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名媛困電梯自覺呼吸困難 恐慌症所禍

名媛困電梯自覺呼吸困難 恐慌症所禍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駱冠蓉/綜合報導)許多民眾都發生過電梯驚魂記,在擁擠且黑暗的狹小空間內,容易讓人陷入恐慌。根據美國八卦網站TMZ報導,好萊塢名媛芭黎絲希爾頓,前幾天與十多名乘客在北京的電梯受困1個小時,民眾剛開始還能保持鎮靜,不久開始出現恐慌情緒,不斷大聲哭鬧,希爾頓則因幽閉恐懼症發作,一直覺得自己不能呼吸。當心!機艙、地下室應避免幽閉恐懼症是常見恐慌症的一種,患者害怕處於較小的密閉空間,包括電梯、飛機、汽車、沒有窗戶的房間、地下室、核磁共振等場所,這些地方沒有真正危險,卻突然焦慮起來,害怕自己突然發瘋失控、喪失方向感、失去平衡,這時他們的身體可能出現胸悶、冒汗等症狀,嚴重者可出現快要死的感覺,尤其在人群聚集的密閉空間,若加上過去有不愉快的經驗,主觀上感覺受到壓迫,特別容易誘發幽閉恐懼症。距離太近 坐電梯易引發原始衝動根據義大利行為生物學家指出,在舊石器時代的原始人和大猩猩在山洞中遇到同類,二話不說就打起來,現代人遇到潛在危險時也有原始的反應,像是電梯裡不得不與別人共處一室,在一定時間內無法逃脫,就以為受到威脅,做出自我保護的行為,如果有人入侵,例如兩人之間距離太近,特別是不認識的,容易引發衝動行為。於是他建議,在電梯中遇到陌生人時可以微笑致意或禮貌地交談,有助於減輕潛意識引起的敵意。深呼吸有助於緩解情緒坐電梯突然被困,即使健康的人也可能陷入恐慌,若幽閉恐懼症患者發生急性發作時,該怎麼辦?根據《優活》曾報導,應立即避開讓他產生焦慮的環境到安全的地方,由旁人安撫情緒,並讓患者緩慢深呼吸、調整情緒後多可改善,若症狀嚴重者,則可以尋求醫師協助,給予抗焦慮藥物治療。

椰子渾身都是寶 有助抗癌、維持體重

椰子渾身都是寶 有助抗癌、維持體重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椰子這項食品的等級,和鮭魚一樣,雖不是真的神仙聖品,但相差不遠矣。一部分是因為,在非葉菜類植物中,它的碳水化合物極低,而主要則是因為它是中鏈三酸甘油酯的絕佳來源。椰子油有66%都是中鏈三酸甘油酯,可謂脂肪界的皇族,不會像其他脂肪一樣被囤積在人體。中鏈三酸甘油酯很容易被燃燒為能量,代謝的過程中,會比其他脂肪產生更多酮體(替代葡萄糖成為細胞的燃料)。中鏈三酸甘油酯被使用在治療肥胖、癌症、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以及其他神經疾病,這一類疾病通常需要有穩定的葡萄糖供應。中鏈三酸甘油酯不容易取得,而椰子類食品,尤其是椰子油,比任何其他食物含有更多的中鏈三酸甘油酯。這種偉大油脂的最便宜來源就是純椰子油,470毫升只要400多台幣,你可以每天吃每天喝,有原味的、也有調味的。把椰子油加在熱飲中,假如你可以接受,也可以直接食用。1)椰子脂(coconut butter),有時候稱為椰子漿(coconut cream)──是已經打發成固體的椰子油脂,你可以自己做,也可以直接從店裡買,價格和椰子油差不多。椰子脂的中鏈三酸甘油酯含量,沒有椰子油那麼高,因為它畢竟不是純的油脂,但是吃起來不像直接吃椰子油那麼怪,而一旦習慣了,它還挺好吃的。2)椰奶(coconut milk)是把椰肉榨成汁,它的顏色像一般牛奶一樣白,讓你對它的滋味有所期待,但可惜呀,嚐起來就像是濃稠的白開水。它的好處是,每250毫升的椰奶只有一到兩公克的碳水化合物。如果需要更多調味,你可以加入甜味劑,像是甜菊或是天然甜菊代糖。3)椰子水是椰果內的的汁液,現在十分風行,因為極為香甜。一品脫的椰子水大約二美元,不過對我來說碳水化合物太多了,但是假如你正在逐步戒除果汁和可樂,這倒是個很好的過渡期飲料。如果你喜歡椰子水,可是不想海飲過量,那麼就直接從新鮮椰子吸飲椰子水。買一整顆新鮮椰子,搖一搖確認裡面的汁液充足。鑽或挖兩三個洞(以免流出來),然後傾斜著椰子,用吸管喝甜甜的椰子水。4)椰子乾──有絲狀、也有片狀;未加工的、或烘烤過的,這是穀物早餐裡很棒的基底食物,也是綜合果仁零食包的好材料,可以增添低糖點心的口感和風味。當然,要買未加糖的。如果你正在清空零食櫃,不想丟掉那一袋甜甜的椰子片,把它放在瀘器裡多洗幾次,就可以洗掉大部分的糖了。椰子條或椰子絲拿來充當穀類食物,或是加在自製巧克力裡,都很不錯。儘管我努力試圖把你從纖維情結中拉出來,但你還是喜歡保有一點纖維質的食物,心裡才過得去的話,椰肉是一個好的選擇,它沒有穀物那麼高的碳水化合物。(本文摘自/吃培根,別慢跑/大是文化出版)

提神飲料喝太多 恐失眠變胖、老得快

提神飲料喝太多 恐失眠變胖、老得快

1)咖啡/即使一天只喝兩杯咖啡,對加速老化的荷爾蒙皮質醇,也有刺激分泌的作用。其實會讓你老得更快的荷爾蒙並不多,但是咖啡恐怕會是其中最大的敵人。在諸多因素的考量下,我們對咖啡的飲用量有必要加強控制。過度酗咖啡會影響身體內分泌、腦細胞、胰島素的分泌,還會使你發胖──這點讓不少人嚇一跳。但的確有許多減重診所以減少飲用咖啡,來要求病患作為體重減輕的必要手段,卻是不爭的事實,尤其是改喝綠茶之後,減重的效果更佳。咖啡對神經系統是最強的提神飲料,容易導致失眠、產生消化和腸道的毛病,甚至影響心臟的健康。再者,咖啡是最好的利尿劑,會使你的身體脫水;所以喝太多真的會讓細胞乾涸掉,對於想讓皮膚潤澤光滑的女性而言,真的一點好處都沒有。咖啡若非經有機生產製造,那麼有不少的化學添加品和毒素會在加工的時候被使用。低咖啡因的咖啡就更糟糕了,這種低咖啡因的咖啡是將咖啡豆在未烘焙之前,使用一種化學溶劑將咖啡因萃取出來。已經有許多研究都指出:這些殘留的萃取溶劑是一種有害的致癌物。所以在購買低咖啡因咖啡豆時,要確定其是用健康的蒸餾水,或瑞士萃取方式(Swiss Process)所製成的低咖啡因咖啡豆才安全。我知道要完全戒掉咖啡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畢竟在起床後來一杯提神飲料,是許多上班族宣告一天正式開始的重要儀式;更不要說作家們在寫作時,有多麼需要咖啡來幫助思考了。不過,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我禁止自己喝咖啡改喝茶也有幾個月時間了,我發現並沒有當初想像中的痛苦。如果真的非喝不可,就讓自己一天喝一杯有機咖啡吧!我還要補充一點,咖啡會分解鈣質和維他命B,所以,在飲用咖啡的同時,要記得多補充含有鈣質和維他命B,這些營養成分的食物。2)茶/茶的好處很多,這點在最近的報章雜誌中有很多篇幅報導,值得大家一看。這是英國人最喜歡的飲料之一,富含抗氧化物和多種營養可以抵禦自由基的侵略。3)酒精/嚴格來說,酒精不算刺激性飲料,因為飲酒會讓人神經鬆弛。不過酒精無疑的會刺激肝臟進行大量的排毒工作,其後果可能會讓人中風、脫水,而且老的更快。只要回憶一下那幾個宿醉、頭痛欲裂的早晨,就知道為什麼酗酒會讓你早死。而迅速地失去水份,是因為人體的水份都自於原本應該在的位置上,因為酒精的刺激必須流向工作過量的肝臟和胰臟去支援。因此,如果你想要皮膚看起來潤澤飽滿,第一要務就是趕快戒酒!尤其酒精中含有大量的糖份,喝太多會造成肥胖的原因,更別說酒精還會讓血糖忽高忽低,讓你中廣癡肥了。如果你跟我一樣懷疑這樣的問題:「為什麼我們在喝酒之後的半夜會甦醒過來,然後就很難再入睡」。那是因為酒精會讓我們在一開始時精神鬆懈想睡覺,一旦開始刺激腎上腺素的分泌,一種使人興奮和最終疲憊不堪的荷爾蒙,就會讓你在清晨三點中醒過來,睜眼到天明。當然也有些酒精飲料可以算是例外,紅酒是我無法擺脫的毒品,不喝不行。但我相對也讀到不少對紅酒的正面報導,讓我放心不少;當然這裡指的是偶爾喝一到兩杯,適可而止,而不是讓你每晚都毫無節制的喝。(本文摘自/吃出年輕的健康筆記/九韵文化)

玻尿酸微調 想要小V臉不用動刀

玻尿酸微調 想要小V臉不用動刀

(優活健康網特約記者陳詩婷/採訪報導)V臉一直是愛美女性所追求的結果,然而,並非每個人天生就是如此,因此會靠著後天的整形技術來改變自己下巴。說到下巴整形,大部分的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外科手術,然而現在透過「微整形」也可以讓下巴變的不一樣,不用動刀,也可以達到相同的期待。下巴整形女性居多 本身條件就不差吳國芳醫師說,目前下巴整形需求的民眾多以2、30歲的年輕女性居多,年齡層分布比較年輕,而且前來微調下巴的女性通常很漂亮。很有趣的是,過去民眾經常以為下巴整形就得透過外科手術處理,不過有賴科技進度所賜,只要下巴功能性沒有問題,透過玻尿酸的施打,也能達到同樣的期待。玻尿酸微調下巴 日後不滿意可再調整吳醫師說,外科侵入式下巴手術,通常需要削骨、放入永久性填充物,不過因為過程需要開刀,復原期也較久,著實讓許多愛美的人卻步,因而遲遲不敢下定決心。然而,假使你的下巴沒有功能性問題,就適合透過玻尿酸微整下巴。所謂的功能性問題指得是下巴沒有暴牙、戽斗、左右臉不對稱等咬合不正的問題,透過玻尿酸的微調,能讓整張臉更「跳」出來,不僅臉型比例可變較立體,就連側面鼻子線條也能顯得美麗。施打玻尿酸後基本上只要做好日常的護理,頂多前1、2天會脹痛,而且因為不需要動刀,療程不僅時間短、比較簡單,假使日後不太滿意,還能再微調修飾,而永久性動刀下巴手術是不可逆的。2星期內遠離高溫環境、不按摩至於打完玻尿酸的護理方式為何?吳醫師解釋,由於玻尿酸這種填充物遇熱會加速它分解吸收,所以建議施打完2個星期內,不要泡溫泉、做spa,以免加速玻尿酸的吸收,也不要做按摩的動作,過度用力按摩或碰撞等動作,可能會導致玻尿酸移位得不償失。

肺癌拖成腦轉移 害她手腳麻如石膏險喪命

肺癌拖成腦轉移 害她手腳麻如石膏險喪命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採訪報導)大約在去年5月,一名64歲奶奶突然手腳發麻,甚至麻到毫無知覺、像石膏般動都不能動;送醫檢查發現,她竟然並非家人所想的中風所致,而是「晚期肺癌腦轉移」,更被告知只剩半年生命。奇怪的是,老奶奶並沒有抽菸、喝酒等習慣,但卻得到這晴天霹靂的答案,令人相當不解。無抽菸習慣 也會受油煙、空汙影響一般來說,造成肺癌的主因為抽菸及遺傳,但奶奶並無菸酒習慣,也沒有家族病史,卻被診斷為「晚期肺癌腦轉移」;對此,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高尚志醫師說,雖然肺癌患者多以男性為主;但女性因為二手菸、空汙、油煙等也會增加肺癌機率。統計指出,罹患肺腺癌的女性中有9成都沒有抽菸習慣,卻全是因為外在環境及遺傳。所幸在醫師建議下,她接受小分子高濃度標靶、搭配放射線等治療,使腦部腫瘤縮小,病情也獲得穩定控制;約治療2個月後,奶奶已經恢復手腳活動功能,回歸平常生活。腫瘤大、癌細胞擴散 7成確診已達晚期此外,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余忠仁也說,由於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並非所有患者都會出現呼吸急促、咳血、胸痛等;因此出現症狀時,多半為腫瘤變大或癌細胞擴散;且將近有7成患者被診斷時已達晚期,癌細胞甚至轉移至腦部、骨頭、腎上腺及肺部其他位置。根據統計,肺癌為最容易轉移到腦部的癌症之一,其中有超過2成晚期肺癌患者有此現象。余理事長進一步指出,腦轉移在臨床表現上,主要是因為腫瘤大小、位置出現不同反應;如腫瘤壓迫腦神經使語言、聽力及視力受損,或造成局部腦水腫,以致出現類似中風症狀。肺癌3高風險群:55~74歲、抽菸、戒菸不超過15年不只如此,肺癌腦轉移症狀還包含頭痛、嘔吐、視覺障礙等情形,多與顱內高壓或腦神經受損有關;因此余理事長提醒,若年齡在55~74歲、有抽菸習慣,或戒菸不超過15年等都屬於肺癌高風險群;應保持1年篩檢1次的習慣,並及早治療,避免拖到晚期增加腦轉移機率。

網路交友一夜情 青少年染愛滋病例增

網路交友一夜情 青少年染愛滋病例增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採訪報導)雖然人人都知道預防愛滋病的重要,但根據統計,全台目前仍有3萬1千多人正接受愛滋病治療,且有年輕化趨勢!感染科醫師指出,隨著網路普及、交友軟體氾濫,許多缺乏愛滋病觀念的年輕人,因為一時歡愉未做好防護措施,不小心就感染病毒,其中又以國高中生居多。相約跑趴、開房間 年輕人缺乏預防觀念自從網路興起,手機、電腦等交友軟體層出不窮,許多充滿「好奇心」的年輕人便會用此交朋友、見面,甚至發生一夜情;但卻忘了自我保護的重要。對此,臺北市立萬芳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歐聰億表示,由於年輕人個性衝動又缺乏愛滋病觀念,總是一不注意就釀成悲劇、使健康身體染上病毒。根據疾管署統計,台灣愛滋病患正逐年成長,且有年輕化趨勢;其中在已經感染的3萬多人中,更有將近5千6百多人因此過世;由此可見預防愛滋已是不可忽視的一環。然而除了國高中生會因為網路、交友軟體染病,大學生喜歡去夜店、愛跑趴,也是造成愛滋病年齡不斷下降的原因。愛滋病傳染3途徑:不安全性行為、共用針頭、母子垂直歐聰億醫師解釋,所謂愛滋病是一種由病毒引起的疾病,必須透過特定傳染途徑進才能入人體;主要分為3類,如不安全性行為、共用針頭及母子垂直傳染等;唾液、肢體接觸、游泳、沐浴等皆不會感染。然而患者在感染愛滋病毒後,會使免疫系統發生變化,進而併發各種感染;特別是伺機性感染或衍生各種腫瘤,如卡波西式肉瘤。雞尾酒療法 減少抗藥菌種產生、增加存活率而目前治療愛滋病患的方法,又以雞尾酒療法為主;其合併數種抗愛滋病毒的藥物治療,降低病毒量、提高免疫力、減少抗藥菌種產生以增加存活率。但目前仍然無法完全治癒愛滋病毒感染;因此,歐醫師強調,唯有不讓愛滋病傳染給下一個人,才能有效杜絕其再度發生。首先,應保持單一性伴侶並正確、全程使用保險套;而若性伴侶無法提供安全性行為,就應拒絕與其發生性行為。其次是不與人共用可能被血液污染的器具,如剃刀、刮鬍刀、牙刷、穿刺等,最好使用拋棄式空針、針頭;且避免不必要之輸血或器官移植。

拉肚子亂吃止瀉劑 老婦腸道卡「糞石」

拉肚子亂吃止瀉劑 老婦腸道卡「糞石」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時常腹瀉的人要注意!可別自己胡亂服用止瀉藥。一名83歲的阿嬤,因長期腹瀉,兒子都會去診所幫她拿止瀉藥,結果因大腸潰瘍造成慢性出血而住院,經大腸鏡檢查發現直腸有顆糞石,透過大腸鏡取出。醫師提醒,腹瀉超過兩週以上就必須找胃腸科診療,尋求正確的病因及治療,切勿自行購買藥物使用。聖馬爾定醫院腸胃肝膽科醫師羅清池表示,阿嬤就是因為長期自行使用止瀉藥,以為可以改善腹瀉的狀況,沒想到反致大便愈來愈乾燥,還在直腸內生成一顆糞石,取出後雖然已不再有滲便腹瀉的狀況,但因長期臥床的關係,仍需使用軟便劑輔助。嚴重恐致腹膜炎、腸穿孔一般來說,老年糞石性結腸梗塞好發於年老體弱,長期臥床的習慣性便秘病人,常見於以下3種狀況:1)排便功能障礙,大便排泄不淨,日久大便乾燥凝結成糞石。2)腫瘤、腸粘黏等引起的長期慢性腸阻塞,於阻塞近端形成糞石。3)濫用止瀉藥物,使大便愈來愈乾燥,形成硬塊糞石等。羅清池指出,止瀉藥的機轉就是讓腸道不蠕動,若自行濫用,輕則導致便秘,形成糞石,嚴重可能還會造成腹膜炎及腸穿孔。而胃中的糞石以胃鏡移除,若卡在腸道,則用大腸鏡移除;但若完全卡住腸道,有可能造成腸壁壞死引起腹膜炎,此時就要進行緊急手術將糞石捏碎,甚至必須切除部分腸道才能取出。老年人、胃腸蠕動差者當心   忌食柿子、芹菜由於年紀較大的老人、過去有胃腸道手術病史或胃腸蠕動差者,都是屬於容易產生糞石的高危險族群,在飲食上平時就應養成細嚼慢嚥的習慣,像是柿子、柿餅、破布子、芹菜、葡萄乾、柑橘等易導致糞石的食物,也應酌量攝取,同時要多喝水防止便秘,如果已便秘可以喝蜂蜜水,飯後散步並按摩肚子,都是有助於腸道蠕動防止便秘的方式。

平均每月掉1kg!肺癌病友多死於營養不良

平均每月掉1kg!肺癌病友多死於營養不良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採訪報導)根據統計,癌症已連續33年高居國人十大死亡原因之首,其中肺癌又為癌症奪命之冠,平均每年帶走9千名病友!為響應11月17號世界肺癌日,台灣癌症基金會提醒民眾,應遠離肺癌危險因子、鼓勵病友掌握「轉移不煩『腦』、個人存活期、營養均衡」3關鍵。6成患者營養不良 半年體重掉10%根據美國癌症研究指出,許多患者死亡原因並非癌症,而是營養不良;其中體重減輕便是病患預後不佳的指標。因為經過化療、藥物等產生副作用,進而吃不下飯、腹瀉、嘔吐等導致無法吸收營養;研究也顯示,有將近6成肺癌病友在治療後6個月,體重會降低百分之10。治療副作用 降低食慾、體力下降對此,台灣臨床腫瘤醫學會理事長高尚志醫師表示,由於臨床上常見的晚期肺癌多以標靶治療為主,但卻伴有皮疹、肝毒性與腹瀉等副作用。其中,長期腹瀉除影響病友營養吸收外,還會造成生活不便,進而降低食慾、體重減輕及體力下降等變成營養不良。而台灣研究報告也顯示,營養狀況較佳的肺癌患者,有較長存活時間;因此高尚志醫師建議,患者可與醫師討論,選擇副作用較輕之合適藥物,避免腹瀉問題。在飲食方面,也應採取少量多餐、低纖維食物,避免油炸、易產氣、辛辣及刺激性調味料;攝取足夠熱量,維持基本體重才是對抗病魔的不二法門。個人化治療 盼延長存活期 另,台灣癌症學會理事長陳育民醫師說,目前晚期肺癌治療方式包含化學、放射線、標靶等皆屬「個人化治療」,盼改善患者生活品質、延長存活期;而對於晚期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者,也可考慮採用「標靶藥物治療」,針對特定致病基因作用, 使用合適藥物治療。

空汙嚴重易染肺炎?醫:在家也無法倖免

空汙嚴重易染肺炎?醫:在家也無法倖免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一名60歲男性,患有糖尿病及高血壓慢性病,菸齡40年,每天要抽1.5包菸,今年8月開始斷斷續續有咳嗽情形,看了2次醫生,因為沒有發燒,起初以為是菸咳並沒有太在意,一個月後體重竟掉3公斤,且出現走路喘、呼吸急促等症狀,經X光檢查才發現右胸因肺炎鏈球菌感染呈現幾乎全白,診斷為膿胸,住院治療2周才出院。40歲後 免疫力開始下降每年11月12日為世界肺炎日,肺炎為全台第4大死因,約每50分鐘就有一人死於肺炎,台大醫院小兒感染科黃立民醫師表示,人體在40歲後,免疫力就會開始下降,年紀漸長,感染疾病的機率更是逐漸上升,應及早做好預防措施來維持體內免疫力。尤其近日空汙嚴重,紫爆頻傳,中山醫學附設醫院家醫部醫師顏啟華表示,研究證實PM2.5及其他空氣汙染物質會降低肺部防疫力,增加肺炎鏈球菌感染及重症風險;而長期待在室內的「密封族」也無可倖免,密閉空間內空氣不流通,細菌滯留,更容易感染疾病。另外,5歲以下幼童,65歲以上長者,及罹患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慢性心臟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吸菸史之族群,都有較高的感染肺炎鏈球菌風險,建議應積極預防感染。密封族易交叉感染 快施打疫苗防肺炎黃立民醫師表示,施打疫苗就好比為體內的免疫銀行加值,若選擇可產生免疫記憶的疫苗,除可有效降低鼻咽腔帶菌率,產生群體保護效果外,更可在提出本錢使用後,還會再多存些利息給免疫銀行,維持體內有一定的免疫力水準。顏起華醫師提到,如果有3人同時在室內抽菸,則PM2.5可飆到500微克,相當驚人;他說,肺炎鏈球菌的症狀不明顯,但若長期吸菸只會使肺部損傷更嚴重,因此司機、上班族等長期處在室內的密封族,更容易因為空氣不流通導致交叉感染,建議除了注意個人衛生外,也可以自費接種疫苗,以增加自身保護力,降低感染風險。

心房顫動還傷腦?研究:失智風險增3倍

心房顫動還傷腦?研究:失智風險增3倍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63歲林先生,近半年來記憶力減退,家人還發現他突然不會使用手機或鑰匙,反應似乎也緩慢許多。求診才發現,林先生為慢性心房顫動患者,腦部已出現多處中風病灶,因而造成血管性失智症。醫師指出,研究認為,心房顫動患者可能增加智能障礙,以及失智症風險達1~3倍不等;而造成智能障礙的主因,是心房顫動提高腦中風機率。腦退化疾病 中風也是推手成大醫院神經部宋碧姍醫師表示,心房顫動患者中風的風險為常人的3至5倍,還可能造成隱形中風,也就是臨床無症狀的腦中風,待中風病灶累積後才會出現症狀;此外,心房顫動患者出現隱形中風的普及率,大約是正常心律族群的2倍。宋醫師也說,中風引發的智能障礙、失智症,統稱血管性認知異常。據台灣及港陸地區研究發現,中風後 3個月內出現智能障礙或失智症的比例約有1成至3成。值得注意,中風也是其他腦退化疾病的推手。研究指出,中風或腦血管疾病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的腦部病理變化及發生風險。掌握「二避一要」  慎防心房顫動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發生率會隨年紀上升增加,男性發生率較高。而造成心房顫動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瓣膜疾病、心衰竭等。因此宋醫師提醒,為減少因為心房顫動造成血管性智能障礙風險,應注意「二避一要」:●第一避/「避免」出現心房顫動,要積極控制高血壓,並選擇合適的藥物,特別是針對左心室肥大或心臟收縮功能不佳的患者,可以減少新發生心房顫動的機會。●第二避/若已確診為心房顫動,不論是陣發性心房顫動或持續性心房顫動,應「避免」血栓型中風的產生,若病患屬中高危險群,醫師會建議使用抗凝血藥物治療,以避免血栓型中風。●一要/心房顫動患者及家人,應「要」隨時注意病人之智能狀況,若發現有記憶力減退或認知功能障礙,應盡快至內科醫師或神經科醫師處求診,把握在輕度認知障礙前及早預防中風與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