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拒當「剝皮香蕉」 體外震波重振雄風

拒當「剝皮香蕉」 體外震波重振雄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勃起功能障礙總讓人困擾卻又羞於啟齒。60歲王先生勃起功能障礙已逾5年,每月僅行房1次,硬度卻像剝皮香蕉般「軟趴趴」,購買壯陽藥或求助偏方均無明顯改善,才前往泌尿科就診。醫師檢查發現陰莖已有些微硬塊,建議以低能量體外震波(ESWT)治療,經12次震波治療後,不需藥物可每2周行房1次,每次都像小黃瓜般「硬硬der」,硬塊也消失了,目前很「性」福美滿。年紀大、攝護腺肥大者 容易發生根據台灣男性醫學會統計,40歲以上台灣男性25~54%有不同程度的勃起功能障礙,且發生比率隨年齡增加而增加,國外研究亦顯示40歲以上男性中,40%有不同程度的勃起功能障礙;而70歲以上男性更高達70%有勃起功能障礙的困擾,攝護腺肥大患者也有62%被檢測出勃起功能障礙,因此勃起功能障礙可說是極為常見的男性疾病。高雄市立大同醫院泌尿科醫師蔡嘉駿表示,勃起功能障礙發生原因很多,大致上可以分為心因性與器質性2類,心因性是心理因素所造成的勃起功能障礙,器質性通常和疾病有關,其中約有7成是因年紀老化及三高等慢性疾病所導致的血管硬化因素引起,主要是陰莖血管口徑較小,較容易阻塞,一旦阻塞之後,容易造成海綿體的充血不足,而發生勃起功能障礙,且勃起功能障礙的病人將來併發中風或心血管疾病的機率非常高。對口服藥反應佳者 改善效果較好過去治療器質性勃起功能障礙的治療主要以口服藥,如威而鋼、犀利士及樂威壯等為主,作用迅速且安全性高,約有6至8成患者可獲滿意改善,缺點為無法針對真正病因治療,僅服用藥物時才有效果。然而許多患者無法改善生活型態,養成規律運動運動,戒除菸酒,且潛在疾病也無法好好控制,造成服藥時症狀大多短暫改善,治標不治本,導致藥物治療效果越來越不好。蔡嘉駿指出,衛福部於去年首度核可使用低能量體外震波治療勃起功能障礙,值得注意的是,低能量體外震波與傳統口服藥物服用後可立即出現效果不同,一般須接受一定次數的震波治療後,待陰莖海綿體產生足夠的新血管增生,其效果才會逐漸出現,且改善情況依病患嚴重程度而異。目前研究顯示,對於原本服用口服藥物反應較佳的患者,改善效果較好。

陰道會放屁?人妻罹「陰吹」超尷尬!

陰道會放屁?人妻罹「陰吹」超尷尬!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陰道竟會有氣體沖出,如放屁一般,當心是陰吹上身!一名32歲已婚女常下體搔癢,伴隨黃色分泌物,更令她難為情的是陰道有氣流沖出,宛如放屁一樣,這種情形真是非常的尷尬。中醫診斷,這是因為婦科反覆感染引起的「陰吹」,經過中西醫治療與調養,才逐漸改善。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周宗翰醫師表示,造成陰吹原因很多,通常發生於體質虛弱的女性,下半身出現盆底肌肉無力和筋膜鬆弛問題,或是陰道反覆感染發炎,以致陰道內的含氣量增加,女性朋友在咳嗽、大笑、或是受到情慾刺激時,腹壓增加導致陰道內空氣受到壓迫,氣體便會從陰道衝出來,就有機會形成「陰吹」的症狀。提高免疫力 避免陰道感染周宗翰進一步說明,就中醫觀點來看,陰吹發生原因多和脾胃功能失調有關,當脾胃系統運化出現問題,無法將身體的水分做有效運用時,就會容易產生痰濕體質造成免疫力低下,進而導致婦科反覆感染的情形。感染陰道的厭氧菌或陰道滴蟲在繁殖過程中,會產生氣體並存於陰道內,當體位改變或增加腹壓時,這些氣體即從陰道裏排出。出現這種情況時,常常伴隨陰道搔癢、分泌物黏稠帶有黃色的情況,這時要以治療陰道感染為優先,患者陰道排出的氣流多較微弱,主要症狀包括白帶增多、外陰瘙癢或陰道不適感覺,在中醫治療上通常給予清熱解毒,搭配健脾去濕,提高婦女免疫力來治療陰道感染,都可以獲得很好的療效。多產、更年期也中鏢 注意外陰清潔助預防此外,生產過的婦女因為子宮和陰道結構變得鬆弛,也會使空氣進入陰道內,造成陰吹,若是體質虛弱、多產或更年期婦女,更易氣血不足使組織鬆弛與脫垂,因此中醫會給予補氣血的中藥;另外便祕也會加重陰吹症狀。周宗翰建議,平時可以多做能夠強化骨盆底肌肉的提肛運動。特別是著重進行盆底、肛門和陰道肌肉收縮的鍛煉,有助於陰道排氣改善。而產後調理更是重要,多食用益氣健脾活血的中藥,讓產道盡快恢復,平時要注意外陰清潔,穿寬鬆、棉質的內褲,避免不潔性生活,並注意多喝水,以防感染病菌就可以緩解症狀。

把握潔牙黃金時間 餐後10分鐘遠離齲齒

把握潔牙黃金時間 餐後10分鐘遠離齲齒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你吃完東西會潔牙嗎?根據一項最新調查顯示,逾9成民眾都知道餐後潔牙的重要性,卻僅有不到3成的民眾用餐後會立即潔牙,牙醫師表示,餐後口腔酸性飆升,容易讓蛀牙菌有機會侵蝕牙齒琺瑯質,因此,吃完東西後的10分鐘為潔牙的黃金時間。進餐次數高 蛀牙率也提升現代人飲食習慣逐漸改變,除了經常外食、應酬聚會不斷外,加上喜歡吃零食、喝飲料等,平均一天下來早已不只「三餐」,吃下5、6餐都大有可能。台北醫學大學口腔學院蔡恒惠醫師表示,進餐次數高,等於口中隨時隨地都有食物殘渣,口腔長時間呈現酸性狀態,蛀牙機率大大提高。調查發現,一般民眾潔牙的時間點主要在睡醒及睡前,而外務上班族,如業務,或學生族群,在用餐過後直到睡前才會再次刷牙的比例竟高達7成以上,多數人表示因為沒有潔牙習慣。調查中還發現,認為餐後潔牙不重要的民眾,主要是認為只要「起床及睡前有刷就足夠」。對此,蔡恒惠院長表示,民眾都知道餐後要養成潔牙的習慣,但是餐後真正落實有潔牙習慣的仍為少數,顯示潔牙觀念理想與事實仍有差距。維護口腔健康 謹記4守則蔡恒惠醫師表示,若餐後僅使用清水漱口,由於水為中性,無法中和口腔酸鹼值,更無法完全清除卡在齒縫的食物殘渣,對於口腔清潔並無實質幫助。而在環境因素的考量下,吃完、喝完東西後的黃金十分鐘,如不方便立即刷牙,民眾可選擇咀嚼無糖口香糖,刺激唾液大量分泌,並中和口中酸性,不僅可以抑制牙菌斑等酸性物質的生成、更可清除齒縫殘渣與齒面黏膩感,幫助牙齒再礦化,達到潔牙保健的作用。蔡恒惠醫師進一步提醒,為維護口腔健康,民眾應遵守「愛牙四守則」,包含:1) 定期進行口腔檢查,才能遠離惱人的口腔問題2) 早晚使用含氟牙膏刷牙3) 每天使用牙線(棒)4) 吃完、喝完嚼無糖口香糖或使用漱口水。

作息亂+常應酬 男過勞腦中風

作息亂+常應酬 男過勞腦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位56歲黃姓男子,因上班時數長,加上作息不固定,又需長期應酬,某天半夜起床如廁,突然半邊無力倒臥地上,經緊急送醫後診斷為腦中風。在病情穩定後,醫師建議黃先生進行中風後的復健,從一開始肢體不協調、生活無法自理、吞嚥困難等狀態,經由復健團隊之安排,個案在半年後可自行走路、生活也能自理。腦中風及早復健 降低再發機率!復健科楊喻婷醫師表示,近年來腦中風的好發族群趨於年輕化,因此如何讓年輕的中風患者能重返職場,且預防發生二次中風,是一重要課題。腦中風的後遺症包括有肢體運動及感覺障礙、語言及吞嚥障礙;腦中風後若肢體不活動,時間越久肌肉萎縮、關節僵硬等症狀就會出現,因此建議患者當病情穩定時,一定要盡早開始復健治療。一般來說,一個月內開始復健,患者恢復速度最快,若超過六個月以後恢復狀況就較差。把握3個黃金時間 恢復好壞關鍵然而他也說,中風復健可分為3階段:1)在生命徵象已穩定超過24小時後,就可以開始在床上做翻身及肢體關節運動,以防止關節僵硬及褥瘡的發生。2)病發後1星期,配合復健師之安排進行物理、職能及語言治療,幫助患者肢體行動、日常生活等功能。3)復健2~3個月之後,患者自理及走路功能應有良好的恢復,但如果此時停止復健的話,可能會退步,因此建議繼續做訓練,幫助身體保持在最佳狀態。腦中風復健需要長期的規劃,除了患者自身的努力,家屬和照顧者的支持與協助也是非常重要的,若能配合復健團隊積極治療,大多數患者皆能回復正常生活,甚至重返職場,減輕中風家庭造成之負擔。

霾害傷肺、誘氣喘 4穴位按摩啟動身體防護

霾害傷肺、誘氣喘 4穴位按摩啟動身體防護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台灣的空氣品質不佳,不僅環境污染導致,近日還受到中國的霾害影響,經常發佈懸浮微粒(PM2.5)達到紫爆的等級,醫師表示,吸入的細懸浮微粒會影響肺部換氣、使肺功能下降,促發咳嗽、氣喘、誘發慢性發炎,使身體抵抗力變差,容易感染。迎香、合谷穴 增加抵抗、自癒力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中醫科顏素美醫師表示,PM2.5進入肺泡後,很難被人體清除,自我保護方法包括減少暴露在PM2.5之下,空氣品質不良時避免出門;戒菸、少燒金紙;PM2. 5紫暴時減少開窗;使用口罩;使用空氣清淨機,減少PM2. 5對我們的健康危害。霧霾天該如何自我保健?顏素美醫師表示,平時在家可進行穴位按摩,每個穴位按壓5~10分鐘,啟動身體的防護機制。1) 「掐」列缺穴/兩手虎口交叉,手腕伸直,手腕側面,食指所到之處。列缺穴是手太陰肺經的絡穴,肺主皮毛,司一身之表。刺激列缺穴,可宣肺利氣、疏風解毒,治療咳嗽、氣喘,也能治療喉嚨乾痛、癢、聲音嘶啞、慢性咽炎等症狀。2) 「揉」照海穴/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照海穴是八脈交會穴,通陰蹻。能清咽利喉,緩解被空氣污染傷害的咽喉乾燥。3) 「搓」迎香/鼻翼兩側一釐米的皺紋中。迎香屬手陽明大腸經,能疏散風熱,通利鼻竅。搓迎香能促進鼻周圍的血液循環,可以祛頭面之風,散巔頂之寒,從而增強抵抗病菌的能力。4) 「按」合谷穴/將食指與拇指合攏,虎口處肌肉隆起最高點。合谷是手陽明大腸經的原穴,回陽九針穴之一,能清肺疏衛,輕清走表,宣洩氣分之熱,治療頭、面、眼、口、鼻之症,是增強自然治癒力的要穴。顏素美醫師提醒,上述的穴位按摩是保健方法,不能替代醫療,如果症狀嚴重,仍要到醫院接受治療。

老人關節僵硬卡卡 10分鐘起床操防跌

老人關節僵硬卡卡 10分鐘起床操防跌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近日天氣多變化氣溫驟降時,長者活動力降低,血液循環變差,身體容易出現僵硬的情形,許多有慢性關節炎的病人,症狀會更加明顯,會出現早上起床關節不舒服、關節疼痛等情況。加上老人家錯誤的起床方式容易發生跌倒;因此花蓮慈院復健科團隊特別針對年長者,設計「10分鐘長者起床操」,不但可以改善僵硬,減緩肌肉流失,同時也降低跌倒危險。跌倒、落枕、閃到腰,是老人家常見錯誤起床方式所導致的症狀。花蓮慈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李祐如說,老人家常見錯誤起床方式,包括未側躺坐起、直接平躺起身,坐站時將重心放於一側、單手撐起身體等姿勢,容易使腰椎承受過大壓力,發生閃到腰、跌倒等情況。促進血液循環 防寒又健身因此,花蓮慈院復健科團隊特別針對年長者,設計了「十分鐘長者起床操」,這10個招式包括腰椎旋轉運動、抬腿運動、抬臀運動、起身運動、頸部伸展運動、抬手運動、膝伸直運動、坐站運動、腿部後踢運動、墊腳運動。而透過簡單的肢體運動不僅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也能維持一定的身體肌力、柔軟度及平衡,更重要的是,教導長者正確的起身姿勢,避免跌倒、閃到腰、無法下床等狀況發生。而李祐如也提醒,每個動作建議可重複三到六次。過程中維持正常呼吸,切勿憋氣,有任何的不適,都應立刻停止並休息,諮詢專業治療師的評估。而「十分鐘長者起床操」的示範影片,有興趣的民眾可至臉書粉絲專頁「花蓮慈濟醫院」觀看。

左臉像被電到 六旬婦三叉神經痛5年

左臉像被電到 六旬婦三叉神經痛5年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家住高雄的65歲蔡姓婦人,5年來一直有三叉神經痛的問題,嚴重時不斷放電,連吃東西、觸摸到自己就痛到喘不過氣,屢次尋醫無效讓她非常沮喪,所幸並沒有因此放棄希望,她求診台中榮總,經手術治療後,總算能鬆口氣重拾笑容。吃東西、摸臉頰都痛季節交替時好發的三叉神經痛,發作起來簡直要人命!蔡姓婦人的三叉神經痛於99年始發作,一開始忍耐,愈來愈嚴重時,她形容「左臉就像不停被幾百度的電流電個不停」,吃東西會痛,只能吸一點湯汁,自己摸到自己也彷彿有磁性,把電牽過來,實在痛得受不了,持續幾年下來未能改善,讓他痛不欲生。蔡婦說自己原本是個很能忍耐的人,從不叫苦,但神經痛發作時,忍住不叫出來,閉氣忍痛,痛過才想喘個氣,馬上又痛起來,痛到讓人喘口氣的機會都沒有,連給醫師檢查、觸診都感覺痛不欲生。血管減壓 手術治療重拾笑容收治個案的台中慈濟醫院外科林英超醫師表示,當三叉神經痛保守治療無效時,可考慮手術治療,透過「顯微血管減壓手術」,從耳後進去,直接到三叉神經隔開血管,手術治療可有80%的效果,疼痛在手術後數日內就有改善,蔡婦則是術後醒來完全不痛,至今恢復良好。易與牙痛混淆 常發生於年長者林英超醫師指出,三叉神經從腦幹發出,在臉的兩側各有一條,分掌各半邊臉的感覺,林英超醫師指出,三條大分支從上到下分布在前額、臉頰及下巴區塊,負責運動與感覺功能,一旦受損主要影響臉部感覺功能,通常發生在單側,不正常放電會讓人感到麻、痛、電、熱,有時跟牙痛容易混亂,診斷方式是依疼痛部位、型態及對止痛藥的反應判定,神經如果是由血管振動受刺激,用核磁共振可發現血管緊靠三叉神經造成壓迫。造成三叉神經痛的原因,通常是隨年紀增長,血管受血壓撞擊,導致延長、彎曲,而靠上神經造成壓迫於是感到疼痛。特色是想痛就痛,有些人洗臉、刷牙、說話或吃個飯咀嚼等,動到就會誘發疼痛,劇烈疼痛像是用針或刀在割,讓人不勝其擾,伴隨而來的往往是憂鬱症和生活上的痛苦。

A流初癒竟罹B流 醫護人員連續中鏢

A流初癒竟罹B流 醫護人員連續中鏢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今年的流感疫情堪稱十年來最嚴重,A型流感病毒與B型流感病毒更是輪流肆虐,造成一波接一波的流行。許多民眾以為,流感疾病只要得過一次,今年就可免疫,但事實不然。一名醫護人員在今年二月初罹患A型流感,服用抗病毒藥物病情才剛趨緩,結果不到兩週又再次發高燒,經醫師確診為B型流感,讓她直喊:接連得到兩次流感,怎麼這麼衰!流感有明顯頭痛、發熱、倦怠感安南醫院家庭醫學科蔡忠紘醫師說,流感病毒分成A、B、C三種亞型,C型對人體較無影響,只有A型及B型可以引起季節性流行。A型與B型流感病毒兩者的差異之處,包括A型流感病毒是以人、豬、禽鳥類等動物為宿主,變異性大,易引發全球性大流行;B型流感病毒只以人類為宿主,變異性與傳播規模都較小。症狀方面,則是觀察到B型流感的患者,出現腹瀉和肌肉痠痛的比例較高。但A型與B型流感的共通點,就是病況都與一般感冒不同,會出現明顯的頭痛發熱、倦怠、肌肉酸痛等症狀,甚至併發腦炎、肺炎、心肌炎等重症,因此一旦發高燒,或有疑似症狀,都應盡速就醫並接受快篩來確診。流感病毒每年都有變異 施打疫苗以預防蔡忠紘醫師說明,本流感季從104年7月1日起截至上周為止,共累計1423例重症、121例死亡案例。目前流行仍以A型流感病毒為主,但B型流感病毒比例有上升趨勢。在當年流感季罹患A型流感後,對B型流感病毒並不會產生抵抗力,還是可能再次得到B型流感。而且流感病毒每年都會變異,今年得過難保明年不會再得。對此,蔡忠紘醫師提醒,每年10月政府都會提供公費流感疫苗,其中內含2種A型與1種B型的病毒株抗體,都是前一年根據流行趨勢製作的,每年皆不相同。因此,若是屬於孩童、長者、罕見疾病患者、重大傷病者、孕婦、醫護人員、衛生及防疫人員等高危險族群,皆應每年定期施打才會有抵抗力。而且流感疫苗接種後,大約要2~4週後會產生保護力,因此越早施打,才能越早免於流感病毒的威脅。

還在節食?減重管理4步驟打造完美體型

還在節食?減重管理4步驟打造完美體型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採訪報導)今年幾波超級寒流影響下,再加上年假時間長,身體在不知不覺中累積了一圈圈贅肉,實在擔心在夏天無法一展好身材。但不只是即將面對的夏天,減重對於女生來說好像是一年四季都必須面對的課題。統整目前網路常見的錯誤減重方法,不外乎都是節食、只吃單一食品或是標榜低卡、低熱量的食物,卻越減越肥,甚至把身體搞壞,得不償失。靠蔬果維持三餐 當心只減掉水分及肌肉一名35歲的上班族米米(化名),因為工作性質需要長時間坐在辦公室,因為沒時間運動加上三餐不正常,有一陣子體重飆升,聽從朋友建議下,只靠水果維持身材,一開始體重下降的狀況非常明顯,但維持沒多久就因為營養不均衡導致精神不濟,身體也逐漸浮現出許多問題。營養師劉馨嬬提醒,單一食物攝取,減去的都是水分及肌肉,只要停止就很容易復胖!呼籲民眾,正確的減肥觀念應該是要靠足夠的營養代謝來燃燒脂肪,由內而外調理健康不復胖的體質。擺脫體脂肪有訣竅 體重管理4大階段不可少!營養師說明,首先,需要控制飲食熱量並將身體中的毒素排出再淨化;接著攝取足夠的營養素為身體打好基礎、強化身體各項機能狀態,以及提升體內新陳代謝;搭配運動增加身體肌耐力,依循淨化、打底、代謝、美型等4大階段分別補充適當的營養素,打造完美體型其實一點都不難。1)淨化期/生活週遭存在著各種看不見的毒素,如:不良的飲食習慣、日夜顛倒的生活方式,或是服用過量或來路不明的藥物等,一旦身體的排毒機制不夠健全,小則便秘、肥胖;嚴重則引起慢性病、癌症上門。淨化期就是從腸道環境改變開始做起,協助身體排出老舊廢物,建議可搭配乳酸菌、纖維或維生素B群等營養素調理。2)打底期/老舊廢物淨化排除後,想順利恢復身體機能、燃燒身體脂肪,就得要好好打底!透過適量的代餐控制熱量攝取,並補充優質蛋白質、綜合營養素以及魚油等,維持身體所需營養。3)代謝期/在減重過程中,最難熬的階段就是代謝期。事實上,人體的基礎代謝率會隨年齡增長而下降,這也代表,管理體重時,「提高代謝」是減重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此時,需要補充的營養素包含:優質蛋白質、綠茶素、維生素B群、共軛亞麻油酸(CLA)及卵磷脂,透過刺激提升體內循環代謝。4)美型期/「提升體內肌肉量幫助減重後的身材提升緊實感,打造身體曲線。」此時期所需的營養素中,優質蛋白質是建造肌肉的重要成分;而根據2003年及2004年發表多篇人體試驗研究報告證實,共軛亞麻油酸(CLA)可減少脂肪囤積、增加肌肉比例、減低復胖發生率,進而幫助身體將脂肪轉化為燃料與代謝。營養師補充,攝取充足的水分也很重要!每天運動後至少喝足2000c.c的水分,有助於打造曼妙曲線。

他莫名血便3天 腸鏡檢查發現瘜肉+腫瘤

他莫名血便3天 腸鏡檢查發現瘜肉+腫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70歲謝先生,血便3天,到埔心鄉彰化醫院腸胃科門診,經大腸鏡檢查發現有一處扁平瘜肉以及一處惡性腫瘤,即時安排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切除扁平瘜肉,跟外科腹腔鏡手術,將惡性腫瘤全切除,目前只需門診追蹤。 衛福部彰化醫院腸胃科楊智超醫師說,個案血便3天,安排大腸鏡檢查,竟然發現在大腸30公分處有3.7公分大的惡性腫瘤,另外,在大腸70公分處有3公分癌前病變的瘜肉。但這兩處病灶若直接用手術切除,病患就只會剩下少許的大腸,經討論後,癌前病變的瘜肉,先安排內視鏡黏膜下層剝離術,保留原病灶處的大腸;另1處3.7公分大的惡性腫瘤,則立即安排腹腔鏡手術切除。 糞便潛血篩檢 助及早發現腸癌而國健署針對預防大腸癌,建議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類及高油脂食物,養成每天運動習慣,定期篩檢。楊智超指出,彰化醫院統計,104年2,676位民眾作糞便潛血篩檢,就有一成的民眾糞便潛血反應呈陽性反應,其中135位安排大腸鏡、切片檢查,癌前病變92位,證實為大腸癌7位。他也呼籲,50~69歲民眾每二年一次的免費糞便潛血檢查,若生活飲食不正常、有抽菸、喝酒習慣、體重過重、還有家族疾病史的民眾,應定期安排篩檢或體檢。

Menu