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男子嘴巴「進沙」2年 原來是糖尿病作祟

男子嘴巴「進沙」2年 原來是糖尿病作祟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一旦發現自己口乾舌燥、體重過輕,頻尿等現象,就要當心是糖尿病作祟,若沒及時治療,後果恐怕不堪設想!中國一名男子,大約2年前開始,時常感覺嘴裡「進沙」,總得透過刷牙、漱口,大量喝水才可緩解,近日檢查發現,原來一切都是糖尿病在搞鬼!彷彿嘴巴有沙子 害他「不敢閉口」中國一名52歲男子,受「怪病」纏身近2年,期間常覺得嘴裡有沙子,尤其在空氣乾燥、吹風時感覺特別強烈,害得他不敢把嘴巴閉上,擔心細沙在口中亂竄。最近情況嚴重,甚至要利用刷牙、大量飲水才可舒緩,直到至醫院檢查發現,原來是糖尿病造成口乾舌燥,才感覺嘴巴裡有沙子。異常口乾、無力 恐是糖尿病上身當地醫師表示,糖尿病最常見的症狀是口渴、飲水過多,而病患常感覺嘴巴乾燥、有沙子,其實就是高血糖、口腔黏膜異常的表現;醫師從血糖值觀察,發現男子已患病長達3年時間,只是從未監測過血糖、沒有及時發現,才出現後期狀況。因此醫師提醒,若平時感到異常口乾、無力,就該儘速就醫檢查;且即將進入秋季,更是慢性疾病好發期,要提高警覺。

染髮劑過敏恐致死 3大族群不適宜

染髮劑過敏恐致死 3大族群不適宜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今年暑假,中國遼寧省一位47歲女子,因染髮出現過敏現象,導致臉部紅腫、甚至連眼睛都被擠到看不見;由於害怕被丈夫責備,而謊稱感冒引起,卻在送醫過程中離開人世。據了解,她生前染過5次頭髮,每次都有過敏反應;對此,醫師提醒,染髮並非人人皆可,特別是3大族群更該避免。每個人都有顆愛美的心,但為了美貌而忽略健康,葬送生命可就得不償失;其實染髮本身就存在許多風險,除了眾所皆知的損傷髮質外,最常見的傷害就是過敏,嚴重還可能導致癌症、白血病、重金屬中毒等情況。因此醫師提醒,染髮劑的質量、個人體質及染髮頻率,都會影響後果。過敏發生染後2~5天 不適勿用熱水沖洗市面上大部分販售的染髮劑,都會提醒顧客先做過敏測試,若在48小時內沒有出現紅斑、紅腫、搔癢等現象,代表本身可接受此染髮劑;不過醫師強調,其實染髮劑引起的過敏,常發生在2至5天後,易出現在頭皮、臉部、耳朵及脖子等接觸過的地方,因此還是要特別注意。對此,醫師說明,若發現皮膚過敏,切忌使用熱水、肥皂,應立即用大量冷水沖洗,且儘快就醫。染髮一年1~2次較為安全而有些人因擔心頭髮呈現「布丁」樣,常忘記間隔期就急著補染,醫師也建議,染髮間隔至少要3個月,且一年染1至2次較安全。不過,想成為百變天王、天后,可不是每個人都能嘗試,以下3類族群不適宜,應特別注意:1)過敏體質/本身有過敏體質,或曾對化妝品過敏者,染髮引起的機率更高。2)疾病患者/糖尿病、免疫系統疾病、惡性腫瘤及血液病患者,有可能因染髮加重病情、增加治療困難。3)孕婦/因染髮劑中含有化學物質,若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染髮,易將這些化學物質帶入體內,影響胎兒健康。 

比惡夢還可怕!女耳朵癢翻天 竟挖出死蟑螂

比惡夢還可怕!女耳朵癢翻天 竟挖出死蟑螂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晚上睡著後,最怕被惡夢驚醒、遭蚊蟲打擾;惱人的嗡嗡聲還好,如果是蟲子爬到臉上、躲進耳朵,恐比夢見蟒蛇還可怕!中國一名26歲女子,一晚累倒在沙發上,凌晨突然感覺耳朵有「東西」,活像惡夢般怎麼掏都掏不出,嚇得她直奔醫院;檢查發現,原來她耳朵裡住了一隻死蟑螂!1公分蟑螂搗亂 激動掏耳越爬越深客廳幾乎是家中最先踏進的地方,所有灰塵、昆蟲,都可能聚集於此,若不小心在沙發睡上一晚,可能會意外參與昆蟲的遊行,讓人再也不敢入眠。這名女子在沙發睡著後,半夜突然感覺耳朵有異物,趕緊用手指、棉花棒往裡面掏,只見耳朵紅了一圈,卻不見半點蹤影。女子送醫後,當地醫師發現,在她外耳道深處有一隻蟲子,導致耳朵腫脹、充血,隨即挖出,竟然是一隻長約1公分的死蟑螂;醫師分析,這隻蟑螂應是在個案睡著後,悄悄爬進耳內,醒來激動掏耳朵,才讓牠越爬越深、最後缺氧死亡。蚊蟲入耳2招緊急處理:燈光照射、滴食用油對此,醫師建議,若發現耳朵癢、有異物,千萬別緊張得用手指、棉花棒大力的挖,這樣只會適得其反,讓蟲子越爬越深。除了到醫院就診外,其實只要將室內電燈關掉,利用手電筒照射耳朵,讓昆蟲看見光後自行爬出;或往耳朵裡滴上食用油,將昆蟲殺死,都是解決的方法。 

卡卡的!女子狂咳3個月 禍首竟是半顆花生

卡卡的!女子狂咳3個月 禍首竟是半顆花生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吃飯時不要講話!」這是從小父母灌輸的道理,不過多數人似乎不這麼在意這項淺規則,餐桌上談天說地,已成家常便飯。但是這樣的習慣,可要特別小心,中國一名女子,3個月前與親友聚會,一邊嗑著花生、一邊話家常,談笑風生時不小心被「某物」嗆到,竟讓她整整咳了3個月。半顆花生卡支氣管 肉芽增生包覆「沖不走」一般人都有吃東西嗆到的經驗,只要咳幾下、喝口水,馬上就能緩解,但這名女子,一嗆就咳了3個月,甚至連說話都受影響。她跑遍數家醫院、吃止咳散都沒用,還是停不下來;近日她終於找出元凶,原來就是被3個月前的「花生」給困擾著。當地醫師表示,病患的支氣管遭到「某物」阻塞,而罪魁禍首就是半顆花生,完整卡在支氣管開口的地方,且因為經過一段時間,花生與支氣管壁反覆摩擦,導致許多肉芽組織增生,牢牢地把花生給包住,讓它停在支氣管中,才會咳個不停。醫師提醒,若發現被異物嗆到,應儘速求診,且保持吃飯時不談笑的好習慣,以免「禍從口入」。

研究:長期慢性發炎 恐提高中風、心臟病機率

研究:長期慢性發炎 恐提高中風、心臟病機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慢性發炎跟疾病有關,此一學說是在25年前才開始為人們所重視。當時兩位澳洲科學家,貝利.馬歇爾(Barry Marshall)與羅賓.華倫(Robin Warren)首度提出引發胃潰瘍的原因不是壓力或過辣的食物,而是細菌感染造成的發炎。這個發現讓他們兩人贏得了2005年的諾貝爾醫學獎,後來心臟病學也有了相關突破。早在1800年代中期,知名的德國病理學家魯道夫.菲爾紹(Rudolph Virchow)就已察覺,血管受損發炎很可能是心臟病的原因之一,但這項主張在他在世時未受重視,後來亦逐漸為人所遺忘。接著到了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之間,膽固醇理論興起,在那之後,如何降低膽固醇就成了醫界的狂熱執念,更為製藥公司與食品製造業創造了數十億美元的商機。但是醫學研究卻顯示,心臟病或中風患者中,有半數的膽固醇值其實是正常的。所以在1980年代,有些心臟科醫師開始重新審視菲爾紹的發炎理論。而最新突破則來自2000年開始的一系列重要研究,其中一項的研究對象是二萬八千名原本健康的停經後婦女。監控結果揭示了一項全新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因子: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這是一種由肝臟生成的生化物質,會在體內有發炎現象時出現在血液中。C反應蛋白值最高的族群和最低族群相比,有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是五倍,中風或有心臟病的機率是四倍。據該研究小組表示,在那些不具傳統風險因子的婦女身上,C反應蛋白可以有效預測她們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而且在含膽固醇在內的12項風險因子中,C反應蛋白值的準確度最佳。領導該研究的哈佛心臟學專家保羅.里德克(Paul Ridker)醫師表示:「就跟我們把類風濕性關節炎看成是發炎相關疾病一樣,現在我們也得把心臟病視為由發炎所引起的疾病。」據里德克醫師估計,大約有25%的美國人膽固醇值為正常或偏低,使他們誤以為自己高枕無憂,但其實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C反應蛋白值偏高。這意味著有數百萬的人不知道自己未來罹患心血管毛病的風險偏高。我們可以把動脈中的輕微發炎,視為一團默默延燒的安靜火焰,不斷侵蝕周遭組織,最終導致血管變得脆弱,動脈斑塊破裂,直接引發心臟病與中風。C反應蛋白與發炎的關係,也解釋了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心臟病與中風患者的膽固醇值在正常範圍內。 (本文摘自/接地氣:大地是最好的醫生,修復體內抗氧化系統,對抗自由基/漫遊者文化出版)

「標靶性化療」二合一新藥 晚期HER2陽性乳癌新契機

「標靶性化療」二合一新藥 晚期HER2陽性乳癌新契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整理報導)一名HER2陽性乳癌婦人,30年前曾開刀, 在3年前復發,起初於左邊脖子檢查出腫瘤,然而,進一步檢查後發現,癌細胞更轉移至肝臟、骨頭以及淋巴等處,雖透過使用抗HER2標靶及化療,控制了一段時間,卻於去年底檢查發現,肝臟的癌細胞再度復發,不僅伴隨著嚴重黃疸,導致全身膚色變黃,還必須先插膽管、抽膽汁。由於婦人長期治療下不堪負荷,表示不願意再做化學治療,在醫師建議下,開始採用「標靶化療二合一」的新藥治療,施打了三劑後,癌細胞的控制不僅趨於穩定,黃疸症狀也獲得改善。抗HER2標靶 阻斷癌細胞訊息傳遞 助引發免疫反應台大醫院外科部主治醫師郭文宏指出,如果HER2基因為陽性,會讓癌細胞加速分裂,不管是早期或是晚期的HER2陽性乳癌患者,轉移復發比率都偏高,治療起來更為棘手。不過自從抗HER2標靶的出現,為HER2陽性乳癌治療帶來大幅進展。郭文宏醫師強調,抗HER2標靶是一種單株抗體,除了會阻斷癌細胞訊息傳遞之外,並引發非常重要的免疫反應。標靶可以在癌細胞表面作記號,讓免疫細胞可以找到癌細胞,引發一個具有專一性的免疫反應,幫助身體免疫系統來摧毀癌細胞,有助於患者的長遠 化療痛苦寧放棄治療? 「標靶性化療」二合一降低副作用目前國內外的治療指引皆建議,只要是HER2陽性乳癌,都必須做適當的標靶治療,但如果只是單純使用標靶治療,能殺的癌細胞有限,因此,需配合化療療程。然而,復發的轉移性乳癌患者,因為已經歷過長時間化療,而感到身心俱疲,患者容易因副作用太痛苦而選擇放棄治療。郭文宏醫師說,過去標靶、化療以及分別給予的效果好、但副作用相對較大,而目前出現「標靶性化療」的新型抗HER2標靶,將標靶及化療藥物合為一種藥,不僅能夠達到化學治療的效果,副作用也相對降低,目前新型抗HER2標靶已是轉移性HER2陽性乳癌第二線的治療首選,臨床顯示,使用新藥可延長存活時間至兩年半,降低三成惡化的機率與死亡風險,整體反應率將近五成。郭文宏醫師又建議,轉移性HER2陽性乳癌患者在第一線治療時,若無法再耐受外加化療療程,可也考慮改使用標靶化療二合一新藥。晚期乳癌治療武器增 仍應積極應戰莫放棄晚期HER2陽性乳癌治療是一場長期抗戰,醫師幫助患者設定治療策略時,不僅要考量患者是否能長期耐受,也要考量是否能將癌細胞穩定控制,又能將對身體的傷害性控制到一定程度以下。然而,針對乳癌治療的新藥輩出,選擇可以讓患者放心接受的治療方式,尤其對轉移性乳癌的控制非常重要,如此一來,才能讓患者們更有信心面對病魔。

每天量體重有助減肥 3大時機最適合

每天量體重有助減肥 3大時機最適合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大部分醫師和營養師會告訴你,應該一周量一次體重。但是讓我來告訴你,為什麼我認為這是絕對錯誤的。我不相信有什麼單一的解答適用於每一個人、每種狀況。首先,這取決於你想要減掉多少體重;其次,這也和你是想減輕體重,還是想要維持減輕後的體重有關。接下來,我會解釋為什麼。如果你體重過重很多,那麼減輕體重的速度,會比只有幾公斤要減的人快;此外,你可能也會需要更多的動機和回饋。那麼,要是你可以在兩、三天內就看到數字下降,幹麼要等上一整個星期呢?然而,當你越接近目標體重,就會發現數字下降得越來越緩慢。到了那時候,一周量一次體重就很合理。現在,我們回過頭討論一下那些已經減輕體重,只是想要維持這樣的狀態、不想復胖的人。想想看,是要減掉那不小心多出來的1、2磅(450~900克)比較容易呢?還是要減掉3、4磅(1.35~1.8公斤)比較容易?當然是前者囉!唯一能在一磅不小心變成兩磅之前及時發現的方法,就是每天量體重。最後提供一個小祕訣:永遠都要在一天當中的同樣時間量體重。最好的時機是剛起床、去完廁所之後、吃早餐之前。(本文摘自/12分鐘HIIT減重計畫/商周出版)

運動5大好處!防癌還能促進心理健康

運動5大好處!防癌還能促進心理健康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整理)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身體活動不足,為影響全球死亡率的第四大危險因子,死亡率更高過肥胖;教育部體育署指出,從小建立運動習慣,能促進個人身心健康,還能提升競爭力。為此,《優活》整理出運動的5大好處,快一起加入運動的行列吧!現代人使用3C時間多於戶外活動董氏基金會葉金川指出,現代人花比較多時間上網、看電視,接觸3C產品的時間多於到戶外運動,減少曬太陽、且越來越不喜歡運動流汗,也無法感受到運動的快樂。根據《優活》過去報導,成人每週只要達到15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就可以讓生理達到最基本的健康效果,還可以帶來5大好處!1) 改善心肺功能/指的是人體攝取氧氣以及使用氧氣的能力,在長時間的訓練下,身體的器官包括腦部及細胞內的粒線體,在使用氧氣的效率都有大幅的提升,在處理生活事務便能感到遊刃有餘,同時也保留大腦運作的靈活性。2) 控制體重/國人常以工作或家務太忙,做為不運動的理由,加上長期久坐、熬夜加班、吃宵夜等,很容易造成脂肪堆積,若沒培養運動習慣,體重可能直線飆升。3) 促進心理健康/因在運動過程中,大腦血清素濃度上升,可以使心情變好,也可轉移注意力,讓我們不再拘泥於一時的挫折與壓力。4) 預防癌症/研究顯示,每天運動15分鐘,不只可延長3年壽命,還能降低10%癌症死亡風險。5) 還能「省錢」/美國有專家研究發現,有運動習慣的人,在醫療開銷上減少3成,也就是說,他們生病的機率比較小、降低許多疾病風險。民眾常誤以為勞動就是運動,但其實兩者是有差別的,一般勞動是指局部的、被動的,或肢體、肌肉連續做某些單調的反覆動作,如打掃、搬運貨物,反而是消耗體力、累積廢物,有害健康;而運動與鍛鍊才是全身、全方位、均衡協調的動作,它能讓身體各個部位獲得訓練,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嬰幼兒腹痛、高燒不退 兇手竟是肺炎

嬰幼兒腹痛、高燒不退 兇手竟是肺炎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小孩無故哭鬧、並且合併肚子會痛,很難讓人聯想到跟肺部疾病有關!就有是一名2歲的陳小弟,原本並無發燒現象,但因急性腹痛哭鬧不停而至醫院求診,豈料隔天卻陸續發生發燒、咳嗽現象且腹痛依然加劇,在檢查後意外發現有「大葉性肺炎」,後來在醫師的持續治療下,目前其肺炎與腹痛的情況已逐漸康復許多。肚子痛是嬰幼兒最常見的腸胃症狀之一,同時也是許多嚴重急症的初期表徵。但嬰幼兒的自我表達能力尚未完整,所以嬰幼兒腹痛不只讓父母親感到手足無措,對於醫師而言,相對也提高在診斷病徵的困難度。而嬰幼兒腹痛的常見原因如:胃腸炎、便祕、盲腸炎、肝炎、泌尿道感染、肺炎等。肺炎造成急性腹痛    難查覺安南醫院小兒科陳震南醫師表示,其中以「肺炎」所引發的腹痛情況,常令醫師感到難以捉摸,因為據醫學研究報告顯示,嬰幼兒患者中因「肺炎」而造成急性腹痛者,平均每100名嬰幼兒中才只有2~5位,所佔比例不高。為何「肺炎」會造成嬰幼兒腹痛呢?陳震南醫師解釋,一旦嬰幼兒肺部開始出現發炎,不只會造成下呼吸道感染,引發咳嗽、發燒與呼吸急促現象,其肋膜及橫膈膜同樣也會遭受池魚之殃,進而引發更嚴重的急性腹部疼痛或胸痛。2~5 歲感染肺炎比例高   嚴重恐致命此外,家長們必須留意的是,每年的冬春交際是嬰幼兒肺炎的好發季節,5 歲以下幼兒為主要感染族群,其中幼兒又以2~5 歲為最高,1~2 歲次之,而且嬰幼兒肺炎為嬰幼兒十大死因之一,像是細菌性肺炎恐會導致肋膜積水、肺膿瘍或造成敗血症等危及生命的危險情況,是兒童感染症的致命殺手。醫師也提醒,當你的小朋友有不明原因的腹痛,同時合併有感冒發燒情況,加上有輕微咳嗽現象,此時務必要請醫師仔細檢查其肺部,因為典型的細菌性肺炎通常為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併發症,除了腹部X光要考慮外,胸部X光檢查也應一併考量。

腳痠痛非疲勞 當心是周邊血管阻塞

腳痠痛非疲勞 當心是周邊血管阻塞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許多人常常輕忽腳痠、腳痛,以為只是疲勞或久站、久走導致,殊不知這樣的情形可能是周邊血管疾病的警訊!現代人工作壓力加上生活型態和飲食習慣的改變,造成末梢循環病變的人口越來越多。除了一般大眾較為注意的心血管、腦血管和腎臟病變以外,周邊動脈疾病造成下肢缺血的發生年齡更有逐漸下降趨勢。周邊動脈阻塞   嚴重恐截肢萬芳醫院心臟血管外科張得一醫師指出,動脈血管內皮發生粥狀硬化後,會逐漸形成血管內壁狹窄和阻塞,導致血液灌流不足的現象。這個現象發生在下肢動脈,會造成下肢缺血,輕則因為缺血性疼痛導致跛行,重則形成肢端壞死,甚至需要截肢。跛行、腳痠 下肢循環不良所致周邊動脈病變若能及早發現並治療,症狀可以明顯得到改善。目前治療方式是用塗藥氣球,針對血管阻塞處進行氣球擴張術。相對於一般氣球擴張術,治療效果維持的時間比較長;此外,也可以避免放置金屬支架之後產生斷裂的風險。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抽菸等因素,會造成全身的動脈血管硬化,因此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和慢性腎衰竭的患者,皆是周邊動脈疾病的高危險群。病患通常會先產生所謂「間歇性跛行」的症狀,就是下肢肌肉得不到充足的血液供給,行走一段距離之後就會有腳痠、腳痛的感覺;休息之後症狀得到改善,才能夠再繼續行走。早期篩檢+正確治療 避免併發症張醫師呼籲,具有危險因子同時有以上症狀的患者,應作篩檢並定期就診,多多注意血管健康,以預防嚴重併發症。而如果有腳痛、腳趾冰冷蒼白、足部發紅發紫等症狀,必須立即送醫以確立診斷並接受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