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定期篩檢、少用塑膠製品 9方法降低乳癌風險

定期篩檢、少用塑膠製品 9方法降低乳癌風險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了解自己是否為乳癌高危險群以及避開危險因子,可減少乳癌發生的危險性。而降低罹患乳癌的風險,首要之道絕對是定期篩檢。除了每個月自我檢測、注意乳房是否產生變化之外,也要定期乳房檢查。許多人主張30歲以下有乳癌家族史者,每年應接受乳房超音波檢查,但我認為,女性朋友從20歲開始,每年就應該做1次乳癌篩檢,特別是高危險群的女性朋友,因為國內乳癌患者愈來愈年輕,不乏20幾歲就罹患乳癌的例子,我一再強調,發現罹癌時,癌細胞在體內多已潛藏一段時間。所以,不管是否為高風險群,女性朋友應該從年輕開始就建立乳癌篩檢的觀念。此外,針對飲食、生活型態等可以避免的乳癌危險因子,及早修正自己不良的習慣也很重要。1)健康的飲食/青少年時期攝取過高的含脂肪食物,得乳癌的機率相對較高。因此,父母應注意子女從小時候開始,就要避免油炸、油煎食物、減少紅肉的攝取,以高纖低脂的飲食內容為主,多吃魚、多補充鈣質、多攝取蔬菜水果等富含抗氧化物食物。特別是停經後的女性,飲食時更要注意脂肪含量,少攝取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因為這類食物會累積較多雌激素,進而提高乳癌發生率。2)規律的運動/養成運動習慣對更年期婦女來說,尤其重要。每天做有效運動(所謂有效運動是指妳會感覺到心跳加快,呼吸有點喘,加上身體會流點汗,例如游泳、健走、有氧運動、騎單車等),30分鐘可降低50%的罹癌風險。因為運動可造成血清中的雌激素減少,同時運動也能減重,而體重減輕,體脂肪比率隨之下降,連帶也會降低雌激素,進而減少乳房的細胞癌化。此外,規律的運動還可降低乳癌患者復發的機會。3)維持適當的體重/成年後應維持理想的體重(理想體重《kg》=身高《m》x身高《m》x22),可減少罹癌機率。特別是停經後的婦女,體重每增加10公斤,得乳癌的機會就會增加80%,所以更年期婦女更要注意避免體重過重。4)禁止或少飲酒/乳癌患者或高危險群者,避免飲酒。一般婦女若習慣使用佐餐酒,一天以不超過2杯葡萄酒為宜,且每天攝取400~600mcg的葉酸,如此可稍微降低罹患乳癌風險。葉酸可從綜合維他命或食物中獲得,如綠色葉菜類、含穀類或全麥食品、蠶豆、扁豆、蘆筍、甘藍等。5)戒菸/有抽菸習慣的婦女,為了自己的身體健康,及早戒菸為宜;一般婦女則應遠離菸區,以免受二手菸之害,也才能遠離乳癌的威脅。6)減少工作壓力/壓力增加會改變免疫系統,導致乳癌發生率上升。女性朋友應放鬆心情,減少工作壓力,盡量提早入睡,而不超過半夜12點為宜,多以愉悅的心情面對生活。7)多攝取維生素D/照射太陽使體內產生維生素D或補充含有維生素D的食物(菇類、含酵母菌食物、魚肝油、肝臟、蛋黃等),都可減少乳癌的發生。尤其50~70歲婦女如果能每天攝取400IU的維生素D可降低50%的乳癌發生率。8)使用賀爾蒙類藥物前應與醫師討論,由醫師開立處方服用,並加強定期接受乳房檢查。9)現代人習以為常的生活用品很多都含有環境荷爾蒙,想要遠離環境荷爾蒙的威脅,應盡量選用較天然的製品及食物,降低加工製品使用量,特別是是塑膠製品,能不用就不用,使用時亦應多注意使用須知。(本文摘自/預見/百香果出版)

鼻塞多年無解?竟是鼻孔藏26年豆子惹禍

鼻塞多年無解?竟是鼻孔藏26年豆子惹禍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敢不敢賭一局?」這是從小到大,不管在玩遊戲、過年時,都會聽到的一句話;有些人為爭一口氣、炒熱氣氛,紛紛上前玩一把,不過「賭什麼」,還是要謹慎思考。中國一名女子,因長年鼻塞,誤當鼻炎不在意,沒想到情況加重,近日就醫發現,原來是自己在童年時與人打賭,將豆子吸入鼻子從未取出,竟造成鼻腔結石。6歲吸進豆子未取出 長期鼻塞誤當鼻炎俗話說「年少不懂事,老大徒傷悲」,這句話正巧比喻在這名女子身上。今年32歲的她,鼻塞已經長達20年之久,過去以為是鼻炎,不舒服就用藥水消炎舒緩;沒想到近日情況嚴重,決定到醫院就診,發現罹患的並不是鼻炎,竟是鼻腔中有異物才導致鼻塞。當地醫師透過手術,將病患鼻腔中的異物取出,發現竟是一枚圓形豆子,這時女子才恍然大悟,表示自己曾在6歲時與同學打賭,比賽將豆子吸進鼻孔,看誰能讓豆子在鼻中停留最久;沒想到她一吸就吸了26年,到最後連自己都忘記。醫師說,因為個案從未將豆子取出,才讓豆子在鼻腔中變成結石,飽受多年鼻塞之苦。 

登革熱嚴峻擦防蚊液 醫:含DEET較有效

登革熱嚴峻擦防蚊液 醫:含DEET較有效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登革熱疫情在大台南市持續發燒,截自8月底為止,今年度累積個案數已超過3千7例,並且還在持續增加當中。加上適逢開學日,返校開學的同學無不聞「蚊」色變,深怕成為下一個受害者。對此,臺南市立安南醫院家醫科蔡忠紘醫師指出,若學校不強制要求,可鼓勵學生穿著淺色的長袖上衣及長褲,身體裸露的部位,可擦含有DEET(敵避)成分的防蚊藥膏或噴防蚊液。而現行市售天然或植物提煉的防蚊藥品,如樟腦油、香茅油、香茅等天然成分製成的防蚊液,雖有科學報告說明其防蚊效果,但整體而言其防蚊時效短,並無法與含DEET 成份之效果持久及廣泛使用相提並論。開學做好清潔   登革疫情快退燒而要杜絕登革熱疫情傳播,重點在於清除孳生源。日前台南市政府已明訂,每周六為「清潔日」,配合環保局或清潔隊人員把住家環境整理一次,徹底清除居家四周的孳生源。返校開學後,更需要在校園做一次徹底的環境清潔,特別是清除屋內花瓶積水、冰箱水盤、空屋、空地、落葉、以及其他堆放雜物等環境死角。並配合友善校園週活動,進行登革熱防疫宣導。 蔡忠紘醫師同時提醒,若身處疫區,鄰近居民有登革熱疫情,本身並出現發燒、肌肉痠痛、頭痛、眼窩痛、紅疹、或腸胃道症狀等,應提高警覺,必要時可至醫院門診就診,目前也有登革熱快篩檢驗可提供快速診斷,及時通報疫情並接受治療,才是控制疫情的不二法門。

把握黃金期復健+高壓氧 助腦中風恢復

把握黃金期復健+高壓氧 助腦中風恢復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腦血管病變一直高居國人十大死因的前三名,其發生時的嚴重程度及其預後,與腦組織缺氧的範圍以及時間長短有極大的關係。一位77歲的張姓老翁,突然發現有頭暈及半邊無力的狀況,緊急送往醫院診治,發現罹患腦中風,在醫師建議下,住院接受腦中風團隊的照護並積極復健,同時搭配高壓氧治療。從原本剛發病時的半側偏癱、無法行走,到目前已恢復到可以生活自理。大千綜合醫院高壓氧治療中心陳泰安醫師表示,許多慢性疾病控制不佳,再加上不良的生活習慣,皆可能造成急性腦血管病變的發生。常見的腦血管病變症狀,包含肢體無力、平衡不佳,以及吞嚥困難或語言障礙等表徵。而目前大部分患者在腦血管病變發生後,除了接受內、外科治療外,都會合併復健,除了可以促進運動、知覺、平衡、語言、吞嚥功能障礙改善,更可以刺激腦部自我修復未完全受損的腦細胞,減少腦細胞失用退化,改善生活自理能力。高壓氧助腦部修護  治療時機為關鍵另,除了復健治療外,目前有越來越多患者也選擇高壓氧治療,陳泰安醫師解釋,藉由此治療,提高體內血液中的氧氣分壓及溶氧量,並改善腦組織循環,使腦部得到充分氧氣供應,消除腦水腫;另外也能降低腦部因缺氧所導致的再灌流傷害。此外,陳醫師提醒民眾,如有發現腦中風相關症狀,應盡快就醫檢查,若確診為腦中風則應把握黃金治療時期,透過專業腦中風團隊照護及復健治療改善功能障礙,另外更可輔以高壓氧治療改善腦部細胞缺氧的狀況,減少腦細胞缺氧的時間、受損的機率以及腦栓塞所影響的範圍,。

不運動比肥胖更要命 日走15分延年益壽

不運動比肥胖更要命 日走15分延年益壽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整理)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身體活動不足,為影響全球死亡率的第四大危險因子,不運動的死亡率更高過肥胖,21~25%乳癌及大腸癌、27%糖尿病、30%缺血性心臟病的肇因都在於運動量不足,所謂要活就要動,其實健走就是一項很好的運動方式。6成5國人 因工作忙而不運動根據《優活》過去報導指出,國衛院2011年針對台灣人所進行的研究調查,相對於完全不運動的人,每天以15分鐘走完一公里的速度,只要每週六天,總死亡率可減少14%,約增加平均壽命3年。調查發現,國人不愛運動的主因,6成5都以工作或家務太忙等為不運動的理由,再加上長期久坐、熬夜加班、吃宵夜等,很容易造成脂肪堆積,若沒培養運動習慣,體重可能直線飆升。事實上,運動並非想像中,必須萬事俱備,花大錢買昂貴器材,才能達到運動效果,因為「健走」,正足以甩掉身上有如金鐘罩的肥肉。 國健署自2002年起也推動健走,希望民眾能把走路融入日常生活,建立健走、健身的健康觀念,每天健走15分鐘好處多多,除了能夠改善各項身體機能,運動時腦部產生的腦內啡,還能夠使人心情愉快、舒解壓力。45天培養運動習慣至於該如何養成健走習慣?精神科醫師施佳佐指出,一個習慣若要養成,必須維持45天以上,此行為才會有延續性,直到持續三個月之後,行為才會維持穩定狀態;例如,一個人若要養成運動習慣,須要45天的時間,才會漸漸萌芽,三個月後,整體而言運動習慣就會定型。

腦麻兒坐不住?醫師教4招操作防意外

腦麻兒坐不住?醫師教4招操作防意外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日前,媒體報導新竹縣有位腦性麻痺孩童,疑似被特製擺位椅的保護束帶勒死事件,有民眾質疑難道輔具真的會傷人嗎?復健科醫師指出,坐姿擺位輔具適用的對象,多為重度及極重度腦性麻痺無法獨立維持坐姿者,需正確使用才會達到輔具所帶來的效果。輔具適當用  減少攣縮、利於餵食部立南投醫院復健科周建文醫師表示,坐姿擺位輔具需藉由坐姿擺位促進身體軀幹挺直和骨盆下肢保持直線對稱平衡,輔具應與物理,職能、語言療育合併使用,促進動作控制能力發展及從事功能性活動、減少攣縮、利於小孩餵食或遊戲進行、及增加社會互動是相當重要的。職能治療師沈靜萍也指出,可能造成腦性麻痺孩童坐不住的原因及在家中可補救的措施如下:1)吊床室效應/帆布材質之坐墊背靠時間久了會造成材料疲軟下陷,造成兒童身體不穩定。可補救辦法為在帆布的坐墊上加放硬式木板和泡棉來提高坐姿穩定性。2)坐太深,易造成骨盆後傾/可補救辦法為加厚背靠墊或調整背靠往前到適當位置。3)坐墊椅套太滑,造成兒童坐不住/補救辦法為改用止滑效果較好的椅套或穿著透氣棉質長褲。4)骨盆定位帶的固定角度不正確或使用不當/骨盆帶一定要能貫穿骨盆兩側,如果沒正確使用骨盆帶,易造成兒童滑落。補救辦法為將骨盆固定帶收緊到僅可一根手指頭進出的彈性。如果擔心有太大壓力到骨盆骨凸的時候,可在骨盆帶兩側使用軟襯墊,反倒是不綁緊時,兒童因往前滑使得骨盆後傾造成尾骨承重,不可不慎。

誇張!75歲嬤日嗑41顆藥 當心造成腎臟負擔

誇張!75歲嬤日嗑41顆藥 當心造成腎臟負擔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老年人會因為身體退化容易產生許多慢性病,也常常因為看過太多科別拿了更多的藥,成為藥罐子;75歲的阿櫻阿嬤就是如此,他同時是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患者,因為慢性病分別在七科看診,若依照醫囑吃藥,一天必須吃上41顆,數量驚人。醫師彙整用藥 每日剩11顆阿櫻阿嬤6月底骨折住院,因為有多種慢性病,把平常的藥袋一起帶著,醫護人員清點用藥,發現阿嬤遊走三家醫療院所,藥包一大袋,總共25種藥品,依照醫囑一天要吃41顆,醫護人員發現問題嚴重,趕緊找來各科醫師會診,協助幫阿嬤減藥,一天剩下11顆。阿嬤也覺得藥太多了,包括心臟科、神經內科、身心科、腸胃科、骨科、腎臟科、新陳代謝科,一天要吃41顆藥。有的飯前吃,有的飯後吃,也有睡前藥,服用方式很多樣容易搞混,乾脆自己挑著吃,也沒有經過醫師彙整就自行減藥,一天吃了25顆,自覺應該加藥再加。看似有邏輯卻完全紊亂的服藥方式,對阿嬤的病情沒有幫助。病人常對藥品產生情感上的依賴豐原醫院高齡醫學科張敬仁醫師表示,多重用藥不但造成腎臟負擔,也會發生藥物交互作用,產生難以預期的副作用。阿嬤高血壓,但是服用多種降血壓的藥,可能讓他因為血壓低昏倒。這種多重用藥問題,醫師根據病理減藥不困難,困難的是患者通常對藥品有情感上的依賴,會刻意去認藥品外觀,沒吃就覺得不對勁,但是藥理上判斷,患者認為一定要吃的藥不見得對病情有幫助。豐原醫院各科醫師刪除重複用藥,減少到一天只要吃11顆。家屬說阿嬤很依賴藥物,除了到醫院看診,還常常要求家人到藥局拿藥,家屬不肯就會大吵大鬧,怎麼說也說不聽,為了安撫情緒,只好替她拿藥。住院時醫師和護理人員一而再的解釋,用醫療專業說服阿嬤,她才勉強乖乖配合。

著色本風潮夯 過度用眼易提早老花

著色本風潮夯 過度用眼易提早老花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近期許多上班族一窩蜂購買著色本,使用色鉛筆將顏色描繪在著色本上的花草、人物、動物等精細圖案,想透過著色、塗鴉的過程,達到情緒宣洩、抒發壓力、減緩焦慮之效果。但眼科醫師提醒民眾,避免近距離盯著著色本超過30分鐘,應休息讓眼睛放鬆,以避免老花現象發生。視力模糊、難對焦 近距離+常時間用眼所致南投醫院眼科何建賢醫師表示,老花是指40歲以後眼睛的調節能力退化,眼睛自然老化的現象;但是如果近距離、長時間的過度使用眼睛,例如現在很流行的著色本,民眾一畫便是3到4個鐘頭,如此長時間聚焦、近距離的使用眼睛,會導致睫狀肌肌肉疲勞,造成視力模糊、對焦不易等類似老花的現象。此外,除了近期很夯的著色之外,過度、長時間的使用3C產品也會造成近視加深、提早老花的現象。何建賢醫師提醒,應該注意避免用眼過度,使用當中應讓眼睛適度的休息,不要讓眼請太操勞,平時可多攝取維生素A、DHA、類胡蘿蔔素及葉黃素、維生素C、維生素E、鈣質及花青素等有益眼睛的營養素,以預防、延緩眼睛老化的現象發生,維持眼睛的健康。

顛覆傳統!早期乳癌治療 手術與放療同步完成

顛覆傳統!早期乳癌治療 手術與放療同步完成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早期乳癌治療又有新的進展,一位52歲的女性,平常並無任何症狀,一個月前自己摸到右乳內上方好像有一顆小小的硬塊,立即前往乳房醫學門診就診。經超音波檢查確實有一顆約1.3公分大的腫塊,再經病理切片檢驗,證實是第一期乳癌。而在澄清醫院乳房外科和放射腫瘤團隊的合作下,於手術房同時完成乳癌切除和放射治療,顛覆手術後需長期放射治療煎熬的思維,澄清醫院乳房外科陳豐仁醫師表示,患者術後恢復良好,只要接受賀爾蒙口服藥物即可。陳豐仁醫師表示,由於是早期發現的乳癌,經乳癌醫療團隊詳細評估,進一步檢驗出該患者癌細胞的荷爾蒙受體為陽性、人類表皮因子接受體第二型為陰性,因而建議接受手術與放射治療同步進行,以免患者於術後還要接受長期放療之苦。這項治療的另一重要指標,是患者的癌細胞尚未轉移到腋下的前哨淋巴,因此在進行乳癌患部切除同時,也要做前哨淋巴的切除以及切除邊緣的立即化驗,證實患者的前哨淋巴無癌細胞轉移,且切除邊緣無癌細胞後,接著進行放射治療,由放射腫瘤科醫師接手。早期乳癌同步治療有條件一般來說,傳統的乳癌治療,經開刀切除後,通常要再接受25〜30次的輔助性放射治療,為期約6週,患者並不輕鬆。放射腫瘤科鍾娜娜醫師表示,此患者當外科手術切除乳癌腫瘤後,立即進行低強度高劑量的放射治療,結束後,外科團隊再接手,進行開刀傷口的縫合。陳豐仁醫師表示,乳癌越早期發現,治療效果越好,如果病患年齡大於45歲、腫瘤在3公分以下、荷爾蒙受體為陽性、HER2為陰性、癌細胞未轉移到前哨淋巴、切除邊緣無癌細包侵犯,接受手術切除同時加上放射治療,無疑是讓患者多一項選擇。

她便秘多年腸齡如老嫗 調查:國人7成腸老化

她便秘多年腸齡如老嫗 調查:國人7成腸老化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你也長期為便秘所苦嗎?二個月前全台浣腸缺貨,竟爆出有500萬人有便秘困擾;董氏基金會公佈「全台腸年齡調查」顯示,7成青壯年的腸齡出現老化,每10人中就有5人有便祕問題;像是今年38歲的楊小姐,20年來深受便祕之苦,工作家庭兩頭燒的情形下,腸年齡竟達68歲!糞便乾硬、解不乾淨 半數人有便秘問題董氏基金會「全台腸年齡調查」發現,15~59歲青壯年的平均腸年齡比實際年齡高出11.3歲,腸齡老化程度10歲以上者高達7成。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組陳醒荷副主任表示,有過半青壯年出現糞便乾硬、顆粒狀、排便費力、解不乾淨或一周排便少於2次等便祕問題,但其中超過7成不知道自己有便祕。便秘者比一般人多2倍罹癌機率胃腸肝膽專科蕭敦仁醫師指出,便祕不但會造成身心理不適,生活品質和工作及課業表現,也會連帶受到影響,而嚴重者恐引發腸癌風險,腸道問題確實不容小覷。大腸癌發生率連續七年蟬連十大癌症第一名不是沒有原因,一般我們認知,少吃紅肉、燒烤及醃製品,可以預防大腸癌發生,然而曾有研究結果顯示,便祕者罹患大腸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1.5~2倍,顯見便秘對於腸癌的影響之深。補充膳食纖維 幫助維護腸道健康董氏基金會呂蕙如營養師說明,膳食纖維和消化酵素為照顧腸胃健康的兩大營養素,如奇異果及木瓜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可幫助軟化、增加糞便體積,促進腸道蠕動、排便順暢等作用,此外,搭配多喝水、多運動,可幫助維護腸道健康。為瞭解腸年齡和水果的關係,蕭敦仁醫師也招募98位平常有排便或便祕困擾,但未使用藥物治療、腸道老化較嚴重的上班族,進行「連吃14天奇異果改善腸道健康」研究,實驗結果發現,連續14天每天吃2顆奇異果,整體平均腸年齡從59歲降至51歲,腸齡年輕8歲。各項指標中又以便祕問題的改善程度最為顯著,此外,肌膚狀況的表現亦有顯著進步,可見攝取足夠纖維素能促進腸道健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