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腸道不給力!全台約5百萬人有便秘困擾

腸道不給力!全台約5百萬人有便秘困擾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根據前陣子媒體報導,全台灣約有5~600萬人有便秘的症狀,因為工作忙碌、長時間久坐、經常吃外食以及沒有規律運動等,便秘已經是現代人的通病,許多民眾會自行購買瀉藥、浣腸等來幫助排便順暢,醫師表示,每週少於三次的排便就是便秘,如果症狀持續沒有改善,應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切記勿自行服用藥物,以免適得其反。便秘2周未改善   恐須就醫南投醫院肝膽腸胃科洪弘昌醫師表示,排便不順好困擾,會導致小腹突出、腹脹沒有食慾、冒青春痘等狀況。而攝取的纖維素以及水分不夠、缺乏運動、生活不規律、睡眠不足、懷孕、外出旅遊等皆可能導致便秘,但如果持續運動及飲食改善,2週以上仍然有排便不順或是解便有血情形,就要當心是否有腸道病變的可能,一定要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千萬不要自行使用瀉藥、灌腸或民間療法偏方,以免耽誤最好的就醫時機。勿自行服用瀉藥   以免適得其反醫師也說,可在生活習慣上進行調整與改變,以改善便秘症狀,並且預防痔瘡產生,以及大腸息肉、癌症發生的風險,提醒民眾應均衡飲食,多攝取富含纖維素的蔬果,每天飲用足夠的水分,增加活動、運動,養成定期如廁的習慣,不要自行使用瀉藥或者灌腸劑。

她又咳又喘好不了 竟被腫瘤塞滿氣管

她又咳又喘好不了 竟被腫瘤塞滿氣管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又咳又喘,竟是腫瘤阻塞支氣管所致!日前,一名62歲的陳太太,長久以來都有持續性的咳嗽與喘的困擾,原本以為是氣喘引起,所以不以為意,直到接受檢查才發現是第四期肺腺癌,且腫瘤已侵犯到左支氣管,並阻塞80%支氣管 ,使得她無法接受標準的腫瘤治療,只好,先接受介入性支氣鏡治療,利用冷凍治療以及高週波電燒,將左主氣管的阻塞減少至40%以下,在置入金屬支架,打通阻塞的氣管,最後才讓婦人接受了標靶藥物,而目前恢復狀況良好。支氣管鏡 是肺癌治療的輔助療法之一雙和醫院胸腔內科李岡遠醫師表示,傳統支氣管鏡的角色大都以檢查為主,氣管或支氣管內腫瘤無法利用氣管鏡鏡進行切除,往往需要透過全身麻醉,在開刀房採用外科手術切除才行,但介入性支氣管鏡,則是利用支氣管鏡,對肺部進行侵入性診斷和治療,如冷凍治療、高週波電燒治療、氣管內金屬支架的置放等,可快速幫助肺癌病患緩解許多症狀,是肺癌治療的重要輔助療法之一。1)冷凍治療/藉由液態二氧化碳冷卻系統,讓腫瘤冷凍造成腫瘤壞死,同時將腫瘤黏住,一次把較大片的腫瘤組織移除,讓阻塞的氣管再度暢通,據研究文獻指出,可將61%患者的氣道狹窄再度打通,改善60~80%患者的症狀。2)高週波電燒治療/藉由高週波電流產生熱能,直接造成腫瘤焦化而移除腫瘤,多數研究指出,高週波電燒治療也可達到約60%的氣道通暢率。3)氣管內支架置放/藉由氣管鏡,將有記憶特性可自行張開的鎳鈦合金的支架置入氣管狹窄的區段,把支架將氣管打開,緩解氣管阻塞或肺塌陷症狀。

肝癌晚期活不過半年?標靶藥物治療可突破

肝癌晚期活不過半年?標靶藥物治療可突破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肝癌為台灣常見的惡性腫瘤,發生率及死亡率均高居十大癌症前三名,慢性肝炎仍為罹癌的主要原因,若沒有定期追蹤,等出現症狀再就醫,恐已成為晚期癌症,像是49歲的張先生,因為腹痛、沒有食慾而就醫檢查,卻發現是晚期肝癌。腹痛、食慾差才發現罹肝癌花蓮慈濟醫院內科部肝膽腸胃科胡志棠醫師表示,台灣B肝帶原者超過200萬人,大約有三成的帶原者因各種理由沒有定期回診檢查,等到出現症狀才就診,通常為時已晚。日前年輕男藝人因肝癌病逝的新聞傳出,B肝帶原者回診追蹤的人數比平常激增了3成。像是現年49歲的張先生,2年半前因為腹痛、沒有食慾,到醫院檢查才發現是肝癌晚期,面對突如其來的疾病,擔心沒機會親眼看到兒子結婚、生子而感到絕望。幸在家人的鼓勵及支持下,鼓起勇氣積極接受治療,經過二年半服用標靶藥物,肝臟腫瘤有效獲得控制。晚期肝癌 未治療壽命僅剩3~6個月胡志棠醫師說,晚期肝癌常因腫瘤數量、位置或侵犯血管等複雜因素,導致無法開刀清除,甚至因為復發長出新的腫瘤,只能反覆電燒或栓塞治療,不但考驗患者的體力,也無明顯延長存活期之效果。延長肝癌患者的存活時間,一直是醫界努力的目標,以往晚期肝癌從發現到過世,平均約3~6個月,但若積極配合醫師治療計劃,仍有相當大的機會像張先生那樣,透過標靶藥物治療,讓肝臟腫瘤獲得控制。目前健保開放提供給晚期肝癌,已經轉移且無法開刀治療的患者。此標把藥物可能出現手、腳及嘴巴周圍可能長水泡之副作用,若早期肝癌想要自費使用,則每月需負擔十幾萬元的醫療費用,民眾可評估經濟狀況,並與醫師討論最佳治療方式。

父親節送健康禮 快帶爸爸腸篩防癌

父親節送健康禮 快帶爸爸腸篩防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大腸癌近些年來幾乎是個國際趨勢!全球大腸癌的盛行率不斷攀升,不但是國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追過肝癌成為國人最常見的癌症疾病,好發年齡又以50歲左右的中年男性為主,這個年齡層正是扛起家庭重擔的經濟支柱。所以,在父親節前夕,一定要帶爸爸做大腸癌篩檢,以利及早掌握健康狀況。愛吃肉食、運動少   發生率攀升阮綜合醫院外科部趙東波醫師指出,大腸癌是現代人的文明病,發生原因與飲食西化,愛吃肉食、油炸、速食及運動量不足等有關。但大腸癌發生率雖高,所幸因為腫瘤的長成需要五到十年的時間,容易透過篩檢發現,也是所有癌症中最容易被控制,如能早期發現瘜肉、癌前病變,治癒率更高達八至九成,患者甚至不用住院。腸癌偏愛中年男   做好早篩即可避免因此只要配合做好早期篩檢,在尚未惡化之前杜絕病情演變及發展,即可避免大腸癌的發生。而大腸癌的典型症狀,有大便帶血,肛門出血,排便習慣改變,反覆出現便秘或腹瀉,糞便變細、排便不乾淨,腹脹痛,腹部摸到硬塊,不明原因體重減輕,貧血等,一旦發現請立刻就醫診斷與治療。若已出現症狀,為了安全起見,單看一項檢查結果是不足的。趙東波醫師建議年滿50歲的爸爸們,務必每年接受糞便潛血檢查,每三到五年要接受大腸鏡檢查。現在醫院多備有自我篩檢試劑,40歲以上的人可以每年固定自我篩檢,有異常再到醫院進一步檢查。

南市登革熱一週增百例 創10年來同期新高

南市登革熱一週增百例 創10年來同期新高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南台灣再爆登革熱病例,目前疫情持續升溫擴大中!疾管署公布最新登革熱疫情,上週共新增124病例,其中10例為境外移入,114例為本土病例,且全部集中在南部,光台南就占了102例,創下10年來同期新高。台南疫情擴大 病例數增1.3倍疾管署表示,上週登革熱疫情,台南市增加102例、高雄市10例、嘉義縣及屏東縣各1例。南台灣登革熱疫情持續升溫且擴大至新的行政區及里別,疾管署呼籲,近期南部仍有間歇性降雨,雨後若未及時清除積水容器,將有利病媒蚊孳生,民眾應持續加強戶內外環境整頓,以降低感染風險。台南市上週新增病例數為前一週的1.3倍,且病例數為10年來同期新高,感染地以北區85例最多,且嘉義縣布袋鎮亦出現該區移入病例,顯示該地區疫情嚴重且有擴大至其他行政區的趨勢。高雄市新增10例中,除茄定區、大社區及左營區各有1例感染地為台南市北區外,其餘多為當地感染。另屏東縣屏東市也出現入夏後首例本土病例,感染地研判為該市,鄰近里別布氏級數偏高,需嚴防形成社區群聚疫情。今夏已有逾300病例 南部最嚴重國內今年共累計432例本土登革熱病例,其中5月入夏後共330例,台南市病例數達251例、高雄市71例、新竹縣3例、台中市及嘉義縣各2例、屏東縣1例。疾管署表示,目前台南疫情以第二型登革病毒為主,高雄則以第一型為多,如重複感染不同型別登革病毒時,可能引發較嚴重的登革熱重症,請民眾務必落實戶內外病媒蚊孳生源清除,除可避免自己遭受感染,也能保護親友鄰居的健康。

大腸癌人數激增!高纖飲食、定期篩檢降風險

大腸癌人數激增!高纖飲食、定期篩檢降風險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大腸癌在歐洲及美洲已成為最常見之惡性腫瘤之一,過去十年間,在臺灣罹患大腸直腸癌的病人,快速的增加,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民國101年大腸直腸癌位居臺灣十大癌症死亡原因的第三位,且在民國98年之癌症登記資料中顯示,大腸直腸癌是人數增加最多之癌症。因此如何預防大腸直腸癌,漸漸變成全民不可忽視的重要議題。許多國內外的文獻明確指出飲食與大腸直腸癌的相關性,飲食中紅肉、高脂肪、低纖維、低葉酸及維生素D和鈣缺乏等,都會增加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近來熱烈討論紅肉攝取與大腸直腸癌直接相關,許多民眾可能因過量攝取紅肉,造成減少蔬菜、水果和纖維質攝取,間接增加大腸直腸癌的風險性,究竟應該如何降低大腸直腸癌的風險?讓我們從飲食出發。1)充足的纖維/蔬果五(三份蔬菜+兩份水果)、七(四份蔬菜+三份水果)、九(五份蔬菜+四份水果),主食以全穀類根莖類取代精緻主食。2)避免高油脂食物/舉凡糕餅類、冰淇淋、零食點心類都為高油脂食物,淺嚐即止,另外油炸和肥肉也應儘量避免。3)避免過量紅肉攝取(含加工肉品)/紅肉有豐富的鐵質,也是人體最好吸收的形式,不需完全避免,但也不應過量攝取,每天建議最佳蛋白質攝取量為4~5份,紅肉可佔1~2份。(1份約3根手指=1盎司)4)養成每天運動習慣/幫助控制體重,研究指出太過靜態的生活模式和肥胖都會增加大腸癌的風險,且運動有助於舒緩緊繃的情緒。5)足夠的鈣質、維生素D及鎂的攝取/牛奶、起司、小魚乾等食物有大量的鈣質可每天適量攝取(例:1~2杯低脂奶、1~2匙小魚乾);另堅果類有豐富的鎂,可每日攝取1~2湯匙;而維生素D可經由照射太陽獲得活化。6)養成良好排便習慣。7)避免過多刺激性食物(辛辣)和抽菸酗酒。8)早期發現/醫院有提供免費糞便篩檢,民眾應養成定期篩檢習慣。(本文摘自/貳拾醫典:家庭健康營養照護全書/二魚文化出版)

跟黃金先生分手吧!刮痧療法解除便秘困擾

跟黃金先生分手吧!刮痧療法解除便秘困擾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十個女人中會有九個便祕,蹲廁所常常超過10分鐘,糞便很硬、甚至已經變成一顆一顆大不出來,這就是有便秘症狀了;最常見的原因就是火氣大導致的。解決腹脹、火氣大,可以使用按摩等方式來促進腸胃蠕動,但最基本的解決方案還是要均衡飲食、作息正常,但平時也可熱敷肚子、按摩穴道輔助減緩不適。適用對象/長期有便秘困擾者。方向/沿著肚臍順時針繞圈按摩。位置/腹部、膝蓋下。穴道/水分、天樞、大橫、關元、足三里。1)使用薄荷精油有助於紓緩,或取按摩油均勻塗抹在腹部。2)使用刮痧板腹部平滑面,以肚臍為中心,以魚形刮板腹部由內往外輕刮腹部1分鐘。3)使用刮痧板腹部平滑面,以肚臍為中心,以魚形刮板腹部由上往下輕刮腹部1分鐘。4)以魚形刮板魚尾圓角點按水分、天樞、大橫、關元四個穴位或以拇指點按1分鐘。要多吃高纖蔬果/除了要按摩腸道之外,平時記得也要多攝取高纖食物,像是蔬菜水果等,還要適度補充天然優質的油脂喔。(本文摘自/1分鐘,刮刮瘦/出色文化出版)

隆乳手術比一比 自然、觸感佳為指標

隆乳手術比一比 自然、觸感佳為指標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對於許多愛美的女性來說,除了美容、瘦身之外,最希望的就是胸部能夠再升級,於是隆乳手術也成為女性整形重要的一環。對於追求上圍豐滿的女性,目前隆乳方式可分為兩大類,包含植入義乳和自體脂肪隆乳,而想要進行隆乳手術的女性該如何選擇呢? 現代的女性想要擁有完美身材,傲人的事業線、美麗的胸型也成為自信的來源之一。因此近年來,隆乳豐胸的資訊及討論度甚高,以隆乳手術來說又分為:植入果凍矽膠隆乳、自體脂肪隆乳。整形外科洪至正醫師解釋,一般來說,果凍矽膠隆乳適合希望可增加1至2個罩杯以上的女性,但相對的在術後需有4個月至半年的按摩照顧,改善柔軟度。需要注意的是,部分人會因體質因素,如身體對義乳產生排斥或有心臟病、糖尿病者就不適合此方式。「挪移」脂肪豐胸 降低排異反應而自體脂肪隆乳,因為可以抽身上肥滋滋的脂肪,注入到胸部當中,讓許多愛美人士趨之若鶩。洪醫師也表示,自體脂肪隆乳是利用抽脂補胸的方式,減去身體多餘脂肪,並經過純化後將脂肪移植到胸部,以此達到同時瘦身、豐胸。且因為脂肪細胞本身就是自己體內的,不會產生排異反應及乳腺的損害,對今後的生育、哺乳,較不會有不良的影響,加上脂肪移植後的乳房,觸感自然柔軟,形態真實,對女性及伴侶的心理感受來說,接受度也相對提高。醫籲:無菌操作 避免脂肪感染但洪至正醫師表示,很多人以為自體脂肪手術使用的是自己身體上的脂肪,所以不太會有副作用,其實這樣的觀念並不正確,因為注入這麼大量的脂肪,一旦出現感染現象,後果不堪設想,所以從吸取脂肪,離心,純化到分裝及注射過程都必須完全無菌。其次也要注意,自體脂肪隆乳時不可一次填補過多脂肪,以免造成硬塊或是囊腫。最後,洪醫師也提醒,做完自體脂肪隆乳後,為了避免填入的脂肪流失代謝,短期內是不可以進行減肥。洪至正醫師也提到,其實許多患者諮詢前已經做了許多功課,但還是建議術前的評估溝通仍不可少!因為是否為自己的理想胸型,及醫師的技術是否純熟,包含術中如何處理脂肪的過程,都是該充分了解的地方,以免雙方術後的認知上的差異,造成不必要的糾紛。

廁後未洗手就揉眼 害他眼內住5條蟯蟲

廁後未洗手就揉眼 害他眼內住5條蟯蟲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一般人都知道,如廁後應洗手,但若不小心忘記這個小動作,後果恐怕不堪設想。中國湖北省一名男童某日眼睛發癢,搓揉後眼睛竟掉出幾條白蟲,檢查後發現是常在兒童體內出現的蟯蟲,且多達5條。多數人遇到眼睛癢,便習慣用手搓揉,但怎麼一個小動作會揉出嚇人的蟲子,該名男童父親說,某日見兒子眼睛癢用手搓揉,沒想到下一妙就看見白色的蟲子從眼睛掉出來,且在地板上扭動,嚇得立刻帶兒子前往醫院。手將蟲卵帶入眼 5條蟯蟲肆意游動 當地醫師表示,檢查時發現男童雙眼眼球結膜裡有異物,用鑷子夾出後,竟然一共有5條長約1釐米的白色蟲子,仔細一看,這5條就是容易在兒童體內出現的寄生蟲蟯蟲,並說,自己看診10年來,第一次遇到眼睛長出蟯蟲的情況。至於一般出現在人體腸腔內的蟯蟲,怎會跑到眼睛裡,醫師說,蟯蟲蟲卵常黏附在肛門附近,男童應是上完廁所沒有洗手,就揉眼睛,才將蟲卵帶進眼內,而蟲卵就在眼睛裡孵化成蟲、肆意游動,讓男童感覺癢痛去搓揉才發現。蟯蟲寄生眼內 嚴重損傷視神經恐失明蟯蟲是父母最擔心出現在孩童體內的寄生蟲,一般來說,蟯蟲寄生在腸道可能造成腸黏膜損傷,嚴重感染會引起營養不良及代謝問題,因此許多家長都特別注意,然而這次蟯蟲寄生於眼內,更是令人驚訝,醫師提醒家長,平時要多督促孩童如廁後洗手、不吃生冷食物等習慣,否則不小心讓蟯蟲寄生在眼睛,可能會引起結膜炎,嚴重損傷視神經導致失明。

蔬果酵素含營養植化素 增免疫力與抗氧化力

蔬果酵素含營養植化素 增免疫力與抗氧化力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許家瑋/採訪報導)現代人工作繁忙、生活壓力大,身體總會有些莫名的小症狀,如代謝不佳、腸胃不好等。因此,「酵素」產品一直是深受國人喜愛的保健食品,然而我們人體本身就會產生酵素,還需要經過服用來補充嗎?台北醫學大學謝明哲教授表示:「我們常講的酵素,其實應該稱之為『發酵物質』,也就是『酶』,與身體自己產生的酵素其實是不一樣的。」酵素增強人體免疫作用 熟食攝取量有限謝教授說,「『酵素』一詞其實是由日本語直接使用,指的就是發酵物質,能激發體內解毒的酵素活性,主要成分是蛋白質,能增強人體免疫作用。」謝教授強調,提高抗氧化力對人體是重要的,細胞被氧化破壞會帶給人體帶來疾病的發生,例如老化易癡呆、眼睛白內障、心臟病...等,酵素耐熱的溫度約攝氏50度左右,而平日國人飲食習慣為食用肉、蛋、魚等所煮成的熟食,因此從食物中獲得的酵素量十分有限。蔬果酵素含5大營養 發酵時間長較佳由蔬果中發酵出來的酵素,內含有植化素,植化素主要分為類黃酮素、類胡蘿蔔素、多酚類、有機硫化物與植物性雌激素等五大類,能幫助人體加強免疫能力與抗氧化力等。謝教授表示,較長時間發酵的蔬果,可以完整釋放蔬果的營養素,將有益菌培養到最具有活性,且把大分子的營養成分充份分解,轉化成為易於人體吸收的小分子物質。在蔬果發酵的過程,謝教授建議,發酵中所使用的蔬果,在挑選上除了多元化,非單一蔬果製成之外,更要注意其來源產地是否無汙染,若是有農藥殘留或是使用來路不明的食材,可是得不償失。而發酵的方法,以整株食材不切碎的方式釀造,把整株蔬果進行發酵,較能保留住食材的完整營養。酵素怎麼挑?謹記五大要點謝教授說,其實發酵物質就像是每天多補充蔬果一樣,沒有特定的食用限制,每個人多食用蔬果都是好的,而酵素的服用最好還是要稀釋,可與水、果汁或豆漿等飲品一併食用。至於酵素如何挑選,以下5點提供給民眾參考:1) 發酵期長/發酵720天、540天、60天的酵素各有不同,越有足夠   時間發酵的酵素,越容易讓人體吸收。2) 食材整株完整發酵/能保留住食材的完整營養。3) 純度高/不添加水份及其他化學物質。4) 菌種/酵母菌的種類會影響酵素的品質。5) 個人狀況/不同類型的民眾適合不同的酵素,例如建議孩童選擇    適合孩童食用的酵素產品。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