查中,發現積水容器孳生病媒蚊,從7月5日至7月11日短短一週,就查獲了2673個積水容器,其中295個容器已孳生病媒蚊,台南市衛生局更表示,今後查獲陽性積水容器立即開罰。高雄市近期新增病例數雖有下降,面對疫情仍不可掉以輕心,高市衛生局也表示,民眾若出現有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出疹等登革熱疑似症狀者,應提高警覺並提早通報,倘經衛生局查獲應通報而未通報之情事,將依法強制接受繼續教育訓練,並依規定處以新臺幣9萬元以上45萬元以下罰鍰。目前無疫苗及特效藥可治療疾管署提醒,目前沒有疫苗及特效藥可預防或治療登革熱,澈底清除積水容器等病媒蚊孳生源才是最根本的方法,請民眾主動落實戶內外病媒蚊孳生源清除並定期檢查,除可避免自己遭受感染,也能保護親友鄰居的健康,防堵疫情發生或蔓延。

小五胖童穿錯鞋 長期壓迫拇指惡臭又化膿

小五胖童穿錯鞋 長期壓迫拇指惡臭又化膿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指甲剪不好、鞋子穿太小,當心腳趾發炎又疼痛難耐!日前,一名國小五年級的黃小弟,身高175公分、體重約90公斤,因身材壯碩,常常找不到合腳的鞋子,且平時又喜歡打籃球,使得雙腳的拇指長期壓迫,漸漸的「凍甲」就找上門了,只要稍微跑跳紅腫、疼痛的症狀就會加劇,甚至化膿,完全無法出門玩耍,等同於禁足。原本在第一次發作時,曾有就醫過,但因治療過程、術後的傷口過於疼痛,讓他自此害怕就醫,直到這次左腳姆指惡臭、化膿,且有肉芽組織增生後才就醫,所幸在醫師給於口服抗生素、電燒、腳趾矯正貼片,並調整剪指甲方式、將鞋子更換為寬楦頭球鞋後,目前恢復狀況良好、無復發。甲溝炎分3種 預防方式也不一書田診所皮膚科徐嘉琪醫師表示,甲溝炎主要是因指甲周圍的皮膚組織,發炎、腫脹疼痛所致,發生原因一般可分為感染性、創傷性、結構異常性3種:1)感染性/經常發生於手,和指甲沒有關係,往往都是因為剪指甲後形成的小傷口,受到金黃色葡萄球菌或鏈球菌感染所引起,且經常伴隨著化膿與局部腫脹發燙。所以,建議民眾在剪指甲時,應挑選洗完澡後,指甲及周圍皮膚組織變得比較柔軟時在修剪,才不會容易造成小口。2)創傷性/又稱為凍甲,主要是因指甲長到肉裡發炎所致,常發生於球類、舞蹈、賽跑等運動者,或是穿著過於窄小硬的鞋子、不正確的修剪趾甲等,所以,建議民眾在修剪指甲時,最前端白色部分至少要留1公厘,且應修剪成四角形,而不是三角形或圓弧形,以免長期反覆發炎,造成趾甲結構異常,形成捲甲3)結構異常性/又稱為捲甲,指的是指甲向內捲曲,造成甲床或甲溝發炎,與遺傳、長期穿著不合腳的鞋子有關,所以,建議民眾在挑選鞋子時,避免穿著過硬、窄、小的鞋子,如有若有甲溝炎困擾者,可挑選鞋子前端較寬的款式,或是選擇大一號的鞋子,在前端加鞋墊。注意指甲、挑選合適的鞋子 皆能有效預防最後,徐嘉琪醫師提醒,甲溝發炎的成因相當的繁多,反覆發炎容易造成趾甲結構異常,長期疼痛對日常生活也會造成影響,因此,當發生甲溝炎時,應儘早就醫治療,平時多注意剪指甲的方式及挑選適合的鞋子,才能有效預防甲溝炎的發生。

肩膀卡卡無法上舉 竟是旋轉肌破裂導致

肩膀卡卡無法上舉 竟是旋轉肌破裂導致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61歲李老太太,於半年前開始有肩部斷斷續續酸痛不舒服。採用民俗療法治療、復健都沒有改善,且疼痛感加劇還伴隨著肩部無法正常上舉。經骨科檢查發現是肩峰骨刺以及旋轉肌腱破裂。安排了肩部內視鏡手術,術後復健二個月,預後良好,肩部功能也逐漸恢復。重複使用、不常用的動作造成佳里奇美醫院骨科黃建榮醫師說明,肩旋轉肌腱主要是連接位於上臂前端的肩肱骨與肩旋轉肌之間的肌腱,功能為讓肩部能前舉、外展、旋轉等。而肌腱受傷常見的原因有2種:一是肩部過度重複使用、另一個是肩關節作某個不常用的動作而致肌腱拉傷,如伸手向後去拿東西或拉東西。年過40歲好發  肌腱破裂者需開刀正常的手臂上舉的動作,一般人不會疼痛。但是到了4、50歲,肩峰骨刺慢慢形成,就會去磨到旋轉肌,造成旋轉肌發炎,磨損,甚至破裂。而肩旋轉肌受傷發炎如早期診治,可經由藥物或復健治療。但是如果症狀持續太久,保守治療無效,或是肌腱破裂,則需要經行手術才能達到治療效果。一般來說,傳統手術治療肩關節旋轉肌破裂,需要切開三角肌,易造成術後傷口疼痛度高,復健比變較困難。但內視鏡手術傷口小且不需要切開肌肉,就可藉由器械及固定骨釘來進行治療。對正常組織破壞減少,術後疼痛較輕微,可避免肌肉萎縮或是復健不易的後遺症。

壓下巴體操 消除頸椎僵直

壓下巴體操 消除頸椎僵直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為了治療頸椎僵直,以下介紹可以和「簡易版脖子關節囊內矯正法」合併使用的自我保健法,叫做「壓下巴體操」,方法非常簡單。頭和背部肌肉保持直立姿勢,手指抵著下巴頂端,反覆進行後壓和回復原狀兩步驟。重點是往後壓時,要想像頭部水平滑行移動。如果能規律地反覆進行這個體操,頸椎下方的關節活動就會好轉,頸椎僵直的狀況也會慢慢改善。壓下巴體操沒有進行次數的限制。進行家事、打電腦的空檔、電視節目進廣告時或搭捷運時都能做。順便一提,開車遇到紅燈時,我也會做。最理想狀況是每隔15到30分鐘做一次。用正確方式活動頸椎,就能恢復成原來的弧度。若習慣了壓下巴體操,平常脖子的活動方式也會改變,就能以正確的方式承受頭部重量。最後,約兩到三週就可以消除頸椎僵直。(本文摘自/1顆網球按摩!:遠離肩頸、腰腿、膝蓋痠痛/高寶出版)

研究:沒睡飽、睡不好 老年憂鬱增2倍

研究:沒睡飽、睡不好 老年憂鬱增2倍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在這裡我要為大家介紹一份研究報告。1997年有篇論文公布了一份超大型研究的結果。這份研究連續追蹤一千名22歲的青年長達43年,觀察年輕時的睡眠問題與日後得憂鬱症的機率關係。結果顯示,22歲時有睡眠問題的人,18年後,也就是40歲時,得到憂鬱症的機率是沒有睡眠問題的人的兩倍,過了40歲後更是逐漸拉開差距。憂鬱症一般多發於中老年人身上,但從這個數據來看,睡眠問題會讓憂鬱症提早十年潛伏、發作。也就是說,睡眠品質低落會反映在十年至數十年後的健康狀況上。看到這份報告先別急著灰心,事實上,我自己20幾歲時的睡眠品質也相當低落。這只是一份研究結果,並不代表20歲失眠,40歲就「一定」逃不過憂鬱症的命運。我只是要藉由這份報告提醒大家──雖說睡眠技法各年齡層都適用,但還是建議大家從年輕時就開始實行。(本文摘自/你累了嗎?/平安文化出版)

要活就要動!糖尿病患規律運動 降7成死亡率

要活就要動!糖尿病患規律運動 降7成死亡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對於糖尿病患者而言,要延緩病情惡化程度、避免併發症上身最佳的方式就是控糖,只是,普遍民眾在控糖上的觀念,多半只著重在於飲食、藥物上,卻忽略了運動的重要性,以至於長久下來成為了控糖死角,進而增加7成的死亡率。控糖三管齊下 飲食、運動、藥物不可少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蔡世澤醫師表示,由於台灣糖尿病人口多半是因胰島素量不足所致,且胰臟分泌功能的退化速度,以每年5~10%在進行中,因此,當病患無法分泌出足夠的胰島素來控制血糖時,就會增加心臟、腦血管、視網膜、腎臟、神經等病變風險。所以,若想降低各項風險,就得從「飲食、運動、藥物」三管齊下來進行,只不過,在全台170萬名糖尿病中,約有55%、85萬名糖友沒有運動的習慣,可見大家都忽略了運動的重要性。運動改善胰島素敏感度 降低死亡率據國外先前一項研究發現,沒有中強度運動習慣的糖尿病患,如快走、騎自行車、有氧舞蹈等,每分鐘心跳在94~117之間的運動,相較於能做到規律性中強度運動習慣族群,死亡率高出7成。除此之外,醫師也表示運動可改善胰島素敏感度,增加葡萄糖利用,有助體眾及血糖控制,相關致死率也能因此下降,因此,建議民眾應養成每週運動5天、每次30分鐘以上的好習慣,且若是參加團體運動,還能拓展社交,使身心達到舒坦及愉悅狀態。糖友的配偶 罹病風險竟增2倍雖然運動有助於降低糖尿病相關的死亡風險,但若是親友們總是以口頭來提醒,並沒有身體力行來陪同的話,久了反而會增加患者的心理壓力,甚至造成反效果。另外,除了過去已知的家族史、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等會增加糖尿病風險外,美國糖尿病學會2015年研討會中更發現了一項有趣的研究顯示,糖尿病患沒有血緣關係的另一半、配偶,罹病的機率竟比一般人高出2倍。由此可見,糖尿病不單只是一個人的事情,而是全家人的事,所以糖尿病關懷基金會邀請有氧舞蹈教練潘若迪擔任運動控糖大使,設計出運動MV,邀請大家一起做運動,減重、控血糖,只是建議在早午飯後的1.5~2小時運動為佳,應避免在飯後、晚上,以免導致低血糖。

老年人貧血是危險信號!恐是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

老年人貧血是危險信號!恐是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端午一過,天氣變得更加炎熱,年過半百的李阿伯已經有好一陣子覺得頭暈、沒力氣,有時就連走路都覺得喘,偶爾會出現發燒,甚至貧血的現象。原本以為是暑熱加上年齡的關係,沒想到,經過檢驗後才發現罹患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MDS,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台中榮總血液腫瘤科楊陽生醫師指出,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好發於60歲以上的老年族群,是由於造血細胞基因出現老化,無法正常分化而導致造血功能出現異常,臨床上的症狀多以貧血、頭暈、無力、抵抗力差、偶有點狀出血、瘀青及不明原因發燒、體重減輕等現象為主。在臨床上,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約有四分之一的患者會演變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必須採取積極控制感染及化學藥物等治療才能延緩病情;而絕大多數的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患者都屬於低、中風險,也就是轉變成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機率不高,但卻需長期間歇性輸血,以緩解貧血等不適症狀。輸血頻率高 易鐵質沉積造成併發症長期間歇性輸血的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患者,需頻繁輸血,如果一個月需輸血2袋、等於一年輸血超過20袋,「這樣的輸血頻率容易造成體內心、肝、胰及性腺等器官鐵質沉積,而出現如慢性肝病、肝硬化、肝癌、糖尿病病變、心血管病變、甲狀腺功能低下和關節病變等併發症。」楊陽生醫師提醒,要避免併發症產生,就要定期監測血清鐵蛋白(serum ferritin, SF)的濃度,一旦大於1000 ng/mL就必須進行排鐵治療,以降低鐵質對器官的傷害。口服排鐵劑 可提高患者生活品質楊醫師表示,有研究指出,進行有效的排鐵治療後,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患者能減少輸血的頻率、延緩惡化成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進程,以往注射型的排鐵劑必須施打在皮下,且每次都需耗費10小時,一周要打上5至6次,等於一個月有20幾天都要打針,非常辛苦。如今有口服排鐵劑可溶錠可供選擇,一天喝一次,具便利性,治療作用與注射型一致,改善了患者的生活品質。楊陽生醫師提醒,對於需定期輸血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患者,必須規律治療、定期回診,且若服用口服排鐵劑一定要有恆心,不能擅自停藥,遵循醫囑並與醫師配合、溝通,才能「健康呷百二」!

飲食、時間安排 老年人6大生活危機

飲食、時間安排 老年人6大生活危機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隨著國人平均壽命的延長,預計在2025年時將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在這快速高齡化的時代裡,除了青壯年扶養比例加重外,年長者的生活品質及日常照護也開始受到重視。因此,專家建議民眾除了要多注意飲食、用藥、居家等6大生活危機外,也要慢慢調整心態、學會釋放權力,學習新的事物及嗜好、多運動、安排出外旅遊,享受多餘的空閒時間,使自己保持最佳的身心狀態,才能無憂無慮地享受生活。退休後的銀髮族生活 竟潛在6大危機中國老人教育協會潘維剛博士表示,為因應高齡化的時代來臨,銀髮族對於退休後的生活品質意識逐漸抬頭,兒女也期望長輩們能夠過著舒適與安心,不過現代社會雙薪家庭情況普遍,兒女因工作繁忙,無法時時刻刻陪伴年邁的父母親,因此,在銀髮族的老齡生活中,也衍伸出潛在的六大危機:1)飲食危機/外食族群「不定時、不定量、營養不均衡」三不與「高油、高鹽;高糖」三特性,會日漸損害心血管循環系統,成為慢性疾病的殺手。2)服藥危機/估計老年人服用醫師慢性處方藥物者高達83.4%以上,平均約4種藥物,但因記憶力逐漸減退,導致忘記吃藥、重複吃藥、時間錯誤、劑量錯誤等用藥問題容易出現。3)居家安全危機/家庭室內擺設缺乏無障礙空間概念,是造成老年人在家跌倒比例居高不下的主因,若有老年者跌倒,輕者,影響步行、日常生活或自我照顧能力;重者,癱瘓在床、終生重殘或危及性命。4)孤獨感/現代人生活繁忙,多半居住於都市,鮮少有時間停下腳步,陪伴年邁的父母親外出散步或旅遊,以至於可能產生孤獨感受,導致老年罹患憂鬱症。5)時間安排/年長者在退休後多出了許多空閒的時間,離開職場後,生活頓時失去重心,可能造成精神上的空虛及與家人之間互動的壓力等;若又無法安排活動填補空閒時間,生活品質可能會因鬱鬱寡歡而隨之下降。6)兒女重心轉移/隨著父母親年紀漸增,兒女也會自組家庭,而慢慢轉移生活重心,忽略父母親也是需要家人的陪伴。自主性生活 才是年長者養老生活既然如此,該如何給銀髮族更好的第二人生?潘維剛博士進一步表示,隨社會觀念及家庭結構改變,父母多半不願意成為子女的負擔,因此,若能選擇的話,多數的年長者希望能夠自行安排更多的活動以充實生活,自主性生活才是許多健康年長者所期望的養老生活。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