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天冷懶惰嗑美食 掌握4招煞住體脂肪!

天冷懶惰嗑美食 掌握4招煞住體脂肪!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綜合報導)「好累喔!好想當蛋黃哥喔!」秋冬真是個讓人懶惰又易發胖的季節;不只因為天氣冷,體溫下降導致食慾大增;又加上此時節日相當多,美食大餐、冬令進補樣樣來,不免也讓體重急遽飆升。因此,戰勝體脂肪不僅是持續面臨的課題,也需要極大毅力與耐心。秋冬維持體重 掌握4大對策剛過完「單身貴族」獨有的光棍節後,緊接著就是令人期待的聖誕、跨年,而多數人過節不外乎大魚大肉、美酒佳餚,再加上氣溫低、下雨天而降低運動時數讓體脂肪快速攀升。對此,雙和醫院復健科醫師劉燦宏說,秋冬的確是體脂肪狂飆之時,應掌握4大對策,才能又瘦又快樂的度過年尾、迎接新年!1)適當泡澡/偶爾泡點熱澡可以提高體溫,促進血液循環並幫助睡眠,且維持正常作息。2)攝取蔬菜/平常在家、聚餐時盡量多吃蔬菜類食物,幫助消化並減少高熱量攝取。3)量體重/養成每天量體重習慣,並嚴格監控自己體重變化,避免突如其來的「飆高」!4)規律運動/根據WHO建議,成人維持理想體重應每週做 150分鐘之中強度運動,且每次持續10分鐘以上;若天氣太冷可改為室內運動,改善四肢冰冷、血液循環等情況。 

量販超市蔬果抽檢 近7成含農藥殘留

量販超市蔬果抽檢 近7成含農藥殘留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說的到做不到!環保團體綠色和平針對全國八大通路進行疏果農藥殘留採樣抽驗,結果發現65件蔬果樣本中,有45件檢出農藥,殘留比例高達69%,去年承諾不再販售劇毒農藥產品的6大量販超市通路,今年卻全數上榜,承諾全數流於空談。綠色和平於10月21號到25號,針對大潤發、全聯、家樂福、松青、頂好、愛買等六大超市通路,進行蔬果農藥殘留採樣抽驗,另為擴大檢測範圍,本次也納進Costco、全家便利商店等通路。檢驗結果農藥殘留比利高達近7成,且其中還檢出包括加保扶、納乃得等農委會公告的5種劇毒農藥,甚至一件葡萄樣本中檢出高達13種農藥混合殘留。六通路去年承諾禁用 卻檢驗出劇毒殘留2014年六大超市承諾禁用農委會公告的劇毒農藥,然而再度抽檢結果令人遺憾;頂好超市在此次抽驗的8件樣品中,有5件驗出頂好宣布禁用的農藥殘留,其中小白菜不僅被驗出劇毒農藥,還混合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二級毒性農藥的賽滅寧。大潤發的青江菜上也檢出劇毒農藥毆殺滅;松青的花椰菜則檢出納乃得,青江菜更檢出納乃得和毆殺滅。家樂福在2014年承諾農藥「產品部份禁用」,當時被綠色和平評比為政策決心墊底。此次家樂福的地瓜葉驗出劇毒農藥納乃得殘留,青椒檢出待克利超標7倍,再次顯示家樂福農藥管理態度消極。而首次參與檢驗的Costco,在青江菜及小白菜都被驗出劇毒農藥毆殺滅,農藥管理不及格,需立即檢討,並提出改善計畫。多項農藥殘留 恐產生雞尾酒效應此外,混用農藥的情況也很嚴重,愛買網購的巨峰葡萄被驗出高達13種的農藥混合殘留,頂好的油菜則有12種。林口長庚毒物科顏宗海醫師說,每種農藥各有不同程度的毒性,有些具有中樞神經及器官毒性,有些是內分泌干擾素,具有發育及生殖毒性,有些甚致可能增加癌症風險,如果民眾同時暴露於多種超標農藥之下,可能在體內產生「農藥雞尾酒效應」,恐引起慢性農藥中毒。綠色和平再次呼籲大潤發、全聯、家樂福、松青、頂好、愛買、Costco、全家超商等超市,立即採取改善行動,杜絕劇毒農藥的使用。綠色和平接下來將再次盤點各大超市農藥管理政策,更新《超市或量販店執行農藥管理評鑑指南》,確認超市農藥管理績效,提供消費者選擇安全食物的指標。

浙江再增H7N9案例 旅遊疫情列警示

浙江再增H7N9案例 旅遊疫情列警示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H7N9再現!中國大陸11月11日公布浙江省新增1例H7N9流感確定病例,為一名杭州市51歲女性農民,家中飼養禽鳥,10月3日發病住院,病情嚴重。近期浙江省陸續傳出確診病例,均為50歲以上且具禽類暴露史之農民、禽類從業人員。進入第4波疫情流行期 遠離禽類動物世界衛生組織(WHO)及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表示,依據H7N9流感歷年流行趨勢推測,現已進入第四波疫情流行期,預估近期人類感染病例將增加,由於現有證據顯示病毒不易造成人傳人,自疫情流行地區輸出病例造成當地社區傳播可能性仍低。目前WHO針對H7N9流感之入境港埠篩檢或經貿旅遊活動無特殊建議及限制,並呼籲民眾赴疫情流行地區旅遊時,應避免至活禽市場或接觸禽類等動物。全球自2013年迄今累計681例H7N9流感病例,包含中國大陸661例、香港13例、台灣4例、加拿大2例、馬來西亞1例,WHO於10月15日更新275例死亡。目前針對人類禽流感旅遊疫情建議,中國大陸浙江省旅遊疫情建議列為警示(Alert),其他省市(不含港澳)列為注意(Watch)。落實個人衛生 雞、鴨、鵝應熟食疾管署呼籲,民眾前往中國大陸應落實洗手等個人衛生措施,並避免接觸禽鳥類與出入活禽市場;食用雞、鴨、鵝及蛋類要熟食以避免感染。返國入境時如出現發燒、咳嗽等類流感症狀,應主動告知航空公司人員及機場港口檢疫人員;返國後如出現上述症狀,應戴上口罩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接觸史及旅遊史。

驚!愛美不曬太陽 恐提高大腸癌機率?

驚!愛美不曬太陽 恐提高大腸癌機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沒有紫外線,人體就無法製造維生素D,也就無法攝取到鈣質!維他命D是腸攝取鈣時的必要元素!人類的皮膚照射到陽光時,就會製造出維他命D。維他命D具有讓骨骼吸取鈣質的作用,所以如果不照射到紫外線,幾乎無法製造出維他命D。即使你攝取再多的鈣質,如果體內的維他命D不足時,會使身體無法吸收到鈣質。接著為了彌補血液中的鈣質不足,骨骼就會因此而溶解。鈣質可以預防大腸癌!攝取鈣質及維他命D與預防大腸癌息息相關,這一點在日本幾乎沒有人知道,從1990年代後半期許多歐美大規模研究中,相繼發表了有關鈣質能夠降低大腸癌的發病風險的報告。另外,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及美國癌症研究協會,睽違10年所改訂的2007年的報告書中,做出了這樣的結論:「鈣質幾乎確定可以預防大腸癌。」由肝臟製造後排出腸中的膽汁,雖然是消化液,其中所含的膽汁酸如果在腸內變化為二次膽汁酸,就會致癌。但也有一說是,這種二次膽汁酸只要與鈣質結合,就會無毒化,並排泄在糞便之中。不常照射陽光的人,必須多攝取維他命D的食物,預防大腸癌!國立國際醫療研究中心的溝上哲也教授等人,在2000年至2003年之間,以福岡市及其近郊的836位大腸癌住院患者以及861位非大腸癌住民為對象進行調查,詢問他們關於148項食品的攝取頻率與攝取量、職業(工作中是否有步行)、抽菸、飲酒、日常生活的活動量等等,詳細地調查了他們與大腸癌風險之間的關聯。為經常照射陽光與不常照射陽光的人,以維他命D的攝取量與罹患大腸癌的風險來分析後發現,不常照射陽光的人,只要從飲食中攝取維他命D,罹患大腸癌風險就會降低。總而言之,調查結果顯示,從事內勤工作等不常照射陽光的人,必須從飲食中攝取維他命D,這是相當重要的事情。女性大腸癌患者增加 與全力防曬有關紫外線的確是造成斑點及皺紋的原因,過度曝曬於陽光之下,會帶給皮膚傷害,應該盡量避免。但其實日本女性癌症罹患率第1名就是大腸癌,這個數據應該與日本女性過度杜絕UV紫外線有關係吧。照射陽光時皮膚會製造出大量的維他命D,以預防癌症的觀點來看,適度的日光浴是相當重要的。你覺得,減少斑點及皺紋重要,還是降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比較令人安心呢?(本文摘自/自然醫學博士教你真健康常識/蘋果屋出版)

尾牙聚餐吃太多!4招「腸」保健康

尾牙聚餐吃太多!4招「腸」保健康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年底時,聖誕節、跨年、尾牙等慶祝活動接踵而來,吃大餐的機會大幅增加。這個時期來到診所的人,症狀多半是「只吃一點點肚子就會覺得不舒服」、「早上沒食慾」、「排便後完全沒有舒暢感」。如果符合這樣的症狀,那就表示你的腸胃已經呈現疲勞狀態。請試著壓壓看從心窩到肚臍附近的部位,是不是變得又硬又脹呢?這個部位,就是消化器官中的「胃」。胃是把食物消化成泥狀以及吸收酒精的器官,大吃大喝的話,胃的附近就會感到脹脹的、被塞得滿滿的,摸起來會感到僵硬。這個時候,我的建議是:1)要避免連續數日的大餐。2)吃大餐的隔天要減少飲食量。3)感覺疲勞、睡眠不足的時候,晚上要吃好消化的東西。4)晚上吃東西控制在4~5分飽。當你自覺吃太多時,又沒辦法順暢排便的話,請你:使用市售的「吃太多」、「喝太多」專用的腸胃藥,購買時請確認成分,要選擇加了「氧化鎂」的產品。氧化鎂的功用是抑制胃酸分泌、中和胃酸,同時也具有讓糞便吸收水分、容易排出的作用。使用市售成藥的好處是能快速緩解腸胃不適,但是,千萬不能長期依賴藥物,要改善腸胃狀況仍需從根本做起,改變日常生活與飲食的不良習慣,這才是長久之計。總結/雖然吃大餐很開心,但你的腸子卻很疲累!即使是節慶氣氛濃厚的季節,也不要讓腸胃過度工作。(本文摘自/1天1PUSH!推推腸,瘦小腹/瑞麗美人出版)

狂瀉不止!原來是神經內分泌瘤作祟

狂瀉不止!原來是神經內分泌瘤作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王大明(化名)連續腹瀉一個月,嚴重到一吃東西就跑廁所,看了多家腸胃科診所,大腸鏡、胃鏡檢查都顯示正常,卻仍天天狂瀉超過五、六次,影響平日工作與生活甚鉅。最近一次送醫,是因多日未進食,造成體重下降、暈眩後緊急送入急診室施打營養針。身體虛弱不宜手術治療 注射長效型體抑素減緩症狀嘉義長庚副院長兼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李冠德描述:「該患者從腸胃科轉來血液腫瘤科,經電腦斷層發現,胰臟有一公分左右的腫瘤,切片後確診為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但因患者症狀嚴重,且體重過輕、體力很差,不適合進行手術治療,因此施予長效型體抑素類似物,接受治療後,患者腹瀉狀況明顯減緩,且恢復正常進食,一個月後身體狀況改善,才進行手術切除腫瘤,整體治療結果良好。」神經內分泌瘤難確診 緩解症狀、延緩腫瘤惡化為治療重點胰臟神經內分泌腫瘤因為賈伯斯而逐漸被大眾認識,李冠德醫師指出,但因患者的症狀如腹瀉、腹痛、咳嗽、盜汗及熱潮紅等,與一般腸胃疾病或更年期症狀類似,容易遭忽略或混淆,「這類患者往往需要經過很長的時間才能確診,且有超過一半的患者確診時腫瘤已經轉移。」診斷神經內分泌腫瘤必須靠醫師的臨床經驗,而民眾自身也要有所警覺,如今診斷工具進步,「生物標記平台」能幫助早期診斷、監測治療的成效,但要確診及確認惡性度仍需採病理切片。李冠德醫師進一步說明,治療神經內分泌腫瘤,手術切除是最根本且能根治的方法,對於無法切除或已經轉移者,治療重點則以症狀治療及延長壽命為主。「化學治療對神經內分泌腫瘤普遍反應不佳,近年診療上使用長效型體抑素類似物或口服mTOR抑制劑,可有助緩解功能性症狀、延緩腫瘤惡化速度、延長存活期。」研究證實,使用長效型體抑素類似物,除可有效紓緩功能性症狀外,對於原發部位於間腸(mid-gut)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患者,可延緩腫瘤惡化時間達15.6個月,目前已是國際治療的標準方針。李冠德醫師提醒,神經內分泌腫瘤是需要長期抗戰的慢性癌症,若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預後極佳。因此,若有類似更年期症狀、長期失眠、腹瀉、腹痛等情形,且持續一年以上者,要有所警覺,儘早確診接受治療,才是防治的關鍵! 

肺癌初期難察 低劑量斷層助揪出

肺癌初期難察 低劑量斷層助揪出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肺癌是全世界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大部分的肺癌患者卻直到末期才診斷出來,所以在確診後,很少存活超過1到2年。但醫師也說,即使是肺癌這麼難纏的對手,只要發現時還在初期階段,不但治癒的機會高,長期存活機率也相對高,治療後的生活品質也較佳。肺癌高危險群較建議由於肺癌在初期幾乎是沒有任何症狀,到底要如何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對醫生和病人都是難題。阮綜合胸腔內科王正信醫師表示,臨床上,胸部X光、痰液細胞學檢查已被使用多年,但多數大型研究結果顯示,使用兩者之一或兩者併用仍無法降低整體肺癌死亡率。美國預防學會因而建議, 對年紀在55到80歲之間,已有30年抽菸史及有職業曝露、居家曝露、家族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的成年人,以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進行肺癌篩檢。比胸部X光靈敏 可偵測到微小病變也由於電腦斷層可以偵測到很小的病變,可以提早發現病灶。加上美國肺癌篩檢研究指出,以LDCT進行肺癌篩檢,可比胸部X光減少20%死亡率。但王正信醫師也提醒,因為接受肺部切片可能導致氣胸及出血,同時LDCT也可能導致幅射曝露相關的癌症等副作用,都必須納入考量。當然,要避免癌症上身,最重要是要戒菸,因為肺癌與香菸密不可分的關係已被醫界廣泛認定,與肺癌保持距離最好的方法是不要抽菸、戒菸、遠離二手煙。 

心肌梗塞還會偽裝?老菸槍急性胸痛險猝死

心肌梗塞還會偽裝?老菸槍急性胸痛險猝死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採訪報導)兩周前,一名56歲男子因下壁心肌梗塞送醫,經心導管治療且心電圖檢查顯示正常後便出院;但愛抽菸的他並未按時吃藥,且持續一天抽上2包香菸;近日再度就醫,卻發現心肌旋轉蛋白T檢驗已飆到78、心律圖也呈現顫動現象。進一步檢查才知道原來是超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之「偽正常化」!36年每天2包菸 致血管阻塞對此,台灣急診醫學會常務理事王宗倫醫師表示,個案因為20歲開始每天都要抽上2包菸才「舒服」,長期下來導致供應心臟的血管嚴重阻塞,使心肌無法獲得足夠氧氣及營養,進而影響心臟功能。而根據心電圖顯示,他的心律為心房顫動,且疑似陳舊性下壁心肌梗塞;但其實是超急性下壁心肌梗塞的假象,經過進一步檢測才揪出病症。1小時判斷7成5急性胸痛病患然而,因為過去檢測心肌梗塞都要花上6~9個小時,常使心急如焚的家屬及病患,等到跳腳還是沒有結果。對此,德國海德堡大學附設醫院的Evangelos Giannitsis醫師指出,從發病症狀到給予治療這段時間,若延誤30分鐘就會增加百分之7.5的死亡風險;可見精準與時間已是檢驗關鍵。因此,他提出目前研發的「高敏感心肌旋轉蛋白T」檢驗,比起傳統血液檢測最少需要6小時才能診斷,此方式只要1小時就能判斷7成5以上的急性胸痛病患是否有心肌梗塞、進而給予治療,或排除急性心肌梗塞的風險;盼能快速給予患者救援。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未追蹤病情 檢查竟罹大腸癌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未追蹤病情 檢查竟罹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25歲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5年前於外院就醫診斷及短期治療後,就未加以理會及追蹤病情,沒想到多年後因病情惡化,再做大腸鏡追蹤才發現是乙狀結腸狹窄,進一步切片,竟已罹患大腸癌。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周仁偉醫師表示,根據國外文獻報告指出,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比起一般人有較高罹患大腸癌的機會,隨著診斷時間越久,若未持續治療或追蹤,罹癌的風險越高。因此,定期追蹤病情極為重要,才能避免憾事發生。誤血便為痔瘡 小心慢性腸道發炎上身事實上,發炎性腸道疾病(簡稱IBD)主要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氏症,是一種腸道慢性反覆性發炎的疾病。好發年齡為20至40歲,發病原因不明,可能與基因遺傳、腸黏膜免疫調節異常、腸內共生菌種的改變或環境壓力等因素有關。周仁偉醫師指出,潰瘍性結腸炎屬於腸道發炎的一種疾病,其症狀表現為腹痛、腹脹、體重減輕、血便,有時會伴隨發燒。特別是血便的症狀,多數人常誤以為是痔瘡,加上痔瘡多發生在年輕人,更容易延誤診斷及治療時機。周醫師強調,慢性發炎腸道疾病症狀持續較久,當症狀連續一段時間未改善且伴隨其它異常症狀時,建議民眾可做大腸鏡檢查,確認是否有其他病因。3治療遠離潰瘍性結腸炎 急性發作病患不恐慌目前潰瘍性結腸炎治療方式有下列幾類,患者需多加注意:1)日常生活飲食/建議飲食低油、低渣、低奶飲食,避免油炸、油煎等辛辣食物。2)藥物治療/包含像水楊酸類抗發炎藥物、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3)手術治療/包括部份或全大腸切除,但前提是病患需是內科治療失敗,或有腸道阻塞及癌病變時,才建議採取手術治療。此外,針對急性發作的患者,有時會使用類固醇治療,但不宜長期使用,以避免像是骨質疏鬆、高血壓、水腫、電解質不平衡及感染風險等副作用產生。值得一提的是,現行生物製劑推陳出新,對嚴重型IBD病患不僅可緩解症狀,增加腸道黏膜潰瘍癒合率,改善患者生活品質。目前健保有給付克隆氏症,但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仍須自費。手術切除大腸仍有復發風險 需定期追蹤控病情仍有很多病人會詢問,手術切除後潰瘍性結腸炎就會治癒嗎?對此,周仁偉醫師表示,根據臨床經驗觀察,部分患者會藉由手術將大腸切除,但手術切口仍有復發的風險,甚至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建議患者,不論手術或藥物治療後,皆需要定期追蹤並與醫師相互配合,才能避免病情復發的風險。同時呼籲,由於IBD病患需要與病共存一輩子,因此,找對醫師積極且持續藥物治療疾病、對自己有信心、不要有過度的壓力,並輔以營養師的飲食建議,穩定病情不是難事。

C肝盛行擔心癌症危機?5指標估算風險

C肝盛行擔心癌症危機?5指標估算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台灣早期是B肝帶原流行區,也是全球少數C型肝炎盛行率超過3%的國家,肝癌風險不言而喻;然而醫療科學進步,肝癌風險已經可以預測!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建仁帶領研究團隊,最新研發「肝癌風險預測模式」,利用5大指標來預測肝癌風險。肝癌風險預測 準確率達7成此預測模式乃來自研究團隊對全台1095名慢性C型肝炎病毒感染者,長達15年的長期追蹤,找出危險因子以及風險比重,以此建立肝癌風險預測模式。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PLOS ONE》,受到全球醫學界重視。團隊成員、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助理教授李美璇博士指出,此風險預測模式可藉由年紀、肝功能指數、C肝病毒量、病毒基因型、與肝纖維化程度等五項指標,作為肝癌風險預測因子。計算帶有上述風險因子的分數進行加總為0~22分,可準確地推估未來5年、10年與15年內罹患肝癌的風險,準確度高達7成。此長期追蹤分析發現,年齡越大、肝功能指數高、C肝病毒濃度越高、病毒為第一基因型,或已經有肝硬化的患者,未來罹患肝癌的風險越高。舉例來說,一名56歲的男性肝功能ALT指數80、肝纖維化指標(AAR)比值大於2,有肝硬化,血液檢測得到病毒,且感染的是較難治療的第1型C肝病毒,風險分數會達到21分,預估未來10年肝癌機率超過5成,未來15年則達8成。台灣流行1b型 罹癌風險較其他亞型高李美璇解釋,C型肝炎病毒常見有6種基因型、至少50種以上的基因亞型,主要在是流行病學地理區域分布,以及治療的反應上有所不同。第1型是日本、台灣、中國、韓國最常見基因型。特別是1b則是台灣最主要的C肝病毒亞型,一旦感染不但難治,且惡化速度快,罹患肝癌的風險更是感染其他亞型患者的1.85倍,也就是說罹患肝癌的風險增加8成5。由於C型肝炎病毒感染可以造成肝硬化、肝衰竭、以及肝癌,甚至腦中風、腎臟病等肝外病變風險也增加。李美璇呼籲病患,及早治療,透過有效清除體內C型肝炎病毒,減低肝臟發炎以及肝臟纖維化的進展,進而減少肝硬化、肝衰竭、肝癌的發生率及整體死亡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